雙重性質的經濟政策范文
時間:2023-11-09 17:47:2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雙重性質的經濟政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軍事經濟法是調整國家軍事經濟管理關系的法律規范體系。軍事經濟法的特征作為軍事經濟法區別于其他部門法的特有征象,是表征軍事經濟法本質特點的概括性標志。它反映軍事經濟法的本質,是軍事經濟法同其他部門法相區別的依據。只有正確把握了軍事經濟法的主要特征,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和認識軍事經濟法??偟恼f來,軍事經濟法有國家主導性、軍事和經濟的雙重目的性、政策性、綜合性等四大特征。
一、國家主導性
軍事經濟法是國家管理軍事經濟的法,軍事經濟法所調整的軍事經濟管理關系在本質上是一種不平等的關系,管理主體是掌握國家權力的國家軍事機關和政府機關,這些機關管理軍事經濟的過程就是其行使國家權力對軍事經濟進行干預、調節、控制、約束的過程。
因此,國家的軍事經濟管理行為對相對主體具有強制性。在軍事經濟管理法律關系中,國家始終居于主導地位,起著支配作用。也唯有如此,才能保證國家的管理意志能夠得到及時和完整地貫徹,進而維護國家安全利益。
軍事經濟法的國家主導性集中體現在國家管理行為的強制性,或者是軍事經濟法中的強制性規范。但是,軍事經濟管理關系的強制性依其程度的不同大致可以分為三種情形:
一是命令和服從關系,其強制性最強。在此種關系中,管理主體通過單方面的意思表示,強制有關市場主體實施某種市場行為,市場主體必須服從,基本上沒有選擇的權利。
二是指導和被指導的關系,其強制性次之。在這種關系中,管理主體主要是通過經濟杠桿和其他非直接強制的手段引導有關市場主體按照自己的意志實施市場行為。
三是監督和被監督的關系。在這種關系中,管理主體按照規定的程序對有關市場主體是否遵守法律和服從管理進行督察,并對其違法行為進行處罰。
二、軍事和經濟的雙重性
軍事經濟法是調整軍事經濟管理關系的法,這就決定了軍事經濟法必然具有軍事性和經濟性,是二者的有機結合。
軍事經濟法的軍事性表現在:軍事經濟法既包括調整軍隊經濟活動的一些法律法規,也包括國民經濟個部門進行軍事經濟活動的一些法律法規;軍事經濟保障的對象是武裝力量,服務的行為是軍事經濟活動。另外,軍事經濟法的最高目的也具有軍事性。軍事經濟法必須遵循軍事活動的一般規律和一般要求,提高軍事效益,最終為產生和提高戰斗力服務,維護國家安全利益。
軍事經濟法的經濟性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軍事經濟法的任務就是通過對軍事經濟的管制、調節、干預等管理活動,維護軍事經濟的公平競爭秩序,保障軍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這是軍事經濟法在調整目的上的經濟性。
第二,軍事經濟法調整軍事經濟管理關系雖然是以國家權力為基礎的,但是,軍事經濟法在設立管理主體和相對主體的權利、義務及責任時,是以尊重和反映客觀經濟規律為前提的,許多軍事經濟法規范就是對市場經濟規則的直接體現,因此國家的管理行為必須遵守客觀經濟規律,違背經濟規律的管理行為是不受法律保護的。這是軍事經濟法在內容上的經濟性;
第三,國家的管理行為主要是依靠經濟杠桿等經濟手段對軍事經濟的運行進行干預和調控,以實現其經濟目的,如通過國防科技工業企業稅率和利率的升降增減來調節資源的在國防科技工業領域的再分配等,這是軍事經濟法在調整手段上的經濟性。
第四,軍事經濟法必須體現經濟的一般規律和要求,確保經濟效益;軍事經濟建設和軍事經濟活動必須服從于國家經濟建設全局,必須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活動秩序。
在軍事經濟法軍事性和經濟性二者的關系上,一方面,經濟性是基礎和保障。軍事經濟運行的內在要求是最大限度地提高軍事經濟保障能力,才能為提高戰斗力服務,如果沒有經濟性或經濟運行狀況不佳,就不能為提高戰斗力服務,其軍事性也就無從談起。另一方面,軍事性是目標和檢驗標準。軍事經濟運行的直接目的在于提高戰斗力,滿足國防安全和軍事斗爭的需要。軍事經濟運行的效果好不好,也需要以戰斗力來檢驗。
三、政策性
在任何法律部門中,法律和政策的關系都是相輔相成的,政策是立法、執法和司法的依據,法律是貫徹政策的主要工具。但是,法律和政策的關系在軍事經濟法中表現得尤為緊密,即軍事經濟法的政策性十分突出。首先,由于國家經濟活動的調整對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因而國家在對經濟活動進行法律調整之前,通常會以政策的方式先行試驗,一旦成功就正式將政策上升為法律。大量的軍事經濟法規范就是通過這種方式直接來源于國家的軍事經濟政策。
其次,由于經濟活動時常處于變動之中,因而國家的軍事經濟政策也因經濟發展的需要經常發生變化,而軍事經濟政策的變化又直接影響到軍事經濟法的穩定。在各個法律部門中,軍事經濟法的易變性最大或者說穩定性最差,其根源在于其鮮明的政策性。最后,軍事經濟法的政策性還充分表現在軍事經濟法的執法和司法方面,在不同時期、不同國家,受軍事經濟政策的影響,軍事經濟法的執法和司法力度也不盡相同。
四、綜合性
軍事經濟法無論在內容、形式還是調整對象等諸多方面都是多樣性的統一,構成了一個復雜而有序的體系。軍事經濟法的綜合性表現在多方面:
第一,從性質上分析,軍事經濟法是以公法為主導,兼有私法和社會法性質的法律部門,它以保護國家安全利益為基本出發點,同時又兼顧私人利益和社會利益。
第二,從內容上分析,軍事經濟法是實體法和程序法的統一,它所包含的單行法律法規的數量眾多
。第三,從調整對象上分析,軍事經濟法既調整軍內發生的軍事經濟關系,又調整軍隊與其他經濟組織之間發生的軍事經濟關系。
第四,從法律規范的內容而言,軍事經濟法律規范的內容涉及國防科技工業、軍事財政、軍事經濟交易、軍品貿易、國防資產管理、軍事經濟保障、軍事經濟動員和監督等。此外,軍事經濟的綜合性還表現在它同民法、經濟法、行政法、刑法等部門法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
篇2
關鍵詞:金融;政策性金融;金融機構
一、發展政策性金融的作用和意義
政策性銀行幾年來的實踐表明,在國務院的領導下,按照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和產業政策及區域發展政策,逐步完善了籌融資機制,加大了對國家基本設施、基礎產業和支柱產業、資本性貨物出口的貸款支持,合理調整了信貸結構,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防范和化解了金融風險,促進了國民經濟發展。它不以盈利或利潤最大化為經營目標,經營風險大、資產流動性差的特點使其具有不同于商業銀行的多種功能。
1.政策。主要表現在政策性銀行是以貫徹國家產業政策和區域發展政策為基本出發點,通常以優惠的利率水平、貸款期限和融資條件對國家政策支持發展的產業和地區提供資金支持。這特別表現在基礎產業和農業方面,農業是任何國家的基礎性產業,更是弱質性產業,因而需要采取政府直接的財政補貼和政策性金融的大力支持,但由于發展中國家財力所限,強度難以很大,只有發達國家的政策性金融可以給農業以直接的、強有力的扶植與推進。而在發展中國家,政府則通過開發性的政策性金融對其國民經濟的基礎性產業和戰略性產業給予巨額的、持續性的、強大的直接信貸扶植。在這些領域,政策性金融就發揮主體或主導,而不僅是補充商業性金融的不足或糾正某些偏差。
2.誘導。指政策性金融機構的資金投放導致間接地吸引商業金融機構從事符合政策意圖或國家長遠發展戰略目標的高風險新興產業或重點產業的放款,充分發揮其首倡性、引導,從而對政策扶植項目的投資形成一種乘數效應,達到以較少的資金推動更多的資金投入需要扶持的領域和項目的目的。一般說來,政策性金融機構對處于成長前期、發展前途不明的重點產業先行投資,表明了政府對這些部門的扶持意向,從而增強了商業金融機構的投資信心。當商業金融機構對某一產業的投資熱情高漲起來后,政策性金融機構就逐漸減少其投資份額,把該投資領域讓給商業金融機構,轉而扶持別的行業,形成一種政策性金融對商業性金融投資取向的倡導和誘導機制。
3.區域經濟梯度整合的功能。政策性金融以政府賦予的區域調控職能為“天職,根據生產力的梯度分布,把區域信貸政策和產業傾斜政策結合起來,配臺政府進行梯度整合,從而有效調動經濟資源,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這主要是在商業性金融完全按照市場機制將金融資源從低利產業、地區配置到高利產業、地區的情形下,從微觀和效率的角度看,這種逐利是合理或有效的;但從宏觀經濟運行和社會合理性角度看,則會帶來產業結構和地區結構的失衡。而政策性金融正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貫徹政府產業政策和區域發展戰略等宏觀經濟調控措施的必要工具。政策性金融的主要活動領域,例如農業、中小企業、住房、某些基礎性產業以及邊遠落后的地區正是商業性金融不愿或不予選擇的領域,政策性融資活動對這些領域的正常發展,特別是對產業結構調整、地區均衡發展等方面發揮了獨特的積極作用,這也是我國西部大開發戰略中政策性銀行的主要功能之一。
二、我國政策性金融存在的問題
我國政策性金融機構在配合國家產業政策的實施,支持、推進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和重點項目建設以及加強宏觀調控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國政策性金融在發展中經歷著許多艱難與困苦,面臨著諸多的矛盾與問題。這些矛盾與問題正困擾著我國政策性金融的進一步發展。
1.政策性金融主體性質的定位發生偏差
關于政府性金融主體的性質已由國務院的有關文件作了明確的規定,它是“獨立法人”,“實行獨立核算、自主、保本經營、企業化管理”,然而在實踐中卻過于強調“三自一?!?自主經營、自擔風險、自我約束和保本微利)的經營機制。既然強調政策性金融機構是獨立法人并實行獨立核算,為什么在強調自主經營、自擔風險、自我約束的同時只追求保本微利而非經濟利益最大化?這顯然是一種權利與義務不對稱的表現。政策性金融機構性質過分偏向“獨立法人”――企業而遠離這種企業的“政策性”,其結果是淡化了政策性金融機構的政策性特征,從而又模糊了其與商業性金融機構的應有區別,阻礙了原國有專業銀行真正實現向商業性銀行的轉型,同時也損害了政策性金融機構自身的健康發展,陷自身于迷茫困惑的窘境。
2.政策性金融主體的資產與負債失衡
作為政策性金融機構主體性質定位偏差的必然結果之一,是其資產與負債難以達到均衡與穩定。這種失衡突出表現在:
(1)總量失衡。政策性金融機構過分趨近企業而偏離政府財政,導致財政性撥款和貸款渠道的梗阻甚至斷流。而其一般不被允許直接吸收社會閑置資金的限制,更使其籌資渠道變得單一,最終不得不主要依靠向商業性金融機構發行債券和向中央銀行借款來融資。與此同時,由于我國尚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礎產業、基礎設施等政策性項目的建設需要政策性金融的強有力支持。政策性金融資金供給的有限性與不穩定性,使其難以及時有效地滿足政策性產業、項目快速發展所形成的對政策性金融資源的剛性需求。
(2)期限結構失衡。國家政策性產業和項目的投資建設,往往不僅數量巨大且期限較長,而政策性金融機構向中央銀行和商業性金融機構的借款等負債卻一般表現為資金使用權的短期性。政策性金融資源投放的長期性與來源的短期性矛盾及其尖銳化,導致資產與負債在期限結構上的失衡。
(3)收益與成本的失衡。已如前述,政策性金融資源流入的產業和項目一般是具有明顯外部間接凈正效應但其內部直接經濟效益相對較低的準公共產品,因而政策性金融機構的資產收益往往較低,有時甚至出現負收益,這是由政策性特點所決定的。與此形成強烈反差的是,實踐中政策性金融機構負債渠道單一,不得不主要依靠向中央銀行借款和向商業性金融機構融資,從而形成其負債的高成本。資產低收益與負債高成本的嚴重失衡,正威脅著我國政策性金融機構的生存與發展。
3.政策性金融主體的外部環境不夠寬松與理想
政策性金融機構的成長有賴于良好的外部環境,然而目前我國政策性金融機構的外部環境還遠不夠寬松和理想。主要表現在:
(1)受商業性金融機構的制約。商業性金融機構對政策性金融機構的制約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在政策性金融機構初建之時,原國有專業銀行借政策性金融與商業性金融分離分立之機,將大量不良資產的沉重包袱推給了初生的政策性金融機構,導致政策性金融機構的先天不足。其二,因目前我國政策性金融分支機構不足的限制,相當多的政策性金融業務不
得不委托一些商業性的金融機構來付諸實施,某些商業性金融機構擠占挪用政策性金融資源,從而形成對政策性金融發展的制約。
(2)受國有企業發展的制約。我國政策性金融服務的基本對象群體是國有企業。遺憾的是國有企業改革尚未最終成功,而且虧損現象仍然比較普遍和嚴重。由此導致政策性金融機構的資產被長期占壓、收益低下、質量下降,極大地制約著資產與負債均衡的實現,影響了政策性金融業務活動的正常開展和經營機制有效運行。
三、我國政策性金融的改革建議
1.正確認識政策性金融主體性質,進一步理順其與政府財政和商業性金融機構的關系。
政策性金融機構是一種政策性企業。作為企業當然應該擁有一定的自主經營權,應該進行經濟核算,允許追求企業自身的經濟利益,這也是保證政策性金融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否則,企業將難以在競爭中生存與發展。另一個方面作為政策性企業,政策性金融機構必然是一種政府銀行或者說政府財政性金融機構。這就是說,政策性金融機構是政府用于控制調節社會經濟的重要杠桿。政府是這一杠桿的運用主體,杠桿運用的范圍、杠桿作用的力度等均受政府的直接控制與影響。從這個意義上說,政策性金融與政府財政具有共性和密切聯系,兩者都是政府直接用于調控社會經濟的重要手段。要根據我國具體的歷史發展階段,界定政府性金融的業務范圍和大致的業務規模,也就是為政策性金融之“鳥”構造一個盡可能精致的“籠子”。
2.規范和穩定政策性金融機構的資金來源,促進政策性金融機構資產與負債的均衡。
(1)政府財政無償撥款、有償貸款應成為政策性金融機構的基本資金來源。財政無償撥款具體分兩個部分:一部分形成政策性金融機構的資本金;另一部分用于政策性金融資產低收益而負債高成本的缺口補償。原來由財政直接安排的企業政策性虧損補貼也應通過無償撥款的方式納入政策性金融業務范圍,由政策性金融最終實現對各類企業的政策性虧損補償。財政對政策性金融機構的無償性撥款應成為財政預算經常而穩定的支出項目,絕不能時斷時續、時多時少。財政信用支出中用于基礎產業、基礎沒施、重點項目建設的政策性財政投資,應歸口納入政策性金融業務,并以有償貸款的方式由財政借給政策性金融具體配置,貸款條件相對優惠。需強調的是,政府財政不應事先指定貸款的具體投放項目,政策性金融機構也不能為自身經濟利益而以此優惠性財政貸款與商業性金融資源競爭項目,政策性金融機構應在政府預先劃定的政策性項目范圍內,具體選擇有一定優勢的政策性投資項目。在這層關系上,政策性金融機構實際上擔當政府財政信用資金貸放的受托人、人。
(2)注意借鑒日本等外國政策性金融融資的成功經驗,采取切實可行的作法,將我國的郵政儲蓄、社會保險和保障基金列入政策性金融機構可融資的范圍。融資渠道的多元化和資金來源的穩定充裕,是政策性金融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我國郵政儲蓄、社會保險和保障基金可讓渡使用權的時間跨度較長,并且其數量將隨社會保險與保障制度的完善而穩步,這些無疑表明了它們有可能而且也適合成為我國政策性金融機構穩定的、可持續的資金來源,關鍵在于作好科學的規劃和合理的規范。
3.建立健全政策性金融機構內部結構體系和風險防范、管理與控制機制。
篇3
“供給側改革”是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提出的中國經濟治理與發展的新思路和新概念,即:從供給、生產端入手,通過結構性改革,優化供給體系,提高供給效率,促進經濟發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生產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發展效益。我國宏觀經濟政策曾長期強調“需求管理”,即依靠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擴大有效需求,拉動經濟增長,而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國內國際經濟形勢日趨復雜,經濟增長放緩,需求刺激效果式微,經濟決策層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中參透了需求不足的表象,洞悉了供需錯配的實質,并逐漸意識到:優化配置供給側的勞動力、土地、資本、技術創新四大生產要素,提高產品供給的數量與質量,方為解決經濟問題的一劑良方。
作為文化產業參與國民經濟核算的新聞傳媒業本身就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濟改革的方略理應在新聞傳媒業的變化與發展之中得到充分體現,因此,供給側改革的思路與范式完全可以嫁接和遷移到新聞產業的改革土壤之中。報紙的訂閱量、新聞廣播的收聽率以及電視新聞節目的收視率是衡量受眾對新聞信息產品有效需求的重要指標,上述三者近年來的確呈現出不斷下降的趨勢,但此種趨勢變化揭示出的并不是受眾需求的疲軟,而是新聞信息產品的供需錯位。在社會信息化時空格局加速形成的今天,人們要想實現對環境的全面感知,就必須更加依賴于對信息的獲取,受眾對新聞信息產品的需求只會成倍增長而不會萎縮,時代和受眾否定的只是傳統的、落后的新聞信息生產方式和產品形態,而不是新聞信息本身,受眾需求會不斷地以更加新穎的形式呈現出來。毋庸置疑,新聞產業的出路和未來在于能否堅持以受眾需求為導向,淘汰落后新聞信息產能,優化新聞信息產品的供給結構。
一、新聞產業供給側改革的背景與意義
(一)供給側改革是新聞產業轉型重構的題中之義
新媒體以其無與倫比的技術優勢使當代信息傳播具備了即時性、交互性以及內容的海量化等特點,傳統媒體的生存與發展受到嚴重威脅,不得不走上了一條與新媒體加速融合、基因重組、同生共長、抱團發展的道路。媒介融合是一個開放的概念與框架,內涵極為豐富、多元,涉及到傳播思維、傳播方式、傳播內容等各個方面的變革,但媒介融合最突出的表征無疑是媒介形態的融合。新聞產業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形態結構調整實質上就是供給側的改革,轉變傳統的新聞生產方式必然要先從供給側著手進行,以最前端的產業形態重構輻射和牽引新聞信息產品供給體系的轉型升級,只有搞好供給側的頂層設計,完善新聞信息產品的供給機制,暢通新聞信息產品的供給通道,才能影響需求端的新聞信息消費,最終達到新聞產業轉型重構的目的與收到相應的效果。
(二)供給側改革是新聞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改革開放后,隨著我國經濟文化體制出現深刻變革,人們對新聞信息的需求急劇增加,都市報的崛起使我國的新聞產業進入了井噴式的發展階段,大量報業集團集中出現,新聞信息產品供給數量大幅上升。得益于良好的市場環境,新聞產業實現了20多年的高速發展,但是,任何產業都不能擺脫產業周期律的左右和制約,都要經歷初創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個發展階段,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新聞產業的市場紅利逐漸消失,人們對傳統新聞信息產品的需求幾近飽和,新聞產業的發展進入了瓶頸期。新聞產業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從供給側進行改革,優化產業政策,調整產業結構,促進新聞信息產品的更新換代,提高其產品的競爭力,使產品生命力得到延續,迅速進入產業成長的新周期。
(三)供給側改革是新聞產業滿足受眾需要的必然選擇
新聞產業歸根結底是為受眾提供服務的信息產業,新聞信息產品要想吸引受眾關注,占有更多注意力資源,就必須在最大程度上滿足受眾需求。在互聯網的技術賦權下,受眾在傳播過程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受眾對信息的需求日益呈現出個性化、多樣化、分眾化的特征,這種需求變化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媒介融合的變局,而媒介融合又相應地為受眾提供了多樣化的信息接收終端,傳統的產品內容與產品渠道已無法適應受眾的需求變化,這就使“傳統媒體一定程度上存在著生產過剩的風險”。[1]127“互聯網、手機、平板電腦等新型終端分流了傳統媒體中年輕化且購買力較強的人群,但是從遠期市場開發和受眾培育來看,傳統媒體也擁有更多的潛在受眾,經過市場細分過的受眾,傳統媒體在內容生產過程中更加專注于滿足目標市場的受眾需求,‘分眾化’受眾的個性化需求將得到進一步滿足?!盵1]127因此,新聞產業致力于滿足受眾需求,最終還是要在供給端進行改變和調整,優質的新聞信息產品供給自然會創造出強勁的受眾需求。
二、新聞產業供給側改革的方向與途徑
(一)培育自媒介主體,優化勞動力資源配置
隨著互聯網進入Web2.0的發展階段,媒介移動化、網絡化、交互化程度不斷提高,新聞信息的傳受早已不再受地域空間的限制,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是發聲者”的全民傳播時代,Web 2.0時代的到來催生了“公民新聞”的生產方式與“公民記者”的自媒介形態,它們可以高效及時地提供海量新聞素材。而傳統媒體則主要依靠專業化、組織化的采編隊伍完成新聞素材的收集,這種新聞生產方式的弊端在于勞動力的相對不足,即勞動力要素的供給與配置無法滿足信息化時代背景下新聞社會化大生產的需要。雖然從事新聞行業的工作者為數眾多,但他們不具備“公民記者”的特殊優勢,不是高質量的勞動力資源,而“公民記者”群體卻煥發著無限的生機與活力,蘊含著強大的新聞生產效率。因此,新聞媒體必須依托移動互聯網技術大力發掘和培育自媒介主體,將其納入新聞生產的勞動力供給管道,優化勞動力資源配置,激活潛在新聞產能,最終實現新聞產業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最終實現新聞產業供給側環境機制的完善與健全。
(二)強化互聯網思維,狠抓融媒體技術應用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在新媒體時代得到了越來越充分的印證,技術已成為媒介變革的第一推力。對應媒介大融合的格局演變,媒介技術的發展與創新更多地表現為融媒體技術的生成和應用,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必須借助技術的力量。新聞產業必須強化互聯網思維,積極利用大數據、云計算、4G通信等技術,融通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兩種業態,粘合社交網絡和新聞傳播兩個平臺,創新內容制作方式,優化新聞采編流程,提高信息傳輸效率,加強傳受互動力度,大力發展新聞網絡視聽服務,實現全媒體信息傳播,將優質新聞內容與信息服務推送到網絡電視、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多個電子終端,更好地發揮技術要素在新聞生產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提高技術要素在新聞生產中的貢獻率,生成全新的新聞信息產品供給體系。
(三)加大基礎性投入,做好新業態資本支撐
“互聯網+”下的新聞傳媒業雖然是技術密集型產業,但它的發展決離不開強大的資本支撐,新興傳播技術的研發與應用無一不是在資本的扶持下得以實現的。新聞傳媒業的資本運營與其他行業的最大區別在于運營主體的特殊性,因為它同時具有文化產業和傳播媒介的雙重性質,如何理解和把握這兩種性質是業界面臨的一個難題。新聞媒體長期以來堅持內容制作為本,發展理念局限于業務范疇之內,對資本重要性的認識嚴重不足,缺乏成功的資本運營經驗,這都將極大制約新聞媒體的轉型與發展。在媒介融合發展和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的新時代,新聞業態的重組與創新成為了行業改革的主旋律,打造新聞傳播新業態不啻為新聞產業的第二次創業,新聞媒體必須改變“重采編輕經營”[2]200的陳舊觀念,在新聞生產的過程中加大基礎性資金投入,充分發揮資本的杠桿作用,借助資本的力量突破新聞采編創新中的技術瓶頸,做好新業態資本支撐,撬動最優質的新聞信息產品供給。
三、新聞產業供給側改革的實踐與探索
(一)新聞聚合者:《赫芬頓郵報》
RSS(簡易信息聚合)是基于互聯網技術的一項信息內容包裝和投遞協議,它通過搭建迅捷的信息傳播平臺,使得每個人都成為潛在的信息提供者,對信息化時代新聞生產方式的改變有著重要的影響,應用該技術進行新聞生產實踐最為成功的媒體是創建于2005年的美國社交新聞聚合網站《赫芬頓郵報》?!逗辗翌D郵報》利用搜索引擎和人工集合技術,匯聚和梳理傳統主流媒體、新聞博客、社交媒體上呈現的新聞信息,實現24小時新聞聚合,為受眾提供了一個自由而龐大的新聞信息“自選市場”,用戶可以基于自己的個性與興趣,輕松自如地進行篩選和參閱,擺脫信息碎片化所帶來的困擾。此外,《赫芬頓郵報》還提供了公民記者平臺“Off The Bus”,采取“分布式”的新聞發掘方式,借助各行各業普通人的力量收集新聞素材,隨后經過專業采編隊伍的把關與篩選,消除可能存在的新聞道德失范現象,最終實現社會新聞的快速?!逗辗翌D郵報》通過技術要素的驅動與投放以及勞動力要素的最大化使用改進了傳統的新聞生產方式,大大提高了新聞生產效率,實現了新聞信息產品的最優供給?!逗辗翌D郵報》的新聞生產模式對我國新聞產業的供給側改革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應在今后的新聞生產實踐中加以學習和借鑒。
(二)三網集成者:百視通IPTV
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為遵循新聞傳播行業規律、適應媒介融合發展趨勢,打造了一款全新的網絡新媒體視聽平臺――百視通IPTV,它是一種基于互聯網、電信網、廣播電視網“三網融合”技術的新媒體業態。百視通IPTV以電信寬帶網絡為傳輸渠道,以電視機為終端,集互聯網、多媒體、通訊等多種技術為一體,向受眾提供點播、直播等多種交互式新聞信息服務產品,在誕生后一躍成為了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典范。百視通IPTV的成功之處在于提升了新聞信息產品的交互使用功能,高度重視了用戶體驗在受眾需求中的關鍵性地位與作用。實際上,百視通IPTV所提供的新聞信息和受眾在傳統媒介終端上接收到的新聞信息并無本質上的區別,相比之下也沒有明顯的內容優勢,但是,百視通IPTV所支持的交互式功能使受眾可以隨時對新聞信息進行個性化點播,不必再受頻道的制約與時間的限制,流水線式的信息傳播變成了模塊化的產品供給,即使新聞內容相差無幾,但由于有了新的互動體驗,受眾收看新聞的興趣也會被充分調動起來。百視通IPTV以“電視新看法”為核心傳播理念,既保留了受眾的接收新聞信息的習慣,又創新了用戶視聽體驗,走出了一條新聞信息產品供給的新路子,是新聞產業供給側改革的成功實踐者與探索者。
(三)思想時政融匯者:澎湃新聞
2014年,脫胎于上海報業集團旗下《東方早報》的新媒體項目“澎湃新聞”成功上線,它擁有網頁、WAP、手機APP應用等一系列傳播終端,以思想和時政新聞為主要傳播內容,擅長時政新聞的深度報道與分析?!芭炫刃侣劇痹诿襟w創新方面做的未必是最好的,但是它卻開創了新聞產業供給側改革的新范式,其新聞生產實踐的重要的價值與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澎湃新聞”堅持開放式的生產機制,與優秀的時政思想類優秀內容團隊進行各種形式的合作,積極探索“策展”式的新聞生產模式,調動一切創意與策劃資源為新聞生產服務;第二,“澎湃新聞”致力于新聞內容的交互式生產,強化新聞追問功能與新聞跟蹤功能,暢通受眾對新聞信息的評論和反饋渠道,高度重視受眾原創內容的發現和挖掘,極大地提高了UGC(用戶原創內容)轉化為新聞素材源的可能性;第三,借助集團資本投放,傾力打造特色品牌,做強時政內容報道,以優質原創新聞產品為牽引,迅速搶占“兩微一端”媒體傳播新陣地,延伸新聞產業鏈,全面提升供給水平,實現新聞價值的傳承與內生增長。
篇4
保險公司的風險管理是決定其能否穩健經營的一個重要方面,目前無論在實踐中還是在理論界,對風險管理的探討都集中在幾個典型的風險問題上,如利差損風險、資金運用風險等,盡管這方面的研究很多,但一個保險公司究竟面臨哪些風險以及怎樣制定風險管理措施,似乎仍然沒有一個清晰的思路,而且由于保險公司面臨的風險十分復雜和多變,當風險已經暴露出來再尋求解決的辦法,畢竟不如防患于未然,這正是風險管理最本質的思想。此外,對于保險公司的經營來說,由于它所面臨的風險并不都是純粹風險,也就是說,風險并不一定意味著可能的損失,超前的風險意識和目標統一的風險管理可能會變損失為巨大的利潤。而要想做到這些,首先需要對保險公司面臨的風險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在此基礎上尋求系統性的措施。
一、保險公司整合風險管理的內涵
企業的整合風險管理是近年來國際風險管理領域最前沿的思想之一,指的是從整個組織所有的業務范圍出發,積極、超前和系統地理解、管理及交流風險,從整個組織的目標出發制定風險管理策略。它首先需要將組織在所有層面上的風險評估出來,然后集合所有這些層面上的結果以優化風險管理措施,并確定這些措施的優先次序。保險公司風險的以下特點不容忽視,由此也可以看出整合風險管理的重要性。
(一)風險是一個層級的概念
保險公司每天都處于各種各樣的風險之中,不同的風險具有不同的來源和不同的性質,對公司的影響也不同。這些影響中,既有不利的影響,也蘊含著巨大的商機,只有將這些風險梳理至相應的層面,才有助于更清晰地從公司整體利益和發展的角度把握風險。
(二)風險是一個整體的概念
這些剝離至每一層的風險并不是獨立的,而是可能會相互影響。保險公司很多損失的產生都不是由于一個因素引起的。例如,利率降低導致保險公司銷售的高利率保單未來償付超過保費收入,并加劇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不足,而最終的利差損除利率本身的變化外,還可能與公司的決策機制、精算以及市場反應能力有密切關系。因此,如果僅就一個因素而論風險,不能從一個綜合、全面的角度來思考問題,我們就無法正確認識風險的全貌,也就無法從根本上有效控制風險。
二、保險公司面臨的風險
按照風險影響的范圍不同,可將保險公司面臨的風險分為以下三類:
(一)一般環境的風險
一般環境的風險指除了影響保險公司經營外,也影響其他行業的企業經營的風險,主要包括:
1.政治風險。是指由于戰爭、以及其他政治動蕩而帶來的損失的不確定性。它主要影響保險市場需求量、需求類型、保險公司資金運用決策及運用績效與損益。例如,“9.11”,事件后,美國一些民眾可能會減少或暫停長期性理財活動,使一些長期產品需求量下降,而戰爭險的需求量將增加,保險公司的資金運用的績效也將由于變現壓力增大及資本市場低迷而受影響。
2.政策風險。是指財政及貨幣政策的變革、政府法規、價格控制等可能由于未能顧及保險業的行業利益或與保險業發展的現實情況有一定差距而帶來的風險。它將影響保險行業的競爭程度、成本結構以及資金運用績效。保險公司的經營必須在特定的宏觀經濟政策下進行,這就使得保險公司必須注意研究國家各種宏觀經濟政策的變化,及時調整公司經營策略和方針,合理規避政策風險。
3.宏觀經濟風險。來源于通貨膨脹、利率、匯率、房地產景氣等。它將影響保險市場需求量、需求類型、保險公司資金運用決策及運用績效。其中,利率風險對我國保險公司的影響尤其突出。所謂利率風險,是指一個金融企業的資產與負債在期限或利率差價匹配不當時,或當浮動利率的金融債務對于以后的現金流動不穩定時產生的風險,由于保險產品的費率厘訂是建立在預定利率的基礎上,利率的變化勢必直接影響到公司盈利和償付能力。近年來我國連續8次降息是導致目前我國壽險公司巨額利差損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利率下降同時還迫使壽險產品價格上升,影響行業整體市場擴張速度;而當市場利率走高時,一般消費者可能減少對于固定預定利率相對較低的保險產品的需求,這也將對保險公司的銷售產生影響。除了利率風險外,匯率風險也將逐漸突出。匯率風險主要指匯率變動的可能性及公司對匯率變動的承受能力。加入WTO后,國內保險公司的涉外保險業務必然增加,相應地各種外匯的使用頻率和額度也將增加,同時,由于我國目前存在的外匯管制、各種套期保值工具和市場的不完善等,必然給保險公司的經營帶來一定的匯率風險。一般來說,絕大多數保險公司都用多種外幣搭配組成貨幣儲備。對制定有國際化發展戰略的中國保險公司而言,將來也必須考慮這個問題。
4.社會風險。是指社會觀點變動、社會不安定、示威及罷工等可能給保險公司帶來的損失。它將不同程度地影響保險市場的需求量。
5.自然風險。是指由于地震、臺風、洪水和其他自然災害造成的保險公司損失的不確定性。其影響具有雙重性,一方面由于保險給付將影響保險公司收益,另一方面由于災害的發生將激發個人與企業對于應用保險來轉移各種風險的意識,因此也可能會影響保障型產品的需求量。
(二)行業環境的風險
行業環境的風險指保險行業所特有的外部風險,主要包括:
1.市場風險。來源于產品市場的不確定性,如客戶偏好改變、各年齡段人口的比例、產品生命周期、替代產品、產品多樣性等。它會不同程度地影響保險市場需求量、需求類型、產品類型、保險公司培訓課程的設計及營銷方式等。例如,高齡化社會對于年金保險及長期醫療類保險的需求日增。又如,一般消費者的理財需求趨于整合時,保險業務人員就必須補充其他投資理財方面的專業知識及管理能力,保險公司培訓課程的設計及營銷方式等也須有相應的配合。
目前,個人理財是我國中、低消費階層的一個極大需求領域,曾有調查指出,74%的被調查者對“個人理財服務,由專家為自己度身定做理財方案”感興趣。個人理財一般分為生活理財和投資理財兩種。生活理財是指設計如何把自己的未來妥善安排,即使到年老體弱時也能保持現有的生活水平;投資理財則是指不斷調整存款、股票、基金、債券等投資組合以取得最好的回報。保險在這兩個方面都具有先天的優勢,雖然由于分業經營的限制,保險公司還無法全面地進行代客理財,但全面的個人理財知識卻是當前保險營銷極好的一個切入點。
2.競爭風險。來源于現有競爭者競爭、新加入者、策略聯盟、異業競爭、營銷手段,如銀行保險與電子商務等。它將影響保險公司的新業務來源、業務成本、業務穩定程序。競爭風險是我國保險公司面臨的最嚴峻的風險之一,除了外資保險公司即將進入帶來的壓力以外,現有競爭者之間由于搶占市場的急迫性,也隱含了極大的風險,突出表現在:(1)同業間價格競爭的不合理性:通過低費率、高返還、高手續費、高保障范圍、協議承保等方式爭奪市場;(2)利用外來力量競爭的不公平性:在業務經營中滲透包括行政權力、私人關系在內的外來力量,并通過這種力量爭奪市場。這些都有可能導致無限制地承攬風險而忽視對風險的管理。
3.財務風險。主要指資金運用限制等給保險公司帶來的損失的不確定性。它可能使得保險公司難以建立理論上的最佳投資組合。在一個競爭性的市場環境中,承保利潤往往很低,甚至為負,投資利潤在利潤總額中占很大比重,因此保險公司的資金運用非常重要。我國2000年的全國保險公司總資產為3373.9億元人民幣,其中銀行存款約占總資產的70%,導致保險公司受銀行存款利率影響非常明顯。因此,管理機構也正在積極研究放松資金運用限制。
4.法律風險與監管風險。是指保險法律法規及保險監管政策給保險公司帶來的風險。
(三)企業環境的風險
1.營銷風險。來源于與營銷人員有關的素質和人員流動等問題、營銷成本、營銷方式方法與市場的配合度、電子商務及銀行保險。它將影響個別保險公司的新業務來源、業務成本、業務穩定程度及業務成長等。營銷風險目前在我國保險市場上表現極為尖銳,壽險公司招聘的個人人來自不同行業,只經過短期培訓,大多對金融知識知之甚少,綜合素質良莠不齊,在展業過程中又比較急功近利,不可避免地對保險公司的形象與信譽造成一定的損毀,而通過營銷員在消費者心目中樹立起來的中資保險公司的形象卻正是其能否在開放后仍然擁有一定市場的關鍵。
2.研發風險。來源于新產品開發、精算假設的合理性與敏感性等。它將影響到新業務推展、業務成本、效益及資金成本等。例如,若壽險公司新產品的精算假設過于樂觀,則雖有利于新業務推展,但卻可能提高資金成本,導致投資部門資金運用壓力增加,也會增加利差損的發生的可能性。
3.資金運用風險。是指資產配置與資產負債組成等給保險公司帶來損失的不確定性。它會影響到公司投資收益率的期望值與變異程度、利率風險的程度、財務健全性等。例如,壽險公司如果將較高比例的資金投資于高風險的短期項目,則與其負債的長期性就可能不相符,將使每年的損益變動程度加大。我國由于長期以來資金運用渠道比較單一,所以對資金運用風險的管理一直較為表淺,集中體現于兩個方面:一是沒有利用有效的量化指標對資金運用風險進行評估;二是缺乏明確的資產負債管理目標,資金來源與運用的結構和期限不相協調,沒有很好地實行“投資免疫策略”來規避風險。
4.決策風險。決策的形成方式與邏輯、組織結果與決策的配合度、組織文化、核心競爭力的選擇與培養等都是決策風險的風險因素。決策風險將影響組織目標達成的可能性與程度。
5.行為風險。是指公司除最高決策者之外的其它管理人員的管理能力、人員道德與風紀、流失給保險公司可能帶來的損失。行為風險可能會導致效率低下、專業判斷能力不足,甚至違法,這將嚴重影響保險公司的利益與形象。
三、我國保險公司的整合風險管理對策
在全面分析了我國保險公司面臨的風險及其相對重要程度之后,整合風險管理的對策可分為財務型對策和控制型對策兩種類型。
(一)財務型風險管理對策
這種策略是指在不改變保險公司其它經營策略的基礎上,運用一些財務型措施降低某些風險的可能損失,包括資產負債管理、衍生工具合約及保險等。資產負債管理可應用于管理資產報酬率、風險與持有期間的配合等,由于保險公司,尤其是壽險公司銷售長期性產品取得的保費收入形成對客戶的長期負債,為了使這種負債在債務期滿時能夠得到及時足額的清償,并能為保險公司創造利潤,這些資金的運用所形成的新的資產組合必須與保險公司負債相匹配,才能轉移和分散風險、增加收益。資產負債管理在國外許多保險公司的風險管理中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我國保險公司亟待加強的,目前的主要癥結是保險資金運用渠道的限制。而在渠道拓寬的過程中,比較穩妥的辦法是逐漸拓寬,開始的時候,可以采用每年遞增的方式規避風險,并嚴格審核保險公司資金運用的效果。衍生工具合約中的期貨合約與期權合約可以很好地轉移投資類風險,例如與投資組合的價格變動風險有關的匯率風險、利率風險、股價或股指的變動風險等。很多國家都有非常完善的衍生工具市場,有各種套期保值產品可供資金運用部門選擇,但目前我國尚無金融衍生工具市場,因此這種措施還要等待市場進一步規范與發展。保險則主要是處理一些純粹風險,例如公司的實體資產與人員所面臨的風險。
(二)控制型風險管理對策
與財務型措施相對,控制型措施主要是通過一些經營策略的調整,使得公司內部資源條件與外部經營環境相適應,以降低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及可能損失的大小,進一步又可分為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兩個方面。
1.事前控制
(1)建立一套有效的風險管理預警指標體系以降低風險發生的可能性。選取對保險公司的經營發展和償付能力最有代表性的一些指標,如核保平均費率、綜合手續費率、應收保費率、綜合賠付率、資金運用收益率、高風險大保額業務再保比率及各項準備金充足率等組成風險管理預警信息系統,在公司各項實時數據的基礎上進行分析監控,比照公司最高管理決策層明確規定的風險容忍程度,從不同角度審視公司經營活動的過程,可以按照短期、中期、長期三個層面發現并預警不良征兆,使管理者能及時有效地調整經營策略,防止內部隱患,將風險盡可能化解在萌芽階段。
(2)進行持續的策略管理可以降低決策風險。即決策的制定要依據公司本身的條件及其經營條件的機會與威脅,明確設定公司未來的調整方向,分析策略實施后的各種可能結果及這些結果發生的前提條件的現實性。
(3)通過風險轉移以降低自身承擔的風險。例如,在今后法律認可的基礎上,根據自身發展策略及風險承受能力設定各險種及整體的自留額,通過再保險降低承保風險。將部分業務外包給其它機構,如將勘災定損外包給公估公司,既可轉移與這部分業務有關的風險,又可將精力集中于核心業務上。又如,風險轉移是壽險公司管理利率風險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分紅保單可以將利率風險部分轉移給保戶,而投連產品則可更多地進行風險轉移,因此,這些產品的設計與營銷是關鍵問題,應盡量避免出現轉移了一種風險,但又帶來其它風險的情況。
(4)利用風險分散與多樣化降低風險。公司的重要設備和數據應予以備份,以避免因社會風險、自然風險、行為風險而造成巨大損失。例如在美國“9.11”事件中,很多世貿中心中的機構都因計算機及辦公室被毀而失去了大量重要數據與商業資料,但也有公司在另外的地方進行了數據的實時備份而免遭損失。保險公司為避免管理人員與技術含量高的人員離職而使業務暫時中斷,可采用人員輪換及培養后備人員的方法進行分散。產品的多樣化是管理市場風險與競爭風險的有效方法。目前我國保險市場品種比較單一,對每個公司來說都不利于市場風險的管理,而各公司產品的雷同則不利于在競爭風險中取勝。由于不同的消費群體有不同的消費能力和消費需求,各公司應積極開發新險種以分散由險種單一帶來的風險集中,對于原有產品,也還有很大的細分空間。在產品形式上,還可以推廣現在發達國家保險市場上比較流行的“一攬子”保險計劃。
- 上一篇:道路交通管理基礎
- 下一篇:低年級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