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采后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5 07:26:3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石榴采后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石榴采后

石榴采后技術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石榴;采果后;土肥水管理;樹體管理

論文摘要從園地土肥水管理、樹體管理兩方面介紹石榴采后管理技術,以供石榴種植戶參考。

石榴在10月份采果后至越冬前(11月中旬),是樹體營養由采前向果實輸送而轉向積累時期。一般在9月份,石榴處于第1次花芽分化結束,第2次花芽開始分化并逐步達到分化高峰期。通常來說,第1~2花芽分化高峰期間所分化的花芽,在翌年則為第1~2茬花,占產量的比例很大,達80%以上。同時,石榴樹樹勢的強弱,與其對冬季低溫的抗性有很大的關系。生產實踐證明:石榴采摘后的技術管理好壞和樹勢恢復的優劣,對石榴樹的安全越冬和翌年的產量影響很大。石榴采后管理主要包括園地土肥水管理、樹體管理等內容;其中樹體管理又包括樹體的修剪、病蟲害的防治等內容。

1園地土肥水管理

1.1果園深翻

深翻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狀,提高土壤肥力及土壤孔隙度,為根系的生長、擴展及養分吸收創造良好的理化條件;同時還能將部分在土壤中越冬的害蟲翻出凍死。果園深翻可結合施基肥進行,對新建果園實行擴穴深翻;對成年果園根據立地條件進行隔行、隔年輪換進行,深翻深度為40~60cm。

查看全文

石榴采后技術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石榴;采果后;土肥水管理;樹體管理

論文摘要從園地土肥水管理、樹體管理兩方面介紹石榴采后管理技術,以供石榴種植戶參考。

石榴在10月份采果后至越冬前(11月中旬),是樹體營養由采前向果實輸送而轉向積累時期。一般在9月份,石榴處于第1次花芽分化結束,第2次花芽開始分化并逐步達到分化高峰期。通常來說,第1~2花芽分化高峰期間所分化的花芽,在翌年則為第1~2茬花,占產量的比例很大,達80%以上。同時,石榴樹樹勢的強弱,與其對冬季低溫的抗性有很大的關系。生產實踐證明:石榴采摘后的技術管理好壞和樹勢恢復的優劣,對石榴樹的安全越冬和翌年的產量影響很大。石榴采后管理主要包括園地土肥水管理、樹體管理等內容;其中樹體管理又包括樹體的修剪、病蟲害的防治等內容。

1園地土肥水管理

1.1果園深翻

深翻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狀,提高土壤肥力及土壤孔隙度,為根系的生長、擴展及養分吸收創造良好的理化條件;同時還能將部分在土壤中越冬的害蟲翻出凍死。果園深翻可結合施基肥進行,對新建果園實行擴穴深翻;對成年果園根據立地條件進行隔行、隔年輪換進行,深翻深度為40~60cm。

查看全文

石榴采后管理技術研究論文

摘要:從園地土肥水管理、樹體管理兩方面介紹石榴采后管理技術,以供石榴種植戶參考。

關鍵詞:石榴;采果后;土肥水管理;樹體管理

石榴在10月份采果后至越冬前(11月中旬),是樹體營養由采前向果實輸送而轉向積累時期。一般在9月份,石榴處于第1次花芽分化結束,第2次花芽開始分化并逐步達到分化高峰期。通常來說,第1~2花芽分化高峰期間所分化的花芽,在翌年則為第1~2茬花,占產量的比例很大,達80%以上。同時,石榴樹樹勢的強弱,與其對冬季低溫的抗性有很大的關系。生產實踐證明:石榴采摘后的技術管理好壞和樹勢恢復的優劣,對石榴樹的安全越冬和翌年的產量影響很大。石榴采后管理主要包括園地土肥水管理、樹體管理等內容;其中樹體管理又包括樹體的修剪、病蟲害的防治等內容。

1園地土肥水管理

1.1果園深翻

深翻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狀,提高土壤肥力及土壤孔隙度,為根系的生長、擴展及養分吸收創造良好的理化條件;同時還能將部分在土壤中越冬的害蟲翻出凍死。果園深翻可結合施基肥進行,對新建果園實行擴穴深翻;對成年果園根據立地條件進行隔行、隔年輪換進行,深翻深度為40~60cm。

查看全文

發展名優水果產業規劃

一、我市水果產業發展現狀、有利條件與存在的主要問題

㈠、發展現狀

水果生產是我市農業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經濟作物生產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產值約占整個經濟作物總產值的三分之一。近年來,我市水果生產得到了較快發展,其規模逐步擴大,品種逐漸改良,結構日趨優化,水果生產對推進我市農業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發揮了積極作用。2008年全市水果面積47萬畝,總產15.5萬噸,產值2.1億元。其中柑桔21.2萬畝,產量8萬噸;梨4.5萬畝,產量3.3萬噸;李3.5萬畝,產量1.6萬噸;楊梅5.1萬畝,產量2.2萬噸;葡萄1.7萬畝,1.3萬噸;桃1.8萬畝,產量1.3萬噸。另外種植面積在萬畝以下的還有棗、石榴、柿、枇杷、獼猴桃等。并形成了一批初具規模的種植大戶和生產基地,全市連片種植200畝以上的基地已達120處,面積達8萬畝以上。同時水果加工企業也有了起步,涌現了萬寶食品飲料有限公司等幾家果品加工企業,年生產能力2.8萬噸。

㈡、發展水果生產的有利條件

我市地處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風,氣候十分適宜果樹的生長;全市有丘崗山地650多萬畝,大部分土層深厚肥沃,適宜發展果樹生產;我市勞動力充足,常年富余勞動力達90余萬人,水果產業屬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因而完全可以滿足發展水果產業的需求。同時我市交通條件十分便捷,也十分有利水果產業的發展。

㈢、水果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查看全文

鮮花禮儀:各國國花及傳說

鮮花禮儀

中國——牡丹

"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牡丹的國色天香從古至今,一直被人們頌贊不己。牡丹的栽培歷史早在魏晉南北朝時就已有記載,到了唐宋,牡丹的栽培技術己有很大的發展。在唐朝,牡丹更是艷壓群芳,被譽為"花王"。"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遍長安花。"這里的長安花,就是牡丹。明朝遷都北京,在極樂寺內遍植牡丹。清朝時有一位親王到極樂寺觀賞牡丹,題匾曰:"國花寺",可見遠在清朝,牡丹就己戴上國花的桂冠。

英國——玫瑰

于薔薇、月季、玫瑰這三種花來說,人們總把它搞混,它們雖同科同屬,但卻并不完全相同,但人們似乎比較偏愛玫瑰這個詞,所以把這三種花統稱為玫瑰了。在英國及歐美許多國家,都把攻瑰(月季)定為國花,以表示親愛,又因莖上有刺,表示嚴肅。基督教中,相傳耶穌被出賣后,被釘在十字架上,鮮血滴在泥土中,十字架下便生長出玫瑰花。

紅玫瑰象征了愛情,這可能是世界通用的花語。相傳愛神為了救她的情人,跑得太匆忙,玫瑰的刺劃破了她的手腳,鮮血染紅了玫瑰花。紅玫瑰因此成了愛情的信物。

查看全文

北方地區果品加工管理論文

提要:本文對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我國北方地區的果品生產與加工情況略作考述。文章認為:這一時期,該地區的果品生產取得了一定發展,主要表現在:棗、栗、桃、李、杏、李、梨及林檎、柰、柿等傳統果品,種植區域有所擴展,見于記載的品種顯著增多,涌現了不少名產及著名產區;葡萄、石榴、核桃等外來果品逐漸得到推廣,開始在當地果園中扮演重要角色,并對當地的果品消費產生了實際的影響。當時這一地區的果品加工,主要是制干、作脯、腌漬、作果油、作果麨及加工果酒,某些技術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為后代所長期延用。

關于魏晉—隋唐時期(約相當于公元三至九世紀)我國北方地區的果品生產與加工的情況,農史及中古史研究者雖曾間或言及,但均十分簡略,不能使人形成一個較為清晰的總體印象。有鑒于此,筆者多方杷梳史料,試圖對此作一力所能及的考述,以期對當時這一地區的果品生產與加工情況,獲得一個較為全面而具體的認識。綜合有關資料,我們可以肯定:這一時期該地區的果品生產與加工較之前代有一定的發展,具體表現在:一、傳統果樹品種增加、分布區域擴大,并涌現了一批優質名產和著名的果品產區;二、漢代以后陸續傳入內地的多種外來果品,這一時期逐漸在北方地區推廣種植、成為常見果樹,并在當地民眾生活中產生了實際的影響;三、果品加工較之前代亦有所進步,果品加工方法多種多樣。以下分別略作陳述。

一、傳統果品繼續發展

魏晉—隋唐時期,北方地區的當家果品仍舊是本地原產的棗、栗、桃、李、杏、梨等若干種類,但這一時期,上述果品的生產在前代基礎上又取得了一定的發展:品種增加、產地擴大、名品輩出,這在郭義恭《廣志》、賈思勰《齊民要術》及其它文獻中多有反映。以下略加分述。

1、棗自上古以來,棗即是北方地區的當家果品之一,先秦文獻中已有栽培和收獲的記載[1];至漢代,已出現安邑(今山西夏縣、運城一帶)等著名產區,生產規模甚為可觀[2]。

至魏晉—隋唐時期,北方地區棗樹種植甚為廣泛,晉·傅玄《棗賦》稱:當時棗子分布,“北陰塞門,南臨三江,或布燕趙,或廣河東”,其棗“離離朱實,脆若凌雪,甘如含蜜;脆者宜新,當夏之珍,堅者家干,薦羞天人。……”[3],誠為分布廣泛的美果嘉啖。

查看全文

全國各地的端午節習俗

端午節

[河北省]

北平忌端午節打井水,往往于節前預汲,據說是為了避井毒。市井小販也于端午節兜售櫻桃桑椹,據說端午節吃了櫻桃桑椹,可全年不誤食蒼蠅。各爐食鋪出售“五毒餅”,即以五種毒蟲花紋為飾的餅。灤縣已許聘的男女親家咸于端午節互相饋贈禮品。趙縣端午,地方官府會至城南舉行聚會,邀請城中士大夫宴飲賦詩,稱為“踏柳”。

[山東省]

鄒平縣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飲酒一杯,傳說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給兒童纏七色線,一直要戴到節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來扔在雨水里。臨清縣端午,七歲以下的男孩帶符(麥稓做的項鏈),女孩帶石榴花,還要穿上母親親手做的黃在鞋,鞋面上用毛筆畫上五種毒蟲。意思是借著屈原的墨跡來殺死五種毒蟲。即墨在端午節早晨用露水洗臉。

[山西省]

查看全文

農科文化交流史研究的基本維度

不同國家、地區和民族之間的科技文化交流,是促進社會經濟文化發展不可忽略的重要動力;與之同時,科技文化交流又是涉及2個或多個文明體系之間的接觸與碰撞,包括了相當豐富的內涵,涉及這些文明體系眾多的層次與方面,因此,從不同角度關注歷史時期的這一社會文化現象,既有助于推進科技文化交流史研究本身的深化,也是認識一個國家、民族或地區的歷史與文化的重要路徑。研究中國古代科技文化交流的歷史也是如此,同樣需要從不同角度來解析。

一、空間維度:“內”與“外”

中國幅員遼闊,基于各地區不同的自然稟賦和人文歷史環境,不僅境內自古以來就生存衍息著眾多的民族,他們的生產與生活方式、經濟與社會結構以及思想文化雖然各具特色但卻又聯系密切,在歷史時期存在著持久性交流與交往,共同構筑了中國古代文明的輝煌,即所謂“多元交匯”(1)或“多元一體”;(2)而且,中國境內各民族還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與周邊甚至遠距離的國家和地區產生了各種各樣的聯系,這一過程也是貫穿中國歷史始終。因此,關注這一問題,應該涉及三個方面:一是中外交流,即中國與域外民族、地區的交流交往;二是中國境內不同地區、民族之間的交流;三是這二者之間的關系問題。

就中外而言,首先要明晰“中”與“外”的界限問題,即何謂“中”、何謂“外”?這一問題在今天來看似乎并不復雜,雖然目前中國與周邊許多國家之間仍然存在疆界的爭議,但大體而言有一個基本的、現實的界限,即邊界線的存在。但如果把這一問題放置在整個歷史時期來看,則要復雜的多。其一,中國自古即為多元族群之國家,因此,在歷史發展進程中,伴隨民族的融合與變遷,“中國”一詞的內涵也處在不斷發展變化中,由最初所指的華夏民族聚居之處的中原,發展到超越單一民族界限而具有了政治統治空間內涵的“中國”;而且眾所周知,具有近現代國體意義“中國”一詞的出現,則完全是在鴉片戰爭以后的事情。其二,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由于國家實力強弱之差異、控制理念之變遷等內外因素影響,不同時段的疆域顯然是不盡相同的;而且,研究歷史上有關疆域的詞匯,如“疆”、“境”、“域”、“國”、“邊”、“界”、“塞”、“關”的內涵所指,我們亦可以發現中國與域外的分野其實亦甚為復雜,并不一定是界限清晰的一條線,也可能是一片“隙地”,或一個緩沖國(帶);(3)其三,正是由于地理疆域的變化以及由此所引起的連鎖反應,因此從長時段視角來審視,我們還可以發現中外界限的內涵更為豐富,除了上述這樣的政治意義疆界外,還包括了經濟乃至文化意義上的疆界,即“文化中國”和“經濟中國”的疆域,其范圍可能更廣闊,內涵亦更復雜。(4)也因為如此,在理念的層次上,人們對這些問題的認識與理解也不可避免地帶有明顯的時代性,或謂之與時俱進的發展。對這一問題的處理,歷來頗多爭議。但對第一個問題,在中國史學界基本上達成了共識,即以現在中國的版圖為基本原則,來考量古代歷史的中與外問題。正如費孝通先生所強調指出的,“某一歷史時期的中國邊界不等于這一時期中原王朝的疆界”,“而是應該包括邊疆其它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的邊界”,這是我們應該樹立的中國歷史觀和歷史疆域觀。(5)近年來,中國與東亞、東南亞諸國關系的微妙變化,除了現代國際因素外,也不能排除歷史、文化因素的干擾,尤其是文化心理層面的瓜葛。界線問題之后,就是中外交流的自身內涵問題。從空間或地理方位的概念來理解,以中國為中心,歷史時期中國與域外科技文化的交流,大致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中與西(包括早期的西域地區、中亞、西亞和歐洲)、中國與東方(包括東亞諸國,也包括明清以后美洲地區)、中國與東南亞、中國與南亞。可以看出,不同方位在不同時段、通過不同的路徑形成了不同內涵與特質的科技文化交流,也產生了不同層次與程度的影響。典型如中西之間,漢唐時期憑籍絲綢之路,鼎盛之至,主要側重于畜牧、園藝品種與技術的引進;近代以來,隨著西方實驗農學的崛起,以海路交通為主線,所引進的內涵則更為豐富,涉及器物、制度乃至思想文化等各個方面,具有了“西風壓倒東風”的態勢。在科技文化交流的歷史進程中,囿于交通條件和政治壁壘等因素制約,同域外文化的交流實質上遠不及域內不同地區、民族之間的交流;而且,中國大一統理念和中央集權政治體制,也強化了區域間科技文化交流的力度、廣度和深度。因此,研究中國古代農業科技文化交流,域內各民族、各地區之間的交流更不容忽視,應該說這才是古代科技文化交流史的主體,而且其內涵最為復雜、影響最為深遠。從這一角度而言,古代農業科技文化的區域之間的交流以中原地區為軸,主要包括兩大塊:其一為南北之間,涉及兩種不同類型農耕文化———旱作農業文化與稻作農業文化之間的交流與交往;其二為東西之間,實質為農耕文化與農牧文化之間的交流,涉及內容更為廣泛,既包括生產工具、生產方式等經濟內涵,還包括了民族對峙與融合、文化碰撞與整合等方面的內涵。在中國農業歷史發展進程中,這二者之間具有相當顯著的風格和內涵差異。比如農牧之間,在歷史進程中往往涉及不同民族政權的對決,故而伴隨著戰爭這一重要方式,節奏緊湊,規模輝煌一時;其中還有一點很值得注意,就是即使在戰爭對決的過程中,雙方的科技文化交流也是綿延不絕;而南北之間,基本上排除了強勁對手逐鹿中原的威脅,而且經過長期的磨合后,雙方的認同感明顯強于農牧之間,因此,科技文化交流的進程平緩而持久,范圍和程度自然也與前者不可同日而語。除了這兩個主要的方面之外,不同區域內部也同樣存在著各式各樣的農業科技文化交流,其以郡縣治所為核心地帶,形成了多個科技文化傳播的主中心和次中心,它們以政治經濟聯系為紐帶,相互聯系,最終構筑起了傳統科技文化交流的網絡體系,共同完成了中國傳統農業科技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因此,區域文化交流成為了研究中國經濟史、民族史以及政治文化史不能回避的主要議題。厘清域外交流與境內交流之間的聯系,也是研究農業科技文化交流史的重要命題之一。眾所周知,中外和境內科技文化交流并不是永遠井水不犯河水,很多情況下二者具有相當密切的聯系。很多學者都注意到傳統時代科技文化交流的接力棒式傳遞的特點,注意到了邊界地區和民族的橋梁、紐帶作用。除此之外,在更深的層次上二者也存在一個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關系,可以說既相互營造了環境和氛圍,也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動力和條件。

研究中國古代農業科技文化史還應該注意交流主體之間的互動問題。所謂的科技文化交流,自然涉及不同文化主體間的關系問題,雖然不可避免存在強與弱、主動與被動等差別,但歷史進程中科技文化的交往、交流歷來都不是單向,即使在強勢文化強勢植入的過程中,弱勢文化也會在潛層次給強勢文化打上烙印。因此,研究科技文化交流必須注意互動的問題。比如研究傳統時代的中外農業科技文化交流,既需要站在以中國為中心或主軸的視野中審視,也需要以輸入地為軸心來審視,從而構建一個完整的“中心———周邊”研究分析體系。再比如域內的農牧文化之間的交流,也是如此,雖然表面上表現為農耕文化對游牧文化的一種蠶食、鯨吞,但細細梳理中國農耕文化和農業經濟發展的歷史軌跡,我們不難發現事實并非如此簡單。筆者在分析西北農牧關系時對這一問題曾經有所涉獵,認為其間存在多層次的互動關系(6):表層是一個以農牧分界線變遷為表征的歷史過程,其深層次則表現為一個農牧文明交互影響、交互滲透的動態過程;具體而言,就是農耕文明在思想、操作和現實三個層次上不同形式與特點的主導性推進,以及游牧文明在顯性層次上的被動退守和潛性層次上的回應與逆向滲透。

二、時間維度上:發展的階段性

查看全文

云南寶玉石資源勘探及保護意見思考

云南地處歐亞板塊、印度洋板塊與濱太平洋板塊復合部位,是連接滇、川、青、藏、東南亞、南亞、西亞的紐帶。地處橫斷山脈的“三江”地區,曾是古、中、新特提斯的重要部分。成礦地質條件優越,找礦前景廣闊。云南省是礦產資源大省,礦業是云南省支柱產業之一,對云南經濟發展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近年來,隨著對資源認識的深入和提高,云南省一種很有前景和函待開發的資源——寶玉石,在旅游經濟中的地位和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日益為政府和社會所重視。全面了解云南寶玉石資源狀況,加強寶玉石資源的基礎研究,對指導云南寶玉石資源的合理開發,推動珠寶業的跨越式發展,為政府制訂產業發展規劃,促進云南旅游和經濟的發展,無疑有著十分迫切而重要的意義。云南省國土資源廳組織有關單位和專家、學者,完成了“云南寶玉石事業發展對策”及“云南省寶玉石資源調查及其開發利用研究”報告。通過研究,對云南省寶玉石資源及找礦前景和寶玉石事業的現狀有較全面的了解,對我省寶玉石業的發展和寶玉石石資源的勘察、保護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和建議。為引起有關部門足夠重視,本文在調研基礎上,歸納、總結后提出建議和對策。

1資源概況及找礦前景

1.1品種豐富

目前,常見的寶玉石品種云南都有產出。省內己發現的寶玉石品種近50種,礦床(點)、礦化點及情報點近200處。寶玉石產出以伴生和共生為主;寶玉石產地分布廣,主要寶玉石資源相對集中。其中紅寶石、祖母綠是我省經濟價值最高,國內少有,也是僅在我省形成礦床的寶石品種,最具有找礦前景。鎂鋁榴石、錫石及碧璽,亦是國內少有,具有我省自己特色的優質高產的寶石品種。海藍寶石、黃玉、水晶等,點多面廣,其產量在國內占有重要地位。迄今尚未發現藍寶石礦床,但已發現的找礦信息點已有20處,結合區域成礦地質條件,尋找藍寶石礦床具有廣闊前景。己發現3處金綠寶石礦物存在,應引起重視。

1.2成礦地質條件優越找礦前景廣闊

(1)云南地跨數個板塊強烈碰撞帶,有漫長復雜的地史演化歷史,多期次多旋翅的沉積作用、巖漿活動和變質作用,具有形成豐富多彩寶玉石資源的地質條件。

查看全文

礦產資源費征收管理制度

第一條為了保障和促進礦產資源的勘查、保護與合理開發,維護國家對礦產資源的財產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的有關規定,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和其他管轄海域開采礦產資源,應當依照本規定繳納礦產資源補償費;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三條礦產資源補償費按照礦產品銷售收入的一定比例計征。企業繳納的礦產資源補償費列入管理費用。

采礦權人對礦產品自行加工的,按照國家規定價格計算銷售收入;國家沒有規定價格的,按照征收時礦產品的當地市場平均價格計算銷售收入。

采礦權人向境外銷售礦產品的,按照國際市場銷售價格計算銷售收入。

本規定所稱礦產品,是指礦產資源經過開采或者采選后,脫離自然賦存狀態的產品。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