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5 07:01:3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史料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文藝影視史料教學

學生經常說“我愛歷史,但不喜歡歷史課”,這一度成為歷史教學的無奈。時下學生所愛的“歷史”多為歷史穿越小說、歷史穿越劇等文藝影視一類的史料。史料,不僅是人類社會歷史在發展過程中所遺留下來的痕跡,更是我們了解和認識歷史的載體;而對史料真偽的鑒別、認識的深淺,則是衡量歷史認知水平的依據之一。文藝影視史料以大家喜聞樂見的形式和手法反映著歷史的滄桑與變遷,但文藝影視作品多存在虛構、夸大的成分,不能同歷史的真實劃等號。如何挖掘其中有價值的歷史信息、強烈的愛憎情感,并恰如其分地引入課堂,讓其服務教學呢?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一、求真求實,用之有據

在教授“農耕時代的商業與城市”關于“城市”一節時,我引用白居易《登觀音臺望城》詩句:“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然后設問:(1)你從上述詩句中得到哪些歷史信息?(2)坊和市為什么要分開?這反映了什么歷史現象?我設計這些問題是想讓學生明確:在唐代,“市”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都有固定的場所,說明當時商業受到政府的嚴格控制。可學生的回答卻有些令人意外。一位學生說:“老師,在長安這個大城市,‘市’集中在一起布局規整,能買到生活所需,說明唐朝已有了‘購物中心’,商品經濟很發達”;另一位學生卻提出疑問:“老師,全城都要在僅有的‘兩個市’才能買東西,太不方便了!”我仔細一想,學生有這樣的想法也很正常,再研讀材料,詩中的描述是否真實?查閱資料后發現,長安城“縱橫交錯的道路將外郭城分作了110坊。每座坊的四周都筑有圍墻,坊門有衛兵把守,晚間實行宵禁。商業多集中在東西兩市,其他坊內也有一些零散的商業設施。白居易的詩文用比擬、夸張的文學手法意在突出長安城規模宏大規整,因此把它作為唐朝已經有了一站式“購物中心”或幾十萬人的大城市只有“兩個市”的依據就不妥了。這樣的例子在教學中經常遇到,因此在課堂教學中,首先甄別史料的可信度,多角度權衡該材料使用是否恰當,不能輕易把文藝類材料用做解釋歷史的依據。

二、以小見大,用之有法

歷史小說是一種特殊的史料資源,在歷史教學中要辨別區分歷史小說中的可信與不可信內容,并加以合理使用。即使是虛構的情節內容,也應該深入挖掘并利用其背后的歷史價值。從現實生活入手,以小見大、見微知著,史料分析鑒別便不再是歷史學家的“專利”。如學習“宋代城市的發展”內容時,可以借用電視劇《新水滸傳》中的情節設計問題:劇中描述北宋時期的人物買酒住店、石秀面街開肉鋪、稱干貨、買胭脂,都言必稱價,并與《清明上河圖》、《宋會要輯稿》等文獻資料相互印證,引導學生在觀察分析基礎上得出宋代商業和城市發展的相關結論。又如學習“明清商業的發展”內容時,可以借用《二刻拍案驚奇》中的《疊居奇程客得助,三救厄海神顯靈》一節,小說的主人公徽州商人程宰,到遼陽為商,由于虧光了老本,只好為別人掌管賬目,勉強度日。一日他有幸得到海神的幫助,躲過災禍發財致富,衣錦還鄉。從徽商發展的歷史看,其致富過程十分艱辛,但明代文學作品出于對政治黑暗的無奈,有時回避現實,以求解脫,對徽商致富的過程有不同程度的神化與夸大,這一方面反映了當時人們對富裕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文人把徽商看作社會進步的力量,神仙都來幫助徽商,說明當時商品經濟發展成為歷史的趨勢。這個案例中,用小說與當時文獻資料相印證,說明小說夸大虛構的情節中也蘊涵著歷史的真實。從教學角度上講,通過這類史料的探究,在激發學生歷史興趣的同時,引導學生鑒別和解釋史料,歷史學科能力的培養自然水到渠成。

三、此處無聲勝有聲,用之有情

查看全文

初中歷史史料教學現狀探討

摘要:史料是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遺留下來的痕跡,是先輩留下的供我們學習和研究歷史的重要素材。初中歷史史料的運用是學習初中歷史知識的必要環節,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在分析初中歷史史料教學現狀的基礎上,提出了提高史料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關鍵詞:初中歷史;史料教學現狀;教學策略

一、初中歷史史料教學現狀

《初中歷史課程標準》明確提出:“通過歷史課程的學習,使學生了解以歷史材料為依據來解釋歷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證據的歷史意識,逐步提高對歷史的理解能力。”當代初中生所接觸到的文物圖片、歷史地圖、小說、詩歌等都屬于史料范疇,是我們今天學習歷史知識的重要素材。但是,初中生的史料學習現狀令人擔憂,史料教學的效果不理想。

(一)難易選擇不當,目標不明確

史料在歷史沉淀中涵蓋了大量的內容,具有多樣性,這種多樣性包括文獻資料、實物資料和口述資料。而現在有的教師為了將課上得“花哨”,就對這些史料不進行刪選,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滿堂灌”,如教學《燦爛的青銅文明》這一課,有的教師喜歡展示夏商周大量的青銅器,而不進行分類或仔細的講解,結果就是學生在課堂上可能一飽眼福,但是對這個時期青銅器的特征、作用沒有任何了解,沒有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再者,現在有的教師在運用史料時完全不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水平。初一學生剛剛接觸歷史這門學科,教師應該多運用一些直觀的史料,主要以促進學生認知史料為主。如《開元盛世》這一課面向的是初一年級的學生,有的教師引用了大段的文字材料來表達開元年間的繁榮景象,而我認為杜甫的一首《億昔》足以讓學生想象出當時的盛世情形了。

查看全文

淺談歷史教學史料的作用

【摘要】史料是構建歷史教學和探究歷史規律的基礎,真實有效的史料是歷史的見證和歷史知識的來源,任何一部信史,都是史料的堆積和組合。真實的史料能客觀公正地反映歷史,還原社會。史料具有形象和直觀性。它通過真實的記述和直觀形象的描述使得學習者更加能詳細細致地了解某一重大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對豐富歷史教學和培養創新才能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歷史教學;實物史料;直觀性

一般來講,歷史學科具有自身的學科特性和知識架構,如何真實客觀地反映和還原歷史,給學生以栩栩如生的感覺,回歸到歷史當中,探尋歷史和人類社會變遷發展規律,這是歷史教學中日常要面臨和思考的問題。在這一過程中,就離不開史料支撐和史料堆積。因此,在現代史學教學過程中,特別是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之中,必須要重視史料支撐和史料的引用,將其引入課堂,充分發揮史料的作用,使得我們的歷史教學走出傳統的死記硬背,走向一種帶有思考和探究式的學習狀態。

靈活使用史料對老師來說,史料引用得恰到好處,對歷史教學課程的順利開展可以說是如虎添翼,增加了歷史教學的趣味,讓學生的語言能力和認知視野極大地開闊,這種多學科和多重思維的并用增添了歷史學科的色彩。在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史料的取材都是有選擇的,這就需要歷史老師全面駕馭了,需要老師具有良好的駕馭史料的能力,這也體現出一個歷史教學老師的歷史素養和史學探究能力。史料的選取不可能面面俱到,是有取舍的,就一節課堂而言,時間的有限性決定了史料取舍的有限性。史料的選取一定要精,切記面面俱到。史料種類引用過多,就會使得學生關注史料而顯得教學主題分散,影響了歷史課堂教學效果。類型豐富而真實準確的歷史資料對歷史課堂教學具有積極的意義。史料的解讀本身就是學習和思考過程,對歷史資料的學習和解讀會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增加跨學科知識。由于歷史資料大多與文獻學有密切關系,史料的運用鍛煉了學生文學素養和文言文知識,從普通的感性認識提升到理解和探索,學習興趣不斷增強。同時也增長了學生的知識,歷史學習調動了學生一系列知識的運用,在無形中加深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和了解,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這種熏陶和教育是歷史課堂之外的收獲。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認識,就是體現在這一方面。通過不同史料的引入,使得學生運用自身所學的一系列知識來探究和認識,鍛煉了學生綜合判斷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了創新思維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在日常的歷史教學過程中,史料的引入可以使傳授內容更加豐富,彌補教科書中對該問題的介紹和論述。通常而言,我們獲取歷史信息和解讀歷史的史料主要依靠傳統的文字資料,我們都知道中國擁有五千年的文明,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各個時代特色不一,反映各個時代的史料不一,這就需要選取最具代表這一時代特征的史料。如夏商周時期,我們需要借助考古出土的實物和遺址來解讀當時歷史,后來出現的甲骨以及簡牘等,都是教學的手段。實物史料可以訂正史書,辨別文獻資料記載的真偽。

由于年代久遠和社會動蕩,我國有不少古籍都已散佚,許多文獻資料上的記載無法得到核實,許多錯漏之處也無法得到糾正和彌補,因而留下了許多歷史疑案。這些疑案,有不少必須通過實物史料才能解決。著名歷史學家傅斯年認為,歷史學研究已經成為各種科學方法的匯集,地質、地理、考古、生物等科學,無一不為歷史研究提供工具。實物史料可以豐富課堂教學內容,為學生觀察與想象提供實物依據。實物的特點是立體感和直觀性,可以激發學生的形象思維。對實物的觀察,學生的思維便可超越時空的界限,再現風起云涌、波瀾壯闊的歷史。因此,實物史料在教學中有著不可取代的作用。從教學的直觀性來看,圖片不如實物,但由于受到條件的限制,一般中學用于教學的歷史文物或文物模型畢竟有限,有的學校甚至沒有。而歷史實物圖片搜集起來比較方便,教材上也配有不少歷史文物和文化遺址的插圖,因此,運用歷史實物圖片是歷史直觀性教學中經常使用的一種方法。

作者:何斯玙 單位:寧夏紅寺堡區第一中學。

查看全文

高中歷史史料教學論文

摘要:為了進一步提高高中歷史教學水平,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有效提升,文章首先對高中歷史史料教學方法的重要性進行了分析,然后從選取合適的史料、適當進行提問和解讀兩方面對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史料教學提出了有效建議。

關鍵詞:高中歷史;史料教學;選取史料

對于中國這樣一個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傳承和發揚祖國的優秀文化,牢記歷史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義不容辭的使命。但是,長久以來,由于很多學生對歷史課程的忽視,加上當下的高中歷史教學水平不高,導致了全國范圍內的高中歷史教學效果都很不理想。因此,教師要創新高中歷史教學模式和教學理念,加快提高高中歷史教學水平的進程,使學生認識到歷史學科的重要性,從根本上解決當下歷史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高中歷史史料教學的重要性分析

史料教學,顧名思義就是以歷史史料為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基本素材,高中歷史教師通過對歷史史料的分析,引導學生從朝代的興亡交替中學習到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結合身邊發生的事情對歷史規律進行進一步推廣,從而讓學生認識到高中歷史學科的學習并不是枯燥無味,毫無用處的。相反,從歷史史料中總結出來的客觀規律是可以被運用到生活中的,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良好習慣。高中歷史史料教學極大地提高了高中歷史教學質量和水平。相對于傳統歷史教學,史料教學法除了注重對專業知識的教學,還加強了對學生需求反饋的重視,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切身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關懷。另外,相較于傳統的填鴨式的歷史教學方式,史料教學以對歷史材料的分析和總結為教學的主要內容,并結合發生在身邊的具體事例,讓學生感受到歷史學科與自己的生活緊密相連,使高中歷史教學課堂更加生動形象,更能吸引學生對歷史的求知欲。史料教學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實施推廣,有助于學生建立系統的知識框架,而史料教學是以歷史史料為對象,對其進行分析并總結的教學模式,使得教學更加具有針對性和高效性。

二、高中歷史史料教學方法的具體應用

查看全文

初中歷史史料教學的滲透

摘要:為了豐富初中歷史課程內容,幫助學生學習與了解歷史事件,開闊學生的知識面,教師應該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注重史料教學的運用。文章首先從兩個方面分析了初中歷史教學中史料教學的重要性,其次提出了兩條初中歷史教學中史料教學的滲透路徑。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史料教學;歷史知識

史料教學是指教師根據歷史教學需要,圍繞歷史課程標準與教學任務及教學目標,引進相對應的歷史資料的教學過程。教師將史料教學運用到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能夠豐富初中歷史課程內容,幫助學生學習與了解歷史事件,從而進一步提升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質量。

一、初中歷史教學中史料教學的重要性

(一)增強初中歷史教材內容的真實感。初中歷史知識的特性,是其研究與講解的對象已經消失遠去,不可能再現,學生在學習時不能夠直接去觀察和驗證。故而,教師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需要史料教學的滲透,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初中歷史知識。史料教學在歷史教學中具有一定的價值,能夠為已經消失的歷史事件提供例證,增強歷史知識內容的真實感,使學生能夠快速地進入歷史事件中去感受歷史,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歷史知識,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知識興趣,使學生能夠在學習中感受歷史的脈搏,從而幫助學生深入地理解歷史知識。(二)激發學生學習歷史興趣。在以往的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采取單一的授課模式,學生學習歷史興趣不高,從而導致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質量低下。因此,初中歷史課需要解決的最大問題就是提高學生學習歷史課程的興趣,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在歷史教學中學習知識,提升學生歷史知識水平。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運用史料教學為學生授課,能夠增強歷史知識的真實感,挖掘歷史知識內在生命力,使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時感受其中的脈搏,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從而使學生樂于學習歷史知識。

二、初中歷史教學中史料教學的滲透路徑

查看全文

史料與歷史教學論文

一、正確把握歷史教學目的的本質

梁啟超認為歷史要使讀者“以國民一分子資格立于國中”“以人類一分子立于世界”,即歷史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個性發展,立足于世界的公民。然而在現在的歷史教學中,應試教育依然盛行,究其內在原因,是缺乏對歷史教學目的更深層的認識。對于歷史教學而言,正確把握歷史教學目的本質,對歷史教學的順利進行具有重要意義。

(一)客觀性是歷史教學目的的基礎梁啟超認為:“史跡是人類自由意志的反映,而各人自由意志之內容,絕對不會從同。所以史家的工作,和自然科學家正相反,專務求‘不共相’。倘若把許多史跡相異的屬性剔去,專抽出那相同的屬性,結果便將史的精魂剝奪凈盡了。”找出歷史的共性是歷史教學過程中必探討的問題,人為的“共相性加工”導致真實歷史的簡化,原本豐富多彩的歷史變成了一個框架里的政治史、經濟史和文化史,歷史教科書成為公式化的歷史教材。梁啟超認為歷史不能像自然科學那樣找出必然的因果關系,歷史不受必然的因果法則支配。我們姑且不論此結論對錯,就歷史教學而言,教師所做的最多的便是對歷史事件背景、過程、影響或意義的分析,似乎歷史局限在原因、結果、影響的枷鎖里。而所造成的結果正如趙亞夫所說:“社會背景中的人也自然各有各的位置,他們之間的關系是早已固定的。人的活動是人的歷史正劇,極有身份地告訴你,何謂善,何謂惡,誰是美,誰是丑。在這種情況下,歷史教科書也代替學生的自我思考,無須再有問題提出或質疑。”堅持歷史的客觀性就是要認清歷史不是簡單的單線的歷史事件,也不是相互割裂的政治、經濟、文化活動,而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歷史教學的目的也不是簡單的原因、結果的講授,而是從充斥著不同民族、階層、偶然與必然的歷史活動中認識歷史的發展規律,體驗人的精神。

(二)人文性是歷史教學目的的內在要求“以古鑒今”是大多數歷史教師對歷史教育目的的普遍共識,而學生也主要關注歷史教育的史鑒作用。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主要關注的是歷史教育工具性作用,而對于歷史教育的人文性作用的認識是非常模糊的。梁啟超也強調歷史的資鑒作用,他認為歷史有其必然的因果律,而研究因果律的目的就在于“國民資治通鑒”或“人類資治通鑒”,但是他更強調歷史的人文性特征,他發現歷史現象的發展并不一定是進步的,物質的進步并不代表歷史的進步,而且物質文明得到之后也可能失掉。因此,人文性是歷史的最基本屬性,歷史教學的內在目的在于發揮歷史教育的人文性特征。對歷史教學而言,一方面要進行人文性的教育,即歷史教育要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另一方面要使歷史教育具有人文性,即歷史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根據學生的認知心理和學習基礎進行歷史教學活動。

二、明確史料的本質,將史料與歷史教學相結合

史料對于歷史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多樣的史料不僅豐富了歷史教科書的內容,而且增加了學生對歷史的真實感受。在選用史料進行歷史教學時,要綜合考慮史料的特點和歷史教學的過程。

查看全文

高中歷史課堂史料實證分析

多年來,世界各國都在開發基于核心素養的課程標準,并通過課程標準建立課程目標的層級體系。我國2016年9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正式后,各個學科隨即制定了本學科的核心素養。其中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之一的史料實證是指“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并運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與方法”。歷史課要想體現本學科特色,史料的應用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在現有的課程體制下,為了完成教學任務,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經常出現教師“滿堂灌”的現象,導致學生感到歷史課枯燥無味。有時一堂歷史課上得很像政治課,那么要想讓歷史課有自己的特色,就必須使歷史課有“歷史味”。什么是“歷史味”?趙枝剛在《讓歷史課“有血有肉”有“歷史味”》一文中是這樣定義的:“通過歷史細節感知、品味歷史,模擬歷史現實,作為歷史事件的體驗者、同情者,讓我們看到立體的歷史,‘有血有肉的歷史’,是歷史學科的語言表述與歷史內涵的合理呈現,這就是‘歷史味’。”[1]要想讓歷史課有“歷史味”,史料實證是一道不可缺少的“增味劑”。下面結合我教學《美國聯邦政府的建立》一課的實踐,闡述如何使歷史課有“歷史味”。

一、以史料支撐歷史細節,體現課堂中的歷史味

“歷史細節指的是組成歷史事實的一系列具體環節或情節,它與人物活動、事件發展、社會變遷等密切相關,是構成歷史事件的最小單位。”[2]葉小兵教授指出,“細節往往是具體的、形象的,可以使已逝去了的歷史重現出有血有肉、有聲有色的原狀,使學生感受到歷史的真實。”[3]歷史教科書上所呈現的知識比較零散,是表象的,不能展現隱藏在知識背后的細節,這就需要教師在上課的過程中注重補充相關的史料,使課本的知識更加豐滿、立體。在《美國聯邦政府的建立》一課中關于憲法制定的過程,課本僅用一句話帶過:“1789年9月,在費城召開的制憲會議通過了一部新憲法———聯邦憲法。”在這節新授課中,我給學生介紹了這部憲法制定過程的艱辛。1787年5月25日,費城十二個州的55位代表聚集在一起,初衷是擬訂可使《邦聯條例》足以應對聯邦緊急事務所必需的進一步條款,但是會中“弗吉尼亞代表倫道夫提議建立一個國家級最高政府”[4],使會議走向了另外一個方向,直到6月25日才初步達成了國家政府形態,也就是三權分立的初步狀態。在介紹三權之間的權力分配時,我并沒有直接告訴學生,而是介紹了會議過程中各州代表的意見。例如給學生展示了“弗吉尼亞方案”和“新澤西方案”[5],學生可以通過這些歷史的細節感受到當時會議中各方代表的矛盾與利益沖突,最后通過“康涅狄格方案”達成了一致。通過給學生補充知識細節,使歷史更加飽滿、真實,體現出歷史課堂原有的本色,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二、以史料為依托,體現課堂中的歷史智慧

“所謂的歷史智慧,是指歷史上的人們對事物能夠認識、辨析、判斷和處理、發明創造的能力,是指他們關于對待社會與自然及其相互關系的才智、智謀。換言之,所謂歷史智慧,是歷史上的人們所創造、所積累的智慧。”[6]在平時的教學中,我也總是希望課堂教學不僅能夠教會學生知識,而且能在學生的心里留下歷史智慧。在《美國聯邦政府的建立》一課中,關于美國成立之初采用邦聯制的原因,我增加了部分相關史料,即“吾等在上帝面前共立誓約,自愿聯合為民眾自治團體。”(《五月花號公約》)“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是天賦之權。”(《獨立宣言》)“為確保共同安全和自由,各州一致同意成立友誼聯盟。”(《邦聯條例》)“政府的強大會暴虐地侵犯自由。”(漢密爾頓)通過所展示的史料可以讓學生感受到美國在其建國過程中對自由的追求,以及對契約精神的注重。在教學1787年憲法制定的過程時,給學生展示相關史料花了較長時間,同時讓學生感受到當時美國中央與地方、大州與小州、南方與北方的矛盾交織,例如,關于大州與小州矛盾的解決,就歷經了很長時間,從6月6日到7月16日,主要是“弗吉尼亞方案”和“新澤西方案”之間的激烈辯論,如果雙方之間互不相讓的話,新生的美國就要面臨分崩離析的境地,最后康涅狄格州代表提出了方案,即參院各州議席相等;眾院各州議席按人口比例選出,國家所有法案均需獲兩院多數人的支持才可通過”,這個也被稱為“大妥協方案”。又如,在中央與地方的矛盾解決過程中,參與憲法制定過程的十二個州當初就非常注重地方的自由與權力,但是如果過分地強調自由就有可能失去了國家,最終各州也與中央政府相互讓步,即讓聯邦政府擁有高于各邦的權力,包括政治、外交、經濟等,同時各州仍然保留有一定的自治性。從這兩對矛盾的解決,學生可以感受到是這部憲法是妥協的產物,更能夠反映出美國憲法制定過程中體現的妥協精神。本節課憲法制定的過程中所體現出的“對自由的追求,注重契約精神”以及“妥協精神”就是歷史課堂中給學生留下的歷史智慧。當今的美國是世界舞臺上的一個超級大國,能夠在國際上發揮不可或缺的作用,這與它注重“對自由的追求”注重“契約精神”等都有一定的聯系,所以課堂課上讓學生感受到歷史智慧還是很重要的。正如瞿林東教授所說“正如人們不應該割斷歷史一樣,人們不應當、也不可能割斷歷史智慧同現代科學知識、認識能力之間的聯系。”[7]

三、以史料為載體,體現課堂的歷史情境

查看全文

歷史教學史料運用論文

近年來,將史料引入教學與考試之中的做法,一直是我們在進行歷史教育改革時頗受重視的一環。然而,對于史料運用的種種問題,并未真正得到充分的探討。雖然坊間的參考書中充斥著所謂的「史料題」,我們在教學中亦時而引用史料,事實上,對于為什么歷史教學中應該運用史料、如何使用史料、使用史料將可能遭遇怎樣的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等等,我們還沒有完整的一套想法。在這方面,英國歷史教育界的腳步較快,其自七○年代以來興起的所謂「新歷史科」歷史教育哲學,對于這些問題已有一些明確的看法。本文即擬介紹英國歷史教育界對于史料教學的討論,希望能作為我們思考這個問題時的參考。

(一)以「純粹歷史的方式」運用史料

「如果歷史不僅是一連串的知識結體,那它是什么?我們建議,將歷史視為一些過去所遺留的材料之集合,而史學家乃用這些材料來作為關于過去的證據。……在這個意義上,歷史是學生、教師和歷史學家為重建過去而進行的一連串活動,亦因此而使它對他們而言變得真實與有臨場感。此種歷史知識觀應用于教學方式上,即意味著學生應該對于各種一手、二手的史料進行探究活動。」

------SCHP研究組

相較于其它知識類型,歷史知識一項很重要的特質即是其研究對象早已消失,也不可能再次出現,所以難以被直接觀察;建立歷史知識所需要的「證據」都是間接來自于過去所遺留下來的史料。歷史是從史料所提供的「證據」中,建構關于過去人事的論述,可以說是一推理學問。因此,歷史是一「不斷地在發展的活動」(anongoingactivity),而不是一段段固定不變的事實知識;任何歷史的陳述和觀點都應具備合理的論證程序,而只要它們有合理的論證,其成立就可以被承認,歷史所以常常容許有各種各樣的

觀點共存。學習者必須先有這些基礎觀念,跳脫了單純事實層累的歷史觀以后,才能談到進一步去認識歷史這一種知識類型。

查看全文

高中歷史教學“史料實證”研究

從這一概念界定中我們可以看出,史料實證素養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內涵,在歷史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同樣需要立足這四分方面來對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加以培養。具體的包括以下內容:

1.搜集史料

史料作為敘述歷史的重要依據,其不僅是高中歷史教學活動開展的主要載體,更是歷史教學所需歷史資源的源泉,更是教師向學生展現真實歷史的基本素材。由此,在歷史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要對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的培養給予充分的重視。在培養該素養的過程中,我一般會先引導學生進行史料搜集。盡管教材是組織歷史教學活動的依據,但是其中所呈現的歷史史料資源是有限的。史料搜集方法主要有以下兩種:(1)檢索法古今中外的歷史書籍可以說是浩如煙海,甚至某些史籍還有多種不同的版本。由此,為了使學生在紛繁復雜的史籍中選取到自己理想的或者需要的那一個,我一般會借助查閱檢索工具書的方式來引導學生準確搜集史料。一般情況下,我會引導學生利用詞典、表譜、年鑒等來進行史料的搜集。(2)追溯法所謂的追溯法就是在搜集史料的過程中,借助文章所列出的參考文獻的書目來追查有關的歷史文獻資料的一種方法。該方法的使用無需專業的軟件作支撐,簡單易操作。我在引導學生使用該方法時,一般會借助網絡渠道,組織學生利用某一網站來搜索史料。

2.整理史料

在史料搜集階段,學生所獲得的信息是雜亂無章的,分散的史料是無法直接應用到史料實證素養培養過程的,此時則需要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對所搜集到的史料加以整理。我在引導學生整理史料的時候,一般會引導其遵循時間原則來進行史料的編排。因為不同的史料所反映的歷史事實本身就有先后之別,對這些史料進行評論也有先后之分。對此,學生立足時間原則對史料加以整理,不僅可以理清楚歷史的發展順序,還可以弄清楚不同時期的人對某一歷史事件的看法,借此了解人們的思想發展動態。在整理史料的過程中還需要注意一點,學生需要在整理的過程中,立足自身已有的知識儲備對所搜集的材料進行提煉、概述,如此實現史料的清晰呈現。以《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這一內容教學為例,通過檢索法、追溯法等方法學生搜集到了《清稗類鈔》、《小二黑結婚》、《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等有關的內容。按照時間順序對這些內容加以排序和提煉,學生發現,在清代提倡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近代,青年男女向往自由戀愛;在新中國成立之后,則實現了婚姻自由。在這樣的清晰的史料整理下,學生會了解到我國婚姻習俗的變化過程,對其史料實證素養的培養有著積極的作用。

3.辨析史料

查看全文

高中歷史史料教學運用

一、史料在我們高中歷史教學中的作用

1.賦予歷史時代的氣息

現在,好多學生不愿意記憶歷史知識,甚至有的學生花時間去記憶了,但就是無法靈活的運用和掌握知識,歸根究底就是因為僅僅是死記硬背了歷史知識,而沒有通過對一階段人、物、事的詳細了解來把握歷史知識,也就是沒有賦予歷史時代的氣息。

2.培養歷史思維能力

通過掌握大量的史料可以培養歷史思維能力,即站在歷史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培養歷史思維能力是潛移默化的事情,就像豐富課外知識一樣需要日積月累,知道的史料越多,那么我們的歷史思維能力越能得到發展,思考歷史的方法和角度總會以站在歷史的角度為前提。

二、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如何有效的應用史料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