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橋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5 05:00:2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世紀橋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輕集料混凝土技術發展論文
提要:本文回顧了20世紀50年代以來,我國輕集料工業的發展;科研和標準化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應用技術的發展以及存在的主要問題。對21世紀發展的目標,發展的條件和機遇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時,展望了我國輕集料混凝土技術輝煌的發展前景。
關鍵詞:輕集料混凝土人造輕集料綠色輕集料新性能輕集料
我國的輕集料混凝土技術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也存在不少令人焦慮的問題。在這新世紀剛來臨之際,回顧過去,展望未來,將使我們更加振奮精神去迎接新的世紀。
1.20世紀回顧
1.1從無到有,建立了自己了輕集料技術發展體系
輕集料品種繁多,原材料來源復雜。各國根據自己的特點,都有自己發展輕集料技術的一套辦法。我國各種輕集料的資源非常豐富,天然輕集料、工業廢料輕集料和人造輕集料的原材料比比皆是。受資金和技術等條件的限制,在20世紀80年代前我們著重于天然和工業廢料輕集料的開發和應用,當然也十分重視人造輕集料生產技術的研究。
大型春節文藝晚會《湖海情》主持詞
(在《千禧龍娃》歡快喜悅的尾聲與觀眾的掌聲中,四位主持人流光溢彩,精神飽滿,自兩側上)
女一:各位領導,各位來賓,
男一:女士們,先生們,
女二:連云港和無錫的父老鄉親們,
男二:電視機前的觀眾朋友們,
合:新世紀好!
哈代作品的“三農問題”研究
[摘要]英國作家托馬斯•哈代是19世紀末最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身處社會轉型期,他敏銳地觀察到資本主義擴張使英國農村在社會政治、經濟、道德、風俗等方面發生巨大的變化以及給農民帶來的無法回避的苦難。哈代對于社會轉型期的英國“三農問題”(即農業、農村和農民)有著敏銳認識。他開創了農村題材的作品領域,為當代中國更好地解決“三農”問題提供了參考。
[關鍵詞]托馬斯•哈代;三農問題;研究
英國作家托馬斯•哈代是19世紀最后30年英國最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曾被卡爾•韋伯稱為“英國小說中的莎士比亞”。他一生跨越兩個世紀,共創作了15部長篇小說、4個短篇小說集、8卷詩、2部詩劇。哈代一生在農村生活并熱愛農村生活,對農村的自然環境、農民的精神生態有著難以言表的獨特情感。身處社會轉型期,他敏銳地觀察到了工業革命給19世紀末的英國農村社會帶來的舊經濟秩序的解體和價值觀念的變遷,他的作品描繪了農村自然景色的純凈、清新,同樣,也反映了資本主義擴張使英國農村在社會政治、經濟、道德、風俗等方面發生的巨大變化,并給農民帶來了無法回避的苦難。哈代以自己的方式表達著對社會轉型期農業、農村、農民命運的獨特關懷,以及對宗法制農村社會價值觀的瓦解和重建的思考。在英國文學史上,他開創了農村題材的創作領域,讓我們能夠深入了解和研究社會轉型期英國的“三農問題”。
一、哈代作品中的英國農業概況
在英國,直到17世紀末,還有80%的英國人務農。18世紀中葉到19世紀末,在農業革命和工業革命的雙重作用下,英國出現了大規模的農村人口流動和轉移。大量的農村居民被奪去土地,許多人不得不到村鎮和城市里去尋找棲身之地。1851年,全國已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基本上實現了城市化。因此到了19世紀,通過圈地運動,與大地主土地所有制相結合的租佃農場經營制度最終占了統治地位,資本主義在英國農業中取得了完全的勝利。英國農村勞動力真正的大批轉移,實際是社會總勞動在農業、工業和城市之間重新分配、配置的過程。哈下的威塞克斯是一個虛構的地名,但在其一部部作品中,它成為了一個既擁有獨特田園風格又深藏著深厚文化傳統的美麗鄉村。哈代著重描繪了威塞克斯美麗的田園風光的同時,又用略帶憂傷的筆調,深深嘆息它正一步步被現代工業文明所侵蝕。然而,威塞克斯也是一個經濟結構落后、社會秩序保守的典型鄉村群體。在19世紀初,各種以畜力、水力或蒸汽機為動力的農業機器陸續出現。同時,化肥在農業中開始應用。19世紀40年代,玉米法被廢除,農業機器(如脫粒機)進入農村。資本主義農場主為了贏利,在田間工作中使用婦女和兒童勞動力(如苔絲和裘德),農業的經營管理方式、生產方式、貿易形式等發生很大改變。在哈代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窺探到,英國農業革命使得勞動力、糧食、市場、資金等資源配置經過長時間的積累,由農業部門向工業部門轉移,農業領域中獨立的自耕農不復存在,舊的生活方式的改變,導致人們社會價值觀發生變化。
二、哈代作品中的英國農村變遷
繪畫語言表達宗教精神意味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何謂繪畫中的宗教意味;諾爾德繪畫中宗教意味的體現;諾爾德繪畫的現代性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諾爾德是20世紀初德國表現主義繪畫的代表人物,是“橋社”最有才華的成員之一、人類最早的藝術基本都與宗教有關、北歐的傳統繪畫中,自中世紀起就開始有了一種表達悲劇感和神秘體驗的傾向、選擇宗教題材表達宗教情感、諾爾德于1909年創作的作品《最后的晚餐》是其早期的代表作、通過繪畫語言體現宗教精神、夸張的造型是諾爾德繪畫宗教意味得以體現的另一途徑、諾爾德也擅長于運用色彩和筆觸表達情感、反對文藝復興以來的傳統,探索新的藝術語言等,具體請詳見。
論文摘要:作為表現主義代表人物之一的諾爾德,其繪畫作品繼承了北歐傳統繪畫中的宗教意味和悲劇色彩。他繪畫中的宗教意味來自于他對宗教題材的直接選擇及表現性繪畫語言的運用,他的作品準確反映了時代的特征。他的繪畫無論從內在精神上還是外在語言上,都具有現代性。
埃米爾·諾爾德1867年出身于德國北部的一個農民家庭,17歲進人費倫斯堡的一家雕刻學校學習木雕,后來又在一家工藝美術學院短暫學習。32歲才有機會進人巴黎朱利安美術學院深造,從此走上藝術創作的道路。1906年,諾爾德參加德國表現主義社團“橋社”,成為“橋社”最重要的成員之一。但諾爾德性格孤僻,行事獨立,與橋社其他成員的激進表現格格不人,一年多以后又退出了該社團。1913年,諾爾德參加了南太平洋的一支科學考察隊,到俄國、中國、朝鮮、日本旅行,并留在南太平洋作畫數月。1956年卒。
諾爾德是20世紀初德國表現主義繪畫的代表人物,是“橋社”最有才華的成員之一。他的作品構圖飽滿,畫面簡潔,造型夸張,色彩強烈,筆觸狂放,作品中流露出強烈的宗教意味,或悲憫,或迷狂,或低沉,或激昂,將當時北歐動蕩不安的社會現實和普遍蔓延的世紀末情緒渲染得淋漓盡致。
一、何謂繪畫中的宗教意味
人類最早的藝術基本都與宗教有關。歐洲藝術在文藝復興之前,幾乎都是以宗教人物或宗教故事為繪畫和雕刻藝術創作的題材,藝術家通過藝術手段傳播宗教教義,為當時的教會服務。站在任何一件中世紀繪畫或雕刻的面前,立刻能夠感受到那種強烈的宗教神秘氣氛和宗教情感。到了文藝復興時期,以宗教故事或人物為題材的藝術作品依然占有很大部分。直到17世紀以后,宗教題材的繪畫才漸漸被現實題材所代替。但是,后來的一些藝術家,尤其是那些性格內向的,喜歡沉思冥想的藝術家,依舊自覺或不自覺地從作品中表達出宗教式的情感和意味。這種情感以動、靜兩種形式表現出來,一種是教徒式的宗教迷狂,表現為對某些事物的極端熱情或癡迷;另一種則為沉思冥想,悲天憫人的悲槍感受或超自然的心理體驗,這種情緒來自于藝術家內心的壓抑、痛苦,想尋找一種心理平靜或精神寄托。這兩種情感反映在繪畫當中,我們稱之為宗教情感或意味。
煙草局建國60周年特別征文
“撲通”,又有一位拉東西過橋的人掉落小木橋下,人和物都泡在水里濕透了,人好半天才爬起來……有可能是身子骨被拉的東西砸傷,也有可能是皮肉被河里的石頭戳傷,好不容易爬上橋,顫顫巍巍地走了……這一幕叫人心疼,也叫人驚心!這是過去人們過東門獨木橋的情景!
從湖北省英山縣城通往東邊的蓮花村,僅一箭之距,因蓮花河之隔,幾千年來,祖祖輩輩的人們過往很不方便,有急事要擺渡過河,多拉點東西就得等枯水季節涉水過河,肩扛背馱,體力之勞乏難以訴說,精神之苦累積滿心頭……
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人們“繞道”在縣城南門用油浸枕木架起了一座小橋,打開了山里人通往外界的通道。這是大喜事一樁,人們敲鑼打鼓,很是慶祝了一番。可是,一般情況下,這橋只能通行拖拉機、小汽車、小公共汽車。一座英山縣城三面環水,就靠這么一座枕木橋行車,還是不方便。山城東面、西面的人們托運大件、重物時,需繞行十余里從這座枕木橋上過,多了路程、花了盤纏、浪費時間!
上個世紀90年代,蓮花河兩岸的人們在河上架起了兩條相隔幾米、寬一尺許的獨木橋,以方便往返縣城,而不需次次脫鞋涉冷水過河。有的人馱著稍重的物品,或用獨輪木車拉小物件,也敢大膽地從小木橋上走過,大部分人都能平安過橋。當然,到了多雨季節,蓮花村人就要盡量減少進城次數啦!
我從鄉下到縣城,每次進城必須抄近路從這座獨木橋上走過。小橋吱吱呀呀,我不敢瞄河床、河水,遇到兩塊木板或木排板如扭曲的“二”字相交連接時,載著貨物更要十分小心地挪動;走到橋懸得高的地方,便心跳加快;若是走到板子薄的地方,橋兒晃悠,眼便有些發暈;若是有“多事的人”,偏從你對面走來,他讓開站在木樁支架的一頭,等你會面走過,你便只能一步一步地挪,每一步都提心吊膽。
到了20世紀末,蓮花河上建起了一座鋼筋水泥橋。開工那天,人們放了無數的鞭炮,鑼鼓敲得震天響!工人不怕苦和累,風餐露宿,打深樁、軋鋼筋、澆水泥、鑄柱子、架橋梁、綁欄桿、鋪橋面,歷時一年半,寬十余米的大橋屹立于水面之上。人們自發地修筑橋兩頭的引路、土石方。此后,無論刮風下雨,還是洪水泛濫,大橋上行人平平安安地過往,公共汽車、小車、貨車、一般載重車、拖拉機、摩托車暢快駛過。人們享受著社會進步帶來的舒適!
煙草局建國60周年征文作品
“撲通”,又有一位拉東西過橋的人掉落小木橋下,人和物都泡在水里濕透了,人好半天才爬起來……有可能是身子骨被拉的東西砸傷,也有可能是皮肉被河里的石頭戳傷,好不容易爬上橋,顫顫巍巍地走了……這一幕叫人心疼,也叫人驚心!這是過去人們過東門獨木橋的情景!
從湖北省英山縣城通往東邊的蓮花村,僅一箭之距,因蓮花河之隔,幾千年來,祖祖輩輩的人們過往很不方便,有急事要擺渡過河,多拉點東西就得等枯水季節涉水過河,肩扛背馱,體力之勞乏難以訴說,精神之苦累積滿心頭……
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人們“繞道”在縣城南門用油浸枕木架起了一座小橋,打開了山里人通往外界的通道。這是大喜事一樁,人們敲鑼打鼓,很是慶祝了一番。可是,一般情況下,這橋只能通行拖拉機、小汽車、小公共汽車。一座英山縣城三面環水,就靠這么一座枕木橋行車,還是不方便。山城東面、西面的人們托運大件、重物時,需繞行十余里從這座枕木橋上過,多了路程、花了盤纏、浪費時間!
上個世紀90年代,蓮花河兩岸的人們在河上架起了兩條相隔幾米、寬一尺許的獨木橋,以方便往返縣城,而不需次次脫鞋涉冷水過河。有的人馱著稍重的物品,或用獨輪木車拉小物件,也敢大膽地從小木橋上走過,大部分人都能平安過橋。當然,到了多雨季節,蓮花村人就要盡量減少進城次數啦!
我從鄉下到縣城,每次進城必須抄近路從這座獨木橋上走過。小橋吱吱呀呀,我不敢瞄河床、河水,遇到兩塊木板或木排板如扭曲的“二”字相交連接時,載著貨物更要十分小心地挪動;走到橋懸得高的地方,便心跳加快;若是走到板子薄的地方,橋兒晃悠,眼便有些發暈;若是有“多事的人”,偏從你對面走來,他讓開站在木樁支架的一頭,等你會面走過,你便只能一步一步地挪,每一步都提心吊膽。
到了20世紀末,蓮花河上建起了一座鋼筋水泥橋。開工那天,人們放了無數的鞭炮,鑼鼓敲得震天響!工人不怕苦和累,風餐露宿,打深樁、軋鋼筋、澆水泥、鑄柱子、架橋梁、綁欄桿、鋪橋面,歷時一年半,寬十余米的大橋屹立于水面之上。人們自發地修筑橋兩頭的引路、土石方。此后,無論刮風下雨,還是洪水泛濫,大橋上行人平平安安地過往,公共汽車、小車、貨車、一般載重車、拖拉機、摩托車暢快駛過。人們享受著社會進步帶來的舒適!
改革開放30年橋梁征文
大跨徑橋梁建設技術被譽為世界橋梁技術的桂冠。改革開放之初,我國沒有一座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大跨徑懸索橋和斜拉橋,1982年建成的主跨徑為220米的山東濟南黃河橋在當時被視為典范。
30年后的今天,我國橋梁的最大跨徑已達1490米,已建的梁橋、拱橋、斜拉橋的最大跨徑均位居世界同類橋梁之首,而且這些橋梁的身上中國標準的分量越來越重。正是憑借著這樣一大批世界級水平的橋梁,我國成功躋身于世界橋梁強國之列。
“三大戰役”引領橋梁復興
1978年起,我國進入了改革開放的新時期,交通發展的需要推動了大跨度斜拉橋的建設。上世紀80年代末,當中國橋梁的跨度已經突破200米,向400米跨度邁進的時候,政府和建設者同時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質疑和挑戰,“中國人有能力建400米以上的特大跨徑橋梁嗎?”1988年,橋梁界迎來了機遇——上海將興建第一座跨越黃浦江的大橋,一跨423米過江,中國人有了施展才智的舞臺。
1991年12月,中國第一座自行設計、自行建造的主跨徑在400米以上的大橋——上海南浦大橋建成通車,建設周期之短,工藝之復雜,讓世人感嘆!90年代初開始,以浦東開放開發為龍頭帶動長江流域經濟發展的指導思想和大戰略,打響了長江干流3000公里的橋梁建設大戰。
進入新世紀,隨著區域經濟的發展和西部大開發的號召,改革開放活躍的長江三角洲與發展潛力巨大的西部崇山峻嶺、雪域高原、黃土高坡,同時打響了路橋建設的第三戰役。一批堪稱“橋梁建筑奇跡”的特大橋應運而生。
科學史融入數學教學分析論文
一、結合教材內容,“見縫插針”,使科學史自然融入課堂教學。
“圓”是一個古老的課題,人類的生活與生產活動和它密切相關。有關圓的知識在戰國時期的《墨經》、《考工記》等書中都有記載,授課中將有關史料穿插進去,作為課本知識的補充和延伸。例如講解圓的定義與性質時,我向學生介紹,約在公元前二千五百年左右,我國已有了圓的概念,考古說明我國夏代奴隸社會以前的原始部落時期就有圓形的建筑。至于圓的定義和性質在《墨經》中已有記載,其中,“圓,一中同長也”,即圓周上各點到中心的長度均相等;此外,還進一步說明“圓,規寫交也”,即圓是用圓規畫出來的終點與始點相交的線。這與歐幾里得的定義相似,而《墨經》成書于公元前4~3世紀,是在歐幾里德誕生時間問世的。再比如圓心角、弓形、圓環形、圓內接正六邊形、直角三角形的內切圓、圓錐等一系列概念與性質,在《墨經》、《考工記》、《九章算術》等書中都有記載,在講到這些內容時,我便用幾句話向同學們作簡要介紹。這樣,隨著這一章教材的不斷展開,同學們對我國古代在相關領域的發展概貌有個初步的了解,明白我國古代就對這些內容有了比較全面、系統的認識。特別是早在戰國時期就有了論證幾何學的萌芽,幾乎與古希臘的幾何學同時產生。
二、根據教材特點,適當選擇科學史資料,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
圓周率π是數學中的一個重要常數,是圓的周長與其直徑之比。為了回答這個比值等于多少,一代代中外數學家鍥而不舍,不斷探索,付出了艱辛的勞動,其中我國的數學家作出過卓越貢獻。該章的“讀一讀:關于圓周率π”對此作了簡單的介紹,并提到祖沖之取得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成就”。為了讓同學們了解這一成就的意義,從中得到啟迪,我選配了有關的史料,作了一次讀后小結。先簡單介紹發展過程:最初一些文明古國均取π=3,如我國《周髀算經》就說“徑一周三”,后人稱之為“古率”。人們通過實踐逐步認識到用古率計算圓周長和圓面積時,所得到的值均小于實際值,于是不斷利用經驗數據修正π值,例如古埃及人和巴比倫人分別得到π=31605和π=3125。后來古希臘數學家阿基米德(公元前287~212年)利用圓內接和外切正多邊形來求圓周率的近似值,得到當時關于π的最好估值約為:31409〈π〈31429;此后古希臘的托勒玫約在公元150年左右又進一步求出π=3141666。我國魏晉時代數學家劉微(約公元3~4世紀)用圓的內接正多邊形的“弧矢割圓術”計算π值。當邊數為192時,得到3141024〈π〈3142704。后來把邊數增加到3072邊時,進一步得到π=314159,這比托勒玫的結果又有了進步。待到南北朝時,祖沖之(公元429~500年)更上一層樓,計算出π的值在31415926與31415927之間。求出了準確到七位小數的π值。我國以這一精度,在長達一千年的時間中,一直處于世界領先地位,這一記錄直到公元1429年左右才被中亞細亞的數學家阿爾·卡西打破,他準確地計算到小數點后第十六位。這樣可使同學們明白,人類對圓周率認識的逐步深入,是中外一代代數學家不斷努力的結果。我國不僅以古代的四大發明———火藥、指南針、造紙、印刷術對世界文明的進步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在數學方面也曾在一些領域內取得過遙遙領先的地位,創造過多項“世界記錄”,祖沖之計算出的圓周率就是其中一項。接著我再說明,我國的科學技術只是近幾百年來,由于封建社會的日趨沒落,才逐漸落伍。如今在向四個現代化進軍的新長征中,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歷史重任就責無旁貸地落在同學們的肩上。我們要下定決心,努力學習,奮發圖強。
為了使同學們認識科學的艱辛以及人類鍥而不舍的探索精神,我還進一步介紹:同學們都知道π是無理數,可是在18世紀以前,“π是有理數還是無理數?”一直是許多數學家研究的課題之一。直到1767年蘭伯脫才證明了π是無理數,圓滿地回答了這個問題。然而人類對于π值的進一步計算并沒有終止,例如1610年德國人路多夫根據古典方法,用262邊形,計算π到小數點后第35位。他把自己一生的大部分時間花在這項工作上。后人為了紀念他,就把這個數刻在他的墓碑上,至今圓周率被德國人稱為“路多夫數”。1873年英國的向克斯計算π到707位小數。1944年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弗格森分析了向克斯計算的結果后,產生了懷疑并決定重算一次。他從1944年5月到1945年5月用了一整年的時間來做此項工作,結果發現向克斯的707位小數只有前面527位是正確的。后來有了電子計算機,有人已經算到第十億位。同學們要問計算如此高精度的π值究竟有什么意義?專家們認為,至少可以由此來研究π的小數出現的規律。更重要的是,對π認識的新突破進一步說明了人類對自然的認識是無窮無盡的。幾千年來,沒有哪一個數比圓周率π更吸引人了。根據這一段教材的特點,適當選配數學史料,采用讀后小結的方式,不僅可以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而且人類對圓周率認識不斷深入的過程也使學生受到感染,興趣盎然,這對培養學生獻身科學的探索精神有著積極的意義。
三、吃透教材精神,采取多種形式,增強教學效果。
橋梁結構可靠性試析論文
摘要:20世紀40年代以來,結構可靠性理論有了長足的發展,尤其是許多國家開始研究在結構設計規范中的應用,使結構可靠性理論的應用進入一個新的時期。本文根據文獻資料,從結構可靠性理論研究的歷史、現狀、橋梁結構可靠性理論研究現狀、工程結構可靠性發展趨勢等方面對橋梁工程結構可靠性理論研究進行了綜述。
關鍵詞:工程結構可靠度綜述
對于結構可靠性這一學科,從其誕生到現在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從基于概率論的隨機可靠性到基于模糊理論的模糊可靠性以及近年來提出的非概率可靠性,使得這一理論日臻豐富和完善,并深入滲透到各個學科和領域。
一、結構可靠性理論研究歷史
長期以來,人們就廣泛采用“可靠性”這一概念來定性評價產品的質量。這種靠人們經驗評定其產品可靠、比較可靠、不可靠,沒有一個量的標準來衡量。1939年,英國航空委員會出版的《適航性統計學注釋》一書中,首次提出飛機故障率不應超過10-5次3h,這可以認為是最早的飛機安全性和可靠性定量指標[1];二戰后期,德國的火箭專家R.Lusser首次對產品的可靠性作出了定量表達。他提出用概率乘積法則,將系統的可靠度看成是各個子系統可靠度的乘積,從而算得V-Ⅱ型火箭誘導裝置的可靠度為75%[2];1942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一個研究室開始對真空管的可靠性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工作。二戰期間,軍用電子設備的大量失效使美國付出了相當慘重的代價。于是引起了美國軍方對可靠性問題的高度重視,同時率先對可靠性問題進行了系統地研究,并于1952年成立了“電子設備可靠性咨詢組”,簡稱AGREE(AdvisoryGrouponReliabilityofElectronicEquipment)。該組織于1957年發表了著名的《電子設備可靠性報告》。報告中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評估產品可靠性的理論和方法。該報告被公認為是可靠性研究的奠基性文獻。1965年,國際電子技術委員會(IEC)設立了可靠性技術委員會TC-56,協調了各國間可靠性術語和定義、可靠性的數據測定方法、數據表示方法等。上世紀60年代以來,可靠性的研究已經從電子、航空、宇航、核能等尖端工業部門擴展到電機與電力系統、機械設備、動力、土木建筑、冶金、化工等部門[3]。
結構可靠性理論的產生,是以20世紀初期把概率論及數理統計學應用于結構安全度分析為標志,在結構可靠度理論發展初期,只有少數學者從事這方面的研究工作,如1911年匈牙利布達佩斯的卡欽奇就是提出用統計數學的方法研究荷載及材料強度問題;1926年德國的邁耶提出了基于隨機變量均值和方差的設計方法,這是最早提出應用概率理論進行結構安全度分析的學者之一。1926~1929年,前蘇聯的哈奇諾夫和馬耶羅夫制定了概率設計的方法,但當時方法不夠嚴格,因此,未付諸實施。1935年斯特列律茨基,1947年爾然尼欽和蘇拉等人相繼發表了這方面的文章,結構安全度的研究逐漸開始進入了應用概率論和數理統計學的階段。值得指出的是,弗羅伊登徹爾差不多和爾然尼欽等人同時開展了結構可靠性的研究工作。他提出的在隨機荷載作用下結構安全度的基本問題首次得到工程界的贊同和接受。1947年他發表了“結構安全度”[4]一文,奠定了結構可靠性的理論基礎。
廣場落成典禮致辭
各位同志、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
時值偉大的中國共產黨80周年誕辰即將來臨,我縣“5·1”滑坡地質災害事故得到妥善處理,各項工作全面恢復正常,全縣人民正滿懷豪情,信心百倍地投入武隆經濟建設熱潮的時刻,全縣人民盼望已久的武隆世紀廣場今天正式竣工落成了。這是全縣人民向黨的光輝節日獻上的一份厚禮。在這激動人心的時刻,在這歡欣鼓舞的時刻,在這催人奮進的時刻,在這舉縣同歡的時刻,我代表中共武隆縣委、縣人大、縣政府、縣政協及40萬勤勞樸實的武隆人民,對武隆世紀廣場的正式落成開放表示熱烈的祝賀!向應邀前來參加慶典的市建委領導表示熱烈的歡迎!向為武隆世紀廣場建設付出艱辛勞動的廣大工程建設者以及關心、支持武隆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屆朋友,表示親切的慰問和衷心的感謝!
武隆世紀廣場,動工于1999年3月,歷時2年多,耗資3200多萬元,建筑總面積3.5萬m2,廣場面積1.5萬m2,是一個融商貿、休閑、文化娛樂于一體的多功能綜合性活動場所。整個工程在財政十分緊張的情況,通過靠市場機制運作,如期完成了工程建設任務。世紀廣場的建成,來之不容,它凝聚著全縣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著廣大工程建設者的辛勤和汗水,凝聚著市建委等有關部門的關心和支持。
建設世紀廣場,是武隆人民的普遍愿望和共同心聲;這是縣委、政府認真實踐江總書記“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廣大群眾辦的一件好事和實事;是一項名符其實的德政工程,一項造福全縣人民、惠及當代、蔭及子孫后代的千秋偉業。它的建成,集中體現了“敢想敢干、實干快干”的武隆精神和全縣人民的智慧勇氣;集中顯示了武隆人民勤勞勇敢,解放思想,大膽實踐的精神風貌;集中展示了全縣人民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發展才是硬道理,勵精圖治,奮發圖強,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進程,優化城鄉結構,促進國民經濟良性循環和社會協調發展的決心。它的建成,對于解決江北新區廣大群眾的休閑娛樂,豐富大家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對于武隆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城市面貌,推動江北新區城市景觀建設的全面啟動,加快建設山水園林現代旅游城市;對于消除“5·1”滑坡地質災害事故的負面影響,進一步理順情緒,振奮精神,鼓舞士氣,加速建設生態旅游大縣、能源大縣和山區型經濟強縣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同志們、朋支們:縣城是全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一個地方的經濟文化發展水平的集中體現,是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施“城市帶農村,城鄉一體共繁榮”戰略中,具有龍頭地位和作用,是把武隆建成生態旅游大縣、能源大縣和山區型經濟強縣的基礎性工程。縣委提出,“十五”期間,全縣大力實施“城市帶農村,城鄉一體攻繁榮”戰略,逐步建立以縣城為中心,沿江沿線建制鎮為重點,其他小集鎮為極點的城鎮體系,增強不同級次城鎮對區域經濟的帶動和幅射作用,促進城鄉經濟協調快速發展。世紀廣場的建成,只是我縣城市建設邁出的可喜一步,把武隆建設成為山區園林現代旅游城市任重而道遠。因此,各級干部和廣大人民群眾一定要以武隆世紀廣場的落成為契機,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充分認識城市建設的重要意義。要站在建設生態旅游大縣、能源大縣和山區型經濟強縣的高度,站在建設山水園林現代旅游城市的高度,站在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的高度,站在認真實踐江總書記“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站在加快武隆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高度,充分認識加快城市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堅定不移的推進市現代化建設。要始終堅持“不求最大,但求最好”建設原則,按照適度改造老城,大力拓展新區,盡快形成骨架,完善城市功能,擴大城市規模,提升城市形象的總體要求,以拓展城市規模為重點,以提升城市形象為核心,堅持規劃、管理、建設并重的方針,大力實施亮化、綠化、潔化、美化“四化”工程和江北新區城市景觀建設。要大膽探索城市發展建設新路,切實走通走好以地生財,以房建路,開放開發,滾動發展的城市建設新路子。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著力抓好蘇家河大橋、肖家壩干道、烏江三橋、縣城垃圾處理廠、縣城污水處理廠、縣體育中心和電信大樓、芙蓉賓館、建行大樓等城市標志性建筑。要認真吸取“5·1”滑坡教訓,全力抓好縣城擋水防洪護岸工程和滑坡治理等重點項目。要堅定不移地推進城市東擴,形成從烏江二橋至烏江三橋具有現代旅游城市的風貌的十里長街。在全面加強城市景觀建設、重點標志性工程建設的同時,抓好蘇家河、肖家壩、梓桐磧、人民廣場、中堆壩五大小區的規劃建設,不斷拓展城市規模,努力提升城市形象,盡快把武隆建設成為一座風景秀麗、依山傍水的山水園林現代旅游城市,成為重慶市區的后花園,譜寫武隆城市發展的新篇章,再創武隆城市建設的新輝煌!
同志們、朋友們:“5·1”滑坡地質災害事故發生后,全縣人民在縣委、縣政府領導下,度過了十分艱難的五月,現在全縣各項工作已全面恢復正常,但是滑坡造成的負面影響較大,社會經濟發展受到了一定影響。武隆世紀廣場的勝利竣工落成,對于理順干部情緒,穩定人心,振奮精神,鼓舞士氣,減少災后負面影響,加快武隆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縣委號召,全縣各級干部、共產黨員、人民群眾,要盡快從“5·1”滑坡陰影中走出來,振興精神,鼓舞士氣,面對困難,迎接挑戰,全力投身于武隆的經濟建設,堅持年初制定的年度目標任務不動搖,大力弘揚“敢想敢干,實干快干”的武隆精神,以飽滿的精神,昂揚的斗志,旺盛的士氣,扎實工作,埋頭苦干,團結一心,奮力拼搏,全力推進全縣經濟社會快速健康高效發展,重振武隆雄風,再創武隆輝煌!譜寫武隆歷史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