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問題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7 18:40:2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熱點問題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熱點問題

國考申論易考熱點問題

2014年國考即將拉開帷幕,相信我們的考生們都在積極備戰。那么怎樣在備考中我們怎樣把握申論的易考熱點呢?它們又有些什么特征呢?將申論易考熱點總結出了6大基本特點。以方便大家更好的把握申論考試的方向。

一、易考的熱點問題須與當前的理論熱點密切相關。

良好的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是公務員必備的基本素質。應試者必須有堅定的政治信念、遠大的理想、服務的意識、求實的作風等,必須對當前國家發展的指導思想和中心任務具有深刻的理解,必須熟悉黨和國家的重大方針政策,必須深刻把握當前的理論熱點。毋庸置疑,對政治理論不重視的應試者,難以在考試中脫穎而出。申論考試首先是對應試者政治理論素質的考察。2014年國考申論以目前中國發展中最重要的兩大產業問題,即農業中的糧食問題和工業產業升級轉型問題為主題進行命題,旨在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解決實際問題。2014年國家公務員考試考察的是“怒江水電開發”,主要考察了“全面協調可持續”和“統籌兼顧”的觀點,也是圍繞科學發展觀來命題。2014年國家公務員考試考察的是“土地問題”,主要考察了“以人為本”、“可持續”和“構建和諧社會”的觀點……這都緊扣科學發展觀等基本國策和理論熱點。在2014年各地的公務員考試中,山東省考察的是群體性事件問題;北京市考察應試者對國民素質、公民道德與國家軟實力知識點的理解;浙江省以金融危機為背景,談浙江經濟發展如何走出困境;江西省以返鄉農民工問題、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中小企業發展受困等為話題,考察在轉“危”為“機”的過程中,如何解決好民生問題。2014年,湖南省和云南省考察的是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問題;廣東省是社會救助問題;山東省是社會感恩意識匱乏問題;天津市是公共安全問題……2014年,廣東考察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必要性、緊迫性問題;重慶考察的是食品安全方面的話題;貴州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問題;上海市是公務員精神和價值取向問題;河南省是“洋垃圾”問題;江西是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問題……通過后面的分析,我們能夠發現這些熱點問題都是圍繞科學發展觀展開的,都緊扣重大理論熱點。事實充分證明,以理論熱點為背景,以社會熱點問題為依托,以國家政策為指導,選取合適的切入點命題已成為命題趨勢。這一思路將繼續指導2014年國家公務員考試的命題工作。

那么當前最大的理論熱點是什么?是金融危機?大學生就業?社會救助?新醫改方案?家電下鄉?農民工返鄉?能源危機?食品藥品安全?……所有這些都有可能成為命題的熱點,但必須強調的是,一定要深挖熱點問題的理論依據,不能停留在就事論事的階段,一定要結合理論來進行分析。

二、易考的熱點問題須是中觀層面的問題,往往采取宏觀引領,中觀立意,微觀切入的考察辦法。

我們研判發現,宏觀引領,中觀考察,微觀切入是近年來申論命題的一大思路。公務員考試的目的在于選拔優秀人才,申論測試只是考察和測評人才素質的手段。由于國家行政工作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各行各業的“行家里手”參與其中,為此,公務員隊伍必須囊括全方位、立體化的社會精英。由于應試者具有不同的專業背景,從文史哲到數理化,并沒有一定之規。申論考試命題者必須考慮應試者相差較大的專業素養,不會設置過于宏觀或微觀的考題。過于宏觀,容易使應試者夸夸其談,空喊口號,無法拉開檔次,不容易找到切入點,只能在表面上做文章,看起來四平八穩,實際上無法體現應試者的真實水平以及創新能力,不能達到公務員考試選拔人才的目的;過于微觀,選拔到的人才可能只是某個領域的優秀者,其他專業的精英有可能成為“漏網之魚”,這樣將使得公務員考試既有失公平,又無法實現廣納賢才的初衷。為此,“申論”題目定是“中觀”的,出題者往往選擇兼具廣泛性、現實性、緊迫性的熱點問題,將應試者的視野鎖定在統攬全局的角度上,思考空間置放在廣闊的現實社會背景下,跳出一件簡單的具體事件或一個單純的具體問題的牢籠,以期解決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中觀層面問題”。

查看全文

當前管理概念熱點問題思索

摘要:面對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形勢,企業工會怎樣抓住歷史機遇,強化維權,加快實現從活動型工會向維權型工會的轉變,這是需要我們認真研究和解決的新課題。

Abstract:Facingthenewsituationofdevelopingsocialistmarketeconomy,howtradeunionsEizethehistoricopportunitytostrengthenright-safeguarding,acceleratetochangetheactivitytypetradeunionintothetypeofright-safeguarding,whichisnewproblemsthatweneedtoseriouslystudyandsolve.

關鍵詞:強化維權;維權型工會;科學維權;合力維權

Keywords:rEInforcementofright-safeguarding;rights-basedtradeunions;scientificright-safeguarding;togethertosafeguardtheirrights

1企業工會強化維權的重要作用

新《工會法》明確規定:維護職工合法權益是工會的基本職責。企業工會強化維權,有三個重要作用:

查看全文

深究房屋征收條例熱點問題分析

第一熱點問題房屋征收

一、房屋征收的概念

房屋征收是一種行政行為,是指政府依照法律程序剝奪房屋及其他不動產所有權人的所有權及其使用權,同時喪失土地使用權并給予市場價值補償的行政強制購買行為,是拆除房屋行為的基礎性法律行為,征收法律行為后果是房屋所有權關系發生改變。實施拆除時房屋所有權已經屬于拆除人所有,拆除房屋行為與被征收人已經沒有了法律上的利害關系。房屋拆遷是一種民事行為,是指拆遷人為了新的建設需要,由拆遷人對房屋所有人給予補償安置并拆除房屋的民事法律行為。房屋拆遷法律行為的后果是房屋所有權沒有發生改變而“滅失”。因此,“征收”與“拆遷”兩字之差,法律意義卻截然不同。

二、房屋征收的目的

征收國有土地上房屋必須是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商業開發不能實施房屋征收,“公共利益”是唯一的分水嶺。

如何界定公共利益在房屋征收中尤為重要。目前,我國《憲法》、《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物權法》均沒有明確規定哪些屬于“公共利益”,因此,為實施的需要《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與補償條例》對“公共利益”采取列舉方式規定了6條公共利益。1國防和外交的需要;2由政府組織實施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的需要;3由政府組織實施的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環境和資源保護、防災減災、文物保護、社會福利、市政公用等公共事業的需要;4由政府組織實施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的需要;5由政府依照城鄉規劃法有關規定組織實施的對危房集中、基礎設施落后等地段進行舊城區改建的需要;6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公共利益的需要。除了上述公共利益需要,不能以任何名義對國有土地上房屋進行征收,更不能強制“搬遷”。

查看全文

集中整治熱點問題匯報

群眾利益無小事。20**年以來,**縣始終把整治群眾反映強烈的熱點問題作為整肅紀律、重塑形象、惠及百姓的“民心工程”來抓,在狠剎歪風,弘揚正氣上大做文章,純正了黨風、政風,凈化了社會風氣。

向損害群眾利益行為宣戰

近年來,該縣富裕起來的農民為改善居住條件,建起了一棟棟漂亮的新房,但在農民建房審批過程中,一些部門和鄉鎮把農民建房當作一塊“唐僧肉”,紛紛伸手向建房戶收取名目繁多的費用,其中相當一部分屬違規收費,群眾苦不堪言,反映強烈。在農村稅改過程中,**縣委、縣政府下決心狠剎這一嚴重損害群眾利益的歪風,對農民建房收費情況開展了專項治理。縣鄉兩級和有關涉農部門都成立了領導小組,實行“一把手”親自抓,負總責,并抽調專人組成督查指導組和駐村工作隊,做到“一鄉一組,一村一隊”,同時,實行縣四套班子領導包干責任制,每個縣領導負責一個鄉鎮、掛一個村。

為使專項治理工作落到實處,取得實效,該縣責令各鄉鎮和國土、建設、水利等部門在摸清實情的基礎上,切實搞好自查自糾,將違規收取建房農戶的費用在限期內全部退還,否則,對主要領導要摘帽子、挪位子。各地、各有關單位領導聞風而動,紛紛帶隊進村入戶,調查摸底,組織清退。為確保清退工作不走過場、不留死角,該縣抽調專人組成13個督查組進行專項檢查,深入農戶家庭逐項檢查落實,使建房農戶深受感動。在組織清退過程中,該縣還將存在違規收費問題的鄉鎮和部門新購置的5輛小車封停在縣委大院內,在干部中間引起極大震動。強有力的措施,使專項清理工作取得明顯成效,全縣在短時間內向建房農戶清退各項違規收費184萬多元,涉及建房農戶1952戶。

為鞏固治理成果,防止反彈,該縣規定所有涉農收費均實行公示制度,通過公示牌、公示欄等形式向農民公開收費項目和標準,同時全面實行涉農收費“一證兩卡”制度,即《涉農收費許可證》、《農民負擔卡》和《中小學收費卡》,對有令不行,繼續進行違規收費的,予以嚴肅處理,并通報全縣。現在,全縣涉農收費工作已走上法制化軌道,農民負擔進一步減輕,農民人均減負達54.9%,農民負擔信訪件大大減少,沒有引發一起集體上訪或越級上訪。

向“福利店面”開刀

查看全文

民事立法熱點問題論文

摘要:民法是市場經濟社會中一個重要的基礎性法律部門,制定一部符合我國國情的系統編纂的現代民法典已成為當務之急。建立市場經濟、競爭經濟是制定民法典的社會環境基本要求。在民事立法中,還應科學合理解決好民法與商法的關系、物權問題、人身權的民法保護、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問題,并可將英美法系中行之有效的法律制度援為我用,做好引進、結合、創新之間的協調,完善我國民事立法。

關鍵詞:民法;民法典;立法

一、我國民事立法現狀

民法是市場經濟社會中一個重要的基礎性法律部門。然而我國作為一個大陸法系、法典法系國家,卻缺少一部系統編纂的民法典,這是我國法制建設中的一項最大的空白。在我國改革開放剛開始的時候,就曾著手制定民法典,自1979年到1982年已先后完成了4稿民法草案,但隨后便停了下來。其主要原因是當時我國剛開始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對改革的方向只有一個大體的掌握,未來的經濟發展道路怎么走尚不明確,在這種情況下,制定一部比較完善、科學、穩定的民法典的時機還不成熟。為了解決上述矛盾,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根據實際需要與可能,先將民法典草案中那些急需的,而又比較成熟的部分制訂成民事單行法規,并于1983年成立《民法通則》起草小組。至1986年4月12日,《民法通則》草案經六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

目前,我國經過了20年的改革實踐,經濟、社會形勢已大不一樣了,制定民法典的社會經濟條件、法律環境等都已具備,制定一部符合我國國情的現代民法典已成為當務之急。可喜的是,民法典的制定也已提上了全國人大的議事日程。

眾所周知,1804年的《法國民法典》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資產階級國家民法典,它與1900年的《德國民法典》都對世界上許多國家的民事立法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展望21世紀,我國未來的民法典又將在世界法律之林中占據一個什么樣的歷史地位呢?一部民法典制定得如何,和它有沒有堅實的理論基礎有密切關系。如今,我國擁有了一大批民法專業人才,對民法理論做了長期、深入的研究與探討,為民法典的制定打下了一定的理論基礎。重要的是,民法所賴以生存的社會基礎,或者叫做市民社會的基礎——一個市場化、主體多元化的社會環境已初步建立起來了。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要求確立一個基本原則,即市場經濟是競爭經濟。競爭經濟包含三個基本要素:第一,競爭必須是平等的競爭。不是在一個同一起跑線上平等的競爭,那不能算一個真正的市民社會,而我們社會仍存在多種不平等因素,如所有制的不平等、企業級別地位的不平等以及公民之間存在的各種不平等現象。確立民法的平等主體的理念是非常重要的。第二,競爭應該是自由競爭。如果沒有企業自治、主體自治就不可能形成真正的市場經濟。我國新頒布的《合同法》中就體現出了自由競爭的規則和規律。第三,競爭必須是公平競爭。公平競爭需要一定的法則,也需要一定國家力量的介入,沒有任何國家力量介入的社會現在實際上已經不存在了。但是,國家過多干預的社會也不應該允許。市場經濟如果沒有任何的國家干預,完全是自由的,那么又往往會導致無秩序、不公平的一種競爭,這樣的市場經濟必然是混亂的經濟。如何在當事人的自由和國家的適度干預之間找出一個最佳平衡點,是當前我們立法中的難題。上述的競爭經濟的三大要素中隱含著民商法律的三大基石:一個是以《公司法》為核心的現代企業制度,確立的是平等競爭的機制;另一個是以《合同法》為核心的現代自由交易機制、自由貿易機制;再一個是以《競爭法》為核心的現代公平競爭機制。這三者構成了市民社會所要求建立的機制的主要方面。西方國家的私法的主要特征就是平等性,平等、自由、公平是私法的靈魂,也是民法的靈魂。

查看全文

申論熱點問題之交通安全問題

一、問題的提出

最近一段時間,交通安全問題又成為全國都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對于地方公務員考試特別是四川省的招警考試來說,這個問題非常值得我們關注和重視。在申論考試中極有可能會成為考試的出題點。為了幫助大家詳細地了解和掌握這個問題,我將詳細地給大家闡述一下。

二、背景分析

道路交通安全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我國政府一直高度重視道路交通安全。隨著國民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道路交通安全形勢的變化,我國道路交通安全還存在不少突出的矛盾和問題。特別是最近一段時間,交通事故頻發、無證駕駛、酒后駕駛等現象屢禁不止,這些不僅造成了人員的死亡和財產的巨大損失,而且給整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都帶來了嚴重的影響。據中國公安部交通管理局透露,今年上半年,中國共發生道路交通事故107193起,造成29866人死亡、直接財產損失4.1億元。最近發生的“杭州胡斌案”、“成都孫偉銘案”等案件更是引起了廣泛的討論。

針對這些情況,國家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等地方政府開始緊抓交通安全,加強對交通的集中整治,嚴查酒后駕車,嚴厲打擊各種違法、違章行為,排除交通安全隱患。

三、原因分析

查看全文

全球經濟熱點問題探索敘述

摘要:2010年,我國經濟學界對國際經濟理論和實際問題繼續進行研究與探索,取得了一些新的進展。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國際金融危機的原因,后危機時期國際經濟環境的變化,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和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問題,人民幣國際化問題,人民幣匯率問題,外商直接投資與中國對外投資問題,國際貿易壁壘問題等。

關鍵詞:國際金融危機;主權債務危機;人民幣國際化;國際貿易壁壘

2010年,世界經濟在遭受金融危機重創后開始出現緩慢復蘇跡象,步人后危機時期。在后危機時期,國際經濟環境出現一系列新變化。一方面,國際金融危機還在繼續擴散與深化,世界經濟增長乏力,世界貿易萎縮,并由此導致主權債務危機、國際貿易壁壘等一系列問題的出現。另一方面,中國首先擺脫了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恢復快速增長勢頭,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量,人民幣國際地位的提升引發了人們對人民幣國際化與人民幣匯率問題的關注。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固然對中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影響很大,但同時也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帶來了機遇和挑戰。國內經濟學界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提出很多具有理論和實際意義的觀點。

一、國際金融危機的原因

在國際金融危機發生的制度層面的原因研究方面,韋建樺指出,國際金融危機雖然呈現出與以往危機不同的特點,但從根本上說,此次危機并未超出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理論的判斷。在社會化生產與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支配下,一方面是生產和商品供給有無限增長的趨勢,另一方面是廣大勞動者有支付能力的購買力增長緩慢甚至停滯。有關資料顯示,近三十年來,美國企業高管與普通員工的工資差距從40:1擴大到357:1;美國普通勞動者的家庭收入沒有明顯增加,而占人口0.1%的富人的收入卻增加了4倍,占人口0.01%的最富有的家庭財富增加了7倍。如果說資本主義內在矛盾是形成危機的深層次原因,那么金融資本的貪婪和逐利性則是引發危機的直接原因。從表面上看,危機似乎不是生產過剩的危機,而事實上是銀行家為了幫助資本家解決生產過剩問題并分割超額利潤,設計出能夠超現實買賣商品的金融衍生品,結果造成大規模的負債消費。這實質上仍然是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川丁冰指出,國際金融危機是隨著新自由主義的興起和泛濫而一步一步發展的結果。其實質是由新自由主義私有化的發展所必然產生的生產過剩,而且是跨國移動生產過剩。隨著美國金融產品泡沫的破滅,原已存在的生產過剩危機必然暴露出來。因為金融衍生品是可以相對獨立運動的虛擬產品,它會使由生產社會化與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矛盾所導致的生產過剩與消費不足的矛盾,在金融泡沫的面紗掩蓋下被深深地隱藏起來,還表現出經濟繁榮的假象。這次金融危機就是金融泡沫破滅的結果,金融泡沫破滅,生產過剩的真相就顯露出來。12周新城指出,每一次危機的具體形式各不相同,但根源卻是一樣的,即危機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內在矛盾的產物。大多數西方學者決不會對危機從本質上進行科學的研究,他們可以對監管不力、過度投機、金融衍生品過多甚至華爾街的貪婪進行譴責,但不會批判資本主義制度本身。新自由主義確實是危機的一個重要因素,它使危機更加深了,但新自由主義不是危機的根源,拋棄新自由主義不能解決危機問題。白暴力等認為,本次危機的實質是實體經濟中的社會生產過剩;危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消費需求不足約束下的消費支出過度;而危機的根源是“資本雇傭勞動”制度。對剩余價值的追求必然導致社會供求的根本對立,從而導致社會生產相對過剩或有效需求不足。

在既從制度方面又從經濟運行體制等方面的研究上,陳雨露等指出,雖然經濟因素確實在國際金融危機發生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但諸如政治、制度和監管等非經濟因素同樣是非常重要而不能忽略的。此外,陳雨露還認為,簡單易于理解的金融工具更有利于信息傳遞和金融穩定,而過于復雜的金融創新則可能在投資者間形成新的信息不完全,導致投資者的風險識別狀態發生系統性改變,最終誘發金融危機。劉詩白認為,本次危機是資本主義周期性危機的新形式。金融壟斷資本主推的經濟過度金融化與虛擬化,特別是“有毒的”衍生金融產品的引進,使美國金融結構畸形化和金融體系風險增大,并導致這場空前嚴重的金融危機的爆發。而過度金融化的深層次原因則在于制度性的生產能力過剩。”’楊繼國認為,導致危機的直接變量是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勞動者收入的增長速度跟不上資本積累的速度——消費需求降低——利潤率下降——投資劇降——經濟危機。

查看全文

經濟全球熱點問題辨析論文

經濟全球化早已成為全球熱門話題。迥然不同的經濟全球化岐見有些出自單純的認識角度差異,有些則完全出自利益背景的對抗。本文將重點批評新自由主義者關于經濟全球化的觀點,并就經濟全球化和經濟一體化、經濟全球化的實質、世界主義與民族主義、經濟全球化的利弊得失等爭論問題發表一點淺見。

一、經濟全球化和經濟一體化是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概念

眾說紛紜的經濟全球化并無統一的定義。一般說它是指商品、勞務、技術、貨幣、資本在全球大量流動,使各國經濟緊密聯系,日益互相依賴的經濟現象。經濟全球化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的發展和推動。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商品的世界市場才得以形成;生產力發展使資本積累空前劇增,那些擁有相對過剩資本的國家便可以向全球資本短缺的國家輸出資本;生產力發展使得運輸成本降低,那些具有經濟和技術巨大優勢的國家,便可以充分利用外國的資源優勢、國際分工優勢,大規模地進行跨國直接投資,就地生產、就地銷售或全球銷售。當然,經濟全球化決不僅僅是一個生產力的概念。生產力的發展總是在一定生產關系內進行的,經濟全球化必然也表現為各國之間的國際經濟關系。

經濟全球化是一個從局部經濟全球化到全面經濟全球化的歷史演進過程。隨著世界市場的形成,商業資本首先實現了全球化,從而開始了局部經濟全球化。當時發達國家的“產品不僅供應本國消費,而且同時供應世界各地消費”,閉關自守被“互相依賴所代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從19世紀末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以外國債券為主的借貸資本也實現了全球化。20世紀初,英、法、美、德四國的金融資本占全球金融資本的80%。世界上其他各國,差不多都成為這四國的“債務人和進貢者了”,“金融資本的密網可以說確實是布滿了全世界”。[2]各帝國主義國家形成經濟壟斷同盟,瓜分殖民地和經濟領土。正是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各帝國主義國家的利益不均衡性,才觸發了兩次世界大戰。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第三次科技革命,跨國公司崛起,并奔向全球,到處投資,從而實現了產業資本的全球化。跨國公司還是國際貿易的主力軍,進一步加深了商業資本全球化。產業資本全球化必然產生全球融資需求,于是跨國銀行興起,完全新興的全球借貸市場——歐洲貨幣市場和歐洲債券市場——也應運而生。于是,一個完備的、全面的經濟全球化出現了。(注:全面的經濟全球化是各種資本形態都實現了全球化。)對經濟全球化發展史的考察有助于我們認識經濟全球化的實質及其二重作用。國內外有關經濟全球化的起始年代的爭論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沒有區分局部經濟全球化和全面經濟全球化。

不少論者把經濟全球化等同于全球經濟一體化,這是不確切的。經濟一體化是經濟全球化的組成部分。地區集團一體化雖然具有排他性,但也同時具有對外開放性,參加國都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活動。由于各國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經濟全球化本身既包含各國經濟緊密聯系的普遍性,也包含部分國家經濟更加密切聯系的特殊性。經濟一體化必有共同遵守的協定,參加國受一體化規則的制約,享有一定權利,承擔一定義務。而參與經濟全球化的其他國家并不受某種特定協定的限制,當然也不能享受一體化中的排他性權利。歐共體及其部分成員國的貨幣聯盟是高度一體化的地區集團,而其他國家不參與該種一體化并不等于不參加經濟全球化。經濟一體化也有不同層次的區別。北美自由貿易區、東南亞國家聯盟、安第斯集團自由貿易區等等僅擬在預定期限內實現關稅和貿易一體化。這些地區集團一體化還遠不是全球經濟一體化。就全球而論,關稅和貿易總協定和世貿組織協定,由于全球140多個國家參加,使國際貿易實現了一體化。至于國際投資、勞動力跨國自由流動等等在可預見的將來也決不會實現全球一體化。經合組織29個成員國于1995年發起的“多邊投資協定談判”迄今未達成協議。除8個接受外資傾向較大的國家外,廣大發展中國家都不參加這一談判。當今世界,對外直接投資仍以雙邊協定為主,而間接投資更受到資本流動管制的嚴格限制。1993年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155個成員國中,有119個國家保持著某種資本流動限制。其中,67個國家對資本流入流出實行廣泛限制,107個國家對直接投資有某種限制,61個國家對證券投資(間接投資)實行限制,78個國家對金融交易實行限制,83個國家對非居民存款實行限制,78個國家對其他資本轉移實行限制。[3]廣大發展中國家對資本自由流動的一定程度的限制是為了保護民族利益,防止國際壟斷資本,特別是國際投資沖垮民族經濟,發生社會動蕩。廣大發展中國家不開放資本賬戶自由兌換并不等于它們不參加經濟全球化。

二、經濟全球化的實質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全球化

查看全文

公共基礎知識熱點問題

六、區域經濟互動共同發展

1、分析說明我國實施中部崛起的戰略思想體現了哪些哲學道理。

①科學理論對實踐活動具有巨大的指導作用,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

②正確的意識對事物的發展具有促進作用,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要進一步解放思想,進一步更新發展觀念,進一步增強創新意識。

③事物是變化發展的,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必須加快推進體制創新、機制創新、科技創新。

④局部對整體有很大的影響,構成事物的成分在結構和排列次序上發生變化也會引起質變,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必須加快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

查看全文

城中村物業管理熱點問題探討

【摘要】隨著呼和浩特市經濟的發展,部分周邊農村區域被城市建成區包圍成為城中村。為解決城中村在治安、環境、房屋維修養護方面的問題,論文提出呼和浩特城中村物業管理可采用委托專業物業服務企業進行管理、政府購買物業服務、村民自我管理等三種模式,并結合城中村實際情況,提出了城中村物業管理的內容。

【關鍵詞】城中村;物業管理;模式

1引言

隨著呼和浩特市高速發展,城市面積不斷擴大,根據《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呼和浩特中心城市建設用地規模為285平方公里,比原來的114平方公里增加了171平方公里。呼和浩特周邊的農村村落在城市化進程中,由于全部或大部分耕地被征用,農民轉為居民后仍在原村落居住而演變成若干個城中村。城中村缺乏整體規劃,導致這些區域房屋密度高、采光通風條件差,各種管線雜亂無章,成為城市的邊死角,村民和社會對于解決城中村問題的呼聲越來越高。為解決城中村環境和治安問題,政府協同環保、消防、街道等各部門實施了大量改造和政治措施。筆者認為,除了現有的行政手段外,可以通過引入現代化物業管理服務,來解決城中村社區存在環境、治安、房屋和設備設施的維修養護等的問題,這有利于城中村社區自身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提高城中村居民生活水平[1]。

2呼和浩特城中村物業管理的模式

2.1委托專業物業服務企業進行管理的模式。1981年,深圳誕生了第一家物業管理企業,物業管理在我國開始形成一種社會產業。目前,我國大部分城市住宅小區特別是新建住宅小區,都已委托專業的物業服務企業進行管理,業主通過選聘物業服務企業并與之簽訂物業服務合同,委托物業服務企業對業主共有的建筑物、設施、房屋及設備設施的維修養護,綠化管理等專業服務。但是,隨著村民居住范圍更靠近城市,城中村村民開始更多地接觸城市生活,有對物業服務的內在需求,期待能夠接受規范化的物業服務。因此,在城中村地區,可以嘗試引導物業服務企業承接城中村物業服務,簽訂規范的物業服務合同,業主按期繳納物業服務費,由物業服務企業提供包括環境管理、秩序維護、房屋維修養護等在內的物業服務。2.2政府購買物業服務模式。為解決城中村環境臟亂差的問題,政府部門主要從保潔工作入手,將市政環衛保潔工作由城市向城中村延伸,整治環境,向村里派駐環衛工人,負責農村環境的清掃保潔。呼和浩特市農村環衛工作的人員都納入各個環衛公司及物業統一管理、統一培訓,配發服裝、清潔工具。各個鄉鎮建立起行政村保潔制度,各鄉鎮成立環衛管理所,負責指導、監督、管理各鄉村環衛工作,各鄉村設立環衛清掃保潔隊伍,就地聘用保潔人員,負責做好村街巷道清掃保潔工作,確保農村垃圾每天都有人清、有人掃、有人運。2.3村民自我管理模式。對于經濟欠發達的城中村,或村民對物業服務需求不高,只需要基本的物業服務,如秩序維護、公共區域保潔等,可由村集體組織建立村民自我管理模式,由村委會選聘本村村民,到正規物業服務企業或大中專院校培訓后,負責本村的基本物業服務工作[2]。這種模式,可以以較低的成本享受物業服務,減輕村民的經濟負擔。但是這種村民自我管理模式,受到物業人員專業素質、村委會管理水平的影響,容易出現服務不規范、不專業的問題。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