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結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5 07:31:4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jù)多年的文秘經(jīng)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情結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chuàng)文章,歡迎參考。
鄉(xiāng)土作家文化情結與嬗變
摘要:在當代文學創(chuàng)作中,鄉(xiāng)土文學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鄉(xiāng)土作家是文壇的一股重要力量。對于中原鄉(xiāng)土作家來說,他們有著獨特的文化情結,這種文化情結對他們在鄉(xiāng)土文學創(chuàng)作上產(chǎn)生著重要的影響。同時,在不同的社會時期和背景下,文化情結也會有著不同的意義,因此產(chǎn)生了文化情結的嬗變。本文主要探討了當代中原鄉(xiāng)土作家的文化情結與嬗變,重點從家園情結、反城市情結和返璞歸真情結三個方面展開。
關鍵詞:當代;中原鄉(xiāng)土作家;文化情結;嬗變
鄉(xiāng)土文學是重要的一種文學類型,它始于魯迅的《故鄉(xiāng)》,在20世紀20年代開始在文壇上出現(xiàn)。在當代文壇上,一批比較熟悉農(nóng)村的年輕作家的出現(xiàn),使得我國的鄉(xiāng)土文學創(chuàng)作更加豐富。提到鄉(xiāng)土文學,一般會讓人們聯(lián)想到詩意盎然和鄉(xiāng)土氣味非常濃重的田園詩意生活。從審美的角度出發(fā),鄉(xiāng)土文學具有一定的超然美學特征。有人認為鄉(xiāng)土文學是對人心靈凈土的一種敘述或者是對田園風光的一種詩意的描寫。這其實是不夠全面的,很多時候鄉(xiāng)土文學所代表的是人們的一種返璞歸真的思想,一種追求美的思想。和鄉(xiāng)土文學共同發(fā)展起來的,還有鄉(xiāng)土作家。鄉(xiāng)土作家是鄉(xiāng)土文學的主要締造者,他們的存在使得鄉(xiāng)土文學得到了豐富和發(fā)展。對于鄉(xiāng)土作家來說,他們有著獨特的文化情結,同時,他們的文化情結也會在社會的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嬗變。
1中原家園情結
對于中原鄉(xiāng)土作家來說,中原的鄉(xiāng)土家園是非常重要的地方,是他們心中不可抹去的文化情結,并且會慢慢積淀成為一種心理記憶,在他們的思想中進行儲存,最終對他們的文學創(chuàng)作產(chǎn)生重要影響。在社會發(fā)展過程中,家園的內(nèi)涵不斷地擴展和延伸。家園不僅僅是人們的生存空間,更是一種文化氛圍和文化網(wǎng)絡,因此,家園情結也會慢慢地滲透到人們的心目當中。從古至今,凡是有著濃厚鄉(xiāng)土意識的文人,都會對故土家園進行歌頌,古詩“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就是典型的代表,體現(xiàn)的是詩人對鄉(xiāng)土的濃濃思念。在中原鄉(xiāng)土作家中,沈從文是一個典型的代表,他對中原鄉(xiāng)土的浪漫想象體現(xiàn)出他在中原鄉(xiāng)土文化中對自己理想家園的找尋。新時期以來,中原鄉(xiāng)土作家筆下的家園情結也開始出現(xiàn)了一定的轉變,這種轉變主要是在新時期廣大鄉(xiāng)村需要不斷發(fā)展的背景下誕生的。對于文人墨客來說,他們希望生活能夠盡快地走出貧窮與落后。因此,在后續(xù)的中原鄉(xiāng)土文學當中,家園文化情結體現(xiàn)出來的是一種對經(jīng)濟發(fā)展的呼喚。賈平凹的《雞窩洼人家》和路遙的《平凡的世界》都是典型的代表。這種中原家園文化情結的嬗變不僅僅是中原鄉(xiāng)土作家情感的一種變化,更是他們在社會發(fā)展背景下自身情感的一種轉變和對社會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的體現(xiàn)。
2反城市文化情結
影視文學灰姑娘情結
近年來,影視文學的發(fā)展越來越迅猛。電影、電視自是不用說,而網(wǎng)絡的迅速崛起,使影視文學成了受眾最廣的一種文學藝術樣式。而影視文學中最常用的故事情節(jié)無外乎兩種結構模式:一種是灰姑娘的故事情節(jié),另一種則是英雄美人或才子佳人的故事,而二者又往往會融合在一起出現(xiàn)。在一些經(jīng)典的影視劇中,劇作家們都有意識地或無意識地把灰姑娘故事運用到了劇情當中。盡管“灰姑娘”式的故事模式一再被重復,但總是歷久彌新,總是吸引著觀眾的目光,讓現(xiàn)實中的男女再次領略到了灰姑娘的無窮魔力。灰姑娘原是德國格林兄弟童話《灰姑娘》中的女主人公。她雖擁有女人夢寐以求的美貌和美德(純潔、溫柔、善良、勤勞),但她的遭遇卻是不幸的。灰姑娘受盡了惡毒后母和異母姐妹的歧視和虐待,后來在神靈的幫助下,參加了國王為王子舉辦的舞會,由于灰姑娘要趕在晚上12點前回家,慌亂中丟失的玻璃鞋被王子所得,王子正是憑著這只鞋才找到了灰姑娘并過上了幸福的生活。而這種具有“女主人公受虐待—→參加某種社交活動與男主人公有交集—→男女主人公經(jīng)過重重波折后幸福的生活在一起”的“三段式”結構的灰姑娘故事,大約有500多個版本流傳于世界各地,我國也流傳著許多此類故事,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收錄在晚唐作家段成式的《酉陽雜記》續(xù)集《支諾皋》部中的《葉限》①。這些灰姑娘故事經(jīng)過時間和歷史的積淀,灰姑娘式的愛情模式已成為人們潛意識中的一部分,這是一種糾結在人們內(nèi)心深處的灰姑娘情結。概而言之,在人們潛意識里,已經(jīng)形成了一個幸福的存在,那就是與一個財富、地位甚至包括力量、智慧等方面都高于自己并可以依靠的人共組家庭,過著幸福的生活。這種集體無意識在現(xiàn)代影視文學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傳統(tǒng)灰姑娘故事作為一種文學創(chuàng)作母題原型,在現(xiàn)代影視文學中也不斷被重復和超越,這是因為“文藝是在不斷地突破原型而又終歸要受制于原型中演化的”,“原型的傳承與突破,是文藝發(fā)展中相輔相成的規(guī)律現(xiàn)象。
一方面,原型的反復性昭示著人們對于某些永恒的主題、某些終極主題的關注;另一方面,人類的文藝又是在不斷地試圖超越原型模式,以滿足人們的不斷變化的精神需求。”②隨著時代的變遷,現(xiàn)代社會賦予了灰姑娘情結新的內(nèi)涵。而灰姑娘情結在影視文學中主要表現(xiàn)為作家運用“灰姑娘”這一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jié)進行再創(chuàng)作。
一方面,在影視文學中,灰姑娘式的人物形象不斷出現(xiàn)。一是劇作家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有意識地塑造“灰姑娘”式的人物形象。上世紀90年代初好萊塢就率先模仿《灰姑娘》創(chuàng)作出了現(xiàn)代版的灰姑娘故事《風月俏佳人》。編導們有意把女主人公塑造成一個具有傲人美貌,社會地位卻十分低賤的妓女形象。她的遭遇比灰姑娘更加凄慘,但經(jīng)過自己的努力,用自己的美貌和真情贏得了百萬富翁的愛情。《風月俏佳人》與《灰姑娘》相比,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兩位女主人公同樣擁有傲人的美貌和善良的性格,但也同樣有著悲慘的遭遇,并且兩人都經(jīng)歷重重波折才獲得幸福;二者無論是人物性格,還是故事情節(jié)都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而韓劇《玻璃鞋》仿照《灰姑娘》進行創(chuàng)作的思路更加明確。劇中雖然沒有出現(xiàn)晶瑩剔透的玻璃鞋,但卻以“玻璃鞋”為劇名,可見編導們是有意把觀眾引入一個灰姑娘式的童話情境中去。眾所周知,王子正是憑借那只“玻璃鞋”才找到灰姑娘,完成美好姻緣。玻璃鞋已然成為了灰姑娘的代名詞。所以,人們只要看到或聽到“玻璃鞋”這三個字就自然而然地把它與灰姑娘聯(lián)系在一起。這部電視劇在情節(jié)方面雖有不少變化,但總體而言,還是屬于灰姑娘的故事范疇,盡管結尾不像《灰姑娘》那樣以大團圓結局,但編導們卻給廣大觀眾構建了一個如假似真的現(xiàn)代灰姑娘故事,讓現(xiàn)實中無法實現(xiàn)的綺麗夢想在“童話”中得以實現(xiàn)。二是創(chuàng)作者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無意識地塑造了一些“灰姑娘”式的人物形象。雖然他們不是有意為之,但就創(chuàng)作的結果而言卻是殊途同歸,創(chuàng)作出了“灰姑娘”式的人物形象。例如電影《哈利波特》的男主人公哈利就有“灰姑娘”的影子。小哈利失去父母以后,在親戚家受盡歧視和虐待,但他和灰姑娘一樣,并沒有產(chǎn)生陰暗心理。他熱愛生活、善良、有同情心;他堅毅忍耐、勇敢面對現(xiàn)實;他還很誠實,熱愛自己的師長和朋友。
這些正常性格使得他更具有親切感,不像扭曲的性格會導致觀眾的厭惡和懼怕。雖然哈利的遭遇以及良好的品德與灰姑娘非常相似,但小說原作者JK羅琳并不是有意把哈利寫成一個灰姑娘式的男主人公。首先,哈利是一個小男孩,遺傳了父母的魔法,這是與灰姑娘最大的差別;其次是由于情節(jié)的需要,羅琳女士只是純粹在寫哈利的不幸遭遇,這樣才促使他離開家去魔法學校學習。無獨有偶,寫出來的哈利卻有了灰姑娘的“味道”,這說明作家們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無意識地運用了灰姑娘的創(chuàng)作模式。另一方面,還表現(xiàn)在對灰姑娘故事模式和人物的反撥和超越,即作家有意識地偏離、改變和修正這一敘事傳統(tǒng)。③文學創(chuàng)作是離不開時代,離不開現(xiàn)實生活的。隨著時代的變遷,在現(xiàn)代灰姑娘故事中,我們只能隱約看到灰姑娘的影子了,看到更多的是賦予了時代氣息的“灰姑娘”及其故事情節(jié),不僅有了新的變化而且還被賦予了新的內(nèi)涵。先從結構模式來看,雖然大多灰姑娘故事還是傳統(tǒng)結構模式,但有的劇作家結合社會現(xiàn)實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變,這反映了現(xiàn)代人的生活需求和審美價值,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韓劇《玻璃鞋》。該劇一改傳統(tǒng)灰姑娘故事原有的結構模式,無論是故事情節(jié)還是最后結尾都與之迥然不同。
女主人公在與姐姐尋親的路上失散,發(fā)生車禍失去記憶,被育有一女的車主領養(yǎng);姐姐卻非常幸運地找到了身為大企業(yè)家的祖父。長大后的姐姐一直在尋找妹妹的下落,陰差陽錯,車主的女兒知道后就李代桃僵認了親。也許是命運的安排,女主人公卻成了姐姐的下屬,并同時愛上了同一個男人;而男主人公卻是一個小混混式的人物,他深愛著女主人公并為之痛改前非。經(jīng)歷重重波折后,兩姐妹相認時,女主人公卻患上了白血病,男主人公對其不離不棄,共抗病魔。女主人公在成功移植骨髓后,與男主人公共結連理時,男主人公卻因救她而遇害身亡。這部作品一改前人的傳統(tǒng)結構模式,另辟蹊徑,給觀眾留下了更加凄婉的回味。女主人公本是千金之軀,但由于命運的作弄,成了灰姑娘式的人物,受盡苦難不說,最后連自己最愛的丈夫也遇害身亡。結局也許并不完美,但正是這種缺憾美反而給人們留下了無限的回味和深思,產(chǎn)生的效果也與以大團圓結局的傳統(tǒng)灰姑娘故事大相徑庭,顯然在結構模式上有了較大的改變和發(fā)展。現(xiàn)代灰姑娘故事不僅在模式上有所突破,而且在人物形象特別是女主人公形象的刻畫上也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比之童話中粗筆勾勒的灰姑娘,影視文學中的灰姑娘式的女主人公顯得更加鮮明生動,富有時代感。如果說《風月俏佳人》只是在身份上有所突破的話,那么偶像劇《流星花園》對女主人公的刻畫便是對傳統(tǒng)灰姑娘形象的一次顛覆。她既沒有傲人的美貌,性格也不溫柔,表現(xiàn)出更多的是現(xiàn)代女性的那種樂觀、勇敢和頑強;她富有正義感,不委曲求全,用女人公自己的話說就是:她就像一顆雜草,便要發(fā)揚雜草的精神與惡勢力斗爭到底。她就像鉆石一樣,自始自終散發(fā)著人性的光芒,這是傳統(tǒng)灰姑娘所不及的。這是因為“傳統(tǒng)社會頌揚的是偉大的英雄,是史詩般的光輝人物;而現(xiàn)代社會所欣賞的是有個性的平凡個體”④。與傳統(tǒng)社會的整齊劃一相比,現(xiàn)代社會更為自由、寬容;文化的交流融合,消解了傳統(tǒng)的刻板嚴肅,展現(xiàn)了個性趣味的生活方式。
傳統(tǒng)總是給人一種責任感,一種意義的深思;而現(xiàn)代社會,快樂似乎更為人們所看重,表現(xiàn)了現(xiàn)代人追求個性,訴求寬容的社會心理。這是現(xiàn)代社會對灰姑娘和灰姑娘情結的一種反撥和超越,也更符合現(xiàn)代人的審美心理。灰姑娘故事的這些變異和發(fā)展,不是簡單的“情節(jié)移植”,而是一種民族心理和文化的積淀,是與每個時代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她之所以具有如此強的生命力,是由于她謳歌了真、善、美,鞭撻了假、丑、惡,表現(xiàn)了人類心靈相通的崇高境界,也反映人類心理的共通性和審美價值。人們潛意識中對灰姑娘產(chǎn)生的這種莫名情結,是人類在社會生活中的一種文化積淀,是一種集體無意識,并且是不分民族、地域和時代的。
社會主義情結之議
什么是社會主義?我們可否用一句最簡明的話語來點明其本質(zhì)呢?人們的選擇似乎越來越傾向于公有、公正和公平。這樣的社會歷來為正直的知識分子所鐘情。
鴉片戰(zhàn)爭一聲炮響,不僅“破壞了中國皇帝的威儀,迫使天朝帝國與地上的世界接觸。”也使中國的大同思想與西方的社會主義思潮相結合,一再上演出光輝燦爛的人間活劇。
一百五十年前,洪秀全在飽覽儒家經(jīng)典后,又初識了西方的基督教義,即發(fā)動了旨在均平的太平天國農(nóng)民大起義。這與其說他是在向西方學習,不如說是他頭腦中的原始共產(chǎn)主義被西方思想所激活,燃起了理想的火焰,是一個高尚情結的回歸。在成為第一批馬克思主義者后,就為社會主義在中國的成功而矢志不移。這也是一個偉大的情結,而且也是一個情結的回歸。他在年輕的時候就深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行俠仗義、濟困扶危等英雄主義的影響,在前夕,他又受了西方無政府新村主義的影響,擬定了在岳麓山下建設新村的詳盡計劃書,打算施行。幾十年以后,他在中共中央北戴河會議上又公然提出,要實行空想社會主義的一些理想。在1958年11月鄭州會議上他又明確表示對東漢末年張魯?shù)奈宥访椎浪鶎嵭械脑脊伯a(chǎn)主義的響往;盛贊其吃飯不要錢,看病不要錢。[1]在日后的施政中,他極力支持大辦公共食堂,支持農(nóng)村赤腳醫(yī)生。
與洪秀全的區(qū)別在于,洪秀全是在初識基督教義,而對西方現(xiàn)狀一無所知的情況下提出社會主義藍圖的;是將馬列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并且在深入觀察和分析了兩大陣營的對立與斗爭后提出社會主義藍圖的。而且,洪秀全只制定了目標綱領,并沒有提出實施方案;不僅提出了目標綱領,而且制定了實施方案,并且不斷根據(jù)發(fā)現(xiàn)的問題進行修改。
一、基礎與創(chuàng)新
洪秀全為準備了思想營養(yǎng)和基本模式;將洪秀全的構想變?yōu)槿碎g現(xiàn)實、并發(fā)展到極致。
談“英雄崇拜情結”及其悲劇
,君而已矣!”那么這些以“內(nèi)圣外王”自許的專制君主之“大害”何在?黃宗羲進而鞭辟入里地指出,這些家伙:
以為天下利害之權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盡歸于己,以天下之害盡歸于人,亦無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為天下之大公。始而慚焉,久而安焉,視天下為莫大之產(chǎn)業(yè),傳之子孫,受享無窮,漢高帝所謂“某業(yè)所就,孰與仲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覺溢之于辭矣。此無他,……今也以君為主,天下為客,凡天下無地而得安寧者,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腦,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產(chǎn)業(yè),曾不慘然,曰“我固為子孫創(chuàng)業(yè)也”。其既得之也,敲剝天下之骨髓,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樂,視為當然,曰“此我產(chǎn)業(yè)之花息也”。
可悲的是,歷史上少數(shù)志士仁人振聾發(fā)聵的大聲疾呼并未喚醒我們民族那麻木的整體意識,因此他們的思想閃光也難以點燃我們民族的啟蒙之火,更談不上掀起一場波瀾壯闊的、滌蕩舊思想的啟蒙運動了。因為我們民族類似于“英雄崇拜情結”的文化積淀實在太深厚了,何況還有一層難以擊碎的封建專制主義外殼牢牢地禁錮著它,所以,只好等待強大的世界大潮去沖決它。
今天我們終于明白了一個最簡單的道理:那就是人類的解放只能靠民眾自己的力量。過去有人說“整個世界歷史的靈魂就是這些偉人的歷史”?(《英雄和英雄崇拜》),而我們則要大聲說:不,“偉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我們跪著”。
引文
1《國語·魯語上》
戀父情結的研究論文
摘要:賽珍珠在《大地》這部小說中,描繪了眾多傳統(tǒng)中國女性的形象,主要有阿蘭、荷花、梨花和杜鵑,每個人又各有自己的境遇,其中梨花的境遇最引人注目,他喜歡上了一個年齡相當于她父親的男性,這是戀父情結在她身上最直觀的體現(xiàn),即典型的“老夫少妻”型的婚戀模式,所以她往往是通過另外的一次異性的結合,來完成自己戀父情結的終結。
關鍵詞:賽珍珠;筆下;戀父情結
Abstract:InthenoveltheGoodEarth,theauthordescriblesvarioustraditonalchinesewomen,suchasAlan,lihua,HehuaandDujuan,everyonehasherownexperience,DuringwhichweshouldpaymoreattentiontoLihua’sthatshelovesonemanjustlikehisfather,whichisthemostverticalembodimentofElectracomplex(thetypicalmarriagepatternoldhusband-youngwife),soherElectracomplexendswithgettingmarriedwithoppositesexanothertime.
Keywords:PearlBuck;intheGoodEarth;electracomplex
戀父情結也被稱作“厄勒克特拉情結”,其源于古希臘神話中阿伽門農(nóng)的女兒厄勒克特因母親與其情人謀殺了她的父親,故決心替父報仇與其兄弟最后殺死了自己的母親。弗洛伊德借此來說明兒童性心理的特征,并由此將“戀父情結”稱為“厄勒克特拉情結”。朱智賢主編的《心理學大詞典》這么釋義:“女兒親父反母的復合情緒。弗洛伊德把小女孩對父親的深情專注,想把母親置諸一邊,取代她位置的愿望,即‘愛父嫌母’的潛在愿望,稱為戀父情結。”根據(jù)弗洛伊德的研究,戀父是兒童心理發(fā)展過程中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每個女孩子在她童年的時候,在她少年的時候,對父親都有一種特殊的感覺,都有一種崇拜,每個女孩子,其實或多或少都會有一種戀父情結,但是大部分女孩子,在她成長的過程當中,她的戀父情結慢慢地會轉移,她會成熟,她會投射到應該和她在一起的異性[1]的身上,而另一些無法淡化這種情結的人便會形成心理暗疾。弗洛伊德還指出,如果戀父情結對人的影響發(fā)展不利,人便可能一生都受其影響。在賽珍珠《大地》[1]這部小說中,梨花就是這一類,沒有終結他的戀父情結,喜歡上了一個相當于他父親的王龍。
一、戀父情結的形成
民族主義情結探究論文
幾年前到美國訪問,正值「炸館事件」發(fā)生不久,國內(nèi)掀起了一輪激烈的反美浪潮和「說不」熱,民族主義情緒隨之迅速提升;與中外友人晤談時局,多認為國內(nèi)正在重新興起的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兩大思潮值得警惕,搞不好將會嚴重阻礙中國的現(xiàn)代化與民主化。2001年的撞機事件使得中美關系更趨緊張,民眾中的民族主義情愫進一步發(fā)酵。直到震驚世界的「911」恐怖襲擊事件發(fā)生,幾千無辜的生命慘遭毀滅(遇難者來自86個國家),對這一滅絕人性的惡魔行徑,世界輿論同聲譴責,而在中國卻出現(xiàn)了為數(shù)眾多的人群為之叫好。在這一冷酷的事實面前,十分有必要追索其背后潛藏的社會心理原因及其與民族主義思潮的關系。本文以探討中國人的民族主義情結為主要線索,兼論「911」事件后部份國人幸災樂禍的社會心理原因。
一、中國近代以來的民族主義
民族主義(nationalism)是近代從西方傳來的一種社會思潮。它最初發(fā)韌于17世紀的西歐;也有人認為民族主義起源于18世紀的英國和法國,以后推廣到整個歐洲,并經(jīng)過美國的獨立戰(zhàn)爭擴展到美洲,到了20世紀,則風靡到全世界每個國家,其主要標志就是民族國家的興起。
中國古代只有家族、宗族和種族的概念,而沒有民族的概念,中華民族這一概念是晚近才出現(xiàn)在社會話語中。長久以來中國處在相對封閉的地理環(huán)境中,依靠黃河、長江和其它內(nèi)陸河流的澆灌,很早就產(chǎn)生了穩(wěn)定自足的先進農(nóng)業(yè)文明,自然而然地發(fā)展出一種「華夏中心主義」的環(huán)宇觀念。中國人一直以為,中國及其周邊對中華文明向化之地即全部世界。直到1840年前后,中國還是以「天朝上國、君臨天下」的態(tài)度去面對世界、處理中國與世界的關系。19世紀40年代以后,西方列強紛紛入侵中國。腐敗守舊的清王朝在列強的新式戰(zhàn)法和堅船利炮的攻擊下,屢戰(zhàn)屢敗,不斷割地賠款,國家危機日益深化,被動地卷入了近代化的潮流中。正如香港中文大學的金耀基教授所指出的:中國的巨變并非始于自覺,而是在19世紀末葉西方帝國主義堅船利炮的轟擊下開始的。中國現(xiàn)代化是中國在西方兵臨城下、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劣勢下被逼而起的自強運動,這是中國有史以來所遭受的最大屈辱,過去100年是中國屈辱的世紀。天朝之敗于西夷,是一屈辱;一敗再敗,國將不國,則是大屈辱;敗于西夷,而又必須學于西夷,更是屈辱之至。故而,中國百年來之現(xiàn)代化運動,實為雪恥圖強的運動。[1]
中國近代以來的屈辱史與她所擁有的號稱5,000年輝煌燦爛的古代歷史形成了鮮明對照。這在中國人──無論是普通民眾還是社會精英──的心理上造成了嚴重挫傷和沉重壓力,使國人在情感與行為上很容易趨向極端──從妄自尊大到極度自卑、盲目排外。這一點是西方人難以理解的。我在國外訪問時與許多西方學者交換關于中國民族主義的成因,談到這個情結時他們大都感到困惑不解。[2]但是,理解這一情結對于認識中國近代民族主義的形成以及中國人對西方國家的感情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今之論者,多將辛亥革命作為中國民族主義的發(fā)端,而筆者以為,其實還可追溯至此前10余年發(fā)生的義和團運動。1899年至1900年間爆發(fā)的義和團運動以貧苦農(nóng)民、傭工、赤貧無產(chǎn)者等社會底層民眾為主體,打著「扶清滅洋」的旗號,在清政府的暗中支持(實為利用)下,到處焚毀洋教堂,破壞鐵道和電線,攻擊外國傳教士和教徒,直至圍攻北京東交民巷的外國使館,處死德國公使。最后,由于清政府與西方列強相勾結,義和團在八國聯(lián)軍的武力進剿下被鎮(zhèn)壓下去了。這一發(fā)生在百年前的大規(guī)模、跨省域的民眾運動將矛頭直指帝國主義的入侵,明顯具有愛國、反帝的性質(zhì),對此后的民間民族主義的勃興起了直接的催生作用,對民族心理形成的影響也是長久的。
俄狄浦斯情結美妞與怪獸精神分析
【摘要】隨著文學批判的理論化發(fā)展,精神分析學進入了文學批評領域。心理學家和文學評論家們開始運用精神分析學對傳統(tǒng)民間童話進行別具新意的重新認識和重新闡釋。本文選擇運用精神分析學對法國經(jīng)典民間童話《美妞與怪獸》進行解讀。其中,有關兒童的自我發(fā)展、俄狄浦斯情結的突破和人格結構完善的問題均能在故事中得到解答,能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了民間童話的豐富內(nèi)涵,并借此了解兒童閱讀童話的價值所在。
【關鍵詞】精神分析;兒童;童話;自我;俄狄浦斯情結
在20世紀,西方文學的理論研究發(fā)展空前繁榮,高度理論化的文學批評流派發(fā)展迅速[1]。當時,隨著結構主義的興起,弗洛伊德學說被重新闡釋,變得更趨理論化,于是源自精神病臨床診斷學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就在這一時期成了文學批評領域的理論基礎之一[2]。心理學家和文學評論家們開始運用精神分析學對傳統(tǒng)民間文學進行別具新意的重新認識和重新闡釋。而精神分析與傳統(tǒng)民間文學研究交叉前行的每一步,都有民間童話的身影,其中被分析過的典型民間童話有:《小紅帽》《灰姑娘》《白雪公主》。《美妞與怪獸》被收錄在貝洛所著的《法國童話選》中,由普蘭斯·戴·博蒙夫人(MadameLeprincedeBeaumont)于1757年發(fā)表。艾歐娜(Iona)和彼得·奧佩(PeterOpie)在其著作中對此故事進行了極高的評價,他們稱其為“繼《灰姑娘》之后象征意義最為豐富,在思想上也最令人滿意的童話故事”[3]。因此,本文擬從精神分析的角度解讀《美妞與怪獸》,解讀其中的精神層面的豐富內(nèi)涵,探尋其思想價值所在。
一、最小的女兒:弱小的自我
精神分析學認為,在人們獲得人格整合之前,需要克服許多成長中的危機,其中最難解答的人格整合問題之一是:我究竟是誰?以及在內(nèi)心存在著相互沖突的心理傾向的情況下,應當對哪一種傾向做出反應?這些困惑,成人尚且不能給出明確的答案,更不用說涉世未深的兒童了。但是,被這些問題困擾的兒童,又如何在生活與學習中逐漸找出這些問題的答案并最終獲得成長呢?可以通過閱讀民間童話故事來窺得一二。與改編過后的故事略有不同,在博蒙夫人的故事里,那位富商父親并不是只有美妞一個女兒,他不僅有三個女兒,還“不按常理”地有三個兒子,盡管他們在故事情節(jié)中似有若無。美妞的兩個姐姐懶惰、自私、善妒,還時常欺負美妞,但是按照“慣例”,美妞像其他大多數(shù)童話故事的主人公一樣——不僅是最小的一個,還是“尤其出色”的那個,“不僅比兩個姐姐更美麗,而且也更善良”[4]。但是這也并沒有讓美妞過得比旁人更舒適,面對姐姐們的欺負乃至怪獸的怒吼時,仍然無還手之力。童話故事中的主人公往往是年齡最小的孩子,實際上這就是童話故事在表現(xiàn)處于兒童處于人生最初狀態(tài)時弱小的“自我”。現(xiàn)實中的兒童很容易將自己代入故事中主人公的境地,因為兒童在面對周圍世界的復雜事物時,盡管他可能認為自己很聰明,似乎其他任何人都比他更厲害,更有能力,就像故事中說的那樣“尤其出色”。但實際上更多的時候他們感到自己是弱小無助的,因為他們自始至終是“最小的”,這是一種自相矛盾的感覺。就像在《美妞與野獸》當中,雖然美妞相比姐姐們都更出色,但是在野獸面前還是顯得那么弱小無助,完全符合一個孩子面對內(nèi)心沖突時的狀態(tài)——雖然他們認為自己很厲害,但是實際上他們無法獨自解決內(nèi)心沖突。好在,無論經(jīng)歷多少困難,童話故事往往會在最后迎來一個完滿的結局。實際上,童話故事的價值就在于此:美好的結局會讓弱小的兒童在潛意識里建立起信心,相信自己雖然是最弱小的那一個,但最終也能夠順利獲得成長。隨著故事的展開,他將信心十足地應對充滿“危險”的內(nèi)心世界的斗爭,而在實際成長中,他也會因此最終獲得自己都未察覺的“自我”的發(fā)展。此外,童話故事中的主人公通常不僅是年齡最小的,而且往往排行第三。一方面,童話中的數(shù)字能代表家庭狀況和親屬關系。“一”既可以代表本人,就像它在我們有意識的內(nèi)心中出現(xiàn)的那樣,也可以代表占支配地位的人,對于成人——例如他們的領導。而對于兒童來說,那就代表著家長或者教師。在兒童的心中,“二”通常也與父母有關,因為父母是典型的“兩個人”。而且,在最基本的家庭結構中,按父親、母親、孩子的順序數(shù)下來,兒童也是排在第三,無論他在兄弟姐妹中時最大的,中間的,還是最小的。這就是為什么無論兒童在親人中的地位如何,“三”往往指他自己。《美妞與怪獸》中的從“一”到“三”的排序即父親——哥哥姐姐——美妞。當童話故事中的孩子是老三時,聽故事的兒童很容易與他建立認同關系,明白“自己是誰”,并將“最小最弱”的自己代入故事之中。另一方面,在童話故事里,“三”這個數(shù)字常常是指精神分析學中人格結構的三個層次:“本我”“自我”和“超自我”。就像典型的民間故事《三只小豬》中,豬老大向別人討要稻草搭房子;豬老二向別人討要斧子之后砍木頭蓋房子;豬老三則是向別人學習做磚塊搭建磚房,顯示出三只小豬的不同的勤奮程度,進而分別代表不同的人格層次[5]。在《美妞與怪獸》中,兩位懶惰、自私、善妒的姐姐幾乎是“同心一體”代表著遵循快樂原則的“本我”。
二、父親之愛與怪獸之求:俄狄浦斯情結的沖突與解決
川端康成的死亡情結研討論文
【論文關鍵詞】:川端康成;死亡情結
【論文摘要】:川端康成說:"無言的死,就是無盡的生"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在工作室含煤氣管自殺,未留下只字遺書。后人評價說川端康成代表的是一種沉重。無論是其文學作品所表現(xiàn)出來的死亡思想或者說死亡情結還是其最后選擇的以決絕的自殺來告別人生都留給了我們無盡的話題和探討空間。文章試圖探討的即是在川端康成在其作品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那種死亡之美和其死亡情結。
川端康成(1899-1972)生于京都附近的大阪府,2歲喪父,3歲喪母,幼失怙恃,由祖父母扶養(yǎng)。由于身體孱弱,川端康成的幼年生活是封閉式的,幾乎沒有與外界的接觸,這種過分的保護造就了他憂郁、扭曲的性格。上學后這種生活有所變化,但不幸又接踵而來,8歲時祖母去世,12歲時姐姐去世,16時歲祖父亦亡。孤兒的遭遇、童年的封閉,以及親人相繼過世的經(jīng)歷,使他感到生命的孤獨和脆弱,對他以后的文學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也直接導致了他作品中的死亡之美和他人生觀中的死亡情結。
川端康成的文學中,死具有重要的美學意義。他近三分之一的作品都是與死亡聯(lián)系著。如在《雪國》中有這樣幾處關于死亡的描寫:行男之死,秋蟲之死,葉子之死。這三者之間的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安靜得感覺不到一絲悲傷。首先,行男之死,文中連一句直接描寫都沒有,只是從葉子的口里得知他將死去,隨后,他也就這么沒有留下只言片語的死去。第二,秋蟲之死。小說中有這么一段描寫:"有些飛蛾,看起來老貼在紗窗上,其實是已經(jīng)死掉了。有的像枯葉似的飄散,也有的打在墻壁上落下來。島村把它們放在手上,心想:為什么會生得這么美呢?"①秋蟲的生命雖然很渺小,但生命本身是美麗的。它們在悄然無聲中死去,雖驚不起一絲波瀾,但也無失為一種靜美。第三,葉子之死:葉子是在一場意外的火災中墜樓而死,這個短短墜落的瞬間,川端卻寫得極其詳細。葉子在墜樓的瞬間"僵直了的身體在半空中落下,變得柔軟了"②"由于失去生命而顯得自由了"③這也是生死轉換的一瞬間,所以"生與死仿佛也停歇了。"④然而"她內(nèi)在的生命在變形,變成另一種東西。"⑤葉子在轉化為新的生命,在這個肉體生命消失的同時她的新生命也誕生了。島村目睹了這一切之后"站穩(wěn)了腳跟,抬頭望去銀河好象嘩啦一聲,向他的心坎傾瀉下來。"⑥這仿佛是島村在悲傷之后,看清了一切,銀河是巨大的宇宙生命,葉子的生命融入了宇宙,每一個生命都是那么渺小,死亡,是永恒必然的,它是生命本身的過程。在川端康成眼里,生命與死亡同樣的美麗,既是對生命的禮贊,又是對死亡的歌頌,反映了一種自然的美。
川端康成文學作品中的"死亡情結"除了如《雪國》那樣對死亡充滿了神圣和靜穆的贊美,同樣充滿了時間輪回和人不免一死的感嘆,也充滿了關于死亡意義的夢幻、沉思和哀感,包含著神秘、余情、哀傷和冷艷。例如他戰(zhàn)后杰出的作品《千只鶴》、《山之音》等等。
川端康成之所以對死亡如此關注,之所以如此執(zhí)著于死亡情結,首先源于童年、少年時期痛苦體驗。誠如弗洛伊德強調(diào)的那樣,"童年的痛苦體驗對藝術家的影響是深刻的、內(nèi)在的,它造就了藝術家的心理結構和意向結構,藝術家一生的體驗都要經(jīng)過這個結構的過濾和折光,因此即使不是直接表現(xiàn),也常常會作為一種基調(diào)滲透在作品中。"⑦"童年的創(chuàng)傷性經(jīng)驗"對川端康成的一生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極大的影響了川端康成的文學和現(xiàn)實生活。
鮮花禮儀:鮮花情結
女孩子們,有幾個是不愛花的?
記不得是哪一年了,看了一部電影,影片里有一個鏡頭,男主人公手捧一大束的玫瑰和滿天星,圓圓的花束外面,包著淺紫色的玻璃紙,站在雨里,一動也不動。電影的情節(jié)如今已經(jīng)想不起來了,只是那個手持鮮花,默默佇立的男孩,浪漫得使人窒息,至今記憶猶新。
經(jīng)過鮮花店,忍不住總是要看上兩眼,每次都不進店,只是隔了落地玻璃,看里面的鮮花,霸道而又燦爛地綻放。總是執(zhí)拗地認為鮮花一定要由男孩子來送,于是就只做旁觀,非常有決心地等待著,任由它們肆無忌憚得闖進我的視線,開在我的心里。
后來真的等到了一大束的鮮花,都是我最愛的馬蹄蓮,透明的包裝紙包了兩層,優(yōu)雅得開著。花是沒的說,只是那人卻不是我要等的。
終于,緣定三生的那個男孩子出現(xiàn)了,卻不想因此結束了我的鮮花夢。他是滿世界最最沒有情調(diào)的人,浪漫的話尚且難得說上一句,更不要奢求什么送花了。然而每次路過花店,仍是要看上幾眼,心里再添上一絲絲遺憾和惆悵。女孩子的時代就在對鮮花的渴望和失望中結束了。
一次,又路過花店,不知是什么原因,竟走進去了。小姐過來問我要什么花,一時語塞。我進來原是要買花嗎?一時也搞不清自己的心思,就拿了離我最近的兩朵康乃馨,一路狂想著回家去了。
民族主義情結論文
幾年前到美國訪問,正值「炸館事件」發(fā)生不久,國內(nèi)掀起了一輪激烈的反美浪潮和「說不」熱,民族主義情緒隨之迅速提升;與中外友人晤談時局,多認為國內(nèi)正在重新興起的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兩大思潮值得警惕,搞不好將會嚴重阻礙中國的現(xiàn)代化與民主化。2001年的撞機事件使得中美關系更趨緊張,民眾中的民族主義情愫進一步發(fā)酵。直到震驚世界的「911」恐怖襲擊事件發(fā)生,幾千無辜的生命慘遭毀滅(遇難者來自86個國家),對這一滅絕人性的惡魔行徑,世界輿論同聲譴責,而在中國卻出現(xiàn)了為數(shù)眾多的人群為之叫好。在這一冷酷的事實面前,十分有必要追索其背后潛藏的社會心理原因及其與民族主義思潮的關系。本文以探討中國人的民族主義情結為主要線索,兼論「911」事件后部份國人幸災樂禍的社會心理原因。
一、中國近代以來的民族主義
民族主義(nationalism)是近代從西方傳來的一種社會思潮。它最初發(fā)韌于17世紀的西歐;也有人認為民族主義起源于18世紀的英國和法國,以后推廣到整個歐洲,并經(jīng)過美國的獨立戰(zhàn)爭擴展到美洲,到了20世紀,則風靡到全世界每個國家,其主要標志就是民族國家的興起。
中國古代只有家族、宗族和種族的概念,而沒有民族的概念,中華民族這一概念是晚近才出現(xiàn)在社會話語中。長久以來中國處在相對封閉的地理環(huán)境中,依靠黃河、長江和其它內(nèi)陸河流的澆灌,很早就產(chǎn)生了穩(wěn)定自足的先進農(nóng)業(yè)文明,自然而然地發(fā)展出一種「華夏中心主義」的環(huán)宇觀念。中國人一直以為,中國及其周邊對中華文明向化之地即全部世界。直到1840年前后,中國還是以「天朝上國、君臨天下」的態(tài)度去面對世界、處理中國與世界的關系。19世紀40年代以后,西方列強紛紛入侵中國。腐敗守舊的清王朝在列強的新式戰(zhàn)法和堅船利炮的攻擊下,屢戰(zhàn)屢敗,不斷割地賠款,國家危機日益深化,被動地卷入了近代化的潮流中。正如香港中文大學的金耀基教授所指出的:中國的巨變并非始于自覺,而是在19世紀末葉西方帝國主義堅船利炮的轟擊下開始的。中國現(xiàn)代化是中國在西方兵臨城下、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劣勢下被逼而起的自強運動,這是中國有史以來所遭受的最大屈辱,過去100年是中國屈辱的世紀。天朝之敗于西夷,是一屈辱;一敗再敗,國將不國,則是大屈辱;敗于西夷,而又必須學于西夷,更是屈辱之至。故而,中國百年來之現(xiàn)代化運動,實為雪恥圖強的運動。[1]
中國近代以來的屈辱史與她所擁有的號稱5,000年輝煌燦爛的古代歷史形成了鮮明對照。這在中國人──無論是普通民眾還是社會精英──的心理上造成了嚴重挫傷和沉重壓力,使國人在情感與行為上很容易趨向極端──從妄自尊大到極度自卑、盲目排外。這一點是西方人難以理解的。我在國外訪問時與許多西方學者交換關于中國民族主義的成因,談到這個情結時他們大都感到困惑不解。[2]但是,理解這一情結對于認識中國近代民族主義的形成以及中國人對西方國家的感情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今之論者,多將辛亥革命作為中國民族主義的發(fā)端,而筆者以為,其實還可追溯至此前10余年發(fā)生的義和團運動。1899年至1900年間爆發(fā)的義和團運動以貧苦農(nóng)民、傭工、赤貧無產(chǎn)者等社會底層民眾為主體,打著「扶清滅洋」的旗號,在清政府的暗中支持(實為利用)下,到處焚毀洋教堂,破壞鐵道和電線,攻擊外國傳教士和教徒,直至圍攻北京東交民巷的外國使館,處死德國公使。最后,由于清政府與西方列強相勾結,義和團在八國聯(lián)軍的武力進剿下被鎮(zhèn)壓下去了。這一發(fā)生在百年前的大規(guī)模、跨省域的民眾運動將矛頭直指帝國主義的入侵,明顯具有愛國、反帝的性質(zhì),對此后的民間民族主義的勃興起了直接的催生作用,對民族心理形成的影響也是長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