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2 16:13:1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挪威的森林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挪威的森林

挪威的森林讀后感

讀完《挪威的森林》后的感覺和讀完《情人》一樣:都是恍然若失四字。別人從中讀出了“愛情”,我讀出的卻是“時間”。

“我已經老了。”杜拉斯在小說的第一句就把意思說了出來。其實井上反反復復說的也是這個。理解了這一點就能明白小說中許多似乎沒有必要的閑筆了。

下面是我對《挪威的森林》里主要人物的幾點看法:

1.直子是一意求死的。自從少時戀人死后,此人一直沒有恢復過來,也是銘心刻骨的相思吧。精神應該沒什么問題,只不過一直下不了死的決心,神志難免恍惚而已。

2.直子的少時戀人為什么要自殺,我始終沒有搞懂。莫非是小日本變態的一種方式?還望有識之士見教。

3.綠子和所謂的男朋友關系不過泛泛。只是主人公老惦記著別人,她不得不時不時抬出個男友來,以免顯得太寒磣了。

查看全文

《挪威的森林》讀后感

從我讀《挪威森林》到今天寫讀后感已經很久了,我已經忘了書中提到的一些人物的名字,也忘了村上是如何描寫自然的美景的,但是我記得大致的情節。讀完這本書之后我又專門抽出時間將甲殼蟲樂隊演奏的《挪威的森林》和伍佰演唱的《挪威的森林》聽了數遍。記得渡邊君就是在機場聽到《挪威的森林》這支曲并回憶起他年輕時的經歷的。

人都有一種懷舊的心理,尤其是在他失落的時候。一個人經歷了許多人事的變遷,心態上應該是比較平和的,而最讓人難忘的恰恰是年輕時的情,一首熟悉的歌曲會令我們想起當年喜歡過的男孩(女孩)的模樣,一幅相同的場景也會讓我們記起當年的故事。不管是怎樣一個人,成功的或不成功的,男人或女人在他(她)的心底深處總是銘記著一段往事。

所以如果我沒記錯的話,小說中的開頭并沒有詳細的交代渡邊現在的生活情況,僅僅因為那感傷的曲調令他想起了往事。對于全文,我在印象中主要把問題歸成了3點:

1、小說中絕大部分內容寫的是渡邊上高中的事情。一個高中生的憂郁和孤獨卻用性的方式來緩解,我不認為是件好事。我認為生理的宣泄只能緩解暫時的困惑,卻不能徹底擺脫掉抑郁,反而會養成依賴。如同不能忍受疼痛的人用來減輕疼痛一般,并不能從根本上來解決。記得當年歌德寫《少年維特之煩惱》之后,有很多的年輕人向維特學習選擇自殺。看來文學的導向作用是不可低估的,那么我們的文學評論者在極力抬高這部作品的價值的時候有沒有考慮過它有可能會引起的負面效果?

2、渡邊是不是好學生當然沒有固定的評價標準,但是一個被父母辛辛苦苦送出家門去讀書的學生心思卻不放在學習上,那他還不如直接告訴他的父母再不要浪費他們的血汗錢了。所以從這點來看渡邊的苦悶極不成熟,完全是一種青春期綜合癥了。

3、有人認為:當一個人對現實社會感到恐懼而無法逃避的時候只有選擇死亡。直是這樣做的。當然渡邊不是這樣做的,他選擇出去流浪一個月,這是逃避。可后來又回來了,這卻不是逃避。這也正是我們大都數人的生活經歷。

查看全文

感悟挪威的森林

成功者往往都會是在巨大的折磨中誕生的。他們常常把折磨當作一種歷練、一種激勵、一種教訓……

生活中,當我們遭受批評、傷害、欺負、背叛、欺騙、責罰、諷刺等等這些折磨時,我們不要憤恨、抱怨,更不要以牙還牙,相反,我們要感謝那些折磨我們的人。因為他們增加了我們的智慧、激發了我們的斗志、強化了我們的雙腿、讓我們變得更加堅強……

如果你已是一個成功者,那么只要你仔細回想一下,你就會發現真正促使你進步、成功的,不單是自己的能力,不單是朋友和親人的鼓勵,更多的時候,是你的對手激發了你的潛能,促使你不斷進步、折磨是成功的階梯,是人生最好的老師。只要在折磨中看到積極的一面,一個人就會在折磨中走向成功。

羅曼·羅丹曾說:“只有把抱怨別人和環境的心情,化為上進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證。”的確,你只有感謝曾經折磨過自己的人或事,才能體會出那實際上短暫而有風險的生命意義;你只有懂得寬容自己不可能寬容的人,才能看見自己心中的遠闊,才能重新認識自己……

生活是自己創造的,每個人都會時常面臨來自生活、工作和社會的各種各樣的問題。我們的處世方法、工作態度、努力程度、思維方式和心態信念等等決定了我們一生的成敗。不論干什么,我們都希望自己能夠成功,都試圖盡量避免失敗或走彎路。

本書正是成功奔向自己理想、輕松而瀟灑地生活的一盞明燈。通過閱讀本書,使我的生活充滿激情;使我更有信心地去追求夢想與憧憬。在面臨挑戰、遭受挫折和感到無望之時,這本書會給你以力量;在惶惑、痛苦和失落之際,這本書會給你以慰藉……公務員之家:

查看全文

挪威的森林的藝術特色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村上春樹;現代愛情;語言特色;中西文化的融合

論文摘要: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作品《挪威的森林》,深受我國讀者的喜愛。文章的魅力何在?本文從作品所反映的現代愛情、語言特色、非現實因素、中西文化的融合等方面加以淺析。

在日本當代作家中,村上春樹堪稱一顆文學奇星。短短十幾年時間里,他的作品便風行東瀛列島。出版社為他出了專集,雜志出了專號,書店設了專柜,每推出一本新書,銷量少則數萬冊,多則上百萬冊。《挪威的森林》遠遠超過了這個記錄,在以青年為主體的廣大讀者中引起前所未有的反響,甚至出現了“村上春樹現象”。不少文學評論家、大學教授以及學術性刊物都撰寫或發表了關于村上研究的專論。那么,村上春樹及其作品受到如此歡迎的原因究竟在何處呢?本文將從《挪威的森林》入手,對其所反映的現代愛情、語言特色、中西文化的融合等方面加以淺析。

一、寓言般的現代愛情

《挪威的森林》是中國讀者最熟悉的村上代表作。“挪威的森林”(村上的代表作)是甲殼蟲爵士樂隊(NORWEGIAN,又譯硬殼蟲或披頭士)一支“靜謐、憂傷,而又令人莫名地沉醉”的樂曲,小說主人公的舊日戀人直子曾百聽不厭。“我”在飛往漢堡的波音上。從機內廣播中重新聽到此曲,不禁聞聲生情,傷感地沉浸在往事的回憶里。這是小說開頭部分。隨即小說主人公渡邊以第一人稱展開他同兩個女孩間的愛情糾葛。可以說,小說情節是平平的,筆調是緩緩的,語氣是淡淡的,然而字里行間卻鼓涌著一股無可抑制的沖擊波,激起讀者強烈的心靈震顫與共鳴。小說究竟想傾訴什么呢,生與死?死與性?性與愛?坦率與真誠?一時竟很難回答。在他的小說里沒有刻意的渲染愛情故事,而是通過無新意的安排與悲歡離合,將讀者深深打動,也許描寫的某個場景某個事物正是我們身邊所發生的。他的小說不同于傳統小說,傳統小說總要概括出人生的痛苦、悲哀、迷茫,而在他的小說里沒有刻意的渲染,用他的話說:“存在的不存在感,及不存在的存在的質感”。同時,他宣揚了一種分離的愛情。高度發達的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使人們享受著異常豐富,變換迅疾的現代都市生活,也使人們的愛情有了更加豐富細膩的內心需要和更加多變的內心體驗。村上春樹深切體會到了這一點,創造了屬于當代的愛情故事。渡邊與直子,直子與木月的愛情與,作者有意淡化愛情凸顯。直子愛木月,但是二人之間存在著不能克服的生理和心理的障礙。直子不愛渡邊,卻對渡邊有性的渴望,并且能夠克服性的障礙得以實現。木月和直子青梅竹馬,相愛至真至純,但因如此完美的愛情里缺少了,木月便在小說情節展開不久自殺。在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時代,人們可以在生活中得到許多的滿足和短暫的愛情,但不可能得到所謂永恒的完全和諧的愛情。《挪威的森林》便是描寫了與傳統愛情觀念相異的情景。這既迎合了時尚流行的文學藝術潮流,又無意間展示了當代社會男女愛情生活的真實狀態,開拓了文學愛情主題的新視野。《挪威的森林》似乎在敘述著一個現代寓言,人類傳統文化中完美一致的愛情與已經成為永不重復的過去。婚姻、愛情和之間的分裂已是大勢所趨,不可逆轉。作者描寫愛情不落入俗套的原因是他深切觸摸到了現代人類愛情的難題所在,那種來自生命深處和社會意識形態的難于窺視,無法理解又無可克服的障礙。像過去的人們那樣粗略簡單地維持最初的愛情,白頭偕老,那種愛情事實上已不復存在。這在《挪威的森林》中十分具有現代特征的藝術探索。[1]

二、清淡、爛漫、幽默的語言

查看全文

挪威的森林中孤獨與矛盾研究論文

關鍵詞:孤獨矛盾空虛寂寞

摘要:日本現代作家村上春樹的小說《挪威的森林》在中國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小說通過對現代年輕人的孤獨、寂寞、空虛以及矛盾等情感的描寫,讓年輕一代產生了共鳴。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在工作和生活的拼搏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產生了疏離。作者剖析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中處于孤獨、寂寞中的年輕人的內心世界以及他們的愛情生活。

日本現代作家村上春樹的作品不僅受到中國、韓國等亞洲讀者的喜愛,甚至在美國、德國、意大利等西方國家也擁有不少的讀者群。正如村上春樹作品在中國的翻譯家林少華所說的,時下,閱讀村上春樹作品已日趨成為世界性的文學現象。村上從處女作《且聽風吟》到《海邊的卡夫卡》無不充滿著“孤獨、寂寞”“憂郁、彷徨”“無奈”“青春的迷茫”和“社會的疏離感”等等。

村上春樹在1987年出版了長篇小說《挪威的森林》,引起了巨大的轟動。小說多次再版發行,據統計,1996年的銷量已達到七百萬冊,這對于只有我國十分之一人口的日本來說,絕不是普通的數字。在以青年為主體的廣大讀者中引起了前所未有的反響,形成了“村上春樹”讀者群,并隨之誕生了“春上村樹現象”,以及“挪威的森林現象”等新詞匯。在我國由中國海洋大學林少華教授翻譯的“村上春樹全集”也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同樣受到我國年輕讀者的歡迎。小說情節簡單,筆調悠緩,語氣平淡,卻受到了廣大讀者的青睞。這部小說為何受到如此的歡迎呢?

《挪威的森林》是村上1987年發表的長篇小說,它主要描繪了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的青年對現世的虛無與傷感和那個年代文明的失落與個人意識的掙扎的內心世界,傳達出了全人類對現實的那種不確定的感覺,即“不存在的存在和存在的不存在感”。小說的情節非常簡單,以第一人稱“我”在漢堡機場聽到著名甲殼蟲樂隊的《挪威的森林》樂曲為開端開始追憶18年前的往事:講述了“渡邊”和死去朋友的女友直子及大學同學綠子兩個女性之間的感情糾葛。直子是個漂亮、美麗,多愁善感又自我封閉的女孩,在青梅竹馬男友木月自殺后精神不振,最后住進了療養院,由于精神抑郁而自殺;綠子活潑可愛、充滿活力、前衛大膽,雖身處逆境卻堅忍不拔。

一、孤寂與憂傷——現代人無法擺脫的情感

查看全文

大學生個人畢業實習報告

今年夏天,我有幸參加iaeste交流計劃,飛越半個地球赴挪威實習工作兩個月。今天,我坐在電腦前靜靜的敲擊鍵盤,眼前還不時浮現出那個遙遠國度的如畫風景。往事歷歷在目,依稀如昨。

在首都oslo下了飛機,我的一路疲憊很快就被如潮的興奮沖的無影無蹤。然而挪威留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高昂的物價。我給即將來接我的挪威朋友打電話,5克郎還沒有堅持一分鐘,電話就斷了。faint!這可是折合rmb4塊多呀!不過,挪威朋友的熱情與關照很快就化解了我的不滿。公司來接我的同事,原創:先帶我下館子接風洗塵,而后送我到預先租好的房子里。我還從未住過這么好的公寓--樹叢中一座獨立的小木屋,室內分割為客廳、臥室和衛生間,房前綠草如茵,屋后湖光山色--allformyself!我開始提醒自己小心資產階級的糖衣炮彈……

我在這家公司的所見所聞十分有趣。公司借給我一輛自行車,以免步行上班之苦,雖然我的住處距離公司不遠的說。有一天,我無意中發現,我是公司里唯一鎖車的人,我的同事一律把自行車向車棚里一丟,就揚長而去。我后來了解到,這是由于從未有過哪一輛自行車與人私奔,于是車主就給自行車以充分的信任與自由。看來我發現了自己的另一優秀品質--懷疑一切、未雨綢繆。(不要以為自行車在挪威很廉價,由于挪威幾乎每個家庭都有轎車,自行車的產量并不大。因此,自行車的平均售價比國內高十倍,也相當于普通工人月薪的1/6到1/5。)類似的,公司的打印機、復印機都是聯網作業,我所在的鑄造車間電話也是國內隨意打,如果需要,盡可以神不知鬼不覺為我所用。唉,原來按需分配的感覺竟如一個字--爽!

工作之余我去過挪威南部的許多地方,翻山越嶺,留心看風景。高山、峽灣、森林、草場和點綴其間北歐風格的木質房屋,勾畫出自然與人和諧的美。挪威的森林,好熟悉的名字,忘了是哪個廝在哪首歌或是哪本小說里提到的,不過身臨其境才知,真的是美的精彩詮釋。廣袤巨大的黑森林,蘊寓著童話的靈感,在初秋明麗的陽光里,紅的、的、綠的,五色斑斕。踩著金色的衰草,聽著小溪的叮咚,天人合一,或許才孕育出《秋日的私語》這樣不朽的樂章。挪威的峽灣風光在世界上也是獨一無二,峽灣這個詞(fjord)就是源于挪威語。海水蜿蜒曲折的深入陸地,把挪威的西海岸分解的支離破碎。兩側是高聳的懸崖,中間是窄窄的峽灣,飛瀉的瀑布直接注入原本寧靜的海水。或許上帝對待挪威有特殊的偏愛吧,于是就賦予這個國度午夜的陽光、夏季的滑雪場,還有迷人的西海岸。

由于與自然的和睦相處,大自然也回饋給人們許多。在挪威,自來水可以直接飲用。許多餐館上菜前,總要先上一大杯自來水供客人解渴。不僅是自來水,隨處可見的湖泊、瀑布和溪流,只要附近沒有大的工廠,你盡可放量豪飲,水質不遜色于瓶裝飲用水。由于地廣人稀,人們擁有廣闊的活動空間。夏季,游泳、釣魚;冬天,滑雪、打獵。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我有幸第一次體驗了海水釣魚的樂趣,真是大開眼界。朋友開著私家游艇帶著我,在平靜的海面上垂釣。當5分鐘后,我用不下魚餌的釣鉤撈上來第一條戰利品時,我開始相信,姜子牙釣到文王前確實靠釣魚為生。提著沉甸甸的一桶鮮魚,我們打破了一處小島的寧靜。落日余輝下,寂寞樹林中,我們圍坐到燒烤架前談笑風生;篝火獵獵,香味襲襲,人生之樂,豈非得之心而寓于自然也?

或許是大自然賦予人們自由隨意的生活方式,挪威人并不看重正統的禮節。一開始我總是小心翼翼,然而事實上,有時他/她們的開放另我佩服。在stavanger的周末活動中,由于參加的國際生很多,大家各自攜帶睡袋,五六個人安排在一個小小的房間。我被告知晚上睡在2號room,但晚上我回來時,發現有2號竟有兩位睡美人,燈光已熄。我雖已睡眼惺忪,但事關君子名節,怎能不問個清楚?當我告訴負責人,她很不解的反問我:anythingwrong?原來男女混宿在西方是習以為常的事,于是我就心安理得的回去,伴在紅顏側,寢于香澤中。挪威的開放在女孩子身上頗有體現,吸煙、紋身、喝酒、跳舞,她們都視作平常。在家庭和社會中,女性地位之高也令來自東方的我嘆服。政府里女性與男性平分秋色;企業界里隨處可見女boss、女強人;家庭里你若總把家務推給妻子,那么你應抓緊時間,尋找下一位妻子的人選,為離婚做準備。

查看全文

森林經營延續性分析論文

發達國家私有林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進程。今天,私有林無論在森林面積還是在林木蓄積量上均占有較大份額,為各國林業的恢復和發展作出了極其重要的貢獻。私有林之所以能夠取得令人矚目的顯著成績,除了政府部門給予強有力的經濟扶持之外,私有林繼承制度同樣功不可沒。通過林地所有權世代相傳,私有林繼承制度極大地調動了廣大林主經營森林的積極性,有效地保證了森林經營活動的延續性和持久性。然而,在全球經濟發生重大變化的背景下,發達國家私有林繼承制度仍然面臨重大的挑戰。

森林繼承制度對私有林發展的貢獻

私有林繼承制度在發達國家由來已久,受到法律的保護和支持。該制度對私有林長期、穩定的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瑞典是一個以私有林為主體的國家。19世紀,瑞典曾對原始林過度利用和無序開發,導致森林資源的嚴重破壞。在近百年堅持不懈的努力下,瑞典的森林資源得到很大的恢復和發展,私有林面積達1150萬公頃,年采伐量4300萬立方米。像瑞典這樣地處高緯度的國家,林木生長周期短則60年以上,長則100多年,如果沒有一個穩定的產權體系作保障,森林資源獲得如此迅速的恢復和發展是不可能的。

芬蘭私有林面積占全國森林的一半以上,木材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70%左右,林主數量幾乎占芬蘭總人口的1/5。私有林通常以繼承方式轉移。芬蘭私有林中的商品林較多,其采伐量比其他森林所有者高85%。

美國私有林面積占全國用材林總面積的59%,立木蓄積量占全國總量的50%。私有林所有制長期穩定不變,并得到國家的法律保護、資助和扶持。

查看全文

藝術內涵下的電視劇論文

1.故事是神的替代品

與拍過電視劇的人接觸,他們都會說電視劇好不好,關鍵要有一個好故事。這是創作者的經驗之談,也是被電視劇接受和傳播所驗證了的。如果問起什么是好故事,得到的回答也會簡單明了:好故事就是情節曲折,富有懸疑性,能把觀眾的胃口吊起來同時又能讓觀眾滿足的故事。其實這是對故事表面或淺層次的理解。從故事的本質來說,好故事是三言兩語說不清的,那種能給予人有意義感覺、有味道并值得久久回味的故事,沒人能用語言概括清晰。電影導演文德斯把故事看作是神的替代品,他說:“故事是能引人入勝的,對于人類而言,它們既有力且重要,它們以一種極高深的水平給予人們想要的———其價值不止于娛樂或者懸疑性。人們主要的要求也無非是一種連貫性。故事給予人們有意義的感覺———一種在其周遭不可思議的混沌的表征與現象底下,終究還有秩序潛藏于內的感覺。這秩序正是人們亟欲需求的;是的,我差點說秩序或故事的概念是與神的觀念相連接的。故事是神的替代品。或者,神是故事的替代品”。文德斯對“故事”的理解非常本質和透徹。由于敘事藝術作品所講述的“故事”有了這種“神性”,故事才不可言說,故事正是因為這種不可言說性,它才成為超越語言、文化和歷史的心靈交流語匯,才有滋養人心智的功能。電視劇中故事的好與壞,與故事的這種“神性”有關。2003年出品的電視劇《玉觀音》,在觀眾中很有口碑,現在如果重看,我們仍然會為之動心。劇中人物安心的故事直接能穿透觀眾的內心。從警校畢業的安心已有身孕,正要與張鐵軍結婚。這時她接受一個抓毒販的任務,而要抓的毒販恰是她所懷孩子的父親。故事由此開始,全劇講述了安心這個女人在婚前犯了一次錯誤,而這次錯誤毀掉了她的一生。這僅僅是表面。故事的內核是:一個美麗、現代、開放而又富于責任感的女性,經歷了種種殘酷無情、常人難以忍受的磨難,正是這磨難給安心以無限的魅力,讓她不僅美麗、現代,而且復雜、剛毅。編劇和導演都把故事敘述的點放在了安心的美麗與她命運的反差上,好像故意在磨難中摧殘她的美麗,使她的容貌的美麗升華為內在的氣質。體味這磨難中女人的魅力,觀眾會有種說不清也說不盡的感覺,這就是故事的味道。而且,這部長達32集的電視劇,其人物變化或成長的過程性,使故事的韻味得以充分積聚和展示。電視劇故事的剖面應該是表面與內核兩層,生活經驗和現實細節在外,內里包著一個核兒。電視劇的受眾決定了它故事表面的生活經驗和現實細節要真實,像那么回事,觀眾看兩眼就有貼膚之感,能喚起他們的經驗積累,或激活他們的經驗想象,從而被帶入具體情境之中,感同身受地去體驗。這一點對于電視劇雖然重要,但喚起觀眾的經驗記憶還不是最終目的,和所有敘事藝術一樣,這僅是一種手段,經驗如過河之橋,觀眾最終要通過橋到彼岸去,彼岸就是對故事的核兒的體悟。現在的很多電視劇作品對故事的選擇和講述,僅僅停留或滿足于故事的表層。這是因為沒有把握故事的奧義。故事的內核與表層經驗截然不同,是無形的抽象的形而上的東西,是只可體悟不可言說的東西。其實它就融會在經驗細節之中,這里說的表層和內核的剖面,是為了強調它雖無形卻實實在在地存在著,它雖無形卻能激活觀眾內心深處的某種東西,讓觀眾或回味無窮,或難受無比,回味與難受糾結,生成故事特有的味道。故事的味道生成于觀眾的感受之中。我們仔細琢磨《玉觀音》中安心故事的內核,便會發現故事的內核與安心的生命或者說命運有關。這就提出了電視劇品質的另一個重要內涵:人物的生命感和命運感。

2.生命的弧光

我們說電視劇的品質,從本質上講是電視劇的精神品質,而電視劇的精神品質來自于劇中人物作為個體生命的內在發酵。所謂生命的內在發酵,是指人的內在掙扎及其結果。這里我借用了塔爾可夫斯基“生命發酵”的說法,他在《雕刻時光》中說:丑與美互含彼此之中,這個巨大的矛盾以極盡荒謬之能事滲透、發酵生命本身。現實中,一個人不管身居顯位還是蝸居市井,都要經歷無休無止的內在掙扎,內在掙扎是生命常態。內在掙扎到極致處,便生出對生的終極問題的追問,或對終極困境的領悟。生命正是在掙扎中活了,活得有聲有色,活得波瀾壯闊,活得力量迸發,這就是生命的發酵。一部電視劇表現了人的這種生命狀態,實現了生命的內在發酵,它就有了好的品質。以此來理解電視劇的精神品質,并作為標準來看一部作品的品質,入眼的作品很少。《懸崖》可作為研究電視劇中人物生命感最好的范本。劇中主人公周乙經歷著兩種超度。一種是被超度,他的組織告訴他“你這樣活著有意義”。然而在全劇中周乙對潛伏生活一直質疑,這種超度并未實現。潛伏生活就是說謊的生活,生活在謊言中,周乙無奈狐疑,他和顧秋妍不時地感嘆這種生活何時了結。周乙的態度是不結束就得忍著。久而久之,周乙有了自己作為一個諜報人員的生存邏輯:為了活下來,一些同志必須去死。活下來必須以別人犧牲作為代價。用組織里的人的話說,就是你今天活下來而犧牲35個同志,將來就會因為你活著有千人獲救。以此賦予周乙的邏輯以理由和意義,也為周乙因那么多同志犧牲而自我折磨進行革命性超度。表面看上去,周乙在面對顧秋妍的小叔子和35個同志被槍殺時,他和特務頭子高彬站在一邊若無其事地抽煙說話,顯得不以為然,不痛不癢,但周乙的內心深處在那一瞬間經歷著什么,觀眾是可以感覺得到的,那是比自己挨槍子還要痛苦。只不過他忍受著,忍得冷酷無情,像個冷血動物。然而這只是表面,周乙面對死亡不可能坦然,所以他不可能被超度。全劇最有回味價值的是周乙的死,他實現了自我超度。當他把自己的妻子救出來,一家人越境到自由安全的世界時,得知莎莎失蹤,他義無反顧地放棄活著,用自己的死換回那個與他同居六年的顧秋妍和她的女兒的生。他被槍殺了,中槍后他手伏著墻,然后倒下,又在地上抽搐兩下,樣子一點兒也不美,更不壯烈,不見英雄就義時的“范兒”,就是一個普通人的普通的死。但這個細節讓人有種說不出來的感覺,不得不拍手叫好,那是一個真正的男人給人的感覺,他的肉身倒下但他作為男人的神氣卻陡然立起,立得可見可感。也許長期的潛伏生活使周乙的心靈扭曲,他的心就是冷硬,他坦然奉行以別人的死換取自己的生的生存邏輯,如果這樣,創作者如何拯救他或者說他如何拯救自己,便是全劇的高潮也是戲眼,這也決定了這部戲的品質。他為與他沒有血緣關系但又無法讓他放下的一對母女而犧牲,以此證實他的血是熱的而不是冷的,作為男人他是有血性的,他的選擇行動與信仰大任等等沒有半毛關系,那是一個男人的選擇和行動。這是創造者為他或者是他為自己做的男人超度,而這個超度圓滿成功。《懸崖》是對以往諜戰劇的超越,周乙這個人物在特定的情境下的生命負重和赴死選擇,讓人感受到生命的苦澀和生命的力量。這部戲凸顯并放射魅力的是精神敘事和靈魂敘事。電視劇的一個本體特征是它的過程性,即一部電視劇要全面展現劇中人物的命運過程。長篇電視劇的長度優勢,又為充分展現人物命運一波三折的過程提供了可能。電視劇的可看好看的主要優勢就體現在這里。說到命運,我們的感覺是:在生存中,有一種無形的而且是絕對的超然力量左右著人,人被擺布著,是被動的,是無奈的。生活中往往是這樣的,但在敘事藝術中,特別是在成功的敘事藝術中,人是逆著命運行動的。生活中的經驗之談是人不要和命爭,要順其自然隨遇而安;而在藝術中人恰恰要和命爭個高低爭個你死我活。在一部長篇電視劇中,主要人物必定有個重要目標要去實現,恰是這個目標使他有了貫穿始終的動作線。人物的動作線,是人物自覺的欲望和不自覺的欲望相互角逐的痕跡。自覺的欲望與不自覺的欲望可以簡單理解為人物自身的肯定力量和否定力量。在肯定力量與否定力量的角逐中,有一股力量最終左右著人物的變化,這力量就是人物實現欲望的能量和意志,也是與命抗爭的生命力。可見,一部電視劇敘事過程實際上是完成和展現人物的內在變化過程。這內在變化過程,留下靈魂掙扎的全部痕跡,是一個精神裂變的歷程。這過程是動態的,其痕跡不是直線,而是曲線、弧線,所以我稱之為“生命的弧光”。羅伯特·麥基在《故事—材質、結構、風格和銀幕劇作的原理》中說:最優秀的作品不但揭示人物真相,而且還在講述過程中表現人物本性的發展軌跡或變化,無論是變好還是變壞。他把人物本性的發展軌跡稱作“人物的弧光”。研究電視劇人物命運的變化過程,涉及到兩個問題:一是人物的生命運動的目標或者說人物精神歷程的終點要明確。人物經過劇烈的內在掙扎,他要向何處去,最終會成為什么樣子,這個目標和結果要明確,而且要實現和完成。《玉觀音》中的安心由一個純美陽光的女孩子成長為復雜、成熟、堅忍的女性,這是劇中給予她的生命目標。這是創作者設定的,更是她生命運動的自身邏輯的必然。二是生命運動或者說人物的動作線要清晰。在《士兵突擊》中,許三多由孬兵到兵王的變化契機和每一變化的狀態形成一個線索,而且這個線索十分清晰。劇中從第二集史今要了許三多開始,許三多經歷了一系列激勵他變化的事件,如在五班修路、鋼七連對他的擠壓、老A的殘酷磨礪、第一次殺人、家庭變故等等,許三多的內心逐步強大起來。人物走向他的精神目標,經歷了幾波幾折,每一波折對他變化的推動有多大,要表現得明明白白。

3.讓觀眾跳起來夠蘋果

有了好故事和生命感的人物,接下來的是如何把故事講好,把人物在講述中立起來,也就是怎么講故事的問題。會講故事也是電視劇品質的一個重要內涵。看電視劇時,我們常常為劇中弱智情節而憤怒,因為有些電視劇一看開頭便知結尾,編得超極小兒科。還有的就是瞎扯,為拖延片長增加集數而胡編,情節發展無戲劇性更無邏輯性。我們說的會講故事,其實就是巧妙的情節制作。情節制作是創作者對情節的設計,是創作者才智的體現。這里我用了“設計”一詞,是強調電視劇的情節是設計出來的,是創作者充分發揮才智的結果。電視劇的大眾文化屬性決定了它講述的是人間故事,要符合現實生活邏輯,所以電視劇情節制作的合理性尤為重要。所謂的合理性,就是情節設計要符合一般觀眾的經驗認同。在此基礎上,又得做到出乎觀眾的意料之外。能把情節設計得“不可避免而又出乎意料”,絕對需要智慧。至今我們幾乎沒有誰能忘記幾年前看諜戰劇的巔峰之作《潛伏》時的感受,那是一次“智力游戲”和“腦力激蕩”,我們像被磁鐵吸著欲罷不能。全劇以余則成為中心,形成兩條明線一條暗線。明線是余則成如何克服危機傳遞情報和他與三個女人之間的情感糾結,暗線是余則成信仰的形成過程。在情報戰主線上,與余則成明爭暗斗的男人有吳站長、馬奎、陸橋山、李涯和謝若林等,在情感線上與余則成纏綿糾結的女人有左藍、翠平和晚秋。余則成與這些人物密切交織,他們每人各自形成一條情節線,引出不同的沖突,情報戰、心理戰、權利之爭、愛情糾結和生活瑣事有機組合,危機、懸念、激變層出不窮,使全劇的敘事節奏張弛有度,觀眾被牢牢黏住,欲罷不能。當我們把情節制作往深處去想,卻發現它又不是簡單的編故事、講故事,不是設置懸念,吊觀眾的胃口,讓觀眾期待和滿足的技術活兒。情節制作的目的是為人物創造生命,最終又落在了人的生命上,所以制作情節是創作者心智的體現,是他們自身生命感和生命力作用于創作的結果。前面已經說到在成功的電視劇作品中,主要人物都要實現一次轉變,《玉觀音》中的安心,《士兵突擊》中的許三多,《潛伏》中的余則成,《生死線》中的四道風,《人間正道是滄桑》中的楊氏兄弟,等等,都是成功的例證。那么為人物轉變創造契機和提供動力,就成為電視劇創作最重要的環節。人物轉變的契機無疑來自于人物面對的矛盾沖突。在戲劇、電影和電視劇中,矛盾沖突主要表現在人物所處危機情境和他遭遇的具有激變性質的事件。人物特別是主要人物,以什么樣的狀態進入觀眾的視野,或者說他進入觀眾視野時的處境,這不僅僅關系到組織、吸引觀眾,更重要的是直接影響到人物的行動和故事情節的展開。薩特說過的一句話我非常認同,他說:情境在我們心目中是重于一切的。設計情境就是為人物設計沖突,必須把人物擠到墻角,讓他處在極端的矛盾狀態,左右為難,選擇難,行動難,這樣他一旦做出選擇采取行動,他才義無反顧,勇往直前,才能實現變化,從一種狀態發展到另一種狀態。情境的張力,取決于情境所包含的沖突是不是對人物充滿激發力。文章執導并主演的《小爸爸》,就是完成于果由悠然散漫的80后向肯于承擔責任的成熟爸爸的轉變。劇中首先為他設計的情境是從天上掉下來一個兒子。這個兒子打破了他生活的平衡,他面臨著危機也面臨著轉機,他必須做出選擇,接受這個兒子,他的情感婚姻和生活態度等等都要為這個兒子而改變。兒子的出現是一切后續情節的導因,最終導致人物生存狀態和命運質的變化。劇中人物由開始時的激變事件的激勵,觸發他為一個目標而行動。在他走向目標的過程中,創作者要不斷給他加力,要設計一系列有激變性的事件給人物變化提供能量,讓人物逐漸走向極致。電視劇的長度和故事展開的過程,就是由這樣的一件件激變性事件構成,而這些事件由量到質,最終是為了推出人物命運的陡轉。人物變化或者說人物命運激變的動力,首先來自于他自身,來自于他的內在掙扎。人的內在沖突是人自身轉變的根本動力,人在內在沖突中才能獲得生命,這是現實生活中的實際狀況。這個實際狀況決定了敘事藝術中的人物的內在掙扎能為人物行動和變化提供無窮動力,這是為電視劇也包括小說、戲劇等所有敘事藝術的實踐充分證實的真理。人的內在掙扎就是人內在的痛苦,就是人的真正疼痛。內心疼痛的人才活著,其靈魂才醒著。同時,也只有在矛盾中,在沖突面前,人性深處的東西或者說最人性的東西才顯露出來。而人性深處最人性的一面,才是人的本質存在。還要補充一點,那就是人物變化的動力也來自于人物關系。人物彼此相互作用、相互塑造、相互完成,是敘事藝術最有價值的人物關系。特別對抗性的人物關系,為主要人物實現自己的欲望提供著能量,道理很簡單,反面一方的阻礙力越大,正面一方的反抗力就越強。《潛伏》中的余則成和李涯,這對冤家各自都忠誠于自己的信仰,都肯于為自己的信仰舍生忘死,而他們的這個品質是在他們的較量和相互作用中展現的。

查看全文

日本文學流變視閾

一近代日本文學的開端———明治文學

近代日本文學史上,尤其是進入明治20年代,尾崎紅葉、幸田露伴等人創作了《兩個比丘尼色懺悔》、《風流佛》等一系列作品。這些作品賦予了寫實主義之后的新的文學理念,后來被稱為“擬古典主義”。該文學創作思潮的產生是以當時反對“極端歐美化”的“國粹主義”為背景,希望通過該文學思潮可以彰顯本國的歷史與文化的優點,維護本民族固有的精神特征。他們大多采用古典式文體,題材也大多屬于過去的時代。作為文學流派或團體,他們以“硯友社”為代表。其中尾崎紅葉與幸田露伴在文壇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尾崎紅葉從坪內逍遙的文學理論中汲取了寫實主義精神,繼承了日本文學的表現方法,吸取了西方短篇小說的寫作技巧。幸田露伴作為“硯友社”的特邀作家,“他的作品風格完全貫穿著東方的強烈意志、淵博的儒學知識和佛學思想渾然合為一體的特殊的理想主義。”自然主義文學的建立始于島崎藤村的《破戒》和田山花袋的《棉被》。《破戒》是一部長篇小說,描寫的是一個特殊部落出身的年輕的小學教員瀨川丑松遵守父親的遺言把自己的出身隱瞞起來。由于出身于同一部落的前輩豬子蓮太郎堂堂正正地公開了自己的身份,并在反抗時代偏見中死去,丑松內心受到了極大的震動。最后,他終于公開了自己的身份。小說通過主人公丑松這個人物性格的發展過程,用寫實手法描寫了覺悟的下層階級的代表同壓迫他的封建社會之間的沖突,并通過孤獨的先驅者同半封建的日本近現代倫理之間的矛盾、斗爭,從更廣闊的社會范圍來反映尊重人權的要求,因而可以說是一部優秀的自然主義文學作品。田山花袋是繼島崎藤村之后的又一自然主義文學旗手,他于1907年發表了《棉被》,完全是按照自然主義文學理論寫成的,當然也由此演繹成為日本“私小說”(心境小說)的開端。作為近代日本文學開端的明治文學的特點之一在于對舊的文學的批判。這種批判的特點首先是基本上否定了舊的文學表現形式,如對江戶末期的以“歌舞伎”為代表的舞臺文學等的疏遠;其次是對過去封建性的政治認識、道德觀念、文化修養的諷刺,更多地歌頌和宣揚自由、民主、人權等文化理念。明治文學的另一個特點是對舊的文學意識、文學理念的主觀留戀和客觀殘留。這一特點表現在文學上就是很多作品仍然以“戲作文學”出現,仍然帶有“勸善懲惡”的舊的文學觀和教化意識。當然,這一特點與處于“文明開化”時期的日本社會有著直接關系,并更多地表現為一種順應和自然剝離,并在明治后期有更為明顯的表現。

二近代日本文學的發展———大正文學

大正前期,自然主義文學在評論方面已出現衰微,而在創作實踐方面仍有島崎藤村、田山花袋、正宗白鳥等作家的佳作問世。明治末期出現的唯美主義傾向是試圖擺脫自然主義的一個突破口,涌現出不少作家。但進入1916年,除了永井荷風、谷崎潤一郎作為唯美主義的代表之外,大多數都曇花一現地消失了。恰好在此時,由自我主義、生命主義發展為人道主義的白樺派作家牢牢地占據了文壇,成為勢力最大的文學派別。1916年之后,以武者小路實篤、志賀直哉、有島武郎等一批出身于貴族和資產階級的人物出現,他們在貴族院較早地接觸了西歐近現代文學,深受歐美一些著名作家與畫家如托爾斯泰、歌德、羅丹等人的影響,力圖吸收歐洲文學的精華,為人類求得新的力量。他們肯定積極的人生,尊重自由的個性,主張通過個人或者個性來發揮人類意志的作用。他們重視倫理,認為個性的自由伸張和自我完全發展就是善、就是美,比單純的美更美,所以要在深信生命的創造力的理想主義基礎上發現倫理道德之美,因此他們的文學又被稱作人道主義文學或新理想主義文學。其代表作有武者小路實篤的《一個青年的夢》,志賀直哉的《在城崎》等。大正后期是日本近現代史上最動蕩的時期。這一時期文學的主要特征之一是無產階級文學的出現。早在明治時期,作為無產階級文學先聲的社會主義文學就已初露端倪,主要作家有木下尚江等。進入大正時代,又有大杉榮等為代表的勞動文學的出現。但是真正意義上的無產階級文學的興起,是以1921年《播種人》的創刊為標志。其代表作家有平林初之輔、金子洋文等。1923年關東大地震之后,《播種人》的發行遭到了禁止,第二年他們又創立了《文藝戰線》,并在一年之后成立了無產階級文學聯盟。由此,無產階級文學以不可擋之勢席卷了日本文壇。葉山嘉樹、黑島傳治等作家有許多作品問世,而評論家青野季吉在理論與思想上起了先導作用。無產階級文學運動的興起,遭到日本軍國主義的瘋狂鎮壓。作家們并沒有因此放下戰斗的筆,文學聯盟分裂后,繼而成立了全國無產階級藝術聯盟,并創立了雜志《紅旗》。以評論家藏原惟人、宮本顯治為先導,涌現出小林多喜二、宮本百合子等一批無產階級作家。但這一文學運動及其影響隨著政治的變更,即大正時代的結束而最終成為歷史。大正時期的文學特征在于首先繼承了明治以來的文學發育、文學成長、文學成果,這一點在小說創作上得到了明顯的體現。芥川龍之介的出現就是對明治后期夏目漱石文學的一種繼承與發展,當然,他的自殺也使明治時期的文學理想、文學斗爭上走向了一個具有時代意義的終結。而且,由于這一時期政治的變革,也導致了文學上出現了劇烈的變革乃至革命。以小林多喜二為代表的無產階級文學的出現和消失,成為了詮釋這一時代的一個較好的注解。

三近現代日本文學的過渡———昭和文學

1945年后,一個引人注目的流派———戰后派登上了舞臺。其成員大多數是戰后初期開始從事文學創作的中、青年作家。其代表有野間宏、中村真一郎、平野謙等。他們作品中的強烈的憤慨和發自肺腑的真情實感有一定的感染力,因而獲得社會的好評,對日本文化的復興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也引起了思想界的震動。野間宏的《陰暗的圖畫》、中村真一郎的《在死亡的陰影下》等是戰后文學的代表作。其他重要作品還有椎名麟三的中篇小說《深夜的酒宴》,大岡升平的中篇小說《俘虜記》等。他們在創作上努力擺脫日本文學中以個人身邊瑣事為題材的“私小說”傳統的束縛,強調文藝要在觀念中探索世界和人類存在的意義,反對描寫人物行為的表面現象。他們喜歡用抽象的語言,要求突破現實主義,確立新的表現形式,這些都來源于近現代西方的文學觀念。進入50年代,日本推理小說開始流行,其中社會派推理小說尤其令人矚目。其代表作家有松本清張、水上勉、黑巖重吾等。社會派推理小說是日本推理小說發展的新階段,它常把偵探案的基本情節放在較廣闊的社會背景中展開,或揭露美軍占領日本時期社會的黑暗,或反映日本資本主義的罪惡,具有比較明顯的批判日美相互利用與勾結的傾向,因而為廣大讀者所喜愛。主要作品有松本清張的《日本的黑霧》,水上勉的《花的墓碑》等。60年代初期,日本文壇出現了一些具有現代主義文學表現意識的作家,被稱之為“內向派”。在這一時期,一部分新作家對社會現實深感不滿,但又沒有勇氣去變革社會現實,企圖通過超脫和逃避的方式把自己引入“非現實的世界”,使思想意識內向化,由此產生內向派文學。其主要作家有古井由吉、阿部昭、小川國夫、森萬紀子等。內向派文學在內容上,著力探索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我之間在日常生活中的不協調關系和矛盾沖突,并從這一點出發,用存在主義來闡釋人在社會中生存的意義,但又對社會漠不關心,回避現實生活中的矛盾,把生活看作是不可理解的,使個人與自我脫離人群,脫離現實世界而無意義地存在。70年代的重要流派是“透明族文學”。1976年,青年作家村上龍發表了小說《近乎無限透明的藍色》,轟動一時,從而形成一股文學思潮。他們在作品中把現實描繪成瘋狂、混亂、漆黑一團,把人描寫成只是本能沖動的動物;把感覺和感性放在首位,運用感覺的語言,詳細描繪由性、麻醉刺激神經等形成的感覺世界。他們的作品往往缺乏緊湊連貫的故事情節和嚴謹的結構,現實與夢幻交織,內容荒誕離奇。其主要作家作品有池田滿壽夫的《獻給愛琴海》、中上健次的《岬》,以及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海邊的卡夫卡》等。林少華對村上春樹評價道:“村上春樹的文學特點是不動聲色地拆除著現實與非現實或此岸世界與彼岸世界之間的藩籬,像一只獵鷹一樣在潛意識王國的上空盤旋著尋找更深更暗的視野底層,力圖從庸常的世俗生活中分離出靈魂的結構和人性的光輝。”進入80年代,日本社會派推理小說出現了二分天下的態勢:一個是勝目梓的作品如《昏暗的死刑臺》,故事性強、寫法硬朗,但由于過分渲染暴力與色情,因而在格調上不是很高,在文壇上的影響也并不是很大;另一個是赤川次郎開創的青春幽默推理小說。他的作品可謂家喻戶曉,其代表作品有《幽靈列車》、《消失的男人日記》等。赤川次郎的創作首先是面向年輕人,其作品大多構思新穎、文筆俏皮、符合現代人的閱讀心理,而且節奏感強、文風簡潔明快。除此以外,有影響力的作品可舉西村京太郎的《伊豆七島殺人事件》、椎名誠的《蚊子》等。而森村誠一以其角川書店出版的三部作品《人性的證明》、《野性的證明》、《青春的證明》也為人們所稱道。昭和時期的主要文學特征是在時間上跨越了一個重大的歷史分界,即1945年日本戰敗。如果以此為分界線分前后兩個時期,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看到文學與政治的關聯與關照。在前期,盡管文學形式有一定的發展和演變,但更多是受政治的強烈干預和社會的客觀影響。這種影響嚴重地戕害了作家對現實的自我理性判斷,因而出現了背離文學自身發展的畸形狀態。進入戰后,日本迎來的民主、自由給文學以最大的影響與活力。概括來說,戰后文學首先承擔了對軍國主義政治進行批判的歷史使命,之后的現代主義、透明族文學創作等也反映出文壇走向了自我回歸。而進入經濟高度增長之后,社會小說、推理小說之所以成為這一時代的主旋律,亦因反映了社會本身趨于復雜和多變的特性與走向。

查看全文

創意經濟考察交流

但你茫然無知,事情正在發生。不是嗎,瓊斯先生?美國民謠傳奇歌手BobDylan歌詞正好用于此處。

當北歐創意經濟蓬勃發展,上世紀90年代。誕生了諸如諾基亞、宜家、IITALA和B&O等帶有創意經濟特質的品牌時,仍然對創意經濟如何緣起一無所知。當我有幸踏入歐洲,來到那些曾經只出現在夢境里的城市,經歷之后,腦中一直翻騰著這些日子里經歷的北歐、西歐文明記憶以及無所不在創意經濟因子。

造就了人。日本建筑大師安藤忠雄在其《安藤忠雄的都市彷徨》開篇即如此寫下。這么說來,旅行。人生也可算是一段旅程吧。沒有接受專門教育的狀況下而志向建筑這件事情,就如同獨自在緊張與不安下迷失在一個陌生的地方里一樣。往往在孤獨與不安,一個人在都市里彷徨的時候,那樣的感覺變更明顯而具體地流露出來。今年十月,當我有幸踏入歐洲,來到那些曾經只出現在夢魘里的城市:巴黎、阿姆斯特丹、布魯塞爾、漢堡、哥本哈根、赫爾辛基等西歐、北歐都會,獨自走在那些陌生的街道,看著那些在變幻光線下依然如我建筑,搜索著腦海的記憶找尋我需要的創意經濟因子,這時候,如同安藤君那種彷徨感竟同樣泛起。

IITAL和MENU精品王國面前,VernerPanton幻想景象”面前。Stedelijk博物館的UPTONOW展覽面前,作為一個來自東方默默無名的傳媒青年,對如此豐盛的創意經濟歐洲行,不免彷徨。

對應的正是香港。無時差旅行密碼:097這是行李箱的密碼。

結束了15天的緊密行程后,從香港赤臘角機場搭乘芬蘭航空公司的航班起行。終于從終點回到始點,香港。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