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工程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2 06:46:0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農業工程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農業工程

農業工程研究論文

[摘要]清代珠江三角洲的沖積加快,大規模的圍墾工程相當密集且處于無序化狀態。雖然增加了耕地,卻使珠江水系的水利形勢惡化;廣東地方當局為此不得不加強對珠江三角洲重要水利工程的管理;在南海、順德的低洼地因水患加劇,采用了具有防澇作用的基塘工程。清代珠江三角洲的圍墾工程、基塘工程與水利工程和珠三角的水患有密切關聯;并對今后珠江三角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仍有重大影響。

[關鍵詞]圍墾工程;水利工程;基塘工程;生態平衡

一、前言

珠江三角洲不象長江、黃河三角洲那樣是單一河流沖積而成,而是由西、北、東江三條河流沖積形成的復合狀態的三角洲。平原原為漏斗狀的古海灣,珠江水系夾帶著上游大量的泥沙,由于潮水的頂托作用在珠江口沉積下來,逐漸形成沙洲或沙坦。沉積方式有海灣回流處的淤積發育,沿河岸發育,沿島嶼臺地發育,以及兩主流之間發育等類型。最后形成平原上河水縱橫交錯、糾纏復雜的狀態。清代珠江三角洲沙田開發的歷史,就是當地人民與水爭地的歷史。他們運用圍海工程改變了珠江平原自然沖積的狀態,使滄海變成良田;為了與洪水、潮水作斗爭,他們不斷地修筑水利工程,捍衛民居田土;他們在長期的勞動實踐中,創造了富有地方特色的基塘生產系統。

農業工程是對農業資源的開發與對農業環境的改變,它不是單家獨戶的農戶行為,而是

有目的、有規模、有計劃、有組織的農業生產活動。清代珠江三角洲的圍墾活動,水利設施的興建與維護,連片基塘區的出現都有這樣的特征,可稱之為三大類型的農業工程。

查看全文

農業工程專業本科畢業設計探索

摘要:畢業設計是農業工程類專業“新工科”建設實踐教學環節的重要內容,以河南農業大學農業工程類專業為研究對象,從畢業設計的時間、選題形式、團隊配置、設計內容、過程檢查、答辯形式等方面,詳細闡述了如何保障“新工科”背景下農業工程專業本科畢業設計質量,并且在河南農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農業工程類專業20和2020屆畢業設計過程中進行了探索與實踐。

關鍵詞:新工科;農業工程;畢業設計

“新工科”概念自2016年提出以來,教育部高度重視并迅速組織研討,我國工程教育翻開了新工科建設的新篇章。農業高校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農業工程類專業是工程科學技術、生物科學技術、經濟與管理科學相互滲透的邊緣性交叉學科。因此,農業工程類專業理所當然的成為“新工科”專業建設改革的排頭兵。畢業設計是高校“新工科”建設實踐教學環節的重要內容,是人才培養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高素質工程技術人員的重要保證,是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掌握科學方法和提高動手能力的重要平臺。

一、畢業設計時間靈活化

目前,高校本科畢業設計的時間基本都在第四學年第二學期。對于農業工程類專業畢業設計題目,大部分為涉農領域,工程設計之后驗證性實驗是必不可少的。而農作物的生長、收獲具有明顯的季節性。畢業設計時間固定化,顯然不能很好地滿足農業工程類專業畢業設計的實際需求。應根據畢業設計所涉及的農作物生長、收獲季節,適當調整畢業設計時間,以滿足涉農類畢業設計的需求。另外,農業工程類專業第四學年第一學期較前三學年的課程學習任務偏少,對于本科畢業后直接就業的學生,完全可以利用大四第一學期的業余時間,做一些適合秋季或對季節性要求不高的畢業設計題目,第二學期在簽約企業或相關企業集中進行畢業實習活動,進一步強化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二、畢業設計選題形式個性化

查看全文

農業工程專業畢業設計改革實踐分析

摘要:畢業設計是農業工程類專業“新工科”建設實踐教學環節的重要內容,以河南農業大學農業工程類專業為研究對象,從畢業設計的時間、選題形式、團隊配置、設計內容、過程檢查、答辯形式等方面,詳細闡述了如何保障“新工科”背景下農業工程專業本科畢業設計質量,并且在河南農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農業工程類專業20和2020屆畢業設計過程中進行了探索與實踐。

關鍵詞:新工科;農業工程;畢業設計

“新工科”概念自2016年提出以來,教育部高度重視并迅速組織研討,我國工程教育翻開了新工科建設的新篇章。農業高校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農業工程類專業是工程科學技術、生物科學技術、經濟與管理科學相互滲透的邊緣性交叉學科。因此,農業工程類專業理所當然的成為“新工科”專業建設改革的排頭兵。畢業設計是高校“新工科”建設實踐教學環節的重要內容,是人才培養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高素質工程技術人員的重要保證,是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掌握科學方法和提高動手能力的重要平臺。

一、畢業設計時間靈活化

目前,高校本科畢業設計的時間基本都在第四學年第二學期。對于農業工程類專業畢業設計題目,大部分為涉農領域,工程設計之后驗證性實驗是必不可少的。而農作物的生長、收獲具有明顯的季節性。畢業設計時間固定化,顯然不能很好地滿足農業工程類專業畢業設計的實際需求。應根據畢業設計所涉及的農作物生長、收獲季節,適當調整畢業設計時間,以滿足涉農類畢業設計的需求。另外,農業工程類專業第四學年第一學期較前三學年的課程學習任務偏少,對于本科畢業后直接就業的學生,完全可以利用大四第一學期的業余時間,做一些適合秋季或對季節性要求不高的畢業設計題目,第二學期在簽約企業或相關企業集中進行畢業實習活動,進一步強化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二、畢業設計選題形式個性化

查看全文

農業工程專業創新教育探討

摘要:農業工程專業作為一個綜合性的交叉學科,是現代科學技術與農業產業化、現代化的有機結合。農業工程專業要求學生不僅要掌握書本的基礎知識,還應達到靈活運用的能力,這就要求高校注重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雖然部分高校已經意識到創新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對于改革創新還處于探索階段。在創新教育過程中繼承和發揚“團結、勤奮、求實、創新”的優良辦學傳統,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教學理念,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堅持教育創新,初步建立起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由課程教學體系、實踐教學體系、創新教育平臺、創新教育管理和運行機制等系列改革內容構成的教學體制改革勢在必行。 關鍵詞:農業工程專業;創新;改革;探索

建設創新型國家,努力培養一批德才兼備、國際一流的創新型人才,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創新教育是時展和培養綜合型人才的內在要求,作為綜合性學科的農業工程專業,應該培養綜合型和具有創新能力的高級人才[1]。如何使農業工程專業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得到良好的培養和訓練,已成為高等教育的熱門話題和重要研究課題。

1農業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現狀

1.1農業工程教育的不足

傳統高等教育人才的培養目標較為模糊,培養內容相對滯后,培養過程形式單一,具體表現有“填鴨式”滿堂灌和“封閉式”循環,過程形式化明顯,沒有正確認識農業工程專業學生綜合素質尤其是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具有長期性、復雜性和艱巨性的特點。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較為普及和大眾化,一般農業工程類院校存在擴招任務較重、各高校生源學習能力差異較大、綜合素質出現下降趨勢等問題,使農業工程院校對教育的改革提出更高的要求[2]。

1.2農業工程專業人才創新能力培養薄弱

查看全文

鄉村振興農業工程科技創新研究

1鄉村振興戰略的豐富內涵

1.1產業興旺。發展鄉村產業是促進鄉村振興的根本。當前,農村產業結構仍不合理,全產業鏈開發不夠;鄉土特色產業挖掘不足,鄉村的資源優勢還沒有充分轉化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重產量、輕質量,重產值、輕生態的現象仍然存在。鄉村產業興旺,要以農業農村資源為依托,以農民為主體,以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核心,大力發展現代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流通業以及服務“三農”的鄉村服務業和服務城鎮居民的鄉村新產業、新業態,注重質量興農品牌強農,提高發展質量和綜合效益,盡可能把產業鏈增值收益留在鄉村,實現農業農村經濟蓬勃發展。1.2生態宜居。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近些年農村人居環境已經有了很大改善,但與城市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截至2016年底,全國還有近1/3的行政村,生活垃圾沒有得到收集和處理,使用無害化衛生廁所的農戶比例不到一半,80%的村莊生活污水未得到有效處理,這些問題成為鄉村振興的主要短板。生態宜居,要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為抓手,以農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為主攻方向,加強農村突出環境問題綜合治理,打造農民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1.3鄉風文明。鄉風好不好,直接影響著村民對待生產、生活、家庭、社會和自然的態度。當前,部分鄉村陳規陋習仍然存在,婚喪嫁娶大操大辦成為農民小康路上的攔路虎。移風易俗要樹立價值引領,突出文化熏陶,弘揚農耕文明和優良傳統,推進農村文體事業發展,提升農民素質,豐富村民的精神生活,培育健康向上的思想觀念和良好的社會風氣。1.4治理有效。治理有效是農村社會健康發展的保障。隨著市場經濟和社會多元化發展,農村基層管理的難度不斷加大,各種訴求和糾紛不斷增多。原有的治理手段難以應對復雜的社會現實。治理有效,要以公平正義的法制為保障、以德治為引領、以差異化自治為核心,注重激發基層黨組織和村民自治組織的活力,發揮政府、社會、個人的協調配合作用,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使農村社會更加和諧穩定。1.5生活富裕。生活富裕是鄉村振興的落腳點。近年來,農民收入連續多年高于城鎮居民增長幅度,農民生活水平已有很大改觀。但城鄉居民收入的絕對差距仍在逐年加大,2017年,城鄉居民收入的絕對差距比2012年增加了8895元。要進一步采取有力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強教育培訓,提升農民素質,激發農民生產創業的積極性,拓寬農民的增收渠道,提高農民收入水平,逐步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全面小康和共同富裕。1.6城鄉融合發展。城鄉融合是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徑。根據黨的十八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中國在建立農村社保體系、增加農村公共服務供給和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城鄉二元體制性障礙還沒有根本打破,城鄉之間要素市場仍沒有實現互聯互通。需要加快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1.7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黨的報告第一次明確提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這是在觀念上、認識上、工作部署上的重大轉變和創新。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主要體現在干部配備上優先考慮、要素配置上優先滿足、資金投入上優先保障、公共服務上優先安排,并將其全面落實到工作部署、規劃引領、投入保障、督導考核和堅持農民主體地位上來。1.8農業農村同步現代化。當前,農業現代化程度與工業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農村地區與城市相比,基礎設施條件和公共服務等方面的現代化程度差距更大,全國還有1/3的行政村村內道路沒有硬化。沒有農業和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全面的現代化。要加快補齊農業農村短腿和短板,推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小康,實現與工業和城鎮協同發展,同步邁入現代化。1.9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構建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體制機制是中國農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由之路。“大國小農”是中國的基本國情農情。到2050年中國仍將有1億左右的小農戶。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需要統籌兼顧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扶持小農戶,促使兩者之間開展多種形式的聯合與協作,提升小農戶組織化程度;構建“農戶+合作社”“農戶+公司”等新模式,更好發揮新型經營主體的帶動作用,將小農生產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1.10責權一致的管理新格局。責權一致是履行職責、提高效能、考核問責的重要保障。長期以來,農業農村管理職能分散,不同程度存在“九龍治水”現象。2018年在原農業部基礎上,新組建農業農村部,將分散在國家發改委、財政、國土、水利等諸多部門的農業投資項目、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農田整治項目、農田水利項目的管理職責整合到農業農村部,中央農辦設在農業農村部,進一步加強工作統籌,形成了“三農”工作一盤棋的格局。

2農業工程科技創新有力推動了農業農村經濟發展

近年來,農業工程科技進步取得顯著成效,研發推廣了一大批農業工程技術和現代農業裝備,為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2.1農業機械化工程促進農業生產效率提升。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國家強農惠農政策的引導和推動下,農業機械化科技創新取得新進展,高效、精準、節能型農機裝備研發制造不斷突破,169kW以上的動力換擋拖拉機實現量產,高端農機市場被國外壟斷的局面逐步打破,農業機械化水平持續提高。2017年全國農機總動力9.88億kW,規模以上農機企業發展到2500多家。2004~2017年,全國大中型拖拉機擁有量由110萬臺增加到670萬臺,每百戶農民拖拉機擁有量從6臺增加到13臺,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一農機生產大國和使用大國。農業機械化水平大幅提升,截至2017年底,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66%。2.2農業水土工程促進旱澇保收和生態環境改善。中國水土資源不足并且分布不均,農業生產面臨生態環境惡化和資源條件趨緊的狀況,針對上述問題,農業水土工程長期以來在農田水利、水土保持、土壤改良、農業綠色高效節水、農業旱澇災害預防消減等方面開展深入研究,取得明顯進展,為保護水土資源、提高水土利用效率、改善水土環境、確保糧食安全等作出了重要貢獻。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7年,中國耕地面積13500萬hm2,有效灌溉面積6781萬hm2,占總耕地面積的50.2%,比2012年提高了8.5%;節水灌溉面積3432萬hm2,占有效灌溉面積的50.6%,比2012年提高了9.9%。農業用水量3766億m3,比2012年減少了3.6%;水土流失治理面積12584萬hm2,比2012年提高了22%。可以說,在中國耕地資源、水資源等未顯著增加的情況下,農業水土工程科技創新為實現農產品旱澇保收和生態環境改善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和裝備基礎。2.3土地利用工程促進農業生產能力提升。中國人多地少,優質耕地不足。2016年中國人均耕地面積973m2(1.46畝),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40%。且中、低等級的耕地占比達67%以上,50%的耕地無有效灌溉條件。近年來,土地利用工程在高標準農田建設、土地復墾、耕地質量提升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攻關研究,在耕地質量變化快速評價、耕地保護監控預警技術、區域基本農田保護技術、砒砂土與沙復配成土造田技術、井工煤礦邊開采邊復墾技術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為提高耕地質量、提升農業生產能力發揮了重要作用。“十二五”以來,全國整理農用地3533萬hm2,建成高標準農田2687萬hm2,補充耕地185萬hm2,其中,補充耕地70%來源于土地整理復墾,保證了全國耕地數量基本穩定。經整治后的耕地質量平均提高1個等級、單產平均提高10%~20%。2.4農產品加工與貯藏工程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近年來,農產品加工與貯藏工程科技創新取得長足進步,在農戶儲糧、果蔬采后貯藏保鮮與加工干燥、農產品深加工技術與設備研發、食品加工關鍵技術研究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研究與示范應用,為農產品減損保質、節本增效和附加值提升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進一步延長了產業鏈,提升了價值鏈,促進了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2017年,中國主要農產品加工轉化率超過65%,農產品加工企業主營業務收入超過22萬億元,與農業總產值之比由2012年的1.9∶1提升到2.3∶1。農產品加工業已成為鄉村產業發展新的增長極,有力推動了農業農村經濟發展。2.5農村能源工程促進農業綠色發展。“十二五”以來,農村能源工程以農村能源資源開發利用、農村生產和生活節能為主攻方向,在生物質發電與熱電聯產技術、生物質燃氣技術、生物質成型燃料技術和太陽能、地熱能利用技術,以及生物質爐具研發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根據全國農村可再生能源行業統計數據,2017年,全國戶用沼氣4057萬戶,年總產氣量97.6億m3;規模化沼氣工程11萬處,年產氣量26.1億m3;省柴節煤灶10676萬臺,節能爐2769萬臺;70020萬t秸稈通過肥料化、飼料化、燃料化得到有效利用。2017年全國生物質發電量約798萬kW•h,比2015年增長了60%。農村能源工程的不斷發展,為大幅提升農村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水平提供了技術支撐和物質保障,有力促進了農業綠色發展和農村生態環境保護。2.6農業資源循環利用工程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近年來,國家先后出臺《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關于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意見》,鼓勵和引導農業資源循環利用技術和模式的研究、推廣和應用。農業資源循環利用工程在秸稈綜合利用技術和裝備研發,畜禽糞污沼氣工程和堆肥發酵技術模式研究,“稻魚共生”、“豬沼果”、林下養殖等種養循環模式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進展。據行業統計,2016~2018年,全國建成區域生態循環農業項目100余個,項目區內基本實現農業廢棄物“零排放”和“全消納”,畜禽糞便、秸稈、農產品加工剩余物等循環利用率可達到90%以上,大田作物使用畜禽糞便和秸稈等有機肥氮替代化肥氮可達到30%以上;有力推動了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和生態保育型農業發展,為促進農業可持續,守住綠水青山提供了堅實支撐。2.7農業建筑與生物環境工程促進農業增產增效。近年來,農業建筑與生物環境工程快速發展,形成了日光溫室主動蓄熱放熱系統規模化生產技術與工藝、植物工廠化生產技術與配套控制裝備、畜禽新型健康養殖技術與工藝、池塘陸基和淺海設施養殖以及網箱工程技術等一批重要科研成果,為中國設施農業快速發展提供了有力技術支撐。根據行業統計數據,2017年中國設施園藝面積370萬hm2,占世界設施園藝面積的80%;連棟溫室面積99.9萬hm2;作為裝備水平最高的玻璃溫室,全國有9000hm2,位居世界第二。全國設施蔬菜播種面積400萬hm2,占蔬菜播種總面積的17%;設施蔬菜產量近3億t,占蔬菜總產量的38%,產值9800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17.9%。與露地生產相比較,設施農業通過穩定的環境調控,實現了周年生產,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明顯提升,以設施園藝為例,單位面積的年平均產值比露地生產高3~5倍,有效促進了農業增產增效。2.8農業農村信息化工程促進智能農業發展。信息化是農業現代化的制高點。“十二五”以來,物聯網、大數據、空間信息、移動互聯網等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實時監測、精準作業、數字化管理等方面得到不同程度應用。農業智能傳感與控制系統、智能化農業裝備、農機田間作業自主系統、農業圖像識別技術、農作物遙感監測等方面的科技創新力度不斷加大,農業信息化科研體系初步形成,研發推出了一批核心關鍵技術產品。智能農牧場、智能漁場、智能化植物工廠、智能化農產品加工車間相繼建立,智能農業蓬勃發展。2.9農業農村規劃設計科學謀劃“三農”發展長期以來,為科學確定農業農村發展的思路目標,明確發展任務和重點工程,提出具有針對性、指導性和操作性的重點舉措,扎實推動“三農”事業全面發展,中國制定了一系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包括全國和區域的五年發展規劃以及高標準農田建設、現代種業工程等一批專項規劃。這些規劃既是“三農”工作的路線圖,又是有力的工作抓手,為有效統籌各方資源、集中各方力量,統領農業農村經濟工作,提供了科學遵循。

3鄉村振興戰略對農業工程科技創新提出了新課題

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了“五大振興”的主要任務,其中產業振興、生態振興、人才振興對農業工程科技創新提出了新課題,也帶來了新機遇、新挑戰。3.1產業振興對農業工程科技創新提出的新課題。3.1.1迫切需要提升農業水土工程技術水平,夯實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基礎。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保障糧食安全,關鍵是要保障糧食生產能力,把高標準農田建設好,確保需要時能產得出、供得上,實現藏糧于地。2016年中國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占比僅為49.7%。中低產田占比仍然較高,高標準農田只占耕地總面積23.8%。農田水利建設滯后仍然是農業穩定發展和保證國家糧食安全的最大限制因素。《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提出,要確保到2022年,建成高標準農田6.7×108hm2(10億畝)。這給農業工程技術創新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農業工程科技工作者積極研發適宜不同地區的水土資源持續高效利用、農田耕地質量提升及改土培肥等工程技術、模式和裝備。3.1.2迫切需要提高農產品加工貯藏工程技術水平,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構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體系,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實施農產品加工業提升行動,加強農產品產后分級、包裝、營銷,建設現代化農產品冷鏈倉儲物流體系。當前,中國農產品加工轉化率比美國低20個百分點,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產值之比,比美國低1.8個點。迫切需要加強農產品加工、儲運及銷售全產業鏈技術研發,著重在農產品減損、商品化處理、副產物綜合利用、保鮮冷鏈運輸、精深加工等重點環節上開發出一批先進適用的技術和裝備。3.1.3迫切需要提高農業裝備和信息化水平,提升農業生產效率。農業機械化、農業信息化、設施農業等農業工程技術是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的關鍵手段。與國外先進水平相比,中國農業生產效率依然不高。據相關測算,中國農業勞動生產率僅為德國的1/5、日本的1/9、韓國的1/5;當前,中國農業生產全程全面機械化水平和設施農業占比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鄉村振興戰略規劃提出,要提升農業裝備和信息化水平,加快高端農機裝備和丘陵山區、果菜茶生產、畜禽水產養殖等農機裝備的生產研發、推廣應用,加快主要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加強農業信息化建設,大力發展數字農業,加強農業遙感、物聯網應用,提高農業精準化水平。這亟需在資源節約型農業機械、設施智能生產、農業遙感與監測技術、精準農業和智能裝備、農業大數據等農業工程技術方面加大研發力度,以現代裝備和信息技術提升農業,促進農業轉型升級。3.2生態振興對農業工程科技創新提出的新課題。3.2.1迫切需要提高資源利用工程技術水平,推進農業綠色發展。中國化肥施用量全球第一,但平均化肥利用率僅為35%,明顯低于發達國家50%的水平,農藥平均單位面積用量比發達國家高出1倍以上。畜禽糞污約38億t,40%以上未有效利用。鄉村振興戰略規劃提出,要以生態環境友好和資源永續利用為導向,推動形成農業綠色生產方式,實現物質投入減量化、生產清潔化、廢棄物資源化、產業模式生態化、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到2022年,主要農作物化肥農藥利用率達到40%以上,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78%。這就要求我們,要進一步加大對農業物質投入減量增效、廢棄物資源循環利用、農村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等方面的研發力度,推廣先進適用裝備,為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提供相應的技術和裝備支撐。3.2.2迫切需要提高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程技術水平,促進生態宜居建設。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打好的硬仗。2018年,中國啟動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在農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廁所糞污治理、村容村貌和加強村莊規劃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明確的工作任務。根據新的形勢和任務需要,在繼續做好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技術和裝備研發的基礎上,還要加強農村生活垃圾及污水處理、農村改廁、清潔生產、村莊規劃等方面的研究力度,提升技術裝備研發和工程集成創新的能力和水平。3.2.3迫切需要提高生態環境修復工程技術水平,改善自然生態環境。鄉村振興戰略規劃提出,要大力實施鄉村生態保護與修復重大工程,積極開展農村水生生態修復,大力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加快國土綜合整治,實施農村土地綜合整治重大行動,加強礦區地質環境生態修復,實施藍色海灣整治行動和自然岸線修復,探索實施生態修復型人工增雨工程等。這一系列重大工程和重大修復治理項目涉及農業水土工程、農業生物環境工程、土地利用工程、農業系統工程等諸多領域,亟需進一步加大研究力度,圍繞生態環境修復,提出適合不同地區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和技術實施路徑。3.3人才振興對農業工程科技創新提出的新課題。鄉村振興關鍵靠人才。產業振興和生態振興給農業工程提出了十分繁重而艱巨的任務,這些都是亟需破解的難點課題,需要大批農業工程專業技術人才,潛心研究,集中攻關,才能得到解決。當前,農業工程人才明顯不足,全國高校中僅有70余所設置了農業工程類本科專業,8所高校具有農業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培養的農業工程技術人才遠遠不能滿足實際需要。亟需加強學科建設,加大人才培養力度,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撐。

查看全文

高等農業工程教育人才培養研究

隨著高等院校招生人數的持續上升,傳統高等農業工程教育模式已經無法適應人才培養需求,因此,在時展中,高等農業工程教育開始向著跨越式發展,現已構建了多層次、多形式及多學科的教育體系。閱讀由高志強和官春云編寫的《卓越農業人才培養機制創新》發現,優質農業專業人才的培養工作作為新時代建設發展的重難點,必須要從機制入手進行全面創新。只有這樣才能在獲取更多優質農業人才的同時,為后續農業經濟發展提供基礎保障。研究近年來國內外高等農業教育實施情況,分析不同時期提出的質量保障措施可知:

第一,發揮教育專業認證制度的促進作用。

雖然現階段我國農業工程教育革新步伐越來越快,但針對專業認證提出的科研項目并不多。構建具有國際等效性的專業認證制度,一方面能優化國內農業人才培養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得到國際社會的支持,促進農業工程教育的繼續革新。

第二,做好校企聯合的創新工作。

實踐能力和專業素養作為高等農業工程教育教學的重難點,利用校企聯合的方式進行實踐培訓,不僅能在彼此配合中向學生傳遞更多專業知識和理論技巧,而且可以構建更多具有針對性的實踐活動。對我國農業教育而言,有關實踐能力的課程或培訓活動占比很少,在企業構建合作關系中沒有形成根據課程需求形成產學研相互協調發展的教育機制。因此,在實踐中無法合理的鍛煉學生的農業知識和操作技能。第三,向著國際化穩步發展。農業經濟作為國家建設發展的基礎內容,在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下,各國高等農業工程教育也要根據這一變化進行調整。通過借鑒學習國外先進教學經驗,結合國內經濟發展特點和人才培養需求,有針對性地進行創新,最終可以得到符合我國基本國情和教育需求的全新教學體系。本書作者根據當前我國農業建設發展和科技環境,推出了復合型農業人才培養機制,并對當前農業工程院校人才培養薄弱點進行了深層探索。比如說,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別探討了卓越農業人才培養的創新理念與主要內容,在閱讀時讀者可以在了解知識經濟時展需求的基礎上,從互聯網時代入手對專業學生的心理素質、自主學習等理論模型進行探討,并從中找到未來農業人才培養革新方向。具體分為以下幾點:第一,加強人才質量的監管力度。對農業工程類人才而言,知識儲備與技能應用缺一不可,因此在人才培養中必須要重點鍛煉他們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意識。其中,實驗室作為高等農業院校實施實踐訓練的主要平臺,加強這一區域的教學監管力度,安排專職員工進行資金、設備等方面的管理,并基于實踐教學要求構建督導小組和質量管理團隊,安排經驗豐富、能力卓越的專業教師實施活動設計和效果監管。例如,高等院校在遵守育人教育要求的基礎上,為農業工程技術類專業生構建了創新教育體系,這樣既能為農業高校生傳遞最新的理論知識和應用技能,又可以結合不同條件設計多樣化的實踐環節。第二,完善實踐教學的質量督導制度。一方面要從多渠道聘請優秀的督導員,突破傳統結構單調的教育管理模式,科學分配實踐農業教學的督導工作。例如,從行業中聘請專業,在企業中聘請技術骨干等,都能為高等農業院校督導管理工作提供新思路;另一方面要正確處理監督和督導之間的關系,將工作重心放在“引導”上,并提出科學的指導目標,以此促進高等農業工程教育更快發展;同時,還要保障督導制度可以穩步落實到每個環節,確保每位師生都能參與其中。

第三,根據人才培養要求構建評價體系。

查看全文

政府開展農業工程工作意見

各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工業區管委會,區政府各委、辦、局,各區屬單位:

為了進一步提高全區農業組織化、產業化、專業化水平,促進農民增加收入,做精、做優、做強現代農業,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計劃用三年時間在全區實施農業“工程”。具體實施意見如下:

一、指導思想

為適應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培育扶持一批具有發展潛力的創業型專業農民,使其成為農業發展和農業新技術應用的主體;培育扶持一批農民專業合作社,大力引導農民進入市場,努力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培育扶持一批農產品加工、營銷和農業旅游開發龍頭企業,并培育形成一些有相當影響力的農業品牌,以增強產業集聚能力和競爭力,促進農業組織化、產業化水平明顯提高,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穩定。

二、工作目標

一是培育扶持1000名新型專業農民;二是培育扶持100家農民專業合作社;三是培育扶持30家農產品加工、營銷和農業旅游開發龍頭企業;四是培育打造5個市級以上知名農業品牌(商標)。

查看全文

農業工程項目土壤質量評價方法

1土壤質量評價方法簡述

1.1土壤質量的概念及內涵

20世紀90年代,土壤質量的相關研究開始深入開展,科學家們相繼提出土壤質量的概念。目前國際上通用的土壤質量概念是:在生態系統邊界內保持作物生產力、維持環境質量、促進動植物健康的能力。土壤質量由土壤肥力質量、環境質量和健康質量三個方面的因素構成。根據土壤質量的定義,土壤質量評價綜合了三類不同的功能,具有很強的功能屬性。但在實際使用中,土壤質量評價還具有目的屬性。由于評價者目的不同,側重的土壤功能不一樣,導致了評價指標、評價標準的差異。

1.2土壤質量的評價尺度

土壤質量在不同的空間和時間尺度表現出不同的規律性,土壤質量評價首先必須確定空間和時間尺度。在空間尺度方面,Karlen等建立了包含5個基于不同目的的土壤質量評價尺度框架。第1尺度為點尺度,用于研究土壤變化的機理;第2尺度為面尺度,用于研究土壤質量隨土地管理方式變化的規律;第3尺度為田塊尺度,用于依據土壤特性開展土壤管理;第4尺度為農場尺度,用于監控土地使用情況,保持和提高環境質量;第5尺度為地區尺度,用于開展可持續發展政策研究。第1和第2尺度為微觀尺度,對其研究可以幫助理解土壤質量;第3至第5尺度為宏觀尺度,對其研究可以監測土壤質量的變化。在時間尺度方面,由于人類活動、氣候變化、作物狀況等因素均會影響土壤質量,土壤質量會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因而評價的時間范圍也很重要。研究土壤質量變化必須有時間和起點的概念,否則很難確切說明土壤質量的升高和降低,肥力的熟化與退化。國際農業工程項目一般是在國外某地區規劃并開墾出幾千公頃至幾萬公頃不等面積的土地,為所在國政府建設大型農場,開展種植業、養殖業以及加工業,提高所在國糧食生產能力和農業發展水平。因而在空間尺度上主要為農場尺度和田塊尺度,在農場尺度提供項目用地的規劃和設計,保證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在田塊尺度提供具體作物種植的土壤管理。在時間尺度上,項目開發階段土壤保持其“初始狀態”,項目所在地可能是草原、可能是灌木林、可能是礦區復墾地、可能是沼澤地、也可能是早已荒廢的曾經的農田;項目建設階段土壤要經歷開墾、耕地、整地、種植等人為活動,造成當地土壤耕層狀態的較大改變;項目運營階段,由于每一個種植季對土壤管理措施的不同以及外界環境的不斷變化,土壤質量也會隨之改變。

1.3土壤質量評價指標體系

查看全文

農村建設與農業工程半年報告

經歷了方方面面考驗,今年的新農村建設是過去幾年已經取得了比較好的成果的基礎上順利推進的說順利二字。市鄉村三級干部群眾付出極大心血汗水之后達到效果和目的這樣講是因為在晉中十一個縣(區、市)中,受國際金融危機、經濟危機影響,經濟受到沖擊最大的所以說前半年能夠實現新農村建設的順利推進是極其不易的市委、市政府團結帶領廣大人民群眾努力奮斗的結果。1-6月份,全市GDP完成61億元;財政總收入13.64億元,增長11.35%城鎮居民和農民人均現金收入分別達到7597元和3137元,增長16.2%0.6%具體來講,力抓三項重點工作,落實四項保障措施,困難形勢下盡最大努力使全市新農村建設有一個新的質的變化。

一、力抓三項重點工作

牢固樹立民生至上的思想,第一。緊緊圍繞農民保收增收主線,致力在生產發展上謀求大突破。從中央、國務院到各級都提出了保民生、保發展、保穩定這樣一個大的主題,從我來說,尤其從農村來講,保民生的任務尤其艱巨、尤為重要、尤為迫切。晉中各縣市是一個以工業經濟為主導的鄉村,多年來,農民就業主要依靠在企業務工,收入的主要來源是務工收入,但是從2008年第四季度開始,以焦炭為主導的工業經濟受到入口受阻的嚴重影響,可以說的整個經濟經歷了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最為強烈的沖擊,因為的主導產品是焦炭,主要以出口為主,而前半年出口的焦炭寥寥無幾,尤其在五月份更是零出口,整個山西都是零,焦炭入口受到嚴重影響之后,焦化企業都是最長時間地延長結焦時間。上游產業洗煤企業多數都被迫關停,煤礦產業由于市場影響加之資源整合不能正常開工生產,所以,支撐經濟主力的煤焦產業經受了前所未有的打擊和沖擊。企業的嚴重開工缺乏致使全市有23萬農民從企業回到農村,回到農村在短時間內一時難以找到理想的崗位或者找到一份好的職業,而且從農村來講,也不可能提供太多的崗位,這樣下來,就造成了相當數量的農民勞力閑置,農民保收增收壓力非常大。這種嚴峻的形勢也促使我市委、市政府重新審視的農業,重新把農業的位置、農業的級次提升到更為重要的位置上,從去年第四季度開始到今年前半年,市委、市政府在農業發展,農民增收方面傾注的精力、花費的心血,投入的資金是前所未有的如何在農業上做文章?歷來講,靠激進農業發展的路子肯定行不通,經過慎慎、全面考察之后,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要大力推進現代高效農業發展。致力在提升農業發展級次、提升農業產出效益、提升農業對農民收入貢獻份額上謀求大突破。具體從四個方面來講:一是力推溫室大棚大發展,力爭使現代高效設施農業成為促動農民收入提高的增長極,農業級次提升的加速器。2000年,就曾提出百村萬棚發展戰略,但是由于當時日光能溫室的產出效益和企業務工收入沒有明顯的比較效益優勢,辛辛苦苦一年搞一個日光能溫室的收入和一個成年勞力在企業就業的收入差不多,甚至不如在企業就業收入多。因而老百姓發展溫室的積極性不太大,效果很不理想,全市農業依然是處于激進農業的級次上,單位土地面積的產出效益非常有限,加之耕地非常有限,其中還有一半是旱地,要在有限的土地上產出較高的效益必需在高效設施農業上大做文章。而時至今日,晉中其他縣市尤其是榆次、太谷發展得非常好,以溫室大棚為主的高效農業提供的收入已成為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實踐證明,高效農業完全可以在農民就業增收中發揮重大作用。老百姓收入的重要份額是來自于高效農業,歷來講,為了破解閑置勞力就業難題,拓寬農民收入渠道,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發展現代高效農業,從2007年開始營造氛圍,2008年典型先行,以星星之火的勢頭率先打造出了一批發展的亮點,推出了一些典型,類似于張蘭鎮孫村,去年發展了45個日光能溫室,每個日光能溫室的收入都在4萬元左右,4萬元的收入對現在老百姓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因為一個成年勞力在2008年收入最高的時候一年的收入最多也只有2萬元左右,但是今年能夠收入1萬多元也就很不錯了所以4萬元相對于務工收入比較效益是非常明顯的具有很強的吸引力,老百姓的積極性空前高漲。今年我市將在高效農業上謀劃做篇大文章,經過層層發動、逐級申報、認真落實,今年要搞15002000個日光能溫室,土地面積約50007000畝(現在日光能溫室和過去的不同,現在一個日光能溫室的棚地面積為1.21.5畝,加上露地面積總計一個大棚占地約3.5畝,搞1500個就要占地5000畝,搞2000個就要占地7000畝。現在已經圍繞15002000個的任務層層分解到人,已經落實到農戶和地塊,但是時下市場經濟條件下,推進日光能溫室絕不強硬攤派,也不硬性下任務,主要緣于充分宣傳發動的效果,組織召開了多次會議,主要讓有發展欲望的村主動申報,15002000個的任務是申報的結果,而且我還很理性地把今年計劃發展10個以下的村剔除出來,因為發展太少形不成規模、形不成市場,也不會體現出很好的效益來,所以今年搞日光能溫室的都是10個以上的村。值得注意的過去的一個溫室占地6-7分,現在一個溫室相當于過去的一個甚至一個半,所以現在10個溫室就相當于過去的20至25個,這樣形成規模之后,就形成了市場,銷售也比較方便,效益也就非常理想,因此我提出發展日光能溫室首先就是要考慮適度規模,規模太小暫時不發展。為了確保把1500個日光能溫室真正建設好,發展好,近日我組織了50人的考察團赴山東青州、壽光進行了考察學習,考察團有10個農業局的技術專家,25個村的支書或者村長,還有局部鄉鎮領導,都是一線上真正操作這件事情的同志,共同到日光能溫室最發達的地方進行了考察學習。青州、壽光考察之后,效果大大出乎我意料,考察第一天我依照觀光路線看了三元朱村,看了幾個市場,第二天隨同壽光市蔬菜局局長又專門深入到和非常貼近的鄉村進行了考察,大家很受觸動,深受啟發。三元朱村通過發展日光能溫室去年農民人均收入達到1.1萬元,今年要達到1.5萬元,馬寨村全村680口人,發展了437個日光能溫室,戶均三個,這個村老百姓住的統一規劃設計,自己投資新蓋的別墅,家家戶戶有轎車,從九十年代初開始發展,剛開始發展了17個日光能溫室,之后逐年推廣,發展到現在437個。通過采訪幾個老百姓了解到一個大棚除去一切開支后的純收入能夠達到5萬元,毛收入能夠達到10萬元,專門采訪的一戶村民,一家有3個大棚,毛收入達到25萬元。這個村家家戶戶住別墅、開轎車,這個村的例子對考察團的支部書記們撫慰和震撼非常大,大家都實地入棚進行了觀賞,大棚的構造和的大棚也差不多,但就在于發展的理念,馬寨村是堅定不移地推進,當推進到一定地步老百姓認可之后,就成了發展的主力,現在山東壽光市已經發展到45萬個日光能溫室,80余萬畝蔬菜,壽光也有全國最大的蔬菜交易中心,有全國最大的蔬菜物流市場,銷售的蔬菜不只來自當地,還有哈爾濱、內蒙古等全國各地的蔬菜都要到這個市場進行交易,蔬菜產業帶動了整個壽光經濟的騰飛,壽光現在全國百強縣市的第43位,壽光市去年的可用財力為22億元,走出了一條頗具特色的工業強市、農業富民”發展路子。馬寨村、韓家村都是和的農村很貼切的村,但是這些村給大家的啟示非常大,應該說考察之后大家消除了顧慮,堅定了信心,增強了動力。堅信,今年15002000個日光能溫室完全能夠成為活生生的現實,因為到目前為止,發展這些溫室的土地已經全部落實到戶,而且這次考察團中25個村的支部書記扛著日光能溫室發展的大頭,考察之后他都紛紛表示還要增加。發展日光能溫室我還有諸多優勢,譬如區位優勢、交通優勢、需求優勢、區域經濟發達優勢等集聚形成的市場優勢,老百姓消費蔬菜是靠外調,自身蔬菜消費市場很大,再加上靈石、孝義等周邊市場也很大,所以固有市場的潛力很大,只要我抓好利用好,定會大有作為。二是繼續推動養殖業擴規上檔升級,力爭使畜牧業在農民就業增收中的份額實現快速提升。綜合評價的農業,如果說能夠拿進去和榆次、太谷、平遙相比拼的那就是養殖業。得益于工業企業比較發達,隨著近幾年市委、市政府引導企業調產轉型,有相當一局部企業把發展的目光盯到農業上,尤其是養殖業上,所以現在已經發展了12個萬頭豬場,這些萬頭豬場大部分都是近兩年發展起來的普遍的特點是規模比較大,建設檔次和科技含量也比較高,應該說是真正意義上的規范化、平安型、健康型的大型養殖企業,前兩天晉中市畜牧工作會也參觀了榮凱、帥達兩個萬頭豬場。著眼于如何破解今年金融危機對老百姓收入帶來的沖擊,推動大型規模養殖業的同時,把著力點同時放在鼓勵扶持適度規模養殖上。所謂適度規模養殖就是通過搞養殖的農戶不再需要搞其他產業就可以實現全家收入的穩定增加。要達到這樣的要求就必需有一定的規模,具體規模要求比如生豬飼養一年出欄就需達到200頭,那么一個家庭的收入就比較可觀,如果一年出欄50頭,這個產業就不能保證一個家庭的生活。所以面對今年勞力閑置的嚴峻形勢,市委、市政府號召大力提倡發展適度規模養殖,對飼養量300500頭的豬,包括一定規模的牛、羊,政府將通過協調貸款,財政補貼利息進行扶持,目的就是通過產業的發展給老百姓提供就業崗位、提供增收渠道。截止目前,市畜牧局簽字同意給老百姓支持給予貼息貸款的戶數已經達到2500戶,將解決6000萬元貸款,補貼500余萬元利息,2500戶就能解決1萬人的保收增收問題,15002000個日光能溫室相當于也是15002000戶,這樣下來,通過發展日光能溫室和畜牧養殖就可以解決2萬人的保收增收問題。保證適度規模養殖的同時,也大力推動大型規模養殖業的健康發展,尤其是這段時期,養殖業效益極度下滑,已經到盈虧的平衡點,這種情況下,保住的規模養殖場也就保住了畜牧業的大頭,所以我也采取協調解決貼息貸款的方式予以扶持,關于這些事情我都已經和信用聯社進行了對接。三是大力發展高效干果經濟林,力爭使這一潛在富民產業在不遠的將來能成為農民穩定增收的一個保證性產業。丘陵山區的面積比較大,這里的農民如何實現增收,發展日光能溫室條件所限,搞規模養殖靠自身實力等各方面的因素制約也比較困難,但是發展以核桃、紅棗為主的干果經濟林是非常有潛力的尤其令人欣慰的有全國最大的新鮮核桃仁加工企業,這個企業位于連福鎮西楊屯村,一年加工新鮮核桃仁1200噸,新鮮核桃仁加工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可以直接帶動解決5000余戶婦女勞力的就業,現在已經形成了買山西、賣全國的格局,即在全國范圍內收購核桃,加工成新鮮核桃仁之后銷售到全國各地,這個產業一年的銷售產值能夠達到2億元,剩到收入能夠達到1億多元,這塊收入非常大,現在正在規范引導其進一步做強做大。但我有了加工銷售的龍頭,卻沒有基地,所以要依托這一優勢加快發展核桃干果經濟林基地,今年新發展核桃干果經濟林1.3萬畝,成活率能夠達到85%以上,通過繼續幾年發展之后,完全可以達到10萬畝,按每斤8元計算,每畝可以收入1500元,今年老百姓發展的積極性非常大,而且我將繼續幾年搞下去,發展核桃干果經濟林政府每畝補貼200元,200元基本就夠苗木款,以后逐年再補100元,連續補三年用于管護,這個產業既然發展起來就要發展好,使其真正發展成為老百姓的富民產業,按20萬農民來講,10萬畝核桃干果經濟林就是人均半畝,那么人均就會有600700元的核桃干果經濟林的收入。四是充分依托鄉村積極發展能夠使廣大農民充分就業增收的服務業、休閑觀光農業,力爭使農民在務工務農之外尋求一條新的重要增收渠道。農民的收入渠道來源很單純,主要是務工收入這個大頭,農業只是補充。服務業發展也不充分,隨著鄉村規模的擴大,可能就會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農民,特別是近郊的農民、城中村的農民就可以依托鄉村發展服務業來實現自己的就業,現在城區面積框架已經拉大到50平方公里,10個鄉鎮中有7個鄉鎮成為城郊鄉鎮,有50個村成為城中村、近郊村、遠郊村,所以鄉村化進程的推進速度相對其他地方肯定要快一些,依托發展服務業也包括休閑觀光農業,也有很多地方有條件發展。總之,就是要通過以上四個方面實現現代高效農業快速發展,全力保證農民收入困難形勢下能夠平穩增長。

不折不扣地落實國家的惠農惠民政策,第二。緊緊圍繞提高改善農村面貌,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為主題,全力保證“五個全覆蓋”落到實處。關于“五個全覆蓋”任務進展情況:一是實施8所中小學的校舍平安工程,總面積14059平米,投資1445萬元。目前已有5所學校工程完工或部分完工,完成投資600萬元。二是實施2個村、6.5公里的村通水泥(油)路工程,投資250萬元。萬關線至北山頭村通工程,已經完成路面工程3.2公里,完成投資90萬元,5月下旬前路面工程將全部完工。三是實施10處飲水平安工程,總投資637萬元,解決14個自然村,14255人,142頭大畜的飲水平安問題。目前全部完成了實地勘測工作,初步設計完成70%已批復的工程全部開工。四是投資150萬元,完善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新建的30個村衛生室已基本竣工,等待衛生部門審核完畢,予以掛牌。五是實施村村通廣播電視工程,已制定了實施方案,今年將完成159個行政村的入戶工程。關于沼氣建設情況:市的沼氣建設從2006年起步,2007年實現了大的突破,2008年繼續鞏固,2009年又有了新的內容,毫不夸張地講,全省范圍內,戶用沼氣發展數量是最多的今年底,激進地講的戶用沼氣將達到2萬戶,全省也是獨一無二的2007年我力推沼氣建設,帶領農業局一班人,和人大、政協分管農業領導共走過了83個村,因為當時老百姓對發展沼氣不認可,村干部對推進沼氣建設也有抵觸情緒,鄉鎮干部感到很為難,這種情況下就逐村進行推進,一個村一個村地落實,而且打破慣例,提前發放啟動資金,極大地調動起了老百姓的積極性,2007年當年就推廣7000余戶。此基礎上,2008年繼續推進,今年已經發展到老百姓推著干部搞,甚至有些村民直接找到農業局主動要求搞,老百姓真正地看到沼氣這種清潔能源的好處,加之隨著洗煤企業工藝裝備水平不時提高,發生煤泥的質量越來越差,可燃物越來越少,也刺激了老百姓發展沼氣建設的積極性,所以現在戶用沼氣推廣非常順利,僅連福鎮今年已經發展到700多戶,市財政在這方面力度也很大,每個補貼500元。今年在農村新能源發展方面又有新亮點,現有2個大型沼氣和4個秸稈氣化集中供氣工程正在緊鑼密鼓地施工,全部竣工之后,將有7個村,近2500余農戶享受到類似鄉村集中供氣帶來的便利。尤其是東大期農業循環經濟農業園,建設起一個萬頭豬場,一個300頭牛場,一個大型沼氣(目前已完成總工程量的50%50個日光能溫室,一個初具雛形的農業循環園。

堅定不移地推進“創三優”工作,第三。讓廣大農民繼續地盡享優美的生存居住環境。關于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這方面我去年付出了很大代價,也取得了很大的效果,去年因為農村環境整治起步階段整治不到位,效果不好,遭到張璞市長的批評,一個鄉鎮黨委書記因此免職。從另一個角度來講,這件事情也是一件好事,大大撫慰推動了農村環境整治的全面開展,去年,市鄉村三級用于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資金達到5000萬元以上,僅市財政投資1500萬元。之所以會拿出這么多資金整治農村環境,因為多少年來老百姓是通過燃用煤泥取火,燃用煤泥之后就會產生大量的垃圾,農村隨處可見的垃圾,垃圾解圍村莊、垃圾沿路堆放、垃圾沿河堆放、垃圾隨處堆放的現象非常嚴重,所以去年市委、市政府在農村不境整治上是下了大決心的環境整治上我提出了煤泥入院、糞堆出村、垃圾根治、綠化跟進、美化提升”思路,而且專門成立了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辦公室,相當于鄉村環衛局,有專門人員全天候在農村巡查,還配備了照相機、攝像機等專門儀器,對問題嚴重的地段下達限期整改通知單,逾期不改嚴厲處罰。今年我重點是考慮長效機制的落實,現在正在依照晉中市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的方法措施深入推進,近期我將舉行鄉鎮環衛所,農村環衛站的掛牌,不折不扣地落實好這件事情。對于一個村來講,首先是煤泥入院,農家肥送到田間地頭,垃圾做到日積日運日清,也就是當天發生的垃圾當天清運,送到山頭、溝邊用于填溝造地,對于清理煤泥、垃圾后騰出的空閑地,迅速跟進,用綠化占領,如果綠化不占領,那么形成反彈之后煤泥又會原處堆放,要立即采取行動,美化提升就是去年我搞了60個園林村,這些園林村有別于其他地方,這些園林村普遍都搞了能夠給老百姓提供公共活動、休閑娛樂這樣的小公園、小廣場,今年我仍然是這個規范,盡管經濟條件不允許,但是有些自身實力很強的村自己搞園林村,搞公園廣場,比如西大期、穆家堡、板峪等村等村今年搞的比去年的規模都大,規范也高,這就說明園林村建設確實是老百姓擁護支持的一件大好事,今年的環境綜合整治關鍵是如何堅持長效機制,實現持久的效果,這項工作正在依照晉中市的安排穩步扎實地推進。

二、落實四項保障措施

查看全文

農業工程學院科學發展觀的心得體會

在學校組建10周年,學院成立25周年的重要階段,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顯得尤為及時和必要。我們要繼續解放思想,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按照周濟部長所提的十個思考要求,圍繞學校提出需要解決的5個主要問題,全面總結過去的工作,著力解決制約學院進一步發展的突出問題,完善機制,不斷探索,創新思維模式、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推動學院工作在新的起點上實現新發展。

我們要以“突出產學研緊密結合辦學特色,創建世界一流農業大學”為載體,圍繞創建國際知名學院的目標,與國際知名的馬里蘭大學食品學院,國內重要的中國農大、江南大學、中國海洋大學的重點學科進行比較,尋找差距,謀劃未來發展方向,明確中長期目標和近期任務,探索促進學院發展的新思路、新機制、新方法。

我們要繼續加強學科及團隊建設、人才隊伍建設、研究平臺建設,為學院全面,協調,快速發展奠定基礎。圍繞辦學水平和辦學質量的提高,深入研究如何凸顯食品學科在產學研緊密結合上的辦學特色,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推動科學研究工作,研究如何進一步整合資源、凝練方向、突出特色,協調推進學科、人才、平臺建設,努力提升學院科技自主創新水平。

結合我們對過去工作的總結,特別是結合與國內外重點大學的差距,我們要重點抓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圍繞發展目標,進一步強化人才隊伍建設

有一流的人才能辦一流的學院,才能出一流的的成果,才能培養高素質的學生。我們要堅定人才強院的戰略目標,始終抓住人才建設這一首要任務不放松,大膽工作,把引進和使用緊密結合起來,創新機制,創新方法,取得實效。主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抓住國際金融危機的大好機遇,爭取在領軍人才的引進上有所突破。二是繼續做好學科骨干的引進,面向國際國內,從國際上有影響的學校和研究機構吸引博士畢業生,從國內有國家重點學科和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高水平學校,選留博士生,特別是有工作經驗的博士生。三是要充分利用學校人才支持政策,一方面通過在職讀攻讀學位、國內進修或去國外開展合作研究等方式,加強現有年輕人的培養提高;另一方面創造條件,鼓勵年輕科教人員積極申報新世紀優秀人才、拔尖人才、青年學術骨干等項目。四是努力創造創業創新的平臺、營造寬松、寬容、寬厚、和諧的引才用才環境,使引進人才進得來,留得住,融得進、干得好。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