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產業化建設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2 05:27:4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農業產業化建設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農業產業化建設表彰會上的講話
同志們:
農業產業化是農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加快發展的必然選擇,是擴大農村經濟規模、適應市場競爭、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的重要途徑。五年來,我縣在建立龍頭企業、發展基地建設、培育專業大戶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成績,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有力促進了全縣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為全面總結回顧我縣在加快農業產業化建設進程中取得的成績和經驗,認清形勢、統一思想,進一步明確提高全縣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的目標和任務,更好地破解“三農”問題,經縣委、政府研究,決定召開這次全縣推進農業產業化建設大會,表彰一批五年來推進農業產業專業化、規模化、標準化建設過程中涌現出來的先進單位和個人,提煉推廣發展農業產業化的成績和經驗。剛才,縣長對五年來農業產業化建設成效進行了總結,安排部署了下步的具體工作,我完全同意。下面,我講兩點意見。
一、農業產業化經營面臨的形勢與發展思路
目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正面臨結構深刻調整、體制深刻轉換、社會深刻變革的新形勢,我們要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充分認識發展農業產業化的重大意義,牢牢把握發展這個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把發展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舉措,抓住新機遇,迎接新挑戰,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堅定不移地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
(一)用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更新發展理念
市農業產業化建設調研報告
我市是一個典型的小城市大農村,全市現有人口中農村戶籍人口631.78萬人,占總人口的85%。2005年,第一產業增加值103.33億元,占GDP的25.35%,比2001年增長25%,年均增長5.7%;農民人均純收入2319元,比2001年增長32.97%,年均增長7.38%。
我市的農業產業化建設,在第二次黨代會召開后,納入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2002年市委出臺了《關于大力培育主導產業、強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意見》(市發[2002]2號),各級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第二次黨代會精神,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千方百計夯實農業基礎設施,通過大力培育農業主導產業和優勢產業,強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積極推動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以“富、學、樂、美”的四在農家等活動為載體,使我市農村面貌煥然一新。
一、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
1、水利建設
水利工程進展順利。五年來,小水利建設共投入資金12.24億元,共建成水利工程2.7萬處,蓄水量達28.8億m3,年供水量19.19億m3。新增有效灌溉面積14萬畝,保證灌溉面積達209.30萬畝,節水灌溉面積102.23萬畝,除澇面積達5.97萬畝。解決226.2萬人/150.72萬頭人畜飲水困難。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418.5km2。重點水利工程共投入9.24億元。已實施的重點工程有:*灌區一期工程、湄鳳余灌區續建配套一期工程、海龍水庫工程、鹽津橋水庫、天門河水庫、湄江水庫、后水河水庫、滸洋水水庫、東風水庫等。還對一批小型水庫進行了除險加固。這些工程的建設,極大地提高了我市重點防洪城市和灌區的抗災能力,提高了農田的保灌能力,為全市經濟建設、農業增產增收以及農業產業化的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
2、農田基本建設
市農業產業化建設現狀與對策
農業產業化建設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現代農業要求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幾年來,我市的農業產業化建設緊緊圍繞優勢特色產業,立足本市特色,取得了明顯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問題。
一、我市農業產業化建設現狀
我市農業產業化建設主要抓了煙葉、茶葉、魔芋、草本藥材和畜牧業,種植規模55萬畝,養殖規模140萬頭,收入11.29億元,農民從產業化經營中獲得的收入占總收入的60%。具體說,我市農業產業化建設取得了如下成就:
1、產業建設基地已形成規模。
煙葉、茶葉、藥材、魔芋等都有10萬畝以上規模,都有相應的專業鄉、專業村、專業組。都有萬畝以上的鄉,象芭蕉的茶葉已突破6萬畝,是農業產業化基地建設的典范。
2、農民參與產業化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
發展農業產業化建設報告
農業產業化是現代農業發展的一般規律和趨勢,是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重要途徑。近年來,**市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培育和完善市場機制等有效措施,有力促進了**的新農村建設。但是,由于**的農業基礎相對比較薄弱,新農村建設的任務仍然非常艱巨。在新時期,**必須立足實際,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以此來推進**的新農村建設。
一、**市農業產業化發展現狀
近年來,**市加大了對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領導力度,采取了切實有效的措施,農業產業化經營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
1、特色產業基地基本形成,專業化化生產水平逐步提高。2006年,全市播種總面積95萬畝,其中棉花面積65.8萬畝,番茄3.1萬畝,瓜菜面積2.6萬畝,建成優質高產棉基地、水稻基地、番茄基地、無公害蔬菜基地及畜牧業基地。2007年全市完成播種面積96.07萬畝,其中棉花面積62.89萬畝,番茄5.78萬畝,玉米8.92萬畝,蔬菜3.89萬畝。特色規模基地進一步擴大。
2、龍頭企業逐步壯大,帶動作用顯著增強。截至2006年底,全市已有一定規模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14家,固定資產總值8.1億元,占全市固定資產總額的8%,2006年實現銷售收入18.57億元,凈利潤4億元,創匯2000萬美元,帶動基地農戶4.7萬戶,面積101萬畝(包括外地農戶面積),帶動農民增加收入6億元。
3、合作經濟逐步興起,組織化程度明顯增強。**市現有農村專業技術協會58個,其中市級協會6個,鄉級協會32個,村級協會20個,會員3568人,農民經紀人369人;農民專業合作組織41個,會員總數14651人,帶動種植面積96436畝,帶動農戶6692戶。
農業產業化建設調研報告
農業產業化是現代農業發展的一般規律和趨勢,是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重要途徑。近年來,*市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培育和完善市場機制等有效措施,有力促進了*的新農村建設。但是,由于*的農業基礎相對比較薄弱,新農村建設的任務仍然非常艱巨。在新時期,*必須立足實際,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以此來推進*的新農村建設。
一、*市農業產業化發展現狀
近年來,*市加大了對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領導力度,采取了切實有效的措施,農業產業化經營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
1、特色產業基地基本形成,專業化化生產水平逐步提高。20*年,全市播種總面積95萬畝,其中棉花面積65.8萬畝,番茄3.1萬畝,瓜菜面積2.6萬畝,建成優質高產棉基地、水稻基地、番茄基地、無公害蔬菜基地及畜牧業基地。20*年全市完成播種面積96.*萬畝,其中棉花面積62.89萬畝,番茄5.78萬畝,玉米8.92萬畝,蔬菜3.89萬畝。特色規模基地進一步擴大。
2、龍頭企業逐步壯大,帶動作用顯著增強。截至20*年底,全市已有一定規模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14家,固定資產總值8.1億元,占全市固定資產總額的8%,20*年實現銷售收入18.57億元,凈利潤4億元,創匯2000萬美元,帶動基地農戶4.7萬戶,面積101萬畝(包括外地農戶面積),帶動農民增加收入6億元。
3、合作經濟逐步興起,組織化程度明顯增強。*市現有農村專業技術協會58個,其中市級協會6個,鄉級協會32個,村級協會20個,會員3568人,農民經紀人369人;農民專業合作組織41個,會員總數14651人,帶動種植面積96436畝,帶動農戶6692戶。
農業產業化建設大會的講話
同志們:
農業產業化是農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加快發展的必然選擇,是擴大農村經濟規模、適應市場競爭、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的重要途徑。五年來,我縣在建立龍頭企業、發展基地建設、培育專業大戶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成績,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有力促進了全縣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為全面總結回顧我縣在加快農業產業化建設進程中取得的成績和經驗,認清形勢、統一思想,進一步明確提高全縣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的目標和任務,更好地破解“三農”問題,經縣委、政府研究,決定召開這次全縣推進農業產業化建設大會,表彰一批五年來推進農業產業專業化、規模化、標準化建設過程中涌現出來的先進單位和個人,提煉推廣發展農業產業化的成績和經驗。剛才,縣長對五年來農業產業化建設成效進行了總結,安排部署了下步的具體工作,我完全同意。下面,我講兩點意見。
一、農業產業化經營面臨的形勢與發展思路
目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正面臨結構深刻調整、體制深刻轉換、社會深刻變革的新形勢,我們要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充分認識發展農業產業化的重大意義,牢牢把握發展這個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把發展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舉措,抓住新機遇,迎接新挑戰,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堅定不移地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
(一)用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更新發展理念
走出農業產業化建設的誤區
一、農業產業化發展中的主要障礙因素
由于各級黨政的大力支持重視,目前我國農業產業化呈蓬勃發展的迅猛態勢,對提高農業效益和市場化水平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總體上還處于產業化初級階段,發展中還存在一些誤區,制約著農業產業化的健康發展,主要表現在:1、指導思想上的急功近利和短期行為,一些地方不按市場經濟規律辦產業化,上項目廣泛周密的調研和科學規劃不夠,對本地區的優勢和特點抓得不準,盲目模仿,跟風發展,干部自作主張搞“萬畝果”、“萬畝藕”、“萬畝茶”、“萬畝魚”工程,靠行政行為一哄而上,表面上轟轟烈烈,實際上成效甚小。2、科技含量低,管理水平低,產業結構趨同,規模小,帶動效應低,標準化程度低,質量難保證;松散型多,緊密型少,提供的多數還是初級產品、粗產品,高耗能、高污染、低收益十分普遍,我國農產品產后產值與采收時的產值之比為0.38∶1,而中等發達國家達到3∶1,與發達國家農產品加工的差距更遠;同時,與農民的利益共享機制不夠合理,挫傷了農民的積極性。3、政府支持的越位錯位。政府是應該大力支持的,但不少地方好心沒辦成好事,把“產業化”及業主當成包醫百病的良藥和救世主,從土地、信貸、稅收、財政等給予多種形式的優惠政策和優厚待遇,樹立起一些農民高攀不上典型、盆景,堆金積玉形成了許多畸形“龍頭企業”,紅極一時便曇花一現,銷聲匿跡,給農民造成損失,產業化變成了“慘業化”,農民談產業化色變,產業化業主成了“紅色資本家”的代名詞;事實上造成了市場扭曲,大有愈演愈烈之勢,農民真正需要的扶持服務卻得不到。4、農民組織化程度低、模式上的簡單劃一。目前我國農業產業化的最大制約因素是組織化程度低,特別是宏觀層次的。因為只有宏觀層次的產業組織才能充當社會化協作和社會化服務的載體。充當農民代言人的合作(聯合)經濟組織、專業協會或其他中介組織的發育很不充分,勢單力薄,很不完善;“龍頭企業+農戶”的產業化模式在實踐中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這種微觀組織化模式下的農業產業化,把農業產業化的概念簡單化、形式化了,已對實際部門產生了嚴重的誤導效應,比如,有些地區一談產業化就是建“基地”,抓“龍頭”,搞“公司+農戶”。其結果造成盲目投資,低水平重復建設,龍頭企業憑借各方面的優惠政策和大量扶持,迅速做大做強,形成區域“壟斷割據”獲得超高額利潤,而產業經營中農戶始終處于被擠壓剝奪的弱勢地位,商業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的本性使農民不可能獲得應有的平均利益,個別的業主為了暴利,甚至肆意打壓價格;有的企業純粹為了套取財政資金,也成了一些官員權錢交易,產生腐敗的溫床。
二、借鑒國外農業產業化的有效形式
“農業產業化”是二戰后發達國家興起的,國外農經理論把農工商一體化,產供銷一條龍的經濟現象簡稱“農業一體化”(AgriculturalIntegration)。美國、法國、意大利、日本等都實行了高度集約的農業產業化,美國實行“農業一體化”有三種模式,一是垂直一體化農業公司,即把農工商置于一個企業的領導之下,組成農工商聯合體。二是大企業或大公司與農場主通過合同建立起合同型農業和加工業企業。三是農場主自己建立加工增值和銷售的企業、商業組織。通過這些形式形成了一個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有機聯系的一體化經營體系,從而使美國農業在加深加工和提高專業化水平的基礎上加強了各部門的配合協作。美國的農業合作社遍布全國的農業領域,為美國農業的高度集約化經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國的農業合作社是個體農場主(農戶)為了增強經營活動能力和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在完全自愿的基礎上成立的,是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三位一體互助合作經營性質的組織,具有產前、產中、產后服務的職能。其組織成員由合作社董事會、理事會選聘使用。農業合作社不像私營公司以營利為目的,也不像政府部門可以進行無償服務,而是在商品交換原則的基礎上,以社員獲利為基本宗旨,作為農戶的組織代表,在合作社內,生產環節是一家一戶經營,相互之間只存在質量競爭,而不存在價格競爭,產前、產后服務,特別是加工、篩選、銷售環節是合作社負責經營,社員按照入會時的承諾把自己的產品全部交給合作社,按統一標準進行篩選、分級、包裝、銷售,合作社成員一起分擔加工過程的各種費用,然后根據各人售出的情況,共同分享利潤,如果虧本則共同承擔。法國實行的是農業聯合體,一類是建立農產品購銷服務合作社、農業生產合作社和農業信貸合作社;一類是將工業、商業、金融等與農業有關的部門用合同或經濟控股形式組成農工商聯合體,法國約有1/4的農戶與私人公司、合作社或國家機構簽定此類合同。日本農業就其社會化服務看,主要依靠農業協同組織,使農產品從農場到超級市場,形成了一套科學、有序、高效的產業化體系,從而推動了高效農業的發展。
三、發展對策
我國“農業產業化”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一些行業中也有過成功的實踐,在90年代后得到大馬力推進。借鑒吸取國內外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成功經驗,揚長避短,對促進產業化良性循環發展至關重要,可以簡單概括為:引導在政府,啟動在市場,轉動在龍頭,成龍在服務,關鍵在主體,保障在基地,活力在創新,穩定在機制。為此,農業產業化要做到三個轉變,處理好三個關系,抓好三個關鍵。
縣農業產業化建設情況匯報
元謀縣位于滇中高原北部,隸屬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轄10鄉3鎮、82個行政村、647個村民小組。全縣土地總面積2021.4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0萬畝(水田10萬畝,旱地10萬畝);總戶數5.3萬戶,總人口20.6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8.59萬人,占人口總數的90%,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縣。農業是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產業,增加值占全縣生產總值(GDP)的44.2%,70%以上的財政收入亦直接或間接來自于農業。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和我國加入世貿組織,農產品市場的競爭越來越激烈,農業生產受到市場和資源的雙重約束。面對農產品市場的激烈競爭,縣委不斷深化對縣情的認識,提出了“富民強縣,支到ㄉ柰貧⒒窘ㄉ柰蹲世嗲孔炒舐躺怠⒎⒄固厴糜我怠?/SPAN>的“雙目標、雙動力、雙支柱”戰略發展思路,抓住國家實施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有利時機,著力調整農業農村經濟結構和組織結構,作出了《關于加快綠色產業建設的決定》,大力建設以蔬菜、熱帶林果為主,集種植生產和產品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綠色產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了縣域經濟發展。2003年,綠色產業產值達到3.94億元,成為推動全縣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全縣國內生產總值達到7.23億元,比上年增加0.6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9.8%;實現農業總產值5.35億元,比上年增加0.72億元,增長15.6%;農民人均純收入2233元,比上年增加347元,增長18.4%,居全州第一位。
一、認清形勢,把握縣情,科學定位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對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視,世界農業正向持續農業、生態農業、有機農業、環保農業、無公害農業等生產方式發展,減少污染、凈化環境、保護地球、保護人類已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面對日益豐富的農產品市場,人們已不是僅僅要求滿足于吃飽,而是更加注重健康和環保,食品安全問題已提到重要的議事日程。據專家預測,21世紀的食品將主要是綠色食品。發展無公害、綠色食品生產,符合農產品的發展方向,符合國務院關于新階段“菜藍子”工作的主要任務,是要以提高質量安全水平為核心,以保障長期穩定供給為目標的要求;符合省委、省政府建設綠色經濟強省的戰略思路,是引導和促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一項有效措施,是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無公害、綠色食品生產,對促進農產品質量提高,優化產品結構,促進優勢農產品發展,優化生產布局,促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優化農業生產組織結構,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方面將發揮積極的作用,從而促進農民增收。為適應新的形勢,實現我縣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縣委深化對縣情的認識,清醒地看到,經濟的發展必須依靠產業作支撐,我縣富民強縣目標的實現,必須要樹立1—2個市場前景好、牽動能力強,在國內省內有比較優勢,能形成億元以上產值,可持續發展的產業作支柱。
改革開放特別是“九五”以來,縣委、政府始終把調整產業結構,加快產業建設擺在重要位置,不斷深化對縣情的認識,充分發揮氣候、土地和交通優勢,千方百計構建以蔬菜、蔗糖、林果為主的重點產業,為縣域經濟的發展,廣大群眾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作出了重大貢獻。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市場供求關系的重大變化,以及市場消費的新要求,我縣幾個重點產業存在的問題在劇烈的市場競爭中逐步地充分暴露,發展的優勢進一步減弱。蔬菜產業品種老化,種植管理水平低,產品質量效益低,形不成優良的核心競爭力,市場空間和發展空間越來越小,生產種植面積不穩,產品產值銳減;蔗糖產業一直處于高投入低產出、高成本低效益的狀況,國家貼本、企業虧損、職工難以為生,最終破產關閉;林果產業品種繁雜、良莠不齊,見效周期長,產業化經營緩慢,對增長增收的貢獻率低。回顧我縣經濟發展的歷程,由于缺少強勁的產業作支撐,財政增長和群眾增收跌宕起伏,嚴重地影響了縣域經濟綜合實力的增強。面對我縣脆弱的產業發展基礎和未來嚴峻的競爭形勢,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建設新興產業,使其成為足以支撐整個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強勁支柱,是我縣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的一項戰略任務。考慮到支柱產業建設和發展,必須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市場需求和我縣資源特點、產業發展基礎等因素,對以蔬菜、林果為主的綠色產業進行改造升級、培強壯大是一個明智而又務實之舉。加之,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客觀上社會物質產品的生產必須同國際標準接軌,由此帶來人們的物質需求也必然同國際標準接軌,在農產品消費上,追求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必然成為大家的消費共識,從而形巨大的市場空間,既對我縣綠色產業的發展帶來嚴峻挑戰,同時也創造了難得的歷史機遇。為此,把握當前面臨的重大發展機遇,樹立優患意識,迎接挑戰,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一往無前地對我縣多年苦心經營的蔬菜、林果產業,按照市場發展變化規律和無公害綠色食品生產要求,運用現代先進技術進行一次傷筋動骨的改造,實現品種更新換代,質量效益顯著提高,市場核心競爭力明顯增強,把整個縣域經濟的運行推入穩步持續快速發展的軌道,已成為我縣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必然方向。目標定位是:借“天然溫室”打“天然牌”,按照無公害生產標準發展“天然生態蔬菜”,提高蔬菜產品的質量、檔次和市場競爭力,把蔬菜產業做強做大;按照市場需求,尊重群眾意愿,因地制宜,以點帶面、典型示范,大力發展熱帶林果,不斷壯大生產規模,把林果業做成產值上億元的產業。
二、發揮優勢,圍繞市場調結構
為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益,促進農民增收,我縣充分發揮地處熱區、冬春氣候溫暖的“天然溫室”氣候資源優勢和交通便利的區位優勢,大力調整農業結構,開發冬季農業。根據全國農產品供求市場的變化,大春以穩定糧食種植面積,提高糧食總產量,實現糧食自求平衡為主,小春以種植經濟作物為主,形成“大春穩糧,小春抓錢”的生產格局,使我縣的農產品更加符合市場需求,農業生產的效益顯著提高,實現了糧經雙豐收。2003年全縣農作物總播種面積36.64萬畝,糧經比為58.2∶41.8,與2000年的65.4∶34.6相比,經濟作物的比例提高了7.2個百分點;糧食總產量6492萬千克,實現了糧食自求平衡。在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優化的同時,畜牧業也得到了較快的發展,畜牧業總產值從2000年的0.9億元增加到2003年的1.05億元,增長17%。
農業產業化建設和技術應用進展分析
1濰坊市農業產業化建設進展
1.1農業規模化方面。2015年,濰坊市年生產蔬菜1600多萬t,其中出口總量達到514萬t,蔬菜產業是濰坊市農民重要的收入來源。2015年,濰坊市蘋果種植面積達到1.35萬hm2以上,臨朐的大棚櫻桃、昌樂的西瓜、青州的蜜桃、寒亭的濰縣的蘿卜及濰坊市四區等均形成了一定規模的產業化體系。1.2生態園區建設方面。濰坊市著力打造集教育、文化、生態、科普及休閑娛樂于一體的生態休閑農業,初步規劃建設該類園區100個以上,發展國家級生態養殖園20個。1.3農業產業化示范區建設方面。截至2015年底,濰坊市共創建農業部“菜籃子”產品生產標準化示范園22處,全國現代農業示范區1處,規劃建設現代農業示范園區816處,在全國地市級行政區中以濰坊市的數量最多,有效帶動了濰坊市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并規劃在未來幾年再規劃建設200個高標準農田示范園,總面積13.33萬hm2,以輻射和帶動高標準農業的建設與發展,推進濰坊市家庭農場的建設。1.4涉農企業方面。據統計,截至2015年年底,濰坊市涉農企業達到3100多家,其中包括市級涉農企業612家,省級涉農企業87家,國家級涉農企業12家;全市涉農龍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共計達到1500億人民幣以上,出口額達到18.6億美元,其中銷售收入過百億元的企業3家、10億元的企業24家、過億元的頭企業217家。1.5品牌化建設方面。截至2015年,濰坊市農產品“三品一標”總數達到1636個,其中綠色食品認證數量占全國綠色認證農產品總數的1/17;濰坊市農產品商標數量遠超其他地市行政區,農產品的品牌化效益比較明顯。1.6農產品銷售方面。截至2015年年底,濰坊市擁有農產品出口權的農貿企業達到400多家,共有1300多種涉農產品出口到120多個國家和地區,濰坊市共實現了與全國200多個大中城市農產品市場及大型消費機構開展直供直銷、連鎖配送等業務,農產品銷售渠道比較通暢。1.7農業合作組織方面。截至2015年年底,濰坊市新增農業合作社2400多家,新增農業聯合社31家,21個自然村成功等級為社區農業專業合作社,新增農業土地股份合作社50家,農業合作組織的發展日臻完善。
2濰坊市農業技術應用進展
截至2015年,濰坊市共有118個鄉鎮農技推廣服務機構,118個鄉鎮畜牧獸醫站,100多個縣級農技推廣服務機構,13個市級農技推廣服務機構,3家市級農業科研機構,形成了比較完善的集科研和產業化推廣的農業科技體系[1,2]。濰坊市還注重現代農業的國際合作和引進,截至目前,濰坊市先后與以色列、荷蘭、美國的一些院校和農業科研機構開展新成果對接,同時通過國際合作很多農業研究項目入駐濰坊市食品谷。與此同時,濰坊市先后引進國外先進農業技術200多項,國外先進農機設備100多臺(套),農業水利和農業環保裝備500多臺(套),極大地提高了濰坊市農業的現代化裝備水平[3]。
3結語
濰坊市農業現代化和農業技術條件相對于山東省其他地區相對較好,這是濰坊市能夠順利開展家庭農場建設的基礎保證。另外,為保證農業技術隊伍的穩定,濰坊市政府于2010年8月下發了《關于深化改革加強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的意見》,根據《意見》,全市基層農技推廣單位統一確定為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穩定了濰坊市基層農業科技服務隊伍,從而保證了農業政策和農業科技投入的持續性和穩定性。
實施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現代農業建設
現代農業是繼原始農業、傳統農業之后的一個農業發展新階段,其方向是集約化,目標是產業化。農業產業化經營,不僅是現代農業的根本標志,也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必經之路。早在1997年,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姜春云同志就把樂山市確定為聯系點和農業部農業產業化試點市,并多次來樂山指導農業產業化工作。近年來,樂山市緊緊抓住農業產業化經營這個切入點,以現代農業來指導農業產業化,以農業產業化來推動現代農業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有益的實踐概括我市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現代農業建設所做的各項工作,主要采取了以下四個方面的措施。
(一)培育龍頭,帶動農業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關鍵。龍頭企業的發展狀況決定了農業產業化的推進速度、推進質量和推進效果,影響著現代農業的建設進程,為此我們狠抓了龍頭的建設。一是打破行業、區域界限培育龍頭。我們堅持“誰有實力誰當龍頭”的原則,多形式創辦龍頭企業,重點培育一批經濟實力雄厚、產業關聯度大、技術裝備新、科技水平高、帶動能力強和跨縣、市、省的高科技型龍頭企業。二是圍繞主導產業壯大龍頭。畜牧、林竹、茶葉、蔬菜、中藥材等是我市的優勢主導產業,我們圍繞這五大產業,發展壯大了永豐紙業、井研食品有限公司、竹葉青公司、哈哥兔業等一批加工型龍頭企業,鼓勵它們提高加工水平和科技含量,讓“田野”變成了“車間”,使農民成為了工人。三是對外招商引進龍頭。我市著力拓展投資渠道,加大市場融資力度,引進、嫁接、催生了吉象木業、天成實業等一批龍頭。目前,全市共有年銷售收入100萬元以上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125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3家,省級龍頭企業11家,市級龍頭企業32家。實現年銷售收入1000萬元以上的龍頭企業達到40家。龍頭企業的迅速發展,為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奠定了基礎,在推動現代農業建設、增加農民收入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二)創新機制,激活農業產業化經營。創新機制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核心。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是實行集約化,而實行農業集約化經營又有賴于農民組織化程度的提高。我市以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為載體,通過創新機制,促進了農民與龍頭企業的聯結,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一是創新利益聯結機制。龍頭企業與農戶建立穩定合理的利益聯結機制是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核心。在產前和產中環節,鼓勵龍頭企業和農戶雙方共同投入;在產后的收購、加工、倉儲和銷售等環節,鼓勵農戶入股龍頭企業,逐步形成了以產權要素聯接的緊密型的經濟利益共同體。二是創新利益分配機制。,在農業產業化經營過程中,鼓勵龍頭企業實行多形式、多環節的分紅、讓利、返利的分配制度,逐步建立了盈余按農戶交易量返還的分配機制。龍頭企業將企業加工增值部分對農戶進行“二次返利”,讓生產環節的農戶分享到農產品加工、倉儲和銷售等環節的利潤。同時,引導龍頭企業與農戶簽訂具有法律效力的產供銷合同、利潤返還合同等,以契約或合同的形式,固定雙方的責權利,使二次返利規范化、制度化。三是創新風險保障機制。我市通過進一步擴大和規范“訂單農業”,采取按保護價收購農產品等辦法,降低農戶的市場風險,維護廣大農民的利益。龍頭企業通過建章立制、完善公積金、風險基金等提留積累制度,增強抗風險能力。通過機制創新,培育壯大了一批龍頭企業群體,農民專合組織成為農民連接企業、進入市場的橋梁和紐帶。目前,已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360個,會員總數達到11.45萬人,帶動農民54.49萬人,有力地推進了我市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了農業現代化的步伐,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
(三)依靠科技,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科技創新是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強大動力。在農業產業化經營各個環節普遍采用先進科學技術,可以大幅度提高整個農業產業鏈的科技含量和最終產品質量檔次,形成強有力的科技增效機制,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一是以農業園區為載體推廣農業科技。在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中,以樂山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為載體,采用“一區多園”,一個專業園、一個特色、一個產業,實行“政府引導、業主開發、市場化運用、產業化經營”的運行機制,采取激勵政策,鼓勵和支持園區企業增加科技投入,加快技術改造,引進、開發新技術和新產品。積極引導園區企業與中科院系統、四川農業大學、省農科院、省林科院、省畜科院等30多個院校和研究所建立了院企、所企科技合作關系。井研食品公司的出口產品開發,使川農大專家的科技成果轉化成為生產力。省畜科院養兔研究所和成都大學與“哈哥兔業”技術合作,使產品迅速走向市場。川農大與“竹葉青”多年的合作,使不同風味的名茶走向了世界市場。二是依靠科技進步實施標準化。我市以現代科技為手段,狠抓農業標準體系建設,制定并了9個農業質量標準體系、51個農業生產技術規程,逐步形成了以國際、國家、行業、地方標準為主,企業標準為輔的種植養殖、生產管理、加工包裝的質量標準體系。全市已建立8個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基地、17個省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基地,共計80多萬畝,已獲得省級以上認證的無公害種植、養殖基地62個,認證面積達44萬畝,被認定為省級以上無公害農產品78個、綠色食品10個、有機食品2個。三是加大科技人才引進和科技推廣。聘請300多名各類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等科技人才來我市講課、傳授技術,培訓基層農技干部1300多人,培訓示范農民2.62萬人次,培養了2537個農民技術員。截至目前,全市共轉化應用科技成果156項,科技對農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0%以上。
(四)強化服務,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搞好服務,是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重要保障。在實踐中,從三個方面著手,引導和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一是大力實施政策扶持。近年來,市委、市政府牢固確立扶持龍頭企業就是扶持農業產業化、就是扶持農業、就是扶持農民的觀念,出臺了《關于大力扶持龍頭企業加速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意見》、《關于加大金融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意見》、《關于做好信貸支農工作的意見》、《關于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意見》等政策文件,制定和落實了國家關于促進龍頭企業發展的用地、用電、稅費、資金、環境等政策措施,采取多種形式培育壯大龍頭企業,真正做到“扶強龍、興小龍、育新龍、引外龍”。2002—2003年,井研食品公司、國強絲綢公司、天成實業、永豐公司、吉象公司、竹葉青公司享受稅收優惠達6600多萬元,新增貸款達2.8億元。二是建立健全服務體系。近幾年,我市轉變政府職能,變管理為服務,為產業發展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大力培育中介服務組織、農民經紀人隊伍,建立了良種繁育、技術推廣、產品銷售等服務網絡,既解決企業不能解決、千家萬戶不能解決,也解決不好的問題,又做長、做寬了產業鏈條,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同時還狠抓了法制和社會信用建設,在全市建立了一批信用鄉鎮和信用村,營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促進了農業產業化的健康推進。三是大力開展現代信息服務。充分發揮我市農經網的作用,積極為龍頭企業和農民提供市場信息、種植栽培技術等服務。目前,全市農經網已延伸到了鄉、村、重點龍頭企業和部分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2003年,全市通過農經網銷售農產品超過3億元,占到了四川省網上農產品銷售量的五分之一。峨眉山市新坪鄉蘑菇協會通過農經網銷售信息引來外地客商上門收購,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曾慶紅的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