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膜炎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9 06:33:3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腦膜炎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結核腦膜炎患兒臨床診療探索
一、一般資料
本組20例,男11例,女9例,其中嬰兒1例,學齡期10例。全年散發,冬季發病率最高。20例中有明確結核病史15例(75%),曾患腦外有2例誤診,說明小兒結腦的早期診斷確有一定困難。復習有關文獻,結合本組病例,本人認為小兒結腦有以下特點:
(1)嬰幼兒起病急,病程進展快,前驅癥狀不明顯,年齡愈小癥狀愈不典型。本組14例<11歲的病例均是急性起病,3-5天出現神經系統癥狀。
(2)起病初期呼吸道消化道癥狀突出,掩蓋了結核中毒癥狀和神經系統癥狀。易造成誤診。
(3)嘔吐發熱明顯,頭痛并不常見。由于嬰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差,不能及時準確了解病情。
(4)意識障礙、感染、能力差,常常表現為尖聲高叫、皺額蹙眉。臨床表現顱神經損害及抽搐明顯且出現的早,來院就診,占此組病例的63%。
囊蟲性腦膜炎分析論文
【摘要】目的分析30例囊蟲性腦膜炎的臨床特點及表現,以加強對本病的認識,提高診斷率。方法選取30例病人對其起病形式、臨床表現、體征及MRI、腦脊液等進行分析。結果患者多生活在囊蟲高發地區,多為慢性或亞急性起病,表現為反復發作性頭痛、發熱、頭暈或癡呆,腦膜刺激征少見,CSF以淋巴細胞為主,蛋白可升高,囊蟲抗體陽性,皮下結節活檢被證實為囊蟲,囊蟲病的典型影像學表現。結論囊蟲性腦膜炎是一種少見漿液性腦膜炎,應與結核性腦膜炎、霉菌性腦膜炎、梅毒性腦膜炎等相鑒別。
【關鍵詞】腦囊蟲病;腦膜炎;臨床分析
Clinicalanalysisof30caseswithcysticercimeningitis
XIAOJuan.DepartmentofNeurology,DingzhouPeople’shospital.Dingzhou073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analyzetheclinicalfeaturesandmanifestationsof30patientswithcysticercimeningitis,andtostrengthentheunderstandingofthediseaseandtoimproveitsdiagnosticlevel.MethodsTheclinicallaboratoryandneuroimagingfindingsof30caseswithcysticercimeningitiswereanalyzed.ResultsItincludedcysticercimeningitisoftenseeninthehighincidenceareaofcycticercosis;subacuteorchronicalonset;recurrentheadache,fever,dementiaordizziness,andlessmeningealirritation;lymphocyteandmildtomoderateproteinandpositvecysticerciantigeninCSF;cysticerciconfirmedintheexaminationofsubcutaneousnoduses.ConclusionCysticercimeningitisisararetypeofserousmeningitis.Itshouldbedifferentiatedwithothermeningitis,suchastuberculousmeningitis,cryptococcalmeningitisandsyphiliticmeningitis.
【Keywords】cerebralcysticercosis;meningitis;clinicalanalysis
腮腺炎合并腦膜炎護理研究論文
關鍵詞:腮腺炎
關鍵詞腮腺炎;腦膜炎;護理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其傳染性僅次于麻疹、水痘[1],多見于冬春兩季,主要通過飛沫傳播。以2次病毒血癥的方式侵及全身的各腺組織及中樞神經系統。臨床特征為腮腺非化膿性腫痛,伴有發熱及全身不適。多見于兒童。流行性腮腺炎的主要并發癥有腦膜炎、睪丸炎或卵巢炎、急性胰腺炎等。
1臨床資料
我院2002年1月~2003年1月住院病人共35例,其中男26例,女9例,年齡2歲~15歲,以4歲~9歲發病率最高。一般就診于發病后2d~5d,臨床癥狀為發熱,體溫一般在37.5℃以上,腮腺腫脹,以耳垂為中心呈彌慢性腫大,疼痛、表面不紅,無波動感,邊界不清楚,腮腺管口可見紅腫,壓迫腮腺導管口無膿性分泌物。其中有4例合并腦膜炎,余31例均在就診10d內痊愈出院。
2護理措施
結核性腦膜炎研究論文
【關鍵詞】結核性腦膜炎
結核性腦膜炎(簡稱結腦)在中樞神經系統感染中并不少見,結核性腦膜炎臨床表現多不典型,很容易誤診誤治。作者對31例結腦病人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并結合文獻就其臨床特點、診斷及治療問題進行探討。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1995年3月至2005年12月,本院31例結腦住院病人,男18例,女13例;年齡16~68歲,平均36.2歲;病程8~156d,平均28d。結腦合并肺結核13例,胸膜結核4例,腸結核1例,膀胱結核1例,腎結核1例。急性起病12例,亞急性起病16例,慢性3例。臨床表現:31例病人表現為頭痛、嘔吐,均有發熱、乏力等結核性中毒癥狀,均有顱內高壓癥狀。腦膜刺激征26例,嗜睡20例,昏迷6例,智能下降4例,精神異常5例,全身性抽搐2例,局灶性抽搐4例,局灶性損害體征4例(包括腦神經損害2例,脊髓損害征1例,偏癱1例)。
1.2腦脊液檢查
結核腦膜炎患兒臨床診療論文
摘要:結核性腦膜炎(以下簡稱結腦)是小兒最常見的肺外結核類型,也是小兒結核病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國內患病率仍較高,因早期缺乏特異癥狀,誤診率一直較高。現將本院多年收治的20例小兒結腦病例報告如下。
關鍵詞:小兒結核性腦膜炎臨床診斷治療
一、一般資料
本組20例,男11例,女9例,其中嬰兒1例,學齡期10例。全年散發,冬季發病率最高。20例中有明確結核病史15例(75%),曾患腦外有2例誤診,說明小兒結腦的早期診斷確有一定困難。復習有關文獻,結合本組病例,本人認為小兒結腦有以下特點:
(1)嬰幼兒起病急,病程進展快,前驅癥狀不明顯,年齡愈小癥狀愈不典型。本組14例<11歲的病例均是急性起病,3-5天出現神經系統癥狀。
(2)起病初期呼吸道消化道癥狀突出,掩蓋了結核中毒癥狀和神經系統癥狀。易造成誤診。
流感桿菌腦膜炎治方法論文
摘要:流感桿菌腦膜炎絕大部分(95%)由B組流感桿菌引起,80%~90%病例發生在3個月~3歲,高峰易感年齡是7~12個月,占70%。5歲以后由于體內抗體增高,很少發病。發病率隨著年齡增長而減少,主要是人體體液免疫逐漸增強之故。本病全年均可發生,但以秋冬季節最多,11月~1月份較其他月份發病率高。2/3病例在發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1/3患者繼發于支氣管肺炎。
關鍵詞:流感桿菌腦膜炎
一臨床表現
前驅癥狀多為上呼吸道感染,也可以是中耳炎,臨床表現與其他化膿性腦膜炎相同,通常發生在年幼兒,成人少見。一般有頭部外傷史或腦外科手術后及鼻旁竇炎、中耳炎的病史。流感桿菌腦膜炎在新生兒比較少見,早期易與B礦鏈球菌感染混淆。最常見的表現為發熱和中樞神經系統功能改變。但年幼兒幾乎無明顯體征,包括頸項強直和昏迷,在疾病進展過程中,則表現出許多典型的臨床表現,諸如抽搐或昏迷。暴發型腦膜炎可能在數小時內死亡。此型多發生在1歲以下兒童。普通型的表現往往為1周左右的上呼吸道感染,在不足量的抗生素治療后,嬰兒則會發生前囟飽滿、抽搐(局灶性)、偏癱或感覺障礙等。年長兒可有視乳頭水腫和精神改變。流感桿菌腦膜炎的病死率<5%,但往往有長期的后遺癥。回顧性調查46名兒童顯示聽力和語言障礙者約31%,精神遲緩約11%,中樞麻痹約7%,持續癲癇5%,僅50%的人無后遺癥。并發癥有硬膜下積液、腦積水、腦膿腫等,以硬膜下積液為多見,占30%左右,多發生在1歲以內前囟未閉的嬰兒。有下列情況時應考慮硬膜下積液之可能:①經合理治療4~6d后,腦脊液已好轉,體溫持續不退或退而復升者;②一般癥狀好轉后又出現原因不明的嘔吐、驚厥或其他神經系統癥狀者;③腦脊液已正常而前囟明顯隆起、頭圍增大及顱骨透照試驗陽性者。重癥病例可留有后遺癥如共濟失調、癱瘓、失明、耳聾、智力障礙等。流感桿菌腦膜炎的并發癥除中樞神經系統并發癥外,也可以出現骨與關節的并發癥。如拇指關節炎、肘關節炎、肱骨遠端骨髓炎、膝關節炎、髖關節炎等。
二治療
未經治療,感染流感桿菌b型菌的病人可迅速死亡,尤其是腦膜炎和會厭炎者。氯霉素療效較好。常為首選。然而,病原菌對氯霉素已出現耐藥,其耐藥發病率>50%,故需進行藥物敏感檢查。過去,氨芐西林療效尚可,最近發現25%的產β-內酰胺酶細菌對氨芐西林耐藥。
豬鏈球菌病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豬鏈球菌病;豬的傳染病
【論文摘要】:豬鏈球菌病是由鏈球菌引起的一種人畜共患傳染病,對養豬業有著較大的威脅。鏈球菌廣泛分布于自然界,不同年齡的豬都可感染發病,新生仔豬、哺乳仔豬的發病率和病死率高。表現為急性出血性敗血癥、心內膜炎、腦膜炎、關節炎、哺乳仔豬下痢和孕豬流產等,敗血癥型及腦膜腦炎型多見于仔豬,化膿性淋巴結炎型多見于中型大小的生豬。病豬、康復豬、健康豬均可帶菌,常通過接觸性傳播,如口、鼻、傷口等是該病侵入門戶。該病流行無明顯季節性,夏秋季節易多發,該病侵入豬群后,常為地方性流行,并零星發病,陸續出現死亡。有時會呈地方性暴發,發病率和死亡率高。
豬鏈球菌病是一種人畜共患的急性、熱性傳染病,不僅可致豬敗血癥肺炎、腦膜炎、關節炎及心內膜炎,而且可感染特定人群發病,并可致死亡,危害嚴重。
1.豬鏈球菌病的概念
豬鏈球菌病是由C、D、E及L群鏈球菌引起的豬的多種疾病的總稱。自然感染的部位是上呼吸道、消化道和傷口。表現為急性出血性敗血癥、心內膜炎、腦膜炎、關節炎、哺乳仔豬下痢和孕豬流產等。本病流行無明顯季節性。但有夏、秋季多發,潮濕悶熱的天氣多發的特點。有時甚至可呈地方性爆發,發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給規模化養豬造成嚴重的損失。
2.豬感染豬鏈球菌病的臨床癥狀表現:
科學用藥情況調查報告
科學合理地用藥可以收到防、治疾病的功效,反之,則延誤病情,損害身體健康。因此,患者用藥需要遵循科學合理的用藥方法,方能達到事半功倍的療效。現結合藥事管理工作的經驗,談談怎樣避免幾種常見的、不良的用藥習慣,正確合理用藥,確保身體健康。
一、合理安排給藥時間
大部分藥品說明書或標簽上,藥品的用法都是標明一日服幾次。據此,人們“約定俗成”地都把一日服用3次的藥物在早、中、晚餐前后服用,這樣,本應24小時服用的藥物實際上12小時就服完了,另外12小時則無藥可服。這就造成白天血藥濃度高,夜晚血藥濃度低的不均衡現象。對于那些需要維持體內平穩濃度才能發揮作用的藥物來說,這樣的服藥方法是不可取的。科學的提法應該是“用藥間隔”。
比如,抗菌藥物在體內需要保持相對平穩、最好是在最低抑菌濃度之上的血濃度,而不是白天高、夜晚低,那樣容易給病菌以茍延殘喘的機會。
一般來說,半衰期(t1/2)長的藥物給藥間隔較長,反之,半衰期(t1/2)短的藥物給藥間隔也相對較短。但臨床上并不簡單按半衰期給藥。青霉素類、頭孢菌素類等β-內酰胺類抗生素為時間依賴性抗生素,其殺菌作用取決于血藥濃度超過常見致病菌最低抑菌濃度(MinimalinhibitionconcentrationMIC)的時間長短。因此,該類藥物的日劑量通常應分次給藥,使血藥濃度超過致病菌MIC的時間盡量長。而氨基糖苷類、氟喹諾酮類等為濃度依賴性抗菌藥,其殺菌作用取決于血藥濃度的高低,血藥濃度越高,其殺菌作用越強。因此,該類藥物的日劑量可一次或分2次給藥。
為有效控制感染,應盡快使藥物達到有效血藥濃度。對于估計在12小時仍不能達到有效穩態血藥濃度的藥物,如磺胺類藥物,就需給予首次負荷劑量,即加倍劑量給藥。
小兒急性偏癱研究論文
小兒急性偏癱是一側肢體突然完全或部分出現活動障礙的綜合征。由于嬰兒和兒童腦血管疾病的致殘率很高,早期診斷和治療對于防止并發癥和后遺癥甚為重要。現將我院1996年到現在收治的15例分析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男9例,女6例。年齡:<3個月2例,~3歲2例,~6歲3例,~12歲8例。發病情況:暴發起病2例,急性起病10例,輕型起病3例。數天或數周前有上感史者6例,腮腺炎病史1例。
1.2臨床表現右側偏癱9例,左側偏癱6例,中樞性面癱4例。發熱4例,驚厥7例,意識障礙5例,性情改變3例,頭痛嘔吐9例,吞咽困難2例。
1.3輔助檢查頭顱CT檢查13例,MRI檢查5例,腰穿查腦脊液6例,血常規檢查15例,凝血酶原時間測定3例,凝血因子Ⅷ、Ⅸ活性測定2例。
1.4治療控制顱內感染、控制驚厥、營養神經細胞、改善腦血管循環,應用抗凝劑,轉外科手術切除腫瘤,以及康復治療(運動療法、針灸、按摩等)。
近年以來住院結核病患臨床探析
改革開放20多年以來,全國先后進行了4次大規模的結核病學抽樣調查。結果表明結核病呈緩慢下降的趨勢,有學者認為形勢不容樂觀。筆者對20年來住院結核患者進行臨床分析,結果如下。材料與方法回顧性地調查了1980-1999年全部患各型肺結核和結核性腦膜炎患者的住院病歷。第一次住入本院的,不管初、復治均登記統計,凡是病歷上寫明再次入院者全部剔除。共13330例,其中80年代5907例,80年代前期2611例,后3296例;90年代7243例,90年代前期4473例,后期2950例。
全部肺結核病例均因明顯的肺結核癥狀,經痰菌、胸片證實為肺結核而要求住院。結核性腦膜炎患者有典型的腦脊液改變,并經抗結核病治療有效,按年度分類整理,結核病的分型仍按1978年結核病分類法進行統計分析,分別以80年代和90年代前后期進行統計學處理。統計學處理采用X2檢驗。
結果與分析80年代收治男性患者4402例,女性患者1505例;90年代收治男性患者5458例,女性患者1965例。男女之比為2。8:1。0-10組結核患者數90年代與80年代相比迅速下降,差異有非常顯著性(P小于0。01),其中以80年代前期至后期下降最為明顯(X2=39。68,P小于0。01),差異有非常顯著性。而11歲以上至50歲肺結核沒有明顯變化(P大于0。05)。結核病的發病年齡后移,51-60歲組80年代至90年代構成比有所下降,二者比較差民有非常顯著性(P小于0。01);60歲以上的老年肺結核患者數呈上升趨勢,90與80年代比較差異有非常顯著性(P小于0。01),其中以90年代后期上升最為明顯(X2=77。97),差異有非常顯著性(P小于0。01)。具體結果見表1。兒童結核病的防治初見成效,這說明卡介功接種對防止兒童結核心、效果明顯,同時人們對兒童健康的關注、兒童喂養方式的改變也起到了很在的作用。20年前,農村口對口喂食現象比較普遍,現在就很少發現這方面的情況。隨著人口老齡化,老年人口的增多,機體免疫力下降,結核病發病年齡高峰由51—60歲組向61—70歲以及71歲以上組轉移,與文獻報道一致。
90年代與80年代相比,慢性纖維空洞型肺結核患者明顯減少,1980—1984年收治378例,占住院結核患者數的14、48%;1985—1989年收治244例,占7、40%;1990—1994年收治60例,占1、34%;1995—1999年收治33例,占1、12%。80年代前后期,已有顯著下降(X2=77、39,P小于0、01);90年代與80年代相比,下降明顯(X2=185、44,P小于0、01)。但整個90年代仍有患者發生,并趨于平穩狀態。正規的化療和結核控制項目的實施,使排菌的肺結核患者治愈率明顯提高。同時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生活條件的改善、生活方式的改變、醫學知識的普及,使人們知道一旦發現肺結核應立即治療,減少了慢性纖維空洞型肺結核的比例。從1980年舊住院結核病的20、44%降到1999年的0、93%,年平均遞降率為24、77%。
80年代共收治結核性腦膜炎143例,舊住院結核患者數的2、27%,而90年代僅25例,占0、34%,兩者比較差異有非常顯著性(X2=118、05,P小于0、01),尤其是兒童結核性腦膜炎下降最為明顯。從時間上看80年代早期下降速度最為明顯,90年代早期在快速下降的基礎上又有下降,但結核性腦膜炎仍有發生。
初治肺結核患者迅速增多,而復治肺結核患者明顯減少,整個90年代各個時期相比,差異有非常顯著性(X2=344、82,P小于0、01)。具體分布見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