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動脈瘤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9 06:19:2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腦動脈瘤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腦動脈瘤監護思考
腦動脈瘤是一種常見的腦血管病,好發于顱底動脈環的分支或分叉處。是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死亡率高達25%~26%,且再出血死亡率極高。目前介入栓塞已成為腦動脈瘤的主要治療技術,它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痛苦少及住院時間短的優點。2009年9月~2011年9月收治腦動脈瘤患者30例,通過有效的護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資料與方法
本組患者30例,女18例,男12例,年齡40~68歲,均有高血壓病史,均表現為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栓塞治療,住院時間7~15天。手術方式:全身麻醉,常規消毒皮膚,右側腹股溝穿刺插管,經血管造影以明確導管準確無誤地介入動脈瘤內,根據測得的動脈瘤大小選用合適的微螺圈。在屏幕直視下將它們送入動脈瘤內[1],經造影證實,動脈瘤完全閉塞后拔出導管,加壓包扎,送返病房。
2.結果
30例患者順利完成介入栓塞,頭痛頭暈、惡心嘔吐癥狀消失,術后無并發癥。
3.護理
血管內栓塞治療腦動脈瘤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一般資料;護理;討論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腦動脈瘤是腦內動脈壁的結構發育不良或因腦外傷、動脈硬化造成動脈壁損傷或老化、本組患者均在全麻下經股動脈行介入治療,主要采用電解可脫式彈簧圈栓塞、心理護理護士積極主動地與患者溝通,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提供舒適的就醫環境要保持病室安靜、病情觀察嚴密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和意識狀態、術前基礎護理要預防便秘、控制血壓有高血壓的患者應用輸液泵、術前準備術前行血、尿常規、出凝血時間、肝、腎功能等化驗、病情觀察及護理要嚴密觀察病情、術后其他護理措施術后煩躁的患者可給予鎮靜藥物等,具體請詳見。
腦動脈瘤是腦內動脈壁的結構發育不良或因腦外傷、動脈硬化造成動脈壁損傷或老化,使局部血管壁向外膨大形成的囊狀瘤體。腦動脈瘤極易在突發的緊張、用力、疲勞等血壓升高的過程中突然破裂,引起顱內蛛網膜下腔出血及導致嚴重的并發癥,而患者再次出血的病死率和致殘率可達75%~80%[1]。近年來,隨著神經外科介入設備、材料和技術的不斷進步,血管內栓塞已成為治療腦動脈瘤的重要方法之一,而術前、術中及術后實施的良好護理措施對于介入治療的成功亦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就我科54例顱內動脈瘤患者行介入治療的護理體會報道如下:
1一般資料
2005年5月~2008年8月,我科共行顱內動脈瘤介入治療54例,其中,男38例,女16例,年齡25~68歲,平均48.5歲;患者就診時表現為蛛網膜下腔出血、頭痛、頭昏、惡心、嘔吐,54例患者均經全腦血管造影證實,其中,前交通動脈瘤18例,后交通動脈瘤22例,大腦中動脈瘤8例,大腦前動脈瘤6例。
本組患者均在全麻下經股動脈行介入治療,主要采用電解可脫式彈簧圈栓塞。術中根據動脈瘤所在位置或血管代償情況,酌情使用肝素,確認栓塞滿意后拔出導管鞘,壓迫穿刺點,彈力繃帶加壓包扎;術后絕對臥床24h,并應用尼莫地平等擴血管藥物治療1~2周。54例患者手術順利,術后繼發腦血管痙攣18例,經臨床治療,恢復良好;全部患者動脈栓塞成功,術后復查動脈瘤未顯影,載瘤動脈供血正常,康復出院。術后半年隨訪無再出血。
2護理
栓塞術后腦供血不足發生的影響因素
[摘要]目的分析顱內動脈瘤(IA)患者介入栓塞術后腦供血不足發生的影響因素。方法回顧性分析接受介入栓塞術治療的90例IA患者病例資料、相關檢查資料;統計患者術后3周腦供血不足發生情況,設計基線資料填寫表,閱讀并記錄患者相關基線資料,將可能的影響因素納入,經Logistic回歸分析找出可能導致IA患者介入栓塞術后腦供血不足發生的影響因素。結果90例IA患者術后有13例發生腦供血不足,發生率為14.44%;IA患者腦供血不足發生者動脈瘤最大徑、吸煙史、合并高血壓、Hunt-Hess分級、甘油三酯(TG)水平、總膽固醇(TC)水平與未發生腦供血不足者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經Logistic回歸分析,動脈瘤最大徑>10mm、合并高血壓、TG和TC水平升高可能是IA患者介入栓塞術后腦供血不足發生的危險因素(P<0.05)。結論IA患者介入栓塞術后腦供血不足可能與動脈瘤最大徑>10mm、合并高血壓、TG和TC水平升高有關。
[關鍵詞]顱內動脈瘤;介入栓塞術;腦供血不足;高血壓;吸煙
介入栓塞術作為顱內動脈瘤(intracranialaneu-rysm,IA)常用手段,其將柔軟鈦合金彈簧圈經微導管置入動脈瘤囊內,可促使瘤囊內血流消失,預防動脈瘤再次破裂出血[1]。已有研究證實,介入栓塞術治療IA破裂蛛網膜下腔出血近期和遠期療效可靠,且可改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情況[2]。IA患者介入栓塞術后可能會出現腦供血不足并發癥,延長患者康復時間,影響治療整體獲益[3]。年齡、高血壓病史等均可能是顱內未破裂動脈瘤患者介入術后腦缺血性損傷的危險因素[4],但更多的影響因素有待探索。本研究對顱內未破裂動脈瘤患者介入栓塞術后腦供血不足發生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現報道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12年2月—2016年8月本院接受介入栓塞術治療的90例IA患者資料,其中男47例,女43例;年齡43~67歲,平均(55.62±3.24)歲;動脈瘤位置:頸內動脈29例,前交通動脈26例,大腦中動脈23例,基底動脈8例,其他4例。納入標準:IA符合《歐洲卒中組織顱內動脈瘤和蛛網膜下腔出血處理指南》[5]中相關標準,且經腦血管造影確診;破裂性動脈瘤;先天性動脈瘤;完成介入栓塞術治療(經微彈簧圈栓塞治療);Hunt-Hess分級[6]Ⅲ~Ⅳ級;凝血功能、免疫系統正常。排除標準:多發動脈瘤;合并血液性疾病;合并嚴重心血管疾病,如血管硬化性高血壓、糖尿病二期等;合并先天性心臟病、肝腎衰竭等重要臟器疾病;合并感染性疾病;合并惡性腫瘤;介入治療前1個月發生腦出血或蛛網膜下腔出血;治療前伴有腦缺血損傷。1.2腦供血不足評估統計患者術后3周腦供血不足評估情況,腦供血不足符合《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中國專家共識更新版(2011年)》[7]中相關標準,且經腦CT血管造影檢查證實為腦缺血。1.3基線資料采集設計基線資料填寫表,閱讀患者相關基線資料,并記錄研究所需資料,內容包括性別、年齡、動脈瘤位置(頸內動脈、前交通動脈、大腦中動脈、基底動脈和其他)、動脈瘤最大徑(>10mm、≤10mm)、吸煙史、合并高血壓[符合《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年修訂版)》[8]中相關標準,收縮壓≥140mmHg,舒張壓≥90mmHg]、Hunt-Hess分級[Ⅲ級:輕度局灶性功能缺損,伴有嗜睡、精神錯亂等表現;Ⅳ級:昏迷,中度或重度偏癱,有早期去大腦強直癥狀]、收集相關實驗室指標血紅蛋白(he-moglobin,Hb)水平和空腹血糖(fastingplasmaglucose,FPG)、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總膽固醇(totalcholesterol,TC)和肌酐(creatinine,Cr)水平。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3.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IA患者介入栓塞術后腦供血不足發生的影響因素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電解可脫性彈簧急診栓塞破碎動脈瘤分析論文
1質料和要領
1.1臨床資料本組27例中,男10例,女17例,年歲40~85歲,均勻63歲。按Hess和Hunt分級:Ⅲ級11例,Ⅳ級16例。25例在發病12h(均勻8h)內舉措脈瘤栓塞,1例在第1次出血后第5天再次出血后急診入院栓塞;另1例在第1次出血后第40天,第3次出血后急診入院栓塞。27例均因出血兇險水平、動脈瘤部位、不能耐受滿身麻醉或開顱手術等因素而不適當行開顱手術。
1.2影像學檢查全部病例經頭顱CT證實有SAH,并伴有腦內血腫12例,其中血腫破入腦室5例,并恐慌阻塞腦積水2例。按Fisher分級:Ⅱ級5例,Ⅲ級10例,Ⅳ級12例。入院后急診行全腦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其中基底動脈頂端動脈瘤8例,前交通動脈動脈瘤5例,頸內動脈-后交通動脈動脈瘤5例,海綿竇部動脈瘤2例,大腦中動脈分叉部動脈瘤2例,椎動脈壁間動脈瘤5例。動脈瘤巨細5mm以下12例,5~10mm9例,10~20mm5例,22mm1例。瘤頸寬度在3mm以下11例,≥3mm10例,無法堅定6例。2例并發阻塞腦積水的行腦室外引流后再行腦血管造影檢查及栓塞術。全組均為單發動脈瘤,動脈瘤有顯著小泡的19例。
1.3治療要領在基礎麻醉或全麻下行DSA及動脈瘤栓塞術。通例行股動脈插管,以手推造影劑,先對困惑為出血源頭的動脈造影。搪塞老年患者,為警備造影時血管壁硬化斑塊脫落,在導管插入頸內動脈和椎動脈前,先行頸總動脈分叉部和椎動脈肇始部造影。扶引導管選用6FEnvoy(Cordis公司)或Omniguide導管(Mis公司)或Fas-Guide導管(Boston公司)。選用Track-18,Track-10(Boston公司),Prowler-14(Cordis公司)等雙標志微導管和相應的微導絲。微導管導入前,為防治血管痙攣,從扶引導管注入尼卡地平0.5ml。本組采用GDC(Boston公司)作為栓塞質料。GDC的彈簧圈不能置于動脈瘤小泡處,以免動脈瘤破碎。每一根GDC熔斷前行正側位造影以確認載瘤動脈不受影響,并視察動脈瘤的豐裕情況。在導入GDC時經常會遇到阻力,通常是微導管開口處遇到已導入的彈簧圈或動脈瘤壁。這時將微導管稍回撤再推進GDC。動脈瘤的栓塞尺度:(1)動脈瘤不顯影而載瘤動脈不受影響;(2)栓塞后動脈瘤小泡不再顯影;(3)彈簧圈的置入盡可能彌漫滿動脈瘤。搪塞瘤頸較寬的動脈瘤,由于彈簧圈導入時較易突出瘤腔至載瘤動脈,在栓塞歷程中需要一項特別的技能,即在導入彈簧圈時,在動脈瘤開口處的載瘤動脈內豐裕一個球囊以閉塞動脈瘤口,警備彈簧圈突至載瘤動脈,即瘤頸成形術。頸內動脈動脈瘤,選用Balt球囊,將球囊用細線綁在Track-18或Track-10導管頭端,做成一個不行脫球囊導管。另一側股動脈穿刺,置入7F或8F導管鞘,球囊經7F或8F扶引導管導入。因在頸內動脈中需插入2根扶引導管,故議決GDC的扶引導管應選用較細的型號,本組較多采用的是5F扶引導管。當動脈瘤在基底動脈頂部,瘤頸較寬的,為警備彈簧圈影響大腦后動脈,偶然需用二根球囊導管行瘤頸成形術。但由于椎動脈相對較細,本組采用Fas-Stealth單腔閥門球囊導管,雙側股動脈穿刺,一側肱動脈穿刺,采用4F或5F扶引導管,左側椎動脈插入二根扶引導管,議決右側肱動脈將一根扶引導管插入右側椎動脈。當彈簧圈靠近動脈瘤時,將球囊豐裕,閉塞動脈瘤口并開始計時,導入彈簧圈后,泄掉球囊,球囊的豐裕時間盡可能短,一樣平常不凌駕60s,視察彈簧圈的位置和形狀,正側位造影證實得意后再行電熔斷。
1.4術后處理術后通例以低分子肝素靜滴7d。搪塞寬頸動脈瘤,術后予滿身肝素化3d,同時監測凝血時間,使之連結在200~300s。這類患者在停用肝素化后予恒久口服華法令或小劑量阿司匹林。6例在栓塞竣事后即行腰椎穿刺置管一連引流,2例行腦室外引流。腰椎穿刺置管在透視下操作,盡可能將管頭靠近顱腔。其中7例在術后次日,經引流管注入構造型纖溶酶原激活劑(t-PA)2mg,夾管1h后再放開引流。憑據復查CT表現的蛛網膜下腔積血情況和引流出的腦脊液情況椎管內注射t-PA,每天2mg,可一連用4d。栓塞術后通例立刻行CT檢查。術后2周、3個月、1年行腦血管造影隨訪。
1.5并發癥處理SAH后腦血管痙攣是緊張的并發癥。本組有4例行球囊血管擴張術。用Track-18或Track-10微導管,前端用細絲線縛一個Balt球囊,球囊頂端用無孔細針穿一小孔,自制成帶孔球囊導管。經7F或8F扶引導管將球囊送至痙攣部位,注入用生理鹽水稀釋的鹽酸嬰粟堿以擴張動脈。
顱內動脈瘤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培訓探討
摘要:目的探討以卒中急救護士為主導的顱內動脈瘤患者自我管理培訓對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響。方法選取2017年8月—2018年8月到我院進行手術治療的62例顱內動脈瘤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1例。對照組患者行顱內動脈瘤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在顱內動脈瘤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進行以卒中急救護士為主導的動脈瘤患者自我管理培訓。比較兩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護理滿意度。結果觀察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以卒中急救護士為主導的顱內動脈瘤患者自我管理培訓通過在患者入院時、術后第1天及出院前1~2d對患者進行5個方面的自我管理培訓,可以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護理滿意度,值得在臨床中廣泛應用。
關鍵詞:急救護士;顱內動脈瘤;自我管理;培訓
顱內動脈瘤(IntracranialAneurysm),又稱腦動脈瘤,是一種由于大腦動脈或靜脈壁薄弱導致血管局部擴張或膨脹的腦血管疾病[1,2]。多種影響因素均可形成顱內動脈瘤,例如遺傳、身體其他疾病、使用可卡因、吸煙、過度酗酒、肥胖、頭部創傷和感染等都與顱內動脈瘤的發生有關[3,4]。顱內動脈瘤發病迅速、進展快,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致殘率和致死率均很高。顱內動脈瘤破裂后,血液會迅速滲漏到蛛網膜下腔,導致蛛網膜下腔出血,發病突然,基本沒有前驅癥狀,大約40%的患者在破裂后迅速死亡。即使顱內動脈瘤破裂后及時救治,但若術后沒有正確的治療和護理,40%的患者也會在術后3周內再次出血,再次出血導致的死亡率為80%[5,6]。因此,對需行手術治療的顱內動脈瘤患者進行正確的圍手術期護理管理至關重要。隨著自我管理理念的提出,越來越多的醫護人員重視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自我管理是指患者在自身個體控制下,通過自我護理的一系列行為來監控疾病和身體狀況,改善自身的疾病狀況和心理狀態,促進健康的一種健康管理方式[7]。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良好的自我管理措施可以有效控制患者的疾病,明顯改善身體健康,越來越多的醫護人員將患者的自我管理應用于臨床中,效果良好[8,9]。顱內動脈瘤的破裂或再次破裂嚴重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響,因此提高顱內動脈瘤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至關重要。本研究基于顱內動脈瘤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現狀及其影響因素,以卒中急救護士為主導,制定顱內動脈瘤患者自我管理培訓課程,探討該課程應用對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研究對象為2017年8月—2018年8月到我院進行介入手術治療的62例顱內動脈瘤患者。納入標準:經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技術(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檢查確診為顱內動脈瘤;準備進行介入手術治療的患者;格拉斯哥昏迷指數(GCS)評分為15分,可配合研究者進行問卷調查;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其他軀體嚴重功能障礙;精神障礙;由于嚴重并發癥導致圍手術期意識或精神障礙的患者。將62例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1例。觀察組患者男性17例,女性14例;年齡為(46.9±12.3)歲;學歷:小學及以下6例,初中或高中8例,大專及以上17例;婚姻狀況:已婚29例,單身2例;動脈瘤部位:前循環22例,后循環:8例,多發1例;住院時間:(14.1±2.4)d。對照組患者男性16例,女性15例;年齡為(49.4±14.5)歲;學歷:小學及以下5例,初中或高中7例,大專及以上19例;婚姻狀況:已婚30例,單身1例;動脈瘤部位:前循環23例,后循環:7例,多發1例;住院時間:(14.5±2.3)d。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和患病情況兩方面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1.2.1干預方法。1.2.1.1對照組干預方法。對照組患者行顱內動脈瘤常規護理,包括當班責任護士對患者進行常規出入院宣教和術前術后護理。1.2.1.2觀察組干預方法。觀察組患者在顱內動脈瘤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進行以卒中急救護士為主導的動脈瘤患者自我管理培訓,該課程均由在神經內科工作滿3年及以上,經過卒中急救護士培訓并考核合格的護師及主管護師為指導老師,由視頻、PPT課件和微信群等授課方式進行培訓。課程內容均上傳至微信群,以便患者及時查閱;患者可在住院及出院任何期間及時詢問卒中急救護士關于顱內動脈瘤自我管理的任何信息。以卒中急救護士為主導的動脈瘤患者自我管理培訓課程主要分為以下各個方面[10,11]:(1)癥狀自我管理:在患者入院當日,指導患者正確評估和表達自身的癥狀,并明確各癥狀的意義、發展趨勢和危害程度,及緩解癥狀的重要性和自我干預方式,尤其是控制血壓、預防癲癇發作和處理動脈瘤突然破裂的方法;在術后第1天,指導患者及時發現并發癥、預防和處理并發癥的方法;在出院前1~2d,指導患者學會傷口自我護理、用藥管理、不良癥狀的預防和處理。(2)日常生活自我管理:在患者入院當日,指導患者掌握術前正確的生活方法,包括環境、飲食、活動與休息、不良生活習慣改變等方面;在術后第1天,指導患者掌握術后早期正確的生活方法,指導家屬配合患者進行肢體制動;在出院前1~2d,指導患者掌握出院后正確的生活方法。(3)情緒自我管理:在患者入院當日,鼓勵患者保持穩定的情緒,避免刺激;在術后第1天,鼓勵患者保持積極的情緒;在出院前1~2d,鼓勵患者保持穩定的情緒,避免過度活動。(4)社會自我管理:在患者入院當日,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有效溝通,鼓勵家屬積極配合和支持患者;在術后第1天,鼓勵家屬積極協助患者自我管理;在出院前1~2d,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促進患者盡早生活自理,回歸家庭和社會。(5)信息自我管理:在患者入院當日,及時了解患者獲取疾病相關信息的途徑,并向患者介紹正確、便捷、迅速獲取知識的途徑;在術后第1天,鼓勵患者積極尋求專業指導;在出院前1~2d,向患者講解隨訪的方式和時間,入院復查時間和相關資源獲取途徑等。1.2.2觀察指標。1.2.2.1顱內動脈瘤自我管理測評量表評分。采用徐燕等[12]研制的顱內動脈瘤自我管理測評量表。該量表主要包括癥狀自我管理、日常生活自我管理、情緒自我管理、社會自我管理和信息自我管理5個維度,共28個條目。采用Likert5級評分法,總分為28~140分,分數越高說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越高,該量表Cronbach’sα系數為0.756,內容效度指數為0.802。該量表均在患者入院當日、術后第1天和出院前1~2d的自我管理培訓課程后發放和回收。1.2.2.2護理滿意度。采用自行制定的顱內動脈瘤患者住院滿意度調查表,共20個條目,每個條目1~5分,總得分為20~100分,得分越高說明護理滿意度越高。該問卷在患者出院前1~2d的自我管理培訓課程后發放和回收。1.2.3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23.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自我管理能力評分及護理滿意度得分以(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高血壓腦出血護理論文
1高血壓腦出血的發病原因
高血壓腦出血的發病原因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1)長期高血壓使腦小動脈形成微動脈瘤,主要分布與基底神經節豆紋狀動脈供應區及橋腦,在血壓驟升時,微動脈瘤可能破裂而引起出血;(2)高血壓引起的腦小動脈痙攣可能造成其原端腦組織缺氧壞死,發生點狀出血和腦水腫;(3)腦動脈的外膜和中層在結構上遠較其他器官的動脈為薄弱,可能是腦出血比其他內臟出血多見的一個原因;(4)高血壓可加重、加速或導致腦小動脈玻璃樣變或纖維樣壞死,它使血管內膜大為削弱,促使形成夾層動脈瘤,繼而破裂出血。
2高血壓腦出血外科治療進展
2.1病因及診斷長期高血壓是導致高血壓腦出血的最常見的原因,主要病變血管為直徑100-400微米的腦穿支動脈。腦穿支動脈以直角發自供血動脈,無側支循環,所以血壓升高時無分流血管。隨血壓的升高,穿支動脈出現Charcot-Bouchard(粟粒狀)動脈瘤,從而易出現腦出血。豆紋動脈、丘腦穿支動脈、中腦周圍基底動脈分支、小腦上動脈及下后動脈供血區均是高血壓腦出血的高發區。其他最主要的病因是動脈瘤和動靜脈畸形及其它血管畸形、腫瘤。
CT檢查是早期診斷的關鍵,它能清楚地區分是出血還是缺血性卒中,動脈瘤能確定出血量的大小和部位,顯示引起腦出血的結構異常,如動靜瘤、動靜脈畸形和腦腫瘤,還可顯示并發癥,如腦病、腦室內出血或腦積水。應用造影劑能進一步顯示可疑的血管畸形。MRI和MRA和其有效檢查方法一樣有助于查明血管畸形和動脈瘤等病變。MRI診斷海綿狀血管畸形明顯優于CT及血管造影,并能提供有關腦出血時程的詳細資料。
2.2早期觀察和處理
老年腹主動脈瘤圍手術護理探究論文
摘要:報告1995~1998年20例腹主動脈瘤圍手術期的護理體會。術前監測生命體征,控制血壓警惕瘤體破裂,做好健康宣教及心理護理;術后護理必須加強循環及呼吸系統的管理,及時發現和治療術后高血壓,注意術后出血、心功能、下肢血運的觀察。強調胃腸減壓、飲食與營養的護理,并對術后正確體位,維持水、電解質、酸堿平衡的護理做了介紹。本組無術中或術后死亡,均痊愈出院。
腹主動脈瘤(AbdominalaorticAneurysm,簡稱AAA)是指因各種原因造成的腹主動脈管壁局部薄弱,張力減退后伸延所產生的永久性異常擴張或膨出。近來隨著飲食結構的變化,壽命延長,加之檢查設備的完善其發病率有增多趨勢。該病多見于60歲以上老年男性,動脈粥樣硬化是其主要發病原因,占90%以上。[1]我科自1995~1998年收治AAA患者20例,無一例死亡,全部治愈出院。現將該病臨床護理體會介紹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中男19例,女1例,年齡60~78歲,平均年齡65.5歲。既往病史中高血壓13例(65.5%)。高血脂、心臟病4例,肺部疾患和糖尿病各2例,50%病人有吸煙史。20例均在全麻下行經腹途徑腹主動脈瘤切除,腹主動脈-雙髂動脈或雙股動脈“Y”型人工血管轉流術。
2術前護理
腹主動脈瘤手術難度高,有一定創傷性。為了提高療效,周密仔細的術前護理是十分重要的。
循證護理對栓塞術后并發癥的影響
顱內動脈瘤是臨床較為常見的腦血管疾病,即顱內動脈血管局部異常瘤樣突起,患者有頸部強直以及意識障礙等表現。本文探討循證護理對顱內動脈瘤患者介入栓塞術后并發癥情況及預后的影響,為患者術后早日康復提供護理經驗借鑒。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取2019—2020年于我院經顱內血管造影術確診的顱內動脈瘤患者70例。本文患者均具有配合治療和護理的能力,患者與家屬對本研究內容均知情同意;已排除重大器官障礙、精神或意識障礙以及對治療不耐受患者。其中,男35例、女35例,年齡35~70歲、平均(53.0±4.3)歲。將其按護理方案不同分為常規組與循證組,每組各35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常規組予以基礎護理、健康宣教、答疑、情緒安撫等常規護理。循證組開展循證護理干預。(1)計劃階段。從知網、萬方等數據庫下載多篇高質量文獻,結合臨床經驗與患者個體情況,總結介入栓塞術護理要點,并制定護理計劃。(2)實施階段。心理干預:由于對病情的擔憂,患者會產生較重的心理負擔,護理人員需根據患者性別、性格、年齡予以情緒疏導,向其介紹栓塞術的治療優勢和成功病例,增強患者治療信心和依從性,穩定患者心理;基礎護理:做好病室環境護理,指導患者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飲食上側重清淡易消化食物;病情護理:監測患者呼吸頻率、血壓等基礎生命體征,保持呼吸通暢,術后12h以冰袋壓迫穿刺處預防出血,指導患者術后4~6周臥床靜養;預防肺感染:制定合理探視制度,做好病房消毒管理,嚴格執行無菌操作,避免人員隨意出入而導致肺部感染的發生;預防神經功能障礙:觀察患者神經癥狀,監測用藥后患者面色、脈搏等情況。(3)檢查階段。定期評估患者的心理健康、生活質量狀況。(4)總結階段。結合發現的問題提出改善措施,不斷提高護理質量。
神經外科聽覺誘發電位治療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聽覺誘發電位指數(AAI)、靶控輸注及喉罩應用于神經外科介入治療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將40例ASAⅡ~Ⅲ級,動脈瘤分級Ⅱ~Ⅳ級接受神經外科介入治療全身麻醉的患者隨機分為A、B兩組,每組20例,兩組均應用丙泊酚靶控瑞芬太尼阿曲庫銨靜脈維持麻醉,插入喉罩進行機械通氣。A組為AAI指導組,通過維持AAI值于20~25來調節丙泊酚的靶濃度值;B組為對照組,憑借血流動力學參數來調節丙泊酚的靶濃度值。記錄麻醉期間血流動力學及AAI的變化、麻醉藥物用量、術畢清醒時間、拔管時間及有無發生術中知曉。結果40例患者均安全順利經過介入治療過程,兩組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及術畢拔管時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A組丙泊酚用量及術畢清醒時間少于B組(P<0.05),兩組均未發現術中知曉。結論AAI作為一項新的麻醉深度監測指標可被有效地應用于神經外科介入治療全麻監測,實現給藥個體化,提高麻醉安全性,減少術中知曉的發生率。
關鍵詞:聽覺誘發電位指數;顱內動脈瘤;介入
隨著神經外科介入技術的不斷發展,顱內動脈瘤治療也由外科手術轉向介入性微創治療。它具有重復性強、定位準確、操作簡便、創傷小、術后恢復快、并發癥少等優點。介入治療操作精細,麻醉要求蘇醒迅速、循環平穩,控制顱內壓,避免動脈瘤意外破裂,因此必須掌握好麻醉深度以避免出現術中知曉。聽覺誘發電位指數(AAI)是新近出現的麻醉深度監測指標,它可反映皮層及皮層下腦電活動,與多種麻醉藥有量效關系,可以直觀、連續、實時、精確地反映麻醉深度。
一、資料與方法
1.1病例選擇40例顱內動脈瘤患者,年齡35~63歲,體重60~75kg,男22例,女18例,ASAⅡ~Ⅲ級,動脈瘤分級Ⅱ~Ⅳ級,病變部位包括前交通動脈瘤15例,后交通動脈瘤11例,大腦中動脈瘤8例,其他部位6例。所有患者無聽力障礙及長期服用鎮靜、抗精神病類藥物史。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每組20例:A組為AAI指導組,B組為對照組。
1.2術前準備患者于術前常規進行全身系統檢查,術前12h禁食禁水,不應用術前藥。
略論多排螺旋CT特點及應用
【摘要】64排螺旋CT腦血管成像能清晰的顯示顱內大血管影像,對絕大部分的動脈瘤能迅速、準確地診斷。多層螺旋CT掃描機,通過選擇合理的掃描參數,優化掃描方案,充分應用多種后處理手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機器性能的不足,獲得較滿意的腦血管CTA圖像。螺旋CT的CTA檢查是一種顯示顱內血管病變有價值的檢查方法,它較普通螺旋CT更快捷,更準確,相對腦血管造影有無創傷、價格低的優點。本文還對CTA的3種主要成像方法的差異及其與DSA的比較。對原發本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病因的篩查及臨床治療方案的制定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關鍵詞】多排螺旋CT特點腦血管成像蛛網膜下腔出血多排螺旋CT與普通螺旋CT比較
CTA在腦血管病診斷中廣泛應用。腦血管病又稱腦血管意外、腦中風或腦卒中,是由腦部血液循環障礙,導致以局部神經功能缺失為特征的一組疾病。根據其病理變化分為出血性和缺血性腦血管病兩大類。通常突然起病,以頭痛、嘔吐、昏迷、短時間內肢體活動障礙的患者多數為腦出血,對于頭痛癥狀較輕的蛛網膜下腔出血極易被人們所忽視,這時頭顱CT掃描對于發現和診斷蛛網膜下腔出血具有重要的價值。CT血管造影(Computedtomographyangiography)簡稱CTA,CTA對于腦動脈瘤的發現和診斷有著一定的優勢作用。
CTA是采用CT增強掃描,利用三維重建技術顯示顱內血管的一種新的檢查手段。近年來,CTA正迅速成為診斷蛛網膜下腔出血病人是否存在顱內動脈瘤的首選方法。與DSA相比,CTA的優勢在于:1、無創。患者只需通過手臂靜脈注入造影劑,通過螺旋CT掃描即可完成檢查,無任何痛苦。2、成像快。CTA檢查準備好后,注藥到掃描完成不到一分鐘,對于有些躁動患者給鎮靜藥后也能檢查。3、圖象清晰、準確可靠。CT掃描完成后可通過計算機三維重建3D圖象,從不同角度顯示動脈瘤,反映動脈瘤的所有特征,包括動脈瘤頸、動脈瘤囊、瘤壁鈣化和血栓形成等。CTA與CT結合,能更好地顯示動脈內的血栓和梗死的范圍。在判斷是否動脈近端或遠端閉塞,選擇動脈內溶栓抑或靜脈溶栓,有重要參考價值。使用多層CT技術,能顯示頸內動脈和椎動脈的整個行程,包括顱內段和顱外段,還能顯示側支循環。另外還可模擬開顱并從手術野觀察動脈瘤的指向、瘤頸的位置、動脈瘤與鄰近血管及顱底骨的空間關系,為外科手術治療提供很好的治療方案。
原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是臨床常見的神經系統急癥之一,其出血原因很多,主要病因為顱內動脈瘤或動靜脈畸形,其次為高血壓動脈硬化,血液病,動脈炎,顱內腫瘤及抗凝治療的并發癥等,約占急性腦血管病的10%~15%[1]。CT腦血管成像(CTangiography,CTA)是經周圍靜脈高速注入碘對比劑,在靶血管內對比劑充盈的高峰期,用螺旋CT進行快速體積數據采集,獲得的圖像再經各種計算機處理技術,合成三維(3D)血管影像。隨著螺旋CT的普及,該項檢查的臨床應用越來越廣泛,而多排螺旋CT(multislicecomputedtomography,MSCT)特別是64排螺旋CT的推出,更具有掃描速度快,成像清晰,細膩等優點,使CTA的臨床應用更為安全和簡便。本文應用64排螺旋CT對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的患者行CTA檢查,探討其在原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病因的篩查方面的應用價值。
應用Philips64排螺旋CT掃描機。先常規行顱腦平掃,再行小劑量造影劑試驗,描繪出時間-密度曲線,并通過時間-密度曲線確定最佳延遲掃描時間,后行CTA檢查。CTA掃描線平行于聽眥線,從顱底向顱頂掃描。在肘靜脈建立通道,經高壓注射器注入80~100mL碘對比劑,注射速度為3.0mL/s。延遲掃描時間為13~22s。掃描條件為120kV,280mA,掃描層厚1.25mm,連續掃描采集,重建間隔0.625mm,輸入原始數據后,在Philipsworkstation工作站上進行后處理重建,分別為容積重建(volumerenderingVR),最大密度投影法(maximumintensityprojectice,MIP)及表面遮蓋顯示法(surfaceshadeddisplace,SS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