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情歌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8 12:57:5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民族情歌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民族情歌

民族情歌審美思維分析論文

摘要:文章通過剖析西域各民族情歌中的審美思維,試圖發現西域各民族情歌中的審美思維是與原始思維的暗合與重疊。

關鍵詞:西域各民族情歌審美思維原始思維

東方各民族很早就進入了文明時代,但發展卻較緩慢。古代人類早期的社會結構、思維方式、倫理習俗、宗教信仰、生產生活方式、審美情趣、藝術表現等,在很大程度上被東方各民族完整地保存下來了。直至近現代,東方各民族的社會心理結構、思維特點以及藝術表現特點,仍在許多方面留下了遠古時代的深刻的歷史痕跡。東方美學思想和藝術表現方法同原始思維和原始藝術結有不解之緣,甚至可以說東方各民族的審美思維是原始思維的自然延伸和發展。剖析西域各民族情歌中的審美思維,我們也不難發現,它的審美思維與原始思維是暗合與重疊的。

一、原始思維的具體性與西域各民族情歌中審美思維的形象化特征暗合與重疊

原始思維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具體性。所謂“具體性思維”,是指思維對象和內容是個別的、具體的事物的外形,以及事物的整體形態的變化運動。在這種思維過程中,始終不脫離具體的物質形象。并且這種思維還有另一個突出特點是:把一切抽象的、普遍化的、觀念性的東西都盡力轉化為個別的、感性的形象,并通過直觀的方式來表達。例如,原始初民在尚不能清晰地把握抽象的感情的時候,只能隨主觀心意接納萬物。“心物不分”,以客觀物質表現情感。對于原始思維的具體性特點,18世紀意大利思想家維柯在《新科學》中論證到:原始人類就好似“人類的兒童”,原始思維就好似“兒童的思維”。也就是說,原始思維不僅用形象作為思維的基本材料和手段,而且用“以己度物”的類比表現方式來思維。因此,原始思維的具體性特點決定了早期人類的思維方式只能是用形象來思維,從而也大大激發了原始人類的形象思維能力和豐富的想象力。

在西域各民族情歌審美思維中,就保留著大量的具體形象思維的例子,審美思維的形象化特征是西域各民族情歌的一個重要特點。從古到今,愛情是亙古不變的話題。在西域各民族的情歌中,面對復雜、抽象、看不見的、摸不著的、無法用語言來確切表達的愛情,都有一個共同的表達特點,就是通過具體直觀的、可感受的事物來形象化地表達,即把一切抽象的、普遍化的、觀念性的東西都盡力轉化為個別的、感性的形象,并通過直觀的方式來表達。例如,維吾爾族情歌《假如我是一只夜鶯》中:假如我是一只夜鶯/我愿日夜為你歌唱/假如我是一條鯉魚/我情愿投入你的網羅/假如我是一只燕子/我愿在你的檐下作窩。這首情歌把一位姑娘抽象的、看不見的、摸不著的、無法用語言來確切表達的熾熱的愛情,通過具體形象的事物轉化為可直接感知的事物了。再如,塔塔爾情歌:“姑娘像魚兒敏捷/我撒下的網你已看著/為什么你總從我身邊滑過?”這首情歌,表現了一位小伙子對姑娘充滿愛慕與渴望的心情,而姑娘卻對小伙子充滿智慧的拒絕的復雜而美好的情感。這些情感復雜、抽象,無法用語言來確切表達,只可意會很難言傳。而該情歌卻用“魚兒敏捷”“撒下的網”“從我身邊滑過”等這些具體的事物,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只可意會很難言傳的深刻情感。通過上述論述我們可以看出,原始思維的具體性與西域各民族情歌中審美思維的形象化特征暗合與重疊。

查看全文

民族情歌中思維研究論文

摘要:文章通過剖析西域各民族情歌中的審美思維,試圖發現西域各民族情歌中的審美思維是與原始思維的暗合與重疊。

關鍵詞:西域各民族情歌審美思維原始思維

東方各民族很早就進入了文明時代,但發展卻較緩慢。古代人類早期的社會結構、思維方式、倫理習俗、宗教信仰、生產生活方式、審美情趣、藝術表現等,在很大程度上被東方各民族完整地保存下來了。直至近現代,東方各民族的社會心理結構、思維特點以及藝術表現特點,仍在許多方面留下了遠古時代的深刻的歷史痕跡。東方美學思想和藝術表現方法同原始思維和原始藝術結有不解之緣,甚至可以說東方各民族的審美思維是原始思維的自然延伸和發展。剖析西域各民族情歌中的審美思維,我們也不難發現,它的審美思維與原始思維是暗合與重疊的。

一、原始思維的具體性與西域各民族情歌中審美思維的形象化特征暗合與重疊

原始思維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具體性。所謂“具體性思維”,是指思維對象和內容是個別的、具體的事物的外形,以及事物的整體形態的變化運動。在這種思維過程中,始終不脫離具體的物質形象。并且這種思維還有另一個突出特點是:把一切抽象的、普遍化的、觀念性的東西都盡力轉化為個別的、感性的形象,并通過直觀的方式來表達。例如,原始初民在尚不能清晰地把握抽象的感情的時候,只能隨主觀心意接納萬物。“心物不分”,以客觀物質表現情感。對于原始思維的具體性特點,18世紀意大利思想家維柯在《新科學》中論證到:原始人類就好似“人類的兒童”,原始思維就好似“兒童的思維”。也就是說,原始思維不僅用形象作為思維的基本材料和手段,而且用“以己度物”的類比表現方式來思維。因此,原始思維的具體性特點決定了早期人類的思維方式只能是用形象來思維,從而也大大激發了原始人類的形象思維能力和豐富的想象力。

在西域各民族情歌審美思維中,就保留著大量的具體形象思維的例子,審美思維的形象化特征是西域各民族情歌的一個重要特點。從古到今,愛情是亙古不變的話題。在西域各民族的情歌中,面對復雜、抽象、看不見的、摸不著的、無法用語言來確切表達的愛情,都有一個共同的表達特點,就是通過具體直觀的、可感受的事物來形象化地表達,即把一切抽象的、普遍化的、觀念性的東西都盡力轉化為個別的、感性的形象,并通過直觀的方式來表達。例如,維吾爾族情歌《假如我是一只夜鶯》中:假如我是一只夜鶯/我愿日夜為你歌唱/假如我是一條鯉魚/我情愿投入你的網羅/假如我是一只燕子/我愿在你的檐下作窩。這首情歌把一位姑娘抽象的、看不見的、摸不著的、無法用語言來確切表達的熾熱的愛情,通過具體形象的事物轉化為可直接感知的事物了。再如,塔塔爾情歌:“姑娘像魚兒敏捷/我撒下的網你已看著/為什么你總從我身邊滑過?”這首情歌,表現了一位小伙子對姑娘充滿愛慕與渴望的心情,而姑娘卻對小伙子充滿智慧的拒絕的復雜而美好的情感。這些情感復雜、抽象,無法用語言來確切表達,只可意會很難言傳。而該情歌卻用“魚兒敏捷”“撒下的網”“從我身邊滑過”等這些具體的事物,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只可意會很難言傳的深刻情感。通過上述論述我們可以看出,原始思維的具體性與西域各民族情歌中審美思維的形象化特征暗合與重疊。

查看全文

不同語境下彝族情歌的傳承與發展

【摘要】彝族是一個古老、熱情的民族,有著豐富多彩的音樂文化,和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彝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貴州省、四川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彝族民歌種類繁多,音域廣闊,有著極為豐富的內涵和文化底蘊,貴州彝族在發展過程中有著悠久的歷史,并在這個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具民族特色的民歌體系,其中傳統的彝族情歌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彝族情歌不僅是彝族重要的文化特征,而且在彝族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文化全球化進程的加劇,傳統的彝族情歌的傳承與發展面臨著困境與挑戰。貴州彝族情歌正受到現代音樂的強烈沖擊,真正懂彝族情歌并且愿意傳承彝族情歌的人越來越少。如何在這個時代,對貴州彝族情歌進行傳承和發展,這個研究課題有很重要的歷史意義。

【關鍵詞】不同語境;彝族情歌;傳承與發展

近年來,隨著貴州地區的經濟不斷發展,使得貴州地區與新時代的文化之間的交流和互動不斷加深,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貴州人民原有的較為封閉的生活環境,也對貴州少數民族音樂造成了沖擊。貴州少數民族音樂尤其是彝族情歌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珍貴寶藏。如果貴州彝族情歌在這個全球化語境下消失,那對整個民族文化的完整性都是巨大的打擊[1]。

一、貴州彝族情歌的概述和類型特點

(一)概述

貴州彝族人一般居住在高山或半坡,那里鮮花盛開,環境優美,青年男女俊美活潑且能歌善舞。彝族男女老少沒有不會唱歌跳舞的,他們可以利用身邊的一草一木創作歌曲,其中情歌的創作更是瑰麗多彩。在古代,貴州彝族人民向往真摯純潔的愛情,青年男女們有著堅定的自主意識、滿腔的生活熱情,敢于追求自己的愛情和生活。受到環境和人們思想才華的影響,彝族情歌作為傳統民歌的一種特殊形式開始在整個貴州彝族地區傳播開來[2]。

查看全文

民族民歌演唱藝術與民族特色

【摘要】廣西作為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擁有獨特的文化歷史,各民族人民在生產生活過程中誕生了豐富的民歌藝術。民歌作為音樂藝術的一種形式,能夠表達自身的民族文化和精神情感。廣西少數民族民歌既展現了本民族的藝術風格,又展現了深厚的民族文化。本文對廣西地區少數民族民歌的演唱技巧、民族特色進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相關建議。

【關鍵詞】少數民族;民歌;演唱;民族特色

廣西地區生活著壯族、瑤族、侗族、苗族、毛南族、仫佬族、回族、水族、京族、彝族、仡佬族等少數民族,有源遠流長的民族聲樂發展歷史。民歌是各民族用以表達思想、感情的藝術形式,如山歌、小調等民歌都是廣西文化的組成部分,這些少數民族民歌也促進了中國民歌藝術的發展。

一、廣西少數民族民歌概況

千百年來,廣西各少數民族繁衍生息,創造了多姿多彩的文化,如駱越王節、瑤族的達努節和盤王節等活動,圍繞這些活動形成了盛大的歌舞,衍生出本民族的民歌。廣西少數民族群眾在農業生產、婚喪嫁娶、談情說愛時,都以民歌方式表達個人情感。情歌是廣西少數民族民歌中的重要主題,青年男女老少往往在重要節日互唱情歌,通過對歌傳達愛意,演唱民歌早已成為廣西地區各族群眾生活的一部分。廣西各少數民族民歌在唱腔、音高、音色、節奏、力度、調式等音樂元素上富有特點。民歌是各民族在生產勞動過程形成的,如壯族、瑤族等民歌,歌曲大多源于田間勞作,人們把生活融入歌詞中,甚至以民歌方式代替日常對話、吵架。民歌是廣西少數民族展現生活的重要渠道,在發展中逐漸形成了一些腔調、特點,并祖祖輩輩地傳唱下去。廣闊的八桂之鄉,優美動聽的民歌陶冶出善良淳樸的民風,涌現出劉三姐、黃三弟這樣的壯族“歌仙”“歌王”,其傳奇的故事為后人傳頌。根據少數民族民歌改編,誕生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歌曲,如《三月三、九月九》《山歌好比春江水》《紅水河、太陽河》等,這些歌曲較好地保存了原民歌的特點,被廣大聲樂愛好者傳唱。民歌早已融入到廣西各族群眾生活中,許多民族都有歌唱節日,如壯族的三月三歌會、瑤族的耍歌堂、苗族的龍船節、布依族的老鷹坡歌會等,都是少數民族重要的傳統節日。

二、廣西少數民族民歌演唱藝術

查看全文

小議抗戰歌曲的影響

不同類型的抗戰歌曲有不同的音樂特征,因而也有不同的表現功能。進行曲是歌曲創作中最常見的一種體裁,進行曲風格的抗戰歌曲也是抗戰歌曲中一種重要類型,占很大比重,影響廣泛。它具有節奏堅定有力,強弱分明,接拍規整等特點,一般不使用變化拍子,結構多是均衡對稱方正的。旋律多是雄壯有力的,一般不使用裝飾音。多采用小軍鼓的基本節奏型,符點節奏,造成昂揚向上的氣勢。進行曲的風格的抗戰歌曲多用于部隊行進是演唱,用以統一行進者的步伐,他最能夠鼓舞戰士的斗志,激發戰士的戰斗激情,鼓舞戰士奮勇殺敵。進行曲的風格抗戰歌曲優秀作品還有很多,比如:趙啟海作詞,冼星海作曲的《到敵人后方去》等等,都是久唱不衰的藝術精品。這些鏗鏘有力的歌曲直到今天都有重要的歷史作用。

抒情抗戰歌曲是抗爭歌曲中,創作范圍較廣,運動較多的一種體裁,既有獨唱形式的,也有齊唱、或者合唱形式的,其中獨唱歌曲居多。抗戰歌曲的感情表現幅度變化大,節奏、節拍、速度和力度處理的都很自由,既有舒緩平穩的,也有緊湊活潑的;既有自由處理的,也有規整有力的。音樂語言線條細膩,音樂寬廣,旋律多曲折起伏,既有舒展而富于歌唱性的,也有流暢、活潑而富于熾熱性;還可以是慷慨激昂,自由奔放的等等。總之,不同內容的抗戰抒情歌曲具有不同的特色,它是作曲家用音樂抒發的對生活的感悟,對人民的同情、對英雄的歌頌。對戰爭的鞭撻和對和平的向往等情感。

敘事抗戰歌曲也是抗戰歌曲的一種重要體裁,敘事抗戰歌曲和敘事歌曲一樣,都是敘述故事的歌曲,不一樣的是在于敘事抗戰歌曲的內容和抗戰有關。它所敘述的故事有大有小,篇幅有長有短,但都對歌詞要求嚴格,歌詞一定要有敘事的特點,還有包含一定的情節,有的歌詞本身就是一首敘事詩。大部分敘事抗戰歌曲的歌詞篇幅較長,為了便于記憶傳唱,曲調相對較為簡單,多用分節歌的形式。詞曲緊密結合,多用舒展悠長的內容,猶如說話講故事一樣,有的作品還具有民歌音樂的特點,節拍根據需要還較為靈活。

抗戰歌曲藝術特色

抗戰歌曲有其特有的藝術特色,歌詞通俗易懂,曲調生動形象,采用大眾易于接受的音樂語言,并采用中國傳統民間因素。歌詞大都是直抒胸臆。將人民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都融為一體,猶如“出發芙蓉”般質樸無華。抗戰歌曲,無論是慷慨悲壯的還是抒情唯美的;無論是歡快跳躍的還是深沉穩健的,都有一個共同特點:曲調生動形象、悅耳動聽。抗戰歌曲創作非常重視對民間音樂的借鑒,深深植根于民族音樂的土壤,從中汲取豐厚的滋養,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強烈的民族性,這也正是抗戰歌曲久唱不衰生命里旺盛的根本原因。抗戰歌曲以其號召性的音調、鏗鏘有力的節奏、短小精悍的曲式結構及強烈的時代氣息,表現了處在風云變幻的特定社會歷史環境下豐富多樣的人物內心感情和中華民族堅貞不屈的意志、不變的信念和勇猛頑強的精神。

抗戰歌曲的影響

查看全文

探索浪漫主義情懷下的古典藝術特征

摘要:勃拉姆斯是浪漫主義時期具有反潮流傾向的音樂家,正像他的生活中充滿矛盾和沖突一樣,在他的藝術歌曲的創作中也有著相當的復雜性,即在古典的精致形式中飽含浪漫主義情懷。本文即以此為視角,對他的藝術歌曲做全面的分析和論述。

關鍵詞:勃拉姆斯藝術歌曲古典主義浪漫主義

勃拉姆斯雖然生活在浪漫主義的繁榮時期,卻執著地延伸古典主義,反對瓦格納等人的大膽瘋狂的音樂改革,延續德奧傳統音樂,他繼承和發展了古典主義的風格,創作了許多偉大的古典音樂作品,是德國音樂史上最后一個有重大影響的古典作曲家,被視為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時期的“復古”者。他一生創作了大量的音樂作品,包括鋼琴曲、交響樂、合唱曲等,創作歌曲近400首(200余首獨唱歌曲、大量的二聲部、三聲部、四聲部歌曲,以及民歌改編曲),絕大多數屬于藝術歌曲,這在他的創作中占有重要地位。總的來說,勃拉姆斯的藝術歌曲雖然比較排斥當時的浪漫主義色彩,但是我們從其嚴謹的創作里,仍然可以窺視到一些浪漫主義帶給他的影響,他喜歡的愛情、大自然和死亡等主題都是典型的浪漫主義。

另外,他的性格十分奇怪,“不受拘束,舉止隨意”,他時而怪僻的性格,使得除了克拉拉等幾位摯友之外,生活圈子相當狹窄。他的音樂創作與他的性格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也充滿著矛盾與復雜性。在他的作品中,既有深沉嚴肅,又不乏輕松幽默;既有粗獷剛硬,又不乏夢幻般的柔和;既有古典主義的嚴謹結構,又有浪漫主義的情調;既有嚴肅、苦澀的來自北方的音樂風格,又或多或少感染了南方悠閑絢麗的色彩,使他的作品更為精致優雅。

下面從如下幾個方面對勃拉姆斯的藝術歌曲進行簡單分析:

一、從題材上看

查看全文

抗戰時期通俗文學勃興的原因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通俗小說抗戰時期市場理論建設

【論文摘要】抗戰時期,中國通俗小說勃興的原因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通俗小說自身的發展需要,二是戰爭的催化作用,三是市場的需要,四是理論建設的推動作用。

中國近現代通俗小說越來越受到學術界的重視,其文學史地位也已經得到了很多專家學者的肯定。而要研究這類文學類型,則不能不對其發展繁榮的原因進行研究剖析。抗戰時期,現代文學格局和趨向發生的轉變最為顯著,通俗小說在此期間不斷繁榮并走向成熟,因此本文主要探討抗戰時期通俗小說勃興的原因。

一、通俗小說自身發展需要

(一)小說一直在中國文壇內處于邊緣的地位,它走向中心位置得益于梁啟超倡導的“小說界革命”。19世紀末,梁啟超在日本發現了政治小說,于是發表了《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提出“欲新一國民”必“先新一國之小說”。這種倡導促使中國傳統文學觀念發生了轉變,小說的社會作用和文學地位得到了文人的重視,以夏曾佑、狄葆賢、吳趼人、徐念慈為代表的一大批作家視小說為啟蒙的工具,開始從事小說的創作。

西方文藝思想對中國傳統文學和文化產生了重大影響,使我國近現代通俗小說具有了社會性。西方的文學思潮、文學思想如民主、平等、科學、自由、人性等傳人了中國,新小說開始注意表現這些精神對中國民眾的影響;小說創作也開始改變傳統的情節結構模式和敘事方法,借鑒了西方的手法,如截取生活橫斷面來表現生活、注重人物的性格刻畫和心理描寫、景物描寫、采用第一人稱敘事角度、采用倒敘手法等等。

查看全文

談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中小學的傳承

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是先輩在日常生活中保存下來的文化財富,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它自然的出現并不斷變化發展,具有重要的文化歷史價值。由于現代文化形式的多元化影響、人口流動的變化和年輕一代的價值取向的轉變,越來越少的人了解和喜歡非遺文化知識,非物質文化面臨著失傳的危機。學校是一個重要的文化傳承載體,非遺的宣傳推廣、傳承和保護是學校教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次論文《坡芽歌書》在中小學的傳承現狀,提出一些非物質文化在中小學傳承發展的解決措施及方法,希望以此能讓更多的人重視并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及傳承中來。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小學;保護與傳承;坡芽歌書

近年來,我國政府高度重視非遺保護工作,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非遺保護工作取得顯著成效。然而,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建設的現代化,非遺的生存環境正在逐步惡化,面臨著十分嚴峻的形式,保護現狀令人擔憂。如何保護和繼承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呢?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的關鍵在于教育,教育傳承是當下最佳的、最有效的非遺保護和傳承方式,而中小學生是教育的重點,中小學校作為培養未來接班人和傳承文化的重要場所,肩負著重大責任。

一、富寧壯族《坡芽歌書》背景

2006年,在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富寧縣剝隘鎮坡芽村發現了《坡芽歌書》。坡芽村位于云南與廣西交界處右江上游,這個村子居住著55戶壯族人家,村中的房舍都是干欄式的建筑。在村民農鳳妹的家中,存放著一塊寬約一英尺,長余二尺的白土布,它繪有81個物象符號,如月亮、星星、樹木、稻葉、犁、斧子、和鳥等。白土布上的每一個圖案都代表著一首固定的民歌,每一個圖案的功能相當于一首歌的標題,共記錄有歌曲81首,均為壯族情歌。《坡芽歌書》整首歌集記錄了一個年輕人和一個年輕女人從相遇、認識、墜入愛河、一起變老的情感過程。《坡芽歌書》在村里得到了很好的保護,一些學者稱之為“天下第一部圖載歌書”。

二、非遺在中小學保護傳承的傳承現狀

查看全文

沅陵旅游發展思路

沅陵旅游資源豐富且獨具特色,龍興講寺之古老,黔中郡之神秘,二酉藏書洞之神奇,宗教街之獨特,鳳凰山之肅穆,寡婦鏈之傳奇,順母橋之哀婉,壺頭山之凝重,七大古迷之百思不解,典出沅陵的成語之多,無不顯示著令人無限神往的魅力。沅陵歷史文化積蘊深厚,名勝古跡珍奇瑰麗,名山秀水如詩如畫,民俗風情絢麗多彩,處處是讀不完的歷史史書,品不夠的風土人情,覽不盡的山水畫卷,是一方名勝佳境薈萃充滿神奇的土地,是一處令人仰慕的旅游“天堂”,發展旅游具有明顯的資源優勢和巨大的發展潛力。筆者著重闡述旅游發展的戰略構想、發展重點和戰略措施。

一、戰略構想

1.指導思想

沅陵旅游發展應該堅持以特色為支撐,以文化為靈魂,以市場為導向,以綜合效益為中心,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走“市場定位、形象展示、產品更新和高起點、高標準、高品位開發”的路子,依據資源特點和市場需求指向,綜合考慮旅游資源文化內涵、景觀審美特征和地域文化背景,充分利用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民俗風情奇異、山水風光秀麗的優勢,推出融參與性、娛樂性、知識型于一體,文化內涵豐富、地方特色鮮明的高品位、多元化的產品,實現從粗放的旅游開發向精細化開發轉變,全力打造精品,形成特色,促進旅游業向科技型、質量型與效益型發展;要根據湖南旅游發展的總體規劃要求,確立“統籌規劃、分步實施、適當超前、滾動發展”的戰略構想,針對不同細分市場游客的消費心理和不同區域的資源特點,實施多元化的產品開發策略,打造適合不同層次需求的旅游產品;要堅持政府主導,推行市場運作,實施企業經營,動員全社會參與旅游開發,大力培育和發展旅游業這個新的經濟增長點,夯實建設“旅游強縣”的基礎,加速旅游資源優勢向旅游經濟優勢轉化、旅游增長方式由數量擴張型向質量效益型轉化和以觀光旅游為主向以文化旅游、休閑度假旅游為主的轉化,迅速把旅游業建成沅陵縣經濟的支柱產業、第三產業的龍頭產業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富民惠民產業,使旅游業在促進經濟結構調整、發展縣域特色經濟和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2.功能定位

沅陵既有品位高、特色鮮明的歷史文物古跡,又有古樸淳厚的民俗風情和壯麗秀美的山水風光,但最具知名度和魅力度的旅游資源當屬歷史文物古跡。它不但在湖南省內,甚至在周邊省、市、區都具有突出的地位和明顯的優勢,并與周邊知名度較高的張家界旅游景區、永順旅游景區、吉首旅游景區、鳳凰旅游景區和桃花源旅游景區形成了優勢互補。因此,沅陵旅游發展應該緊緊抓住歷史文化資源這條主線,充分利用其歷史遠久性和資源稀有性的優勢,采用原生自然式、仿古再現式和主題附生式的開發方法,表現其歷史文化的深厚底蘊和獨特韻味,營造逼真的文化情境,增強景區文化的“厚重感”。同時,把優美的山水風光和奇特的民俗風情整合到歷史文化中,重筆渲染悠久的歷史文化,形成相得益彰、交相輝映的旅游精品,提升產品地域組合度、類型組合度和優勢度,建成特色鮮明、知名度高的歷史文化旅游勝地、仿古科考旅游基地和休閑度假旅游勝地。

查看全文

藝術歌曲發展民族化表達與經驗研究

18世紀后半葉,藝術歌曲在歐洲萌生。一個多世紀之后,正直古老的中國大地激蕩起“”的文化思潮,藝術歌曲在有意無意間漂洋過海來到這里。從“學堂樂歌”中萌發創作靈感,逐漸完成了從“意”向“形”的轉化,并就此扎根,歷經百年滄桑。歐洲藝術歌曲的原型是以經典詩作為媒,尋求音樂化的結合與表達,這一特質也使其在中國的發展如魚得水。與西方《荷馬史詩》有異曲同工之妙的《詩經》,早在先秦時期就踐行了“詩樂”文化的緣起。如浩瀚繁星般的唐詩宋詞,不但在《樂府詩集》中有明確的入樂佐證,更為近現代中國藝術歌曲的發展提供了厚重的文化積淀。這條默默前行了百年的創作積累之路充滿艱辛,也飽含驚喜。在不斷的文化自省中,中國藝術歌曲的創作理順了一條獨立自主、兼容并濟的民族化通途。

一、溯:中國藝術歌曲的百年民族化之旅

中國藝術歌曲的稱謂不是簡單的外文直譯,“中國”二字的加入也絕非錦上添花的形容詞,而是烙印著民族標志的“大寫”的名詞。其核心內容在于:由中國人創作,富有古典“詩樂”文化精神,以音樂和歌唱形態表現中國傳統文化意蘊的聲樂體裁。在創作語言層面借鑒了西方作曲技法的科學性,而在文化精神表達上則彰顯純粹的中華文化精神。對于一種外來藝術形式,民族“化”的過程是極為復雜的。不僅要有堅強果敢的實踐精神,還需要本民族文化有對等的文化實力來吸收與轉化。相對于當代藝術表演領域偶然的“嘩眾取寵”之舉,近現代藝術家們對舞劇、歌劇、話劇、合唱等外來藝術形態的民族化改良過程,可謂經歷了“一步一個腳印”的琢磨探索。中國藝術歌曲的民族化發展也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第一階段(1919至1949):藝術歌曲民族化發展的探索期。當論學界認為,狹義上的中國藝術歌曲創作起點應標注于“學堂樂歌”的出現。清末民初,“學堂樂歌”在沈心工、李叔同、胡君復等人的引領下,借鑒日本和歐美音樂的曲調創作新式歌詞,傳播西方音樂文化。他們所編寫的《學校歌唱集》《練兵》《黃河》《祖國歌》等歌曲,對中國藝術歌曲產生了啟蒙影響。20世紀20年代的十年間,包括肖友梅、黃自、青主等音樂家相繼從海外留學歸來。帶回國外先進的音樂理念,也在愛國主義情懷的鼓舞下,開始嘗試中西作曲技法結合的歌曲創作。一面是“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和“北京音樂傳習所”等專業音樂學府的建立;一面又迎來了《教我如何不想他》《問》《大江東去》等首批帶有濃厚民族精神的藝術歌曲誕生。總體而言,這一時期中國藝術歌曲的創作雖在摸索中緩緩前行,但創作質量與題材深度并不稚嫩,不乏傳世之作。第二階段(1949—1966):藝術歌曲民族化發展的拓展期。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新的社會文化進程就此拉開。在國家的百廢待興中,音樂文化身兼責任使命,將謳歌、鼓舞、傳承作為發展重心。相對自由開放的創作環境,也使音樂家們得到充分的才能施展空間。這一時期中國藝術歌曲的民族化進程在創作視域和題材范疇方面得到進一步擴大。其一,基于古體詩的創作慣性得到進一步延續,《春曉》《楓橋夜泊》《登鸛雀樓》等佳作的面世,使唐詩儒雅的風韻得到良好的音樂承襲;其二,對藝術歌曲創作中的“民族性”概念進一步拓展,將各個地域和民族的風土人情采拾與表達。以丁善武為首的一批音樂家親赴祖國各地采風,將少數民族及偏遠文化聚集群中的特色音樂素材提煉加工,創作出《小河淌水》《太陽出來喜洋洋》《草原情歌》《瑪依拉》等膾炙人口且具有民族活力的優秀作品;其三,此階段對于詩詞的藝術歌曲改編也出現創作熱潮,《蝶戀花•答李淑一》和《沁園春•雪》在全社會廣為傳唱。第三階段(1978至今):藝術歌曲民族化發展的興盛期。經過“”之后的中國,迎來了“改革開放”的新時期。現代化進程的加速和對外交流的頻繁,使更多西方先進音樂理念傳入中國,從技術和思維層面給予中國音樂家新的啟發。也可理解為近代知識精英對大眾進行思想感召的啟蒙傳統在新時期的體現。新老交替的過程中,鄭秋楓、施光南、陸在易等作曲家日趨成熟,他們在藝術歌曲創作中不僅秉承五聲、七聲調式的精髓和“詩樂”文化的慣例,還在現代作曲領域開拓“序列音樂”和“五聲十二性”等新的作曲結構。在古今民族文化的貫通方面,他們用《橘頌》《無衣》《秋思》《江山》《我愛這土地》等作品彰顯了一條縱向的文化脈絡。在繼承中發展,用創作滋養藝術生機。在百年歲月中,一代代音樂家勵精圖治,自強不息,塑造出中國藝術歌曲迥然不同的文化個性。作為創作思維的源泉,悠久的歷史與豐沛的民族文化貯藏,無疑為其提供了取之不盡的資源,中國藝術歌曲的鮮明形象也在一個世紀之久的鍛造中光彩奪目。

二、形:創作筆力下民族精神的外化呈現

“民族化”是一套具有完整性邏輯的“操作”系統。“化”的手段在藝術歌曲的創作中體現在作詞、作曲、歌唱等層面,而完成所有既定步驟最關鍵的主體則是具有文化自覺意識的“人”。費孝通先生曾在《北京大學學報》中發表文章指出,“文化自覺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向,不帶任何‘文化回歸’的意思,不是要‘復舊’,同時也不主張‘全盤西化’或‘全盤他化’”①。中國音樂家正是將自身的文化自覺意識注入到藝術歌曲的創作中,才使這一歌唱體例展現出民族化的新貌。在作品的文本與聲音形態中,可窺得許多顯性的民族文化標志。其一,以詩為媒的理念表現于主題擇選與歌詞創作之中。自先秦時期,中國的音樂文化就與詩詞歌賦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關聯。《墨子•公孟》中提到:“誦《詩》三百,弦《詩》三百,歌《詩》三百,舞《詩》三百。”②劉勰在《文心雕龍•樂府》的開篇處也引經據典的借用了《尚書.堯典》中的“樂府者,聲依永,律和聲也”③,證實“詩樂”文化乃華夏千年流轉中的精華所在。在近現代中國藝術歌曲的創作中,音樂家們自覺傳承了這一文化傳統,并在全新的音樂創作解構中嘗試新的方式。自藝術歌曲初露端倪時起,古詩詞就在潛移默化中納入到創作視野。透過《行微山亭賦韻》《關雎》《瀟湘夜雨》等作品,折射出古典文化中正和平、儒雅靜謐的寫意風貌。音樂的律動恰如一潭活水,激起沉寂千年的文化漣漪,娓娓道來之間倒映著流光溢彩的美好景觀。其二,民族音律為藝術歌曲植入豐富的創作靈感。中國藝術歌曲雖接納了西方作曲的技術規則,但在音樂素材及旋律寫作方面,并未撼動獨立自主的根本態度。在旋律編配中,大部分中國藝術歌曲的速度舒緩,張弛有度,以“平鋪直敘”的方式銜接各個樂段之間的遞進關系。在句式結構的把控方面,嚴格按照古詩詞四句體的“起、承、轉、合”來構建旋律上下行的邏輯線索,將西方浪漫主義作曲結構與中國詩詞古韻融為一體。在江文也的《傷春》、黃自的《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譚小麟的《正氣歌》中,將中國古典文化的哲學機趣娓娓道來,在五聲和七聲調式系統的靈活運用中展現出近現代音樂語態的多變性。當然,復古精神在中國藝術歌曲的民族化解讀過程中并非一枝獨秀。飽含地域風情和時代基調的音樂形態同樣旗幟鮮明。比如:王志信在西北民歌采風過程中得到靈感啟發,將帶有濃烈陜北鄉音的民歌《蘭花花》改編為“端莊周正”的藝術歌曲樣態,并保留了原生態的野性魅力和韻味獨特的秦腔板式。其三,歌唱者動情的演唱形成對民族化的“二度創作”。雖然中國藝術歌曲在基本發聲層面與西方美聲唱法保持著宏觀層面的統一性,但在歌唱形態上并非完全模仿。在遵循基本的發聲方法、共鳴運用、氣息控制等原理的同時,從思想意識層面所產生的文化差異性,促使中國藝術歌曲的演唱在咬字吐字和行腔歸韻等諸多細節層面顯示出獨立美感。歸根結底,這源自于血液中流淌的民族情,更是對母語文化與生俱來的親切熟悉。這不僅為中國藝術歌曲憑添了深層的民族文化修養,也為歌唱者原汁原味的表達提供了充盈的空間。從一個側面來觀察,正因為歌詞內容所攜帶的文化信息十分復雜深奧,因此才會有理論學界關于“以聲傳情”或“以情帶聲”的爭辯討論。從中國藝術歌曲的外化形態來看,只有詞、曲、唱三位一體時,才可以聲情并茂的傳遞民族化特有的性格與情趣。而在典雅溫良的藝術外表下,隱含的是積聚了五千年的精神氣韻,以及民族蛻變中文明力量的厚積薄發。

三、神:潛藏于深層的文化氣韻融合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