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中小學的傳承
時間:2022-11-01 11:20:01
導語:談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中小學的傳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是先輩在日常生活中保存下來的文化財富,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它自然的出現并不斷變化發展,具有重要的文化歷史價值。由于現代文化形式的多元化影響、人口流動的變化和年輕一代的價值取向的轉變,越來越少的人了解和喜歡非遺文化知識,非物質文化面臨著失傳的危機。學校是一個重要的文化傳承載體,非遺的宣傳推廣、傳承和保護是學校教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次論文《坡芽歌書》在中小學的傳承現狀,提出一些非物質文化在中小學傳承發展的解決措施及方法,希望以此能讓更多的人重視并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及傳承中來。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小學;保護與傳承;坡芽歌書
近年來,我國政府高度重視非遺保護工作,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非遺保護工作取得顯著成效。然而,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建設的現代化,非遺的生存環境正在逐步惡化,面臨著十分嚴峻的形式,保護現狀令人擔憂。如何保護和繼承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呢?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的關鍵在于教育,教育傳承是當下最佳的、最有效的非遺保護和傳承方式,而中小學生是教育的重點,中小學校作為培養未來接班人和傳承文化的重要場所,肩負著重大責任。
一、富寧壯族《坡芽歌書》背景
2006年,在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富寧縣剝隘鎮坡芽村發現了《坡芽歌書》。坡芽村位于云南與廣西交界處右江上游,這個村子居住著55戶壯族人家,村中的房舍都是干欄式的建筑。在村民農鳳妹的家中,存放著一塊寬約一英尺,長余二尺的白土布,它繪有81個物象符號,如月亮、星星、樹木、稻葉、犁、斧子、和鳥等。白土布上的每一個圖案都代表著一首固定的民歌,每一個圖案的功能相當于一首歌的標題,共記錄有歌曲81首,均為壯族情歌。《坡芽歌書》整首歌集記錄了一個年輕人和一個年輕女人從相遇、認識、墜入愛河、一起變老的情感過程。《坡芽歌書》在村里得到了很好的保護,一些學者稱之為“天下第一部圖載歌書”。
二、非遺在中小學保護傳承的傳承現狀
(一)政府及學校重視程度不夠。2014年12月12日,富寧縣文化局了多措并舉做好《坡芽歌書》保護傳承工作,面向社會舉辦《坡芽歌書》傳承培訓班,進一步深入開展《坡芽歌書》進校園、進村社、進機關等,從而形成社會關注和支持。但到目前為止,富寧縣只有坡芽村一個傳習館。在富寧一中只有“五四”文藝晚會,《坡芽歌書》合唱團才進行一次演唱。富寧縣有許多優秀的非物質文化,剝隘鎮坡芽村的《坡芽歌書》、板侖鄉龍邁村的彝族銅鼓舞、歸朝鎮孟村村的壯劇。但從富寧第一中學、新華中學、板侖中學等中小學校的調查來看,只有《坡芽歌書》走進過中小學校園,但是大多數人也只是知道《坡芽歌書》,并沒有學生會唱,更不用說了解。(二)音樂教學課程安排不合理。在新課程改革下,學校雖然重視音樂教學,但更加注重數學、語文、英語等文化課程,為了保證學生在語文、數學等文化課程中的學習效率,音樂課往往被安排在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的時期。例如,在課間操和體育課之后,在文華中學實習期間,本人所教的班級有兩個班的音樂課被安排在體育課之后,上音樂課時,很多人都遲到,在課上也都趴在桌子上睡覺,這種不合理的安排直接導致音樂課堂教學的有效時間短,教學效率低。并且每周只有一節音樂課,教師教不完,學生學不夠,幾乎下節課學生就會把上節課的內容忘記,這影響了教學的整體質量。(三)學生自身學習態度。在南詔鎮文華中學實習期間,曾對初一初二初三年級每個年級選出來兩個班級來進行抽查,讓每位學生寫出一首自己最喜歡的歌曲,大部分同學都喜歡爵士音樂,古風音樂,民謠歌曲,說唱等流行音樂,只有少部分同學喜歡戲曲或是民歌。但經過富寧幾所中小學調查發現,很多學生對于非物質文化進入校園還是支持的,支持《坡芽歌書》進校園的學生高達百分之百。很多學生并不是不喜歡非物質文化,只是因為沒教師教,而民歌太多是口頭的,學生在學習中也存在一定困難。
三、非遺在中小學保護傳承的措施及方法
(一)開設非遺文化教育課及營造非遺文化校園。政府和學校應支持在中小學開設具有地方特色的課程,將代表性項目作為特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納入中小學課程,通過開設非遺課程、與有關單位聯合開辦傳習班等方式培養專業人才。學校可以組織建設非遺文化校園,營造非遺文化校園。包括設立非遺宣傳板、文化墻、黑板報、展板、校園廣播、課間音樂、校報等都可以相應地利用起來,通過這些設施,我們可以為非遺宣傳提供一窗口。富寧縣政府及學校可以把《坡芽歌書》融入全縣中小學活動,通過黑板報、校報、校園廣播等宣傳《坡芽歌書》,每次音樂課和活動課前10分鐘教學生一起唱《坡芽歌書》,把《坡芽歌書》的部分歌曲編成舞蹈,在學校課間操的時候帶著學生一起跳。在非遺文化校園的構建下,將非遺的種子潛移默化地滲透到學生的內心,滋養他們的民族情感,同學們對民族文化會更加有興趣。(二)組織非遺文化藝術實踐活動。學校應積極組織開展非遺教育實踐活動,通過舉辦一系列民間藝術節、展覽、民族民間游戲等活動,提高中小學生對家鄉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理解和保護。以及非遺的繼承。此外,學校還應開展非遺產活動周、文化遺產日等非遺產宣傳活動。中小學可以抓住機遇,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實踐活動,在進行非遺實踐活動時,可以與當地民俗相結合,根據當地的民俗節日、傳統節日和民間慶祝活動。“三月三”和“隴端節”是壯族比較重大的節日,學生可以根據壯族的風俗習慣進行實踐活動,制作壯族五色糯米飯,了解五色糯米飯的文化起源;尋找民間藝人學唱壯族民歌、《坡芽歌書》等,讓同學們在實踐活動中,了解壯族的民族文化、民歌,再現非遺文化的民俗內涵,加強學生對壯族非遺文化感受和體驗當地非遺文化的特色。(三)鼓勵支持非遺傳承人進校園。非遺繼承具有較強的地域性。只有在原有的地方生態文化和社會環境中,才能保持其生命力。近年來,文化部和教育部一直在推進“非遺產園區”,鼓勵代表性繼承人進入校園,開展非遺保護教育活動。富寧縣中小學校可邀請《坡芽歌書》非遺繼承人農鳳妹到校園授課,通過《坡芽歌書》合唱音樂會、《坡芽歌書》現場表演教學等靈活形式,宣傳壯族《坡芽歌書》,讓學生在這些學習中,了解富寧壯族坡芽文化,提升文化知識素養,從而感受到壯族《坡芽歌書》的藝術魅力。
四、結語
自2005年3月國務院相關文件以來,全國中小學增加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和實踐活動,但在具體實施和運行中缺乏經驗,許多中小學仍然沒有很好地發揮作用,學生對非遺的理解參差不齊。中小學要利用自身優勢,從區域文化、非遺產課程建設、師資培訓、實踐活動、非遺產校園建設等方面進行探索,以確保學生對非遺學習興趣得到增強,弘揚優秀民族文化,培養學生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促進非遺的可持續傳承和發展。
[參考文獻]
[1]劉藝.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校園傳承[J].新校園,2015,03.
[2]馮麗榮.云南“坡芽歌書”的文化底蘊[J].玉溪師范學院學報,2017,02.
[3]婁丁方.簡析富寧壯族“坡芽歌書”傳承現狀與發展[J].藝術評鑒,2016,13.
[4]劉紹明.在中小學如何傳承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J].青年與社會,2014,16.
[5]宋彥斌.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中小學傳承的瓶頸問題研究[J].中國音樂,2018,05.
作者:張曉艷 單位:大理大學
- 上一篇:小學校園音樂文化建設與實踐研究
- 下一篇:視唱練耳學習審美取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