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王朝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7 18:53:3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明王朝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明王朝的財政與覆滅研究論文
[摘要]明朝建立了細密的稅收制度,規定了具體稅種,并且實行了頗具成效的財政監督政策以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但是,明朝中后期陷入了財政入不敷出的困境并直接導致了明王朝的衰落,這與政策執行力不足以及統治者不加約束的揮霍有著極大的關系。
[關鍵詞]明朝財政財務稅收政策執行
財政狀況是社會運行的晴雨表,能直接反映出政局的好壞。財政的惡化,必然導致社會的動蕩直至政權的丟失。從財政角度,我們可以較為清楚地看到明王朝滅亡的必然性。
一、明朝的稅種
稅收是國家的重要收入來源,明朝的稅種大致可分為如下幾類:
(一)田賦,即土地稅。中國歷朝歷代都是以農耕為主,所以土地稅也自然是稅收的最主要來源,明朝也不例外。
明王朝覆滅探究論文
[摘要]明朝建立了細密的稅收制度,規定了具體稅種,并且實行了頗具成效的財政監督政策以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但是,明朝中后期陷入了財政入不敷出的困境并直接導致了明王朝的衰落,這與政策執行力不足以及統治者不加約束的揮霍有著極大的關系。
[關鍵詞]明朝財政財務稅收政策執行
財政狀況是社會運行的晴雨表,能直接反映出政局的好壞。財政的惡化,必然導致社會的動蕩直至政權的丟失。從財政角度,我們可以較為清楚地看到明王朝滅亡的必然性。
一、明朝的稅種
稅收是國家的重要收入來源,明朝的稅種大致可分為如下幾類:
(一)田賦,即土地稅。中國歷朝歷代都是以農耕為主,所以土地稅也自然是稅收的最主要來源,明朝也不例外。
哈達衰亡原因分析論文
明中葉,海西女真南遷后,逐漸形成哈達、葉赫、烏拉、輝發四部,史稱扈倫四部(亦稱海西四部)。
扈倫四部中除哈達外,皆以河命名,哈達為女真語“山峰”之意,哈達依山立國,故稱其為“山國”或“山夷”。哈達部“居開原東南,貢市在廣順關,地近南,稱南關;葉赫部居開原北,貢市在鎮北關,地近北,稱北關?!盵1](P119)
王臺晚年統治腐朽,哈達衰落。王臺死后,內部子孫爭權奪利,內訌不已。外部葉赫與哈達構兵不息,加上明朝羈縻政策的限制,在內憂外患中,哈達于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被努爾哈赤滅掉,一代雄邦從歷史舞臺消失。究其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
王臺晚年“黷貨無厭,上下賄賂公行,是非顛倒,凡有詞訟以賂金幣多少為是非曲直”,“群下效尤,每使人諸路,皆驕縱無忌,索貨賄鷹犬之屬,下及雞豚,悉被擾害”[2](P302)。由于王臺的昏庸貪刻,加上其子虎爾罕的殘暴,結果哈達民不聊生,國人很多投奔葉赫。哈達大將白虎赤、虎兒干先后叛投葉赫,不僅帶走200道敕書,而且奪走了季勒等八個寨,只剩下把吉把太等五個寨還屬于哈達部。原先所服諸部也相繼脫離哈達。如原屈從王臺的王杲之子阿臺叛附了葉赫的逞加奴、仰加奴,灰扒、兀喇、建州等諸夷也不再受哈達的約束。哈達的形勢急轉直下。王臺于萬歷十年(1582年)死去,王臺的病故使舉步維艱的哈達雪上加霜,哈達從此再沒有一個頗具號召力的首領。不久,哈達內部發生了鬩墻之禍。王臺長子虎爾罕和庶子康古陸爭奪父業,打起內戰。結果,康古陸被虎爾罕逐走,“抵逞加奴,逞加奴以女妻之,虎爾罕尋亦死”[3](P163)。
虎爾罕的暴亡又使哈達出現了新的危機。其弟猛骨孛羅承襲龍虎將軍的封號,其子歹商繼任為哈達貝勒。“歹商為人氣弱而多疑,不能善使其左右,其左右多離心”[4](P191)加上歹商年幼,統治很不穩固。而投靠葉赫的康古陸乘虎爾罕歿之際歸來,并且娶了父妾溫姐,溫姐是猛骨孛羅生母,逞加奴和仰加奴的妹妹。于是哈達之業為猛骨孛羅、歹商、康古陸三家瓜分。康古陸“以仇虎爾罕故,為北關內應”[5](P143),準備和葉赫聯合對付歹商,而猛骨孛羅由于是逞加奴、仰加奴的外甥,聽從母親溫姐的意見,也幫助康古陸。這樣在哈達內部形成兩個集團,一方是實力較為弱小的歹商集團,另一方是實力強大的康古陸和猛骨孛羅集團,背后還有強大的葉赫做為其后盾。在哈達“內虞眾叛”的形勢下,明廷插手哈達內部之爭,力圖保住南關固有的地位與勢力,繼續利用哈達制服諸夷。明廷派兵出其不意抓獲了溫姐和康古陸,后來又釋放了溫姐,只囚禁康古陸。明廷企圖以此促使猛骨孛羅歸附哈達。而“猛骨孛羅竟為北關誘脅夾功歹商,因自焚其巢往十八寨,并劫溫姐去”[1](P121)。猛骨孛羅的離叛惹怒了明廷,明廷出兵討伐猛骨孛羅,“拔其二柵,斬首五百余級,始窮蹙請降”[1](P121)。明廷釋放了猛骨孛羅,但革除了他承襲的龍虎將軍秩。此役歹商雖勝,但哈達飽受兵燹之禍,更加衰弱。萬歷十六年(1588年)明廷釋放了康古陸。令歹商、康古陸、猛骨孛羅和好請貢。至此,紛爭不已的哈達內亂結束。不久康古陸死去,萬歷十九年(1591年)歹商被葉赫所殺,因為歹商子弱,所遺部夷和敕書一百三十七道歸猛骨孛羅。猛骨孛羅獨掌哈達,但他已無能力恢復昔日哈達的強盛與榮耀,殘破不堪的哈達處在風雨飄遙中??梢妰炔拷y治者的腐敗、無能,爭權奪利是哈達滅亡的根本原因。
滿族統一分析論文
我國東北包括黑龍江、烏蘇里江江外廣大地區,從女真族全國政權金王朝以后,一直在元、明、清三個王朝政權統屬之下,也就是中國的領土。王朝雖然更迭,領土人民始終是中國的,這是絕對不能改變的。一個新王朝的成立和鞏固有一個過程,各地的土地人民隸屬于新政權也有先后。在歷史悠久土地廣大的國家里,某一地方在某—時期還未隸屬于新王朝仍然打著舊王朝旗幟是常見之事,例如明洪武初年的云南,清順治初年的廈門。這只能說它那時還不屬于新王朝,而不能說它不屬于中國。
清王朝締造者努爾哈赤出身于女真族建州衛貴族。建州衛在明代是“給與印信,俾仍舊俗,各統其屬,以時朝貢”[1]的東北少數族衛所之一。同它一樣的東北少數族,在永樂時有一百七十九衛[2]。經過不斷地分合發展,天順時增加到一百八十四衛[3],到萬歷時增加到三百八十四衛[4]。這些不同氏族不同部族甚至不同民族的幾百個單位,都經過明王朝的任命,成為明王朝的也就是中國的一部分。
明東北少數族,法令上稱為“屬夷”[5],就是直屬朝廷的少數族,和西南少數族“土官”的隸屬于地方政府有所不同。朝廷經常舉行“大閱”[6],派人“巡邊”[7]、“燒荒”[8],稽察統治比較嚴格,壓迫剝削也比較殘酷。明中葉以后,政治越來越腐朽,控制的效能雖然降低,本質上還是一樣。努爾哈赤在1623年(天命八年)曾歷數明萬歷帝對少數族的壓迫、干涉等罪惡,認為滿族的戰爭不息都是萬歷帝罪惡造成的[9]。
東北屬夷由明廷按照它們各族的血緣團體和聯合體的族屬大小、人丁多少、力量強弱分為都司、衛和千戶所,給以都督、都督僉事、指揮、指揮僉事、千戶、百戶、鎮撫等不同等級的名位。
法定的衛所頭目,明王朝發給他們“誥印冠帶襲衣及鈔幣”不等[10]。誥也叫誥敕、貢敕,又稱敕書,是任命的證書,憑著它才能到北京朝貢,并領“年例賞物”;印是管理權的象征,有它才能對部下發號施令;冠帶襲衣是規定的制服,朝貢時要穿戴。
所謂朝貢,就是臣屬關系的表現,就是統治與被統治、保護與被保護關系的確定。1613年(萬歷四十一年)努爾哈赤進攻葉赫,葉赫報告明廷,明廷一面派人制止,一面虛張聲勢派兵往葉赫駐防,努爾哈赤也就親到撫順解釋,并投遞一份書面報告。雙方都在做戲??梢钥闯觯诿髦腥~衰弱之后,保護與被保護的實際作用雖然已不存在,而走過場的空架子還在保留著。因此,誥敕印記的象征觀念依然根深蒂固,互相兼并首先要把誥敕信記搶過來。嘉靖時,哈達奪葉赫貢敕七百道,1537年(嘉靖十六年)哈達和葉赫平分了海西諸部敕書九百九十九道[11],1588年(萬歷十六年)努爾哈赤派人持五百道敕書向明廷領年例[12],我們還在滿文老檔看到努爾哈赤集團保存無數的努爾哈赤家族以外的敕書[13],都是這個原因。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有感
我今天看了《明朝那些事兒》幾個章節,就深深的被它吸引了,隨后酣暢淋漓的讀完了整套書。當合上最后一頁時,不禁慨嘆:中華數千年朝代更替哪家優?世界幾萬里邦國興衰何國雄?
該書語言風趣,情節生動。作者—當年明月采用了流行文學手法,如幽默、推理、懸疑等,關注人物命運,介入個人情感。雖然一樣是說史,但他的筆法,卻不是以往那些史書筆法。而是一種充滿了活力和生氣,字字都欲躍然而出的鮮靈筆法,在他筆下,人物不再是一個刻板的名字和符號,而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那些事件更是跌宕起伏,叫人讀來欲罷不能。語言流暢,時不時調侃一下,作者似乎在寫一部"通俗版的明朝通史",真可謂輕輕松松讀歷史,舒舒服服品古人。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于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并加入了小說的筆法,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著墨最多,并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
讀《明朝那些事兒》時,好幾次動容變色,淚流滿面,因為被感動。大明王朝,是專制到極致、黑暗到極致、殘暴到極致、腐敗到極致、墮落到極致的集權政治的標本,但是,即使是在這樣一個專制、黑暗、殘暴、腐敗、墮落的夜空下,仍不乏有埋頭苦干的人,不乏有為民請命的人,不乏有舍身求法的人,魯迅先生稱這些人為中國的脊梁。這些人在《明朝那些事兒》作者的筆下,給予了極高的尊重和禮敬,作者讓他們身上的人性的光輝在黑暗中熠熠閃爍著耀眼的光芒。
在《明朝那些事兒》中,我讀到了許多人的死亡,這些人有為知己者死、有為氣節者死、有為信念者死、有為尊嚴者死,這些人的死亡或許對挽救大明王朝的滅亡沒有任何意義,但是,對于挽救我們這個民族不斷墮落的靈魂卻有著無限深遠和重大的意義,他們讓我們這個民族有了一種可以值得傳承的精神,這種精神就是文天祥所謂的“正氣”吧。
《明朝那些事兒》作者的文筆幽默而生動、思想冷峻而深刻,他洞悉人性中的弱點和缺陷,對于歷史人物的行為有自己的善惡評判,他沒有為自己喜歡的人物潤色修飾張揚其善,也沒有把自己討厭的人物刻意貶低舒展其惡,他講給我們聽的就是實實在在的發生在明朝的那些事兒。
明朝君權加強歷史教案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教學,使學生比較全面地掌握明太祖廢除行中書省、設立三司,廢除丞相和中書省,以六部處理朝政,設置錦衣衛,以八股取士以及明成祖遷都北京、實行削藩、增設東廠等加強君主專制的基本史實,包括政治、文化方面的措施及特點。
通過聯系以往封建王朝加強中央集權、維護統治的措施與明朝的相關措施對比,概括明朝加強君權的特點,培養學生用聯系的觀點,綜合分析、對比史實的能力;通過對科舉制度的評價,提高學生運用辯證的兩點論的方法評價歷史現象的能力。
要求學生從思想上認識:明朝君權的加強,在一定時間和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但同時它又是中國封建社會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現。
【教材分析】
本課的重點是明太祖加強君權的措施。明朝是我國封建社會中央集權制度空前強化的時期。明太祖通一系列措施加強君主集權,奠定了明朝君主專制政治體制的基本格局。這些措施具有不同于前代的明顯特點,如特務統治的出現、思想專制的強化等,其作用一方面鞏固了明王朝的統治,創造了比較安定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也給明朝的統治埋下了危機。
明清海外貿易政策研究論文
【內容提要】以地理大發現為開端的世界近代史是西歐資本主義強權通過海洋向全球擴張的時代,是其高揚海權、以炮艦為后盾推行重商主義、殖民主義的時代。這股洶涌的世界大潮摧毀了亞、非、美洲的許多古文明,擁有悠久而輝煌歷史的華夏文明也從16世紀起,與西歐資本主義的勃興形成鮮明對照地走上了下坡路,逐漸落后于西方并最終被其打敗,從鴉片戰爭起忍受了長達百年的歷史屈辱。本文通過檢討明及清前期封建王朝的海外貿易政策,分析其保守主義的實質。作者認為,這一時期封建王朝所實行的與世界發展大勢相悖的海外政策,導致了近代中國的落伍。
公元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歐洲海洋探險家的地理大發現標志著長達數百年之久的西方資本主義全球擴張和殖民掠奪的世界歷史新時代的開始。新航路的發現及隨之而來的西方人對亞洲、非洲、美洲的殖民掠奪不僅深刻影響了西歐的社會和經濟發展,促進了那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迅速成長,而且極大地改變了世界,重繪了世界政治地圖。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這些昔日處在歐洲文明圈邊緣地帶的國家,隨著新航路的發現和海權擴張而登上世界歷史舞臺,先后成為顯赫一時、影響遍及全球的世界強權。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17世紀又逐漸排擠荷蘭而取得海上霸主地位的英國,更是通過海洋,依靠全球性的財富掠奪和商品市場,迅速發展了國內的資本主義并首先完成了工業革命,成為世界工廠,建立起稱雄地球二百余年之久的“日不落”帝國。
新航路發現后西方資本主義以勃勃生機向全球擴張,按照自己的需求和面貌改造世界,成為世界近代史的主流,其勢洶洶,不可阻擋。在這股洶涌大潮的沖擊下,許多亞、非、美洲的古文明衰落了,甚至消失了。中國是世界的一部分,當然不可能置身事外。事實是:巍然屹立于東亞數千年、世界歷史上最悠久、最輝煌的古文明之一的華夏文明,正是從16世紀起,即從明王朝的中后期起,與西歐資本主義的蓬勃興起形成鮮明對照地走上了下坡路。當然,此后的幾百年里,中國仍在發展,經濟、政治、文化都有可觀的成就,甚至還出現過明中后期國內工商業超過兩宋的繁榮和資本主義在某些手工業部門的萌芽,出現過清前期空前統一、強大的“康、雍、乾盛世”,但是,放到世界歷史的坐標下觀察,中國在這一時期各方面都逐漸落伍是無庸諱言的。到了18世紀后期工業革命在英國興起,貌似強大的天朝大國實際已被無可挽回地遠遠甩在了后面,終于在19世紀40年代被西方資本主義用大炮轟破國門,從此開始了長達百年的屈辱歷史。
為什么一個直到世界大航海開始仍然絲毫不落后于他人,并且就幅員、人口和綜合國力說仍然毫無疑問是世界最強大國家的東方大國會走下坡路并最終被打???對這個問題,筆者的意見是:盡管導致中國在近代落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人們可以從經濟、政治、軍事、思想文化、科學技術、內部矛盾、對外關系等各方面進行分析和闡釋,但是,這一時期中國封建統治集團昧于世界大勢,從維護自身統治利益出發而對海外貿易及交往采取的限制、某些時期甚至是禁絕的保守主義政策,如果不是最關鍵的,至少也是十分重要的原因之一。這種短視的、愚蠢的政策,使中國喪失了在世界上繼續保持大國領先地位并與西方爭雄的歷史機遇,而這種機遇,在大航海開始以后的一個很長時間里,一直是存在著的。
本文是闡述筆者上述觀點的開篇,主要檢討明及清前期海外貿易政策的發展演變,指出其保守主義的實質。關于這一時期海外貿易政策的形成原因及其歷史后果,另外撰文分析。
一、明代的海外貿易政策
淺論陳洪綬詩文創作
【摘要】天資聰穎的陳洪綬,一生命運多戕:9歲喪父,18歲母親去世。而他生活時期,正處于明清易代之際,朝政腐敗,社會動蕩不安。這樣的背景,形成了陳洪綬憂國憂民的思想。因為“傷家室之飄搖,憤國民之艱危,中心憂悄,往往托之于酒,頹然自放”①,他變得狂放不羈,嗜酒好色,娛情山水。所以,他的很多文學作品都觸及現實,感念時事,真實地返照了那個社會。他還有很大一部分作品描寫了自己的身世感遇,對我們了解這位大藝術家的獨特心靈歷程和藝術思想的流變有很大幫助。他真率的個性,使他的創作樸質自然,不修雕琢,寫景抒情,情深意切,而且語言簡練,用詞貼切。當然,他的作品也有以文為詩的不足之處,而且許多詩反映出很濃的遺民氣息。
【關鍵詞】陳洪綬詩文內容特色
古老而神秘的中國文化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全才、奇才。有些文藝家的文學成就被其他方面的造詣所掩蓋,令后人難識廬山真面目,實為憾事。明末清初的陳洪綬,擅長人物畫,在中國繪畫史上地位引人矚目,甚至被當代國際學者譽為“代表十七世紀出現許多有徹底的個人獨特風格藝術家之中的第一人②”,故其生前死后,主要以書畫名世,詩文則鮮有人知,流傳甚寡論文。
陳洪綬(1599——1652),一名胥岸,字章侯,號老蓮,晚又號悔遲、老遲、勿遲、云門僧等。明末清初浙江諸暨人。著名的畫家、文人。1599年1月23日出生。陳洪綬的出生帶有神奇色彩,據記載:“有道人氅衣鶴發,手一蓮子,授于朝(陳于朝,陳洪綬之父)曰:食此,得寧馨兒當如此蓮。而綬于是生,故幼名蓮子,及其老也,名老蓮?!雹?/p>
陳洪綬從小就生活在風光佳麗、文史深厚、陶冶文學家、美術家的理想環境(他一生除兩次北上至北京之外,其余時間均在“南至諸暨,東至紹興,北至杭州、蕭山”④的這一“三角地帶”中度過)。他幼年就聰穎過人,已顯示出他特殊的藝術才能。加之他出生在官宦世家,這為他的藝術創作和文學創作提供了優越的條件。而陳洪綬生活時期正處在明清兩朝鼎革的離亂時代,顛沛流離的生活形成了他狂放不羈、憂國憂民的個性,這也為他的創作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洪綬岳父蕭山的來斯行(字道之,字馬湖,一號槎庵)為飽學之士,生性狂放,著作頗豐,對他頗有影響。下面就結合他特殊的經歷談談他的文學創作內容和藝術特色。
一
正禮儀風俗詔的教化思想及意義
禮義道德作為一個帶有政治色彩的詞語,“教化”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出現的頻率頗高。從語義上說,“教化”有教育、感化的意思;而從實際意義上說,“教化”則是指用教育、感化的方法改變人心、風俗,即我們今天所說的“社會教育明朝(尤其是明初)是中國歷史上教化比較成功的一個時期,無論是教化的內容、教化的方式,還是教化的效果,都值得我們關注。而這一切都與明太祖朱元璋的教化思想有著直接的關系。可以說,朱元璋對教化的認識,指導了明初甚至有明一代的教化活動,是明王朝制定教化政策和軟化制度的理論基礎。
一、教化思想的形成
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了《正禮儀風俗詔》,實際上宣告了教化活動的全面展開。詔書一方面回顧了教化在歷史上所發揮的作用,另一方面,痛陳當時民風之劣,“道理未臻;民不見化,市井鄉間,尚然元俗[1]”。表明了教化的必要性。此后,朱元璋又以詔書、訓諭等方式,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更全面、具體的論述。
朱元璋認為,教化肇始于三皇五帝時期,“三皇立極,尋民以時,庖廚稼穡,衣服始制,居民舍焉。五帝之教以仁義,不過遵三皇之良規,益未備之時宜”[1]。從夏、商、周開始,教化成為政治生活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并被長期保留下來。“自周至于漢、唐、宋,增減損益,用乃是國昌。民受時宜,家和永康?!盵1]教化在歷史上所發揮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無論是夏商周三代,還是漢、唐、宋等,其穩定、繁榮無不與實施教化政策有著一定的關系?!拔羰ト艘缘禄煜拢瑒t民樂從者眾,否從者寡,天下治矣?!盵2]朱元璋最推崇的是夏、商、周三代,“三代而上治以心,三代而下治以法。心則道德仁義,其用無窮;法則權謀術數,其用有時而窮,故擇術不可不慎也。”[3]他認為,三代是以教化作為治國的主要手段,刑罰則是次要的、輔助性的。這與后世的法為主,教為輔的治國方式迥然不同?!跋韧醪皇┵p而民觀于善,不施罰而民不為戾,何也?仁義本之也。商變夏,周變商,仁義未嘗改?!盵4]正因此,朱元璋認為,三代樹立了一種模式,是后世的楷模。相反,朱元璋對漢朝的統治評價不高,認為“漢治”不如三代,根本原因是漢朝對教化重視不夠,未能“制禮作樂,復三代之舊”[4]?;谶@樣的認識,朱元璋提出明王朝要效法夏、商、周三代,“治國以教化為先”[5]
朱元章對明初社會風氣的憂慮和不滿也是他重視教化的一個重要原因?!敖里L俗,相承流于僭侈,閭里之民,服食居處與公卿無異,而奴仆賤隸往往肆侈于鄉曲,貴賤無等,僭禮敗度?!盵6]“兵亂以后,人習斗爭,鮮知禮義”。[2]朱元璋認為,元朝近百年的統治是導致社會風氣惡劣的主要原因。一方面,蒙古統治者把本民族的一些落后習俗帶到中原,影響了漢人。如明初南京“循習元氏舊俗,凡有喪葬,設宴會親友作樂娛尸,惟較酒肴厚薄,無哀戚之情”[7]。另一方面,元朝統治者對傳統的綱常禮教不夠重視,封建的禮義道德越來越被人們忽視?!白栽蠌U棄禮教,因循百年,而中國之禮變易幾盡?!盵7]“先王衣冠禮義之教混為夷狄,上下之間波頹風靡?!盵2]到明初,人們的道德觀念已極為淡薄?!班l鄰親戚,不相周恤。甚至強凌弱,眾暴寡,富吞貧,大失忠厚之道。”[8]這種封建道德的淪喪,往往導致社會秩序的混亂,也不利于封建政權的鞏固。朱元璋認為,要改變社會風氣,靠法律等強制性手段是無法奏效的,所以他主張:“講論圣道,使人日漸月化,以復先王之舊,以改污染之俗”。[2]即通過教育勸化的方式,宣傳封建禮義道德,來達到移風易俗的目的。
對于教化的可行性,朱元璋深信不疑。他認為,人有愚賢,但其善惡既非天生的,也不會一成不變?!懊裰疄閻海q衣之有積垢,加以浣濯,則可以復潔,污染之民,以善導之,則可以復新矣?!盵8]朱元璋強調教育對人的重要,認為通過教育可以使人成材,“馬雖至駑,策勵可以致遠;木雖至樸,繩削可以致用;人雖至愚,勉教可以成材,故圣人之教無棄人,君子之化無鄙俗”。[7]朱元璋認識到環境對人的巨大影響,他舉例說:“夫越與魯相去甚遠,使越人而居魯久,則必魯矣;魯人而居越久,則必越矣。非人性有魯越之異,風俗所使然也。”[7]所以,朱元璋主張通過一系列的措施,大力開展教化活動,逐步培植起一種良好的社會氛圍,這樣才可能使人人向善。“教化行,雖閭閻可使為君子;教化廢,即中材或附于小人?!盵8]朱元璋肯定了教化在改變人心、風俗方面的作用,也就是肯定了教化在政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地位。所以,他總結說:“致治在于善俗,善俗本于教化?!盵8]將教化與“致治”連在了一起。
朱元璋的教化思想探究論文
【摘要】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為扭轉社會風氣,鞏固封建統治,提出了“治國以教化為先”的思想。朱元璋認為,教化應以倡導禮義道德為核心內容,各級官吏要言傳身教,要積極推動教化活動的展開,并以一系列的制度確保教化政策能夠長期得以貫徹落實。
【關鍵詞】朱元璋;教化;禮義道德
禮義道德作為一個帶有政治色彩的詞語,“教化”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出現的頻率頗高。從語義上說,“教化”有教育、感化的意思;而從實際意義上說,“教化”則是指用教育、感化的方法改變人心、風俗,即我們今天所說的“社會教育明朝(尤其是明初)是中國歷史上教化比較成功的一個時期,無論是教化的內容、教化的方式,還是教化的效果,都值得我們關注。而這一切都與明太祖朱元璋的教化思想有著直接的關系??梢哉f,朱元璋對教化的認識,指導了明初甚至有明一代的教化活動,是明王朝制定教化政策和軟化制度的理論基礎。
一、教化思想的形成
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了《正禮儀風俗詔》,實際上宣告了教化活動的全面展開。詔書一方面回顧了教化在歷史上所發揮的作用,另一方面,痛陳當時民風之劣,“道理未臻;民不見化,市井鄉間,尚然元俗[1]”。表明了教化的必要性。此后,朱元璋又以詔書、訓諭等方式,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更全面、具體的論述。
朱元璋認為,教化肇始于三皇五帝時期,“三皇立極,尋民以時,庖廚稼穡,衣服始制,居民舍焉。五帝之教以仁義,不過遵三皇之良規,益未備之時宜”[1]。從夏、商、周開始,教化成為政治生活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并被長期保留下來?!白灾苤劣跐h、唐、宋,增減損益,用乃是國昌。民受時宜,家和永康?!盵1]教化在歷史上所發揮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無論是夏商周三代,還是漢、唐、宋等,其穩定、繁榮無不與實施教化政策有著一定的關系?!拔羰ト艘缘禄煜?,則民樂從者眾,否從者寡,天下治矣?!盵2]朱元璋最推崇的是夏、商、周三代,“三代而上治以心,三代而下治以法。心則道德仁義,其用無窮;法則權謀術數,其用有時而窮,故擇術不可不慎也。”[3]他認為,三代是以教化作為治國的主要手段,刑罰則是次要的、輔助性的。這與后世的法為主,教為輔的治國方式迥然不同?!跋韧醪皇┵p而民觀于善,不施罰而民不為戾,何也?仁義本之也。商變夏,周變商,仁義未嘗改?!盵4]正因此,朱元璋認為,三代樹立了一種模式,是后世的楷模。相反,朱元璋對漢朝的統治評價不高,認為“漢治”不如三代,根本原因是漢朝對教化重視不夠,未能“制禮作樂,復三代之舊”[4]。基于這樣的認識,朱元璋提出明王朝要效法夏、商、周三代,“治國以教化為先”[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