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5 06:51:2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略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略論雛雞飼養技術

目前,農村適度規模養雞戶大多數都是外購雛雞,因此,雛雞飼養顯得尤為重要。從近幾年農村養雞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看,要想最大限度的提高雛雞成活率并增加養雞的經濟效益,提高育雛技術水平、降低雛雞死亡率是養雞生產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本文對雞苗選擇、育雛室準備、育雛室環境控制、育雛期飼養管理、疫病防治等幾個方面的實踐經驗進行了歸納總結,供廣大養殖戶參考。

1育雛前的準備

1.1制定育雛計劃

雛雞數量、育雛方式、進雛時間、飼養管理操作規程、疾病防治程序等必須提前制定好,做到有備而行。

1.2育雛設施

育雛室、供溫設備、照明設備、供水設備、飼養設備必須完好齊全。

查看全文

略論VRRP應用

摘要:本文以紹興職業技術學院網絡為平臺,以建設基于VRRP的核心交換機冗余系統為目的,介紹了VRRP的原理及實施方法。

關鍵詞:VRRP;負載均衡;容錯

一、問題的提出

紹興職業技術學院在2007年7月進行了網絡擴容改造,大大增強了網絡的穩定性和安全性。但隨著自動化辦公的不斷深入、應用服務的不斷增加以及用戶數量的不斷增多,用戶對網絡的穩定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網絡的穩定性需要日常的監管與維護,同時也與網絡的架構有關。

目前學院網絡結構如圖1所示,為了提高網絡的穩定性和安全性,我們把不同的用戶按區劃到了不同的VLAN中(如A區為VLAN10,分配地址為:192.168.10.X/24;C區為VLAN20,分配地址為

192.168.20.X/24),同時在核心交換機上為每個VLAN分別設置一個IP地址,作為相應VLAN的默認網關(VLAN10設置地址為192.168.10.254,作為VLAN10用戶的網關地址;VLAN20設置地址為

查看全文

略論煤炭液化技術

這樣就能夠在較小污染的前提下,將煤炭資源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源進行儲存或者運輸。煤液化過程可以通過圖1來表示:煤中所存在的能量較小的C-C、C-N、C-O和C-S等化學鍵,在反應的過程中發生斷裂,形成了數量眾多的自由基碎片。然而大量存在的自由基碎片又可以通過化學反應,與溶劑和氫氣中的活性氫相結合,形成較為穩定的化合物。該化合物中的H/C原子比將有0.8%上升至2.0%。在一系列的化學反應后,之前煤中的固態大分子成為了液態小分子化合物。煤液化后就可以形成液化油、瀝青烯、前瀝青烯、液化殘渣、少量的水和氣體。煤液化可以大致分為熱溶解裂解、氫轉移和加氫三大步驟。

1、熱溶解裂變:粉狀煤炭與循環溶劑制備成的混合油煤漿在約250℃高溫的環境下,煤中鍵能較小的化學鍵將會出現斷裂,一旦溫度超過250℃,煤的大分子將發生熱裂解反應,那些不穩定的化學鍵也會斷裂。煤中出現大量的自由基碎片。

2、氫轉移:煤中一些弱堿斷裂所形成的自由基碎片,在斷裂處會出現未配對的自由電子,這些帶有未配對電子的自由基碎片我們稱之為自由基。煤基質或者溶劑中的活性氫原子將與自由基結合,達到穩定狀態。穩定狀態下的生成物中,分子量最大的就是前瀝青烯,其次是瀝青烯,分子量最小的就是液化油。大分子量前瀝青烯在經過加氫反應后,可以生成較小分子量的瀝青烯、油以及烴類氣體。同樣,瀝青烯在經過加氫反應后也可以生成油或者烴類物質。

3、加氫:煤液化反應過程中,氫氣分子在壓力以及催化劑的作用下活化,之后這些H分子可以直接與熱裂解所形成的自由基或者穩定分子進行反應。該過程主要有芳烴加氫飽和,加氫脫氧、氮、硫等雜原子以及加氫裂化等。根據加氫條件的約束程度不同,可以控制加氫催化劑活性已近加氫反應深度。接下來對煤加堿預處理過程進行研究實驗:預處理的主要作用就是提高煤的活性,本實驗采用0.4%-1.6%的NaOH堿溶液對煤進行預處理,以研究堿處理后的煤經過液化其油出率的變化。表1給出了實驗結果。經過實驗,我們可以發現,當NaOH堿溶液的濃度達到0.8%時,輕餾分收率的值達到最大值19.1%,為不加堿時分收率(10.6%)的1.8倍;總油出率61.8%,為不加堿時(57.2%)的1.08倍。對煤進行預處理能夠明顯提高油出率。煤炭的液化過程需要考慮很多方面的因素,溫度、壓力、催化劑等等,很多環境條件都會對煤炭的液化結果產生影響。本文介紹了煤炭液化的過程,并對堿溶液在煤預處理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對最終液化油出率影響進行了分析。在今后的工作中,筆者將對煤炭液化其他過程以及相應影響因素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以期能夠進一步提高煤炭利用率。

本文作者:陳時爭工作單位:寧夏工業職業學院

查看全文

略論產品營銷的十大策略

×

×略論產品營銷的十大策略

××吳文琴

×

×摘要:本文論述產品營銷的種策略,公務員之家,全國公務員公同的天地提出了產品營銷過程所要避免的做法和應實施的戰略措施和方法。

×關鍵詞:產品、營銷、策略

查看全文

人學思想略論

【正文】

“不管你是愛還是恨,是贊揚還是批判,比任何其他人物在中國現代留下了遠為龐大的身影。這身影覆蓋了、主宰了、支配了數億人和幾代人的生活、命運和悲歡,他將是長久和被人反復研究的對象。”(注:李澤厚:《中國現代思想史論》,12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在這個被反復研究的偉大對象中,仍然存在著一些研究上的盲點,的人學思想就是這樣一個被忽視的領域。眾多的研究者把目光主要投注在的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和歷史觀上,或是牽情于他的青少年時代的人生觀、價值觀及求學經歷,有意或無意地避而不談他的人學、人道主義方面。存在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學者薩特曾認為馬克思的學說中有一個“人學的空場”,而結構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學者阿爾都塞則認為馬克思實現了與“人道主義”的“斷裂”。同樣,一些學者認為思想中亦存在一個人學的空場和斷裂。我們認為如果說真有這個“空場”的話,那也是我們對他的這方面思想的研究上的“空場”。或許是旁觀者清,美國學者弗郎西斯在他的《的辯證法理論》一書曾深刻地指出:“毛的著作的中心內容就是關于人和人道主義(就其是關于人以及人與他人在社會中的關系而言),特別是他的辯證法理論的目的是通過改變社會結構來改變社會,改變人民的生活。”我們認為“人學”是思想的內核,而“人身解放”與“人心改造”則構成人學思想的主要內容,甚至可以說一生所致力的事業就是解放人與改造人的事業。

一、“人身解放”與理想社會

以1949年劃界,的人學思想在此以前是以人身解放為中心的。早在湖南自治運動時期,就立定大志,要“拯救千萬無告之人民出水火而登衽席”,并視“其為大業”。(注:《新民學會資料》,92頁。)在《民眾的大聯合》一文中,曾呼吁,要“謀求我們的共同利益”,要“謀我們種田人的種種利益”,“謀我們工人的種種利益”。當時的社會現實使他認識到,要謀取這種利益,要完成這樣的大業,不是寫“幾篇文章所能弄好”的,而是“須有一些志士從事實際的改造”。因為,這不止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社會實踐的問題,要完成這個大業,就必須從事于根本改造的社會實踐。“政治改良一途,可謂絕無希望”,必須“另辟道路”,重開新途,要實行一種“愿大家好的主義”。(注:《新民學會資料》,92~105頁。)認識到所謂根本的改造是先確立一個基礎,立定一個目標,而人身的徹底解放,社會的根本改造又要從具體的改造、解放活動做起,否則徹底解放、根本改造就是空話。在實際的革命潮流的作用下,開始從思想的王國走出來,走向活生生的現實社會。他在《“湘江評論”創刊宣言》中敏銳地提出“世界什么問題最大?吃飯問題最大”。(注:《早期文稿》(1912.6—1920.11),292頁,長沙,湖南出版社,1995。)正是從吃飯問題,他看到了工人、農人的痛苦現實、看到了勞獲的不均等。“幾個人享福,千萬人要哭”的不平等現實使得“勞動者欲求完全之平均分配,非在社會制度改革之后,不能得到”。(注:《早期文稿》(1912.6—1920.11),454頁,長沙,湖南出版社,1995。)恩格斯在評價馬克思一生中的兩大重大發現時指出,除了剩余價值論以外,馬克思揭示了人們要從事政治的、宗教的、科學的、藝術的種種活動等,必須先要解決衣、食、住等問題。亦深刻地總結出,“吃飯問題最大”,所有其他的問題都要從這個問題得到說明。認為廣大的人民群眾是我們這個社會和國家的主體,人民群眾是社會和國家的主人,“天下者我們的天下。國家者我們的國家。社會者我們的社會”。(注:《早期文稿》(1912.6—1920.11),390頁,長沙,湖南出版社,1995。)人身的解放,首先就是吃飯問題上的解放,亦即是經濟上的解放。只有作為這個社會主體的人民大眾在經濟上徹底解放了,我們才能獲得自由、民主和平等。

十月革命勝利以后,馬克思主義,特別是其中的唯物史觀在20年代的中國廣泛傳播,使得在思考和觀察中國社會問題時更富于根本性和全局性,“共產主義”范圍使得青年時代就已經有的“大同主義”理想主張更具有透明性、實在性和世界性。在此,是把“大同理想”、“共產主義”、“民主主義”、“社會主義”等冶為一爐。在這里,理想的共產主義社會并不是文化舶來品,而是有著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和歷史來源。以民族自決為基礎,通過建立人民共和國,使極端貧困的廣大的下層人民擺脫貧困,實現自由、平等和民主,豐衣足食,到達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到達階級的消滅和世界的大同。認為這是一條真正解放人民的大道,而在他以前的空想主義者們都沒能找到一條這樣的大路。雖然對他自己所致力的“大同世界”極盡頌揚,但現在看來其中確有不少空想成分。“固然夢想不是現實,但是人們的夢想卻是形成現實、推動歷史的巨大力量。”(注:〔美〕莫里斯·邁斯納:《與馬克思主義、烏托邦主義》,136頁,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1。)在艱苦卓絕的戰爭年代,這種為解放人民,引導人們進入到大同世界的理想一直激勵著他的精神,且伴隨了他的一生,“雖九死其猶未悔”。“人必須一再為不可能的東西而奮斗,否則他就不可能達到可能的東西。”(注:〔美〕莫里斯·邁斯納:《與馬克思主義、烏托邦主義》,24頁,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1。)奮斗了一生,的確領導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軍隊解放了千千萬萬的中國勞苦大眾。

關于人的解放的人學思想得以落實,究其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值得我們珍視的就是他善于把馬克思主義的一般理論同中國社會的具體情況相結合,善于把傳統文化遺產與當今時代相結合。這種結合始終是把此時此地的現實作為第一位的,文化與理論根本不能束縛他的手腳。1930年在《反對本本主義》一文中明確指出:“馬克思主義的‘本本’是要學習的,但是必須同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我們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糾正脫離實際情況的本本主義。”(注:《選集》,2版,第1卷,111~11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在黨的六中全會上,指出:“學習我們的歷史遺產,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給以批判的總結,是我們學習的另一任務。我們這個民族有數千年的歷史,有它的特點,有它的許多珍貴品。對于這些,我們還是小學生。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注:《選集》,2版,第2卷,533~534,《選集》,2版,第1卷,111~11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正因如此,完成了人的解放的任務,建立了新中國。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查看全文

略論技術與設計的關聯

很多學者認為,技術先于設計,在作品或藝術品完成的過程中,技術比設計重要,技術處于主導核心地位。我認為這個過程是復雜而富于變化的,不能簡單的做出這種結論。技術與設計的關系應該是辨證的,是互為前提的,在不同的情況下技術與設計的地位是相互轉化的。技術并不是天然為設計的必然前提,有時候,設計會先于技術而引導技術的產生和發展。簡而言之,從宏觀上看,設計給予技術以方向和目標;從微觀上看,技術引領著設計,制約著設計的實現可能。比如人類對于飛天的理想和飛機的產生過程,可以很好的證明這個過程。在飛機發明之前的無數個世紀,不論中國還是外國,人類的祖先在仰望天空的時候,都會設想人類有一天可以像鳥兒一樣自由翱翔于蔚藍的天空。這種飛翔的愿望就是設計。最早的載人飛行器是墨翟之飛鳶。在《墨子•魯問篇》中記載,“公輸子削竹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這是最早的載人飛行記載。在中世紀,飛機的原創實驗是阿拉伯人阿巴斯•菲瑪斯(AbbasibnFimas)。公元852年,他模仿鳥的翅膀用木架釘上寬布做兩翼,從科爾多瓦大清真寺的宣禮塔上滑翔而下。1903年美國的萊特兄弟制造出了第一架依靠自身動力進行載人飛行的飛機“飛行者”1號,并獲得試飛成功。直至現代,飛機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離不開的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人類實現了老祖先千年以來的飛天夢想與設計。回顧飛機的產生,其實我們宏觀的去看,這一過程中重要的不是飛機,而是飛天,是人類關于飛天的設計,它直接導致了后來飛機的出現。人類關注的是飛天和怎樣飛天,至于是飛機也好飛碟也好或者是其他什么,只要可以實現這一設計就可以。只不過隨著演化,飛機擔當了這一角色,飛機的技術實現了這一設計。從這個高度,和宏觀的角度看,設計給予技術的發明和發展指引了方向,使技術的產生更加具有明確性,而不是偶然隨意的產生和發展。我認為,這一觀點在現在也有著非常現實的意義。通過這一觀點,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有些發明創造,有些技術從誕生之日起就注定很難轉化為實際的生產力和產品而逐漸被人們所遺忘。上述談了設計在飛機產生這一過程中的重要性,它不僅僅只是動機和目的,而是整個實現的過程。同樣的,技術在這一過程中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微觀的來看這一過程,把這一過程細分為不同的環節,那么每一次的進步與突破都與技術的發展密切相關。從最初的構想,到圖紙,到羽毛和布做的翅膀,直至飛機發動機的產生和真正現代意義上的飛機的誕生,每一個環節都是技術在實現著設計的夢想,推動支持著設計的最終完成和實現。從這個角度看,技術又引領著設計,制約著設計的實現可能。

從技術與設計對產品的價值影響上看,我認為兩者的作用是同等的。我們有學者認為技術的突破與先進決定了產品的價值,片面強調技術的作用,而忽略了設計的作用,認為設計只不過是雕蟲小技;還有的學者認為設計或者裝飾才是決定產品價值的根本,這也是不科學和不全面的。比如我國瓷器中著名的青花釉里紅,制造工藝難度極其大,古代有人為燒造青花釉里紅瓷器,導致傾家蕩產的下場。因為青花釉里紅瓷器的特點是在瓷胎上同時用鈷和銅兩種色料彩繪,然后罩釉經高溫燒造還原而成。由于鈷和銅兩種原素還原的溫度不同,工藝掌握難度非常大,所以青花釉里紅成功的瓷器很少。技術上的難以把握造成了其極高的價值。這個例子說明了技術對于產品價值的巨大影響。但是我們并不能因此而忽略設計對產品價值的影響。例如我們大家所熟悉的明式家具,它所采用的榫卯技術早就有之,硬木材料也是早就有之。不論是在明式家具產生之前還是產生之后,這些技術和材料都已經有了,可就是達不到明式家具的那種高度,關鍵就在于設計。明式家具的風格特點可用王世襄先生品評明式家具的“十二品”概之。十二品為“簡練、厚拙、圓渾、華、文綺、妍秀、勁挺、柔婉、空靈、玲瓏、典雅、清新”。明式家具所取得的登峰造極的成就和自身無與倫比的價值就來源于設計。這兩個簡單的例子很具象的說明了,從技術與設計對產品的價值影響上看,兩者的作用是同等的。并不能簡單的得出技術決定價值還是設計決定價值的結論,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一件價值高的作品或者產品,必有其過人的技術,也或者有其超于一般的設計,甚至二者皆有。

從技術與設計兩者之間的關系來看,技術與設計是密不可分的。如果把技術看作是一個點,那么設計就是將這個點無限擴大的一個面。技術使設計向縱深發展,推動設計前進;設計使技術橫向發展,推動、傳播、普及、轉化技術的應用。比如發動機理論和技術的產生,是設計將這同一種原理和技術轉化成為了我們生活中的飛機、汽車、輪船、摩托車等等無數種不同的產品,滿足生活中不同的需要。離開了設計的技術,將沒有任何生命力,難免最終被淘汰消失的命運。離開了技術的設計,將注定停滯不前無法進步,甚至無法得以實現。從這個角度可以毫不夸張的說,技術是軀體,設計是靈魂。設計使技術有了生命力,技術使設計有了可以附著的載體和得以實現的保證。技術的發明不是終點,恰恰相反,僅僅是起點。一項技術的誕生僅僅是第一步,它是否有存在的價值與意義,關鍵是要看它可否轉化為生產力,可否轉變為實實在在的產品。在這個過程中,設計起著關鍵而無法替代的作用。

從技術與設計的生命周期來看也是有所不同的。現代社會高科技層出不窮,技術更新換代速度很快。但是它的趨勢呈射線狀,方向性指向性很強,沒有盡頭。比如蒸汽機的發明,產生了蒸汽機車,但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現在蒸汽機車基本在我國被淘汰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先進的電力機車,磁懸浮列車等等,而且會一直朝前發展下去。設計的生命周期也很短,新的設計,新的潮流,新的時尚甚至比技術的更新還要快很多,這是與技術相同的。但與技術的區別是,設計的整體趨勢應該是曲線的,循環往復的。比如藝術領域里的文藝復興,設計領域里的工藝美術運動,以及現在設計中經常會運用的巴洛克,洛可可風格,懷舊風格,復古情懷等等,都是設計中這一循環往復趨勢的表現。技術過時了,就會被永久的淘汰;設計過時了,不知什么時候又會成為新的流行。從這個角度說,具體的某項技術生命周期很短,但站在整個技術發展史角度看,它是不斷向前發展的。具體某種設計的生命周期也不長,但站在設計發展史角度看,設計是可以往復的,是永遠不死的。這點技術是達不到的。最后,技術與設計都具有的一個最重要的共性特征,就是創新。狹義的技術創新是指從發明創造到市場實現的整個過程;廣義的技術創新則是指從發明創造到市場實現、直到技術擴散的整個過程。我國現在強調自主創新,一般而言,包括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所謂自主創新就是能夠獨立控制和把握創新目標、創新方式與創新進程的技術創新,其核心內容主要是:一是以我為主;二是綜合集成。在設計領域,創新依然是設計的根本和生命線。沒有設計是一成不變的,無限復制的,設計只有不斷創新才有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在創新方面,技術與設計是同一的,一致的。只是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設計的創新較之技術更具有靈活性,主觀性一些。技術與設計的創新都應遵循可持續性和延續性。總之,技術與設計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隨著人類研究領域的無限擴大和認知水平的不斷提高,技術和設計的概念,所涉及的領域也在不斷的擴大,甚至出現交叉。這是發展的必然趨勢,只要我們認真研究和把握技術與設計的關系以及它們各自的特點,就能夠科學的有效地加以利用,來造福我們的國家和社會。

本文作者:凌士義楊光工作單位:中原工學院

查看全文

產品廣告策略論文

)內容摘要:本文通過理論分析,最后得出企業應結合產品生命周期各階段的特征,制定出不同的科學廣告策略,取得更大收益。

關鍵詞:產品生命周期廣告策略品牌

產品生命周期是指產品從進入市場到最后被淘汰退出市場的全過程,典型的產品生命周期包括四個階段:導入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企業采取的促銷策略有廣告、公關、人員推銷、促銷等,其中廣告已被公認為是現代企業拓展市場、銷售產品最常用、最有效的工具。廣告策略是指在廣告活動中為實現廣告目標而采取的對策與方法手段。處于生命周期不同階段的產品,其市場需求量、市場競爭狀況、消費者心理、市場營銷策略等都有不同的特點,因此,各階段的廣告策略也應針對不同階段的特點有所不同。

產品導入期

產品導入期是新產品正式投放市場銷售緩慢增長的時期,其特征表現為,新開發出來的產品,性能質量不夠穩定,需逐步改進;消費者對新產品較陌生,缺乏全面了解和信任,由于消費者接受新產品往往需要經歷緩慢的試用過程,建立對產品的信任需要一段時間。所以此階段產品的市場需求量較小,銷售額增長較緩慢;企業投入了大量產品研發和生產的費用,還要投入巨額資金對這種全新的產品概念進行宣傳,以培育產品市場認知度及提升產品知名度。推廣渠道和產品促銷推廣費用較昂貴,此階段市場營銷成本非常高,而企業獲利很低以至沒有利潤甚至虧本,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新品剛進入市場時,同類產品較少,市場競爭環境較寬松。導入期內由于風險大、花費多,持續時間應越短越好。因此導入期廣告策略,應注意兩方面問題:

以創牌為廣告目標,提高新產品知名度和消費者對產品概念的理解度及品牌商標記憶度;開拓市場,誘導消費者對新產品產生初步印象和需求,愿意嘗試新產品并逐漸接受新產品。

查看全文

略論導讀導思導寫

尋求作文教學創新的基本途徑,對培養學生語文的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和創新品質都具有重要意義。學生作文創新能力基礎的獲得和創新人格的形成,必將為其學會終身學習的技能與創造性勞動的智慧提供不竭的思想動力和智慧源泉。因此,我們不能不在作文教學的思想和行為上進行新的思考和實踐了。

一、導讀要求真

讀是吸收內化,寫是轉化運用。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讀中懂真意,與作者創新思想對接;動真情,與作品創新思維對話;說真話,與教師教學創新思路對應。“求真”要求教師在指導閱讀方法、內容和評價的導向上以突出學生學習需要為本,注重對學生學習和發展的人文關愛。

1、從封閉式的讀背導向開放的心讀與說讀相結合,加快吸收內化向表達轉化的速度。讀而不思,思而不言,言而不書,難以體悟作者的情感底蘊和作者思想的真諦,是造成閱讀質量低下的重要原因。要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和讀書必說書的真情實感。引導學生把教材把當作創新的樣子精讀,將與教材配套的自讀課文視為創新的例子品讀,讓學生大膽假設,假若我是作者,如果我是文中主人公,不妨我也當一回老師。讀前想思路,讀中作摘抄,讀后寫心得,變讀的平面為思、讀、說、寫的立體,不斷引導學生主動地探求性地閱讀,為學生作文創新奠定良好地思想、思維、思路、情感基礎是促進作文水平提高的根本途徑。

摘抄是有效積累的一種手段,但轉抄而不轉化則不可取。從無序的收藏轉向有效的利用更好。語文教師必須牢牢把握閱讀基本技能和作文創新教學的訓練重點,引導學生有針對性的讀,理解地記,批判性地想,鑒賞性地說。

寫心得是深化閱讀、優化寫作的重要環節,是讀有所得的標志,更是從思考性地讀走向創造性地寫的紐帶和橋梁。一天仿寫一句:或詩,或詞,或名言名句;三天仿寫一首:或歌詞,或詩詞,或對聯;五天試筆一篇,這是一天一句,三天一首思維和語言積累的轉化,甚至創造,或人物或景物或說理或聯想或感想或想象,就像放風箏,線長而結實,風箏才飛得高遠。這個線是大綱目標,是教材要求得訓練重點與學習規律。

查看全文

鄉村聯合攻略論文

關鍵字:產品銷售印度宣傳品牌公司市場香皂斯坦利

在印度班加羅爾(Bangalore)附近一個小城兩條無名土路的交叉口旁,在當地稱作haat的市場上,商販的叫賣聲一浪高過一浪。這是全球化的最前沿,最先進的市場營銷已經出現在煙塵滾滾、空氣污濁的土路邊。

"更耐洗!""泡沫更多!"經銷印度斯坦利華公司(HindustanLeverLtd.)產品的小販大聲吆喝著。小販手持麥克風,身后的卡車上滿載著洗滌劑、香皂和牙膏。而他的競爭對手就站在幾步之外,通過大喇叭聲嘶力竭地推銷利華公司產品的廉價仿冒品:"更便宜啦!""洗得更干凈!"

印度斯坦利華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日用品生產商荷蘭聯合利華公司(Unilever)在印度的下屬企業。在班加羅爾附近這個小城,一般家庭的平均年收入僅有103美元。大部分人都在附近的水塘里或公共自來水龍頭旁洗衣服洗澡。他們即使使用香皂,通常選用的也是最便宜的品牌。他們喜歡既能用來洗澡又能洗頭和洗衣的香皂。在這個國家里,對品牌的注重和品牌忠誠度最多只是轉瞬即逝而已。

但是,憑著天才的創意、不懈的精神和對文化的敏感,印度斯坦利華公司正在改變著這種情況。在過去的二十年里,公司建立了行之有效的分銷系統,把香皂和洗滌劑等產品送到了印度的每一個角落。現在,他們又開始以此作為堅實的基礎,將目標瞄準了數量巨大卻被人忽視的消費群體:農村貧民。

印度斯坦利華公司的主管KekiDadiseth說:"其實人人都需要品牌。世界上的窮人遠遠多于富人。要想成為國際級企業,獲得全球市場份額,就必須積極進入每一個市場。"

查看全文

全球戰略論文

一、領導世界的美國新戰略

追求、維護和實現國家利益是任何國家在任何時候對外政策的根本出發點。這是國際政治的一個根本原則,只不過這一原則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時期表現形式不同、表現程度不同。美國經過短短二百年的發展,就成為世界的唯一超級大國,這和其對國家利益至上原則的深刻理解、恰當運用、不斷調整分不開的。

美國歷屆總統上臺后,為了體現與前任的區別,都推出一整套自己的內外政策,人們一般冠之以“××主義”。但無論何種主義,其本質是一樣的,因此我們不妨統統稱之為美國主義或美國利益至上主義。只不過美國對自己國家利益的定位伴隨著自己國家實力、國際地位的變化而不斷變化,具體講,美國對自己國家利益的定位,由最初獨立時的維護自身利益至多是美國在美洲的利益,擴展到今天充當全世界的霸主。即在冷戰后的今天,美國把爭取對全球的領導、按照自己的意愿建立未來的世界秩序,維護美國在政治、經濟、軍事和科技領域的一超地位當做自己的國家利益,這就是美國的全球戰略。

蘇聯東歐劇變、華約解體,既是世界形勢和國際政治格局的分水嶺,也是美國對外政策的分水嶺。歷史上的各種美國主義,無論是一百多年前的“門羅主義”、“門戶開放主義”,還是近現代的“杜魯門主義”、“尼克松主義”、“里根主義”,都是在多極或兩極格局體現下形成的,因而美國的對外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他國家或國家集團的制約,既使在二戰后美國實力超群的情況下,美國也不敢為所欲為,也不得不考慮到前蘇聯的反應。但冷戰的結束,蘇聯、華約的解體,制約對手的消失,促使美國重新調整其外交政策,美國人認為追求新的更加廣泛的國家利益的時候到了。也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美國的“單邊主義政策”出籠了。

所謂“單邊主義政策”,是指在國際交往中,不顧或很少顧及其他國家或國家集團的利益和反應,以自我本位主義為中心,采取單方面外交行動或措施的外交方式。這種外交方式實質上就是國際政治中的霸權主義。而冷戰后的美國無疑是奉行單邊主義政策的典型。克林頓政府執政的8年是冷戰結束后世界新舊格局大轉折的時期,也是國際形勢劇烈變化、無序發展的時期。為維護和加強美國在世界上的領導地位,建立美國“說一不二”的世界體系,克林頓政府大幅度調整了美國的外交政策,確立了以“參與和擴展”為主要內容,以“增進安全、促進繁榮和推進民主”為主要目標的對外戰略,這就是所謂的克林頓主義。美國對外政策的這種新變化和新調整,反映了新的國際形勢下美國國家利益的新界定、新追求,具有極大的進攻性和擴張性,其最大的表現就是在“人道主義”幌子下的“新干涉主義”。我們知道,在克林頓政府時期,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大肆擴張并確立了所謂的“戰略新概念”,擠壓俄羅斯的戰略和安全空間,首次繞過聯合國干涉、轟炸一個主權國家南聯盟,美國還數次挑起事端向中國發難。正如克林頓在1999年第54屆聯大發言時聲稱,“聯合國不是維持和平的唯一途徑”,“國際社會到底用什么辦法來作出反應將取決于采取行動的國家的能力,同時取決于它們對自己國家利益的感覺”。這是一種地地道道的霸權邏輯。

在人類進入21世紀的時候,美國布什新政府上臺。共和黨和執政地位的更迭,并沒有影響美國單邊主義政策的延續,布什政府不但繼承了克林頓外交政策的核心,而且將美國的單邊主義發展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只是在“9·11事件”后,出于反對國際恐怖主義的需要,開始注重和中、俄、歐及國際社會的合作。但美國的既定目標不會也不可能改變,美國布什政府正利用這“塞翁失馬”般的千載難逢的契機,在反恐怖和合作化的外衣下,大肆地、堂而皇之地推行其領導世界的全球戰略。為謀求所謂的“絕對安全”,美國新政府不顧國際輿論的反對,于去年12月13日正式宣布退出《反彈道導彈條約》(ABM)。這是美國在現代史上首次退出一項最為重要的國際軍控條約,其嚴重的負面影響在今后的國際裁軍進程和國際安全構架中將逐步顯現出來。ABM是美蘇于1972年簽署的,目的是通過禁止雙方發展國家導彈防御系統(NMD)來確保對“對方的核威懾平衡”,以此避免核戰爭。ABM是全球戰略穩定的基石,是世界上32個裁軍及核不擴散國際條約存在的基礎。國際戰略穩定一旦因此被破壞,一些國家就有可能被迫執行新的核軍備發展計劃,新一輪軍備競賽將難以避免。美國之所以退出ABM,目的是放手發展NMD,從而確立美國在世界上“一超獨霸”的地位,建立起由美國主導的單極世界秩序。當年,美蘇兩國核軍備競賽進入高潮,蘇聯的核力量大有超越美國之勢,為了限制蘇聯的核能力,美國與蘇聯簽署了ABM。而現在,美國看到ABM已經成為自己發展NMD的障礙,就單方面毀約。由此可見,無論簽署還是退出ABM,美國都是從自身利益出發,根本不顧及國際社會和其他國家,這充分暴露了美國外交的單邊主義和實用主義。不僅如此,美國總統布什在他剛剛結束的第二次歐洲之行期間還炮制了一個所謂的先發制人論,回國后他進一步闡述了這一理論。根據布什的“先發制人”理論,美國將對那些“實力薄弱”、有可能被恐怖組織相中的小國采取突然行動,避免它們像阿富汗那樣成為恐怖分子活動的樂土。據最近出版的《紐約時報》報道,布什已經命令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將這一原則正式寫進美國的國家安全新政策。這樣,美國要對那些有意發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不友好”國家和恐怖組織發動“先發制人”式的攻擊,看來已經成為事實。據布什的國家安全顧問賴斯講,美國出臺“先發制人”論是為了適應“9·11事件”后國際形勢發展的需要,因為美國再也不敢輕視恐怖分子的突然襲擊。可以肯定的是,美國新政府的這一理論和布什上臺后采取的一系列其他我行我素的行動一樣,在國際上得到的只能是一片反對聲,它只會將美國導向極端和徹頭徹尾的單邊主義。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