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革新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4 06:39:4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林業革新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林業革新

林業革新加強森林防火

在當前改革的新形勢下,森林防火工作應當進一步加強。

一、正確對待近年來森林防火工作的成績與問題,必須克服盲目樂觀和麻痹松勁思想這幾年,我省森林火災顯著下降,森林火災綜合控制能力明顯增強。這些成績的取得,根本經驗有兩條:一是各級政府高度重視,真抓實管;二是各行各業支持配合,群策群力,群防群治。具體講,這些成績的取得有三個“分不開”:一是與加強森林防火體系建設,從上到下有專人抓這項工作分不開,二是與加強防火基礎設施建設,從根本上提高防火滅火能力分不開,三是與加強撲火隊伍建設,力爭做到打早、打小、打了分不開.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不可忽視存在的間題:一是在成績面前有的同志滋長了麻痹思想和松勁情緒,以為森林防火工作已經抓的差不多了,有些縣在機構改革中,減少防火辦人員,和其它股(室)合并甚至取消防火辦。二是森林火災綜合控制能力還較低,特別是受夭氣條件的影響較大,森林火災受害率時升時降。三是基礎設施建設薄弱,“四網兩化”建設任務還相當艱巨.四網:①通訊網還需向基層林區進一步延伸;②觀察了望網全省還有三分之二的林區屬于“盲區”,③預測預報網基本上還是空白;④阻火隔離網全省還需開防火線6000公里。二化:①撲火機具化程度低;②撲火隊伍專業化程度低。

二、森林防火工作在新的形勢下只能加強,不能削弱

(一)隨著十年林業發展規劃的順利實施,森林防火的任務越來越重,難度越來越大全省林業用地面積為370萬公頃,其中現有森林防火任務面積為207萬公頃(含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和未成林造林地).按照十年林業發展規劃,到1997年我省將基本消滅荒山,森林面積將增加約160萬公頃,森林防火任務也將隨之增大.另一方面,新增林地多分布于淺山丘陵區,與現有森林多集中在深山區相比,人為活動頗繁,火源增多,森林防火工作的難度將大大增加。

(二)隨著林區商品經濟的進一步活躍,火源管理工作的任務和難度也將進一步增大目前林區同其它地區一樣,都在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林區的商品經濟將更加活躍,進山入林人員大幅度增加.人為火源也將隨之大幅度增多,火源管理的任務和難度都將進一步增大.因此.可以這樣說:林區越是改革開放,越應該加強森林防火工作.

(三)隨著全球溫室效應越來越明顯,森林火災的發生頻率也將越來越高根據第十屆世界林業大會資料,溫室效應及其造成的全球升溫使與會的專家們優心仲忡。人們主要擔心的是,由于溫室效應,“干旱和風暴會頻繁地出現”,“由于缺水和二氧化碳而滋生的易燃物的堆積,火災的發生率會增加,其強度也更大”。因此,從長遠的戰略眼光看,森林防火工作也應該進一步加強。(四)根據森林防火工作的特點和防火辦的職能,農口機構改革不應削弱防火辦力量森林火災是一種自然災害,突發性強,危害嚴重。森林防火屬搶險救災性質,是一項社會性、群眾性極強的工作.因此,設立防火辦,搞好組織協調,堅持常抓不懈,是十分必要的.《森林防火條例》規定:“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實際需要,組織有關部門和當地駐軍設立森林防火指揮部.縣級以上森林防火指揮部應當設立辦公室,配備專職干部,負貴日常工作”。由此可見,各級防火辦是同級政府森林防火指揮部的常設辦事機構,農口機構改革不應削弱防火力量。

查看全文

甘肅林業發展與林業教育革新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黨中央、國務院和社會各界對林業空前重視,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對林業要求越來越高。林業已成為國民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成為我國生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和甘肅省林業四大工程的啟動,林業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已成為我省國民經濟中一個明顯的亮點。林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新定位,不僅使林業生態建設獲得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資金保障,而且給長期從事林業生產的廣大林業職工帶來了新的希望。為了適應我省林業跨越式發展,積極有效的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退耕還林工程、防風固沙工程和野生動植物保護工程,林業教育作為林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思想庫、先進文化的輻射源、技術創新的推進器,必須與時俱進,創新發展。

1林業教育創新是我省林業跨越式發展的迫切要求

調查結果表明,我省林業生產方式落后,經濟效益偏低,人均產值低。與浙江省146.51萬元/人林業產值相比甘肅省林業人均產值只有11.1萬元/人,這說明甘肅林業欠發達,人力資源素質不高,林業處在低效益階段。大量資料分析表明,我省林業人才數量少,素質低,與林業生態建設的實際需要極不適應,因而林業教育和培訓任務十分繁重,必須加大林業教育投資歷力度,林業院校要繼續擴大辦學規模,不斷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改善辦學條件,以保證后備人才有穩定而可靠的來源和渠道。

2觀念創新是林業教育創新的先導

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樹立從事林業工作是造福全人類,造福子孫后代的理想選擇,林業工作者是綠色使者,是國家生態安全的忠誠衛士,林業職業是光榮的職業,必將得到全社會地承認和尊重,全社會應提高對林業工作者在現代化建設中重要作用的認識。林業教育是不斷提高從業者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勞動技能和創造才能的教育行為,是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催化劑,必將為我省林業事業培養和造就大批高素質的勞動者和各類實用人才。因此應在全省形成學林愛林的良好風氣,通過改善林業職工的社會地位、工作條件和生活條件,使林業行業成為最具吸引力的行業之一,從而吸引大批有志于林業建設事業的熱血青年,投身于我省生態環境建設中來,為保證林業教育人才出口暢通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條件。

3制度創新是林業教育創新的關鍵

查看全文

強化林業革新促進林業發展

黨的改革開放政策給我國林業生產建設帶來了勃勃生機,增添了新的活力。近十多年來,我國林業有了長足進展。在全國范圍內,造林綠化成效顯著,長期以來存在的森林蓄積年消耗量大于年生長量的被動局面開始轉變,森林資源布局正朝著合理化方向發展,部分地區的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初步得到遏制;林業產業結構己有較大幅度調整,林業生產建設正逐步走向穩定、協調發展的道路。但是,由于種種原因,我國森林資源現狀和林業經營狀況同國民經濟迅速發展的需要還有相當大的差距。當前,至關重要的是:要遵循鄧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談話精神和今年3月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全體會議精神,牢牢把握黨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進一步解放思想,抓住有利時機,加快林業改革和林業建設步伐。要以深化林業改革、發展林業生產力、增加森林資源、增強林業活力為中心,進一步加快資源培育,加強森林保護,強化林業管理,發展加工利用,建設好生態屏障,辦好綠色產業,充分發揮林業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我認為:在深化林業改革和加快林業發展中,要以增加森林資源為根本,合理調益林種結構和產業結構,并進一步加快林業經濟體制改革步伐。現就此談幾點個人淺見。

一、增加森林資源仍然是今后相當長時期的根本任務

森林資源是林業的主要經營對象租發展林業的基礎。森林資源的多寡、優劣及其分布狀況,直接影響到國民經濟的發展和生態環境的改善,是衡量林業發展的重要標志之一。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十分重視發展林業,在盡可能滿足國家建設和人民生活對木材等林產品需求的同時,努力把工作重點逐步轉移到切實保護現有森林資源和發展森林資源上來。從60年代開始,一方面確定以營林為基礎的林業經營方針;另一方面致力于加強對森林資源的管理,對主要產材省、區提出合理定產要求,積極倡導木材綜合利用和節約代用,努力控制森林資源消耗。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全社會造林綠化意識的不斷增強,以全民義務植樹為重要標志的群眾性植樹造林活動蓬勃展開,速生豐產用材林基地、“三北”防護林體系、長江中上游防護林體系、沿海防護林體系、平原農田防護林體系、治沙工程等各項造林工程建設陸續實施,我國造林綠化事業發展很快。近年來,每年的人工造林保存面積都在330萬hm,(公頃,下同)以上?全國現有的人工造林保存面積已達3331萬hm‘,居世界首位。同時,從1987年開始,全國實行森林限額采伐制度,以嚴格控制森林資源消耗,使森林資源消耗量不斷增加的情況開始逆轉。據1988年至1991年的森林資源調查結果與1984年至1988年的第三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相比,森林面積已由1.2億多hm“增加到1.28多億hmZ,森林覆蓋率由12.98%上升到13.4%;活立木蓄積量增加到108.68億m3,按可比口徑,增加1.7億m3。特別是全國扭轉了長期以來森林蓄積量持續下降的局面,實現了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量雙增長。第三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期間,全國森林蓄積量年生長量為3.16多億m“,年消耗量為3.44億In3,年均森林蓄積赤字2800萬m“,1988年至1991年森林資源調查期間,年生長量為3.66億m3,年消耗量為3.27億m“,年均森林蓄積盈余390。萬m“。這就說明,只要抓住加快培育后備森林資源和嚴格控制森林資源消耗,遏制森林資源下降趨勢并進而使林業生產走上良性循環軌道是完全能夠做到的。

我國森林資源難以為繼的局面是長期以來逐漸形成的。因此,改變這一局面需要時間和持之以恒的努力,而林木生長周期長和森林破壞容易恢復難更增加了這一轉變的難度。盡管林業生產建設取得了很大戍就,尤其是近些年來發展更為迅速,但森林資源的仕會需求與可能供給之間的矛盾并未從根本上得到解決。森林資源要從兩大方面滿足社會需求:一是提供以木材及木材制品為主的各種林產品,以滿足國家建設和人民生活的物質需要;二是提供生態防護效益,以抵御自然災害,維持生態平衡,為發展工農業生產和改善人民生活提供環境條件。就我國森林資源現狀而言,這兩方面的要求都遠遠難以滿足。

從社會對森林資源提供林業主產品木材的需求看,長期以來的木材供需尖銳矛盾依然存在。這些年來的木材洪應,一直是通過抑制消費及進口木材與木材制品才得以維持的。我國木材消耗至今還停留在較低的水平上,年人均消耗木材僅。.Zm“,只及世界人均消耗水平的1/3、發達國家人均消耗的1/5。隨著國民經濟發展速度加快、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又因木材具有很多其它材料難以替代的特點,木材需求量將越來越大。據有關研究報告分析,由于人口增加,即使人均木材消耗水平不變,本世紀末的年森林蓄積消耗量將達4億m“。況且木材消耗不可能一成不變,如果年人均消耗木材增加0.lm3,本世紀末的年人均森林蓄積消耗量將達5億m3以大。據第三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我國現育的用材林蓄積為61.7億m“,但其中的戎過熟林僅26.2億m3。扣除不宜開發和不可及部分后,可供采伐的用材林蓄積僅14億至15億m3,即便加上用材林的生長量,按目前年均用材林蓄積赤字1.7億m3計算,最多能維持8至9年。如果不大大增加森林資源,我國林業很難承載本世紀末沉重的木材生產負擔。從社會對森林資源提供生態防護效益的需求看,我國生態環境仍然十分脆弱,不少地方水土流失嚴重,早汾災害頻繁,風沙危害不斷加劇,一些地方甚至失去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

雖經40多年治理,但并未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改革開放以來,各防護林體系建設步伐明顯加快,尤其是自1978年開始建設的“三北”防護林工程,截至1990年,造林保存面積已達730多萬hm“,使“三北”地區的森林覆蓋率由19了7年的5.05%提高到了.09%,生態條件得到初步改善。但就總體而言,由于其它防護林體系的大規模建設起步于80年代后期或90年代初,短短兒年不可能有顯著效果,因而生態環境惡化狀況依然存在。因森林植被遭到破壞,全國水土流失面積仍多達13。萬km,,江河湖泊泥沙量劇增,大量水庫被泥沙淤積,土地風沙花和沙漠化趨勢嚴重。據第三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我國防護林面積僅1456萬hmZ,還不足全國有林地面積的12.2%,只占國土面積的1.5%左右,且在各種自然災害頻繁的地區少有分布。顯然,不大力增加森林資源,就不可能扭轉生態環境繼續惡化的趨勢。

查看全文

林業投融資革新戰略

目前,林業資金投入不足已嚴重制約林業經濟的改革和發展。可以說,沒有覆蓋林業經濟建設全方位的金融支持,就不可能有現代林業經濟建設的健康、有序發展。深化林業投融資體制改革,探尋林業投融資創新途徑,是加快林業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金融部門服務林業、拓展業務、實現雙贏的一個重要契機。

一、現行林業主要投融資渠道

1.政策性投入。政策性投入包括林業貸款財政貼息、國債資金、優惠的稅費政策、林業保險補貼,林業基金返還等。林業貸款財政貼息及國債資金包括林業貼息貸款、治沙貼息貸款、山區綜合開發貼息貸款、國家開發銀行發放的基本建設項目貸款等;優惠的稅費政策包括各種稅費的減稅、免稅及稅款返還等;林業保險補貼包括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兩級補貼;林業基金返還除中央級林業基金外,已有10多個省(區、市)建立了省級林業基金,主要包括育林基金、造林建設基金、綠化基金等,兩級林業基金都規定了返還政策。

2.商業性金融。商業性金融包括商業銀行貸款和資本市場融資。商業銀行貸款包括林權抵押貸款、林農及中小企業小額信用貸款和林農聯保貸款等形式;資本市場融資包括股票融資和債券融資。目前,滬、深股市共有5家林業上市公司,它們分別是永安林業、吉林森工、景谷林業、兔寶寶、光明家具,共融資13.93億元。

3.自籌資金。自籌資金包括林業企業留存收益及提取的固定資產折舊資金等。留存收益包括盈余公積和未分配利潤;固定資產折舊資金是每月作為費用提取出來,留待日后更新固定資產的補償資金。

4.其他資金。其他資金包括民營企業、個人及外商投資等。其中外商投資包括國際金融組織貸款、外商直接投資、國際無償援助。向我國提供多邊貸款的有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聯合國國際農業發展基金會等組織。

查看全文

探析商品林業投融資制革新

摘要:商品林業投融資制度創新的利益集團分為林業集團和政府部門兩大類。分析了兩者在制度創新中的角色與地位,提出應結合兩種力量,共同推動商品林業投融資制度創新。

關鍵詞:商品林業;投融資制度;制度創新

商品林業投融資制度創新是打破原有低效率的制度均衡,實現新制度均衡的帕累托改進過程。商品林業投融資制度創新,不僅取決于新的制度安排是否會給相關利益集團帶來潛在收益,更重要的成本收益的比較和力量的對比。當前商品林業投融資制度創新中的利益集團主要有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林業部門及關聯部¨、林業企業、林農、合作組織、潛在的投資者、其他社會團體等。根據他們的特點.可將利益集團分為林業集團和政府部門兩大類。林業集團,即經營林業的利益主體,主要包括林業企業、林農、潛在的投資者和其他社會團體。政府部,即管理林業的利益主體,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林業部門及關聯部門。在商品林業投融資制度創新過程中,分析制度創新的主導力量,直接炎系列商品林業投融資制度的創新類型。

一、林業集團在商品林業投融資制度創新中的角色分析

在現行商品林業投融資制度安排下,商品林業投資效益低下已是一個眾所共認的事實。而投資效益低下的狀強必然會使人們產生獲取較大收益的合理預期,對更高收益預期的產生又會導致對現存以及新的商品林業投融資制度安排的成本和收益的評價發生改變,從而強化對投融資制度創新的期望。因此,林業集團自然是新制度的最大受益者。因為,對林業經營者而言,新制度的實施,將增強他們對從事林業經營的預期和偏好,激發了他們的投資熱情。對潛在投資者而言,新制度為他們提供了直接投資于商品林業的渠道和方式,使林業投資的長期性和穩定性成為可能,從而成為投資組合多元化、風險分散化的有效途徑之一。

林業集團是商品林業投融資制度創新的最大受益者,由他們發起的需求誘致性商品林業投融資制度創新必然能夠較好地滿足制度的需求。但是,由于林業集團的大集團化、組織化程度低等特點,導致制度供給的速度太慢,組織、協調與談判的成本太高。

查看全文

林業供給側改革新路徑分析

1森林康養產業發展研究現狀

1.1森林康養的內涵界定。森林康養是森林與康養相結合。目前國內學術界對“森林康養”沒有統一概念界定標準,概念界定主體多樣。從森林康養發展的切入點不同,有學者強調森林康養產業是與大健康產業及醫療服務設施相結合發展的產業。孫抱樸[2]指出,“森林康養”就是以豐富多彩的森林景觀、優質富氧的森林環境等主要資源,配備相應的養生休閑及醫療服務設施,開展以修身養心、調試機能、延緩衰老為目的的森林游憩、度假、療養等活動的統稱。而有學者將所結合產業具體化。鄧三龍[3]和劉拓[4]就強調森林康養是把優質森林資源與現代醫學和中醫等傳統醫學有機結合開展一系列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活動。另外有學者在界定概念時就森林功能方面對森林康養下定義。吳后建[5]等在總結相關學者的觀點后將森林康養概念以廣義與狹義相區分,將狹義的森林康養定義為以森林資源和森林環境為基礎,以健康理論為指引,以傳統醫學和現代醫學相結合為支撐一系列有益人類身心健康的活動;廣義的森林康養被定義為依托森林及其環境,開展維持、保持和修復、恢復人類健康的活動和過程。國外對森林康養的定義則趨于實用性,所指范圍較明確。比如歐洲等國將森林康養定義為“natureexperience”或“interactingwithnature”,在自然環境中積累一系列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經歷[6]。日本則將森林康養稱為“shin-rin-youku”(forest-airbathingandwalking)即“森林浴”,很容易理解,就是指人置身于以森林為代表的自然環境中,利用森林步道進行徒步運動,通過在林間放松休憩等方式達到放松身心、改善身體狀態的目的[7]。而后日本也將其推廣發展,具體與醫藥事業結合發展,提到“森林浴”也就知道“森林醫療”(forestmedicine)。在綜合已有定義和當前時展趨勢的基礎上考慮“技術”要素,筆者認為森林康養是以豐富多樣的森林資源與生態環境為發展載體,將休閑娛樂項目及觀賞性旅游事業與現代醫學及傳統醫學相結合,融合互聯網技術開展的養老、運動、親子、飲食、休憩等一系列豐富人們精神生活、促進人們身體健康的活動。1.2森林康養產業與傳統旅游產業比較分析。森林康養是一系列活動,而森林康養產業則屬于第三產業范疇,是社會分工和生產力發展到了一定程度的結果。森林康養產業的出現,傳統旅游等受到了關注。傳統旅游更強調的是自然景觀的觀賞及文化特質的欣賞與享受,其主要目的在于消遣與娛樂,并不是對生態資源的保護[8]。很顯然,傳統的旅游方式已經不適應這個生態價值凸顯的時代。陶智全[9]就提到與傳統旅游的取向比較,森林康養有依托于植物對人體健康的作用。1.3森林康養醫療功能國外對森林康養的醫療理論研究開展較早。在1998年,日本研究人員就通過相關研究指出森林浴有益于高齡糖尿病患者的治療[10]。另外,森林康養與醫療結合的理論研究集中于寄希望于利用森林康養解決高血壓、糖尿病等甚至抗癌等醫學難題。LIQ等人研究發現進行森林浴能夠尿腎上腺素降低,尿多巴胺上升,血清脂聯素增加,降低心率,減少負面情緒,增加活力,甚至具有抗癌效果,能夠提高NK細胞活性,增強人體免疫力[11]。國內對這個方面的研究較少但也存在,比如周玉麗,任士福研究森林對人體健康時發現不同樹種分泌的植物殺菌素不同。森林釋放出的負氧離子被人體吸收后,能夠有效增強人體心腦、肺功能,減輕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12]。

2森林康養產業發展的實踐

2.1森林康養產業發展國外經驗借鑒。國外森林康養產業發展起步早發展快。我國森林康養產業的發展正處于起步階段。當前一些學者在提及森林康養發展實踐方面集中于對他國經驗的研究。韓國建設自然休養林、健全政策法律體系、制定《森林文化•休養法》等[13];對德國創建森林浴基地建設、提出“森林地形療法”和“自然健康療法”、建立森林幼兒園等[14-15];所有國外發展已經成熟的實踐都在研究時作為了可借鑒對象。2.2森林康養產業發展的中國實踐。國內森林康養實踐集中于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舉辦研討會,加強頂層設計,另一方面是森林康養基地建設。2012年引入森林康養理念并在北京及重慶舉辦主題研討會。2015年在成都舉辦了全國森林療養國際理念推廣大會。與此同時,以國家森林公園為依托的多個示范基地開始試點發展。基于森林康養產業發展的需求,森林康養基地建設成為研究的又一熱門領域。劉朝望等人根據國內外森林康養基地建設的實踐經驗,將森林康養基地建設適宜性評價指標分類建立。潘陽劉[16]等人在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基礎上,明確了各指標的內涵及其權重值;建立了更加詳細的指標評分標準。中國還啟動了五大林業生態亮點工程,以此將其作為給生態服務生產者或供給者提供激勵、提供實際生態系統服務的政策工具[17]。

3森林康養產業發展與林業供給側改革

生態建設與產業經濟的均衡性逐漸向好但均衡水平仍不高[18]。森林康養產業的發展符合減少林業無效供給,擴大林業有效供給,提高林產品質量與服務的林業供給側改革的目的,將森林康養產業發展作為林業供給側改革的新路徑之一是林業產業轉型升級的必然選擇。生態文明—制度創新—產業融合三個維度是基于我國國情對可作為林業供給側改革新途徑的森林康養產業發展的必要考慮。要能夠有效推動林業供給側改革的進程,森林康養產業的發展就必須以生態文明為支撐背景,以制度創新為發展手段,以產業融合為發展核心。3.1森林康養產業發展與生態文明。當代生態文明是人類史上繼工業文明之后吸收工業文明優勢的一種新的文明形態[19]。森林康養產業以生態文明為支撐背景,它本身便已經被規制為增強整個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綠色產業。將生態文明背景融入森林康養產業,才能使該產業的發展緊隨國家發展戰略,通過生態文明作用于森林康養產業發展,又通過森林康養產業反作用于生態文明建設。3.2森林康養產業發展與制度創新。森林康養產業的發展需要大量具有醫學保健知識及林業管理專業知識的復合型人才。改變現有專業人才錄用考試制度,增加類似于森林康養師、健康管護師等資格考試內容;采用企業與國內外林業高校合作培養機制或是林農培養機制等。森林康養產業的發展強調對人們的健康的管理,在該產業與傳統醫學或是現代醫學結合的過程中,將其納入我國醫療保障體系中,激勵人們消費,推動森林康養產業的發展。3.3森林康養產業發展與產業融合。森林康養產業發展符合各產業主體以集聚優勢追求經濟利潤最大化的目的。從供給與需求角度更加能夠明確森林康養產業與產業融合之間的關系:森林康養產業是產業融合的必然趨勢,產業融合是森林康養產業發展的必然選擇。其中,包括了相互關聯后產業在地理上的共同集聚[20]。和非地理上的集聚。產業集聚是影響區域及產業經濟效率的重要因素[21]。需求方看似獨立的需求實則緊密聯系,養老與健康相聯系,健康與運動相聯系,扶貧與產業發展聯系,產業發展與改革及環境保護聯系。尤其我國正處于扶貧攻堅關鍵期,森林康養發展推動生態文明以促進生物多樣性發展。而生物多樣性發展與減少貧困存在正向相關性[22]。

查看全文

做好治理整頓強化林業革新

林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是一項產業,又是一項社會公益事業。加快林業發展,對于促進整個國民經濟發展,改善生態環境,推動社會進步和加強精神文明建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發達的林業,是國家富足、民族繁榮、社會文明的標志之一。

(一)建國以來,我國林業生產建設取得了很大成績。在東北、內蒙古、西南、西北等國有林區建成了131個林業局,在全國建立了4000多個國營林場、11萬多個集體林場和300多個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的自然保護區。我國林業已成為包括造林營林、采伐運輸、加工利用、多種經營、機械制造、科技教育等綜合性的產業部門,有職工240多萬人。40年來,共生產木材30多億立方米和大量林副產品,造林保存面積達5億畝,是世界上人工林面積最多的國家。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為林業注入了新的活力,各項林業生產建設得到進一步發展。過去無林少林的平原地區,造林綠化有了突破性進展,到1989年底,已有253個縣達到平原綠化標準,不但促進了農業生產,還解決了當地部分用材,增加了群眾收入。“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已進行12年。第一期工程于1985年完成,共造林近1億畝,保護農田1.2億畝,現正進行第二期工程建設,先后共造林1.37億畝。長江中上游防護林體系建設,已在39個縣啟動,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也將全面展開。封山育林,飛播造林,速生豐產林基地建設,經濟林建設和城市造林綠化,都有新的發展。

總體來看,林業對國民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當前,全國林業形勢繼續向著好的方面健康發展。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重視、關懷和地方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下,林業戰線廣大干部職工和林農群眾,按照深化改革、強化管理、增加森林資源、增強林業活力的基本思路,在過去工作的基礎上,1989年的林業改革和林業建設又取得新的成績,有些方面還有突破性的進展。特別是1989年召開了全國綠化委員會第八次全體(擴大)會議,了第三次(1984一1988)全國森林資源清查成果,全面制定了1989一2000年全國造林綠化規劃,在實踐中對林業改革的方向和目標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各項林業工作又向規范化、制度化方面前進了一步。現在森林資源有了底數,造林綠化有了規劃,工作有了一定基礎,林業改革的方向更明確了。這就為1990年林業工作邁出更大步伐創造了條件。但是,我們應當清醒地看到,林業多年來積累的問題不少,面臨的形勢仍然十分嚴峻,森林資源危機和林業經濟危困的局面還沒有扭轉。森林資源是林業的基礎,是林業興衰的重要標志。從這次清查結果來看,當前我國森林資源的間題相當嚴重。與上一次(1977一1981)清查結果相比較,森林面積有所增加,森林覆蓋率略有提高,但森林資源的消耗量大于生長量,森林蓄積量持續減少,森林質量下降,尤其是用材林的成熟林和過熟林蓄積量大幅度減少,這部分可采資源已瀕于枯竭。森林資源危機的主要表現,一是用材林中的成過熟林面積和蓄積量大幅度減少,7年多時間減少了12.24億立方米,消耗掉1/3,年均赤字1.7億立方米。全國現有用材林中的成過熟林蓄積量扣除不宜開發和不可及部分后,只有14億至15億立方米可供開采,按目前的消耗水平,只能采伐7至8年。

東北、內蒙古國營重點森工企業只有7.4億立方米,六、七年后即無成過熟林可采資源。二是森林資源消耗量增加,年均消耗蓄積量已由第一次清查的1.96億立方米增加到第三次清查的3.44億立方米。用材林的年消耗量超過生長量9700萬立方米。三是因長期重采輕造,近熟林資源接續不上。因此,當無成過熟林可采后,將被迫大量消耗中齡林,那時,森林覆蓋率緩慢上升的趨勢也將消失,林分質量會出現惡性下降。四是因資金短缺,大量中幼林未能及時撫育,嚴重影響林木生長量,林地生產力降低。五是森林質量下降,林齡結構低齡化,主要用材樹種和珍貴樹種蓄積量大幅度減少。由于森林資源形勢嚴峻,給國民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帶來了嚴重影響:一是使長期存在的木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由于木材缺口越來越大,一方面不得不靠連年過量采伐,用拚資源的辦法來加以維持,另一方面還要用大量外匯進口木材及其產品。從長遠看,靠這兩種辦法來解決木材缺口是難以為繼的。二是使生態環境惡化。由于森林資源減少,使水土流失加劇,沙化面積不斷擴大,江河水庫淤積,水早災害頻繁,風沙危害嚴重,給農牧業生產、水利建設和人民生活帶來許多困難。三是使林業企業出現經濟危困。為了保護森林資源,必須減少采伐,而木材產量減少,企業的經濟狀況就難以維持,只得用減少造林營林投入的辦法來維持最低限度的開支,這就更加劇了森林資源危機,形成越砍越窮、越窮越砍的惡性循環。此外,影響林業發展的一些帶根本性的問題還遠未解決,特別是在政策上、科技上和投入上都急需采取有力措施來加以扶持,林業職工隊伍的素質和現狀,.與林業發展的要求還很不適應。因此,必須全黨動手,全民動員,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植樹造林,加快國土綠化進程,增加森林資源,增強林業活力,盡快扭轉林業落后的局面,為國民經濟發展和改善生態環境作出新的貢獻。

(二)當前的林業工作,要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三屆五中全會精神,圍繞保護和發展森林資源、增強林業活力的目標,進一步搞好治理整頓,深化林業改革,抓好林業建設,提高隊伍素質,全面完成各項計劃,爭取林業工作有新的突破性進展,實現林業的持續、穩定、協調發展。林業發展要靠深化改革。要通過深化改革,發展林業生產力,增加森林資源、增強林業活力,促進我國的林業實現四個轉變:一是由采伐利用天然林為主,轉為以營林為基礎,加強人工林建設。二是由單一木材生產為主,轉為多種經營、綜合利用,調整林業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三是由粗放經營為主,轉為重視科學技術,實行集約經營、科學管理。四是由林業部門為主,轉為全社會辦林業,全民搞綠化。增加森林資源是林業的首要任務,要用系統工程的觀點和綜合治理的方法,實行加快森林培育,加強森林保護,強化林業管理,合理利用資源,四管齊下。要采取得力措施,實現到本世紀末的造林綠化奮斗目標,即從現在起到2000年,在保證采伐跡地及時更新的前提下,全國增加森林面積4.5億畝。要實現這個目標,既要抓好面上造林,又要抓好重點工程:一是營造1億畝速生豐產用材林基地,二是建設五大防護林體系,即“三北”防護林第二期工程及京津周圍綠化工程、沿海防護林工程、長江中上游防護林第一期工程、太行山綠化工程和平原農田防護林工程(即平原綠化工程)。發展林業,要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當前,應重點抓好十個方面的工作:

一、認真執行造林綠化規劃,加快造林進度,提高造林質量。

查看全文

加強森林資源是林業革新的需要

1現狀與問題

森林資源是國家重要的資源,也是林業發展的物質基礎。保護和發展森林資源是林業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衡量我們一切林業工作的重要標志。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林業部把加強森林資源和林政管理工作作為深化林業改革的一件大事來抓,為了加快森林資源培育,盡快地消滅資源“赤字”,中央、國務院做出了一系列保護森林、發展林業的重要決策。各級林業部門在深化林業改革中,緊緊圍繞發展森林資源,實行“加快資源培育、加強森林保護、強化林業管理、合理利用資源”四管齊下,綜合治理,促進了森林資源的發展。扭轉了長期以來森林蓄積量持續下降的局面,開始走向森林面積和蓄積雙增長。這是一個重大的轉變,標志著資源和林政管理工作進人了一個新的階段。

盡管全國森林面積和蓄積實現了雙增長,森林覆蓋率略有提高,但我國森林資源采伐消耗量大于采伐限額的情況仍然十分嚴重,過伐問題還沒得到根本解決。我國人口眾多,森林資源相對較少,國家建設和人民生活對木材及其產品的需求超過森林資源的承受能力。(l)用材林可采資源繼續下降。1984一1988年全國用材林成過熟林蓄積26.2億m3,1988一1990年期間,用材林成過熟林蓄積減少了約1.2億耐,年均減少4千萬m3,下降了1.5%。(2)用材林成過熟林面積繼續下降。1988一1990年期間比1984一1988年期間減少96.。萬hm,,年平均減少約32.0萬hmZ,下降了3.0%。(3)單位面積蓄積持續下降。2984一2990年期間降至78.om3,下降率為1,5%。(4)有林地面積損失嚴重。根據1988~199。年清查統計,每年由有林地轉變為其它地類面積約250.0萬hm,,其中由于采伐、經營管理不善致使有林地變為疏林地、灌木林地及無林地約200、o萬hmZ,被非法侵占的約50.0萬hmZ。

造成我國森林資源危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長期積累下來的。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長期以來森林資源和林政管理工作薄弱,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以致有的單位產生“砍的多,報的少;造的少,報的多”的情況,無證采伐、無證運輸、亂砍濫伐現象越演越烈,國家下達的森林采伐限額層層加碼,亂批條子開口子超限額采伐;各級管理機構尚不健全,人員少,經費不足,各項規章制度尚不配套。尤其是基層檢查、監督、執法機構不健全,力量非常薄弱,林政裝備簡陋,未統一著裝,調查設計手段落后,所有這些都不能適應林業發展和深化林業改革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

2指導思想和目標

針對目前森林資源面臨的形勢,應采取綜合治理措施來解決。森林資源和林政管理是關系到林業改革和林業發展全局的帶有根本性的基礎工作。因此,在當前加強森林資源和林政管理就顯得尤其重要。加強森林資源和林政管理就是要:(l)緊緊圍繞著控制資源消耗這個主線,建立完善體系,加強資源監測,強化管理監督,嚴格控制消耗,采取切實有效措施,積極采用新技術、新方法,科學、準確、及時地提供森林資源數據和消耗動態;(2)配備林政人員的執法裝備,解決統一著裝,強化資源和林政管理監督,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嚴格依法治林;(3)大力加強對現有林的合理經營和科學管理促進和提高林地生產力;(4)同時,對不合理的消耗要嚴格控制,有效地控制資源消耗量,調整消耗結構,促進資源增長。首先要穩定地達到森林資源消長平衡,然后達到森林資源總生長量大于總消耗量,最后達到森林資源用材林總生長量大于用材林總消耗量。按照現在的發展趨勢“九五”期間至本世紀末,森林資源予計可達到如下目標:

查看全文

強化林業革新完成林紙一體化

當前,我國正處于改革開放和發展商品經濟的新時期,但是我國林業在舊的傳統體制和保守思想意識的長期束縛下,森林資源瀕臨枯竭,經濟出現危困,幾乎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面對新時期的挑戰,我國林業的出路,在于更新觀念,深化林業改革,迅速改變傳統僵化的林業經濟體制和經營模式。加速傳統林業向現代林業的過渡,實行集約經營,大力發展速生豐產用材林,按照商品經濟的運行職能來轉軌變型。自育林,采伐林副產品的深加工,樹立系統工程觀念。從系統上優化組合,實現系統的多種最佳效益,充分發揮林業自身的優勢,走經濟上自我奮起之路。美國一磅玉米只值6美分,但是把它加工成味美可口的玉米片,一磅就要賣3美元。

對初級產品進行多層次深加工,可以帶來很高的經濟效益。經濟的增長因素是我國林業發展戰略決策不可忽視的出發點。在合理利用和充分利用木材資源方針的指導下,利用林業的優勢,發展木材造紙工業,實現林紙一體化,是我們林業深化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對林紙分家舊體制的反思建國以來,我國林業和造紙分屬兩個業務部。部門分割的結果,林業只管生產原木,重采輕造,后續資源不足。采伐剩余物,加工剩余物及撫育間伐材和劣質材,長期得不到充分利用和合理利用。一方面人們大叫大嚷林業資源短缺夕一方面木材利用率很低,浪費又十分驚人。

造紙工業原料結構不合理也長期得不到扭轉。五十年代,國內曾掀起過“草木之爭”造紙原料大辯論。由于當時部門分割,體制分家。輕工部門認為生產木材是林業部門的事,缺乏木材造紙的危機感和緊迫感,喪失了自建原料基地林的大好時機。冊多年以后,“草木并舉,逐步增加木材比重”的原料方針,沒有得到貫徹。我國造紙工業的原料,還是停留在“以草為主”的格局,大大阻礙了我國造紙工業產品質量的提高,品種的增加,原材料消耗的降低和污染的有效防治,阻礙了我國造紙工業現代化的迅速發展。

再說,在五十年代末,開始以后,四川林業部門曾多次作過“林紙聯合”的嘗試。早在60年,宜賓紙廠支援一臺1575雙缸雙網造紙機和一臺SMs立式蒸鍋,在西昌木材廠配套建成了造紙車間。63年投產僅一年,因木材廠下馬受到夭折。63年輕工業部從遼陽紙板廠調出一臺日產3一4噸漿的袋式磨木機,在川西米亞羅配套成龍,在四川林區建成第一個磨木漿廠。由于產品方案決策失誤,不能適銷對路,年年出現虧損,以后轉產包裝紙及水泥袋紙,經過了漫長歲月,才開始扭虧為盈。65年成都木材綜合工廠建成年產量2,000噸漿粕車間,產品以調撥價交付青白江人纖廠生產粘膠纖維,每噸漿粕要虧損200一300元,產品質量還常常受卡扯皮,廢水治理長期得不到解決,弄得怨聲載道。以后經過擴建轉產牛皮紙,經濟效益大幅度提高,產品供不應求,已成為該廠主要的經濟支柱。72年全國林業系統新建100套小漿廠,由輕工業部負責設計,機械工業部負責制造設備,林業部投資建廠。由于設計有較大缺點,早先建成的小漿廠投產后遠遠達不到設計要求,最后決定小漿)一全部停建,設備統統報廢,國家投入1億多兀資金泡湯,時至今日,仍記憶猶新。

過去三十年來林紙聯合走過的道路表明,把耗資巨萬和難以奏效的污水治理,數量龐大原材料運輸上的困難和經濟上的低效益或負效益,交給林業部門。把工藝比較簡單的紙漿加工和經濟上的高效益交給輕工部門,結果必然會出現利益分配上的不公正,苦樂不均和一頭熱一頭冷的情況,調動不了一部份人的積極性,歷史的經驗,值得我們反J息。林紙一體化是深化改革的方向國外對木材的經營利用的實踐已經證明:木材造紙的產值最高,經濟效益最好。許多發達國家將造紙工業作為森林工業的一個主要組成部份,來考慮木材的綜合利用。

世界上多林國家,瑞典造紙用材占森林采伐量的63.8腸,芬蘭占55.5舜,加拿大占55腸,發達的造紙工業是這些國家主要的經濟支柱。美國造紙用材也占36帕,日本占33%。林業和造紙關系如此密切,有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國內森工生產的調查資料表明;七十年代,佳木斯紙廠有職工4,000余人,年耗木材80萬M“,年利潤達6,00。萬元,人均創利1萬余元。當時伊春林區有林業職工15萬人,年產木材500多萬M3,年利潤只有3,900萬元,人均創利僅260元。北京光華木材廠是國內先進的大型木材綜合加工企業,有職工3,000余人,年利潤達1,100萬元,人均創利近3,了00元。國內森林工業的經營情況同樣是單一生產原木的經濟效益最低,搞木材加工,人造板和家俱生產綜合加工聯合企業的經濟效益次之,唯獨搞木材造紙創利最多,經濟效益最好。

查看全文

林業革新及以營林為基本

林業要振興,關鍵在改革。在改革上,有一種意見認為,振興林業巫要簡政放權,搞活企業,將林區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筆者認為,森林除具有經濟效益外,還具有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森林是一種可再生性資源,具有破壞易、恢復難、生長慢的特點,而且我國森林資源少。因此,林業改革必須與貫徹以營林為基礎方針緊密結合,實行管嚴和放活相結合的特殊戰略。基于以上認識,本文圍繞牙克石林區的資源勢態,探討以營林為基礎方針不能完全貫徹的癥結,并對相關間題提出改革意見。

一、林業面臨的嚴峻課題

以營林為基礎的方針,提出已經多年。1984年人大常委會頒布的《森林法》中,進一步明確規定:“林業建設實行以營林為基礎,普遍護林,大力造林,采育結合,永續利用的方針。”可是以營林為基礎方針到底貫徹落實得如何呢?無庸諱言,牙克石原始林區的開發建設,明顯偏離了以營林為基礎的軌道。具體表現為:(1)資源蓄積銳減。先后開發的17個企業局區域內的天然用材林蓄積,已由1956年的3.6億立方米,銳減至1982年的2.5億立方米,凈減1.1億立方米,_且減少數均系可采伐利用的用材林中的精華部分。據統計,1983年企業局資源消耗量超過生長量280.8萬立方米,1984年超過139.5萬立方米。1983年17個企業局,有14個消耗量成倍高過生長量,其中金河林業局的消長比率竟高達584%。(2)森林逆行演替,林質下降。歷年來更新造林面積僅占采伐總面積的38.7%。跡地往往被先鋒樹種白樺、山場、黑樺等闊葉樹所更替,加之對天然次生林撫育改良不夠,致使優質材種迅速減少,次質材種增加。企業域內溶葉松與白樺的蓄積比,已由1956年的6比1下降到1982年的2.6比1。(3)部分局、場出現資源危機。其中伊圖里河、圖里河、吉文三個林業局資源已接近枯竭;金河、根河、庫都爾、烏爾其漢、阿爾山、甘河、克一河等7個林業局潛伏著資源危機。據估算庫都爾林業局僅可維持14一16年,金河局僅可維持12二14年。這是當前林業發展首先面臨和急待解決的嚴峻課題。

二、對問題的分析

原始林區開發后,形成了一個規模龐大、結構復雜、功能綜合、影響因索繁多的生態系統。營林子系統培育、保護森林,是投之于林;森工采伐子系統采伐利用森林,是取之于林。據前兩年的統計數字,牙克石林區營林子系統工人數不足森工于系統的五分之一,營林公路只是運材公路的十分之一,營林用汽車只是運材汽車的二十分之一,而且,營林系統職工中老弱病殘多,領導力量薄弱,因而形成采過于育。企業如何貫徹以營林為基礎方針,我想從以下幾方面作一系統分析。

第一,林業企業沒有自我發展和自我改造的能力。主要是:(1)森工采伐型的投資體制,構成了森工采伐型的企業。確定對企業投資數量的主要依據是新增木材生產能力。新建局只要原木生產達到了設計能力,不管營林基本建設是否完成,林場、道路是否鋪開,生產設施是否配套,就按建成掌握,隨即中斷國家投資。企業只能用更改資金維持簡單再生產,自然無力去建設營林基建項目,這樣必然把林業局建設成為森工采伐型的,而不是森工營林綜合型的企業。例如伊圖里河林業局于1953年籌建,到1930年可采資源己近枯竭時,實際投資數僅為計劃投資數的61%;單純取材,營林工作幾乎沒有開展,僅經過30年就已陷入采伐無資源、企業虧損、難以維持的困境。(.2)育林資金不足。以營林為基礎的方針不能真正落實,亦與林業財務管理體制不合理有關。一是財源嘆足。育林基金的來源,按企業采伐生產的木材,每立方米提取ts元,薪材提取5元,數量遠遠滿足不了恢復森林所需要的資金。二是使用不當。營林支出的相當部分被用到養人、養機器上去,1978年到1986年,.牙克石林區營林管理機構的經費,占營林支出總額的49.5%。營林事業費被挪作它用,據財務部門統計,牙克石林區從1981年至1983年,營林事業費支出僅占國家營林總投資的47%,而直接用于營林生產的又只占其中的62%,三年中挪用于計劃外基本建設的支出竟達30.4%。(3)林業收益率低。目前林業產業結構屬于資源開發型和林產品初加工型。價格又不合理,木材生產成本和銷價中,不包括“林價”,對原始森林實行無償使用,提取的育林費低于森林恢復費用(即營林成本)。森工采伐創造的價值,多以稅、利的形式上繳國家財政;而采伐原始森林獲取的“超額利潤”,又被流通、分配、銷售、加工等環節所占有。林業收益率低,致使林業本身恢復森林無足夠的資金保證。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