煉字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3 10:12:4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煉字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語文古詩文煉字論文

相傳,蘇東坡一次與他的妹妹蘇小妹及詩友黃山谷一起論詩,互相題試。小妹說出:“輕風細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從中各加一字,說出詩眼。蘇東坡當即道:前者加“搖”,后句加“映”,即成為“輕風搖細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蘇小妹卻評之為“下品”。蘇東坡認真地思索后,得意地說:“有了,‘輕風舞細柳,淡月隱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屬上品。”一旁的黃山谷忍不住了,問道:“依小妹的高見呢?”蘇小妹便念了起來:“輕風扶細柳,淡月失梅花。”蘇東坡、黃山谷吟誦著,玩味著,不禁托掌稱妙。

這樣一改究竟妙在何處?我們不妨也來玩味一番。“輕風”徐來,“細柳”動態不顯,怎能配得上“搖”、“舞”這類較露的動詞呢?唯有“扶”字才恰到好處,與“輕”、“細”相宜,顯得和諧,并且又把風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繪出輕風徐來,柳枝拂然的柔態,給人以一種柔美之感。下句中添“映”、“隱”也欠貼切。試想,恬靜的月亮已經輝滿大地,梅花自然沒有白天那么顯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這樣,好一個“失”字,就勾畫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強了這一首詩的感染力。真是一字生輝。

古人寫詩作詞,講究錘煉字面。凡在節骨眼處煉得好字,使全句游龍飛動、令人刮目相看的,便是所謂“詩眼”、“詞眼”。宋祁的“紅杏枝頭春意鬧”、張先的“云破月來花弄影”,如果去了“鬧”字、“弄”字,所寫景色原也平淡無奇。而著一“鬧”字、“弄”字,就境界全出,頓然改觀。陶潛“悠然見南山”。“見”字用起來更能達意。“望”是有意識的,而見是無意識地,自然地映入眼簾。用一個“望”字,人與自然之間是欣賞與被欣賞的關系,人仿佛在自然之外,自然成了人觀照的對象。而用一個“見”字,人與自然不是欣賞與被欣賞的關系,人在自然之中,與自然一體,我見南山悠然,料南山見我亦如此。與自然一體也就與天地一體,與宇宙一體,是天地境界或者近于天地境界。如果是望,就成了有意所為,而見字正寫出了人與自然,乃至于宇宙之間的一種和諧。

“你記得跨清溪半里橋,舊紅板沒一條,秋水長天人過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樹柳彎腰。”(《哀江南》孔尚任)在這里,一個“剩”字引人注目,作者并沒有用“留”、“見”,其妙處就在“剩”雖與“留”意思相近,但“剩”字一般是被動的,而且有“殘存”,“殘余”的意思。另外“剩”字有時間性,給人一種“無可奈何”之感。“留”則無這么多含義。“見”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給人以今昔對比的變遷感。

“雨前初見花間蕊,雨后全無葉底花。蝴蝶飛來過墻去,應疑春色在鄰家”,這是王駕寫的《晴景》,王安石改后兩句為“蜂蝶紛紛過墻去,卻疑春色在鄰家”,除了易“蝴”為“蜂”,易“應”為“卻”之外,煉字的關鍵就在于去“飛來”而改為“紛紛”,因為只有蜂忙蝶亂的側寫妙筆,才能令人動情地表現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周邦彥“風老鶯雛,雨肥梅子”。雖然是描寫江南的初夏,但實在抵不了這一“老”一“肥”的誘惑,把它放到春天來了。風“老”鶯雛,雨“肥”梅子。想那黃口雛鳥從昂首待哺的嬌憨,慢慢豐了一身羽毛,再到展翅離巢,不是一天一日的時光,更待其中親鳥的艱勞,形態種種,時日漫漫,到后來只得了一個“老”字,當真濃釅醉人。我們的思想就在“老”字中徜徉,不留神便過足了幾月的時光。又一個雨“肥”梅子。又經了幾場雨呢?那該是從“小雨纖纖風細細”,到“拂堤楊柳醉春煙”,到“一枝紅杏出墻來”,再到“花褪殘紅青杏小”,最后還是在雨里豐肥。寫出了動態,寫出了形態,想那梅子從青青小小的羞澀,到黃黃肥肥的圓甜,那黃中暈紅的豐潤,怎不叫人垂涎!

查看全文

論杜詩的煉字藝術精煉簡潔論文

論文關鍵詞:詩圣詩史煉字藝術杜詩

論文摘要:杜詩的煉字藝術歷來為學界所推崇。文章重點論述了杜詩煉字的體現、規律及成就、原因。

昔人有云:“詩要煉字,字者眼也。”杜甫作為詩之大家,其錘煉字句的功夫向為學界所推崇。宋代的黃庭堅斷言,“拾遺句中有眼,篇篇有之。”對杜詩的煉字作了極高的評價——一句煉一字乃至數字即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讓全句頓生異采,煥發精神。

一、杜詩煉字的體現

(一)煉動詞

1.“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蓮”——《宿贊公房》

查看全文

魯迅小說煉字的探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矛盾求準確;含糊求含蓄;虛詞與創新;人物姓名;義深刻

【論文摘要】通過魯迅小說中用詞分析,感悟小說充滿張力,準確地表情達意,耐人尋味。完美的內容與形式的統一。

魯迅的小說具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他熟練地駕馭著獨特的藝術方法和技巧來展開生活的描寫和形象的塑造,使其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達到了高度的統一,具有不可摹擬的特色,是世界文學藝術長廊中杰出的精品。在此淺析幾篇小說中的用詞來一睹其用詞之妙。

1阿Q正傳

《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唯一的一篇中篇小說,也是其小說創作的經典,讓人百讀不厭,常使你有一種走入富含珠寶的山谷,時時有著不同尋常的新發現。它的思想深刻,它的語言藝術更是匠心獨運,堪稱字字珠璣。細細品來,余味無窮。

1.1矛盾中求準確第二章寫阿Q在戲臺下賭博一事時有這么一句話:阿Q不幸而贏了一回。作為一個賭徒,贏本是幸事,可在這里卻與不幸連在了一起,這一矛盾的組合,巧妙地把那個時代顛倒黑白的現實寫了出來。第六章寫阿Q嫌舉人老爺太"媽媽的"而炒了舉人老爺的事說給未莊人聽時,"聽的人都嘆息而且快意"。"嘆息"分明表明了聽者認為能為舉人老爺做事是件榮耀的事,失去了這樣的機緣當然是值得嘆惋,而"快意"又真切地寫出了自己沒有這個機緣,而連姓氏都沒有的阿Q有機緣但怎么配呢!他失去了是天經地義的事,當然是值得稱快的了。這一矛盾的組合,眾人的麻木、自私和幸災樂禍躍然紙上。矛盾詞語的組合,細膩、準確、透徹,既揭示了人物內心復雜的心理變化,也揭示出了精深的思想內涵,耐人尋味。

查看全文

中國古詩詞修辭藝術

清代著名美學家、文藝理論家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講道“詞之為體,要眇宜修。能言詩之不能言,不能盡言詩之所能言。詩之境闊,詞之言長。”王國維認為,能夠描寫真景物,抒寫真感情的詩歌才能創作出境界。所謂寫“真景物”,是說寫景妙造自然,體悟得神,而非刻板描摹,只求形似。所謂寫“真感悟”,是說感情發自肺腑,誠摯深切,而非虛情假意,無病呻吟。當然“真景物和“真感悟”不應分成兩部分,優秀的詩詞應該“寓情于景”、“意高境深”、“意境兩忘、物我一體”。可見既寫真景物,又抒真感情,把逼真傳神的寫景和誠摯深切的抒情統一融合起來。這就是境界的基本涵義或基本要求。這是對中國美學和文藝理論意境論的繼承和發展。如“紅杏枝頭春意鬧”。用上一個“鬧”字,境界就形象生動地描繪出來了。“云破月來花弄影”用上一個“弄”字,境界就形象生動地描繪出來了。

一、韻味悠長的境界

宋祁《玉樓春》春景:東城漸覺風光好,縠皺波紋迎客棹。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張先《天仙子》時為嘉禾小倅,以病眠不赴府會。水調數聲持酒聽,午醉醒來愁未醒。送春春去幾時回,臨晚鏡。傷流景。往事后期空記省。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來花弄影。重重簾幕密遮燈,風不定。人初靜。明日落紅應滿徑。以上兩首詞對比,可以看出詩的境界開闊,詞的韻味悠長。“紅杏枝頭春意鬧”之所以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是因為這“鬧”字既逼真地刻畫出紅杏怒放的蓬勃生機,又滿含著詩人喜迎春色的歡愉之情。“云破月來花弄影”之所以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是因為這“弄”字既細致地描繪出淡云拂月、花枝搖曳的美好景色,也隱隱透露出詩人對于春色將闌的惋惜之情。詩人把“紅杏”和“花”都擬人化了。它們好像有靈性,也有情感,從而喚起讀者豐富而美好的聯想和想象。中國古代詩論家認為詩中應有警策和詩眼。“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陸機《文賦》)“詩句以一字為工,自然靈異不凡。如靈丹一粒,點鐵成金也。”《詩人玉屑》“唐人五言,工在一字,謂之句眼。”“詩要煉字,字者眼也。”李白詩“吳姬壓酒喚客嘗”,“壓”字表現出新酒初熟,江南風物之美。杜甫詩“輕燕受風斜”,“受”字描繪出體態輕盈的春燕迎風低飛、乍前乍后的姿態栩栩如生。兩句均為警句,兩句均為詩眼。錢鐘書在分析“紅杏枝頭春意鬧”時說:“‘鬧’字把事物無聲的姿態說成好像有聲音的波動。仿佛在視覺里獲得了聽覺的感受”。“用心理學或語言學的術語來說,就是‘通感’或‘感覺挪移’的例子。”“在日常經驗里,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鼻、舌、身各個官能的領域可以不分界限。顏色似乎有溫度,聲音似乎有形象,冷暖似乎有重量,氣味似乎有體質。”詩人對事物往往突破一般經驗的感受,有深細的體會,因此推發出新奇的詞句。這種運用現代心理學和語言學的通感理論所做出的詮釋,別開生面,深刻揭示了某些警句和詩眼為什么給人以新穎獨特之感的原因。

二、平淡之中的蘊藉

語言使用中,詞語的意義、色彩、風格、用法都完全符合規范,平白如話。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全詩短短20個字,意味雋永深長。第一句寫見明月于床前,卻暗含夜深沉、人不眠之義,而夜深人不眠,又暗示游子之深情。第二句寫疑月光為霜,則不寫出月光朦朧,景色迷離,短夢初回,幻覺頻生的情景,還寫出游子客居在外,感秋思鄉之情。因為“霜”既見于字面,“秋”必含于言外。中國文人對秋天異常敏感,素有悲秋的傳統情感,因此由“疑霜”而“感秋”,再由“感秋”到“思鄉”的過程乃是情理之中了。三四句雖然只寫“舉頭”、“低頭”的瞬間過程,卻展現出游子心理活動的細膩變化和人生情感的豐富體驗。中國人常在俯仰之間觀察宇宙,體味人生,人與故鄉遠隔千里,可此地之月就是故鄉之月,故舉頭望月與低頭思鄉雖然只是空間高度的瞬間變化,但一俯一仰,神思飛揚,情接千里,空間的無限已寓于這高低俯仰的過程之間,已濃縮在這一段思鄉的深情之中。縱觀全詩,既無精巧華美的辭藻,亦無奇特驚心的辭格,主要靠“尋常語言”的修辭手段,激活語詞的涵義,造成看似信口吟成,明白如話,實際上是平淡之中見蘊藉,尋常之處顯雋永的修辭效果。

三、尋常之處的煉字

查看全文

小學語文詩詞賞析教學研究

摘要:古代詩詞是我國文化藝術瑰寶,雖然在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詩詞所占比例并不大,但是古詩詞在語文教學中卻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針對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古詩詞,一般以背誦默寫與詩詞賞析這兩種形式的考題出現,本文主要分析小學語文詩詞賞析教學的主要要求及有效教學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詩詞賞析;策略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詩詞內容,主要以唐詩宋詞為主,詩歌內容涉及到抒發愛國之情的題材、抒發思鄉之情的題材以及贊美友情、惜別等題材。由此可見,古詩詞中多以情感的表達為主,寫景寫人為輔,這也是詩歌的主要特點之一。那么在關于詩詞鑒賞的突破口、著手點上應該結合詩詞特點展開。

一、詩詞鑒賞的基本要求

1、審美鑒賞

詩歌也是文學體裁中的一種,詩歌的語言藝術自“詩三百”而始,自唐而盛。那么詩歌作為文學的一種題材,其語言文字的特點就是審美鑒賞的一個重要方面。審美鑒賞能力是語文素養的關鍵,通過刪選被選用到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詩詞內容都是有較高的什么價值的,教師應該在詩詞賞析教學中充分挖掘詩詞中的“美”,充分重視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

查看全文

中國詩歌詩性語言特點研究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大量修辭手法的使用;打破語法規則的限制;多使用詞類活用、使動、意動等語法結構;語言凝練,表意的形象;感情豐富而含蓄五個方面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修辭手法使用頻繁,增強了語言的表達效果和語言的美感、修辭手法的運用也會對讀者理解句意產生影響、“倒置”修辭手法的使用、人們更加注意關注語句含義、很多古典詩詞中,作者很少、通篇意象是中國詩性語言的一個重要特征、煉字要求、詩性語言中,意象的使用、詩性語言講求的是“不著一字,盡得風流”、過于含蓄的表達,也會使人們對作品情感的理解產生障礙、語言上簡單、凝練,富有韻律感且典雅精煉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詩歌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學形式對中國的文學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自春秋中葉出現的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以來,中國歷代的文學作品中,尤其是古代的散文、韻文、駢文等文體,都體現出詩性語言的特點,直至到后來出現了唐詩宋詞兩大對峙的文學高峰,更是將詩性語言的特點展現無遺。

通過觀察,我認為“詩性語言”具有如下幾個特點:

一、大量修辭手法的使用。漢語的詩性語言中,比喻、引用、夸張、互文等修辭手法使用頻繁,增強了語言的表達效果和語言的美感。例如,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就運用了比喻,將“愁”比作了“一江春水”,化無形抽象的“愁”為有形,使抽象的情思具體化了,讓讀者能深切的感覺到“愁”之深、之切。而其他比喻的使用,如“紅杏枝頭春意鬧”,一個“鬧”字,將原本靜態的紅杏寫活,將其人格化,表現出一派春天的生機勃勃之景。又如,“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引用的使用不但能借典故生動的說明作者所要表達的意思,而且能使文章顯得典雅精煉。再比如,李白的“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用夸張的手法,突出了“愁”,同樣使表達更加生動形象。

但是,也要看到,在有些情況下,修辭手法的運用也會對讀者理解句意產生影響。就如上面例子中,“英雄無覓孫仲謀處”,如果不能發現其中的引用手法,而機械的對其進行翻譯,就很難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含義。而對于“白發三千丈”一句,有些人單純從客觀事實角度出發,就會說,一個人的頭發怎么可能那么長,從而,忽略了對作品內在含義的理解而片面的探討作者的寫作是否符合客觀事實。還有修辭中倒置的使用,如果不能應從修辭角度的去理解,注意到倒置的使用,就會影響意思的理解。例如江淹的“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墜心。”其實際順序應為“孤臣墜涕,孽子危心”,若未能注意到修辭手法的使用,進行翻譯,就會出現錯誤。

二、打破語法規則的限制。一方面,正如前一點中“倒置”修辭手法的使用,并未遵循固定的句法結構,打破語法規則的限制,卻收到特別的表達效果,像杜甫的“鸚鵡啄余香稻粒,鳳凰棲老碧梧枝”和《詩經》中的“愿言思伯,甘心首疾”等句,改變了句子原有的平淡,增加了詩意,增強了韻律感、節奏感,也使語意變得錯落有致,而由于中斷了語流,使人們更加注意關注語句含義。但也正如上文所說,對句子的理解造成困難。

查看全文

古文學中的詩性語言特點論文

詩歌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學形式對中國的文學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自春秋中葉出現的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以來,中國歷代的文學作品中,尤其是古代的散文、韻文、駢文等文體,都體現出詩性語言的特點,直至到后來出現了唐詩宋詞兩大對峙的文學高峰,更是將詩性語言的特點展現無遺。

通過觀察,我認為“詩性語言”具有如下幾個特點:

一、大量修辭手法的使用。漢語的詩性語言中,比喻、引用、夸張、互文等修辭手法使用頻繁,增強了語言的表達效果和語言的美感。例如,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就運用了比喻,將“愁”比作了“一江春水”,化無形抽象的“愁”為有形,使抽象的情思具體化了,讓讀者能深切的感覺到“愁”之深、之切。而其他比喻的使用,如“紅杏枝頭春意鬧”,一個“鬧”字,將原本靜態的紅杏寫活,將其人格化,表現出一派春天的生機勃勃之景。又如,“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引用的使用不但能借典故生動的說明作者所要表達的意思,而且能使文章顯得典雅精煉。再比如,李白的“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用夸張的手法,突出了“愁”,同樣使表達更加生動形象。

但是,也要看到,在有些情況下,修辭手法的運用也會對讀者理解句意產生影響。就如上面例子中,“英雄無覓孫仲謀處”,如果不能發現其中的引用手法,而機械的對其進行翻譯,就很難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含義。而對于“白發三千丈”一句,有些人單純從客觀事實角度出發,就會說,一個人的頭發怎么可能那么長,從而,忽略了對作品內在含義的理解而片面的探討作者的寫作是否符合客觀事實。還有修辭中倒置的使用,如果不能應從修辭角度的去理解,注意到倒置的使用,就會影響意思的理解。例如江淹的“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墜心。”其實際順序應為“孤臣墜涕,孽子危心”,若未能注意到修辭手法的使用,進行翻譯,就會出現錯誤。

二、打破語法規則的限制。一方面,正如前一點中“倒置”修辭手法的使用,并未遵循固定的句法結構,打破語法規則的限制,卻收到特別的表達效果,像杜甫的“鸚鵡啄余香稻粒,鳳凰棲老碧梧枝”和《詩經》中的“愿言思伯,甘心首疾”等句,改變了句子原有的平淡,增加了詩意,增強了韻律感、節奏感,也使語意變得錯落有致,而由于中斷了語流,使人們更加注意關注語句含義。但也正如上文所說,對句子的理解造成困難。

另一方面,在很多古典詩詞中,作者很少,甚至是不使用連詞、介詞等,僅把多個意象連綴起來。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只是簡單的將“枯藤”、“老樹”、“昏鴉”等幾個意象連綴到一起,卻成功的描摹出一派秋天的蕭瑟凄涼之景,表達出作者的孤獨之感與思鄉之情,并收到了電影中蒙太奇的表現效果。這種通篇意象的列舉,而無句法關系的連接,可以說是中國詩性語言的一個重要特征,雖然從一般的語法角度看不合規矩且缺乏連貫性,但從詩的角度看,語言凝練、簡潔,形象鮮明、突出。

查看全文

修改論文方法

一、思想觀點的修改。

寫文章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思想,宣傳自己的主張,如果自己的認識不深刻,甚至有錯誤,就不可能使別人得到教益,甚至會給人以壞的影響。文章的論點是文章的統帥,如果認識膚淺,見識不高,要想把文章的材料、結構等整理好,也是困難的。所以,修改論文,首先要考慮論文的主題和觀點是否正確,認識是否深刻,文章是否有新意。

第一,要綜觀全局,立足全篇,審視文章的中心論點是否正確、集中、鮮明、深刻,是否具有創新性,文題是否相符,若干從屬論點與中心論點是否一致,某些提法是否全面、準確。如果中心論點把握不準確,不能把最典型、最具本質意義的思想和規律揭示出來,或者有某種失誤和偏頗,就要動“大手術”,進行一次大改寫甚至重寫;如果文章中的論點落后于形勢的發展,缺乏新意,就要重新構思和概括,或改變論證角度,進一步挖掘和提高。

第二,對于論文中出現的主觀、片面、空泛的地方,要進行強化、增補等改寫工作,使偏頗的改中肯,片面的改全面,模糊的改鮮明,粗淺的改深刻,松散的改集中,有失分寸的改恰當,陳舊的改新穎,立意太低的加以升華。

第三,修改論文的標題。論文的題目是論文的“眼睛”,如果題目短小、精練、鮮明,就能傳神生輝,使人一看就有興趣。所以對初稿的題目進行斟酌、推敲和改動,是非常重要的。論文寫作,文和題是互相作用、互相影響的。文要切題,題要配文,如果文不對題,題目過長或太籠統,都必須修改,要使題目能概括地表達論文的中心論點和討論的范圍,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二、修改材料,主要指對論文引用的材料增加、刪節或調整;材料是文章中的“血肉”,它是證明觀點的論據,是論點成立的依托。因而對選用材料的基本要求是:一是必要,即選用說明觀點的材料;二是真實,即所用的材料必須符合實際,準確可靠;三是合適,即材料引用要恰當,不多不少,恰到好處。在修改論文中,要看引用的材料是否確鑿有力;是否有出處;是否能相互配合說明論點;是否發揮了論證的力量;是否合乎邏輯;是否具有說服力。要把不足的材料補足,要把空泛的陳舊的平淡的材料加以調換;要把不實的材料和與主題無關的材料堅決刪除。

查看全文

論文修改范圍

一、思想觀點的修改。

寫文章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思想,宣傳自己的主張,如果自己的認識不深刻,甚至有錯誤,就不可能使別人得到教益。甚至會給人以壞的影響。文章的論點是文章的統帥,如果認識膚淺,見識不高,要想把文章的材料、結構等整理好,也是困難的。所以,修改論文,首先要考慮論文的主題和觀點是否正確,認識是否深刻,文章有否新意。

第一,要綜觀全局,立足全篇,審視文章的中心論點是否正確、集中、鮮明、深刻,是否具有創新性,文題是否相符,若干從屬論點與中心論點是否一致,某些提法是否全面、準確。如果中心論點把握不準確,不能把最典型、最具本質意義的思想和規律揭示出來,或者有某種失誤和偏頗,就要動“大手術”,進行一次大改寫甚至重寫;如果文章中的論點落后于形勢的發展,缺乏新意,就要重新構思和概括,或改變論證角度,進一步挖掘和提高。

第二,對于論文中出現的主觀、片面、空泛的地方,要進行強化、增補等改寫工作,使偏頗的改中肯,片面的改全面,模糊的改鮮明,粗淺的改深刻,松散的改集中,有失分寸的改恰當,陳舊的改新穎,立意太低的加以升華。

第三,修改論文的標題。論文的題目是論文的“眼睛”,如果題目短小精煉鮮明,就能傳神生輝,使人一看就有興趣。所以對初稿的題目進行斟酌、推敲和改動,是非常重要的。論文寫作,文和題是互相作用、互相影響的。文要切題,題要配文,如果文不對題,題目過長或太籠統,都必須修改,使題目能概括地表達論文的中心論點和討論的范圍,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二、修改材料,主要指對論文引用的材料增加、刪節或調整

查看全文

論文修改的幾個方法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虛心征求別人的意見;熱改法與冷改法交替使用;通過朗讀,錘煉字句;拾當地使用修改符號,養成修改文章的良好習慣進行講述。其中,主要包括:在初稿完成后,請他人幫助修改的方法,是一種較好的方法、熱改法,是指初稿完成后,趁熱打鐵,立即進行修改的方法、論文初稿完成后,誦讀幾遍,發現問題,然后修改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論文修改是交論文的必需,古今作家在修改文章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值得我們在修改論文中借鑒和參考。

一、虛心征求別人的意見

在初稿完成后,請他人幫助修改的方法,是一種較好的方法。俗話說:“旁觀者清,當局者迷。”自己寫的文章,總認為“文章自己的好”,看不出毛病來,而別人站在比較超脫的地位,容易發現文章中的毛病。一個人寫文章,難免有考慮不周之處,文章寫完后請別人來看看,聽聽別人的批評,是一個很好的方法。當然,作者在聽了別人意見后,要進一步消化、分析、取長補短,集思廣益,進而通盤考慮,據棄自己的成見,吸收他人真知灼見,使論文達到比較理想的水平。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以文會友,文人之間互相點評文章、切磋寫作技藝的風氣。晉代顏之推在《顏氏家訓·文章篇》中指出:“學為文章,先謀親友;得其評論者,然后出手。”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說:“凡人為文,私于自是,不忍于割截,或失于繁多,其間研媸,益又自惑;必待交友有公鑒無姑息者,討論而削奪之,然后繁簡當否,得其中矣。”(《與元九書》)白居易自己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就很有名。據宋人彭乘《墨客揮犀》記載:“白居易每作詩,令一老摳解之,問曰:‘解否’?摳曰‘解’,則錄之,不解,則又復易之。”古人這種虛心聽取別人意見的精神,很值得我們學習。當代作家老舍也明確指出,修改文章“念給自己聽是好辦法,還可以念給別人聽,別人的耳朵有時候比咱們自己的更可靠。”同志在《黨委會的工作方法》一文中說:“有些文件起草出來壓下暫時不發,就是因為其中還有些問題沒有清楚,需要先征求下級的意見。”黨的文件是這樣,個人寫的文章也需要這樣。現代科學文化比古代更為復雜宏大,把自己的論文初稿拿來征求同行或老師的意見,實為修改文章的好方法。

二、熱改法與冷改法交替使用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