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大原因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1 12:47:5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擴大原因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城鄉差距擴大原因試析論文

一、城鄉差距擴大的主要表現

(一)收入差距。

目前,反映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最主要指標分別是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2001年全國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為6869.6元,農民家庭人均純收入為2366.4元。從這兩個指標來看,我國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相當大。

1.城鎮人均收入是農民人均收入的2.9倍,城鄉居民收入比大大超過了改革開放前的水平。1978年時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是2.57:1,農村改革開始后這一比例逐步降低,到1983年降到最低點1.82:1,隨后城鄉收入差距又有擴大,到1990年城鄉收入比為2.2:1,1995年為2.71:1,目前已經達到2.9:1的歷史最高水平。我國城鄉人均收入比大大高于大多數國家不到1.5:1的水平。按國際勞工組織發表的1995年36個國家的相關資料,城鄉差距超過2:1的國家只有3個,我國便是其中之一。

2.城鎮居民收入增長速度接近農民收入增長速度的2倍。扣除物價因素,1990年到2001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10%,而農民家庭人均純收入約增長62%。

3.農民收入水平比城鎮落后8~9年。目前農民的收入水平只相當于1992~1993年城鎮居民的收入水平。

查看全文

居民收入差距擴大原因分析論文

摘要:我國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斷擴大,有其必然性和非必然性,存在著合理因素和非合理因素居民收入分配實質上是生產資料所有制性質和結構的反映,非合理因素形成的居民收入差距問題可從所有制結構的變化中探詢原因。由于所有制結構的變化帶來了分配結構的變化,進而在改革實踐中導致一些領域的失控,從而婕罟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解決居民收入差距過大問題,要提高認識,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搞好第二次分配。

一,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必然性和非必然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增長很快,絕大多數群眾的生活水平得到明顯改善,約75%的居民初步過上小康生活,13%的居民接近小康水平。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從1978年的133.6元增長為2003

年的2622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提高了4.5倍;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人由343.4元提高到8472.2元,提高了4.1倍。1979年到2003年24年間,城鎮和鄉村居民家庭的人均收人,分別以年平均6.8%和7.1%的速度增長,消費水平以年平均6.2%和6.4%的速度增長,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提高的速度,不僅遠高于我國改革開放前,也遠高于高收入國家和世界平均水平。但與此同時,我國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擴大的趨勢,也成為一個十分突出的重大社會現實問題。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全國居民基尼系數,1978年為0.16,1990年達到0.343,1995年為0.389,2000年為0.397,爾后繼續上升,2OO1年超過國際警戒線的0.4,為0.459,2002年達到0.465,2003年達到0.458。這一差距已遠遠超過法、德、意、英等歐洲經濟發達國家④,也高于日本和美國,已開始逼近巴西、墨西哥等一些兩極分化十分嚴重的拉丁美洲國家的水平。居民收入差距為什么會不斷擴大?理論界對這個問題存在不同的認識。有的同志認為,“分層的本質是人群占有資源的關系,資源有限時,社會不平等程度必然提高,收入差距較大”;“市場奉行的是優勝劣汰的競爭原則,競爭必然導致勝者與敗者的分化”;“競爭引起的不平等是一種進步”;等等。能否這樣看呢?不可否認,在改革開放和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程中,居民之間收入差距一定程度的擴大,帶有一定的必然性。過去,我國收入分配存住嚴重的平均主義傾向,企業吃國家的“大鍋飯”,職工吃企業的“大鍋飯”,理論上實行按勞分配原則,實際上要打很大的折扣。害怕發展多種經濟,完全排除要素分配。這樣的體制矛盾較少,但不能充分調動人們發展經濟、施展才能的積極性,阻礙r生產力的迅速發展。調整昕何制結構,改革經濟管理體制,引進外資,擴大對外開放,突破了原來夫平均的格局,必然帶來收入分配差距一定程度的擴大。這種狀況,從總體上看,說明過去被壓抑的潛在的發展生產力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被調動起來了。收入水平是生產力水平的反映。人們收入水平提高,說明人們的勞動水平和積極性提高了,開拓和發展市場經濟的能力提高了,創造的財富更多而收入的差別,也在相

當程度上反映r人們的智力水平、勞動能力、勞動積極性、工作機遇和利用市場經濟能力的差別.表現勞動成果的差別。所以,在整個社會主義時期,尤其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I大]勞動者之間的智力和體力水平、勞動能力r作機遇、家庭贍養人口數的不同而形成的差別,因社會分和各勞動單位的基礎和條件不同而形成的差別,以及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的自然、歷史條件和綜合環境不同帶來的差別而形成的人們之問的收入差別,是難以完全避免的。收入差距中,能夠調動各方面積極性,促進生產力健康發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部分,是符合我國社會發展要求的,是積極因素,必須肯定,并加以積極保護。然而.在我吲目前人們的收入差別中.包含著許多不正常的、違背社會卜產力發展要求和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東西,已經超}Ir弛會全面健康發展所能允許的限度。其主要表現是:

1.非法暴富。我國已仃一個富翁和豪富階層出現。他們的人數不多,但集中的財富占了全國居民收入的一半甚至一半以j二。據I址界銀行統計,1999年,我國占人口10%的最高收入人群的收入,在全

查看全文

居民收入差距擴大原因分析論文

摘要:我國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斷擴大,有其必然性和非必然性,存在著合理因素和非合理因素居民收入分配實質上是生產資料所有制性質和結構的反映,非合理因素形成的居民收入差距問題可從所有制結構的變化中探詢原因。由于所有制結構的變化帶來了分配結構的變化,進而在改革實踐中導致一些領域的失控,從而婕罟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解決居民收入差距過大問題,要提高認識,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搞好第二次分配。

一,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必然性和非必然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增長很快,絕大多數群眾的生活水平得到明顯改善,約75%的居民初步過上小康生活,13%的居民接近小康水平。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從1978年的133.6元增長為2003

年的2622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提高了4.5倍;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人由343.4元提高到8472.2元,提高了4.1倍。1979年到2003年24年間,城鎮和鄉村居民家庭的人均收人,分別以年平均6.8%和7.1%的速度增長,消費水平以年平均6.2%和6.4%的速度增長,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提高的速度,不僅遠高于我國改革開放前,也遠高于高收入國家和世界平均水平。但與此同時,我國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擴大的趨勢,也成為一個十分突出的重大社會現實問題。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全國居民基尼系數,1978年為0.16,1990年達到0.343,1995年為0.389,2000年為0.397,爾后繼續上升,2OO1年超過國際警戒線的0.4,為0.459,2002年達到0.465,2003年達到0.458。這一差距已遠遠超過法、德、意、英等歐洲經濟發達國家④,也高于日本和美國,已開始逼近巴西、墨西哥等一些兩極分化十分嚴重的拉丁美洲國家的水平。居民收入差距為什么會不斷擴大?理論界對這個問題存在不同的認識。有的同志認為,“分層的本質是人群占有資源的關系,資源有限時,社會不平等程度必然提高,收入差距較大”;“市場奉行的是優勝劣汰的競爭原則,競爭必然導致勝者與敗者的分化”;“競爭引起的不平等是一種進步”;等等。能否這樣看呢?不可否認,在改革開放和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程中,居民之間收入差距一定程度的擴大,帶有一定的必然性。過去,我國收入分配存住嚴重的平均主義傾向,企業吃國家的“大鍋飯”,職工吃企業的“大鍋飯”,理論上實行按勞分配原則,實際上要打很大的折扣。害怕發展多種經濟,完全排除要素分配。這樣的體制矛盾較少,但不能充分調動人們發展經濟、施展才能的積極性,阻礙r生產力的迅速發展。調整昕何制結構,改革經濟管理體制,引進外資,擴大對外開放,突破了原來夫平均的格局,必然帶來收入分配差距一定程度的擴大。這種狀況,從總體上看,說明過去被壓抑的潛在的發展生產力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被調動起來了。收入水平是生產力水平的反映。人們收入水平提高,說明人們的勞動水平和積極性提高了,開拓和發展市場經濟的能力提高了,創造的財富更多而收入的差別,也在相

當程度上反映r人們的智力水平、勞動能力、勞動積極性、工作機遇和利用市場經濟能力的差別.表現勞動成果的差別。所以,在整個社會主義時期,尤其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I大]勞動者之間的智力和體力水平、勞動能力r作機遇、家庭贍養人口數的不同而形成的差別,因社會分和各勞動單位的基礎和條件不同而形成的差別,以及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的自然、歷史條件和綜合環境不同帶來的差別而形成的人們之問的收入差別,是難以完全避免的。收入差距中,能夠調動各方面積極性,促進生產力健康發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部分,是符合我國社會發展要求的,是積極因素,必須肯定,并加以積極保護。然而.在我吲目前人們的收入差別中.包含著許多不正常的、違背社會卜產力發展要求和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東西,已經超}Ir弛會全面健康發展所能允許的限度。其主要表現是:

1.非法暴富。我國已仃一個富翁和豪富階層出現。他們的人數不多,但集中的財富占了全國居民收入的一半甚至一半以j二。據I址界銀行統計,1999年,我國占人口10%的最高收入人群的收入,在全

查看全文

幼兒心理口吃解釋

重復、發音延長或者停止,也就口吃了。但是口吃并不單純是語言學習的問題,一時的口吃更多的是幼兒心理原因所致。

一、不恰當的模仿行為模仿能幫助幼兒學習語言。

在模仿的過程中,孩子學會基本的語言技能和大量的詞匯,但模仿也可能讓孩子學會不正確的語音語調、不恰當的停頓方式。如果孩子周圍有口吃的人,或者偶然不正確的發音,都會引起孩子的注意,他們有可能會當做一種好玩的技能來練習。因此,會有口吃在孩子間迅速傳播的現象。

二、急于表達卻難找到合適的語言3歲以后,孩子的語言飛速發展,就像剛剛掌握一門新的技術一樣,他們想要做各種語言的練習。他們已經走出家門,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在學習著周圍的事幼兒心理口吃的三大原因16模仿能幫助幼兒學習語言。家長學校父母參考陽陽3歲了,會說的字詞越來越多,也能用簡單的句子表達自己的意思了。可是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媽媽發現陽陽一說話就很緊張,張大了嘴,重復幾次才能把想說的話說出來。爸爸媽媽開始擔心,陽陽怎么口吃了?因此,只要陽陽一開口,爸爸和媽媽就趕緊糾正:“不要著急,慢慢說,再來一遍。”

可情況卻適得其反,陽陽口吃現象越來越嚴重了。這該怎么辦才好呢?幼兒到了3歲以后,隨著生活范圍的擴大,詞匯量得到突飛猛進的增加。但父母們卻開始喜文/浙江省余姚市舜水幼兒園倪愛蓮憂參半,因為不少孩子在此時出現了口吃的現象。事實上,口吃是3歲幼兒常見的問題,一點也不足為奇。知識提要什么是幼兒的心理口吃除了一些疾病的影響外,一般來說,三四歲幼兒的口吃是他們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由于發音、語句停頓不正確而出現的一種暫時性的問題。因他們在說話時往往比較緊張,有時為了發出正確的聲音而張大嘴,深呼吸,全身肌肉繃緊,不由自主地語言幼兒心理口吃解惑重復、發音延長或者停止,也就口吃了。但是口吃并不單純是語言學習的問題,一時的口吃更多的是心理原因所致。

查看全文

供銷社農資經營調查報告

農業生產資料經營是供銷社傳統的主導業務,也是供銷社為農服務的主要工作。計劃經濟時代,供銷社農資經營一統天下,為農業生產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然而,最近一些年以來,供銷社農資銷售徘徊不前,市場份額下降,究其原因,有客觀和主觀方面的因素,認真查找原因,提出解決之辦法,促使供銷社重拾失去之市場份額,繼續占據農資市場的主渠道是我們目前應做的一份工作。

一、主要農資商品經營態勢

2010年,縣供銷系統所屬農資供應點共銷售了化肥1602噸,農藥45.6噸,農用薄膜8.3噸,農資商品供應總額234萬元,到2012年,全年供應化肥1529噸,農藥62.2噸,農用薄膜20.9噸,農資商品供應總額388.4萬元。五年間,其中化肥銷售下降了0.95%,農藥上升了13.6%,農用薄膜上升了25%,農資商品供應總額雖有上升,但剔除價格上升因素外,則相差無幾。2012年,全縣農資商品銷售總額620萬元,供銷社僅占60%的市場份額。

二、農資銷售徘徊不前的原因

近幾年來,縣供銷系統農資經營徘徊不前,市場份額下降主要有以下幾大原因:

1、以往化肥主要使用對象的水稻種植面積遂減是化肥銷售量減少的主要原因,近幾年來,農村的水稻種植面積逐年減少,由原來的雙季稻變為單季稻,從2011年起,政府號召“水改旱”,大批稻田改種經濟作物,到2012年,全縣水稻種植面積僅3.7萬畝,化肥銷售量隨之減少。

查看全文

中職班主任工作與新媒體技術的融合

[摘要]社會的發展,促進了網絡技術也在不斷進步,這就使得一些計算機硬件設備的更新換代速度也越來越快,智能設備作為時代的產物,使得媒體也在不斷豐富和更新。不僅影響到通訊、軍事等領域,在教學工作中也深受其益,其中微博、QQ等為表現形式的新媒體技術形式最為普遍和深入人心。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以當前網絡背景下的中職班主任工作同新媒體技術的融合作為研究對象,希望同行工作者給予批評和指正,并與之交流學習。

[關鍵詞]網絡時代;新媒體;中職;班主任工作

現在的中職學生大多數已經是“00后”,他們從小接觸網絡,手機與電腦比紙和筆更加熟悉,他們也更加習慣互聯網,這就要求中職班主任要掌握學生的現狀,適當利用新媒體技術。

一、網絡時代新媒體對學生的不利影響

(一)信息真假難辨,無有效過濾。網絡信息的開放性與匿名性使得網絡信息魚龍混雜,真假難辨,尤其是其中帶有煽動性與誘惑性的內容。與此同時,網絡的匿名性使得一些別有用心的人與機構造謠信息與觀念不正的信息,不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二)沉迷網絡世界,厭惡學習。我國現行的教育體系下,家長、社會對職業教育,尤其是中職教育存在偏見,大部分中職生都是中考失敗的學生,入學的很大原因都是為了獲取一個畢業證,這樣就使得中職生群體自卑,有的甚至自暴自棄,在現實生活中得不到認可,就將目標和眼光轉向了網絡世界,比如網絡戰績、網絡婚姻等。這些游戲和網站的存在本身并不是有害的,但在中職生這個群體中,它們對學生的影響是弊大于利。(三)網絡影響增大,管理難度增大。網絡技術的發展、新媒體技術的更新,讓信息傳播的速度與范圍更加廣泛,也擴大了事件的影響力。在網絡不發達、媒體傳播速度慢、影響力小的情況下,校園事件并沒有現在這樣的普遍性、暴力化。現在的校園事件逐漸呈現低齡化、暴力化等特征,很大原因是學生受到了網絡暴力思想的影響。而信息的便捷獲取使得傳統的教學管理方式受到極大的挑戰,學生的作業不再是自己思考所寫,而是從網上“借鑒”,學生對知識的獲取也不再依賴于教師的課堂講解,但這些知識的不確定及無過濾也增大了教師課堂教學的難度。中職教師尤其是中職班主任對在網絡時代的新媒體背景下如何管理班級并沒有深入的了解與認識,有的班主任堅定地認為網絡、新媒體是管理的大敵,通過各種手段限制學生使用手機、接觸網絡等,但實際效果往往適得其反。要在新的形勢下更行之有效地管理班級,就應該抓住網絡、新媒體技術的特點為我所用,通過網絡與學生更加有效的溝通,從而提高班級管理效果。

二、中職班主任工作與新媒體技術的融合

查看全文

刑法保障的實現路徑探究

本文作者:丁鵬飛工作單位:山西大學法學院

1刑法保障機能的基礎理論

目前,學界關于刑法機能到底包括哪些機能的觀點不一。概括起來,有如下幾種觀點:一是認為刑法具有兩種機能。根據劃分內容的不同,有人認為刑法具有維持秩序和保障自由兩個機能,也有認為刑法具有保護和保障兩個機能[1]。二是認為刑法具有三種機能。具體是指規制機能、法益保護機能和人權保障機能[2]。目前我國刑法學界大多數持此說。三是認為刑法具有諸多機能。主張刑法除了三大主要機能,即規制機能、保障機能、保護機能,同時還具有其他一些機能。在目前的刑法學學界,關于刑法機能模式主要存在以下主張:一是法益保護機能優先模式,認為我國刑法機能模式應堅持法益保護機能優先模式,適度向人權保障機能傾斜[3];二是人權保障機能優先模式,認為在法益保護和人權保障發生沖突且難以兩全的情況下,應堅持刑法的人權保障優先于法益保護;三是刑法機能動態平衡模式,認為維持刑法保護機能與保障機能的動態平衡,一方面有利于打擊罪犯,維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健康安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防止國家刑罰權對公民人權的侵蝕[4]。

2刑法保障機能優先的理論分析

刑法保障機能優先,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刑事法治的內在訴求。

2.1刑法保障機能優先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和諧社會的基本含義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構建和諧社會,就要堅持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就要維護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構建和諧社會,就要尊重公民的基本人權;構建和諧社會,就要積極貫徹刑事法治理念;構建和諧社會,就要優先實現刑法的人權保障機能;構建和諧社會,就要堅持刑法人權保障機能優先。我國目前正處于大變革的轉型時期,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各種社會矛盾日益突出。經濟發展方式粗放,就業壓力空前增大,社會收入差距不斷擴大,各種民生問題層出不窮。面對這樣的大環境,如果我們不能做到對公民基本人權的保障,如果我們不能做到尊重公民的正當權利,如果我們不能很好地發揮刑法的人權保障機能,就不可能真正地實現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就不可能真正地構建好和諧社會。因此,刑法保障機能優先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查看全文

城鄉收入差距試析論文

【摘要】本文通過運用多元回歸分析的方法,考察了中國城鄉收入差距的一些影響因素,從計量意義上得出了一些關于中國城鄉差距過大原因的結論,并根據結論提出了政策建議。

【關鍵詞】中國城鄉收入差距原因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經濟保持了高速穩定的發展。在中國經濟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我們不能忽略所存在的問題。城鄉收入差距過大就是其中的重要一個。尤其在上世紀末本世紀初的時候,三農問題被提上了歷史日程,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已經是相當一部分農村的現狀,由此引起的農村經濟、教育、衛生等各方面的問題得到了黨和政府的高度關注。農村問題從根本上還是收入問題。只有農民收入提高了,農民才能過上好日子,農村才能穩定,農業生產率才能提高,農業才能持久的發展。提高農民的收入對整個國家經濟的發展也有重要的意義。尤其是當城鄉收入差距大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可能會關系社會的穩定,影響中國經濟的快速平穩的發展。所以,探索造成城鄉收入差距的原因,并由此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政策意義。

一、文獻綜述

由于中國的農村問題越來越受到中國政府和學者的重視,近年來我國關于這方面的研究也比較多。王小魯、樊綱考察了與經濟增長有關的因素,收入再分配和社會保障,公共產品和基礎設施的提供,制度因素等方面對收入差距的影響,發現經濟增長并不帶來收入差距先升后降的結果,發展社會保障體系將減少收入差距,財政轉移支付雖然有助減少收入差距,但作用不大,而且市場化本身并不導致收入差距的擴大。國家統計局農調總隊課題組(1994年)通過計量研究發現,城鄉收入差距主要是由于城鄉二元結構造成的。王韌(2004年)考察了一個國家的經濟開放度,城鎮化程度,相關制度因素(如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某些制度性變量對城鄉收入差距的擴大的影響。最終發現,經濟開放對拉大城鄉收入差距有影響,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對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有幫助,用于支援農村的農業財政性支出并沒有對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有顯著的影響,而長期以來我國通過實行工農業剪刀差的趕超戰略對擴大城鄉收入差距有明顯的影響。

二、城鄉收入差距待考察的原因

查看全文

對無地、失地、外出打工農民現狀的剖析

進入新世紀,我國經濟、社會轉型發展進入到全面加速推進期。這是我國20多年來改革和開放的積累效應,也是新的科學發展觀及其政策效應的初步顯露。經濟社會加速轉型,社會矛盾更加突出。其中,無地農民、失地農民、外出打工農民(以下簡稱“新三農”)問題尤為值得關注。

第一、土地承包起點不公平、限制土地調整等原因造成了一個非常龐大的無地農民群體,其矛盾雖然暫未充分暴露,但卻潛藏著危機。無地農民是一個比失地農民更大的群體,失地農民只是有地而因種種原因重新失去土地后加入到無地農民行列的一部分。按照我們數次在全國范圍內的問卷調查歸總分析,目前全國農村至少有10%的人口無地。無地人口包括:第二輪土地承包時未分配承包地的(比如分地時的非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二輪土地承包以后新增人口(比如新媳婦,新出生的人口);因各種原因返鄉歸農人口(退役軍人、學生、下崗歸農人員等)。去年我們在浙江、江蘇、安徽、江西農村實地調查時發現,無地人口的比例大小與非農產業發展關系不大,而與土地是否調整關系極大,土地調整頻繁的地區,無地人口相對較少,反之則較多。無地農民問題還沒有充分暴露,是因為無地人口家庭的其他成員有地,使這個問題被掩蓋了。無地人口因數量巨大而特別需要引起各方面的關注。

第二、農地資源大量轉移,形成“兩個三分天下”的局面,彰顯出各利益群體重新配置或瓜分農地資源的態勢,這是失地農民形成和不斷增加的根源。所謂“兩個三分天下”,即:一是農村土地在農業領域向民間、工商、外資三大資本集中,表現為種植、養殖業大戶或非農村住戶經營土地。根據我們對江蘇的調查,流轉土地的58.8%進入本地種、養大戶手中,11.5%由非農村住戶經營本由非農村住戶經營的土地,包括工商資本、外來民間資本、外商資本(江蘇稱“新三資”)和城鎮居民等經營的土地。1%左右進入農業股份合作社,28.7%以其它形式流轉、或轉為非農用地,或作為建設儲備地。浙江省超過7%的土地進入工商企業,其中F縣流轉土地的67.2%由本地種植、養殖業大戶受讓和經營剩余32.8%由非農村住戶經營。二是向農業以外領域轉移,“國家建設”、“園區開發”、“鄉村集體圈占”三分天下。在轉變用途的農地總量中,政府征用(包括公益性、商業性、經濟開發區用地)約占50%,鄉(鎮)村集體非農建設占30%、用于其它目的的占15%,流轉中“陰消”的土地約占5%(“陰消”是指在土地流轉過程中,由于土地丈量、臺賬、或者計稅面積與實際面積的誤差而減少的面積,意味著農民要承受因“技術原因”而導致的土地損益)。減少的農地按照用途劃分,工業用地約占80%,公益性用地(如公路、學校等)占10%,其余為商業性或經營性用地。歸結起來,失地農民因五大原因而失去土地,即國家征地、開發區圈占、鄉村集體非農利用、土地流轉、全面小康新農村建設——新鄉村運動用地。現代化加速推進,必然伴隨農地資源(土地、資本、勞動力)加速轉移。解決失地農民問題將是一個較長的過程,因此必須作制度性安排。

第三、農民工組織和管理問題凸現。“新三農”問題逐漸膠合成一個問題,即農民的生存、發展權問題。無地農民、失地農民、外出打工農民的經濟收益和社會地位最低,政治參與最少,分享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成果的能力最弱,是一個非常需要幫助和保護的群體。同時,也要看到:無地農民因土地財產缺失而產生人生依附關系,嚴重阻礙社會進步;失地農民因土地產權被剝奪而生怨恨;外出打工時出于生存、經濟交往、安全保障等多重需要,使他們已突破傳統的地緣、血緣、業緣關系,在更大范圍內以“老鄉”關系為紐帶逐漸聯合起來。盡管這種聯合是臨時性的、小規模的、松散的,但是,許多苗頭表明,他們比傳統農民有更大的活動范圍、地域空間及號召和組織能力,這是應該特別予以關注的。

第四、勞務型人口輸出地區農村發展差距進一步擴大。勞務輸出不僅是農民增收的途徑,而且是一種經濟發展模式。據我們在江西實地觀察凡輸出勞動力達到50%以上的農村社區,顯現出農戶與農戶間、農戶與社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極不協調:一邊是外出打工者家庭修建越來越漂亮的居所;一邊是貧窮的“留守”農民和清冷蕭條的農村氛圍。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第五、長三角農民工短缺初步顯示出農村勞動力供求關系的變化。長期以來,我們看到聽到的都是農民工找不到工作,大量滯留在城市。但今年春節過后,長三角確實出現了農民工短缺的現象:浙江湖州織里鎮號稱中國童裝之都,有5700多家童裝加工企業,今年有許多業主找不到熟練縫紉工。紹興縣也是著名紡織工業城,今年缺縫紉工1.5萬人。有媒體說,杭州今年的外來勞動力比往年下降了30%—50%。這是20年來第一次出現民工短缺。這種現象預示:勞務輸入地企業快速擴張,引起勞動力需求快速增加;勞務輸出地經濟、社會發展,為農民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勞務輸入地盤剝農民工的環境仍未根本改變;越來越多的農民工已經完成了原始積累,加入到返鄉創業的行列。從浙江的情況來看,農民工結構性短缺的時代正在逐步到來,鼓勵農民工外出的政策也應該逐漸調整。

查看全文

城鄉收入差距分析論文

一、文獻綜述

由于中國的農村問題越來越受到中國政府和學者的重視,近年來我國關于這方面的研究也比較多。王小魯、樊綱考察了與經濟增長有關的因素,收入再分配和社會保障,公共產品和基礎設施的提供,制度因素等方面對收入差距的影響,發現經濟增長并不帶來收入差距先升后降的結果,發展社會保障體系將減少收入差距,財政轉移支付雖然有助減少收入差距,但作用不大,而且市場化本身并不導致收入差距的擴大。國家統計局農調總隊課題組(1994年)通過計量研究發現,城鄉收入差距主要是由于城鄉二元結構造成的。王韌(2004年)考察了一個國家的經濟開放度,城鎮化程度,相關制度因素(如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某些制度性變量對城鄉收入差距的擴大的影響。最終發現,經濟開放對拉大城鄉收入差距有影響,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對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有幫助,用于支援農村的農業財政性支出并沒有對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有顯著的影響,而長期以來我國通過實行工農業剪刀差的趕超戰略對擴大城鄉收入差距有明顯的影響。

二、城鄉收入差距待考察的原因

由于我們獲取數據的渠道有限,我們考察下面幾個因素:基礎設施建設,人力資本投入,二元經濟體制和農村的金融支持。這幾個因素從政府投入、經濟體制等方面來探討城鄉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

三、模型建立和統計檢驗

LOG(GAPt)=a(1)+a(2)LOG(ROADt)+a(3)LOG(EDUt)+a(4)LOG(TOWNt)+a(5)LOG(LOANt)+et.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