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大就業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1 12:40:4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擴大就業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擴大社會就業規模
**區堅持就業是民生之本理念,努力促進就業工作實現“五個轉變”,推陳出新、創新招法,確保全年新增就業1400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7%以內。
“五個轉變”,即:切實貫徹落實《就業促進法》,實施擴大就業發展戰略,促進由行政推動就業向依法促進就業工作轉變;推動全民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促進由分散、靈活就業向穩定、規模就業轉變;建立全區統一規范的人力資源市場體系,形成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制度,促進就業工作由以城鎮為主向統籌城鄉轉變;加強勞動者就業技能培訓,建立面向全體勞動者的培訓制度,促進城鎮就業由數量型向素質型、農村勞動力轉移輸出由體能型向技能型轉變;落實就業扶持政策,探索建立就業援助長效機制,促進困難群體由生活保障向穩定的就業保障轉變。通過“圍繞聯動發展,努力擴大就業總量;圍繞商業、服務業項目建設,改善就業結構;圍繞濱海新區定位,實施素質就業;圍繞民營經濟發展,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等措施擴大就業規模,做好統籌城鄉就業工作。促進全區新生勞動力、農村轉移勞動力、農村富余勞動力和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就業再就業。結合本區的實際情況,堅持“一聯盟、二對接、三同時”的原則,千方百計挖掘就業崗位,努力滿足勞動者需求。盯住大乙烯、軋一、中華民營經濟園等新建擴建項目,貼緊跟進、提前介入,簽訂用工意向,開展實用性培訓,促進規模性就業。主動深入民營企業、服務業等用人單位,了解掌握用工需求,實施推薦就業。加強公益性再就業公司的規范管理,不斷擴大規模,增強其吸納就業的能力,實施安置就業;認真落實好各項就業扶持政策,擴大政策受益范圍,讓政策普惠所有勞動者。將現行的職業介紹、職業指導、職業培訓等普惠政策延伸到新生勞動力和農村富余勞動力,從制度上促進城鄉統籌就業,公平就業。
完善就業援助制度,擴大援助范圍,幫助困難群體實現就業再就業。深化“充分就業社區”創建活動。2008年要將全區80%以上的社區建成“充分就業社區”,以切實解決好困難群體的就業問題,使有就業能力且有就業愿望的就業困難人員全部實現就業再就業;支持和鼓勵勞動者自主創業。進一步加大創業培訓力度,有效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工作。今年要將免費創業培訓范圍由持《再就業優惠證》人員擴展到所有城鄉勞動者,小額貸款對象由持《再就業優惠證》人員擴展到自主創業的新生勞動力和被征地農民。按照“新三化”標準,健全和完善各級勞動保障服務中心和勞動保障工作站。加強工作人員的服務意識教育和業務能力培訓,中心實行“首問負責制”。同時,要強化效能考核,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服務質量,提升服務功能,使各級服務平臺真正成為服務百姓的親民窗口。大力實施農村勞動力素質提高工程和失業人員再就業培訓工程,積極開展失業人員再就業培訓、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和大中專畢業生就業技能培訓,保證各類人員及時接受培訓,全面提升勞動者素質,促進素質就業。
財政擴大就業政策分析
當前我國財政政策在促進就業方面存在的問題
促進就業的財政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偏低,就業的財力保障不足。我國當前的財政政策對就業的支持力度過低,且法律制度約束力不強,并帶有明顯的隨意性。我國歷年促進就業的財政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不僅偏低,且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導致公共就業服務質量難以有效提高,從而使再就業行為短期化,社會保障沒有足夠資金作為保證,而且保障的規章制度還不完善,造成“三條保障線”與再就業政策銜接效果不佳,尚未形成良性互動機制。
以需求拉動型為主的財政政策,使得創造長期性就業崗位的能力下降。我國從1998年實施積極財政政策以來,擴大了社會投資,對經濟增長起到推動作用,同時促進了就業,其中,1998-2004年,中央政府發行國債用于基礎設施建設累計創造就業崗位750萬個。但靠GDP拉動的就業彈性系數卻在逐年降低?!熬盼濉逼陂g平均就業彈性系數為0.13,“十五”期間下降到0.11,經濟對勞動的吸納能力降低,主要原因之一是現階段我國的產業結構正逐漸由勞動密集型進入資本密集型。但是財政政策沒有對就業需求結構性變化進行及時有效的調整。
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財政政策的負效應可能被擴大。財政政策對就業的影響不僅是正效應的,而且也有負效應,如果實施不當,則會對就業政策產生較大的逆效應。例如,由于財政投資政策對私人投資有“擠出效應”,政府的投資在充分就業時鼓勵生產能力過剩的國有企業投資,長期完全擠占私人投資,使整個社會投資水平下降,以致就業量下降。財政政策對就業的負效應又會因不合理的制度安排而過度放大,這樣財政政策的功效大大降低。
轉型時期的制度性障礙降低財政政策對就業的促進作用。要最大化發揮財政政策對就業的促進作用,就要有完善的制度環境、健全的資本市場、勞動力市場、信息市場、技術市場等。我國處于制度轉型時期,勞動力市場的地區性分割,阻礙了勞動力的自由流動,高昂的轉移成本剝奪了勞動力市場的弱勢群體的就業機會;信息市場的不完善無法為求職者提供充分的求職信息。制度不規范導致隱性就業、非正規就業大量存在,工資價格無法真實反映勞動力市場的變化,降低財政政策對就業的正效應。
和諧社會背景下擴大就業的財政政策選擇及實施
全力擴大統籌城鄉就業
榆樹市把發展勞務經濟作為構建和諧社會的一項重要內容,全力擴大城鄉就業。
榆樹市共有城鄉人口12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03萬人。由于人口基數太大,給城鄉就業造成極大壓力。幾年來,榆樹市非常重視城鄉就業,積極發展勞務輸出?!笆濉逼陂g,全市累計開發就業崗位23005個,幫助15021名下崗失業人員實現了再就業;輸出農業人口29.1萬人,是全省開展“一推雙帶”活動的模范縣(市)。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召開之后,榆樹市委、市政府站在建設和諧社會的戰略高度,大力擴大城鄉就業。
成立四級服務網絡,構建組織化服務平臺。成立了以市長為組長,以主管副市長為副組長,以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及聯席會議成員單位主要領導為成員的統籌城鄉就業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每個季度召開一次會議,聽取統籌城鄉就業工作情況匯報,研究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下步工作意見。領導小組在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設立了辦公室,負責統籌城鄉就業工作的具體實施指導、協調、聯絡等工作。各鄉、鎮、街和企業主管局,成立了統籌城鄉就業工作服務中心,各村、社區成立了統籌城鄉就業工作服務站,各村民、居民小組成立了統籌城鄉就業工作服務點。自上而下形成了覆蓋城鄉、聯結村屯的就業服務網絡。
推進管理創新、建立市場化運行機制。新建榆樹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大廈,內設城鎮職工就業再就業服務廳、農民轉移就業服務廳、各種醫療保險服務廳、勞動監察與仲裁服務廳,建立職業技能實訓中心、鑒定中心,全系統工作人員在大廳實行一場式辦公、一站式服務,推進管理模式由行政化向市場化轉變。
建立社會化職業培訓體系,實現素質就業。依托職業技能實訓中心,建立榆樹市境外就業實訓基地、技工實訓基地、遠程教育實訓基地、職業技能實訓基地和勞務輸出培訓基地。計劃每年培養初、中級技術人才和農村實用技術人才15000人左右,培訓后爭取100%就業。鼓勵各鄉、鎮在中學建立職業技能培訓學校,支持具有教育資質的專家、學者創辦民辦職業技能培訓學校。經各類職業機構培訓后,6個月內實現就業的,可持有效證件向勞動保障部門申請職業培訓補貼。
加大維權力度,保證勞動者權益不受侵害。一是強化勞動合同的簽訂,建立企業用工登記制度,建立最低工資指導價位制度,督促用人單位與勞動者依法簽訂勞動合同,依法建立勞動關系和社會保險關系。二是加大勞動監察和執法力度,市成立勞動保障監察大隊,各鄉鎮在勞動保障事務所成立勞動保障監察中隊,具體負責宣傳貫徹勞動保障法律、法規和政策,對用人單位和勞動者遵守勞動法律法規情況進行檢查監督,為促進城鄉就業提供法律保障。三是加大勞務糾紛處理力度,成立勞動爭議仲裁院,認真受理勞動糾紛和勞動爭議,維護勞動關系雙方的合法權益。
投資項目與擴大就業實施意見
一、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推進經濟轉型為主線,抓住國家擴大內需和轉型試點機遇,進一步優化投資結構,按照國家和省確定的投資方向和重點,在加大對工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諧社會建設、基礎產業、基礎設施、新農村建設、服務業等領域投入的同時,大力扶持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和服務業,為勞動力就業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實現投資項目與擴大就業的良性互動。
(二)目標任務。
從2009年起每年新增投資100億元以上,創造不少于0.5萬個就業崗位。
二、主要措施
擴大就業促進增收會講話稿
市委、市政府決定,今天召開全市擴大就業、促進增收工作會議。會議的主題是,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和蘇州市再就業工作會議精神,回顧總結近年來我市就業與再就業工作取得的成績,深刻分析當前面臨的嚴峻形勢,動員全市上下,統一思想,明確目標,理清思路,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滿腔的工作熱情,全力以赴做好就業與再就業工作,努力為深化改革,促進經濟發展創造穩定的社會環境。市委、市政府對開好這次會議非常重視,會議前組織有關部門進行了專題調研,并多次聽取了專題匯報。下面,我重點講三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認清形勢,統一思想,從戰略高度深刻認識擴大就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近年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和各項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市同其他地方一樣,不可避免地產生了人員富余和職工下崗等現象。市委、市政府對此十分重視,在1998年5月就專門召開了全市再就業工作會議。各鎮、各部門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圍繞“擴大就業、增加收入”這一主題,認真落實有關扶持政策,特別是通過加強“三條保障線”制度建設和完善養老、醫療、失業等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就業、再就業和社會保障取得了顯著成效。目前全市共有城鄉勞動力56.4萬人,其中,本地勞動力42.4萬人,外地勞動力14萬人,從業人員比1998年增加15.5萬人。下崗保障與失業保障在全省率先實現并軌,失業職工再就業率連續五年超過52%,城鎮登記失業率連續十年控制在2.5%以內;就業服務體系不斷完善,一個以政府通過勞動力市場推薦就業,勞動者自主擇業,自謀職業,組織起來自主創業等多渠道、多層次的就業格局已經形成。回顧近年來的工作,主要是堅持了“四個結合”:
一是堅持調整經濟結構與調整就業結構相結合。近年來,面對宏觀經濟環境發生的許多新變化,各地圍繞加快發展主題,突出以結構調整為主線,加大了產業結構調整的力度。通過大力實施以港興市戰略,在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同時,加快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推進了生產力布局的合理調整,改善了全市的就業結構,為廣大勞動者營造了一個穩定、寬松的就業環境。尤其是沙鋼、華芳等規模型企業的快速發展,為全市拓展了就業空間。目前,全市10大企業集團和50家骨干企業在職職工超過了22萬人,占全部從業人員的40%。
二是堅持深化企業改革與促進就業相結合。我市從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出發,堅持改革力度和社會承受程度的統一,在推進改革進程的同時,統籌考慮勞動就業。圍繞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各鎮、各部門正確處理減員增效與促進就業的關系,認真貫徹落實職工隨企業資產轉移而轉移,富余職工以企業自我消化為主、主管部門調劑為輔的原則,立足發展經濟,堅持自我消化、自行分流的辦法,通過余缺調劑、轉崗訓練、發展三產、鼓勵自謀職業等多種途徑,千方百計促進再就業,有效地控制了下崗職工總量。1998年以來,市經貿委、供銷、商業、糧食等系統及劃歸企業,基本實現平穩轉制,分流職工2萬多人,沒有引發大的社會震蕩。
三是堅持完善社會保障與促進就業相結合。這幾年,我市根據實際需要,建立健全了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失業保險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三條保障線”制度,進一步完善了社會保障制度,有效地保障了下崗失業人員和城鎮困難家庭的基本生活,促進了就業與再就業。特別是近兩年,我市加大社會保險擴面力度,把社會保險向全市各類企業延伸,一方面拓寬了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渠道,同時也為營造公平、公正的就業環境創造了良好條件。目前,全市參加城鎮社會保險的各類單位2179家,職工109694人,參保率分別為98.5%和98.4%,其中,參加失業保險的企事業單位2072家,職工98843人,參保率均為100%。
剖析擴大就業的途徑與建議
“積極擴大就業”以降低社會失業率,是近年來我國政府宏觀調控的主要目標之一。“十五”及今后一個時間農業大省擴大就業的路該怎樣走?應如何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指示精神,把積極擴大就業作為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途徑?在此,筆者試圖對這一問題作一些也許膚淺的思考和探究。
一、就業不足的原因分析
農業大省由于建國初至改革開放前人口的過快增長,使當前男16~59歲、女16~54歲的勞動年齡人口,特別是農村勞動年齡人口大量膨脹,給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帶來了巨大的失業源。加之“入世”導致新一輪經濟結構調整所產生的下崗職工與失業人員,同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的高峰不期而遇,造成了當前嚴重的就業不足,并呈現出如下四個明顯特點:一是不僅勞動力供求總量嚴重失衡,且結構性矛盾相當突出;二是由于城鎮化程度偏低,加之“入世”對近期農業的負面影響,使引導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化解農村就業壓力的任務變得十分艱巨復雜;三是科技進步使就業增長的彈性系數下降,導致單位投資提供的就業機會銳減;四是擇業觀念滯后,社會勞動參與率過高,導致就業競爭日益加劇??梢姡窈笠粋€時期農業大省的勞動力供需已嚴重失衡,致使就業不足的問題變得越來越嚴峻。據調查分析,導致就業不足問題突出的原因主要是如下幾點:
原因之一,由于“”時期我國人口政策的失誤,導致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城鄉勞動年齡人口不斷膨脹。就拿湖南來說,據推算,該省“十五”期間仍是勞動年齡人口增長的高峰期,2001~2005年每年新增勞動力分別為48.28、55.23、62.69、64.09、62.92萬人,5年累計新增293.21萬人,平均每年增加58.64萬人。按照25:75的城鄉比例分解,全省城鎮5年累計新增勞動力73.3萬人,農村5年累計新增219.91萬人。到2005年全省勞動年齡人口將達4405萬人。這表明僅就城鎮這一塊來看,如果不增加就業機會,即使新增的城鎮勞動力就將使2005年該省登記失業率在2001年接近4%的基礎上再提高5.5個百分點,達到9%以上??梢?,由于勞動年齡人口大量膨脹,使農業大省的失業已成為一種典型的勞動力供給總量絕對過剩型失業,且農業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已成為今后一個時期化解失業壓力的主要矛盾。
原因之二,新一輪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與升級,導致大量企業職工分流下崗,甚至失業。隨著改革的進一步深化,以及企業技術進步,使部分現有企業不僅不能提供新的就業機會,增加勞動力需求,而且因企業對自身效率的追求,部分原已就業的勞動力將轉變為亟待重新就業的勞動力派生性供給。其中有的可能在產業結構調整、升級中順利實現勞動轉移而重新就業;有的則因多方面原因包括自身素質的原因,可能面臨下崗;也有的因為企業技術進步與產業升級,出現技術、資本對勞動的替代而淪為失業人員。據資料介紹,“九五”期間湖南累計出現下崗職工190多萬人次,已基本實現再就業的僅140萬人次。到2000年底止,下崗后未實現再就業的仍有43萬多人,占全省國企在職職工總數的14%左右。據有關專家估計,“十五”期間該省下崗職工的總規模可能要突破150萬人(“九五”全省共有城鎮職工約590多萬人),扣除下崗后可能重新就業的約60萬人,預計有90萬下崗職工將面臨再就業困難。
原因之三,第三產業發展滯后,導致勞動力需求的增長缺乏產業依托。解決就業不足最有效的路徑,是要依托一個就業含量高的產業發展來擴大勞動力的有效需求。據湖南省職業介紹中心的調查表明,第三產業不僅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有極強的就業吸納能力,而且就業“門檻”相對較低,通常是增加勞動力需求,擴大城鄉就業的主要載體。然而目前我國第三產業的發展仍然偏慢,到“九五”末全國第三產業占國民經濟的比重僅為42.3%,遠低于經濟發達國家75%的水平。第三產業是投資少、見效快、吸納勞動力多、就業門檻低的最佳就業產業,且發展的空間很大。因此,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尤其是社區服務業,將成為“十五”及今后一個時期我國尤其是農業大省緩解就業矛盾,擴大就業需求的主攻方向。
擴大城鄉就業問題調查與思考
一、目前我區就業工作基本情況
近年來,區委、區政府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堅持把擴大城鄉就業問題擺在重要位置,并在實踐中取得了顯著成效。當前,我區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2%以內,比市下達控制目標低0.3個百分點,城鎮新增就業人數3842人,城鎮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人數1792人,勞動力轉移輸出28.98萬人,分別比建區時增加了75%、15.5%和43.4%。
(一)全區就業形勢基本穩定
一是返鄉農民工就業趨于平穩。隨著全區社會經濟不斷發展,中小企業不斷增多,人們自主創業意識不斷提高,近幾年全區約有8000余名在外務工人員選擇回鄉就業和創業,至今年9月底,共計3200余人成功實現自主創業。二是就業困難群體得到援助。累計開發就業崗位3800余個用于安置下崗失業人員,3000余名就業困難對象實現就業再就業。三是啟動了“三幫一扶”就業援助工作,全區27戶“零就業”家庭通過援助至少實現了一人就業,實現了動態清零。
(二)就業服務體系初步建立
一是就業政策體系基本建立。在落實上級就業優惠政策的同時,制定實施了符合實際的積極就業政策,促進了各類群體就業。建區以來,累計享受就業再就業扶持政策的下崗失業人員和農村勞動力達6萬余人。二是公共就業服務體系不斷優化。目前,全區21個鄉鎮已全部建立勞動保障服務平臺,勞動保障信息初步實現區、鄉(鎮)互通。三是市場導向的就業機制基本建立。建區以來,全區共舉辦各類用工招聘現場會20余場,累計進場求職者5萬人次,提供就業崗位2.5萬個,介紹成功就業2.3萬余人。
全縣就業擴大緊急通知
各鄉、鎮人民政府,縣政府各部門、各單位:
為進一步穩定就業局勢,維護社會穩定,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根據《國務院關于做好當前經濟形勢下就業工作的通知》、《省人民政府關于采取積極措施穩定和促進就業的通知》(魯政發〔2012〕16號)和《市人民政府關于實施更加積極就業政策全方位擴大就業的通知》精神,現就有關問題通知如下:
一、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
(一)鼓勵勞動者自主創業。完善落實市場準入、場地安排、稅費減免、小額擔保貸款、免費就業服務和職業培訓補貼等扶持政策,鼓勵支持全民創業。對持《再就業優惠證》人員從事個體經營的,按規定在限額內依次減免營業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費附加和個人所得稅,審批期限延長至2012年底。登記失業人員、退役人員、殘疾人、畢業2年以內的普通高校畢業生從事個體經營的,按照有關政策免收有關行政事業性收費;創業者符合相關條件的,按國家規定享受稅收優惠政策。
(二)鼓勵企業吸納就業。對招用就業困難人員中已享受社保補貼和崗位補貼3年期滿,且距法定退休年齡不足2年,并與用人單位簽訂和履行勞動合同至退休的就業困難人員,其社保補貼和崗位補貼可延長到法定退休年齡。對符合條件的企業在新增加的崗位中,當年新招用持《再就業優惠證》人員,與其簽訂1年以上期限勞動合同并繳納社會保險費的,按規定在相應期限內定額依次減免營業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費附加和企業所得稅,審批期限延長至2012年底。各類生產經營正常的企業每年要提供一定數量的援助崗位,各級各類事業單位特別是自收自支的事業單位要積極騰崗安置下崗失業職工。
(三)幫扶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落實就業援助長效機制,繼續做好城鎮“零就業”家庭和農村“零轉移”就業貧困家庭幫扶工作,實行動態管理,確?!俺霈F一戶,認定一戶,幫扶一戶、穩定一戶”。通過建立就業援助基地、開設就業援助熱線、組織集中職業指導等措施,形成就業援助體系。政府開發的公安協警員、衛生清潔員、勞動保障協理員等公益性崗位,以及社區開發的公益性崗位,要優先安排就業困難人員和未就業特困家庭高校畢業生。對公益性崗位從業人員,按規定落實社會保險補貼政策,并適當提高崗位補貼標準。
積極擴大就業構建和諧地區
一、就業:乃民生之本和諧之基
人之生存,衣、食、住、行無不靠經濟來支撐,而就業又是人們獲得經濟來源的主要方式,也是人們獲得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滿足生存和發展需要的基本途徑。因此,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實實在在地解決下崗失業人員的再就業問題,幫助他們盡快走上新的工作崗位,使他們的生活、醫療、養老得到基本保障。實現比較充分的就業,為一切有勞動能力的人提供就業崗位,是政府的重要職責,也是社會的共同責任。在南充這樣一個人口多,勞動力資源豐富,而經濟又欠發達的地區,擴大就業,促進再就業,始終是必須長期面對的重大民生問題,更是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堅持科學發展,構建和諧南充”的內在要求和重要內容。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將擴大就業擺在全市社會經濟發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圍繞落實各項再就業扶持政策,通過開展就業服務和就業培訓,千方百計增加就業崗位,擴大就業規模。2003年以來,全市幫助16.4萬名下崗失業人員實現了就業再就業,城鎮登記失業率比2003年下降了0.4個百分點,保持了就業局勢的基本穩定,為深化改革創造了條件,對推動我市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嚴峻的就業形勢:我們離構建和諧南充的距離
在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市正處在勞動年齡人口增長的高峰期、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的攻堅期和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的加速期,勞動力供求總量矛盾和結構性矛盾同時并存,城鎮就業壓力加大和農村富余勞動力向城鎮轉移速度加快形成疊加,新成長勞動力就業和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相互交織。因此,就業矛盾仍很突出,就業形勢依然嚴峻。據調查,今年全市需要就業再就業的人數達9.8萬人,而提供的就業崗位僅有3.7萬個,社會需要就業的人數遠遠超過社會所能提供的崗位數。我市的就業困難群體隊伍也十分龐大,目前全市尚有“4050”等就業困難對象2.7萬人,他們由于長期下崗失業,生活十分困難。另外,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復員退伍軍人就業問題和失地無業農民再就業問題也凸現出來。這些問題處理不好,都會不同程度地影響我市和諧穩定。就業再就業工作作為構建和諧南充的重要措施,已列入今年市委、市政府“十大惠民行動”之一,我們一定要深刻認識做好就業再就業工作的重要性、長期性和艱巨性,增強構建和諧南充的緊迫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切實把這項工作抓緊抓實抓出成效。
三、構建和諧南充:就業工作尚需加大力度創新舉措
發展勞務經濟 擴大轉移就業
近幾年,隨著農業現代化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村勞動力不斷從土地上解放出來。而連續六年的嚴重干旱,也使農牧民單純依賴農業的觀念產生很大變化。面對這一形勢,縣委、縣政府因勢利導,積極鼓勵剩余勞動力外出務工,把勞務輸出作為一項增加農牧民收入的重要產業實施專項推進,勞務經濟發展迅速。2002年,全縣勞務輸出10.68萬人次,創勞務收入1.3億元;2003年,全縣勞務輸出10.95萬人次,其中有組織輸出3.1萬人,全縣實現勞務凈收入3.07億元,人均勞務收入517元,占全年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的33%;今年前五個月,全縣累計勞務輸出11.9萬人次,其中有組織輸出3.8萬人。勞務輸出已經成為我縣農牧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我們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強領導,明確責任
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勞務輸出工作。一是成立了勞務輸出工作領導小組和專項推進小組,由一名縣處級負責人任組長,每年都召開大型勞務輸出工作會議,具體研究部署勞務輸出工作。二是加強考核??h政府兩次派員對全縣29個鄉鎮蘇木進行了勞動力資源情況調查,對已輸出人員從業地點、從事工種、性別、年齡結構進行了分類登記,建立起了全縣勞務輸出信息庫。對其他剩余勞動力也從年齡結構、技能狀況、性別、文化程度、求職意向等方面進行登記建檔,做到了勞務輸出情況清、底數明。在此基礎上,縣政府分別與29個鄉鎮蘇木及就業、團委、婦聯、工會簽訂責任狀,把勞務輸出工作納入實績目標考核。三是完善勞務輸出工作體系。在縣就業局成立了勞務輸出辦公室,統籌協調、指導全縣勞務輸出工作。工會、團委、鄉企局成立了職業介紹所。29個鄉鎮蘇木都成了勞務輸出辦公室,311個行政村建立了勞務輸出工作站,目標細化分解,層層明確責任,形成了由政府調控,勞動就業部門牽頭,相關部門參與,鄉鎮(蘇木)、村具體實施的“打工經濟”產業鏈條,建立了“上下互動、責任共負、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運行機制。
二、加大宣傳,營造氛圍
勞務輸出是一個投資少、見效快的產業,對于我們這個農業基礎薄弱的貧困縣來說,更是一條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我縣有15萬剩余勞動力,勞務輸出潛力巨大。盡管受旱災、農產品價格等因素影響,農民增收緩慢,但部分農牧民卻不愿“背井離鄉”,對土地過分依戀。為此,我縣充分利用各類新聞媒體,采取多種形式進行大張縣鼓的宣傳,在縣電視臺、敖漢報開辟了勞務輸出宣傳專欄,勞動就業部門創辦了就業信息,印發了上萬本外出務工手冊,各鄉鎮蘇木利用電視插轉臺宣傳勞務輸出的重大意義,宣傳打工致富和返鄉創業的先進典型。今年,縣勞動就業部門還與廣播電視部門共同制作推出了“組織領導、脫貧致富、在外創業、回鄉發展、打工情景、問題探索”的勞務輸出系列報道,逐步轉變了農牧民“小富即安”、“寧愿在家受貧,不愿外出打工致富”的觀念,全縣上下營造了一種“外出打工光榮,勞務輸出快富”的濃厚輿論氛圍。
三、加強中介服務組織建設,完善輸出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