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瓜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1 10:46:3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苦瓜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苦瓜栽培技術
1播種育苗
冬春苦瓜在海南的南部地區一般于9月至翌年2月播種,北部地區多在11月至翌年2月播種,宜采取苗床或營養缽育苗移栽的方式進行。由于冬春季播種,常處于低溫天氣條件下,故要注意做好防寒、保溫工作。夏秋季播種,一般采取催芽后直播的方式進行。由于苦瓜種子殼厚,表皮還有蠟質,吸水較慢,因此要注意催芽方法。具體做法是:用50~60℃溫水浸種10~15min,邊浸邊攪拌,待水溫降至室溫后再繼續浸10~12h;然后再置于25~30℃下催芽,經過約48h后,即可發芽。若溫度低,則發芽較慢。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尚未發芽之前的種子,必須每天用清水擦洗1次,以除去種子表面粘液,防止種子發霉腐爛,促進種子早發芽。種子發芽后,將其播到苗床或育苗缽中,并注意淋水,直至幼苗出土為止。
2定植
當苗長3~4片真葉時,再進行定植。定植應在氣溫穩定后進行,以避免在移植過程中,受到低溫的影響而降低成
活率。冬春苦瓜由于生長期較長,一般植1.2~1.5萬株/hm2即可,密度過大中后期反而生長不好,但也不宜植得太疏。如瓊海和萬寧等地方的部分瓜農,只植3750~4500株/hm2,這樣的密度雖然使開花結果期延長,但前期產量卻很低,效益同樣也不高。因此,冬春苦瓜的種植規格,平棚架栽培以行距120~130cm,株距50~60cm為宜;“人”字架栽培一般畦寬200~240cm(包溝),雙行植,株距60~70cm。夏秋季栽培,由于生育期短,株距宜密些,一般株距40~50cm,植1.8萬株/hm2左右。
3田間管理
溫室苦瓜高效培植技術
[關鍵詞]苦瓜溫室栽培技術
一、選用適宜品種
選用具有早熟、抗逆性強、耐熱、耐肥、抗病品種,如滑身苦瓜、長身苦瓜、漢中長白苦瓜、北京白苦瓜等品種。
二、整地、施肥
666.7平方米施優質腐熟有機肥5000千克以上,三元復合肥25千克,深翻入土,并打糖整平。
三、育苗及苗床管理
苦瓜栽培分析論文
1播種育苗
冬春苦瓜在海南的南部地區一般于9月至翌年2月播種,北部地區多在11月至翌年2月播種,宜采取苗床或營養缽育苗移栽的方式進行。由于冬春季播種,常處于低溫天氣條件下,故要注意做好防寒、保溫工作。夏秋季播種,一般采取催芽后直播的方式進行。由于苦瓜種子殼厚,表皮還有蠟質,吸水較慢,因此要注意催芽方法。具體做法是:用50~60℃溫水浸種10~15min,邊浸邊攪拌,待水溫降至室溫后再繼續浸10~12h;然后再置于25~30℃下催芽,經過約48h后,即可發芽。若溫度低,則發芽較慢。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尚未發芽之前的種子,必須每天用清水擦洗1次,以除去種子表面粘液,防止種子發霉腐爛,促進種子早發芽。種子發芽后,將其播到苗床或育苗缽中,并注意淋水,直至幼苗出土為止。
2定植
當苗長3~4片真葉時,再進行定植。定植應在氣溫穩定后進行,以避免在移植過程中,受到低溫的影響而降低成
活率。冬春苦瓜由于生長期較長,一般植1.2~1.5萬株/hm2即可,密度過大中后期反而生長不好,但也不宜植得太疏。如瓊海和萬寧等地方的部分瓜農,只植3750~4500株/hm2,這樣的密度雖然使開花結果期延長,但前期產量卻很低,效益同樣也不高。因此,冬春苦瓜的種植規格,平棚架栽培以行距120~130cm,株距50~60cm為宜;“人”字架栽培一般畦寬200~240cm(包溝),雙行植,株距60~70cm。夏秋季栽培,由于生育期短,株距宜密些,一般株距40~50cm,植1.8萬株/hm2左右。
3田間管理
苦瓜管理栽培論文
1播種育苗
冬春苦瓜在海南的南部地區一般于9月至翌年2月播種,北部地區多在11月至翌年2月播種,宜采取苗床或營養缽育苗移栽的方式進行。由于冬春季播種,常處于低溫天氣條件下,故要注意做好防寒、保溫工作。夏秋季播種,一般采取催芽后直播的方式進行。由于苦瓜種子殼厚,表皮還有蠟質,吸水較慢,因此要注意催芽方法。具體做法是:用50~60℃溫水浸種10~15min,邊浸邊攪拌,待水溫降至室溫后再繼續浸10~12h;然后再置于25~30℃下催芽,經過約48h后,即可發芽。若溫度低,則發芽較慢。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尚未發芽之前的種子,必須每天用清水擦洗1次,以除去種子表面粘液,防止種子發霉腐爛,促進種子早發芽。種子發芽后,將其播到苗床或育苗缽中,并注意淋水,直至幼苗出土為止。
2定植
當苗長3~4片真葉時,再進行定植。定植應在氣溫穩定后進行,以避免在移植過程中,受到低溫的影響而降低成
活率。冬春苦瓜由于生長期較長,一般植1.2~1.5萬株/hm2即可,密度過大中后期反而生長不好,但也不宜植得太疏。如瓊海和萬寧等地方的部分瓜農,只植3750~4500株/hm2,這樣的密度雖然使開花結果期延長,但前期產量卻很低,效益同樣也不高。因此,冬春苦瓜的種植規格,平棚架栽培以行距120~130cm,株距50~60cm為宜;“人”字架栽培一般畦寬200~240cm(包溝),雙行植,株距60~70cm。夏秋季栽培,由于生育期短,株距宜密些,一般株距40~50cm,植1.8萬株/hm2左右。
3田間管理
淺談碧秀苦瓜特征特性及培育技術
摘要:闡述了碧秀苦瓜的特征特性,總結出一套適宜于貴州高海拔山區種植的棚架、高產、延晚栽培技術,包括整地施基肥、穴盤苗管理、裙膜移栽、搭隧道棚架、整枝牽蔓、肥水管理、病蟲害防治、適時采收等內容,以期為該品種的推廣種植提供技術參考。
關鍵詞:碧秀苦瓜;特征特性;栽培技術;貴州山區
苦瓜又叫錦荔枝、涼瓜、癩瓜等,屬葫蘆科苦瓜屬,為一年生攀緣性草本植物。苦瓜營養價值高,藥用價值也相當高,有明目清心、養血滋肝、潤脾補腎、清暑降熱的功效,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是糖尿病人最理想的食療蔬菜,具有“藥用蔬菜”之稱[1]。另外,從苦瓜中提取的一些活性蛋白質,如苦瓜素和苦瓜核糖體失活蛋白質等具有抗突變、抗腫瘤和提高人體免疫力的功能[1,2]。隨著人們對苦瓜的營養價值和保健作用的逐步了解,喜食苦瓜的人越來越多,苦瓜已成為一種高檔次的大眾化食用品種。目前,貴陽市苦瓜以常規栽培為主,集中在6~7月上市,常規苦瓜種植技術,遠遠不能滿足夏冬季節消費需求。2005年南明區農業水利局從四川農友種苗(中國)有限公司引進雜交1代苦瓜品種碧秀,進行棚架栽培試驗成功,經過多年示范種植,表明碧秀苦瓜適應于貴州高海拔山區種植[3],通過裙膜移栽、搭隧道棚架等配套技術,4月中旬移栽,7月初開始采收,10月中下旬采收結束,采收期到達100d左右,實現淡季時有新鮮苦瓜產品上市。現將棚架、高產、延晚的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1特征特性
碧秀苦瓜較耐高溫,對光照要求不嚴,喜光不耐陰,充足的光照有利于提高坐果率,光照不足,易造成落花落果。喜濕不耐澇,土壤積水易爛根,生育旺盛,結果性好,果實大,腰身較豐滿,果長25~40cm,橫徑6.0~8.5cm,單果重約580g,肉厚,苦味適中,皮色白美,肉質脆嫩。2009年在永樂鄉連片種植13.3hm2,平均產量達67.5t/hm2,產值10.5萬元/hm2以上,最高產量達到96.75t/hm2、產值23.25萬元/hm2,創貴陽高海拔地區高產歷史紀錄。
2栽培技術
苦瓜栽培管理論文
1播種育苗
冬春苦瓜在海南的南部地區一般于9月至翌年2月播種,北部地區多在11月至翌年2月播種,宜采取苗床或營養缽育苗移栽的方式進行。由于冬春季播種,常處于低溫天氣條件下,故要注意做好防寒、保溫工作。夏秋季播種,一般采取催芽后直播的方式進行。由于苦瓜種子殼厚,表皮還有蠟質,吸水較慢,因此要注意催芽方法。具體做法是:用50~60℃溫水浸種10~15min,邊浸邊攪拌,待水溫降至室溫后再繼續浸10~12h;然后再置于25~30℃下催芽,經過約48h后,即可發芽。若溫度低,則發芽較慢。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尚未發芽之前的種子,必須每天用清水擦洗1次,以除去種子表面粘液,防止種子發霉腐爛,促進種子早發芽。種子發芽后,將其播到苗床或育苗缽中,并注意淋水,直至幼苗出土為止。
2定植
當苗長3~4片真葉時,再進行定植。定植應在氣溫穩定后進行,以避免在移植過程中,受到低溫的影響而降低成
活率。冬春苦瓜由于生長期較長,一般植1.2~1.5萬株/hm2即可,密度過大中后期反而生長不好,但也不宜植得太疏。如瓊海和萬寧等地方的部分瓜農,只植3750~4500株/hm2,這樣的密度雖然使開花結果期延長,但前期產量卻很低,效益同樣也不高。因此,冬春苦瓜的種植規格,平棚架栽培以行距120~130cm,株距50~60cm為宜;“人”字架栽培一般畦寬200~240cm(包溝),雙行植,株距60~70cm。夏秋季栽培,由于生育期短,株距宜密些,一般株距40~50cm,植1.8萬株/hm2左右。
3田間管理
試探苦瓜青椒大棚混合種植特性
摘要:介紹了大棚青椒、苦瓜間作高產栽培技術,包括品種選擇、育苗、定植、病蟲害防治、收獲等方面內容,以期為該間作模式的推廣應用提供參考。
關鍵詞:大棚;青椒;苦瓜;間作;栽培技術
大棚青椒苦瓜間作栽培,前期苦瓜苗期長,不影響青椒的生長,中期(5月以后)又可利用苦瓜來為青椒遮蔭,后期撤棚膜以后大棚骨架可成為苦瓜的支架,而且能夠充分利用大棚夏季高溫的閑置期,提高了對光能、土地和大棚設施的利用率,經濟效益顯著,是值得推廣的一項高效種植技術。現將其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一、品種選擇
青椒選用耐寒抗病品種,如早雜2號或壽光羊角黃;苦瓜宜選用主蔓結瓜節位低、豐產優質、抗病品種,如力昌大頂苦瓜、長白苦瓜等。
二、培育壯苗
苦瓜產加銷體系建設匯報
一、項目的基本概況根據滬農開辦(2009)12號《關于**區2009年度農業綜合開發一般化經營項目計劃的批復》的精神,我鎮“林木村杰”苦瓜產加銷體系項目建設任務,自2009年下半年起動工,至2009年上半年結束,總投資金額949.86萬元。我們按照上級關于農業綜合開發一般產業化經營項目建設的總體要求,在前期充分調查、規劃設計、勘察的基礎上,按質、按量、按時完成了計劃內各項建設任務。
回顧一年來的工作,我們在區農委、區財政及鎮黨委、鎮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重視關心下,鎮農辦、鎮財政、鎮工業園區管委會的通力協作下,項目建設得以順利進展,已初步建成符合現代都市型農業發展的“林木村杰”苦瓜產加銷體系。也大大提升了企業產品生產能力和質量水平,并獲得了中國產品質量安全監督中心、“中國名優產品”等榮譽稱號。還被國際綠色產業合作組織(GICO)評為“國際綠色生產企業”。
二、工程完成情況
我鎮2009年度“林木村杰”苦瓜產加銷體系項目建設計劃的完成情況是:
1、土建工程全面結束。包括如下:
(1)生產車間(A)976.4平方米。
苦瓜和尚畫語錄藝術哲學思維
清初畫家石濤的畫論著作《苦瓜和尚畫語錄》,在中國繪畫史、中國藝術史乃至中國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當代依然受到美術界及美學界的高度重視。這一著作,已經有不少校注本出版,一些美術史著作對它有不同程度的介紹與評價,關于它的研究文章也相當多。但是,由于《苦瓜和尚畫語錄》(以下簡稱《畫語錄》)的內涵豐富、思想深刻,已有的研究著作難以盡述其奧妙。本文擬從繪畫藝術與哲學思想的關系切入,對其藝術哲學思想略作探討。
一、畫之法立而萬物著:本原論
石濤(1642~1707)本名朱若極,出身于明朝宗室,出家為僧后釋名元濟或原濟、道濟,號石濤、清湘老人、苦瓜和尚、大滌子等。他經過明清易代的動亂,歷盡人生坎坷,內心的復雜情結與痛苦煩惱化為沉重的隱痛,在佛學禪理中尋求徹悟與解脫,對于社會、歷史、人生與藝術都有深刻的思考。佛學中蘊涵的豐厚哲學理論與中國古代文化中的哲學思想互相交融與參證,使石濤的思想達到相當高的理性層次,他對于繪畫的本質規律、實踐法則、鑒賞標準等,都有精辟而獨到的見解。在《畫語錄》中,其繪畫理論表現出深刻的哲理思辨特色。石濤最著名的觀點一畫論,即是哲學意義上的本原論。本原是哲學名詞,指萬物的根源或元素。古希臘哲學家阿那克西曼德和赫拉克利特等人早就有關于世界本原的論述。中國古代《管子•水地》一篇中也有本原一詞:“水者,何也?萬物之本原也,諸生之宗室也。”[1]147石濤的《畫語錄》論述了繪畫的本原問題,這是哲學的基本問題,也是繪畫理論的基本問題。該書開篇《一畫章第一》首先明確提出一畫的概念并作了闡釋:“法于何立?立于一畫。一畫者,眾有之本,萬象之根。”①關于“一畫”的含義,有關研究論著都有較詳細的解說,其中也有分歧意見。仔細品味“一畫”的概念,大體應當從兩個不同的層面來認識。一是從直觀的和具象的層面來看,一畫當是指一根造型的線條,這是繪畫藝術表現形式最基本的元素;二是從抽象的和內在的層面來看,一畫當是指繪畫藝術的本體生成意義,即是說,作為人類文化創造的一種形式,繪畫的發生和人類的其他各種文化活動一樣,有著共同的哲學基礎。石濤把一畫定位為“眾有之本,萬象之根”,顯然不是單指繪畫一門,而是要抽繹出人類各種文化創造的共性,并探討其本原與規律。《畫語錄》論畫,首先即著重強調繪畫者必須對于一畫的含義有深刻的解讀,從繪畫者的主體地位明確由一畫而生成的各種法則。“一畫之法乃自我立,立一畫之法者,蓋以無法生有法、以有法貫眾法也”,指出“我”(繪畫主體)和“法”(繪畫法則)的主從關系,從藝術生成的本原的角度明確創立與掌握法則的重要性。之后又說“人能以一畫具體而微,意明筆透”,這是說繪畫者明白了一畫的道理,應用于繪畫實踐中,就能夠得心應手,達到純熟的境界。該章最后說:“人不見其畫之成,畫不違其心之用,蓋自太樸散而一畫之法立矣,一畫之法立而萬物著矣。我故曰‘吾道一以貫之’。”這里以總結的語氣,指出在繪畫藝術上取得一定的成就,必須明確一畫之法,做到這一點,萬物就可以用繪畫來表現了。石濤自謂“吾道一以貫之”,再次強調他的繪畫理論不過就是用一畫貫穿始終,可見一畫論在《畫語錄》中是綱領性的基本理論。除了第一章之外,該書其他各章中也多處用一畫論闡述相關問題。《了法章第二》中說:“古今法障不了,由一畫之理不明。一畫明,則障不在目,而畫可從心。”這里講述繪畫者有時會被繪畫的法則所障蔽,也是因為對于一畫的道理不十分明確,并且說“畫道彰矣,一畫了矣”,指出繪畫的理論彰顯,一畫的內涵就得以明了,由此可知一畫論是畫道中破除障蔽的法寶。《尊受章第四》講述尊受問題時說“夫一畫,含萬物于中”,再次強調一畫是蘊含萬物于其中的普遍真理。《運腕章第六》講述繪畫過程中運用手腕的問題時說“一畫者,字畫下手之淺近功夫也”,是說一畫的道理在繪畫與書法的一筆一畫具體操作時,都是能夠接觸到的常識,對于繪畫的技術與技巧具有直接的指導意義。《缊章第七》在論述繪畫表現主題的問題時說:“辟混沌者,舍一畫其誰耶?”該章名為“缊”,此詞取自《易經•系辭下》中“天地缊,萬物化醇”句,意指天地初開時陰陽二氣交互作用的狀態,用作表述繪畫理論的概念,則指作畫之前墨附于筆上交互作用的狀態。“混沌”一詞則是取自《易經》的緯書《易乾鑿度》中的一句話:“太素者,質之始也,氣似質具而未相離,謂之混沌(或作淪)。”[2]卷上混沌原指天地開辟之前的元氣狀態,用作表述繪畫理論,則指作畫之前筆墨一體的狀態。由此筆墨未分時的缊、混沌之狀,運作起來成為一畫,繪畫便開始了,這是對于繪畫生成的本原論最生動、最形象的解釋。該章又說:“自一以分萬,自萬以治一,化一而成缊,天下之能事畢矣。”意思是說,從一畫開始,以至于千畫萬畫,于是就形成一幅整體統一的繪畫作品,明確了這一點,關于繪畫的道理就通曉明晰而無障無礙了。這一章的內容是對于第一章所述綱領的重要闡釋和補充,更完整地表述出關于繪畫的本原論。以下各章論述繪畫的各種具體技術問題,也總是提到“一畫”。《山川章第八》論述繪畫應當師法自然的問題,說“我有一畫,能貫山川之形神”;《皴法章第九》論述皴法技術時,說“一畫落紙,眾畫隨之;一理才具,眾理附之。審一畫之來去,達眾理之范圍,山川之形勢得定”;《遠塵章第十五》論述繪畫要超脫塵俗之見,說“畫乃人之所有,一畫人所未有”;《兼字章第十七》論述繪畫與書法相通的本質,說“一畫者,字畫先有之根本也”;《資任章第十八》論述畫家所憑借的各因素之間的辯證關系,又說“以一畫觀之,則受萬畫之任”。以上從各章中對于一畫的進一步論述,可知在《畫語錄》中,一畫論是貫穿于全書的理論基礎,是石濤畫論的精髓,也是認識和掌握繪畫的各種具體理論的關鍵所在。一畫論所表述的繪畫本原論,從哲學淵源上看是來自儒家的宇宙生成本原論。儒家經典文獻中對于天地生成的理論,就常用“一”來表述。《禮記•禮運》篇云:“是故乎禮,必本于大一,分而為天地,轉而為陰陽,變而為四時。”孔穎達疏云:“必本于大一者,謂天地未分混沌之元氣也。”[3]1426所謂“大一”即“太一”,《淮南子•詮言訓》云:“洞同天地混沌為樸,未造而成物,謂之太一。”[4]1270儒家的天地生成理論在古代文化思想中具有權威性,成為古代中國人認同的解釋。傳說伏羲氏創作八卦,八卦的基本符號就是與“一”字相同的短線。八卦的第一卦為乾卦,代表天,乾卦的第一畫是一條較長的短線,因此后世有“一畫開天”的說法,這是石濤提出一畫論的直接來源。《呂氏春秋•大樂》云:“音樂之所由來者遠矣,生于度量,本于太一。太一出兩儀,兩儀出陰陽,陰陽變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5]642這是用天地生成理論解說音樂的生成,而石濤用此解釋繪畫的生成,或許也是借用了《呂氏春秋》的觀點。孔子對自己的思想體系進行概括說“吾道一以貫之”[6]39,朱熹說“至微之理,至著之事,一以貫之”[7]卷六,而石濤自謂“吾道一以貫之”,顯然是受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和朱熹的思想影響。中國古代道家思想中關于宇宙生成的理論和儒家相近,也是認為萬物皆生于一。《老子》說:“昔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這里的“一”指“道”的精髓與內核,是萬事萬物的根本。又說“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8]5,即是以“一”來解釋萬物生成的本原。王弼注《老子》時,在這里指出“萬物萬形,其歸一也”,概括了老子所謂的“道”與“一”之間的生成與回歸的關系。《莊子•知北游》篇中論及本根問題時說:“物已死生方圓,莫知其根也……惛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萬物畜而不知,此之謂本根。”[9]62石濤《畫語錄》中說“一畫者,眾有之本,萬象之根”,其思想與詞語皆來自老莊的著作。同時,由于石濤皈依佛門,佛學中關于“一”的某些論述更是他提出一畫論的理論源頭。唐代高僧玄奘結合中國文化闡釋佛教經典,創立華嚴宗佛學學派,常使用“一”與“多”的概念,其中說“一即多,多即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等。民間刻本的《大方廣佛華嚴經》中,《初發心菩薩功德品第十七》說“一功中知一,一中知一切”;《如來發現品第三十》說“一音中出無量聲”;《入法界品第三十九》說“一一塵中出一切世界”等。這里的“一”與儒道兩家關于萬物始于一的認識有密切關系。因此,石濤的一畫論,是把儒道釋三家哲學思想中本原論的觀點加以融匯,并創造性地結合于繪畫理論而提出的新見解。
二、先受而后識:認識論
認識是指人的大腦對于客觀世界的反映。認識論是關于人類認識的來源以及認識發展過程的哲學學說,是哲學范疇的基本問題。在世界哲學史上,關于認識論存在著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根本對立。當代哲學界的共識是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認為從物質到意識是人的認識過程的基本規律;反映在人類的藝術活動上,則是認為人的一切藝術創造成果是人的主觀世界對于客觀世界的反映的產物。《畫語錄》提出了受與識的概念,并闡釋受與識的關系,這是石濤關于繪畫的認識論的重要思想,具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特征。《尊受章第四》云:“受與識,先受而后識也;識然后受,非受也。”所謂“受”,指人的直接生理感覺,如耳可聽其聲,目可辨其色,鼻可嗅其味,皮膚可觸知冷熱軟硬質感等。所謂“識”,指人在感觸外界事物之后而產生的理性認識,如認知事物的名稱、屬性及事物之間的聯系等。先受而后識,即是從物質到意識、從感性到理性、從客觀到主觀的認識過程,這和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觀點是一致的。石濤接著強調“識然后受,非受也”,意思是說,如果顛倒受與識的次序,先有主觀認識,后到客觀世界中去驗證,那就不可能是正確的感受。石濤這種先受后識的認識論觀點,顯然是符合人的認識規律的,是具有科學性的哲學觀點和藝術觀點,因而是應當給予充分肯定的。該章又說:“古今至明之士,借其識而發其所受,知其受而發其所識。”這里,石濤指出古代那些圣明哲人常常是憑借已有的認識來擴大或提高他們的感受范圍,又綜合其感受來發展其理性認識。其實,不僅是圣明哲人,一般的人也往往是如此,這可以說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共性特征。這里也指出小受小識的問題,說:“不過一事之能,其小受小識也,未能識一畫之權,擴而大之也。”意思是說,僅能感受和認識個別事物或個別現象,只是小感受和小認識,未能達到全面和深入的程度;因為沒有充分理解一畫論的權變及運用功能,把認識能力進一步擴大。這里,石濤又把認識論和本原論結合起來進行思考,用該書首章中確立的一畫論的觀點進行分析,說“夫一畫,含萬物于中”,指出一畫論既然是普遍真理,它對于先受后識的認識論也具有指導意義。從事物的本原的層面感悟事物的性質與聯系,原有的認識便能得到進一步深化,上升到更高的理性的層次。接著,該章又結合繪畫的創作實踐,具體說明先受后識的認識過程。“畫受墨,墨受筆,筆受腕,腕受心,如天之造生,地之造成,此其所以受也。”意思是說,在作畫的時候,畫面用墨跡來進行點染描繪,墨跡是靠筆的運動體現出來的,筆要靠手腕的動作來驅使,而手腕靠心(大腦)來指揮。這個連續運行的過程,如同天以寒暑雨露催生萬物,地以土壤水肥長成萬物那樣,按照其中固有的規律完成畫作,是繪畫者的綜合認識實現的過程。這里有繪畫者對于所要表現的自然景物或人物的認識,有對于所使用的筆、墨、紙等物的性質的認識,也有對于使用這些工具的技能與技巧的認識,因此,繪畫作品就是繪畫主體的“受”的綜合表現了。石濤所描述的繪畫過程,既反映出繪畫者認識客觀事物的過程,也反映出繪畫者的已有認識成果通過繪畫的形式來進行藝術再現的過程,從哲學意義的認識論層面反映了繪畫過程的本質。石濤在上述認識的基礎上提出“尊受”的重要觀點。“貴乎人能尊”之“尊”,有尊崇、推重之義,即繪畫者必須重視自己的客觀感受。“得其受而不尊,自棄也;得其畫而不化,自縛也”,這是石濤關于繪畫認識論的一條重要見解。繪畫者對于自己的親身感受不重視,是拋棄自我寶貴的東西;得知一些作畫的方法而不知道結合自己的感受靈活運用,那是束縛自我手腳。這里受到作者批評的一些現象,是對于繪畫藝術的正確認識論的背離,是應當引以為戒的。因此,該章中又進一步指出,“夫受,畫者必尊而守之,強而用之,無間于外,無息于內”。繪畫者對于所畫對象及相關事物的感受,一定要視為至寶,謹守莫失,并且要在繪畫實踐中運用這些感受,使這些感受不被外界的不利因素打斷,也不因自己的主觀意念而停止或改變。這里的見解是非常可貴的,它強調繪畫者的主觀認識能力和認識成果,強調主體的認識對于繪畫實踐的重要性。認識論是哲學理論的基礎,尊受觀是石濤藝術哲學的思想基礎,也是其繪畫理論的思想精華。在該章中,又引錄《易傳•象傳》中《乾》卦的象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一語加以總結。這句話的原意是說天道的運行周而復始,永不停息,君子也應當像天之運行一樣,不懈地努力,不停地奮斗。在此,其含義是說人的認識是沒有止境的,繪畫者對于自然界及萬事萬物的認識也是沒有止境的,繪畫的藝術境界也是沒有邊際的。因此,從事繪畫藝術創造,就應當遵從這一認識規律,不斷地觀察新的事物,不斷地進行思考,認識新事物的特點和本質,然后不斷地進行藝術創造。
三、蒙養之靈與生活之神:實踐論
有機肥對蔬菜產值影響
中國是當今世界最大的化肥生產國和消費國【I】。化肥在農業生產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20世紀全世界所增加的作物產量中的一半是來自化肥的施用。由于蔬菜作物具有根系淺、根系吸收能力弱、喜高肥水、奢侈吸收等營養特性B】,且生產周期短,施用化肥增產效果明顯,但過量施肥的現象越來越嚴重【34】。198卜2005年,中國化肥用量增加了3.8倍,化學肥料利用率低,流失嚴重【5I。過量施肥不但造成作物產量的降低,還可能引起農業生態環境的污染,也不利于提高農產品質量陋I。食品中的硝酸鹽含量與氮素化肥的施用量呈正相關,過量施用氮肥導致蔬菜硝酸鹽累積,影響人體健康p’7l。以往研究表明,有機肥與無機肥配合施用對作物生長的效果較好Is-g],并且有機、無機肥料配施可協調平衡養分供應,滿足作物整個生育期對養分的需求。有機無機配施對蔬菜產量和品質、減輕農業化肥浪費、改良環境質量均能產生有益的影響,不同的有機無機肥配比會產生不同的效果。本研究選擇珠江三角洲高肥力菜地,分析不同施肥方式(單施化肥、化肥減量及配施有機肥)對連續種植的不同種類蔬菜產量和品質形成的影響。通過綜合分析,試圖尋找出能夠協調蔬菜產量和品質、維持土壤養分基本平衡、降低施肥對環境的不良影響的合理施肥方式和施肥量,為優質蔬菜,無污染、可持續生產提供合理的掩肥技術和相應的理論依據。
l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材料
1.1.1試驗點基本概況本試驗于2009年10月-2011年1月在廣州省廣州市南沙區橫瀝鎮義沙村(22044’40”N,113。29‘51”E)進行。試驗地所在區域為暖溫帶大陸性半濕潤季風氣候區,陽光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21.9℃,平均年降雨量1647.5mm。試驗開始前土壤耕層主要理化性狀如下:pH6.28,有機質含量為18.11g/kg,全氮和全磷分別為1.8g/kg和13.74g/l(g,銨態氮為21.70mg/kg,速效磷為2.05m/kg,速效鉀為56.89mg/kg。
1.1.2供試蔬菜作物本試驗選擇連續種植的3種蔬菜作物,包括黃瓜、苦瓜、甘藍。黃瓜(Cucumissativus)品種為‘園豐二號’,由山西省夏縣園豐蔬菜科學研究所選育,2010年3月28日種植,2010年6月11日收獲。苦瓜(Momordicacharantia)品種為‘玉船二號’,廣東省地方品種,2010年6月23日種植,2010年9月23日收獲。甘藍(BrassicaoleraccavaLcapi細ta)品種為‘京豐一號’,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選育,2010年10月18日種植,2011年1月16日收獲。
1.1.3供試肥料化肥使用挪威復合肥,純N、P、K含量均為15%。有機肥為廣州市良田肥業有限公司的精制有機肥,其中總養分≥4%,有機質≥30%,純N含量為3.5%。化肥(chemicalfertilizer)用CF表示,有機肥(organicmanure)用OM表示。試驗中施肥量、有機肥和化肥的用量以純氮量進行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