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費理論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8 16:51:1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軍費理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馬克思恩格斯軍費理論研究論文
一、馬克思、恩格斯軍費理論產生的歷史條件
工業革命的深入推動了資本主義迅速發展,為馬克思主義軍費理論的產生準備了社會經濟條件。19世紀40年代,英國工業革命迅猛發展,把工場手工業變成了現代大工業,以大工業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引起了社會結構的重大變革。伴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對封建生產方式的取代,它的固有的不可克服的矛盾——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逐漸凸顯出來,最終導致了經濟危機的發生。經濟危機使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給廣大工人階級帶來深重的災難。這樣,兩大階級的矛盾圍繞經濟利益而直接展開。隨著這一矛盾的日益激化,革命開始在世界各地頻繁爆發,并取得節節勝利,無產階級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無產階級獨立運動和革命斗爭的發展迫切需要革命理論加以指導和一支武裝力量來捍衛革命的勝利果實,這為馬克思主義軍費理論的產生準備了社會階級條件。由此,建設一支強有力的人民軍隊成為無產階級面臨的首要問題,而這當中,籌集經費用以制造和改善武器裝備,提高部隊戰斗力成為搞好軍隊建設的關鍵。這一問題是無產階級在革命實踐中所遇到的新問題,也是歷史對無產階級所提出的新挑戰。與此同時,眾多學者開始對古典政治經濟學進行廣泛研究,威廉•配第、亞當•斯密等著名政治經濟學家的軍事經濟觀點得到了廣泛傳播,特別是他們的軍費經濟理論觀點,為無產階級革命導師馬克思恩格斯創立馬克思主義軍費理論準備了理論條件。
二、馬克思、恩格斯軍費理論的重要觀點
1.軍費主要源自于國民收入
馬克思主義社會再生產理論認為,社會總產品是指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一年)所生產的全部物質資料總和,其實物形態為該國在一年內所產生的全部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其價值形態是社會總產品的價值構成,即C+V+M。在這三部分價值中C為已消耗物質資料的價值,它的實現是補償已耗費的物質資料,以維持社會簡單再生產。而V+M,又稱國民收入,是國民經濟生產部門所創造的社會產品的貨幣表現,是整個國民經濟發展水平的集中標志,這部分價值的實現不僅可以擴大社會再生產,而且也為社會非物質生產部門(例如軍隊)提供物質基礎。因此,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只有國民收入才是改善人民生活、擴大軍品生產和增加軍費的真正財力源泉。這是馬克思和恩格斯考察軍費形成的基本出發點。
2.軍費問題是國防建設中的關鍵問題,但是軍費的投入不能過大
馬克思恩格斯軍費理論研究論文
一、馬克思、恩格斯軍費理論產生的歷史條件
工業革命的深入推動了資本主義迅速發展,為馬克思主義軍費理論的產生準備了社會經濟條件。19世紀40年代,英國工業革命迅猛發展,把工場手工業變成了現代大工業,以大工業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引起了社會結構的重大變革。伴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對封建生產方式的取代,它的固有的不可克服的矛盾——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逐漸凸顯出來,最終導致了經濟危機的發生。經濟危機使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給廣大工人階級帶來深重的災難。這樣,兩大階級的矛盾圍繞經濟利益而直接展開。隨著這一矛盾的日益激化,革命開始在世界各地頻繁爆發,并取得節節勝利,無產階級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無產階級獨立運動和革命斗爭的發展迫切需要革命理論加以指導和一支武裝力量來捍衛革命的勝利果實,這為馬克思主義軍費理論的產生準備了社會階級條件。由此,建設一支強有力的人民軍隊成為無產階級面臨的首要問題,而這當中,籌集經費用以制造和改善武器裝備,提高部隊戰斗力成為搞好軍隊建設的關鍵。這一問題是無產階級在革命實踐中所遇到的新問題,也是歷史對無產階級所提出的新挑戰。與此同時,眾多學者開始對古典政治經濟學進行廣泛研究,威廉•配第、亞當•斯密等著名政治經濟學家的軍事經濟觀點得到了廣泛傳播,特別是他們的軍費經濟理論觀點,為無產階級革命導師馬克思恩格斯創立馬克思主義軍費理論準備了理論條件。
二、馬克思、恩格斯軍費理論的重要觀點
1.軍費主要源自于國民收入
馬克思主義社會再生產理論認為,社會總產品是指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一年)所生產的全部物質資料總和,其實物形態為該國在一年內所產生的全部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其價值形態是社會總產品的價值構成,即C+V+M。在這三部分價值中C為已消耗物質資料的價值,它的實現是補償已耗費的物質資料,以維持社會簡單再生產。而V+M,又稱國民收入,是國民經濟生產部門所創造的社會產品的貨幣表現,是整個國民經濟發展水平的集中標志,這部分價值的實現不僅可以擴大社會再生產,而且也為社會非物質生產部門(例如軍隊)提供物質基礎。因此,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只有國民收入才是改善人民生活、擴大軍品生產和增加軍費的真正財力源泉。這是馬克思和恩格斯考察軍費形成的基本出發點。
2.軍費問題是國防建設中的關鍵問題,但是軍費的投入不能過大
軍事后勤研究論文
軍事后勤,是整個軍事活動的重要環節,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保障。晚清軍事后勤的研究,是軍事史學術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課題。早在民國時期,軍事界、學術界就對晚清軍事后勤進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的二十多年來,我國軍事界和學術界對軍事后勤思想、后勤建設和戰時后勤保障等進行了全面的系統的研究,在深度和廣度上都取得了很大的進展。本文僅對二十幾年來學術界對晚清軍事后勤的研究情況加以整理和概述,以總結經驗,探討進一步研究的方向。
一、晚清軍事后勤的總體研究
二十幾年來,關于晚清軍事后勤的總體研究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出版了一些專著,如《中國近代軍事后勤史》為記述中國近代軍事后勤的通史性著作,《中國近代軍事后勤史資料選編》在搜集、整理近代后勤資料方面成績卓著,《中國軍事制度•后勤制度卷》、《中國軍事經濟史》也有關于晚清軍事后勤體制和實踐方面的論述。有關的著述中也涉及到軍事后勤,如《中國軍事通史》、《中國近代軍事史》、《洋務運動與中國早期現代化思想》、《中國近代軍事思想史》、《晚清財政與社會變遷》等等。有關學術論文則有《試論晚清軍事后勤的變革》、《中國軍事后勤思想述要》、《中國近代軍事后勤史的幾個問題》、《中國古近代后勤思想略論》、《試論近代軍事后勤的發展走向》等。其內容涉及晚清軍事后勤演變的性質、地位、中國近代軍事后勤思想、軍事后勤體制、軍事后勤保障等方面。
(一)晚清軍事后勤演變的性質和地位近代軍事后勤屬于中國軍事近代化的一項重要內容,其性質、地位和起止時間與整體上的軍事近代化是一致的。學術界普遍認為:晚清是中國軍事后勤發生根本變革的重要時期,后勤思想、后勤建設及后勤體制都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注:房立中:《試論晚清軍事后勤的變革》,《中國近代軍事史論文集》軍事科學院出版社1987年版,第327頁。)。中國近代軍事后勤,實際上處于一個由舊變新,由農業支援轉變為工業支援的大變革時期(注:陳崇橋:《中國近代軍事后勤史的幾個問題》,《軍事歷史研究》1990年第1期,第46頁。)。這充分肯定了晚清軍事后勤的重要歷史地位。關于中國軍事后勤由古代向近代轉變的起點和結束問題,學術界一致認為: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這是中國軍事近代化的開端,也是軍事后勤由古代向近代轉變的開始;關于這一轉變歷程的下限,有著不同的意見,有人認為清朝末年就在新軍中確立了中國近代后勤體制。“其后中國的軍隊基本上延續了袁世凱所建立的后勤體系,不過常有些曾損變通而已。”(注:房立中《試論晚清軍事后勤的變革》、奚紀榮《蔡鍔軍事思想研究》、陳崇橋《中國近代軍事后勤史的幾個問題》均持此觀點。)有人認為這一過程要延續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注:陳崇橋:《中國近代軍事后勤史的幾個問題》,《軍事歷史研究》1990年第1期,第46頁。),也有人認為中國軍事后勤的近代化要延續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注:皮民勇《中國古近代軍事后勤思想略論》,王彥、吳信忠、張云《中國軍隊近代化的歷史考察》均持此觀點。)。
(二)后勤思想變革的研究軍事思想是各階級、政治集團及其軍事家關于戰爭、軍隊、國防等一系列問題的理性認識,是軍事實踐的理性升華。軍事后勤思想是軍事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近代后勤經歷了由古代軍事后勤向近代軍事后勤的轉變時期,在軍事后勤思想領域,傳統的后勤思想自然受到了劇烈的沖擊。后勤思想的變革集中體現在近代重要軍事思想家、政治家和軍事家的言論中,對這些重要人物的后勤思想進行研究,以揭示近代軍事后勤思想的發展變化,是二十年來關于軍事思想變革研究的主要方式。有關近代軍事后勤思想變革的專著尚未出現,有關的論文有:《林則徐軍事思想特點初探》、《論林則徐、魏源軍事思想》、《試論胡林翼的軍事思想》、《曾國藩軍事思想初探》、《試論曾國藩的后勤保障思想》、《論曾國藩的軍事思想》、《試論曾國藩的軍事經濟思想》、《左宗棠進軍新疆的后勤方略》、《論左宗棠的建軍思想》、《論戊戌維新時期康有為的軍事改革思想》、《袁世凱的軍事思想》等。在軍事后勤思想方面的變化主要有:在戰爭后勤觀上,普遍認為軍隊后勤在軍事行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注:皮民勇:《中國古近代軍事后勤思想略論》,《軍事歷史研究》1996年第3期,第113頁。);在戰爭的物質來源上,主張發展經濟、富國強兵,取之于敵、以戰養戰和開展生產自補;在后勤戰備建設上,大力發展武器裝備,建立充足的物資儲備;重視軍事交通運輸;建立鞏固的后方基地;注意提高后勤效益;進行近代后勤教育,培養近代軍事后勤人才;在戰略戰術上,主張斷敵糧道,鞏固后方(注:楊慶華、劉仁亮;《中國軍事后勤思想述要》,《軍事歷史研究》1998年第2期,第154頁。)。
(三)軍事后勤保障的研究中國軍事近代化是從武器裝備的近代化開始的,由于西方先進武器裝備的引進,戰爭手段變得異常復雜,導致了軍隊后勤保障的相應復雜化。關于近代軍事后勤保障研究的主要問題和觀點有:
晚清軍事后勤研究論文
軍事后勤,是整個軍事活動的重要環節,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保障。晚清軍事后勤的研究,是軍事史學術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課題。早在民國時期,軍事界、學術界就對晚清軍事后勤進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的二十多年來,我國軍事界和學術界對軍事后勤思想、后勤建設和戰時后勤保障等進行了全面的系統的研究,在深度和廣度上都取得了很大的進展。本文僅對二十幾年來學術界對晚清軍事后勤的研究情況加以整理和概述,以總結經驗,探討進一步研究的方向。
一、晚清軍事后勤的總體研究
二十幾年來,關于晚清軍事后勤的總體研究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出版了一些專著,如《中國近代軍事后勤史》為記述中國近代軍事后勤的通史性著作,《中國近代軍事后勤史資料選編》在搜集、整理近代后勤資料方面成績卓著,《中國軍事制度•后勤制度卷》、《中國軍事經濟史》也有關于晚清軍事后勤體制和實踐方面的論述。有關的著述中也涉及到軍事后勤,如《中國軍事通史》、《中國近代軍事史》、《洋務運動與中國早期現代化思想》、《中國近代軍事思想史》、《晚清財政與社會變遷》等等。有關學術論文則有《試論晚清軍事后勤的變革》、《中國軍事后勤思想述要》、《中國近代軍事后勤史的幾個問題》、《中國古近代后勤思想略論》、《試論近代軍事后勤的發展走向》等。其內容涉及晚清軍事后勤演變的性質、地位、中國近代軍事后勤思想、軍事后勤體制、軍事后勤保障等方面。
(一)晚清軍事后勤演變的性質和地位近代軍事后勤屬于中國軍事近代化的一項重要內容,其性質、地位和起止時間與整體上的軍事近代化是一致的。學術界普遍認為:晚清是中國軍事后勤發生根本變革的重要時期,后勤思想、后勤建設及后勤體制都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注:房立中:《試論晚清軍事后勤的變革》,《中國近代軍事史論文集》軍事科學院出版社1987年版,第327頁。)。中國近代軍事后勤,實際上處于一個由舊變新,由農業支援轉變為工業支援的大變革時期(注:陳崇橋:《中國近代軍事后勤史的幾個問題》,《軍事歷史研究》1990年第1期,第46頁。)。這充分肯定了晚清軍事后勤的重要歷史地位。關于中國軍事后勤由古代向近代轉變的起點和結束問題,學術界一致認為: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這是中國軍事近代化的開端,也是軍事后勤由古代向近代轉變的開始;關于這一轉變歷程的下限,有著不同的意見,有人認為清朝末年就在新軍中確立了中國近代后勤體制。“其后中國的軍隊基本上延續了袁世凱所建立的后勤體系,不過常有些曾損變通而已。”(注:房立中《試論晚清軍事后勤的變革》、奚紀榮《蔡鍔軍事思想研究》、陳崇橋《中國近代軍事后勤史的幾個問題》均持此觀點。)有人認為這一過程要延續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注:陳崇橋:《中國近代軍事后勤史的幾個問題》,《軍事歷史研究》1990年第1期,第46頁。),也有人認為中國軍事后勤的近代化要延續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注:皮民勇《中國古近代軍事后勤思想略論》,王彥、吳信忠、張云《中國軍隊近代化的歷史考察》均持此觀點。)。
(二)后勤思想變革的研究軍事思想是各階級、政治集團及其軍事家關于戰爭、軍隊、國防等一系列問題的理性認識,是軍事實踐的理性升華。軍事后勤思想是軍事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近代后勤經歷了由古代軍事后勤向近代軍事后勤的轉變時期,在軍事后勤思想領域,傳統的后勤思想自然受到了劇烈的沖擊。后勤思想的變革集中體現在近代重要軍事思想家、政治家和軍事家的言論中,對這些重要人物的后勤思想進行研究,以揭示近代軍事后勤思想的發展變化,是二十年來關于軍事思想變革研究的主要方式。有關近代軍事后勤思想變革的專著尚未出現,有關的論文有:《林則徐軍事思想特點初探》、《論林則徐、魏源軍事思想》、《試論胡林翼的軍事思想》、《曾國藩軍事思想初探》、《試論曾國藩的后勤保障思想》、《論曾國藩的軍事思想》、《試論曾國藩的軍事經濟思想》、《左宗棠進軍新疆的后勤方略》、《論左宗棠的建軍思想》、《論戊戌維新時期康有為的軍事改革思想》、《袁世凱的軍事思想》等。在軍事后勤思想方面的變化主要有:在戰爭后勤觀上,普遍認為軍隊后勤在軍事行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注:皮民勇:《中國古近代軍事后勤思想略論》,《軍事歷史研究》1996年第3期,第113頁。);在戰爭的物質來源上,主張發展經濟、富國強兵,取之于敵、以戰養戰和開展生產自補;在后勤戰備建設上,大力發展武器裝備,建立充足的物資儲備;重視軍事交通運輸;建立鞏固的后方基地;注意提高后勤效益;進行近代后勤教育,培養近代軍事后勤人才;在戰略戰術上,主張斷敵糧道,鞏固后方(注:楊慶華、劉仁亮;《中國軍事后勤思想述要》,《軍事歷史研究》1998年第2期,第154頁。)。
(三)軍事后勤保障的研究中國軍事近代化是從武器裝備的近代化開始的,由于西方先進武器裝備的引進,戰爭手段變得異常復雜,導致了軍隊后勤保障的相應復雜化。關于近代軍事后勤保障研究的主要問題和觀點有:
晚清軍事后勤分析論文
一、晚清軍事后勤的總體研究
二十幾年來,關于晚清軍事后勤的總體研究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出版了一些專著,如《中國近代軍事后勤史》為記述中國近代軍事后勤的通史性著作,《中國近代軍事后勤史資料選編》在搜集、整理近代后勤資料方面成績卓著,《中國軍事制度•后勤制度卷》、《中國軍事經濟史》也有關于晚清軍事后勤體制和實踐方面的論述。有關的著述中也涉及到軍事后勤,如《中國軍事通史》、《中國近代軍事史》、《洋務運動與中國早期現代化思想》、《中國近代軍事思想史》、《晚清財政與社會變遷》等等。有關學術論文則有《試論晚清軍事后勤的變革》、《中國軍事后勤思想述要》、《中國近代軍事后勤史的幾個問題》、《中國古近代后勤思想略論》、《試論近代軍事后勤的發展走向》等。其內容涉及晚清軍事后勤演變的性質、地位、中國近代軍事后勤思想、軍事后勤體制、軍事后勤保障等方面。
(一)晚清軍事后勤演變的性質和地位近代軍事后勤屬于中國軍事近代化的一項重要內容,其性質、地位和起止時間與整體上的軍事近代化是一致的。學術界普遍認為:晚清是中國軍事后勤發生根本變革的重要時期,后勤思想、后勤建設及后勤體制都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注:房立中:《試論晚清軍事后勤的變革》,《中國近代軍事史論文集》軍事科學院出版社1987年版,第327頁。)。中國近代軍事后勤,實際上處于一個由舊變新,由農業支援轉變為工業支援的大變革時期(注:陳崇橋:《中國近代軍事后勤史的幾個問題》,《軍事歷史研究》1990年第1期,第46頁。)。這充分肯定了晚清軍事后勤的重要歷史地位。關于中國軍事后勤由古代向近代轉變的起點和結束問題,學術界一致認為: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這是中國軍事近代化的開端,也是軍事后勤由古代向近代轉變的開始;關于這一轉變歷程的下限,有著不同的意見,有人認為清朝末年就在新軍中確立了中國近代后勤體制。“其后中國的軍隊基本上延續了袁世凱所建立的后勤體系,不過常有些曾損變通而已。”(注:房立中《試論晚清軍事后勤的變革》、奚紀榮《蔡鍔軍事思想研究》、陳崇橋《中國近代軍事后勤史的幾個問題》均持此觀點。)有人認為這一過程要延續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注:陳崇橋:《中國近代軍事后勤史的幾個問題》,《軍事歷史研究》1990年第1期,第46頁。),也有人認為中國軍事后勤的近代化要延續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注:皮民勇《中國古近代軍事后勤思想略論》,王彥、吳信忠、張云《中國軍隊近代化的歷史考察》均持此觀點。)。
(二)后勤思想變革的研究軍事思想是各階級、政治集團及其軍事家關于戰爭、軍隊、國防等一系列問題的理性認識,是軍事實踐的理性升華。軍事后勤思想是軍事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近代后勤經歷了由古代軍事后勤向近代軍事后勤的轉變時期,在軍事后勤思想領域,傳統的后勤思想自然受到了劇烈的沖擊。后勤思想的變革集中體現在近代重要軍事思想家、政治家和軍事家的言論中,對這些重要人物的后勤思想進行研究,以揭示近代軍事后勤思想的發展變化,是二十年來關于軍事思想變革研究的主要方式。有關近代軍事后勤思想變革的專著尚未出現,有關的論文有:《林則徐軍事思想特點初探》、《論林則徐、魏源軍事思想》、《試論胡林翼的軍事思想》、《曾國藩軍事思想初探》、《試論曾國藩的后勤保障思想》、《論曾國藩的軍事思想》、《試論曾國藩的軍事經濟思想》、《左宗棠進軍新疆的后勤方略》、《論左宗棠的建軍思想》、《論戊戌維新時期康有為的軍事改革思想》、《袁世凱的軍事思想》等。在軍事后勤思想方面的變化主要有:在戰爭后勤觀上,普遍認為軍隊后勤在軍事行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注:皮民勇:《中國古近代軍事后勤思想略論》,《軍事歷史研究》1996年第3期,第113頁。);在戰爭的物質來源上,主張發展經濟、富國強兵,取之于敵、以戰養戰和開展生產自補;在后勤戰備建設上,大力發展武器裝備,建立充足的物資儲備;重視軍事交通運輸;建立鞏固的后方基地;注意提高后勤效益;進行近代后勤教育,培養近代軍事后勤人才;在戰略戰術上,主張斷敵糧道,鞏固后方(注:楊慶華、劉仁亮;《中國軍事后勤思想述要》,《軍事歷史研究》1998年第2期,第154頁。)。
(三)軍事后勤保障的研究中國軍事近代化是從武器裝備的近代化開始的,由于西方先進武器裝備的引進,戰爭手段變得異常復雜,導致了軍隊后勤保障的相應復雜化。關于近代軍事后勤保障研究的主要問題和觀點有:
1.軍費晚清時期,戰爭頻繁,中國的經濟可以說是戰時經濟、國家財政成了軍事財政,軍費開支巨大,根本沒有余資從事經濟和文化建設投資。由于沒有經濟建設,當然更沒有軍費來源,這就形成經濟上的惡性循環(注:陳崇橋:《中國近代軍事后勤史的幾個問題》,《軍事歷史研究》1990年第1期,第53頁。)。六十年代湘淮軍等勇營軍隊的裁撤,欠餉問題嚴重也是其重要的原因之一(注:翁飛:《曾李交替與湘消淮長》,《軍事歷史研究》2001年第3期,第56頁。)。關于清朝軍費的來源,作為一個農業大國,主要靠清廷的農業稅收,它占有清廷的財政收入的絕大部分,并主要用于軍隊和戰爭的開支(注:周育民:《晚清財政與社會變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6頁。)。其他收入有漕政、鹽政、關稅、厘金和捐納等等,與清前期的變化主要是:鹽政和關稅的收入和厘金收入在軍費收入中的比重增加(注:童超主編;《中國軍事制度史•后勤卷》大象出版社1997年版,第325頁。)。
晚清軍事后勤研究論文
軍事后勤,是整個軍事活動的重要環節,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保障。晚清軍事后勤的研究,是軍事史學術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課題。早在民國時期,軍事界、學術界就對晚清軍事后勤進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的二十多年來,我國軍事界和學術界對軍事后勤思想、后勤建設和戰時后勤保障等進行了全面的系統的研究,在深度和廣度上都取得了很大的進展。本文僅對二十幾年來學術界對晚清軍事后勤的研究情況加以整理和概述,以總結經驗,探討進一步研究的方向。
一、晚清軍事后勤的總體研究
二十幾年來,關于晚清軍事后勤的總體研究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出版了一些專著,如《中國近代軍事后勤史》為記述中國近代軍事后勤的通史性著作,《中國近代軍事后勤史資料選編》在搜集、整理近代后勤資料方面成績卓著,《中國軍事制度•后勤制度卷》、《中國軍事經濟史》也有關于晚清軍事后勤體制和實踐方面的論述。有關的著述中也涉及到軍事后勤,如《中國軍事通史》、《中國近代軍事史》、《洋務運動與中國早期現代化思想》、《中國近代軍事思想史》、《晚清財政與社會變遷》等等。有關學術論文則有《試論晚清軍事后勤的變革》、《中國軍事后勤思想述要》、《中國近代軍事后勤史的幾個問題》、《中國古近代后勤思想略論》、《試論近代軍事后勤的發展走向》等。其內容涉及晚清軍事后勤演變的性質、地位、中國近代軍事后勤思想、軍事后勤體制、軍事后勤保障等方面。
(一)晚清軍事后勤演變的性質和地位近代軍事后勤屬于中國軍事近代化的一項重要內容,其性質、地位和起止時間與整體上的軍事近代化是一致的。學術界普遍認為:晚清是中國軍事后勤發生根本變革的重要時期,后勤思想、后勤建設及后勤體制都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注:房立中:《試論晚清軍事后勤的變革》,《中國近代軍事史論文集》軍事科學院出版社1987年版,第327頁。)。中國近代軍事后勤,實際上處于一個由舊變新,由農業支援轉變為工業支援的大變革時期(注:陳崇橋:《中國近代軍事后勤史的幾個問題》,《軍事歷史研究》1990年第1期,第46頁。)。這充分肯定了晚清軍事后勤的重要歷史地位。關于中國軍事后勤由古代向近代轉變的起點和結束問題,學術界一致認為: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這是中國軍事近代化的開端,也是軍事后勤由古代向近代轉變的開始;關于這一轉變歷程的下限,有著不同的意見,有人認為清朝末年就在新軍中確立了中國近代后勤體制。“其后中國的軍隊基本上延續了袁世凱所建立的后勤體系,不過常有些曾損變通而已。”(注:房立中《試論晚清軍事后勤的變革》、奚紀榮《蔡鍔軍事思想研究》、陳崇橋《中國近代軍事后勤史的幾個問題》均持此觀點。)有人認為這一過程要延續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注:陳崇橋:《中國近代軍事后勤史的幾個問題》,《軍事歷史研究》1990年第1期,第46頁。),也有人認為中國軍事后勤的近代化要延續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注:皮民勇《中國古近代軍事后勤思想略論》,王彥、吳信忠、張云《中國軍隊近代化的歷史考察》均持此觀點。)。
(二)后勤思想變革的研究軍事思想是各階級、政治集團及其軍事家關于戰爭、軍隊、國防等一系列問題的理性認識,是軍事實踐的理性升華。軍事后勤思想是軍事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近代后勤經歷了由古代軍事后勤向近代軍事后勤的轉變時期,在軍事后勤思想領域,傳統的后勤思想自然受到了劇烈的沖擊。后勤思想的變革集中體現在近代重要軍事思想家、政治家和軍事家的言論中,對這些重要人物的后勤思想進行研究,以揭示近代軍事后勤思想的發展變化,是二十年來關于軍事思想變革研究的主要方式。有關近代軍事后勤思想變革的專著尚未出現,有關的論文有:《林則徐軍事思想特點初探》、《論林則徐、魏源軍事思想》、《試論胡林翼的軍事思想》、《曾國藩軍事思想初探》、《試論曾國藩的后勤保障思想》、《論曾國藩的軍事思想》、《試論曾國藩的軍事經濟思想》、《左宗棠進軍新疆的后勤方略》、《論左宗棠的建軍思想》、《論戊戌維新時期康有為的軍事改革思想》、《袁世凱的軍事思想》等。在軍事后勤思想方面的變化主要有:在戰爭后勤觀上,普遍認為軍隊后勤在軍事行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注:皮民勇:《中國古近代軍事后勤思想略論》,《軍事歷史研究》1996年第3期,第113頁。);在戰爭的物質來源上,主張發展經濟、富國強兵,取之于敵、以戰養戰和開展生產自補;在后勤戰備建設上,大力發展武器裝備,建立充足的物資儲備;重視軍事交通運輸;建立鞏固的后方基地;注意提高后勤效益;進行近代后勤教育,培養近代軍事后勤人才;在戰略戰術上,主張斷敵糧道,鞏固后方(注:楊慶華、劉仁亮;《中國軍事后勤思想述要》,《軍事歷史研究》1998年第2期,第154頁。)。
(三)軍事后勤保障的研究中國軍事近代化是從武器裝備的近代化開始的,由于西方先進武器裝備的引進,戰爭手段變得異常復雜,導致了軍隊后勤保障的相應復雜化。關于近代軍事后勤保障研究的主要問題和觀點有:
國際政治利潤分析論文
【正文】
在美國參與的重大海外戰爭中,除了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使其元氣大傷外,無論一戰、二戰,還是冷戰之后的幾次戰爭,美國在經濟、政治和戰略上都大有斬獲,實力得到了增強。所以,許多分析家認為,美國此次對伊戰爭不會虧本。1991年的海灣戰爭,國際社會公認美國賺了錢。美國官方稱,海灣戰爭總費用為610億美元(換算成目前的幣值約是800多億美元)。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由34個國家組成,美國之外的國家派出的作戰部隊約占總兵力的24%,但它們支付了戰爭總費用的88%。僅沙特阿拉伯、科威特、日本3國就承擔了其中的484億美元。美國實際在海灣戰爭中只花了70億美元,不足全部戰爭費用的12%。
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場使用高科技武器的戰爭,美國和北約至少出動了700架戰機和20艘戰艦。英國《金融時報》引述金融分析員的話說,持續了78天的空襲行動,估計耗費70多億美元,每天大約耗資1億美元。該報說,美、英、法承擔了大部分的軍事開支。當然,美國出“大頭”,在3/4以上。
美國對阿富汗發動的反恐戰爭,兩個月就告結束。這是一場代價昂貴的戰爭,單是軍費,美國就花了100多億美元。國防部沒有公布官方版的戰爭經費,但它告訴國會,戰爭前3個月就支付了38億美元。目前美軍在阿富汗保留了8000名美軍,繼續搜捕恐怖分子和協助卡爾扎伊政府,每月需要數億美元的經費。出兵阿富汗的國家還有英、法、德、土耳其、加拿大、澳大利亞和約旦等。在開戰之前,美國并未承諾替這些國家提供軍費。這些國家只好“AA制”自掏腰包。
那么,這一次美國攻打伊拉克會付出多少經濟成本、又獲得多少政治利潤和戰略利益呢?
美國的戰爭費用知多少?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時代的新要求
黨的十七大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時代背景、歷史地位、精神實質和指導意義作了科學定位,指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繼承和發展,反映了當代世界和中國的發展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推進我國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強大理論武器,是全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是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學判斷黨的歷史方位的基礎上提出來的,而判斷黨的歷史方位的基本依據,就是當代世界和中國的發展變化及其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當代世界生產力飛速發展,各國間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中國生產力發展相對落后的局面,向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不斷發展先進生產力的新要求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局勢發生了重大變化,突出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蘇聯解體,東歐劇變,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陷入低潮。二是國際上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有新的表現,有時甚至肆無忌憚。蘇聯解體后,原有的國際戰略平衡被打破,美國利用它超強的經濟、科技和軍事實力,不斷加快對其他國家進行武裝干涉的頻率,并發動了科索沃戰爭、伊拉克戰爭。據美國國防部統計,自1989年“柏林墻”倒塌以來,美國對外動用軍事力量已達40多次,平均每年對外用兵5次以上,大大超過其在冷戰時期對外用兵年均2.8次的紀錄。三是各國間以科技與經濟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其核心是誰能占據科學技術水平的制高點,更快地發展生產力,更有效地增強本國的綜合國力。引起上述諸方面變化的重要原因,是生產力的快速發展。美國之所以能夠在和蘇聯的冷戰中獲勝,在國際上推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根本原因就在于它的生產力水平與其他國家相比保持著較大的相對優勢。2000年美國經濟總量占世界GDP總和的28.6%,超過歐盟15國所占比重,相當于俄羅斯的25倍;軍費開支達2890億美元,占世界軍費開支的41.5%;研究與開發投資達2640億美元,占世界研究與開發投資的45%。是高度發達的生產力使美國得以保持著巨大經濟總量、高額軍費開支、超強軍事實力和在世界各地的“前沿存在”。熱衷于推行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的國家認為,只要掌握了先進生產力,就掌握了強權,就可以壟斷國際事務的發言權、支配權,并按照自己的意志“領導”甚至主宰世界;而對廣大發展中國家和主張社會正義、愛好世界和平、深受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之害的國家來說,只有掌握了先進生產力,才能贏得民族獨立和民族尊嚴,才有國家安全和領土完整,在國際事務中才能享有平等的發言權。
當代世界生產力快速發展的同時,中國的生產力也有較快發展,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2001年,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6位。中國綜合國力大幅度躍升,國際影響顯著擴大,民族凝聚力極大增強,人民生活總體上實現了由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國生產力雖然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先進生產力無論在質還是在量上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雖然經濟總量迅速擴大,已經躋身于經濟大國行列,但總體質量不高,還不是經濟強國;雖然綜合國力大大增強,國際地位顯著提高,但與擁有近13億人口、5000多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國的要求還不相稱;雖然人民生活總體上實現了由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但現在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仍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這一切就決定了黨和國家的各項工作,必須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大力發展生產力,重點要加快發展先進生產力。面對復雜的國際局勢和激烈的國際競爭,對中國這樣一個社會主義大國來說,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不僅反映了實現綜合國力再度躍升,國際影響繼續擴大,民族凝聚力更加增強,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對黨和國家工作的新要求,而且反映了實現國家長治久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共產黨執政地位持久鞏固、祖國統一早日實現對黨和國家工作的新要求。
文化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國際間文化的相互融合與滲透、矛盾與沖突,中國文化建設面臨新的問題,向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大力發展先進文化的新要求
當代世界的重大發展變化之一,是文化已經成為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的交流和傳播正在成為各國相互關系的重要內容,文化的矛盾和沖突也趨于成為國際競爭和國際沖突的一個方面。綜合國力不僅包括經濟、軍事、人口和國土等物質“硬件”,而且包括國家的戰略意志、國民精神、民族文化力、對政府的支持力以及社會凝聚力等精神“軟件”;一個國家強大與否,不僅取決于經濟、科技和軍事實力,同時也取決于文化實力;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沒有現代科學,沒有先進技術,就會被動挨打,而如果沒有優秀歷史傳統,沒有民族精神,沒有社會政治制度認同,則會不打自垮。文化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因為文化作為人文素質,制約著人力資源的質量;作為價值觀念,制約著人們的價值追求和行為方式;作為社會心態和社會環境,制約著人際關系和道德準則;作為知識信息和思維方式,制約著國家的教育水平和民族的創造能力;作為歷史傳統,制約著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信心;作為穩定的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制約著特定社會經濟、政治秩序的建立、鞏固與傳承。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
多樣化軍事法律制度研究論文
一、軍事租賃的法律特征
軍事租賃具有以下法律特征:一是出租人的廣泛性。出租人是租賃物的所有權人或合法使用權人。具體包括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集體組織、軍事部門、個人等以民事主體身份參與契約的一切主體。二是承租人的特定性。在軍事租賃中,承租人僅為軍事部門、軍事單位及其代表它們的單位或個人。至于什么級別的軍事部門、軍事單位和個人才有締約權,需要法律加以明確。三是客體具有軍事價值性。軍事租賃的客體必須具備一定的軍事價值,也即可以為軍隊建設和軍事行動所用,不具有軍事價值的物件是不可能成為軍事租賃客體的。四是軍方的優先契約性。軍方的優先契約性是軍事租賃具有軍事屬性的體現,也是保障緊急狀態下國防利益的現實需要。五是等價有償性。等價有償是租賃的基本特征,軍事租賃也不例外,軍方在優先契約權下取得的合同利益,也需要付出對價。比如在抗洪搶險中,村民甲擁有的一艘沖鋒舟同時被連隊乙和村民丙看中,則乙連隊只能在同等價位下優先租得該沖鋒舟。
二、建立多樣化軍事任務中軍事租賃法律制度的現實意義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各類物品產權關系的日益明晰,公開平等交易制度的逐步確立,給軍隊執行多樣化軍事任務時的資源籌供帶來巨大影響。發展軍事租賃是開辟資源配置的新渠道、新思路,即以很低的資金代價獲得對一定軍事資源的使用權,從而有效解決我軍執行多樣化軍事任務時的資源短缺問題。實踐呼喚制度,制度保障實踐,只有對軍事租賃立法,才能從制度上保障軍事租賃的健康發展。
(一)軍事租賃立法有利于保障多樣化軍事任務資源需求
近年來,我國自然災害頻發,軍隊在南方雪災、汶川地震、玉樹地震等大災大難中發揮的應急救災作用,成為新時期我軍執行多樣化軍事任務的偉大實踐。隨著我軍遂行多樣化軍事任務常態化、規范化,受軍內外因素的影響,軍事租賃實踐不斷涌現。從內因上看,軍隊內部尋求解決軍費短缺與軍事資源需求量大這一矛盾的有效手段,自然促進了軍事租賃的發展。軍隊執行多樣化軍事任務中對物資需求的臨時性、突發性特點,決定了采用租賃形式將大大提高軍費使用效益。從外因上看,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民用租賃市場的完善、生產和資本流動頻繁等因素,極大刺激了軍事租賃的需求。然而,在缺乏法律制度保障的情況下,軍事租賃的順利發展客觀上受到阻礙。其原因在于:軍隊是一個高度集權的組織,下級嚴格服從上級意圖,任何另辟蹊徑的做法都有可能不受鼓勵。在軍事租賃領域,如果沒有明確授權,軍事人員將不會輕易嘗試這一資源籌供方式。更為重要的是,軍事單位不是自負盈虧的經營性組織,沒有獨立的財務收支能力,有關人員主動采用租賃方式的可能性很小。
美國金融危機研究論文
一、所謂戰略家們構思的能享受不勞而獲的長期穩定的“美夢路徑圖”
1、“美夢路徑圖”的由來
早在“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年代,美國因為龐大的軍事開支和國外貿易競爭的日益激烈,就已經面臨了貿易赤字的問題。然而,當時畢竟美元與黃金掛鉤,使得美國在面臨黃金儲備流失的問題上不得不考慮其貿易逆差的問題,經常性地通過提高關稅、實施貿易配額和美元貶值等方式來改善貿易條件。但是,由于美國不愿意削減其消費效用和龐大的軍費開資,仍然不能從根本解決這個問題。于是在尼克松的時代,他宣布了黃金禁運,并脫離了美元金本位,進一步讓美元貶值,以減少美元外債價值。
似乎在這個時候,美國人意識到可能已經發現了一條可以不勞而獲地安享他人財富的路徑,那就是對貿易逆差不必過于在意,通過增發美元,貿易順差國家將不得已將美元外匯投資到美國,美國人可以安享財富而不必削減消費效用和軍費開支。
到了第二代布雷頓森林體系的時代,以東亞新興經濟體為代表的國家和地區讓本國貨幣緊盯住美元,形成出口導向型經濟發展模式,從而賺取大量美元外匯。由于沒有了美元與黃金的掛鉤,美國在貨幣發行量上得以以其貿易狀況為標準過量發行美元。美國之所以能夠無視長期巨額逆差甚至故意制造逆差,原因在于他們相信:由于長期經濟發展的依存關系,貿易順差國家對于這些美元外匯的處理上沒有太多的選擇權,只能將賺取的外匯重新投放美國,購買美國的各種證券及金融衍生品,把錢借給美國人消費,從而形成一種美元回流的狀態。故而,本文將該過程稱為美國人之夢路徑圖,簡稱“美夢路徑圖”。
2、“美夢路徑圖”的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