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群化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6 21:38:1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集群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推動動漫產業集群化

動漫產品的開發具有前期投入高,后期復制成本低,衍生品的市場潛力極大的特點,具有長尾效應。正是因為動漫產業作為一個新興產業,有著區別于其它產業的特性,所以必須區別對待,在動漫產業發展和集群化的過程中,根據自身的特點,遵循動漫產業發展的客觀規律。根據經濟學家波特的理論,所謂產業集群,即在某一個具體產業里相互發生關系的市場主體和機構在某一特定地理區域集中的現象。產業集群有著巨大的規模效應,可以產業協同效應,增強競爭中的博弈通力,許多動漫企業的集聚可以促進相關支持產業的發展,減少市場交易成本。動漫產業集群要想形成必須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必須是以動漫產業為核心的,而非魚龍混雜,這是集群最核心的要求,也是整個集群的骨骼。第二,這些同行業的動漫企業和相關服務機構間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著密切的聯系,或是競爭,或是產業鏈的上下游,互為客戶,從而形成盤根錯節的脈絡關系。最后,產業集群是有機的、復雜的一個綜合體。在這個集群里,不光有動漫企業,同時還有服務于產業發展的相關政府、金融、中介機構,比如政府、銀行、商會、展廳、影院等。從面使這個集群形成一個復雜有機的生態系統。目前我國的動漫產業也日漸形成集群化現象,而且動漫的上游產業:動漫軟件產業集中在我國東部和南部地區,以上海和廣東為主,主要原因是東部地區經濟較發達,人們對娛樂產品的需要更大、更廣,對動漫產品和相關衍生品的消費量更大,而且東部人才集聚,軟件人才和動漫開發的環境較好。

動漫原創產品開發

作為一個以創意為核心的產業,動漫的生命力是與原創息息相關的,離開了原創,動漫產業就失去了持續發展的動力,只有不斷加強動漫原創產品的開發,才能使動漫產業有著源源不斷的發展源動力,才能不斷的開拓市場和發展疆域,原創是動漫的靈魂。要想推進動漫產業的集群化發展,必須為動漫原創產品的開發為基點。

(一)動漫企業要加強原創開發投入

作為動漫產業,要對原創引起充分的重視,在原創產品的開發方面投入足夠的資金,以支持原創動漫產品的制作和開發。沒有好的動漫產品,就不能吸引消費者,以擴大市場份額,同時后續的一系列的下游產業的發展和衍生品的開發也將失去支撐。動漫產品的原創是我國的一大弱項,是發展中的軟肋。其實不是不重視,也不是沒有原創,只是原創產品的市場認可度差,空有量,而沒有質的提高,而且模仿的意味較強,真正的創作稀缺,難以給人們留下刻骨銘心的印象,多是曇花一現。沒有鮮明的特征,沒有文化背景依托的動漫原創是不會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的,我國動漫產品的一味模仿,使其不具有區別性。我國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和浩渺的歷史文化,在文化中有不少的寓言、經典故事,可以作為動漫原創的題材,這些為人們所熟知的故事和人物,不僅能縮短消費者接受的時間,讓其第一時間牢牢抓住消費者的心,而且也能繼續發揚我國的悠久文化。總之,一定要充分利用我國的文化資源,創建具有鮮明民族文化特征的產品。這就要求創作者要本著傳播我國悠久文化的思想,結合我國的民族特色,不僅要學習國外的先進制度和技術,以及對情節和角色方面的處理,更要發揮我國傳統文化優勢和旅游資源豐富優勢,在場景布局背景設計等領域結合我國民族特色風景,創作有民族特色的動漫畫作品。

(二)提高動漫創作者的素質

查看全文

保定市旅游產業集群化對策研究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的旅游業也得到了逐漸的發展和壯大,從旅游業的發展實踐能夠清晰的看出,只有進行集群化的發展,才能夠給地區的旅游業帶來更大的創新和經濟效益。本文將對保定市旅游產業發展的現狀、發展優勢進行分析,并對保定市旅游產業集群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對策加以闡述。

關鍵詞:保定市;旅游產業;集群化;發展對策

河北省保定市在旅游產業發展大會中再一次的強調了旅游產業發展的重要性,并且提出了“轉變旅游發展方式,實現旅游跨越發展”的口號。保定市以旅游業為基礎,以此來帶動旅游交通的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以及完善各項基礎服務設施等,以此來帶動保定市經濟建設獲得全面性的突破發展。

一、保定市旅游產業發展的現狀

我國的河北省保定市具有“首都南大門”、“京畿重地”等稱呼,是我國的歷史文化古城之一,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保定市擁有2處世界地質公園、3處國家地質公園、1處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2處國家5A級旅游景區、8處4A級國家旅游景區以及14處3A級國家旅游景區。同時,保定市還具有歷史悠久的革命歷史,得天獨厚的紅色旅游資源,市內還開辦了3處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此外,從旅游商品角度來看,保定市的旅游商品樣式齊全、種類繁多。例如,白溝箱包、曲陽定瓷、安國中藥以及順陽桃木劍等等,都包含了豐富的地區特色,成為保定市旅游行業的重要經濟支柱。

二、保定市發展旅游產業集群化的優勢

查看全文

體育旅游產業集群化發展策略

1大慶市體育旅游產業集群化發展現狀

大慶位于黑龍江松嫩平原的中西部,屬于溫帶季風氣候,是聞名遐邇的石油城市,因此整體經濟水平和居民人均收入較高。相關部門對于體育旅游產業十分重視,并將其作為經濟新的增長點來看待。大慶具有種類多樣的旅游資源,如土地草原、冰雪旅游、濕地湖泊旅游等。近幾年,隨著人們對健康意識的認識,大慶體育旅游產業得到了發展,開發了石油文化,滑冰、滑雪、冰雕雪塑,濕地游覽,賽馬、冬泳等。目前,大慶市體育旅游市場有了一定的基礎,但還處于初級階段,體育旅游產業集群化發展空間較大、市場前景喜人。

2大慶市體育旅游產業集群化存在的主要問題

(1)基礎設施、輔助設施的建設相對不足。體育旅游產業集群化是需要很多基礎和輔助設施,因為它們為集群化的發展和提高奠定了物質基礎。例如:交通、體育活動場所(館)、賓館、餐廳、體育旅游產品的開發生產及銷售等,這些設施共同組合才能形成集群化,缺一不可。任何一個基礎環節設施的建設不足、落后均有可能影響聲譽。但是,目前大慶市體育旅游產業集群化中的基礎設施、輔助設施的建設相對不足或落后,服務設施不夠完善。像大慶文化體育旅游集團這樣能夠將各個方面集中在一起組建的大集團,涉及到文化、體育、旅游等為一體的非常少。

(2)關鍵要素的開發不平衡,并缺乏緊密性。目前,大慶市的旅游產業已經有了一定的規模。但全市的旅游景區大部分只注重門票收入,對于體育旅游產業集群化中關鍵要素的開發不平衡、不深入,進而忽略了關鍵要素開發所產生的效益。從橫向發展的角度看,體育旅游產業集群化發展的關鍵要素之間缺乏緊密性。如雖然大慶市冬季的冰雪文化旅游開發的比較好,帶動了相關的項目如滑雪、滑冰、冰球以及一些東北傳統的冰雪民間小運動等不斷地發展。但仍局限于冬季運動或休閑項目的開發,夏季體育旅游項目的開發還先相對較少。集群化中的關鍵要素如體育項目、體育及旅游服務、餐飲、住宿等缺乏整體的開發或者整體開發比較單一,有的項目未涉足;同一要素之間、城鄉之間、少數民族地區之間的體育旅游業的開發以及發展不平衡,相互之間缺乏緊密性。

(3)尚未形成專業的產業鏈和系統的框架結構。體育旅游產業集群化蘊含著很多方面,常見的有旅行社、體育活動場所(館)、旅游景點、酒店、交通等。各個方面在一顆主線上有機地聯系,相互間具有橫向、縱向、交叉的產業聯系,形成了產業鏈和系統的框架結構。但是目前大慶市體育旅游產業集群化中各個方面或企業間只是簡單的堆積,內部各個方面的一體化程度很低,分工尚未精細化,經常發生部門分割、利益沖突的現象;很多體育旅游單位在產業鏈上只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環節、市場開發整體上表現出較為零散。如開展較好的冰雪項目的各種器械的設計、開發、生產等均來自于外地,同類企業之間普遍存在嚴重的初級競爭的關系,距離高級的合作關系還有很大的距離;集群化中生產性的企業較多,輔助性服務的單位(咨詢企業、研發機構等);產業內部企業之間的人為障礙較多,嚴重割裂了集群化企業之間的內在聯系,相互依存、相互援助的局面尚未展開,影響和制約著體育旅游產業集群化的有序發展。

查看全文

集群化運作城市設計論文

一、當代城市設計運作面臨的挑戰

1.面向精細化管理——如何協調復雜的局面?在當今新型城市化的背景下,中國城市建設過去重效率而輕品質、重“增量”而輕“存量”的模式已經不適應時代的發展,如何精明利用“增量”空間,有效盤活“存量”空間,改變粗放式發展所帶來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局面,營造可持續、高品質城市空間,是當前城市建設亟待解決的問題。改善局面需要精細化的管理:從城市的物質環境來看,城市設計面對的是公共空間、建筑組群、綠化景觀、公共設施等多種要素組成的城市環境,需要對各要素的關系進行協調;從社會經濟環境來看,城市空間是一個復雜的巨系統,與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多種因素息息相關。理想的城市空間,既要有清晰易辨的城市空間結構、便捷的交通系統、完整而高效率的公共服務設施,也要有反映經濟價值的城市活力、蘊涵地方歷史的文化意義和體現公共利益的社會意識。而中國當前規劃設計的運作模式由舊的計劃體制發展而來,一方面,制作編制規劃的設計團隊專業背景相對單一;另一方面,各相關專業的管理職能部門均為縱向的行政體系,分庭而治。這就導致在面對城市復雜局面時,規劃設計難以適應對城市建設進行精細化管理的需求,這是當今城市設計所要面對的挑戰之一。2.涉及多參與主體——如何平衡多元的利益?由于思想與制度上的“慣性”,中國當前的規劃設計運作過程在一定程度上沿襲了計劃經濟時代的做法。將規劃設計的過程視為一個技術性的過程,導致了規劃設計過程表現出“封閉性”的特征。這種自上而下的運作模式某種程度上雖然適應了城市快速發展的對“效率”的需要,卻往往只考慮了政府的發展意愿,無法及時獲取開發機構的開發意愿,更難以反映公眾的真實需求。隨著中國市場經濟改革的深化,規劃設計由原來僅僅對政府負責變為要對政府、開發機構和公眾負責。這就意味著當前的規劃設計運作過程需要由“封閉”走向“開放”,各相關利益群體均需要了解設計過程中的有效信息,從自身需求出發對設計的決策提出要求,參與到規劃設計的決策過程中來。如何使城市設計的運作過程透明化、公開化,使相關決策能夠獲得更廣泛的支持,是當今城市設計面臨的第二個挑戰。3.應對動態的過程——如何適應市場的變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投資只占城市開發的一小部分,多數投資來自于市場,形成了政府宏觀調控,集體、個體、外資和合資等多渠道資金投入的狀況,同時,政策環境、社會環境等多因素的綜合作用導致了城市建設的環境變得越來越不確定。城市設計的運作過程中,面對政府、開發商、公眾等多元的參與主體與不確定的投資環境及項目完成期限,與計劃經濟時期國家在政治和生活中占據支配地位、城市建設機制表現為一種供給導向型的模式不同,僅僅依靠美好的藍圖已不能適應市場的變化,如何有效貫徹、落實目標,保證城市設計實施的合理性與靈活性是城市設計適應市場需求的關鍵。在“不確定”的建設環境下,城市設計需要利用靈活的作用手段,制定彈性的城市設計實施框架,才能有效發揮作用。然而中國的城市規劃設計體系仍在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調整過程之中,計劃經濟的思想與做法仍存在并影響著城市建設,城市設計在中國雖然伴隨著經濟體制的改革獲得發展,卻同樣不能獨善其身,體現在規劃管理部門在推進城市設計實施的過程中,未能及時反映市場與社會的需求,缺乏主動有效的運作手段。這是當今城市設計面臨的又一挑戰。

二、城市設計運作的“集群化”傾向

在多因素的綜合影響下,城市發展的各種要素流動與組合機制的改變,營造了激烈競爭與充滿不確定的環境,單一作戰已經無法適應時代的需求,“集群化”的協作在城市建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影響。當代城市設計根植于市場經濟的特性使其先天具備了“集群化”的傾向,并具體體現在“倡導多學科協作”“兼顧多主體利益”和“注重全過程協調”三個方面。1.倡導多學科協作城市設計師面對的是城市物質空間環境這個極為復雜的研究對象,這也就意味著城市設計師必須具備一定的知識和技能才能應對問題和挑戰。首先,與城市空間設計相關的知識和技能是城市設計師的專業基礎和看家本領;其次,良好城市空間的形成僅僅依靠設計本身顯然不夠,城市設計師還需要了解城市規劃、建筑設計、景觀設計、交通規劃、市政規劃等相關知識并與城市設計建立起聯系;第三,城市設計的實施要求城市設計師必須了解城市的政策背景和管理機制,善于利用或創造方針、政策來保證城市設計實施的實效性;第四,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城市建設離不開開發機構的支持,這就要求城市設計師要了解城市開發的市場需求和機制,并通過適當的經濟手段來引導城市建設;最后,城市設計往往是圍繞城市發展和環境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展開的,涉及到社會、經濟、人文、歷史等諸多方面,還須借助其他自然學科、人文學科領域的方法理論來加強對城市設計問題的認識和解決。事實上,沒有任何一個單獨的學科能完全掌握上述所有這些知識與技能,可見,單憑城市設計師的個體力量是不可能完成城市設計工作的,必須依靠城市設計集群化的團隊。尤其在復雜的城市設計工程中,城市設計師必須與來自不同知識背景的專家組合作,[2]以形成綜合的解決方案,更有效地發揮城市設計的作用。這決定了城市設計團隊是多專業的集群,除了城市設計師,還應該包括城市規劃師、建筑師、景觀建筑師、市政工程師、交通工程師等,他們有不同的專業背景,通過密切的協作共同為設計目標的實現做著自己的努力。2.兼顧多主體利益城市設計運作的最終目的是通過對城市開發活動的公共干預來獲得高品質的城市空間,而城市開發的目的總是為了一定的利益,這涉及復雜的利益關系。其中,政府部門是整個運作過程的管理者。從城市的整體利益出發,政府部門對城市建設進行設計導控的目的一方面在于保障城市環境品質,維護社會公平與公正;另一方面則為了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力,促進城市發展。開發機構是城市設計的導控對象。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開發機構以保障或增進自身利益作為最高目標,追求利潤是其基本的價值取向。專業人員是城市設計的編制者。集中了專業智慧的專業人員,通過問題分析、提出設計概念與方案并轉化為導控規則,為運作過程提供基本的依據。公眾是城市空間的最終使用者。作為城市設計最終的服務對象,公眾是運作過程中的重要一方,關注的是設計方案、項目開發對其自身生活環境的改善。各參與主體有著不同的價值觀與行為方式,在城市設計運作過程中的各個環節中相互交織,發揮著不同的影響,在全局的觀念下,城市設計運作就必須從整體、個體多角度來思考公共、團體及私人等多種利益的平衡,通過協調來保證公共和私人的利益,使各利益主體認識到城市設計所帶來的益處,積極參與并通過公開公正的溝通與協調爭取自身的利益,將各種意見融合到一起,形成各方認可的共識,才能使城市空間的建設獲得更好的品質。3.注重全過程協調當今的城市設計已經不再是僅僅提供美好的藍圖,而是提出實現藍圖的一系列的行動計劃,這些行動是在城市設計目標的指引下的一種手段選擇,是在城市設計目標和行動之間建立起邏輯關系的過程。因此,這一過程并不僅僅是一個設計的過程,而是一個“設計”加“管理”的過程,包括計劃制定、設計與表達、成果轉化、成果審批、成果實施、監督檢查、管理維護、評估反饋八個階段,各個階段在不同層次上是循環往復的,并由此構成了城市設計的“全過程”。在城市設計全過程中,涉及專業設計、管理操作、公眾參與、市場運作的各個方面,需要政府部門、開發機構、專業人員、公眾等各方的積極參與,各方的參與不應該是片面性、階段性的,而是整體的、全過程的。一方面,城市設計面對的是公共空間、建筑組群、綠化景觀、公共設施等多種要素組成的城市環境,其運作需要在多專業協作中通過協調來獲得理想的城市空間;另一方面,在空間形態的背后是各種復雜的利益關系,政府、開發集團和其他利益群體,為了自身的政治或經濟目的,圍繞著利益分配這一主題展開博弈。在這樣的背景下,城市設計目的的實現,不僅需要通過經濟手段提供足夠的激勵,使各參與方在追求自身利益的過程中能夠滿足政府部門所希望實現的社會效益,也需要加以一定的限制,利用行政、法律的手段來保障公共利益不受損害。在這一意義上,當代城市設計的運作過程不是政府部門之間的片斷、封閉的過程,而是注重全過程的、開放的協作過程。

三、城市設計運作的集群化協作策略

從城市設計的集群化傾向可以看出,城市設計運作的成功與否與城市設計集群的有效協作息息相關。面對當代城市設計的挑戰,封閉、單一的城市設計運作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發展的需求,發揮城市設計的各參與主體的作用需要在平臺建設、組織機構、技術手段、參與環境等各個方面采用相應的協作策略。1.建立切實有效的協作平臺機制的建立首先應保證協作的有效性,成功的協作取決于:①根植于地方背景;②各參與者在一開始就明確自身的角色、權力與職責;③如有需要,整個過程應該對所有相關利益者開放;④加強信息的管理與流動使其有效為各參與者服務;⑤參與者能夠獲得相應的技能和專業的意見。[3]在中國的實踐中,面對過程中的不確定性,有效的協作應該在開發過程的早期就將各參與者組織起來,各方的協作應和整個開發過程緊密結合在一起,這樣做有利于及早發現可能導致沖突、造成延遲的障礙并做出應對的措施,而非在變化發生之后再做出反應。作為城市設計的組織者,政府部門在整個城市設計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應該積極為各方創造參與的條件。政府部門需要對過程中涉及到的利害關系進行分析,收集各利益相關者的信息和意見并對其中的共同利益進行識別,通過規劃組織、提供信息與交流、積極調動廣大的民眾,監察與反饋等具體環節來達成共識,將一些必須遵守或有益的建議體現到城市設計的導控規則中,或強制執行,或進行引導,從而保證城市設計的運作過程能得到各方的支持與理解。另一促進協作有效性的方式是政府部門建立或委托一個專職的規劃設計顧問機構,由于規劃管理部門未必有精力、有相應的技能來管理整個運作過程,因此,一個專職的顧問機構能夠為參與各方提供相應的信息,有效地協調各方的意見從而促進城市設計的運作。2.改善職能部門的協作效能政府各相關職能部門之間如何進行有效的集群化協作對城市設計的運作過程起著關鍵性的影響。城市設計的運作過程并不僅僅是規劃管理部門的事,政府其他職能部門也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對城市設計運作具有直接影響的部門主要指計劃部門、土地部門、財政部門,有間接影響的部門則包括環保、消防、衛生、市政、園林、建委、房產等。各職能部門的目標應該是一致的,都代表著城市政府的立場,這樣才能成為一個整體,發揮城市設計的作用。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在各相關部門之間建立起有效的協調機制。建立有效協調機制的關鍵在于:①將需要共同執行的重要的城市設計成果上升為公共政策,給予一定的法律地位,一旦城市設計導控規則獲得法律地位,也就意味著城市設計成果將成為各部門共同遵守的、具有約束力的規范文件,運用到未來的城市管理中去,從而促進了城市政府不同部門、機構之間以及政府和開發機構、市民之間行動的相互協同;②進一步明確各部門的責、權、利,部門間的沖突常常表現在一些責、權、利模糊的“邊界”上,在城市設計的執行過程與工程項目建設中,由于相關的法規政策對各部門的具體管理形式缺乏明文規定,不但開發機構需要在各職能部門之間疲于奔命,規劃部門也需要花費相當大的管理成本來進行綜合協調,大大降低了城市建設的效率;③建立共享的信息平臺,信息是各部門進行決策的依據,一個共享信息平臺的建立能夠促進信息在各相關部門之間的有效傳遞,減小規劃管理過程中的矛盾與沖突,并為城市設計的運作建立一個協商的基礎。3.提供整合集群的技術支持在當前的規劃設計實踐中,多學科的協作在技術上往往表現為規劃設計、市政、交通等不同專業繁復多樣的設計類型和設計成果,成果之間存在重疊甚至矛盾的現象,這顯然不利于城市設計多專業協作有效發揮作用。為了避免“規劃打架”,應對城市空間的綜合發展和多元的專業學科作用,城市設計的集群化協作在技術層面上需要以具有“綜合性”的成果作為載體,為各專業的設計人員提供一個參與城市設計的技術平臺。首先,除了功能組織、公共空間、建筑形態和交通組織等常規的城市設計內容,還應加強與規劃、建筑、市政、交通等各專業之間的協作,對地下空間的一體化開發、公共空間的整體性構建、立體慢行系統的連續性組織、市政交通設施的一體化銜接等相關內容進行深入思考。另一方面,城市設計目標的達到需要可付諸實踐的具體行動,而行動應該能夠使片斷式開發所產生的效益與城市設計的整體目標相一致,并由小到大產生連鎖效應,這些實施城市設計的行動與策略應該在設計階段就有所考慮并體現在技術成果中,其中既包括對城市設計運作過程中開發時序、重點項目、近期建設等的統籌安排,還包括對城市設計運作在公共投資、經濟導控手段方面的市場策略和對工作組織、公眾參與的意見和建議。4.營造多方參與的良好環境城市設計作用的發揮與一個支持城市設計的良好社會氛圍相關,其有效實施離不開城市設計各參與群體的理解與支持。“在任何領域,我們都必須為更高質量的城市設計贏得言論上的勝利”。[4]城市設計參與各方對城市設計的認識影響著其對城市設計的支持程度。各參與方對城市設計的關注程度與其切身利益有關,關鍵在于讓其認識到城市設計與自身的利益關系密切,好的城市設計能夠改善市民的生活環境,為開發機構帶來更多的利潤,為政府帶來城市管理上的成功,進而改變各方對城市設計的看法,鼓勵其關心、支持甚至積極投入到城市設計的實踐活動中。城市設計運作過程中推動好的設計的程度取決于技能、知識和參與者的態度。[5]也就是說,在專業知識技能之外,城市設計各參與者素質的提高對于促進城市設計的實踐意義重大。其中最重要的方面來自于政府的引導,通過關于好的城市設計的大眾教育、對好的城市設計進行鼓勵、積極提倡公眾參與等方式來營造一個有利于城市設計運作的氛圍。同時,良好參與環境的營造也離不開開放的信息平臺建設。城市設計的相關成果作為一種公共信息,應及時為各參與方所了解,這不僅有利于促進各方對城市設計的認知和參與,也能夠增加規劃過程的透明性和公正性,防止決策過程中腐敗行為的產生。值得注意的是,信息的表達對信息能否被有效地共享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安妮•貝爾(AnneR.Beer)認為,設計決策制定過程中主要參與者之間的交流通常是一個艱難的過程,不同的參與者經常使用不同的語言,各個專業擁有自己的“行話”,而這些“行話”對于大部分參與到決策過程中的普通民眾而言都是難以理解的。[6]鑒于此,信息要為各方所共享就應該盡可能地消除這種人為導致的“隔閡”。因此,城市設計過程中相關信息應針對不同的受眾調整表達方式,使更多的人能夠真正參與、融入到城市設計的運作過程中來。

查看全文

集群化旅游產業論文

一、旅游產業集群判定的區位商法

區位商也稱專門化率,最早是由哈蓋特(P.Haggett)提出并應用于區位分析中的。區位商是產業效率與效益分析的定量工具,在衡量某一區域要素的空間分布情況,判斷一個產業部門是否專業化以及專業化程度,以及產業在特定區域的相對集中程度等方面,區位商是一個很有意義的指標,也是識別產業集群的主要方法之一。區位商是指一個特定區域的特定部門(產業)占區域總產值的比重與全國該部門(產業)總產值占全國總產值比重之間的比值。通過計算,區位商如果小于或等于1,可以認為該產業是自給性部門,沒有形成產業集群;區位商如果大于1,則認為該產業是地區的專業化部門,區位商越大,專業化水平越即集群程度越高。區位商法從點到面、從中觀到宏觀體現了本土產業占整個產業的比例,既提供了產業集群存在于特定區域的跡象,又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產業區域集群的聯系。本文選擇區位商系數模型來測度長株潭旅游產業集群,地區以及產業領域都已確定,即公式中的字母所代表數值確定。公式中的LQij是長株潭地區(i)旅游產業(j)的區位商;Eij是長株潭地區(i)旅游產業(j)的總產值,Ei是長株潭地區(i)的總產值;Ekj是全國旅游產業(j)的總產值,Ek是全國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

二、長株潭旅游產業集群的判定分析

長株潭地區位于湖南省中部偏東,主要包括長沙、株洲、湘潭三市,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兩兩之間的距離不足40公里,結構緊湊。其中還包括12個縣市和177個建制鎮,面積2.8×104km2,人口超過1300萬。從上個世紀50年代有專家提出將長株潭三市建成“城”的構想后,到2005年長株潭一體化被正式寫入國家“十一五”規劃,長株潭三地的經濟發展十分迅速。據來自三市統計年鑒顯示,2006年三市以占全省13.3%的面積、19.2%的人口,創造了占全省37.6%的GDP,GDP增幅為14.1%,人均GDP達到21750元。之后的每一年,長株潭地區的經濟一直呈現著快速增長的趨勢,成為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核心增長極。2004年到2013年這十年時間內,長株潭地區的生產總值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且同比增長速度非常快。湖南省是我國的旅游大省,長株潭這個“金三角”是湖南省經濟發達、歷史積淀深厚、人文景點最多的區域。在《湖南百科全書》中記載的全省30個著名遺址、7個著名城址中,分別有22個遺址5個城址分布在該區域。其中馬王堆漢墓、岳麓書院、炎帝陵、著名歷史人物故居、紅色旅游景區等都是其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從旅游產業來看,旅游業作為當今世界發展勢頭強勁、具有潛力的朝陽產業,已經顯示了它的產業優勢。而長株潭地區隨著產業一體化及構建“兩型社會”戰略決策的出臺,又憑借其獨特的旅游資源,使旅游產業成為湖南旅游產業的中心和重軸,地區旅游產業國內總產值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所占比例大大增加。總體來說,2004年到2013年期間,我國經濟飛速發展,旅游產業作為重要第三產業更是蒸蒸日上。長株潭地區的國內生產總值和旅游產業生產總值都緊隨著全國GDP的增長速度,在逐年快速增長。從表中可以看出,2004年到2014年這十年之間,長株潭地區的總體區位商分別為2.9378、3.4817、3.4869、3.3241、3.0950、2.8845、2.9978、2.3895、2.5623和2.7782,各地區區位商值均大于1,大部分區位商值大于2。這些數據表明,長株潭地區旅游產業在全國范圍內相對專業化程度比較高,旅游產業集群已經形成,并且集群化程度較高。

三、長株潭地區旅游產業集群的比較分析

從整體上來看,長株潭地區從2004年到2013年這10年以來的區位商都大于2。這些數據充分說明,長株潭地區的旅游產業呈現高水平的專業化,集群化顯著。如下圖所示的長株潭地區區位商變化,2004年到2005年是上升趨勢,從2006年開始,長株潭地區總體區位商開始呈現緩慢下滑的趨勢。從這單一數據來看,這似乎說明2006年開始長株潭地區旅游產業集群化開始降低,但實際上從上文中的表中可以看出,從2006年開始長株潭地區的各個產業的都高速發展,這是由于2005年省部編制實施《長株潭經濟一體化“十一五”規劃》2006年長株潭又被國家列為促進中部崛起的重點發展城市群,使得長株潭地區產值不斷增加,GDP基數變大,其中旅游產業也在不斷發展,但單一產業的增長明顯低于所有產值的增長,使得旅游產業區位商出現緩慢下降趨勢。2011年,總體區位商呈現出低谷,長株潭各個地區的區位商也顯示下滑狀態,這是由于2011年是經歷了金融危機的巨大沖擊、國內外經濟形勢復雜后的經濟回暖,也是長株潭的“十二五”計劃的第一年,經濟發展更為迅速,總生產總值增大。但從長株潭的總體區位商的變化趨勢來看,區位商值幾乎都在2.5以上,顯示出高集群化現象。長沙作為長株潭地區的領航者,是湖南省省會,也是我國中部重要的中心城市,其地區生產總值比株洲和湘潭要高出3倍多,旅游業生產總值比株洲和湘潭要高出將近5倍,其區位商值基本引領長株潭地區區位商值走向,與總體區位商變化趨勢基本一致。這主要是由于長沙是省級經濟、科技、金融和信息中心,經濟發展迅速,地區生產總值占長株潭地區的60%以上;而且長沙還是楚文明和湘楚文化的發源地,又稱“楚漢名城”,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其中出土的馬王堆文物、走馬樓簡牘文物、岳麓書院等等,都是長沙重要的旅游景點,旅游產業蓬勃發展,其總產值占長株潭地區旅游業總產值的70%以上。所以,長沙的旅游產業集群顯著,區位商值基本都大于3,高于株洲和湘潭地區。從株洲來看,地區生產總值明顯低于長沙,但高于湘潭,這主要得益于其工業發展。株洲是我國的老工業城市,也是現在的新興工業城市,具有亞洲最大的有色金屬冶煉基地、電動汽車研制基地,其中有100多個中國工業史上的第一都產生于株洲。株洲還創造了動力火車的第一速,“火車頭精神”是株洲無可爭議的城市特色。從旅游產業來看,株洲旅游產業集群程度較于長沙和株洲是不顯著的,其區位商明顯低于長沙和湘潭地區。株洲是一座自然風光名城,炎帝陵、桃源洞、酒埠江、神農城、方特歡樂世界與夢幻王國等,都是株洲的旅游觀光佳境。且因為長株潭一體化政策的出臺,株洲的發展明顯加快,相繼被評為“國家圍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保模范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旅游產業隨之迅速發展。湘潭作為故鄉、偉人故里,也是、陳賡、譚政、齊白石、賀國強、馬英九等著名人物的故鄉,同時也作為湖湘學派及湘軍的發源地,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傳統,是紅色旅游的重要景區。自從2005年長株潭一體化被寫入”十一五規劃“,2006年開始實施之后,湘潭地區的生產總值逐年快速增加,平均增長速度高于長沙和株洲,其旅游產業集群顯著性增加,其區位商都大于2,高于株洲地區,且逐漸接近長沙地區。

查看全文

關于工業集群化發展的戰略思考的報告

產業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的地域中,集中了大量的具有產業關聯的企業,以及相關服務、管理和科研等支撐機構,在此特定空間范圍內共享包括專業人才、市場、技術和信息等諸多產業要素,從而使產業和企業間產生共生效應,并形成強勁、持續競爭力,因此獲得規模經濟和外部經濟的雙重效益的現象。工業化時代較早出現的產業集群有鋼鐵行業、化工行業、汽車行業。我國的產業集群現象首先出現在經濟開放度較高的地區,如浙江紹興的紡織行業、溫州的低壓電器行業、廣東珠江三角洲的家用電器行業、江蘇昆山的電子信息和精密機械等。發展產業集群,能夠節約經營成本、促進資源共享、增強企業聯系、獲取規模和市場優勢,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提高區域的競爭力。因此,我們要順應產業集群化發展的趨勢,充分利用工業集約式發展的良好基礎,加速荊州區工業產業集群化的發展。

一、荊州區工業集群化發展的基礎和條件

在市場高度開放和多種經濟成分充分發展的互動作用下,經過工業的結構調整和重組,形成了一批大中型企業和企業集團;一些產業的資源要素向園區集中,形成了一批專業化特色明顯、產業鏈體系完整、中小企業集聚效應顯著、經濟體制活力充沛的塊狀經濟和產業集群,帶動了荊州區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

1、“工業興區”的良好氛圍已經形成。近幾年,荊州區堅定不移地實施“工業興區”戰略,扎實開展了服務型政府建設年、作風建設年、項目建設年、工業突破年活動,廣大干部群眾現已充分認識到發展工業的重要性,堅持把發展工業作為經濟工作的重點,進一步強化了“抓工業就是抓發展、抓工業就是抓民生、抓工業就是抓和諧”的意識,形成了集中力量抓好工業、全民服務工業的良好氛圍。

2、工業對經濟的支撐作用已經形成。荊州區三次產業比由2000年的28.9:27.3:43.8調整為2005年的25.6:40.2:34.2,工業經濟比重比2000年提高12.9個百分點,工業經濟在GDP中的比重逐步提高。工業企業已成為稅收主體,實現稅收達2000萬元的工業企業有1家,過1000萬元的有4家,近20家過100萬元,工業企業稅收規模不斷擴大,工業企業稅收已占財政收入比重的70%以上,工業經濟對稅收的貢獻越來越大。

3、工業經濟的支柱產業已經形成。荊州區形成了石油機械、輕工紡織、造紙包裝、食品加工、醫藥化工五大支柱產業。其中石油機械產業有企業23家,產值13億元;輕工紡織產業有企業31家,產值10億元;造紙包裝有企業20家,產值近10億元;食品加工產業有企業28家,產值7億元;醫藥化工產業有企業11家,產值5億元。石油機械、輕工紡織、造紙包裝形成了布局集中、分工協作、層次較多的產業鏈條,三個產業分別集中布局在四機石油機械工業園、城南紡織工業園、拍馬紙品工業園,集群式發展模式已初現雛形。

查看全文

市產業集群化發展調研報告

近年來,我市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緊緊圍繞做強骨干企業、培植優勢產業、打造知名品牌等工作重點,工業經濟保持了快速增長。太陽能、中央空調、功能糖、汽車零部件4個新興產業集群逐步形成,新興產業中利稅過億元的企業達到25家,具備了良好的發展基礎。然而目前新興產業集群尚存在內部關聯度低、產業鏈條短、配套能力差的問題,為更好地做大做強四大新興優勢產業,我們經過深入調研,對四大產業的發展現狀,發展的有利條件和存在問題,產業集群發展的目標和方向,發展產業集群的措施與對策進行了深入分析探討,匯報如下:

一、我市四大產業集群的發展現狀

(一)太陽能產業。

我市的太陽能產業萌芽于10年前,近些年不斷發展壯大,以年均20%的速度遞增,形成了以太陽能熱水器為主,真空集熱管、太陽能電池組件、光伏發電系統、太陽能照明系統、太陽能交通燈、溫屏節能玻璃、太陽能一體化建筑等綜合開發的較為完善的產業鏈。產業主要分布在德城區和開發區,現擁有太陽能及相關企業幾十家,規模以上企業10家,總資產12億元;年太陽能熱水器生產能力280萬平方米,2006年產量210萬平方米,完成銷售收入15.6億元,實現利潤0.78億元,稅金0.73億元;預計2007年完成銷售收入21億元,實現利潤1.3億元,稅金0.86億元。作為產業集群龍頭企業的皇明集團承擔和參與4項國家“863”項目、1項國家“火炬計劃”項目、1項國家“雙高一優”項目,擁有專利400多項,集“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名牌”、“國家免檢產品”于一身;億家能集團產品被評為“中國名牌”、“國家免檢產品”,太博太陽能公司光電產品獲得“中國名牌”稱號。2005年9月16日,*被授牌“中國太陽城”。

(二)中央空調產業。

我市中央空調制造業是在玻璃鋼產業的基礎上,經過技術開發、技術引進而形成的一大特色產業,現有相關規模以上生產企業114家,其中主機生產企業6家,帶動空調安裝、個體加工業戶1200余家,從業人員6萬多人。目前已初步形成包括中央空調主機、中央空調末端產品和中央空調零配件生產的鏈式產業。2006年產業規模以上企業實現銷售收入60億元,實現利稅12.3億元,利潤11億元,出口創匯1100萬美元;中央空調產量達到4.56萬臺套,國內市場占有率約10%。預計2007年實現銷售收入71億元,實現利稅20億元,利潤14億元,出口創匯1500萬美元。代表企業有亞太、中大貝萊特、格瑞德、奇威特、金光、中南、貝州等,產業集群主要分布在市經濟開發區、德城區、武城縣三大區域。亞太、中大貝萊特被評為中國馳名商標,格瑞德的玻璃鋼纏繞管道獲中國名牌產品稱號,中南集團于2006年5月在新加坡上市。中國制冷工業協會2006年5月正式命名*市為“中國中央空調城”。

查看全文

探究生產服務性的產業集群化發展論文

一、引言

產業集群是指在某特定領域中,一群在地理上鄰近、有交互關聯的企業和相關法人機構,它們以彼此的共同性和互補性相互聯結。產業集群的崛起是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產業為創造競爭優勢而形成的產業空間組織形式。而現代服務業是伴隨著信息技術和知識經濟的發展而產生,用現代化的新技術、新業態和新服務方式改造和提升傳統服務業,創造需求,引導消費,向社會提供高附加值、多層次、知識型的生產服務和生活服務的國民經濟新領域。現代服務業產業集群是指現代服務業企業、支撐機構及政府等參與者在地理上圍繞某些產業而集中形成一個網絡,通過各種社會關系和商業關系支持各參與方之間的合作和交流,其內容包括供求關系、共性技術、共同市場導向、共同的勞動力市場和地方性文化等。

現代服務業是連接、融合城市經濟的基礎產業。世界上重要的國際城市都擁有高度發達的現代服務業體系。發展現代服務業,著力提升城市服務能力,可以為建設現代城市奠定堅實的產業基礎。現代服務業促進城市要素、產品和信息的流動,成為各產業關系的重要“潤滑劑”。全球最著名的兩個國際化大都市——紐約和倫敦——都形成了高度發達的現代服務業集群,推動著城市功能的升級和城市經濟的繁榮。由于城市定位和發展模式的不同,紐約、倫敦兩個大都市現代服務業集群形成的途徑與機制各不相同,發展類型和結構特征也存在差異。

本文主要探討國際化大都市(紐約、倫敦)現代生產性服務業集群的發展模式和主要特征,以及它們之間的差異性,并從微觀視角探討國際大都市現代生產性服務業集群的形成機理。在研究國外現代生產性服務業集群發展經驗的基礎上,本文提出了促進中國大都市現代生產性服務業集群發展的政策性建議。

二、現代服務業集群的興起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產業結構呈現出“工業型經濟”向“服務型經濟”轉型的總趨勢。1980-2000年,全球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由56%升至63%。其中,主要發達國家達71%,中等收入國家達61%,低收人國家達43%。服務業吸收就業的比重也呈不斷增長趨勢,西方發達國家服務業就業比重普遍達70%左右,少數發達國家高達80%以上。在服務業內部,生產性服務比重在加大,主要工業國均達50%以上。隨著城市的發展,各種經濟要素不斷向城市集聚。城市的發展對現代服務業的發展也產生了強大的吸引力,原因在于城市具有集聚經濟和規模經濟的特性,能帶來較高的要素收益。城市產業集聚的形成離不開服務業的支持,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的強有力支持,它的完善和發達程度對城市集聚效應的發揮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國際大都市通常被作為大多數跨國公司總部所在地的首選地,這不僅是因為大城市具有資本豐富、人才集聚、市場完善的優勢,而且完善和發達的現代服務業體系也是投資環境的重要方面。

查看全文

新興產業集群化發展調研報告

近年來,我市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緊緊圍繞做強骨干企業、培植優勢產業、打造知名品牌等工作重點,工業經濟保持了快速增長。太陽能、中央空調、功能糖、汽車零部件4個新興產業集群逐步形成,新興產業中利稅過億元的企業達到25家,具備了良好的發展基礎。然而目前新興產業集群尚存在內部關聯度低、產業鏈條短、配套能力差的問題,為更好地做大做強四大新興優勢產業,我們經過深入調研,對四大產業的發展現狀,發展的有利條件和存在問題,產業集群發展的目標和方向,發展產業集群的措施與對策進行了深入分析探討,匯報如下:

一、我市四大產業集群的發展現狀

(一)太陽能產業。

我市的太陽能產業萌芽于10年前,近些年不斷發展壯大,以年均20%的速度遞增,形成了以太陽能熱水器為主,真空集熱管、太陽能電池組件、光伏發電系統、太陽能照明系統、太陽能交通燈、溫屏節能玻璃、太陽能一體化建筑等綜合開發的較為完善的產業鏈。產業主要分布在德城區和開發區,現擁有太陽能及相關企業幾十家,規模以上企業10家,總資產12億元;年太陽能熱水器生產能力280萬平方米,2006年產量210萬平方米,完成銷售收入15.6億元,實現利潤0.78億元,稅金0.73億元;預計2007年完成銷售收入21億元,實現利潤1.3億元,稅金0.86億元。作為產業集群龍頭企業的皇明集團承擔和參與4項國家“863”項目、1項國家“火炬計劃”項目、1項國家“雙高一優”項目,擁有專利400多項,集“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名牌”、“國家免檢產品”于一身;億家能集團產品被評為“中國名牌”、“國家免檢產品”,太博太陽能公司光電產品獲得“中國名牌”稱號。2005年9月16日,*被授牌“中國太陽城”。

(二)中央空調產業。

我市中央空調制造業是在玻璃鋼產業的基礎上,經過技術開發、技術引進而形成的一大特色產業,現有相關規模以上生產企業114家,其中主機生產企業6家,帶動空調安裝、個體加工業戶1200余家,從業人員6萬多人。目前已初步形成包括中央空調主機、中央空調末端產品和中央空調零配件生產的鏈式產業。2006年產業規模以上企業實現銷售收入60億元,實現利稅12.3億元,利潤11億元,出口創匯1100萬美元;中央空調產量達到4.56萬臺套,國內市場占有率約10%。預計2007年實現銷售收入71億元,實現利稅20億元,利潤14億元,出口創匯1500萬美元。代表企業有亞太、中大貝萊特、格瑞德、奇威特、金光、中南、貝州等,產業集群主要分布在市經濟開發區、德城區、武城縣三大區域。亞太、中大貝萊特被評為中國馳名商標,格瑞德的玻璃鋼纏繞管道獲中國名牌產品稱號,中南集團于2006年5月在新加坡上市。中國制冷工業協會2006年5月正式命名*市為“中國中央空調城”。

查看全文

市四大新興產業集群化發展調研報告

近年來,我市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緊緊圍繞做強骨干企業、培植優勢產業、打造知名品牌等工作重點,工業經濟保持了快速增長。太陽能、中央空調、功能糖、汽車零部件4個新興產業集群逐步形成,新興產業中利稅過億元的企業達到25家,具備了良好的發展基礎。然而目前新興產業集群尚存在內部關聯度低、產業鏈條短、配套能力差的問題,為更好地做大做強四大新興優勢產業,我們經過深入調研,對四大產業的發展現狀,發展的有利條件和存在問題,產業集群發展的目標和方向,發展產業集群的措施與對策進行了深入分析探討,匯報如下:

一、我市四大產業集群的發展現狀

(一)太陽能產業。

我市的太陽能產業萌芽于10年前,近些年不斷發展壯大,以年均20%的速度遞增,形成了以太陽能熱水器為主,真空集熱管、太陽能電池組件、光伏發電系統、太陽能照明系統、太陽能交通燈、溫屏節能玻璃、太陽能一體化建筑等綜合開發的較為完善的產業鏈。產業主要分布在德城區和開發區,現擁有太陽能及相關企業幾十家,規模以上企業10家,總資產12億元;年太陽能熱水器生產能力280萬平方米,20*年產量210萬平方米,完成銷售收入15.6億元,實現利潤0.78億元,稅金0.73億元;預計20*年完成銷售收入21億元,實現利潤1.3億元,稅金0.86億元。作為產業集群龍頭企業的皇明集團承擔和參與4項國家“863”項目、1項國家“火炬計劃”項目、1項國家“雙高一優”項目,擁有專利400多項,集“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名牌”、“國家免檢產品”于一身;億家能集團產品被評為“中國名牌”、“國家免檢產品”,太博太陽能公司光電產品獲得“中國名牌”稱號。20*年9月16日,*被授牌“中國太陽城”。

(二)中央空調產業。

我市中央空調制造業是在玻璃鋼產業的基礎上,經過技術開發、技術引進而形成的一大特色產業,現有相關規模以上生產企業114家,其中主機生產企業6家,帶動空調安裝、個體加工業戶1200余家,從業人員6萬多人。目前已初步形成包括中央空調主機、中央空調末端產品和中央空調零配件生產的鏈式產業。20*年產業規模以上企業實現銷售收入60億元,實現利稅12.3億元,利潤11億元,出口創匯1100萬美元;中央空調產量達到4.56萬臺套,國內市場占有率約10%。預計20*年實現銷售收入71億元,實現利稅20億元,利潤14億元,出口創匯1500萬美元。代表企業有亞太、中大貝萊特、格瑞德、奇威特、金光、中南、貝州等,產業集群主要分布在市經濟開發區、德城區、武城縣三大區域。亞太、中大貝萊特被評為中國馳名商標,格瑞德的玻璃鋼纏繞管道獲中國名牌產品稱號,中南集團于20*年5月在新加坡上市。中國制冷工業協會20*年5月正式命名*市為“中國中央空調城”。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