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音樂教育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3 03:31:1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基礎音樂教育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基礎音樂教育本土音樂文化傳承研究
摘要:本土音樂文化傳承是基礎音樂教育中的重要部分,但由于長期以來我國基礎音樂教育受到“歐洲中心論”的主導,本土音樂文化傳承在基礎音樂教育之中處于被“邊緣化“的狀態。如何在基礎音樂教育中引入本土音樂文化成為音樂教育領域中關注的重要問題。本文旨在對基礎音樂教育中本土音樂文化傳承進行細致探究,闡述基礎教育中本土音樂文化傳承中的意義價值,并提出相關策略。
關鍵詞:基礎音樂教育;音樂文化傳承;本土
本土音樂(nativemusic)指的是某一地區的典型代表、能夠反映出該地方特色的音樂形態。本土音樂文化是某個地區的群體在歷史文明和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人們伴隨勞動過程的自發的、瞬時的創作出來、表現生產生活的音樂產品。本土音樂文化是聚集了本民族的哲學內涵、文化精髓、民族氣質,能夠體現出民族最深刻的哲學思辨、審美情趣。隨著經濟全球化推動發展,西方音樂文化的傳入,本土音樂文化傳承面臨巨大的困難,很多戲種、民歌走向衰落。本土音樂文化是將某一區域的經濟、社會、文化、地理、宗教、民俗風俗以及生活方式形成的一種特殊文化,聚集了區域民眾的思想情感和智慧。學校是本土音樂的傳承發展作為重要傳承途徑,因此在基礎音樂教學中,教師要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營造良好的本土音樂課堂氛圍,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接觸掌握本土音樂。本土音樂和文化背景有共生關系,隨著音樂人類學、民族音樂學等交叉學科興起,應該將本土音樂文化作為文化形態的角度來進行開發和考察,注重音樂產生的文化背景,從而更好地把握本土音樂文化。
一、音樂教育中傳承本土音樂文化的必要性
(一)音樂新課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在21世紀的音樂新課程改革中指出:“除國家課程外,地方和學校自主開發的課程應占一定比例。地方和學校應結合當地人文地理環境和民族文化傳統,開發具有地區、民族和學校特色的音樂課程資源。”該項要求的提出為當前的基礎音樂教育中本土音樂課程資源開發提供了政策上的有力支持。對于音樂教師來說,要結合所在區域的本土音樂文化特殊性,充分發揮地方音樂課程有效資源,在課堂上給學生提供更多樣化的音樂資源。我國是個多民族國家,具有豐富的本土音樂文化資源,每個民族音樂都具有它的存在價值和特殊性,因此這些音樂文化需要我們一代又一代的人去傳承發展。音樂教育具有文化傳承功能,教育者有責任義務將本土音樂文化滲透于音樂課堂之中,探索地方特色音樂文化資源豐富學校音樂教育。(二)本土音樂有利于文化生態發展平衡。我國本土音樂文化有著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世界音樂文化之林也占據著相當重要的位置,如果我們長期忽略自身的音樂文化傳統,就等于在全球化發展進程中抹滅自己的未來發展,這種表現也將會影響全球音樂文化生態系統的失調。隨著網絡科技的快速發展,新媒體以多種多樣的形式受到大家的期盼和熱烈關注,而不同的社會種群對于新媒體環境的適應程度不同的。從人類誕生“文明”那一刻,至今沒有任何一種文化形式可以統一引領各國文化標準。如今人類文明已跨入數字化時代,信息的傳遞速度可想之快,知識碎片化、快餐化。每天接踵而至各路文化形態,在大量文化堆積中,要想從中獲得平衡,自然要把握好自己本民族文化,重視本土文化傳承。為了更好地實現文化傳承,必然要在音樂教育中滲透本土音樂文化,把握好基礎音樂教育這個平臺。(三)全球化視野中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訴求。當今世界發展逐步走向全球化進程,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本土文化、地方文化極易被同化,這是全球化進程發展中各個民族需要留意、警惕的地方。因為文化同質化帶來的后果是文化多元化、多樣性的沒落,至此導致本土文化的泯滅,而文化多樣性是保持本土文化本質的根本要求。設想若世界只單一存在一種文化,是多么單調可怕的事情。多元文化觀認同每個文化都有其存在的價值,這種價值是凝聚了區域群體的經濟生活、宗教信仰、文化傳統、生產生活方式等方面,是本民族賴以生存的基本需求。同樣當今音樂教育應該體現出多元文化觀點,音樂并不能只傳授單一的音樂本體。傳承本土音樂文化是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重要部分,因為只有對其本土音樂文化進行傳承發展,進而才能對本土音樂文化具有認同感和歸屬感,并且能夠豐富基礎音樂教育的內涵和認同音樂教育的文化功能?;A教育應該探索開發地方文化,從本土音樂本身蘊含的特殊性角度來看待音樂教育,充分討論和挖掘本土音樂特色來引導學生感受多元音樂文化,了解本土音樂文化,有著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從而推動本土音樂教育的實施。
二、音樂教育中傳承本土音樂文化的方法策略
農村基礎音樂教育現狀分析論文
內容摘要:農村的基礎音樂教育現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音樂教育的整體水平。目前,農村音樂教育中還存在著教育經費不足、對音樂教育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認識不夠、師資力量嚴重缺乏等一些問題。文章針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對策。
關鍵詞:農村基礎音樂教育現狀對策
音樂教育對于一個人的全面發展、塑造完美人格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且對于一個民族整體素質的提高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國音樂教育的主要陣地在農村,農村音樂教育的好壞直接影響著我國學校音樂教育的整體水平。因此對農村基礎音樂教育進行思考,探討農村基礎音樂教育面臨的問題并提供農村基礎音樂教育發展的基本對策,這些都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農村音樂教育的現狀
當前,我國農村基礎音樂教育的現狀不容樂觀,存在著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制約了農村基礎音樂教育的發展。
1.教育經費投入不足,教學設備不完備
在基礎音樂教育中注重正確的音樂知覺鍛煉
音樂藝術是用有組織的音構成的聽覺意向,來表達人們思想情感與社會現實生活的一種藝術形式。可以說音樂是一門聽覺的藝術,也是一門感情的藝術。音樂會引發人的一系列知覺。通過知覺我們才可以感受音樂、了解音樂進而學習音樂?!缎乱魳氛n程標準》強調音樂教育要以審美教育為核心,然而音樂教育本身,不論是聲樂、器樂亦或是理論的教育都在很大程度上是屬于一種技術和技巧的學習。如何將音樂教育真正轉變為情感的審美教育和技術技巧的教育,或者說如何將兩種教育緊密結合,“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就成為了當今音樂教育工作者的一大難題。而我覺得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就是要從我們如何感知音樂這一步做起,即如何培養學生正確的音樂知覺。
一、音樂知覺的概念界定
(一)音樂知覺
知覺(perception)是人腦對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各個部分和屬性的整體反映。知覺不僅能反映個別屬性,而且通過各種感覺器官的協同活動,按事物的相互關系或聯系整合成事物的整體,從而形成該事物的完整映象。音樂知覺最重要的是對音樂整體感受能力,是從整體上感受、體驗音樂的要素。這種音樂知覺能力與注意、記憶、興趣、愛好有著密切的關系。感覺是知覺的基礎,知覺是感覺的深入,二者在音樂審美體驗過程中,通常都是交織在一起、共同發揮作用的。因此,音樂知覺可以分為對音高、節奏、音量、音色及旋律、調式調性和曲式、復調、和聲、情感、審美體驗等方面的感知。正確的音樂知覺的形成對我們了解音樂,學習音樂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我們了解音樂、學習音樂的前提和基礎。
(二)音樂知覺組成要素
通過以上概述,我們可將音樂知覺的組成要素大致分為兩類:一是對音樂本身組成要素的感知,即直接通過聽覺就可以得到的音樂組成要素。這些要素包括音高、節奏、音色、旋律、調式調性、曲式、復調、和聲等。二是對音樂的“引申要素”的感知。這些要素包括對音樂情感、審美體驗和創作風格,創作意義等方面的感知。之所以稱之為“引申要素”,是因為這些要素本來也是音樂作品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這些組成要素不是我們可以通過聽覺感知就可獲得。而是我們需要利用或者結合其他的中介工具而獲得的。例如通過老師的講解,書籍資料的介紹,我們能了解到的音樂作品的創作風格以及音樂作品中所包涵的作者的情感;我們根據自身不同的人生閱歷傾聽音樂而獲得的情感體驗和審美體驗。
構建以民族性為基礎的中小學音樂教育
摘要:21世紀以來,我國的音樂教育事業蓬勃發展,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增強,音樂教育也朝著國際化方向前進。音樂教育不僅僅只是美育德育,它還具有文化傳承的價值,本文通過取樣調查,數據統籌等手段,對目前的中小學學校音樂教育現狀進行研究,發現多元化的包容使得傳統音樂文化面臨著巨大挑戰。在“西方音樂文化為中心”價值觀的巨大沖擊下,我國的中小學音樂教育逐步喪失了民族音樂藝術為主的立場導向,丟失了音樂教育中文化傳承這一重要功能。由此筆者不禁思考,現代化的音樂教育是否需要在理解與接受世界音樂文化同時,構建以繼承和傳播華夏民族音樂文化為主的教育模式。
關鍵詞:文化傳承;學校音樂教育;民族性
一、學校音樂教育發展現狀
從近現代音樂教育的開端——學堂樂歌開始,我國的音樂教育就一直沿襲國外培養模式。無論是最初的借道日本教育方式,到之后照搬美國教育體制,再到改革開放后全面效仿蘇聯學校系統。這種“移植式”的方式,使得我國的音樂教育似乎有一種被西方“殖民化”的傾向性。二十一世紀開始,在多元文化思想觀念的碰撞下,學校音樂教育作為傳承民族文化的載體之一,面臨著巨大的沖擊。人們對西方音樂的喜愛遠勝于對民族音樂的了解,街頭巷尾,影音媒體都是傳播流行音樂文化為主。如何在教育多元化的發展潮流中小學生正處在價值觀世界觀養成階段,可是在他們這個群體當中,流行音樂的傳播力量遠遠大于民族音樂,對于民族音樂的倦怠與流行文化的津津樂道形成鮮明對比,中小學音樂教育的民族性薄弱也使得民族音樂文化一度處于邊緣地位。下繼承民族文化,發揚民族精神成為了當今中小學音樂教育課改的議題。筆者針對民族音樂的中小學學校教育情況,隨機對北京,鄭州,武漢三個城市的十所中學進行抽樣調查,共發放問卷1000份,學生問卷900份,教師問卷100份,有效問卷870份。從學生、教師、以及學校三方面進行調查。
從問卷的結果得出以下結論,民族音樂在學校教育中的的發展情況讓人擔憂。學生方面:調查的題目主要圍繞對中小學生民族音樂的喜愛和掌握程度,是否覺得有必要在課堂中學習民族音樂,能否演唱幾種民族音樂藝術形式等方面入手。發現49%的學生對民族音樂幾乎不感興趣,20%的學生能講出幾種民族音樂藝術形式。26%的學生表示對民族音樂有興趣,但是因為學習的壓力沒有機會接觸。只有5%的學生能演唱或演奏一至二種民族音樂。教師方面,問卷的題目以:被訪談教師是否具備講述民族音樂的能力,教師對于新課程標準的看法以及教師對于課堂中民族音樂學習所占比例等問題著手,74%的音樂教師在學生時期都是以聲樂和鋼琴為主,所以講授方式也是鋼琴彈唱。54%的老師對民族音樂了解并不深刻,因此也不具備講授民族音樂的能力。41%的老師認為各種音樂藝術類型的講解有利于學生的知識結構,但是由于中學生主課繁忙且民族音樂的學習不能對學生們升學提供任何實質性的幫助,所以不愿講授。學校方面,筆者記錄了被調查的學校音樂實踐活動的情況以及學校對于建設民族性音樂的投入等問題,隨機訪談的中學僅有一所設立了民樂團,其中6所設立了交響樂團,其它都以管樂團和軍樂團為主。
他們的演奏曲目西方古典音樂占57%。在學校的廣播音樂中,流行音樂播放的比例高達71%,西方古典音樂和民族音樂被播放的比例分別為17%和12%。雖然在抽樣調查與訪談的情況下數據結果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我們仍然可以看出:中小學音樂教育與民族文化傳承出現了嚴重分離的情況,無論是網絡媒體還是學校音樂課堂,都沒有為民族音樂的傳播提供有利的環境,在沒有合適的土壤培養情況下,學生對音樂的熟悉喜愛類型也更傾向于大眾流行音樂。在最具合適傳播手段的課程中音樂教育與傳承沒有能夠相互促進發展,素質教育的片面理解,導致了中小學生對于民族音樂文化的冷淡態度以及民族音樂的無處發展?!度罩埔魳方逃n程標準》中明確指出,“中國傳統音樂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要善于將民族民間音樂運用到音樂課程中來,使學生從小受到民族音樂文化熏陶,樹立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意識”。
幼兒音樂教育的理論基礎與科學特點
音樂藝術表現的特點
由于音樂使用的物質材料是聲音,是訴諸聽覺的藝術,它與文學、美術有著不同的表現能力。繪畫能夠逼真地描繪物體的外形;文學運用語言能夠直接地表達概念和思想;而音樂更擅長表達感情。音樂在時間中進行,能夠表達事物的運動發展、感情的起伏變化,在表現人們的心理活動、精神境界等方面有獨到之處。正如高爾基在他的自傳小說《在人間》中寫道:“我的心碎裂了,它充滿了一種強盛的感情,這種感情常常是由良好的音樂奇妙地接觸心心靈深處而喚起的?!币魳飞瞄L抒發感情,能夠深入打動人們的內心深處,起著教育影響的作用。
音樂不能直接提供視覺形象,不能直接思想概念。音樂中的歌曲可以借助歌詞,標題音樂可以借助標題和文字說明,幫助人們了解音樂作品所反映的內容,幫助人們體驗和感受音樂作品所表達的情感。對于音樂作品中的非標題的純器樂曲的感受,比對歌曲和標題音樂的感受更富有個人性,更多的需要借助于個人在生活經驗、文化藝術修養、音樂知識技能等方面的能力,表現出個人欣賞的水平和特點。由于幼兒在生活經歷、認識能力、思維特點等方面的原因,幼兒音樂教材大多數是歌曲和標題性、描寫性音樂。
音樂教育的主要特點
通過對音樂藝術的情感體驗和審美感受向幼兒進行教育是音樂教育的主要特點。
音樂教育與其他科目一樣,有向幼兒進行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教育的能力。各個科目只有在充分發揮其科目特點的基礎上,才能各有所長地發揮其教育作用。而音樂教育的主要特點是通過音樂作品給人以情感體驗和審美感受這樣一條音樂藝術途徑,來完成它的教育任務。
社區音樂教育在構建學習型社會的作用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及城鎮化的不斷完善,社區的地位與作用也愈加凸顯。社區音樂教育既是社會音樂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成為提高社區居民生活與娛樂質量、創建學習型社會、促進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途徑。由于社區音樂教育具有其特殊的社會功能,應將社區音樂教育作為促進學習型社會構建的重要媒介,在張揚民族音樂文化、提升全民音樂素養的同時,為加速我國學習型社會的構建提供更多的保障。本文就社會音樂教育在構建學習型社會中的作用及構建策略進行系統闡述。
【關鍵詞】社區音樂教育;音樂活動;學習型社會;音樂資源
社區教育是針對城鎮社區居民開展的綜合性、終身性、多層面的教育,其本質是在堅持以人為本、關注社區居民發展,并為社區居民全面發展創造更多的環境,進而為提高我國人品綜合素質、促進經濟社會和諧、有序發展奠定基礎[1]。社區音樂教育是基于社區內部開展的、以本土(或是區域)音樂文化為基礎的,以改善、提升社區居民音樂素養,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為目的而開展的一種普及化、本土化、大眾化的音樂教育活動。在社區教育中合理地、有序的開展社區音樂教育可在提高社區居民音樂素養、促進居民身心健康的基礎上,還可以進一步加速學習型社會的構建[2]。因此,系統地研究社區音樂教育在構建學習型社會中的作用則可以為促進我國學習型社會的構建發揮出重要的作用。
一、發展社區音樂教育的必要性
(一)發展社區音樂教育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構建和諧社會是我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做出的重大戰略舉措,更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進一步發展的必然要求。在構建和諧社會過程中,既要以政治基礎與物質基礎,也需要良好的人文基礎,進而才能真正彰顯社會的和諧性。人文基礎既是社區居民文明程度與整體素養的具體體現,還高質量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石。社區音樂教育則是社區居民在經音樂藝術的陶冶、學習而提升社區整體居民的音樂素養,進而使之逐步形成和諧有序、健康向上的群體行為提供了保障,最終還能夠為促進社區文明與社會和諧奠定基礎[3]。(二)發展社區音樂教育是構建學習型社會的需要?!叭珕T、全程、全方位”這三大要素是當前我國社區教育的核心主旨,其目標就是讓全體社會成員均能夠終身享有公平、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權力。在社區音樂教育實踐中,既可以有效改善、提升社區居民的音樂、思想及文化素養,還可以為提高居民的文明素養提供保障,且在彌補國民教育體系不完善的同時,切實促進了國民教育體系與終身教育體系的互補與銜接。因此,發展社區音樂教育也是構建學習型社會的需要,更是實現全體居民全面、健康發展的需要[4]。(三)發展社區音樂教育是促進社區自身建設的需要。在當前城鎮化背景下,社區教育的作用愈發重要。因此,廣泛開展社區音樂教育,既可以滿足社區內不同人群的音樂學習與實踐的需求,又可以激發、提高社區居民的音樂學習興趣與熱情,為開發、培養音樂才能,發掘音樂潛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使之能夠在音樂學習過程中,不斷提高其音樂素養,同時,還可以在潛移默化之中促進社區各項功能的發展,而且可以促進經濟資源、社會資源、文化資源的深層次整合,為完善、提高社區自身建設質量提供了保障。
二、社區音樂教育在構建學習型社會中的作用
音樂教學德育方式研究
[摘要]新課程標準不僅明確說明了基礎音樂教學的審美體驗價值、創造性發展價值、社會性發展價值與文化傳承價值;而且潛移默化中也強調了其德育價值。音樂教師必須準確把握其德育內容、德育價值與德育方式,才能順利實現預期的人才培養目標?;诖?,文章在簡要論述新課程標準下基礎音樂教育德育內容的基礎上,系統分析了其德育價值與德育方式,從而提高我們對于基礎音樂教育德育價值的認識,并為基礎音樂教學活動提供必要的指導價值。
[關鍵詞]新課程標準;音樂教學;德育方式
2011年7月,《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新標準(2011年版)》出版。深入分析發現,新課標雖然并未明確強調基礎音樂教育的德育價值,但字里行間無處不彰顯了對于基礎音樂教育德育價值的要求和重視?;诖耍覀冇斜匾到y梳理新課標所提出的基礎音樂教育的德育內容,總結其德育價值,并據此提出新課程標準下音樂教學德育方式,從而深化對新課標的認識,為基礎音樂教學提供一定的指導。
一、新課標下基礎音樂教育的德育內容
通過對教育部頒布的《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新標準(2011年版)》的分析可以看出,當前基礎音樂教育中的德育內容主要體現在以下八個方面:1.愛國主義教育,包括熱愛祖國的美好河山和傳統歷史文化,維護祖國的尊嚴、榮譽、和平、統一,尊重兄弟民族等等;2.集體主義教育,包括尊重、關心他人,愛班級、愛學校,維護集體團結與集體榮譽等等;3.社會主義教育,也即是培養學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常識,堅定對社會主義制度和發展路線的信心;4.理想教育,也即是要明確學習目的、職業理想和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三個方面的內容;5.道德教育,使學生能夠傳承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具備社會公德和分辨是非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職業道德、環境道德修養等等;6.勞動教育,使學生能夠熱愛勞動,勤勞簡樸,尊重勞動人民及其勞動成果;7.社會主義民主和遵紀守法教育;8.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教育,使學生養成自尊自愛、積極進取、誠實正直、真誠友愛、堅韌不拔方面的性格特征以及自我約束、自我學習方面的性格特征等等。由此看出,新課標背景下基礎音樂教育中的德育內容既涉及到維護國家發展、社會和諧方面的內容,同時也涉及到學生性格、心理、情感健康發展方面的內容,呈現出多元化的特征。這充分彰顯了我國教育主管部門對于基礎音樂教育德育價值的重視。
二、新課標下基礎音樂教育的德育價值
高師音樂教育教學創新思索
近一個世紀以來,尤其是建國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音樂教育事業得到了很快的發展。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的出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的頒布,標志著我國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已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展示出令人可喜的景象!據不完全統計,1987年,全國80萬所小學,有音樂教師7.7萬名;9萬所中學,有音樂教師3萬名;到2001年全國小學音樂教師近12萬名;中學音樂教師有6.7萬名。
高師藝術教育本、??茖I點也從1987年的300多個增長到500多個;并且有碩士點30個。逐步改善了長期以來一直困擾著我國基礎音樂教育師資嚴重匱乏的狀況。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的挑戰和基礎教育改革的需要,特別是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給高等師范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師音樂教育怎樣更好的為基礎音樂教育服務,與基礎音樂教育改革相接軌,實現與其攜手共同發展,與時俱進,已成為每一位音樂教育工作者關注和研討的課題。
2003年9月19日,國務院總理在召開的專門研究布署農村教育工作會議的講話中指出:“發展農村教育,有利于提高農村人口的素質;沒有農民素質的全面提高,就很難實現全面小康。”教育部中國教育學會常務副會長談松華也在全國教育科學科研培訓會上強調:“義務教育的重點在農村。”
應該看到,在我國廣大的農村,尤其是老少邊窮地區,由于地域、文化的差異,經濟發達程度的制約,中小學基礎音樂教育改革與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的實施有一定的落差;與新時期全方位的教育改革發展形勢有一定的距離!在地方所屬高師教音樂普修課十幾年,最令人無奈的是,到目前為止,各學科、各專業學生中那些來自農村的學生百分之九十以上幾乎是樂盲,連最基本的樂理知識:音階、音高、節奏、節拍都不清楚。據學生們講:“小學時上音樂課,就是跟著老師學唱歌,流行什么就唱什么,音樂課還經常被換成語文或數學課;到了中學,學校為了抓升學率,音樂課基本就沒有了。”
而在基層高師,也就是地方所屬專門為廣大農村基礎音樂教育培養音樂教師的高師音樂教育專業,目前仍延用著1996年國家教委制訂、頒布的課程方案(試行本),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及教學方式與農村音樂教學的實際脫節,且滯后于新時期音樂教育的發展。甚至把音樂教育專業人才等同于音樂表演人才來培養,把舞臺表演人才的培養標準作為衡量以講臺、課堂為主要定位的教師的標準。以技能代替素質,把音樂教育專業的教學引向技能教學的誤區中,致使學生畢業后不能盡快適應農村中小學的音樂教學工作。在對基層在職音樂教師進行培訓作問卷調查時了解到:大多數音樂教師不知道2002年國家教育部頒布的《音樂課程標準》,甚至沒聽說過,更談不上參加“新課程”培訓。其中還有相當一部分是兼職音樂教師,也就是音樂教師不但要上音樂課,還要兼上地理、自然、英語,甚至語文、數學等課。這與新世紀我國迅猛發展的教育教學改革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與在部級、省屬高師和大城市、發達地區展開的轟轟烈烈的音樂教育教學改革形成了較大的落差!然而,這些地方所屬基層高師,肩負著為廣大農村基礎音樂教育培養師資的重任,他們在我國音樂教育事業的建設發展和教學改革中是一支龐大的隊伍。
圖示:為了培養出適應21世紀教育發展,適應我國農村音樂教育實際需求的音樂師資,由滄州師專音樂系牽頭,組織集中了15所地方所屬基層高師在音樂教育與教學研究方面有一定造詣和實踐經驗的優秀青年教師、學科帶頭人組成了“我國北方農村中小學音樂教師培養與高師音樂教育專業教學改革研究”課題組,把目光集中在為廣大農村基礎音樂教育培養教師的焦點問題上。從地方所屬高師音樂教育專業教學改革研究入手,針對我國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的實際,通過零距離接觸和自下而上的改革研究途徑,掌握農村基礎音樂教育的發展動態,逐步改善地方所屬高師音樂教育專業的畢業生不能盡快適應農村中小學音樂教學實際工作需要的現狀,擬訂出相對合理、與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教學相匹配的、適應時代教育發展和新音樂課程標準要求的基層高師(本、??疲┮魳方逃龑I教學改革方案,并通過不同地區有代表性的農村中小學音樂教學的實踐檢驗其科學性和可行性,切實達到高師音樂教育教學為基礎音樂教育服務的基本目標。
高師音樂教育課程差距分析
一、高師音樂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可取之處
從前有研究對武漢市四所高校(武漢音樂學院、華中師范大學、江漢大學、湖北第二師范學院)的辦學及課程設置情況調查分析來看,我國現階段高師音樂教育專業辦學比過去有了很大的進步。如:培養計劃不斷完善;辦學形式多樣;各類課程內容及教學方法得到不斷提高;教學設備的提升;師資隊伍的學歷層次不斷提高等。高師音樂教育專業經過多年發展取得的辦學成果,對基礎音樂教育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在某些方面達到了“新課標”對基礎音樂教育師資的標準要求。以下幾個方面的有益舉措為人才培養做了有力的保證:
1、總體上有較為完善的培養計劃。從調查的情況來看,各個學校的培養計劃圍繞培養目標、培養要求、學制與學位、主干學科、專業主要課程、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課程體系的構成、教學進程計劃等八個方面進行,較為詳細而完整,且各環節具有相對統一性,都能圍繞明確的培養目標而展開。在課程體系和主干學科等方面都能看到“師范性”的特點。這為人才培養提供方向性、計劃性的指導,是確保實現基礎音樂教育教學人才培養的前提。
2、課程的開設順序基本上采用從基礎到專業過渡的課程設置。力求體現的是強化基礎、淡化專業,拓寬專業面的特點。從基礎到專業的課程設置順序符合學生知識掌握由易到難的學習規律,課程設置的結構使學生形成“金字塔”式的知識結構,體現厚基礎的特點。這一特點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多年高師音樂教育專業課程“重專業輕基礎”的弊端。為學生今后的教學打下了堅實的專業知識基礎,這與新課標對音樂師資全面素質能力的要求相吻合。
3、課程設置內容基本上與基礎音樂教育教學內容相對應。基礎音樂教育課程內容可由六個模塊組成即:音樂鑒賞、歌唱、演奏、創作、音樂與舞蹈、音樂與戲劇表演。從高師音樂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來看,基本上能與之對應設有相應的課程如:中外名曲欣賞、聲樂、器樂、歌曲寫作、舞蹈、民族音樂等課程。當然,這只能從形式上說具有一定的對應性,具體是否與基礎音樂教育達到最佳接軌還應對具體每一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深入研究。
4、課程內容與教學形式上的創新。課程內容的創新如:世界多元音樂等新課程內容的開設,對拓寬學生知識視野、了解世界各民族文化有很好的幫助。基礎教育音樂課程新標準反映出來的對音樂師資知識面上的新要求,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理解多元文化”。當然,這種創新的力度還有待于加強。另外,在技能課的教學形式上多數學校采取個別課、小組課與集體課相結合的形式,不再是一味地追求專業技能的學習,使得這一專業的人才培養與“表演型人才”培養有了更為突出的區別。
音樂教育文化發展論文
1.樹立音樂全球化的理念
全球化已經成為當代世界發展的主導形式,全球化的發展涉及到各個領域。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音樂教育就要具備全球化發展的理念,通過全球化發展理念的樹立為多元化文化的發展和融合提供一種更好的途徑。音樂這種藝術表現形式已經突破了國界的限制,每一種音樂形式都將成為全球共同的藝術形式。
2.樹立多元化教育的理念
在樹立了音樂全球化的基礎之上,還需要樹立音樂教育多元化發展的理念。對于我國音樂教育來講,首先要立足于我國各民族文化的基礎之上,在音樂教育中逐漸引入國外相關的先進理念,使得我國音樂教育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從我國音樂教育的現狀來看,我國音樂教育主要以漢族音樂為主,在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國音樂教育的多元化發展。因此為了進一步推動我國音樂教育的快速發展,就需要樹立多元化的音樂教育理念。
3突出民族的特點,促進音樂教育課程體系的多元化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共同發展的國家,多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成為我國多元文化發展的基礎。同時我國少數民族地區具有豐富的音樂形式,這為多元化文化背景發展下實現音樂教育的多元化提供了基礎。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下,就需要在我國音樂教育活動中突出我國民族特點。首先,要設計多元化的文化音樂課程,在音樂課程體系的設計中,要融入我國各民族的傳統文化,促進我國音樂教育效率的提升;其次,跟新教材內容。我國音樂教育課程體系的內容與多元化發展發展的要求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需要根據文化多元化發展的要求以及我國音樂教育多元化發展的要求,及時跟新我國音樂教育的內容,促進我國音樂教育的快速發展。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基礎工程施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