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礎音樂教育中注重正確的音樂知覺鍛煉

時間:2022-04-29 06:04:00

導語:在基礎音樂教育中注重正確的音樂知覺鍛煉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基礎音樂教育中注重正確的音樂知覺鍛煉

音樂藝術是用有組織的音構成的聽覺意向,來表達人們思想情感與社會現實生活的一種藝術形式。可以說音樂是一門聽覺的藝術,也是一門感情的藝術。音樂會引發人的一系列知覺。通過知覺我們才可以感受音樂、了解音樂進而學習音樂。《新音樂課程標準》強調音樂教育要以審美教育為核心,然而音樂教育本身,不論是聲樂、器樂亦或是理論的教育都在很大程度上是屬于一種技術和技巧的學習。如何將音樂教育真正轉變為情感的審美教育和技術技巧的教育,或者說如何將兩種教育緊密結合,“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就成為了當今音樂教育工作者的一大難題。而我覺得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就是要從我們如何感知音樂這一步做起,即如何培養學生正確的音樂知覺。

一、音樂知覺的概念界定

(一)音樂知覺

知覺(perception)是人腦對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各個部分和屬性的整體反映。知覺不僅能反映個別屬性,而且通過各種感覺器官的協同活動,按事物的相互關系或聯系整合成事物的整體,從而形成該事物的完整映象。音樂知覺最重要的是對音樂整體感受能力,是從整體上感受、體驗音樂的要素。這種音樂知覺能力與注意、記憶、興趣、愛好有著密切的關系。感覺是知覺的基礎,知覺是感覺的深入,二者在音樂審美體驗過程中,通常都是交織在一起、共同發揮作用的。因此,音樂知覺可以分為對音高、節奏、音量、音色及旋律、調式調性和曲式、復調、和聲、情感、審美體驗等方面的感知。正確的音樂知覺的形成對我們了解音樂,學習音樂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我們了解音樂、學習音樂的前提和基礎。

(二)音樂知覺組成要素

通過以上概述,我們可將音樂知覺的組成要素大致分為兩類:一是對音樂本身組成要素的感知,即直接通過聽覺就可以得到的音樂組成要素。這些要素包括音高、節奏、音色、旋律、調式調性、曲式、復調、和聲等。二是對音樂的“引申要素”的感知。這些要素包括對音樂情感、審美體驗和創作風格,創作意義等方面的感知。之所以稱之為“引申要素”,是因為這些要素本來也是音樂作品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這些組成要素不是我們可以通過聽覺感知就可獲得。而是我們需要利用或者結合其他的中介工具而獲得的。例如通過老師的講解,書籍資料的介紹,我們能了解到的音樂作品的創作風格以及音樂作品中所包涵的作者的情感;我們根據自身不同的人生閱歷傾聽音樂而獲得的情感體驗和審美體驗。

二、注重音樂知覺的培養符合《新音樂課程標準》的教育理念

音樂是一門聲音的藝術,同時也是一門情感的藝術。總的來說音樂教育就是通過音樂的手段來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音樂能力等文化修養的一種特殊的教育活動。其特殊性主要表現在音樂本身具有的模糊性、動態性、內容和形式的多樣性,以及學生本身具有的生理特性和心理特性。我國傳統的音樂教育分為三個部分來進行:聲樂、器樂教學,欣賞教學,音樂理論視唱練耳教學。聲樂器樂的教學是一種音樂技能的學習過程,音樂欣賞是音樂審美的過程,音樂理論視唱練耳的學習是音樂學習的前提和基礎,并有助于音樂基本技能和音樂審美的提高。《新音樂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音樂課程的基本理念:以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重視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造,提倡學科綜合,弘揚民族音樂,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評價機制。這就要求中小學音樂教育的必須狠抓音樂基礎知識教學,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而不是培養歌唱家、演奏家、作曲家。如今的音樂教育,就是讓學生通過聲樂、器樂這些傳統的技能課程的學習有效地參與到音樂感知中來,從而更好地理解音樂,進而逐漸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水平。這種新的教育教學要求,就使得學生在音樂的學習過程中成為了音樂活動的積極參與者,而不僅僅只是一個受教的旁觀者。因此新課標要求下的音樂教育的內容和活動是在聲樂器樂教學、欣賞教學、音樂理論視唱練耳教學的過程中,更加強調聽賞、分析和描述音樂、評價音樂和音樂演出、理解音樂歷史和文化的關系這些教學內容。這樣的要求就體現了音樂教育要以審美教育為核心。這樣的要求并不是不要音樂技能的學習,恰恰相反,只有通過音樂技術的學習學生才能最直觀地了解音樂,學習音樂,繼而掌握音樂。音樂審美、教育情感教育是讓學生懂音樂,而音樂技術的教授是讓學生會音樂。兩者都是音樂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兩種教育“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三、對音樂知覺組成要素的感知是基礎音樂教育進行的重要基礎

通過以上兩部分的論述,我們可以得出:一、音樂知覺在基礎音樂教育中注重正確的音樂知覺的培養是由本身組成要素和“引申要素”兩方面組成。二、新課改要求下的音樂教育由音樂審美教育情感教育與音樂技術的教授兩方面組成。兩相對比,我們不難發現新課改要求下的音樂教育中對音樂技術的教授,是建立在對音樂本身組成要素的感知的基礎上,新課改要求下的音樂審美教育、情感教育是建立在對音樂“引申要素”感知的基礎上的。音樂是建立在聽覺感知和情感感知兩方面的基礎上的藝術。所以音樂教育就要結合正確的音樂知覺的培養來進行:一方面音樂技術教育就是對音樂本身組成要素的講解和教授。這方面的教育方式可以不一樣,但是所教授的知識是具體的,是有標準答案的。如果把音樂教育比作一個人,那么這部分的教育就是人體的“肉體”。我們都知道健壯豐滿的肌肉是人體的重要組成部分,那么充實正確的技術教育就是我們音樂教育成敗與否的標志。這就需要我們音樂教育工作者自身要具備過硬的音樂素質,要把各種音樂技能技巧,音樂理論知識,準確無誤地教授給學生。不能出錯,不能“誤人子弟”。然而單純的只有“肉體”卻沒有血液的流淌,那就只是一堆肉,不能稱之為人體。我們還要的就是讓著肉體里注入新鮮的血液。因此我們就需要第二個方面,也就是對音樂“引申要素”的講解和教授。由于這方面的教授是對情感,審美體驗和創作風格,創作意義的教授。由于這些音樂要素本身就具有模糊性、動態性、內容和形式的多樣性。可以說對些方面的感知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個人由于自身的生活閱歷,知識體系結構等的不同,對同一首音樂作品會有千差萬別不同的見解,繼而產生不同的情感審美體驗。因此,這方面的教授是模糊的,沒有標準答案的。我們教育工作者需要的是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心理特點,生活閱歷特點正確的引導,而不是具體死知識的教授。

四、如何將音樂知覺的培養貫穿在音樂教育活動當中

(一)準備充足,巧妙引導

愛心、敬業、熱情是成功教學的前提和基礎。要使學生認真上好一節音樂課,首先老師要敬業,不光要對自己所教的課本知識了如指掌,更重要的是要了解自己所教的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和興趣特點。例如在小學初級階段學生往往對較為簡單明快,篇幅短小,而且在節奏和音色、音量上變化較大,活潑、生動的音樂有較長時間的興趣。我們音樂教育工作者要根據學生這些心理特征,讓學生在課堂前5分鐘之內,喜歡上你所教授的內容,每節課都要精心準備選取“自身要素”動人、感人的音樂,在節奏,音色等方面符合學生的審美觀的音樂。現在學生的生活是充滿流行音樂的世界,學生們盲目的對流行音樂的癡迷往往超過對課本音樂的喜歡。這就是我們音樂教育工作者需要面對的教育現實。因此在我們日常的音樂教育中可以選取一些優秀的流行音樂作品進行教授,或者以優秀的流行音樂開頭調動學生的興趣,進而開展課堂。例如我們在講解作曲家莫扎特的時候,我們可以先讓學生欣賞由莫扎特的《第40交響曲》主題改變而來的流行音樂《不想長大》,進而引入對莫扎特的介紹。要做到這些就需要我們音樂教育工作者在平時認真去深入生活,了解大眾和學生喜歡的音樂,從生活中挖掘音樂教學的素材。另外,還需要我們音樂教育工作者有較高的音樂素養,可以將書本知識與生活中的音樂融會貫通。只有做到了這樣充足的準備,巧妙引導我們的音樂課堂才能有聲有色。

(二)耐心講解,注重方法

當我們的一堂音樂課有了一個好的開端,接下來我們要做的就是將音樂的各項自身組成要素,或者說一部作品所要呈現給我們的全面的音樂感知,系統地、完整地、正確地教授給學生。音樂教育的這一步可以說是技能和知識的教育。如何運用恰當、正確、巧妙地方法來教授這些技能和知識是我們音樂教育工作者需要認真考慮和研究的事情。我國是一個擁有悠久音樂文化歷史的文明古國。在我國的一些偏遠的山村和少數民族地區。這些地區雖然沒有正規的音樂教材,但他們就是通過言傳身教,通過人如何感知音樂這方面入手,去培養人們對音樂的感悟和理解,學習音樂。正是他們這種教育方式,便可以培養出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如果我們音樂教育工作者能汲取他們的音樂教育理念和方法,我想一定可以使我國的音樂教育水平更上一個臺階。當然,國外的一些已經形成體系的音樂教學方法是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的。例如在學習視唱練耳的初期,我們可以運用柯達伊教學法中的柯達伊手勢來幫助學生識譜和唱譜,使學生把學習音樂當作一種享受,而不是折磨。在學習節奏和旋律時,我們也可以運用奧爾夫教學法,通過學生親身實踐來感知音樂的節奏和旋律。此外,在兒童音樂教育的初期,我們也可以用一些符合兒童心智特點、瑯瑯上口、簡單好記的兒歌是學生掌握一些識譜和節奏知識。例如識譜歌“下加一線dol、dol、dol,下加一間re、re、re,第一線上有貓咪mi、mi、mi,第一間里有沙發fa、fa、fa,第二線上吹哨子sol、sol、sol,第二間里拉繩子la、la、la,第三線上吃西瓜si、si、si”。

(三)聯系生活,感悟音樂

做到以上兩個步驟,就可以使我們完成音樂教育工作的第一部分音樂技術的教授。但是要完成音樂教育的第二部分情感和審美的教育。我們就要在以上的兩個步驟中,巧妙地潛移默化,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去感知音樂的情感,進而做到音樂情感和審美教育。例如在教唱歌曲《賣報歌》時,我們首先可以從介紹這首歌的曲作者聶耳入手,先播放聶耳最著名作品的《義勇軍進行曲》,在欣賞這首作品時也激發了學生們的愛國主義情感。由學生們生活中最熟悉的《國歌》引入這節課的主題,也使得學生們更容易對這節課所學內容抱有期待。在教唱《賣報歌》時,我們可以從歌詞入手,通過分析來讓學生自己感悟這首歌所表達的情感即“歡樂—悲傷—憧憬”。使學生在演唱這首歌曲時也對主人公在逆境中勇往直前的精神所感動,同時也燃起對自己擁有的幸福生活的熱愛。這是如何引導學生對歷史歌曲的理解,由于歷史歌曲遠離學生的現實生活,理解起來會晦澀難懂,這就需要我們音樂教育工作者,花更多的時間和功夫,來想出一些讓學生更容易接受的教學方法。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使學生全面的了解音樂;在“會音樂”的基礎上“懂音樂”;才能圓滿完成我們的音樂教育任務;才能使我們的音樂教育有血有肉。

音樂是一門精確地藝術,因為每彈錯一個音,一個節奏,就會改變原來的曲風,改變作者原本的創作意圖。音樂又是一門具有不確定性和寬泛的學科,它不存在絕對的“對”與“錯”。音樂教育是一門技術的教育,作為音樂教育工作者我們要精益求精,將技能知識準確無誤的教授給學生;音樂教育是一門情感和審美的教育,作為音樂教育工作者我們要細心地觀察生活,在生活當中體驗和感悟音樂,并通過恰當的語言、巧妙的方法來引導學生真正地感悟音樂,獲得情感和審美的體驗。音樂藝術是一門聽覺的藝術,可以說有了音樂的感知,音樂的知覺,我們才能了解和掌握音樂。因此,我們的音樂教育要結合音樂知覺的培養來開展,這樣我們的音樂教育才能有聲有色,有血有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