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初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9 09:45:4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建國初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建國初水利建設成就研究論文

一、引言

中國土地遼闊,河流眾多。我們祖先最早便是于黃河兩岸定居生息,孕育了燦爛的中華文化,從遠古流傳至今,生生不息。可見河流對我國的貢獻,比海洋、湖沼、山川等要大得多呢!

然而河流既有利之處,也有弊處。自古以來,水患是一直存在的問題,就如去年的長江水災一樣,破壞了無數的家園,淹沒了無數的農田、土地。不少人家破人亡。長江洪水成因于暴雨,因為長江流域氣候特征是季風氣候,因季風而形成降水,并多以暴雨形式出現,一旦下游宣泄不通便形成水災。

上古時代曾有大禹治水,及后洪水依然為患,至現在還是一個大問題。因此水利工程對中國的經濟、農業、工業等都極為重要。古時治水皆著重于“蓄”,忽略了“排”,光是蓄水而不排澇泄洪。此舉只能治標,而非治本。河流與人類的關系相當密切,經濟、航運、農業、發電、工商業等皆與水利的建設有密切關系,所以必須搞好水利工程。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國家大量投入資金、人力及物力,積極建設水利工程。至1980年已建成了大量的防洪、灌溉、排澇、發電等多項工程。其中主要有葛洲堤水利樞紐工程、三峽水利工程及三門峽工程等,決心將害河變為造福社的利河,解決水患,促進經濟的發展。

二、中國水利事業

查看全文

干部補助金意見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三真、關愛基層”有關要求,**街道**8年始實施原退職干部生活補助金制度。

一、補助的對象和范圍(1)建國初至2002年實施村干部養老保險前擔任村、社主要負責人職務滿3年以上的村干部,主要指行政村(大隊)黨支部書記、村主任、大隊長、高級社社長、農會主任等。(2)建國初至2002年實施村干部養老保險前,有較長任職時間的一般村干部,主要指村主辦會計、婦女主任、治保調解主任等。

二、退職補助金標準:正職干部補助標準:1、任職時間滿3年不滿6年的,每月40元;2、任職時間滿6年不滿10年的,每月60元;3、任職時間滿10年不滿15年的,每月80元;4、任職時間滿15年不滿20年的,每月100元;5、任職時間在20年以上的,每月120元。一般干部補助標準:1、任職時間滿10年不滿20年的,每月40元;2、任職時間在20年以上的,每月60元;

三、享受退職補助金的年齡:享受退職補助金的年齡:男滿60周歲,女滿55周歲開始享受。

四、申報及發放辦法:1、申報:凡補助對象到達規定年齡時,由村黨組織申報并領取登記表,經本人填寫,村黨組織審核,報街道黨委批準后由村黨組織發放。新申報人員各村要進行公示,對享受對象每年年初要進行復核。街道黨委組織辦負責核準和監管。2、申報、發放時間:確定一年二次,即每年5月、11月份提出申請,每年6月份、12月份發放一次。

五、資金來源:街道財政負擔60%,村集體負擔40%;市級貧困村街道財政負擔70%,村集體負擔30%。

查看全文

為什么土地承包制會有效率?

農地的產出能力(農地效率)是一直以來廣受關注且多有爭議的問題,其中勞動投入和農田水利是決定農地效率的兩個決定性因素。從勞動投入方面解釋1980年代初土地承包制度的成功,已成為一個不容質疑的“真理”。勞動投入不僅有量的方面,而且有質的方面。體制下面,集體組織即使可以一年讓農民在田間勞動350天,農民也可能以怠工來抵消這些漫長的勞動時間。農業生產具有難以監督的特點,在沒有內在積極性的情況下,勞動投入的效率很低。很低的勞動投入降低了農地本來可能的高產能力。老田曾質疑說中國農村勞動力在時期過剩就已經十分嚴重,當勞動力嚴重過剩的時候,決定農地產量的因素就不應該是勞動投入的多少,而是其他決定農地效率的要素投入水平。因為過剩勞動力投入農地的邊際收益遞減。黃宗智更進一步認為,自明朝晚期以來的500年,中國農村勞動力就過剩,過剩的農村勞動力成為中國農業精耕細作的原因,也構成一直以來相當高的農地效率。他還以在長江三角洲的調查為例說明,上海郊縣土地畝產糧食最高的年份是體制下的1970年代末,而不是承包制后的1980年代。

從全國情況來看,1980年代初的承包制的確是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數十年(甚至可能是數百年)來的糧食緊張局面,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可能與農業勞動投入質量的提高有關系。體制下,因為難以對勞動精確計量(雖然也有評工方、計件管理等制度),偷懶不可避免,勞動投入的質量大成問題。承包制將土地承包給農戶,對勞動的監督及精確計量不再需要,農民為自己勞動的內在積極性被調動起來,農地效率因為勞動投入質與量的增加而提高。

不過,若不只是在1980年代初實行承包制的這一時點上,而是從更長遠的視角來看勞動投入對農地效率的影響,情況可能會大為不同。在建國前,中國農地一直是私有的,允許土地自由買賣。建國前后實行,將地主和富農的土地分配給貧下中去,土地也是私有的,私有土地上的勞動投入成果完全歸已所有,勞動的內在積極性不成問題。1956年建立初級社,以后建立高級社,私有土地一步步被收歸集體所有,集體占有土地不能調動勞動的內在積極性,農地產出能力因此大為下降,林毅夫用退出權解釋了1958年以來糧食產量的大幅下降。

換句話說,1980年代初的土地承包制并不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革命性創新,而不過是對1956年初級社之前農地制度的某種復歸,是中國幾千年來農地制度的常態。在目前的土地承包制和1956年前數千年的土地私有制之間的體制下的農地制度是這一常態的異數。體制下的農地制度這一異數壓抑了農民的勞動積極性,從而限制了農地的產出能力。

進一步說,如果沒有這個異數,中國農地制度延續1956年建初級社前的私有制度,則中國農地制度將會一直具有效率,而不會人為造成實行二十多年的糧食緊張局面。的確,已有很多學者認為,如果土地承包制度在1960年代初就實行,中國根本就不會出現時期二十多年糧食緊張的局面,中國的糧食問題將不是在1980年代實行承包制后,而是在1960年代初實行“三自一包”時即可解決。

但這里有一個問題,即在1956年建立初級合作社之前的數年,數十年,數百年,中國的糧食問題是否就已經解決。實際上,數千年來,中國糧食短缺的問題一直沒有解決,1956年建立初級社及1953年在全國范圍實行統購統銷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糧食短缺,何況1960年—1980年正是中國人口增加最快的20年,中國人口從1960年的6.62億增加到1987年的9.87億,一年增加一千多萬。如果僅僅是勞動投入在決定著農地的產出能力,則1960年初實行“三自一包”和1980年代初實行承包制,都只能恢復1956年前的糧食產量,就一直會存在越來越嚴重的糧食短缺,而不可能在1960年代初實行“三自一包”時突然解決糧食的短缺問題,更不可能在1980年代初通過承包制來解決這一問題。1980年代初實行承包制之所以可以突然間解決糧食短缺問題,顯然是因為1956年建立初級社和后來建立以來,在決定農地產出能力的其他方面發生了某些重大的改變。

查看全文

土地承包制研究論文

一、農地效率問題

農地的產出能力(農地效率)是一直以來廣受關注且多有爭議的問題,其中勞動投入和農田水利是決定農地效率的兩個決定性因素。從勞動投入方面解釋1980年代初土地承包制度的成功,已成為一個不容質疑的“真理”。勞動投入不僅有量的方面,而且有質的方面。體制下面,集體組織即使可以一年讓農民在田間勞動350天,農民也可能以怠工來抵消這些漫長的勞動時間。農業生產具有難以監督的特點,在沒有內在積極性的情況下,勞動投入的效率很低。很低的勞動投入降低了農地本來可能的高產能力。老田曾質疑說中國農村勞動力在時期過剩就已經十分嚴重,當勞動力嚴重過剩的時候,決定農地產量的因素就不應該是勞動投入的多少,而是其他決定農地效率的要素投入水平。因為過剩勞動力投入農地的邊際收益遞減。黃宗智更進一步認為,自明朝晚期以來的500年,中國農村勞動力就過剩,過剩的農村勞動力成為中國農業精耕細作的原因,也構成一直以來相當高的農地效率。他還以在長江三角洲的調查為例說明,上海郊縣土地畝產糧食最高的年份是體制下的1970年代末,而不是承包制后的1980年代[1]。

二、是個異數

從全國情況來看,1980年代初的承包制的確是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數十年(甚至可能是數百年)來的糧食緊張局面,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可能與農業勞動投入質量的提高有關系。體制下,因為難以對勞動精確計量(雖然也有評工方、計件管理等制度),偷懶不可避免,勞動投入的質量大成問題。承包制將土地承包給農戶,對勞動的監督及精確計量不再需要,農民為自己勞動的內在積極性被調動起來,農地效率因為勞動投入質與量的增加而提高。

不過,若不只是在1980年代初實行承包制的這一時點上,而是從更長遠的視角來看勞動投入對農地效率的影響,情況可能會大為不同。在建國前,中國農地一直是私有的,允許土地自由買賣。建國前后實行,將地主和富農的土地分配給貧下中去,土地也是私有的,私有土地上的勞動投入成果完全歸已所有,勞動的內在積極性不成問題。1956年建立初級社,以后建立高級社,私有土地一步步被收歸集體所有,集體占有土地不能調動勞動的內在積極性,農地產出能力因此大為下降,林毅夫用退出權解釋了1958年以來糧食產量的大幅下降。

換句話說,1980年代初的土地承包制并不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革命性創新,而不過是對1956年初級社之前農地制度的某種復歸,是中國幾千年來農地制度的常態。在目前的土地承包制和1956年前數千年的土地私有制之間的體制下的農地制度是這一常態的異數。體制下的農地制度這一異數壓抑了農民的勞動積極性,從而限制了農地的產出能力。

查看全文

黨員管理信息系統工作報告

按照黨員信息系統最新數據的通知要求,現將有關情況匯報如下:

一、黨組織情況

目前共有黨的基層組織5個。其中局黨委1個,黨支部4個,分別為機關支部、退休支部、眾友公司支部、非公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黨支部。

二、“兩新”組織情況

2014年區屬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2家,其中公司、茶廠成立了黨委,7家企業成立了黨支部,分別隸屬局黨委管理。2012年7月,隨著區屬非公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聯合黨總支的成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流動黨員有了“家”。依據實際情況,各企業流動黨員組織關系不變,仍按屬地管理,同時,聯合黨總支做好協調服務和指導。

三、2013年具體情況及數據變化

查看全文

全省老干部工作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表彰大會發言材料之五

今天,我懷著激動的心情,代表受表彰的先進集體發言,感到無比光榮和自豪。雖然已是嚴冬時節,但我的心中卻洋溢著溫暖的春意。在此,請允許我代表全省60個受表彰的先進集體和全省老干部工作部門,向省委和多年來一直關心老干部工作的各級黨組織、各級領導和同志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近年來,圍繞建設“中國西部創業環境最優、人居環境最佳、綜合實力最強的現代特大中心城市”的目標,成都市全面推進各項事業,實現了經濟快速發展、社會全面進步。與此同時,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和高度重視下,在省委老干部局的具體指導下,我市老干部工作緊隨成都跨越式發展的強勁步伐,搶抓機遇、乘勢而上,不斷創新工作思路,拓寬工作外延,提升工作質量,呈現出了在開放中與社會和諧共振、在進取中與成都同步發展的充滿生機與活力的良好局面。

做好老干部工作,經濟條件只是基礎,領導重視才是關鍵。成都的經濟基礎相對較好,無疑為老干部工作提供了較好的條件,但市委市政府及其主要領導的關心和重視,才是成都老干部工作如虎添翼的法寶。這些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關心重視下,我們積極建立和完善“三個機制”,使離休干部“兩費”得到較好落實。同時,我們還結合實際,主動爭取,確保老干部感受黨委政府的關懷,分享成都經濟社會的發展成果,既為有困難的老干部送去了“雪中炭”,更為廣大老干部添加了“錦上花”。目前,我市市本級離休干部最低月收入已突破2500元,在西部地區達到了一個較高水準;截止2006年底,全市共有近3000名符合條件的“建國初”退休干部享受“適當補貼”,人均月收入增加330元。自2003年10月以來,我市財政累計支付離休干部生活補貼、“建國初”退休干部“適當補貼”達3.45億元;2001年至2006年,我市財政共支付特困企業離休干部醫療統籌費3258萬元。

成都是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火車頭,也是全省老干部工作的重要支撐點。目前,成都市直、代管的離休干部近8000名,約占全省離休干部總人數的三分之一。成都老干部工作的成效如何,不僅事關成都自身發展,而且直接影響到全省老干部工作全局。為此,我們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十分注重工作的前瞻性和開拓性。早在2000年,我市就在全省率先解決了離休干部“兩費”拖欠問題;2003年,我市又在全省率先實行了省屬企業離休干部醫療費屬地化統籌,初步建立了省屬在蓉企業離休干部醫療費長效保障機制;2004年,又在全省率先出臺了為部分建國初參加革命工作的退休干部給予適當補貼的政策……我們的工作得到了省、市領導的充分肯定。

做好老干部思想政治工作,促進老干部整體思想觀念與時俱進,關鍵是要鼓勵、支持和滿足好廣大老干部再作貢獻的內在要求。我們牢固樹立“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理念,準確把握老干部工作與黨和政府中心工作的結合點,以充分發揮老同志獨特的政治優勢、積極引導老同志關注、理解和支持黨和政府中心工作為重點,以“堅持制度”和“開展活動”為抓手,有效促進了廣大老同志“政治堅定、思想常新、理想永存”,激發了他們關注發展、參與建設、再做貢獻的熱情。在全市各級老干部工作部門的精心策劃和認真組織下,廣大老干部通過政策咨詢、建言獻策、技術服務、專業指導等多種方式,積極參與成都市各項建設事業,為推進成都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善于深入老干部,敢于面對老干部,老干部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打好主動仗,掌握主動權。我們“變年終關懷為常年關懷”,“變上訪為下訪”,經常深入破產改制企業,深入“建國初”退休干部聚會現場,與老同志面對面地親切交談,把一些突出矛盾及時化解在萌芽狀態。老同志視老干部局為老干部之家,稱贊工作人員“關心干部作風扎實,堪稱機關干部楷模”。

只有與老干部的精神文化需求有機結合,老干部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凸現出強大的活力。為此,一方面,我們大力加強老干部活動中心和老年大學的基礎設施建設,使其成為豐富老干部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平臺,另方面,又不斷向縱深延展活動中心和老年大學的工作觸角,讓其成為加強老干部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陣地,使思想政治工作與精神文化生活相顯益彰。目前,市級各部門及各區(市)縣已建成老干部活動中心(館、室)313個,總投資1.2億元,建筑面積6萬余平方米。市老年大學班次和科目設置日趨完善,常年在校學員達4000余人次。老干部藝術團、合唱團、京劇團、晉劇團以及書畫、門球、網球、棋類等30個協會,積極參加全國、全省以及港澳、東南亞地區老年文化團體的老年活動賽事,取得優異成績,并與國外老年團體進行了民族文化交流。

查看全文

社區工作及年度工作計劃

在區委、區政府打造商業門戶區和宜居先行發展戰略目標指示下,在道里區衛生局的全面布置及局領導的大力支持下,我們建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遵照上級的指示精神,舉全院之力,做了大量的有效工作,取得了成績,為創和諧社會,在新醫改、藥改的前進路上邁出了努力創新、大膽實踐的可喜一步,取得了實現社會效益及經濟效益雙營利。現總結匯報如下:

一、社區內涵建設,年年必上新臺階

1月~10月,我們重點抓了社區內涵建設的薄弱環節。①首先,我們建國社區重點抓了65歲以上老人免費體檢,采取與辦事處多方協作、攜手走街入戶,對未在體檢的65歲以上老人進行全面梳理通知,于7月份正式進行體檢。截止今日,全社區的4080名65歲以上老人中我們已體檢3468人,體檢完成率85%以上,剩余部份經調查,均不在本地居住。此次體檢應視為100%完成任務。②把居民健康檔案建檔率提高一定的高度,完成國家規定的指標。自年初起,我們就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從印刷健康檔案到組織人員在各社區的配合下入戶建檔,付出了辛苦,終于在10月1日前完成建檔。我們在原有的基礎上增加了7000份(28000人)健康檔案。截止今日,我們的累計建檔人數已達40800人,建檔率達90%以上,已完成上級下達的指標數。其它指標也均已完成或超額完成國家規定,并已接受了半年考核,且成績優異。例如:婦保、兒保、計劃免疫等工作,多次代表區、市接受省及國家級的檢查。,經多方努力,我們建國社區康復科已正式運營,每月都能取得相應的經濟及社會效益,對社區的康復指導管理工作打下了基礎,填補了社區衛生工作中的不足,現每月康復工作量已呈逐漸上升的態勢。

二、創特色發展是社區工作必須改革之路

社區的衛生工作遵循緊緊圍繞創和諧社會、為社區居民服好務的理念去進行。①我們建國中心在開展康復托老的道路上已走過了3年的里程,從創新的角度,多次被省、市領導及媒體的認可。此次創星級醫院,經專家組充分論證,認為此項工作在我市仍保持創新項目。不足之處就是我們開展的是為社區居民中的孤寡老人、低保、貧困老人,收費標準過低,政府補貼不到位,托老所連年虧損,方向是正確的,社會效益十分明顯,我們將繼續克服困難,為創和諧社區做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應有的貢獻,為政府在民生問題上減輕了社會負擔。我們真誠希望得到政府的更進一步的物力、財力支持。②,由我們建國社區在全市率先開展了社區主任例會制,每月集中各社區主任到我們建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一次例會。內容:總結上個月的社區各項協同衛生工作,布置下月要在社區開展的工作。對社區主任接受新工作進行培訓,互相溝通、傳遞醫療信息。經過一年的實踐,使我們在完成社區各項任務上形成了方便、快捷的體系及保障。經總結,確認這確屬我們所創的一條創新之路。

三、迎檢優秀就是硬道理

查看全文

構建國有林場現代生態林業體系的研究

1當前我國國有林場現狀

上世紀中葉以來,國有林場由小到大,由少到多,逐漸發展起來。截至21世紀初期,我國的國有林場數量已經超過4500處,分布在31個省,總資產額多達600億元,帶動了全國的經濟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后的10a,國有林場發展迅速,顯示出其強大的生命力。但近年來,其發展速度明顯滯后。既有機制的問題,也有觀念、性質轉換的原因,最為重要的還是國有林場發展缺乏動力。新時期,國有林場的性質和歷史使命都逐漸發生了變化,如表1所示,林業不僅要滿足當前社會對木材的需要,還要滿足人們對生態安全的需要。歷史使命的改變使國有林場的發展不能再延續舊的發展模式,我們必須進行改革,構建國有林場現代生態林業體系是推動我國國有林場發展的有效途徑。

2構建國有林場現代生態林業體系的策略

通過上述對我國國有林場現狀的分析,對構建國有林場現代生態林業體系的重要意義有了更深的認識,那么如何構建國有林場現代生態林業體系是人們面對的極大挑戰。筆者通過實地考察以及查閱文獻資料總結了如下策略,希望對國有林場的發展提供思路。

2.1改變經營管理體制

構建國有林場現代生態林業體系需要國家的資金投入,但是這并不意味著無償無限的投入,相關政府部門都切實按照法律法規對國有林場進行建設和管護,以保證國有林場現代生態林業體系的有序發展,因此,必須以最小的投入,獲得盡可能多的生態效益。先前國有林場以增加經濟效益為主,而現在需要將重心均攤,分攤在林業生態和經濟2大類上,此時,“一場兩策”便應運而生了,即1/2的林場作為生態公益林,另1/2林場作為商品林,這種的做法,不僅解決了當前國有林場面臨的嚴重問題—保護生態與經營林場獲得收益的沖突,還有利于構建國有林場現代生態林業體系。

查看全文

大理圣源寺歷史文化及保護研究

大理圣源寺又名“圣元寺”,是大理地區早期佛教寺院之一,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號稱“佛都”,有“大理第一寺”的美稱。圣源寺(東經100°06′,北緯25°50′,海拔2028m)位于云南省大理市大理古城北20km,喜洲鎮慶洞村西,蒼山五臺峰東麓。現存寺院為民國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重修,整座建筑坐西朝東,按中軸線布局,自山門進入依次為過廳、南北廂房和大殿。大理市人民政府1985年公布其為大理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圣源寺因曾經保存《白國因由》一書的雕版,以及正殿格子門上以觀音十八化為題材的精美浮雕而遠近聞名。現今,殿廊左右墻壁上還留有清光緒年間手書《白國因由》和《阿育王傳》的墨跡。然而,現存圣源寺受自然災害和人為損毀嚴重,亟待保護。

一、圣源寺溯源

圣源寺始建于隋末唐初,曾有“殿閣庵堂數十所”[1]是一組規模宏大的宗教建筑群。唐貞觀年間,觀音大士在此顯圣,助南詔蒙氏建國,于是蒙氏重修圣源寺。至宋朝,真宗年間,大理國段氏重修;炎宗①年間,平國公高順貞復建。元朝,元帥楊智重修。迨明時,楊黼、李元陽等都曾對圣源寺重修、擴建。明末水患曾嚴重毀壞了寺院,以致偌大的圣源寺只剩下前殿后塔昭示古跡,直到明末,才有雞足山圣峰寺和雅禪師之徒徹空和尚成為圣源寺住持,修復寺院。清康熙年間,住持中也大師帶領大齡、惺機、含弘、闊周等弟子在殿后開辟新址,又“改創堂殿,左為樓,右為禪室,右辟一所,改鐘樓為觀音閣,左右禪室稱之,前建三教殿……(中略)為祠壇三楹于殿閣之間”[1]。中也大師圓寂后,大齡等弟子“庚午冬建過道,壬申年蓋大門”[1],此舉是對圣源寺的大規模恢復、改建,整個寺院也由原來的坐北朝南改為坐西朝東。七年后(即1706年),住持寂裕將中的觀音十八化部分內容刊刻于大殿隔扇門上。其后,咸豐丙辰(1856年)、同治庚午(1870年),圣源寺兩度遭遇兵燹,“千百年古跡竟成焦土”[2]。光緒壬午(1882年)后又經十余年,終將寺院修復,形成圣源寺如今的格局形式。民國時期,對圣源寺的修復工程主要有兩次,分別于民國七年(1918年)、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留下《重塑圣源圣像并修殿閣廊廡募引》和《重修圣源寺記》兩通碑刻。時期,圣源寺曾遭到嚴重損毀,寺內供奉的佛像皆被破壞,大殿隔扇門上所雕刻的《白國因由》也被刮掉,現在只能依稀看到一些模糊的輪廓,唯殿廊頂上的精美彩繪得以幸存。殿廊兩側墻壁上光緒癸未年(1883年)所留《白國因由》和《阿育王傳》的墨跡,曾被石灰涂抹掩蓋,直至1999年,圣源寺現任住持演圣法師對圣源寺進行搶救性修復,在沖洗墻壁時,才讓這些字跡得以重見天日。距圣源寺南側約15米有觀音閣,為明代建筑②。這里原是圣源寺的鐘樓,坐西朝東,明末水患后,圣源寺主體建筑被嚴重損毀,鐘樓得以留存。清康熙年間,中也禪師重修圣源寺,將其改為觀音閣。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清軍從蒼山花甸壩攻打杜文秀政權,雙方在這里發生了一場激戰,圣源寺被焚毀,獨有觀音閣幸存下來。此閣為重檐歇山頂木結構亭閣式建筑,是大理地區現存古代建筑中年代較早的一處,對于研究白族建筑有一定的價值。云南省人民政府1987年將觀音閣公布為云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圣源寺北側隔墻有“神都”,為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重建。其建筑亦為坐西向東,按中軸線布局,自東向西依次為照壁、大門、過廳、南北廂房、大殿。神都中所供奉最高神癨為“五百神王”,名叫段宗榜,他統率著周圍71個村莊的本主。相傳他不僅是南詔清平官,曾因奉南詔國王勸豐佑的派遣,應緬甸王國的請求,率兵打敗了入侵的獅子國部隊,被南詔封為十八功臣之一,同時還是大理國王族段氏的遠祖。神都是是蒼洱地區較為典型且名氣較高的白族本主廟,民間稱之為“建國神宮”或“中央皇帝廟”。

二、圣源寺歷史文化價值

(一)圣源寺與《白國因由》

《白國因由》是一部記述大理古代歷史與觀音神話傳說的故事集。前述白國因由,后分18段,記述觀音化為梵僧降狀羅剎,金齒龍泉寺下易羅叢村茉莉與黃龍生九子,授記細奴羅立國稱王,救助閣羅鳳擊敗唐朝李宓軍,幫助段思平建大理國,并講經說法,以佛教淳化大理風俗民情等內容。末段為寂裕的后記,簡述其緣起。這部神話傳說式的故事集,將蒙、段兩氏開國神話予以佛教化,從中亦可了解大理受佛教影響極深。這部著作的作者與創作年代均不詳。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圣源寺住持寂裕將《白國因由》做成雕版刻本,并將其中觀音十八化的部分內容刊刻于圣源寺大殿隔扇門之上。1957年2月,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研究委員會曾用原存圣元寺之版片重印,原版片毀于“”之中。1984年,大理州圖書館曾根據原本重排,印成線裝本。1998年10月,又收入《南詔大理歷史文化叢書》由巴蜀書社出版,成為如今通行的版本。在大理地區,這并非第一部以佛教故事講述建國歷史的著作。《南詔圖傳》(創作時間約為公元898年①),是大理地區現存最早將觀音融入到建國歷史中的作品。它對其后云南地區的方志著述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而至今盛行于云南,尤其是大理地區的觀音傳說皆濫觴于此。元末明初成書的《白古通記》,記述了從觀音伏羅剎到阿育王與白國淵源,再到南詔時觀音顯圣七化助南詔建國,三靈白帝育大理開國皇帝段思平的歷史,使得這種將封建王權與佛教的觀音相結合的表述模式不僅得到了繼承,還有所發展。這部“通過編纂白子國譜系,載述南詔大理至明初史事及傳說,為白族展現了古代大理地區輝煌的歷史和一個可以與漢文化相頡頏的儒佛交融的神奇世界”[3]的《白古通記》,它給處于朝代更替的動蕩時期的白族先民以精神慰藉,讓他們有了強烈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及至《白國因由》,學者侯沖曾將它作為“白古通”系小說,對其內容進行了考證。筆者認為,《白國因由》雖然成書較晚,佛教意味較重,甚至在表述歷史時也多為佛教傳說,但這部書將清康熙以前所有的史料、傳說雜糅在一起,并將它們都依附于當地佛教信仰的最高神癨———觀音,終于形成“觀音十八化”②。南詔大理國的王權通過“佛教的阿育王與觀音、土著的女神與山神,以及中國官方文獻描述西南時所記載的重要人物”[4]混合組成一種“怪誕的系譜關系”[4],它“在某種程度上也有傳達史實的功能……是我們理解云南施行佛教意識形態內容及狀況的重要材料”[5]。如今,在圣源寺正殿的墻壁上,我們有幸依舊能看到這樣神奇的組合———除了為人熟知的刊刻于大殿隔扇的《白國因由》及殿廊頂上的彩繪,還有那兩面墻壁留存的墨書,南墻的下闕來自于《白國因由》的序跋,北墻的上闋雖不能完全辨認,但依稀可以看到“阿育王”、“釋迦佛”等字跡。《白國因由》所載的觀音幻化故事,一直與南詔、大理的開國歷史聯系在一起。它所保存的古老傳說神話,對了解和研究大理地區民族、宗教、文學、歷史,具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而《白國因由》出現并僅存于圣源寺并非巧合。因為圣源寺所處的喜洲地區文化歷史悠久,那里不僅是傳說中白國國王張氏、大理段氏、大中國高氏的故里,也是南詔國統一后使用的第二座都城。同時,那里也被認為是《白國因由》一脈承襲的《白古通記》的創作地[6]。據張錫祿考察,圣源寺及觀音閣皆為密宗寺院,且圣源寺內原有大理地區密教十方壇之一的觀音壇[7],足見圣源寺在大理地區佛教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如今,圣源寺觀音閣所供奉“觀音老爹”,白眉長須,面含笑意,和藹可親。“從造像風格來論,他已經完全擺脫了梵僧觀音那副苦行僧的模樣,也沖破了阿嵯耶觀音之神圣化和概念化的手法。觀音老爹造像富于寫實,充滿世俗的生活氣息,并極受民眾信仰和崇拜”[8]。由此亦略可窺知大理地區佛教的一個特征:它不僅曾經代表了南詔大理國的王權特點,并且也已和蒼洱之間的世俗文化融為一體。

查看全文

社區衛生服務年終工作報告

在區委、區政府打造商業門戶區和宜居先行發展戰略目標指示下,在道里區衛生局的全面布置及局領導的大力支持下,我們建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遵照上級的指示精神,舉全院之力,做了大量的有效工作,取得了成績,為創和諧社會,在新醫改、藥改的前進路上邁出了努力創新、大膽實踐的可喜一步,取得了實現社會效益及經濟效益雙營利。現總結匯報如下:

一、創特色發展是社區工作必須改革之路

社區的衛生工作遵循緊緊圍繞創和諧社會、為社區居民服好務的理念去進行。①我們建國中心在開展康復托老的道路上已走過了3年的里程,從創新的角度,多次被省、市領導及媒體的認可。此次創星級醫院,經專家組充分論證,認為此項工作在我市仍保持創新項目。不足之處就是我們開展的是為社區居民中的孤寡老人、低保、貧困老人,收費標準過低,政府補貼不到位,托老所連年虧損,方向是正確的,社會效益十分明顯,我們將繼續克服困難,為創和諧社區做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應有的貢獻,為政府在民生問題上減輕了社會負擔。我們真誠希望得到政府的更進一步的物力、財力支持。②,由我們建國社區在全市率先開展了社區主任例會制,每月集中各社區主任到我們建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一次例會。內容:總結上個月的社區各項協同衛生工作,布置下月要在社區開展的工作。對社區主任接受新工作進行培訓,互相溝通、傳遞醫療信息。經過一年的實踐,使我們在完成社區各項任務上形成了方便、快捷的體系及保障。經總結,確認這確屬我們所創的一條創新之路。

二、社區內涵建設,年年必上新臺階

1月~10月,我們重點抓了社區內涵建設的薄弱環節。①首先,我們建國社區重點抓了65歲以上老人免費體檢,采取與辦事處多方協作、攜手走街入戶,對未在體檢的65歲以上老人進行全面梳理通知,于7月份正式進行體檢。截止今日,全社區的4080名65歲以上老人中我們已體檢3468人,體檢完成率85%以上,剩余部份經調查,均不在本地居住。此次體檢應視為100%完成任務。②把居民健康檔案建檔率提高一定的高度,完成國家規定的指標。自年初起,我們就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從印刷健康檔案到組織人員在各社區的配合下入戶建檔,付出了辛苦,終于在10月1日前完成建檔。我們在原有的基礎上增加了7000份(28000人)健康檔案。截止今日,我們的累計建檔人數已達40800人,建檔率達90%以上,已完成上級下達的指標數。其它指標也均已完成或超額完成國家規定,并已接受了半年考核,且成績優異。例如:婦保、兒保、計劃免疫等工作,多次代表區、市接受省及國家級的檢查,經多方努力,我們建國社區康復科已正式運營,每月都能取得相應的經濟及社會效益,對社區的康復指導管理工作打下了基礎,填補了社區衛生工作中的不足,現每月康復工作量已呈逐漸上升的態勢。

三、迎檢優秀就是硬道理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