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藝術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5 03:02:3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合唱藝術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合唱藝術多重魅力
合唱以它獨特的審美聽覺、多聲部的和聲層次、多種音色的人聲組合,成為最美妙和諧的音樂藝術,在美育和音樂教育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很重視音樂教育,特別是大中小學生的合唱教育,通過合唱這一獨特的藝術形式提高音樂修養和人文素質,使學生進入圣潔的藝術殿堂。筆者多年從事大、中、小學合唱團的組織輔導與訓練工作,對合唱藝術的魅力體會至深,合唱作為一種聲樂藝術,對音樂情感的表達較器樂更為直接,在人類文明的歷史長河中是音樂文化寶庫中的一顆明珠。而在經歷了萌芽、成長、成熟、轉型等發展階段之后,合唱藝術更擁有了廣闊的發展空間,是最易于推廣普及的、最有影響和成效的音樂活動。
一、合唱積淀的文化藝術魅力:傳承歷史演繹經典
西方合唱脫胎于基督教,據傳古希臘荷馬的詩篇伊利亞特中就有許多描繪集體演唱和舞蹈的片段。中世紀以后,器樂音樂遠未成熟,人們已經用合唱來演唱多聲部的復調音樂。在西方音樂文化的發展史中,合唱這種表演形式,無論作為教堂里宗教的工具,還是作為宮廷貴族音樂,以及在后來的歌劇、交響樂中都占據著重要位置。在我國,多聲部合唱在民歌中占據著重要而特殊的位置(如侗族大歌等),西洋合唱藝術傳入至今也已有百年歷史,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歷史時期,都產生了大量耳熟能詳的合唱作品,形成強大的藝術與精神的力量。新文化運動時期,趙元任、黃自等音樂家的合唱作品做出了成功的藝術嘗試;抗日戰爭時期,人民音樂家冼星海最重要和最具影響力的作品就是合唱《黃河大合唱》,它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激發了人民戰斗的勇氣,塑造了中國人民不屈不饒、奮勇拼搏的形象。新中國成立后的《歌唱祖國》《長征組歌》《牧歌》等一些膾炙人口的佳作,體現了我國合唱歌曲的民族風格的嘗試,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出現了很多不同風格和體裁的經典合唱作品,使合唱走進了百花爭艷的繁榮時期,各種合唱演出和比賽,特別是中央電視臺推出的青歌賽的合唱比賽,更是把合唱推向了更高的藝術境界。
二、合唱的聲音魅力:豐富的音色多彩的和聲
古語說:“絲不如竹(zo,南音),竹不如肉(nio,南音)",這里絲指弦樂,竹指管樂,肉指人的歌喉,意為弦樂不如管樂美妙,而管樂再婉轉動聽,也比不上人的歌聲魅力大。合唱藝術可以分為同聲合唱類、混聲合唱類和無伴奏合唱多種類型,合唱的音色包括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低音、童聲以及他們之間搭配產生出來的復合音色,在表演形式上也可劃分為交響樂音樂會、合唱音樂會、歌劇、文藝晚會中的合唱以及合唱比賽等多種形式。合唱具有最廣的音域、最大幅度的音量力度變化和最豐富多彩的音色。合唱作品中,不同的音色、力度和速度呈現出不同的情感和風格,同一首歌曲經過不同歌手的演繹、不同形式的編排常常會具有風格迥異的韻味和情感,如歌曲《天路》韓紅演唱得高亢、寬廣而細膩,而武警男聲合唱團演唱除了細膩還非常粗狂、雄渾和大氣。合唱藝術正是通過和諧的聲音及音色變化,力度的強弱、速度的快慢等形式,用歌聲的方式來表達藝術形象和情感的。在合唱藝術中,聲音始終是核心要素,如果說獨唱追求的是個性,合唱追求的就是共性,因為合唱是整體的藝術,要求其歌唱發聲的統一和諧,才能形成共性的藝術處理與情感表現。合唱藝術也注重每位成員的聲音質量,合唱團員需要對合唱的聲音形成清楚的概念。在合唱訓練中,科學統一而有效的發聲方法是合唱成功的基礎,它要求追求美感的、圓潤的、能將自身的個性融入合唱共性的聲音。指導教師要循序漸進地建立并強化正確的聲音形象和對錯誤聲音的糾正,用正確統一的發聲方法來演繹正確統一的聲音,這樣有利于形成統一和諧的聲音效果。合唱藝術的顯著特點之一就是和聲,和聲可以使合唱產生恢宏無比、氣吞山河的震撼效果,如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貝多芬的《合唱交響曲》等;也能表現虛無縹緲、若隱若現的效果,如拉索的《回聲》、瞿希賢的《牧歌》等。合唱中的和聲是由兩個以上的聲部同步或不同步進行產生的縱向音響效果。聲音的縱向距離不同,音色不同及聲音的多少不同形成了豐富的和聲色彩效果。統一、準確、音色純正是合唱的和聲效果基礎,在合唱訓練中要非常注意每一聲部內聲音的統一和聲部之間音色的統一、音量的平衡、每一個音準確的音高以及橫向樂句的處理,使各聲部旋律線條清楚,層次分明,這樣縱橫細膩處理好合唱,使和聲真正成為合唱的調色盤,可以調整不同的色彩和厚度,可以自由的表達歌曲作品的思想感情和風格特點。而在訓練個人的音準、音質方面,需要充分挖掘人聲的潛力,最大限度地擴展人聲的音域,美化聲音、在個性的基礎上強調共性,這樣才能使合唱的聲音具備深度、廣度和立體感,才能自如地表現聲樂作品。
三、合唱的語言魅力:表達最直接而豐富的藝術
合唱藝術與合唱指揮研究論文
內容摘要:本篇講述了合唱藝術的特點、合唱的分類、指揮拍子的圖示、起與收拍、左右手的配合、合唱聲音訓練的方法與手段、合唱發聲呼吸的運用、共鳴的位置、吐字咬字的規律和方法指揮的案頭工作等。
關鍵詞:合唱藝術合唱指揮
一、什么是合唱藝術
合唱是聲音的共性的藝術,是通過多聲部多層次多種表現手段及處理方法達到高度協和的一種綜合性極強的藝術表現形式,合唱這種藝術更多地是淹沒自己而突出集體,所以它是群體藝術的結晶,是一個有機組合的和諧的整體。
合唱包括了和聲的功能、復調、轉調等多種旋律織體的表現形式。它音域寬廣,音色豐富,極富于聲音表現力。一個合唱團藝術水平的高低,預示了這個團每個隊員的音樂功底、修養和文學造詣。因此合唱指揮又起著至關重要的主導作用。一個好的指揮的排練能給合唱隊員留下最有價值的音樂知識和對音樂的感受力,更能給觀眾留下最有價值的藝術享受。
合唱藝術代表著一個國家民眾的文化藝術素質,體現了時代的精神面貌,它是體現國風國貌的一個方面。合唱本身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對培養人們的集體主義榮譽感和團結精神,具有不可忽視的積極作用和影響。合唱藝術最能夠體現人民群體的思想感情,同時也最能提高人們對音樂的理解,培養人的綜合素質。
合唱藝術發展策略探析
摘要:合唱藝術有利于提高國民文化素養,傳播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團隊凝聚力,引導人們身心健康發展,有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長期以來,我們對合唱藝術進行著艱難的探索,合唱也對各個時期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發揮著不可忽視的助推力,滿足了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此前我國合唱藝術發展進程中存在一些問題,面臨著一些挑戰,基于此,本文以合唱藝術發展現實意義為基礎,總結分析現階段我國合唱藝術發展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新時期合唱藝術發展的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新時期;合唱藝術;意義;問題;策略
合唱藝術起源于西方,從鴉片戰爭開始逐漸引入我國。[1]經“五四”運動的推動,合唱藝術在我國范圍內得到一定的推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合唱藝術呈現出一片繁榮景象。在為“兩個一百年”目標努力奮斗、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國合唱藝術欣欣向榮,多元化發展趨勢明顯,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面臨一些挑戰,值得我們思索。
一、新時期發展合唱藝術的意義
(一)合唱藝術豐富了人們的生活、激發了凝聚力。眾所周知,合唱是一種人們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它要求參與人員具有較好的音樂基礎、演唱能力與配合能力,能夠靈活掌握各類音樂節奏。一直以來,合唱藝術是一種藝術感較強的表現方式,對聲音協調度要求較高。[2]合唱藝術具有顯著的群眾性、社會性、廣泛性等獨有特征,能夠真正滿足人民群眾的藝術需求,陶冶情操,激發斗志,凈化心靈。(二)合唱藝術生動完美地詮釋了集體主義精神。從學生到工人,從兒童到老人,從職員到軍人,從喧囂的城市街頭到靜怡的田間,從邊緣的海島沙灘到金碧輝煌的音樂大廳,合唱藝術營造出了一種積極向上、健康愉悅、團結友愛、追求美好生活的濃厚社會氛圍。合唱藝術引導人們擯棄自身雜念,開闊心胸,對生活充滿希望,合唱中那些豐富的和聲、優美的旋律和變化無窮的聲部,讓人們想象到人性的真善美。(三)合唱藝術培養了愛國主義精神合唱藝術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強大動力,是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向心力的肥沃土壤,其充分彰顯了愛國主義精神、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和團結協作的凝聚力,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從而促使合唱藝術在和諧社會中得以有效延伸。
二、新時期合唱藝術的發展現狀
淺談合唱指揮的肢體語言藝術
【摘要】合唱是一種音樂藝術,本身具備一定的美學價值,群眾性是合唱最為突出的特征。因此,合唱指揮肢體語言的表達效果是合唱水平的決定性因素。本文首先對合唱指揮者的肢體語言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索了提升指揮者肢體語言藝術性的方法,從而有效增強合唱帶給觀眾的視聽體驗。
【關鍵詞】合唱;肢體語言;藝術性
一、合唱中應用肢體語言的作用
(一)有助于合唱者分析研究作品的內涵。肢體語言是展示作品內涵、體現演唱效果的有效方式。在合唱藝術當中,肢體語言具有營造和增強氣氛、烘托合唱效果的作用。在合唱指揮當中合理運用肢體語言,可以更好地展現音樂作品的內涵。合唱指揮最大的職能就是通過肢體語言統一整個團隊的節奏,讓聽眾感受合唱的魅力,引起聽眾的共鳴。為了更好地展現作品的內涵,在合唱演出之前,必須充分把握合唱作品,掌握與合唱作品相關的信息,比如作品的創作背景、音樂風格以及主題思想等。指揮者對作品的理解越深刻,在運用肢體語言時就越是輕松自如。在演繹合唱作品時,指揮者合理運用肢體語言,能夠幫助合唱人員真正理解音樂作品的內涵。(二)有助于合唱者的演唱統一。合唱作為集體性的藝術形式,各個方面必須高度統一,具體包括每一位合唱人員的呼吸、節奏及音色控制等。只有所有元素高度統一,才能體現合唱的效果。指揮者可以通過肢體語言引導所有合唱人員統一面部表情,從而進一步增強舞臺效果。比如在實際的指揮當中,指揮者可以設計一套特定的肢體語言,幫助所有合唱者更好地統一嘴型,從而確保在合唱當中實現頭腔共鳴。(三)有助于提高合唱者的表現能力。合唱指揮在全方位了解作品的前提下,通過肢體語言的設計,提升合唱的藝術美感,從而更加精準地把握和表現音樂作品的情感。不同的音樂作品,所采用的肢體語言也不同。在演唱宗教類的音樂作品時,合唱指揮與合唱人員的面部表情及身體形態都應當保持莊嚴與肅穆;而在演唱爵士風格的音樂作品時,則應當結合音樂的節奏特征,增大肢體活動的幅度,使舞臺氛圍更加輕松活潑;在演唱民族類音樂作品時,則應當結合民族舞蹈及民族器樂,加入相應的肢體動作,從而提升合唱的舞臺表現效果。由此可見,在演繹不同風格的作品時,合唱指揮可以通過運用不同的肢體語言,來提高合唱人員的表現力,增強表演的效果。
二、合唱指揮中的肢體語言
(一)手勢語言。手勢語言的含義極其豐富,可以充分地展現作品多元的音樂思想。合唱團的語言一般通過嘴進行表達,而指揮者則主要通過手來實現語言的表達。合唱指揮的許多動作都是借助手勢來完成的,比如虛拍與實拍、呼氣與吸氣等。大部分教材都對類似的動作進行了詳細的描述。指揮者的手勢通常需要借助左右手之間的配合才能完成,而合唱肢體語言則需要通過指揮者的手勢才能得到充實和完善。(二)面部表情。在指揮過程中,指揮者的面部表情需要以音樂作品的思想為依據,在與其他人員相互配合時,面部肌肉也會隨之發生變化。對指揮者而言,面部表情同樣也是體現藝術感染力的一種方式,面部表情的任何微小變化都是音樂作品情感及內涵的體現,同時面部表情也是除手勢之外最為重要的一種肢體語言。通過面部表情的變化,合唱指揮者不僅能夠更好地傳遞信息,同時還能呈現出豐富的作品思想。對合唱指揮者而言,在所有肢體語言當中,面部表情可以說是最為豐富的。(三)身體語言對合唱指揮者而言,常用的身體語言有兩種,第一種是常規身體語言,包含指揮者的手勢動作及面部表情,第二種是合唱指揮者的身體動作,屬于綜合性的身體語言。后者具體又可分為兩大類,也即坐姿與站姿。優秀的合唱指揮其站姿與坐姿也非常標準。指揮者詮釋作品的前提是必須具備優良的坐姿及站姿。如果指揮者的體態不符合標準,就無法讓合唱人員及觀眾充分領略到合唱的獨特魅力。彩排時,指揮者要懂得運用身體語言,以幫助合唱人員理解作品。演出時,指揮者要運用身體語言幫助觀眾將想象與視聽體驗進行統一,從生理層面與心理層面加深觀眾的感受,獲得最理想的舞臺效果。
合唱藝術現代性發展思考
一、合唱藝術之我見——歷史溯源
近年來,許多學者都認為合唱藝術是一百多年前從國外傳到中國的一門“洋藝術”,我們“洋為中用”,經過一百多年的歷練,發展成為了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合唱藝術。而我的看法,卻與上述觀點有所不同。我認為合唱藝術從漢代就已經出現了,是我國土生土長的一門音樂藝術形式。《晉書•樂志》曾記載:“相和,漢舊歌也;絲竹更相和,執節者歌。”“凡此諸曲,始皆徒歌,繼而被之管弦。”這就說明,“相和歌”是配以管弦樂隊伴奏,一人唱、眾人和的一種合唱藝術形式。對于漢代的歌唱藝術,司馬相如在其著作《上林賦》中,有過“千人唱,萬人和”的描寫。“和而歌之”“和聲而歌”就是“相和歌”的藝術表現形式,這也正是合唱藝術的歷史前身。這足以證明合唱藝術是中國自古以來就存在的音樂藝術形式。而外來音樂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我們在吸收國外合唱藝術的創作、表現形式和表演風格的同時,結合本民族的特色,開辟了合唱藝術的多元化發展道路。
二、合唱藝術之我見——現代性透視
漢高祖劉邦為了鼓舞官兵的士氣,創作了千古絕唱《大風歌》,“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劉邦一人在前領唱,眾人在旁和唱,聲勢浩大,創造了“三百里內皆來觀”的空前景象。鴉片戰爭后,國門被外來侵略者打開,既帶來了毒害國人的鴉片,同時也引進了國外獨特的合唱藝術,為我國的合唱藝術注入了新鮮的血液,那時的合唱主題基本都是抵御外來侵略者、振興中華的。而到了“五四”運動的爆發,合唱藝術出現了藝術化的傾向,但合唱主題還是具有愛國主義情結。到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合唱藝術具有強烈的政治指向性。直到新中國成立以后,合唱藝術才開始蓬勃發展,題材、表演形式和創作體裁都出現了較大的變化。然而好景不長,60-70年代,因諸多原因合唱藝術的發展受到了阻礙,直到1978年,才迎來了合唱藝術發展的新局面,且其逐漸呈現出了多元化的發展景象。合唱藝術經歷從古代——近代——現代——當代的歷史演變過程,呈現出了現代化的前進步伐。古代的合唱藝術呈現的是“一呼百應”的效果,沒有組織、規則,完全是自發的形式;近代合唱藝術是組織有序的,目的是抒發深深的愛國情思;現代的合唱藝術大多是歌唱祖國,抒發個人感情的藝術形式;而當代的合唱藝術,則更多的是為我國構建和諧社會而吶喊助威。從中不難看出,當今的合唱藝術不管是從形式演變還是從演唱規模來看都具有了現代化的水平。音樂藝術是時空結合的藝術,表現的是“樂舞精神”。合唱(聲樂藝術的一種特殊表演形式)是時間藝術,舞蹈是空間藝術,而現代化的合唱藝術是將這兩者完美結合,在華麗的舞臺上,演唱人員按照各自的順序依次走上表演場地,有一人獨自站出來領唱,一人手持指揮棒進行指揮,還有一些人在旁手持樂器伴奏,當然身著華麗舞服的舞者也是其一份子,呈現給了人們一種可聽與可視相結合的欣賞模式。
三、合唱藝術之我見——多元化走向
合唱藝術由單一的形式演變成為多元化的趨勢,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合唱創作、風格和構成方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下面我們就逐一探討它們的多元化走向問題。
合唱指揮藝術肢體語言分析
一、指揮藝術
(一)指揮一一群體音樂表演形式的“演奏”藝術。從某種意義上說,指揮首先應該是一門隸屬于音樂二度創作的“演奏”藝術。只不過指揮家手中掌握的“音樂生產工具”已不再僅限于某一特定樂器(如鋼琴、二胡、定音鼓,及其自身的聲帶和共鳴腔體等),而是一支符合一定規格、具有相應編制的音樂表演團隊(包括各種類型的合唱隊和樂隊)。所以,這就要求指揮家對團隊中各種“樂器”(包括人聲在內)的演奏性能和表現特征等做出全面、深入、系統、熟練的精深掌握。只有這樣,才能在“演奏”各類合唱隊或樂隊這種高級“樂器”時真正做到“人器合一”,使指揮家本人和他演奏的“樂器”(即各類合唱隊或樂隊)有效地融為一體,從而得心應手、靈活自如地為音樂表現服務。(二)指揮——群體音樂表演形式的“導演”藝術。如果說音樂藝術中的作曲相當于電影藝術中的“編劇”的話,那么指揮就相當于電影藝術中的“導演”。所以,在群體音樂表演形式中起“導演”作用的指揮,不僅自己要對作品的整體藝術風格甚至每一個音樂細節都了如指掌,而且要將自己對作品整體風格的把握、對這些音樂細節的藝術處理,都準確無誤地傳遞給每一位表演參與者(即合唱隊員),并以高屋建瓴的藝術見解,統一所有參與者對作品的理解與認識。這樣才能在全面、深刻地掌握作品創作意圖的基礎上,在排練、演出的藝術生產過程中,真正快捷、有效地統攝起這一群體音樂表演形式的全局。(三)指揮——群體音樂表演形式的“領導”藝術。指揮這一掌控群體音樂表演形式全局的綜合藝術,除要負責訓練團隊等日常藝術事務以外,還必須負責團隊的各種組織、建設工作,并盡可能客觀、即時地了解隊員的各種相關信息,從而全面、牢固地把握團隊的發展方向。可見,指揮不僅是團隊的藝術指導,而且還是團隊許多其他事務的統籌、協調者。所以,無論各現存團隊的歷史和現狀如何,指揮必須在客觀上真正擔負起團隊的實際領導工作。
二、指揮形態變化
一般情況下,指揮站立時,雙腳可微微分開,胸脯自然挺起,腹部自然收緊,兩肩自然放松,雙臂彎曲抬起,雙手張開,手指微微彎曲分開,放至胸線,距身體適當距離,手腕微微下沉,手掌向下向前,面對合唱隊員,雙手間的距離以能有效控制整個團隊為宜。手位的高度應在略低于視平線的高度上,手位過高,會阻擋視線,影響指揮與隊員的交流,手位過低,會遠離視線,起不到傳達信息的作用,最恰當的位置,應該是能夠使手、眼和隊員三者有效地聯結在一起的高度。指揮的動作是一種無聲的語言,它是靠動作幅度大小的變化、手位高低變化、方向縱橫變化,反射銳、鈍變化,手勢虛實變化,肌肉緊張度的張、馳變化,動作簡繁變化,意識的“主動”與“被動”化,距離身體的遠近變化等手段來表現力度、情緒、“語氣”及色彩變化的。(一)力度變化。在實際指揮過程中,由于人的所有活動都是受大腦支配的,人的身體各部位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指揮的動作往往會從手臂動作的大小、肌肉緊張度的高低及面部表情的變化等各方面協調動作,所以,指揮者常常會同時調動多種手段來實施指揮。如漸強時,指揮一面逐漸擴大動作幅度,一面提高手位,一面加強面部表情(特別是眼神)的變化,一面增強肌肉的緊張度。再如,表現漸弱時,一面降低手位,一面讓手臂靠近身體,一面手心自上而下翻轉,一面還要降低手的緊張度等。應當說明的是,聯合使用多種手段,往往比運用單一手段指揮更有效果。因此,當多種手段協調使用的時候,其中的每一單一手段變化幅度便可適當降低。(二)情緒與語氣變化。指揮的手勢,一方面要按照節拍的序列循環運動,以表達音樂的基本節奏、節拍和情緒要求;另一方面,出于情感的表達和刻畫需要,指揮還必須學會運用雙手表達語氣。人們歌唱的語氣和說話交流的語氣一樣,包括堅定、委婉、率直等多種情況。指揮表達語氣變化的方式,主要通過手指、手掌、手腕、手臂的收放及身體動態的配合來實現。一般來講,動作越小,越利于細致的刻畫;動作越大,越利于較重的語氣刻畫。語氣的表達往往需要呼吸來支持,良好深入的呼吸能夠支持良好的進聲;良好的進聲,是完成富有語氣、細致刻畫的起點和基礎。
三、需要注意的手勢問題
以下是幾種常見的持棒方法:(1)拇指、食指、中指持棒。此方法是將指揮棒固定在拇指、食指和中指之間,將指揮棒柄部輕抵掌心,用拇指和食指的指尖捏住棒身,中指護在棒側。這種持棒法的優點是手腕可以靈活運動,棒尖活動角度自由,利于揭示細微的音樂情緒。不足之處是,對音樂的力度表示略微薄弱。(2)抓握式持棒。此方法的特點是持棒穩健,力度較大。不足之處是,手腕不夠靈活,棒尖活動角度受局限,不宜表達細致的音樂情緒。(3)食指、中指夾棒。此方法是將指揮棒夾在食指、中指之間,手呈握拳狀。這種持棒法的優點是手腕的靈活性與動作力度可以兼顧,適合做各種音樂情緒的表達。不足之處是,持棒的穩定性較差,在運動中容易滑落。指揮面對的是多聲部的音樂作品和擔負多聲部音樂表演的演唱或演奏組織。要完成復雜作品的指揮任務,有時需要雙手反向同時運動,有時需要雙手分工。作為指揮,能夠自如地實現雙手分工,是一種更高一級指揮層面的工作方式,需要通過一定時間的練習才能獲得。指揮的任務是解釋音樂作品和對作品進行二度創造。在此基點上,需要注意的指揮手勢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所有的手勢必須符合音樂作品的需要,任何與作品無關或不相適應的手勢都必須防止或丟棄;任何企圖表現自己的想法和行為都是不必要甚至是錯誤的;手勢的高度、寬度,肘腕的曲度以及與身體間的距離,必須適中,過寬、過窄、架起或與身體間的距離過遠或過近,都會影響動作的協調和美觀;指揮的手勢應干凈利落,不要“拖泥帶水”,不要使身體搖動或僵硬。腳下要穩,要“生根”,要穩重并能生動地進行指揮活動;面對簡單織體或結構變化,指揮手勢要簡練;面對復雜織體或結構變化,指揮手勢要豐富,做到簡繁并舉。
合唱藝術情感重要性論文
摘要:合唱的“統一”就是聲音的統一,情感的統一。情感是歌唱藝術的靈魂。在排練過程中,指揮要運用準確、生動、形象的語言,多方位啟發合唱隊員深刻理解音樂的內涵,力求準確地把握每首歌曲的不同情感特征,做到聲情并茂。
關鍵詞:合唱藝術情感表現聲情并茂
合唱藝術是聲樂的最高形式。在人類音樂發展史上,合唱以其獨具魅力的藝術形式被人們所接受,是普及性最強、參與面最廣的高雅藝術品種之一。通過合唱這種藝術實踐,能夠使人真正感受到藝術的美、和諧的美、生活的美、健康人格的美。由于合唱藝術是集體演唱的形式,故在合唱訓練中,大多強調的是合唱的共性因素,如:力度的統一、聲音的統一、表情的統一等,以形成集體歌唱的合力。但在強調共性特征的同時,往往忽略了音樂藝術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即情感表現。這就使得原本應該很優美的、很有思想內涵的聲音缺乏神韻和藝術感染力。那么,在集體性的合唱藝術中,怎么才能達到既要追求聲音的共性,又能很好地表現音樂情感和作品的個性特征呢?下面試從幾方面談起。
一、音樂是感情的藝術
音樂是人的思想與情感的真實反映,情感性是音樂的基本屬性。再高超的演唱技巧,如果忽略了情感表現,音樂也就失去了感染力,蒼白無力,空洞乏味。
作為音樂表演者,準確地理解、把握作者創作時的思想情感非常重要,只有將自己的情感體驗融入其中,再進行二度創作,才能將音樂的形象豐滿地塑造出來,使聽眾產生共鳴。黑格爾曾說:“音樂是精神,是靈魂,它直接為自身發出聲音,引起自身注意,從中感到滿足……音樂是靈魂的語言,靈魂借聲音抒發自身深邃的喜悅與悲哀,在抒發中取得慰藉,超越于自然感情之上,音樂把內心深處感情世界所特有的激動化為自我傾聽的自由自在的,使心靈免于壓抑和痛苦……”在欣賞音樂作品時,通過聽覺器官得到的音響效果,直接與人的生活經歷相碰撞,使欣賞者產生時空的超越,與音樂的內容產生共鳴,用自己的情感去思考,得到新的結論。指揮家小澤征爾欣賞了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感動得流下了熱淚,他說:“從樂曲中我感受到了人間最底層的心聲。”
農林院校合唱藝術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農林院校;合唱藝術;合唱
【論文摘要】合唱藝術在大學生的成長成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農林院校中合唱藝術普及狀況卻不容樂觀,筆者從多年的合唱教學和組織工作經驗中分析,認為普及合唱應從明確意義、分析現狀、創新手段等三方面著手。
合唱藝術在大學生的成長成才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近些年來,合唱團體不斷發展壯大,特別是合唱賽事促生了眾多的大學生合唱團,在一定的程度上呈現了合唱藝術面上的繁榮,但冷靜地思考后不難發現,在農林院校中,由于種種因素合唱藝術并不像我們想象那樣擁有令人欣喜的局面,在普及效果和普及手段上都有很多的不足,筆者認為普及合唱,意義還需明確,對象還需分析,手段更需創新。
一、合唱藝術在大學生成長成材中的意義
(一)合唱是培養團隊精神最好的方式之一
作為一種群體性藝術,追求的最終目的是一種集音色、表情、力度、速度、氣息、感情等方面因素的高度統一的藝術,達到這種統一,要求隊員之間相互配合、聆聽、默契,更需要隊員擁有細膩的內心情感和較強的自控力,長期的合唱訓練,可以使合唱隊員潛移默化的理解了合作的重要性和達到合作所需要的努力,進而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
合唱藝術美學論文
摘要:合唱是一種集體性的多聲部聲樂藝術,其不僅可以給聽眾帶來聽覺上的享受,同時也具有很強的視覺感染力。合唱藝術既具有一般的音樂美學特征,又有著自己獨特的美學品格,其歌唱氣息持久、音色變幻多端、聲區轉換靈活,具有很強的美學表現力。基于此,本文以美學角度為切入點,首先分析了合唱藝術美學的內涵,然后論述了合唱藝術的特點,最后就基于美學角度的合唱藝術的美學特征作進一步探討,以期幫助人們更好地感悟合唱藝術之美。
關鍵詞:美學角度;合唱藝術;美學特征
合唱是一門集體演唱多聲部聲樂作品的藝術門類,其最早起源于歐洲的宗教音樂,并伴隨西方音樂藝術的發展而不斷演變成熟,最終成為音樂領域最具影響力與代表性的一種藝術形式。合唱過程中,需要眾多演唱者彼此配合,在著裝搭配、演唱協調、伴奏附和等方面達成統一,充分展現人聲交響之美,為聽眾帶來一場宏大壯觀的音視盛宴。合唱藝術在國內的發展時間較短,僅有百余年的歷史,但其憑借自身適應性強、感染力強的特點迅速在國內得到普及與發展,其藝術之美也迅速被人們所知曉,通過研究合唱藝術的美學特征,有助于人們更好地理解這門音樂藝術,使之得到更好的發展。
一、合唱藝術美學的內涵
合唱藝術美學屬于音樂美學的范疇,它是聯系合唱藝術與大眾審美實踐的橋梁和紐帶。合唱藝術美學從美學角度出發,系統、全面地分析合唱藝術在創作、表演過程中所展現出來的美學情趣,分析并研究合唱藝術所蘊含的美學因素,進而挖掘和探尋合唱藝術的本質特征。合唱藝術美學是音樂藝術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時展的必然結果,它從本質上來講就是站在音樂美學角度去研究合唱的內在藝術規律,并準確詮釋這門藝術的審美創造特征。
二、合唱藝術的特點
西方合唱藝術在桂林發展
在中國漫長的抗日戰爭歷程中,人民大眾掀起的群眾抗日救亡運動熱潮遍及全國。抗戰全面爆發后,武漢立刻成為了全國抗戰文化的中心,群眾抗日救亡歌詠運動進行得如火如荼。但是隨著1938年武漢淪陷之后,這個抗戰文化運動中心也就瓦解了。與此同時,中國南方的又一個抗戰運動文化中心桂林,正在悄然興起。抗日救亡群眾歌詠運動開始在桂林轟轟烈烈、波瀾壯闊地開展起來,成為桂林抗戰文化藝術中最普及、最活躍也是最受歡迎的形式。眾所周知,合唱藝術20世紀初從西方傳入中國,而中國最初的群眾合唱從“學堂樂歌”開始。合唱在中國民間有著悠久的歷史,中國南方很多少數民族中都存在多聲部民歌合唱。然而西方合唱這種音樂形式從傳入中國的那一天起,就遭遇了中國近現代歷史上政治斗爭、社會變革最為激烈的時期,所以中國合唱的發展在題材、內容和形式方面開始了一條順應中國國情、為抗戰服務的中西結合式的發展道路。在抗戰文化中心廣西桂林,西方合唱藝術從群眾歌詠運動開始蓬勃發展起來。
一、大規模頻繁的演出
從1936年桂林初中歌詠團公開出版抗日壁報演奏抗戰歌曲開始,到1944年桂林文化界抗戰工作隊到前線慰問為止,桂林的群眾歌詠運動持續了漫長的8年時間,這是國統區其他任何一座城市都沒有的。在規模宏大的抗戰歌詠運動中,桂林舉行了多達幾十次的群眾歌詠集會。據史料記載,比較大規模的有以下幾次:1938年1月8日晚上,在桂林市公共體育場舉行的“萬人火炬公唱大會”。這是抗戰期間桂林舉行的第一次大規模群眾歌詠集會。據說美國福克斯公司駐桂記者把這次歌詠集會拍成電影,影片傳到美國總統羅斯福那里,他看后對中國人民的抗戰熱情大為贊賞。1939年5月7日,在桂林市公共體育場舉行的廣西省會國民基礎學校兒童抗戰歌詠比賽。1939年7月8日舉行的7•7抗戰建國兩周年紀念歌詠大會。1940年4月7日舉行的桂林歌詠界勞軍大會唱。1941年、1943年分別舉行的廣西省會社教擴大運動周大會唱等。1944年4月4日至6月初,進行為期兩月的規模宏大、人數眾多的音樂活動。
二、大批愛國進步音樂家抵達桂林
抗戰時期的桂林,很多學校、工廠、政府部門以及社會團體都成立了歌詠隊。這些團體用自己的喉嚨持之以恒、積極熱情地排練演出抗戰救亡歌曲,來動員、教育、組織民眾,極大地推動了歌詠運動的發展。與此同時,包括滿謙子(1935)、吳伯超(1938)、陸華柏(1937)、張曙(1938)、林路(1938)、胡然(1938)、任光(1938)、舒模(1938)、章枚(1939)、孫慎(1940)、薛良(1940)、王義平(1940)、劉式晰(1940)、姚牧(1941)、甄伯蔚(1941)、李凌(1942)等一批愛國進步專業音樂人士也都在這一關鍵時期陸續抵達桂林。環境的變化使音樂家們追求的音樂重心也發生了變化。在國難當頭時,他們以滿腔的愛國熱情身踐力行地投身到以抗日救亡歌詠為主的音樂文化活動之中,同時還培養了一大批后方的音樂師資隊伍,為抗戰時期的音樂文化運動作出了重大貢獻。
三、抗戰合唱作品陸續誕生,音樂家身踐力行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