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作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5 01:44:0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旱作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旱作節水農業
黃驊市地處渤海之濱,現有耕地73.5萬畝,其中旱地、半旱地56萬畝,占耕地總面積的76%。年降水約550mm,主要集中在7、8月份,常年干旱時間達9個多月。連年干旱,地上水枯竭,地下中淺層水含鹽量過高,不能利用,加之旱地多瘠薄鹽堿,適耕期短,蓄水保墑能力差,這些都嚴重制約了黃驊市農業乃至農村經濟的發展。2012年,由國家投資建設的萬畝旱作農業示范基地項目正式落戶黃驊市,為該市旱作節水農業發展提供了一次難得的機遇,同時也面臨嚴峻的挑戰,如何做好旱作節水農業示范項目成為當前的重要課題。
1節流與開源并重發展旱作節水農業迫在眉睫
黃驊市有農田灌溉條件的村莊不多,主要分布在官莊鄉、呂橋鎮、羊二莊鎮、常郭鎮四個鄉鎮的部分村莊,灌溉用水主要來源于捷地堿河和機井水,其余地方都是靠天吃飯。雖然每年出現干旱情況時,相關部門會適時采取措施進行人工降雨,同時鼓勵村民挖掘坑塘,儲蓄水源。但在灌溉農田方面水源還是比較緊缺,當開源遠遠不能滿足灌溉用水需求時,節流不失為一種有效措施。發展旱作節水農業不僅僅是節水灌溉,還可以轉變傳統用水、管水方法。通過示范基地建設,農田降水利用率可以提高8%~10%,達到53%,在平均年降水量552.5mm的條件下,平均每畝每年可節約水源29.4~36.9m3。由此可見,發展旱作節水農業迫在眉睫。
2硬件和軟件匹配突破項目區農業發展瓶頸
黃驊市農業種植還是以傳統耕種方法為主,農田基礎條件較差,種植技術相對落后,糧食產量不高,這是制約該市農業發展的瓶頸。在旱作節水農業示范基地,計劃從田間工程、推廣農業技術以及建設實驗室三項工作著手,使項目區農業發展硬環境和軟環境都有所提高。
2.1田間工程。在示范區將鋪設PVC防滲管道4萬m,修建機耕路1.6萬m,維修機井及機電配套8眼,新建橋涵12座。建成后,項目區田間基礎設施將得到很大程度的完善。
臨夏州旱作農業播種技術
臨夏州農業生產現狀決定了旱作農業是全州農業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臨夏州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地區,85%以上的人口在農村,70%以上的耕地是山旱地。山旱區既是臨夏州玉米、馬鈴薯、小麥等糧食作物的主產區,也是“三農”工作的重點和難點所在。長期以來干旱少雨嚴重制約著種植業整體素質和效益的提高,而州內的東鄉縣、永靖縣、臨夏縣、廣河縣大部分為降雨500mm以下的干旱、半干旱地區,區域內植被稀少、十年九旱、土地瘠薄,常因春旱而無法適時播種,或在農作物生長的需水關鍵時期遭遇“卡脖子”旱,糧食生產形成了大旱大減產、小旱小減產的不穩定局面,干旱問題是長期以來制約臨夏州旱作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根據臨夏州耕地少,山旱地面積大,旱作農業分布廣,水資源短缺,春旱和初夏旱發生的頻率高的實際,臨夏州推廣了一批以保水、蓄水、節水為主要內容的旱作農業綜合新技術,取得了非常明顯的增產增收效果。臨夏州自2006年引進示范推廣以來,玉米產量12600kg/hm2,較一般傳統覆膜增產35%以上,收入為小麥的2~3倍,呈現出明顯的抗旱增收效果。特別是近幾年推廣的全膜雙壟溝播技術,使全州旱作區4.58萬hm2全膜雙壟溝播農作物出苗整齊,生長良好,呈現出勃勃生機,可與川水區灌溉作物相媲美。從長勢情況看,全膜玉米比露地玉米株高高出50~60cm,葉片多5~6葉;總根量比半膜玉米增加19條,側根增加12條,株葉面積增加0.67~1.89倍;耕作層含水量比半膜玉米高30%,比露地玉米高50%以上。2011年臨夏州推廣全膜雙壟溝播技術7.14萬hm2,為全州16萬種植戶增產糧食1億kg,人均增收232.50元。旱作農業技術的示范推廣,給臨夏州農業帶來了新的希望,結束了臨夏州農業長期以來靠天吃飯、被動抗旱的局面,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得到極大提高,使臨夏州的農業生產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
1臨夏州農業生產的現狀
1.1全州總耕地中水澆地面積小目前臨夏州耕地構成中,山地10.88萬hm2、川地2.89萬hm2、塬地1.28萬hm2。在耕地中,水澆地4.44萬hm2、水平梯田3.46萬hm2、條田2.33萬hm2。從耕地構成中可以看出,山地面積大,水澆地不到總耕地面積的1/3。
1.2擴大水澆地面積難度大根據全州水資源普查資料,全州地下水總儲量約36667m3,其中可利用的只有1102m3,占3.59%。地下水儲量少,只能解決人畜飲水問題,在農業灌溉上沒有開發價值。地表水過境水量雖然豐富,但是由于分布不勻、開發難度大,加之資金缺乏,在短期內無法大幅度擴大水澆地面積。
1.3干旱少雨是困擾臨夏州農業生產的因素根據氣象資料,臨夏州洮河中下游、劉家峽水庫以下的黃河沿岸及永靖縣西北部年降水量200~300mm;永靖縣東北部和西部地區、東鄉縣東西兩邊半山區年降水量300~400mm;東鄉縣東部高山地區、大夏河下游、廣通河中下游、臨夏、積石山兩縣北部年降水量400~500mm。旱作農業又叫雨養農業,指的是半干旱和半濕潤易旱地區沒有灌溉條件需要抗旱播種的農業。根據旱作農業的定義,綜合耕地構成與耕地分布區域的常年降水量可以看出,今后旱作農業在臨夏州農業生產中將逐漸占重要地位。
2臨夏州旱作農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旱作農業建設指導方案
為加大以馬鈴薯全膜壟作栽培技術為主的旱作農業綜合技術的推廣應用力度,確保全面完成2012年全縣旱作農業項目任務,提高旱作區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加快旱作區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根據省、市要求,結合我縣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實施原則及目標任務
(一)實施原則
堅持盡量集中連片、實行整村整鄉規模推進。通過補貼地膜、種子和覆膜起壟機械,實行技物結合,做到良法與良種相配套。采取科技入戶的辦法,確保各項技術隨地膜補貼直接到戶,提高技術的入戶率和到位率。
(二)總體任務
2012年計劃在全縣16個鄉鎮推廣全膜壟作馬鈴薯栽培面積5萬畝。平均畝產達到1500公斤,比對照(不覆膜)畝增產400公斤,年增產馬鈴薯2000萬公斤。
高附加值旱作農業發展現狀
摘要:本文對正寧縣高附加值旱作農業發展現狀進行了總結,并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發展建議。
關鍵詞:高附加值;旱作農業;發展現狀
一、旱作農業發展現狀
(一)概況
正寧縣位于甘肅省東部,子午嶺西麓。全縣轄8鎮2鄉,94個行政村、677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3.5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1.3萬人。境內被四郎河、支黨河、嘉峪河分割為四塬三川,屬雨養農業區,為大陸性季風半濕潤半干旱氣候區,平均海拔1460m,年降雨量718.8mm,年日照時數2294.3h,>10℃的有效積溫3433.6℃,年均氣溫9.4℃,無霜期168d左右,土壤主要為黑壚土,耕層深厚,土壤肥沃,光照充足,雨熱同期,現有耕地28667hm2,其中糧田19153hm2,是典型的旱作農業縣。正寧縣光熱資源豐富,實行一年一熟和兩年三熟農作制,降水資源偏少是正寧縣農業生產的重要限制因素。玉米、冬小麥是主要糧食作物。近年來,通過地膜覆蓋特別是全膜雙壟溝播技術的推廣應用,旱作農業示范區玉米產量有了大幅度提高,平均增產7.54%,取得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近年玉米種植面積基本穩定在6667hm2左右,其中2018年面積最大,為7333hm2,以全膜雙壟溝播技術為主的旱作農業技術,為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主要農作物生產技術模式
旱作農業與節水灌溉調研報告范文
一、基本情況
××管理區土地總面積34萬畝。其中耕地16萬畝,草場12.9萬畝,林地3.4萬畝。下轄四個管理處,24個自然村,總人口2.4萬人。
區內地上水系主要有閃電河和沙井子河兩條河流:閃電河南北貫穿全區,沙井子河東南、西北向流經小城子管理處大梁底草灘,匯入閃電河。淺層含水層系指處于地層最上部的孔隙潛水含水層。榆樹溝管理處和小城子管理處位于閃電河兩岸。以閃電河沖積成因為主,含水層連續性較好。閃電河兩岸地下水水位埋深多為1—2m,其余地帶地下水水位埋深一般在2—7m之間。含水層底板的埋深一般不超過20m,局部地段達30—40m,黃土灣東北部的含水層底板埋深只有10m左右。深層含水層為孔隙承壓含水層,水量豐富。單井出水量普遍在100m3/h至200m3/h之間,屬富水性強的含水層,為人畜集中供水及農田供水的理想含水層。當水位降深為10m時,各富水等級區的單井抽水影響半徑均為387m。深層含水層的巖性為含泥質砂礫石,且泥質含量較高,透水性能相對較差,富水性屬較貧水區。當含水層厚度為29m,水位降深值為10m,單井出水量為76m3/h。其單井抽水影響半徑為274m。根據張市地質第三大隊鉆井記錄和我區資料記載,項目區承壓水含水層埋藏深度一般為150-175m之間,含水層厚度一般在20-65m左右,最大厚度為75.23m。根據資料計算,總補給量8278萬立方米/年,調節儲量6923萬立方米/年,動儲量1355萬立方米/年,靜儲量15558萬立方米。
二、節水灌溉發展情況
為改善管理區農業基礎設施,提高農業經濟效益,自2003年以來,我區大力實施節水灌溉。其節水灌溉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1998-2000年采用鋁合金管道式全移動噴灌機,該灌溉方式較渠灌節水,但費時費力勞動強度較大;2001-2002年采用鋪設地下防滲管道,地面建出水栓,利用卷盤噴灌機進行澆灌,該灌溉方式雖然節約人力物力,達到了節水的目的,但該噴灌機要求壓力較高,需配套大功率高揚程潛水泵,因此該灌溉方式耗能較高;2003后以后采取鋪設地下防滲管道利用指針式噴灌機進行澆灌,該灌溉方式達到了節水、節能、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前兩種灌溉方式無論從節水、節能和工作效率上都與后種灌溉方式相差懸殊,其唯獨優點是不受地塊限制,而后種灌溉方式受地塊限制,一是要求面積要大,二是其澆灌范圍內不能有障礙物。但我管理區大部分土地還屬管理區支配,因此該灌溉方式目前在我管理區還是比較適宜的,是具有推廣應用價值的節水灌溉方式。節水灌溉的建成使我區廣大干部職工充分認識到噴灌機技術的先進性,以及帶來的良好的經濟效益。我們充分體會到它具有節地、節水、高產、高效等突出優點。農業基礎設施的改善大大推進了我區種植業招商引資工作進展,截止目前來我區租賃承包土地的公司和個人11家,租賃承包土地19610畝,每年交納承包費235萬元。另外,租賃承包土地的公司和個人2006年種植馬鈴薯16000畝,具統計每畝馬鈴薯需人工費150元,16000畝馬鈴薯可為我區職工群眾創利240萬元。不但解決了我區剩余勞動力,同時也拉動了區域經濟的發展,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旱作與節水推廣應用狀況
有機旱作農業高質量發展探索
摘要:發展有機旱作農業是山西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舉措,更是山西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選擇。針對如何解決制約有機旱作農業發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問題,提出山西要聚焦良種良法配套,加快健全有機旱作農業技術體系;聚焦有機旱作農產品,提速完善有機旱作農業產業體系;聚焦“水土肥”管理,推動建立有機旱作農業生產體系;聚焦優精特要求,著力打造有機旱作農業標準體系,推動山西有機旱作農業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有機旱作農業;標準化;高質量發展
1引言
步入新時代,發展有機旱作農業是山西農業發展的正確方向。2017年6月,視察山西時明確指出有機旱作農業是山西農業的命脈,山西要堅定不移地發展山西農業的傳統技術特色——有機旱作農業。山西省委、省政府深入貫徹落實重要指示精神,堅持新發展理念,頂層謀劃,高位推動,出臺了《加快有機旱作農業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和年度行動計劃。同時以創建有機旱作農業示范市、示范縣和封閉示范區為抓手,實施耕地質量提升、農水集約增效、旱作良種公關、農技集成創新、農機配套融合、綠色循環發展六大工程,探索具有山西特色的有機旱作農業體系。
2山西發展有機旱作農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山西不斷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有機旱作農業,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仍存在技術創新能力低、品牌引領作用差、生產經營體系尚未成型、標準化建設有待完善等發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問題。2.1技術集成應用不能滿足生產需要,技術創新能力急需提升。山西目前雖然引進借鑒了優秀的旱作技術并加以發展,但是技術集成應用仍然很難滿足生產的需要。尤其是在抗旱品種、栽培技術、農機配套等方面仍然沒有做到高效集成,協同創新的技術增長能力仍有欠缺?,F在山西有機旱作配套良種的選育、推廣和應用等技術遠遠無法滿足生產的實際需求,仍存在著技術集成薄弱與有機旱作農業快速發展之間的矛盾。例如,栽培技術方面,糧食作物栽培技術也是良莠不齊,雜糧栽培技術發展相對滯后;農機配套方面,現有適用于丘陵山區的農機用具品種少,專用的雜糧聯合收割機械發展水平偏低,雜糧的機械化收獲率和代用機械使用損失率都不盡人意,不能滿足生產需求,特別是谷子和豆類,存在著“無機可用”“有機難用”的處境。2.2有機旱作農業高端供給不足,品牌引領作用尚未真正形成。目前山西對有機旱作農產品缺少深加工,加工轉化能力較弱,水平較低,高端供給不足。與此同時,山西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數量少,規模小,存在著企業加工能力弱與企業效益增長需求之間的矛盾。例如,山西僅有3家農業深精加工水平較高的企業步入2019年全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500強;全國百強企業僅有1家,與江蘇(126家)和山東(88家)等省份對照,還存在著較為懸殊的差距;山西排名第一的大象集團的年營業收入為103×108元,而全國排名第一的廈門象嶼則高達1032×108元。山西很多農產品品牌建設滯后,知名品牌大多是區域性品牌,無法形成真正的品牌引領作用,主要體現在:“三品”(無公害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規模相對偏低,有效期內的“三品”產品面積僅占全省耕地面積的20%,與遼寧(73%)、江蘇(62%)、貴州(51.2%)等先進省份還有很大差距。就省內而言,“三品”的分布也十分不均勻,忻州、長治、運城三市的“三品”認證數達到了全省的45%,而陽泉、朔州兩市的占比不到6%。2.3有機旱作農業實施主體素質不高,生產經營水平低。有機旱作農業實施主體大多為居住在地形崎嶇的偏遠山區的農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無法掌握有機旱作農業的最新技術,對高質量發展也沒有明確的認識,對有機旱作的理解認識有較大偏差,導致生產經營“一條龍”的體系仍未建立健全。在實踐中還往往存在著抬高標準或者降低標準的現象:有的地方把有機旱作農業做成了一般的旱作農業,仍然使用原始的、傳統粗放的生產方式,把標準降低了,不符合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有的地方則不考慮實際情況和市場需求,盲目地大搞有機農業(食品),浪費生產勞動力、成本和耕地,也不符合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存在耕作主體素質低與有機旱作農業規?;a之間的矛盾。2.4生產處于初級階段,標準化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大力發展有機旱作農業是在2017年之后才逐步推開,當前仍然處于探索階段,圍繞有機旱作農業生產所要求的土地、化肥、灌溉技術、種子選育、耕作模式以及深加工方向等標準的制定相對較少。同時,由于山西是中國最早發展有機旱作的省份,可以借鑒的經驗較少,一切都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沒有相對完整的標準化體系,不能將零碎的發展經驗融入到一個統一的體系中去,所以發展經驗呈現出碎片化的特征。且相比較其他產業的標準而言,標準化建設也不成熟,無法做到從土壤的標準到深加工產品的標準全流程來構建一套完整的標準化體系,存在著標準化建設基礎薄弱與有機旱作農業快速發展之間的矛盾。
旱作農業生產制約條件及策略思考
平山縣地處石家莊西部山區,屬典型的山區農業大縣,國土面積2648km2,其中耕地面積30133.33hm2,在耕地中旱耕地面積13133.33km2,占耕地總面積的43.58%。隨著旱作新技術的推廣應用,旱耕地生產條件得到了不斷改善。但是“寒、旱、蝕、薄、板、瘦”仍是制約旱農生產的主要因素。因此,有針對性的提出應對措施,對提高旱耕地農作物產能,促進農民增收,意義重大。
1制約旱農生產的因素
1.1寒??h域西北和西南部深山區,由于年均氣溫低,無霜期短,凍害嚴重,對農作物生長發育影響極大,只能一年一作。
1.2旱。旱耕地集中在山丘區,農業生產仍然是“靠天吃飯”。降水集中在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60%~70%,蒸發量大于降水量,而且冬春少雨雪,風大旱情重,耕地地皮處于干裂狀態,春末夏初多風,嚴重影響著旱農生產。目前仍有13133.33hm2耕地無灌溉條件,廣種薄收,靠雨養。
1.3蝕。由于山丘區地形起伏較大,加之多暴雨和大風的特點,使旱耕地土壤的水蝕極為嚴重,造成大量水土流失,形成跑水、跑土、跑肥“三跑田”,土層變薄,礫石增多,土壤肥力下降,旱耕地水土流失面積達10506.66hm2,占旱耕地面積的80%,年水土流失耕地跑水約8088萬m3,跑土52萬m3,每年因水土流失而損失的養分折合化學肥料約1.56萬t。
1.4薄。土層淺薄是旱耕地土壤的一大障礙,旱耕地土壤除蝕變化,人為的耕作也是一個主要原因。目前土層淺薄的旱耕地面積為3888hm2,占旱耕地總面積的29.6%。
推進有機旱作農業發展工作方案
為推進我縣有機旱作農業向縱深發展,根據《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2021年有機旱作農業發展工作計劃的通知》和《市推動有機旱作農業發展2021年行動計劃》精神,結合實際,制定如下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堅持綠色興農、科教興農、質量興農、品牌強農,聚焦“特”“優”戰略,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打造中國北方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為目標,以項目建設為抓手,深入實施有機旱作農業十大工程,培育壯大一批產業特色鮮明、經營規模適度、生產管理規范、產品市場認可的有機旱作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形成一批以有機旱作農業農產品種植、加工、營銷產業鏈為基礎,集種養循環、科技創新、三產融合的特色產業集群,打造一批有機旱作農業知名品牌,總結形成一批可借鑒、可復制、可推廣的有機旱作農業發展模式,全產業鏈推進有機旱作農業高質量發展。
二、主要目標
以構建完善有機旱作農業標準化體系為基礎,加快推進有機旱作“特”“優”產業發展。2021年,旱作良種普及率穩定在97%以上,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覆蓋率達到50%,農作物化肥農藥使用量實現穩定負增長,“三品一標”農產品種植面積達到11萬畝,確保不發生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
三、基本原則
農業技術推廣項目工作方案
為推進我省旱作節水農業建設工作,逐步提高旱作節水農業綜合能力,提高水分生產力,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促進我省旱區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按照項目建設要求,根據省農業農村廳種植業管理處《關于做好2020年省旱作節水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通知》要求,為確保政策落實和項目精準實施,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結合區產業發展實際需要,現制定《2020年區旱作節水農業技術推廣項目實施方案》如下: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黨的精神,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落實《國家節水行動方案》,以鞏固提升干旱少雨的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資源利用效率為目標,以項目帶動旱作節水農業技術推廣,加大支持力度,加快示范區建設,創新技術模式,提高抗旱減災能力,促進我區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
二、目標任務
(一)實施范圍。綜合區的生產實際情況,旱作節水技術具體落實在我區六個鄉鎮。
(二)項目目標。推廣實施面積15.99萬畝。建立1個高標準旱作節水農業示范區,核心示范區面積12萬畝,按照核心示范區和輻射推廣區1:3的比例,輻射帶動旱作節水技術大面積推廣面積40萬畝,示范推廣和輻射帶動全區11個鄉鎮,項目區農作物水分生產力提高10%以上。
全膜雙壟溝播玉米現狀及應對思路探討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全膜雙壟溝播栽培技術的應用;存在問題;發展全膜雙壟溝播玉米的措施與對策三個方面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大力推廣旱作農業新技術、集雨保墑和增產增收效果十分明顯、抓領導,確保工作責任到位、抓宣傳,確保群眾發動到位、抓融資,確保資金籌措到位、抓服務,確保技術指導到位、抓示范,確保面積落實到位、配套資金受到制約、群眾認識不夠,技術服務有待進一步加強、后續加工轉化滯后、地膜回收利用率低,造成農業環境污染、勞動量大,勞動力不足、不斷探討和完善旱作農業發展新技術、組織大規模的農民技術培訓、繼續實行資金補助政策、加大玉米綜合應用技術的開發、加大農機具推廣力度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摘要】:文章分析了廣河縣自然條件和農業發展現狀及全膜雙壟溝播栽培技術的應用。分析了在全膜雙壟溝播栽培技術應用中存在的問題及發展對策。即根據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大力普及全膜雙壟溝播技術的普及應用,繼續開展旱作農業的試驗研究,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及培肥地力技術,加大玉米綜合應用技術的開發和農村生態能源建設的結合,制造農業良性循環。
【關鍵詞】:全膜雙壟溝播存在問題發展對策
廣河縣位于甘肅省中部西南方,臨夏回族自治州東南部,整個版圖宛如一只奔兔??偯娣e538平方公里,地理特征可概括為“一川兩山,一路兩河”,即中部廣通河沿線為川區,南北為山地,蘭郎公路縱貫全境,廣通河、洮河流經轄區,水能資源相對豐富,區位優勢比較明顯。平均海撥1953米,屬溫帶半干旱氣候,年平均氣溫6.6℃,年平均降雨量481.2毫米,全年無霜期212天,平均日照2602小時。四季分明,氣候宜人。
廣河縣是國列、省列的扶貧開發重點縣和甘肅省30個干旱縣(區)之一。大面積干旱是該縣的主要氣候特征,也是制約農業發展的“瓶頸”。全縣42萬畝耕地中,山旱地占耕地總面積的71.4%,是典型的旱作農業區。大力推廣旱作農業新技術,對廣河縣來說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全縣轄3鄉6鎮,102個行政村,20.7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9.8萬,占總人口的95%,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85人??偢孛娣e19.2萬畝,人均0.93畝,山旱地占70%。
1全膜雙壟溝播栽培技術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