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性范文10篇

時間:2024-01-30 06:20:2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功利性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高校成人教育功利性透析論文

論文摘要:高校成人教育是我國成人教育體系中一個最有影響力的部分,其社會功利性是客觀存在的,也是不易替代的。然而,高校成人教育出現了功利性教育走向,削弱了為社會服務的功能。為此,高校成人教育應當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實現由“功利價值”向“人本價值”的轉變。

論文關鍵詞:高校成人教育功利價值人本價值

高校成人教育主要是指由普通高校和獨立設置的成人高校舉辦的成人高等教育。在我國成人教育體系中,高校成人教育是一個最有影響力的不易替代的中堅力量,其社會功利性意義是顯而易見的。但由于社會客觀環境的作用,在高校成人教育的發展過程中,在較長一段時間和較大層面上存在著功利性教育走向,影響著人們對高校成人教育本體價值的認識和判斷,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高校成人教育的健康發展和功能意義的發揮。高校成人教育應當發揮自身價值,更好地追求培養人才的價值意義。

一、高校成人教育功利性的含義

高校成人教育的功利性是指高校成人教育的功效和利益性意義。高校成人教育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進程中為充分發揮高校資源優勢而實施的一種與窮國辦大教育相適應的高等教育形式,它是高校依托普通高等教育發展起來的為社會發展服務的一個更豐富更靈活的部分,也是我國成人教育體系中一個最重要的部分。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我國成人高等教育共畢業本科和專科生一千多萬人,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報考人數累計已經超過二千萬人,非學歷培訓工作也開始向建立崗位培訓體系制度的階段發展,高校成人教育已經成為我國現代化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在成人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高校成人教育在促進社會進步、推動經濟建設、提高民族素質和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較好地發揮了自身的社會功能、經濟功能和文化功能,顯示出了深遠的功利性意義。

從教育學原理來分析,高校成人教育的社會功能包括調整社會結構和促進社會進步兩個方面,前者主要通過改變受教育者社會集團的歸屬和重組社會結構來實現的,后者則是通過學校與社會、經濟和文化信息的互換與成人教育的政治功能、經濟功能和文化功能的整合來實現的。高校成人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是傳播和培育人們的進取、公正和民主意識與團結、協作和奮斗精神,進而提高民族素質,維護社會秩序;高校成人教育的經濟功能是通過培訓勞動者而為社會提供人力資源的支撐和智力資源的保障,同時為受教育者提供豐富的知識和技能來幫助其提高經濟收人和社會經濟地位川;高校成人教育由于依托普通高等教育而又面向全社會成員,因而也承載著傳遞和創新社會文化的功能。高校主要以擴大成人教育的經濟功能和文化功能而更好地促進生產發展和社會進步,尤其是通過在職培訓提高勞動者的職業素質、生產技能和適應能力,拓寬求業渠道,實現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為社會成員擴大自身價值和優化職業生涯創造條件。普通高校發展成人教育是解決高等教育供求矛盾的重要途徑之一,是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重要手段,也是高校實現社會功能的內在要求。由于我國教育資源緊缺,普通高等教育遠遠不能滿足國民要求,普通高校在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內仍然是成人高等教育的主要承擔者。因此,高校成人教育責無旁貸地擔負著重要使命,并必將成為學習型社會的主體和核心,成為學習型社會的一種重要標志。

查看全文

學校道德教育功利性的誤區綜述

摘要:學校道德教育由于受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道德價值多元化、道德教育環境惡化、道德主體市場化的負面影響,在過德教育的動機、目的、手段等方面都表現出一定的功利性。因而要加強學校道德教育的研究,制定合理的道德教育目標體系,建立科學的道德評價機制,加強道德實踐環節,構建良好的道德教育環境,使學校道德教育走出功利性誤區。

關鍵詞:學校道德教育功利性目標體系評價機制

學校是對青少年這一特殊群體進行系統道德教育的重要陣地,道德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受到各級各類學校的普遍重視。但在目前學校的道德教育實踐中,由于受傳統教育觀念、教學模式的影響,加上實踐主體的某些錯誤和偏頗的認識,致使道德教育步人了功利性的誤區。如何找準其深層次的原因所在,走出誤區,這是當前學校道德教育的客觀要求。

一、學校道德教育功利性的主要表現形式

形式之一:學校道德教育尚未能形成合理的、科學的教育體系。各級各類學校開設的道德教育課,由于只注重自身的需要,而忽略了人的成長過程其他階段的需要,使道德教育彼此分離、孤立,沒有形成合力,表現出教育動機的功利性。

目前,我國的學校道德教育,無論是中小學的基礎教育階段,還是高等教育階段,往往把共產主義的道德觀、集體主義的道德原則作為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終極目標而強調,忽視了不同年齡階段教育對象的差異性和認知特點。使得這種終極目標式的教育因失去現實的土壤,而表現出一定的理想化、空洞化,甚至使受教育者產生逆反,難以收到應有成效。

查看全文

學校道德教育功利性誤區綜述

摘要:學校道德教育由于受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道德價值多元化、道德教育環境惡化、道德主體市場化的負面影響,在過德教育的動機、目的、手段等方面都表現出一定的功利性。因而要加強學校道德教育的研究,制定合理的道德教育目標體系,建立科學的道德評價機制,加強道德實踐環節,構建良好的道德教育環境,使學校道德教育走出功利性誤區。

關鍵詞:學校道德教育功利性目標體系評價機制

學校是對青少年這一特殊群體進行系統道德教育的重要陣地,道德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受到各級各類學校的普遍重視。但在目前學校的道德教育實踐中,由于受傳統教育觀念、教學模式的影響,加上實踐主體的某些錯誤和偏頗的認識,致使道德教育步人了功利性的誤區。如何找準其深層次的原因所在,走出誤區,這是當前學校道德教育的客觀要求。

一、學校道德教育功利性的主要表現形式

形式之一:學校道德教育尚未能形成合理的、科學的教育體系。各級各類學校開設的道德教育課,由于只注重自身的需要,而忽略了人的成長過程其他階段的需要,使道德教育彼此分離、孤立,沒有形成合力,表現出教育動機的功利性。

目前,我國的學校道德教育,無論是中小學的基礎教育階段,還是高等教育階段,往往把共產主義的道德觀、集體主義的道德原則作為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終極目標而強調,忽視了不同年齡階段教育對象的差異性和認知特點。使得這種終極目標式的教育因失去現實的土壤,而表現出一定的理想化、空洞化,甚至使受教育者產生逆反,難以收到應有成效。

查看全文

有關走出院校道德教育功利性錯誤的思索

摘要學校道德教育由于受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道德價值多元化、道德教育環境惡化、道德主體市場化的負面影響,在過德教育的動機、目的、手段等方面都表現出一定的功利性。因而要加強學校道德教育的研究,制定合理的道德教育目標體系,建立科學的道德評價機制,加強道德實踐環節,構建良好的道德教育環境,使學校道德教育走出功利性誤區。

關鍵詞學校道德教育功利性目標體系評價機制

學校是對青少年這一特殊群體進行系統道德教育的重要陣地,道德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受到各級各類學校的普遍重視。但在目前學校的道德教育實踐中,由于受傳統教育觀念、教學模式的影響,加上實踐主體的某些錯誤和偏頗的認識,致使道德教育步人了功利性的誤區。如何找準其深層次的原因所在,走出誤區,這是當前學校道德教育的客觀要求。

一、學校道德教育功利性的主要表現形式

形式之一:學校道德教育尚未能形成合理的、科學的教育體系。各級各類學校開設的道德教育課,由于只注重自身的需要,而忽略了人的成長過程其他階段的需要,使道德教育彼此分離、孤立,沒有形成合力,表現出教育動機的功利性。

目前,我國的學校道德教育,無論是中小學的基礎教育階段,還是高等教育階段,往往把共產主義的道德觀、集體主義的道德原則作為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終極目標而強調,忽視了不同年齡階段教育對象的差異性和認知特點。使得這種終極目標式的教育因失去現實的土壤,而表現出一定的理想化、空洞化,甚至使受教育者產生逆反,難以收到應有成效。

查看全文

金融學動機成因及對策

1功利性學習動機的危害

如前所述,過度功利性學習動機對學生的學習是有害而無益的,尤其是對于金融專業來講,由于金融學實踐性強,而且隨著金融自由化和信息技術的發展,普通人接觸金融業的門檻越來越低,越來越容易。因此,功利性動機對金融學專業學生的危害非常明顯,主要表現在:(1)過強的功利性學習動機導致學生基礎知識不扎實。在金融學教育比較發達的西方國家,對金融學專業學生的培養要求,不僅要掌握堅實的專業理論知識,也必須掌握通識性的基礎知識。這主要是建立在本科教育是該專業的基礎教育這一認識上的。因此,按照現代教育理論,很難在短短四年的本科教育中就培養一個金融領域的專家。所以西方一流大學的金融學專業學生必須在前兩年學習諸如微積分、物理學、化學和生物學等科學核心課程以及人文、藝術和社會科學類課程。在后兩年學生才進入專業學習。目前我們的學生在面臨基礎課程的學習時,往往表現出了急躁的心理,認為這些課程和金融學沒有關系,表現出了較強的消極情緒。(2)過強的功利性學習動機導致輕率的參與金融市場。實事求是地講,參與金融市場也是學習的一種途徑,但是有些學生參與金融市場的目的性很強,就是試圖獲利。這對學生的學業成長是非常有害的。因為從本質上講現在的金融投資活動是一種專業技術活動,需要嚴密的組織和專業化的團隊合作,靠個人和運氣是很難獲得長期、穩定收益的。過早的參與金融市場只會培養市場投機者,無法造就高素質的專業金融人才。(3)過強的功利性學習動機導致心理障礙。正是由于在功利性學習動機的驅使下,部分學生過早的參與到了金融市場中,而專業知識又不夠,導致投資失敗,這時學生往往會產生極端思想,一方面,認為金融學知識沒有用,導致消極行為;另一方面,有些學生心理壓力的承受能力較弱,導致心理疾病,這在實踐教學中已有個別案例。

2金融學專業功利性學習動機的成因分析

許多學者的研究表明,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生所處的內外部環境有關,因此,金融學專業學生功利性學習動機的成因可以從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外部因素包括:社會的功利化風氣;對金融專業功利化的宣傳、學生家長的態度等;內部因素包括:學生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學生的性格等。首先,本文對外部因素做具體分析:(1)社會功利性風氣的影響。社會風氣是指整體或局部社會在一個階段內所呈現的習尚、風貌。為一定社會中的風俗習慣、文化傳統、行為模式、道德觀念以及時尚等要素的總和。目前,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期階段,精神文明建設滯后于經濟建設,導致社會上拜金主義、浮躁情緒比較嚴重。研究表明社會風氣和大學生的學風之間存在較強的聯系,因此,功利化的社會風氣,必然會對大學生的學習動機產生不良影響。(2)對金融專業功利化的宣傳。總體上來講,我國目前的高等教育的功利性目的還是比較明顯的,在進行招生宣傳時,往往重視該專業未來所能提供的就業機會,從事該行業所能提供的社會地位,以及未來能夠提供的經濟利益的回報。這些功利化的宣傳和社會風氣相互加強,導致金融學專業學生就學的功利性動機更加突出。(3)學生家長的態度不端正。目前,學生家長的受教育水平和價值觀也參差不齊,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很多金融學專業學生的家長,本身對金融學存在認識上的誤區,有的家長簡單的認為金融學專業主要教授賺錢的技巧,而有的家長讓孩子學習金融學的目的是以后去銀行工作等等。這些錯誤的態度和觀念進一步加強了學生學習的功利性目的。其次,本文對內部因素做具體分析:(1)學生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影響。青年學生的世界觀和價值觀還不成熟,尤其是高中時期的課程安排以高考為唯一目的,人文素質教育缺乏,導致在進入大學后,學生的學習、交友等一切行為都以實用主義為目的。這種實用主義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直接導致了功利主義的學習動機。(2)學生性格的影響。還有一些學生,本身性格比較外向,喜歡冒險,因此,在剛進入大學學習的時候,就急于參與金融市場。往往會主次不分,把過多的精力放到了金融市場上,導致學習障礙和學習成績的下滑。

3金融學專業改善學生學習動機的對策

根據前文對金融學專業功利性學習動機成因的分析,針對功利性學習動機造成的危害,本文分別從“堵”和“疏”兩個方面對改善金融學專業學生的學習動機提出對策和建議。首先,“堵”的方面主要采取加強學習風氣建設和加強金融學專業基礎知識的學習兩個方面:(1)加強學習風氣建設。鑒于目前社會風氣對學生學風的不良影響,學校應該加強對學生學風的教育,改變學生片面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使得學生應該明白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人的全面發展,而不是僅僅掌握一門技術和生存技巧,要通過全面的知識基礎來發展自我和陶冶情操,進而為成為一個高素質金融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2)加強金融學專業學科知識的教育。目前,金融學已經發展成為了一個綜合學科,就其本科教育來說,其課程可以分為學科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以及工具類課程,這些課程又可以分為投資方向、銀行方向和保險方向。如此復雜的課程體系,使得學生不容易理解,有的學生認為金融僅僅是投資獲利,導致自滿情緒和急躁情緒,認為學校設置的課程對其以后沒有幫助,從而出現急功近利的行為,因此,學校必須將金融學專業的課程體系以及培養方案的課程設計明確的告訴學生,從而避免學生出現急躁情緒。其次,“疏”的方面主要通過課程體系建設和加強實踐環節來實現。(1)在課程體系建設中適當將專業課提前。目前,我國大多數專業的課程設計,本著寬口徑、厚基礎的做法,在大一和大二主要進行基礎課和公共課程的教學活動。雖然這樣有利于培養基礎扎實的專業技術人才,但是具體到金融學專業,則沒有考慮到金融學專業實踐性強、參與門檻低的特點,不利于緩解由于功利性學習動機而導致的急躁心理。因此,可以適當將部分專業課程以先導課或介紹性課程的方式提前到大一或大二,這樣可以對金融學專業學生功利性學習動機起到疏導的效果。(2)通過加強實踐環節來疏導功利性學習動機。目前,我國大多數專業的實習環節往往到大三和大四才開始,這對于那些實習門檻高,技術性要求強的專業是合適的。相對來講,如果金融學專業從三、四年級才開始實習環節,就有點晚了。另外,近些年金融實驗室的建設,也給實踐教學環節增加了新的教學內容。金融實驗室具有高度真實性的特點,因為其所使用的數據和所有規則都和真實的金融市場是完全一致的。所以,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可以緩解金融專業學生功利性學習動機的負面影響。

查看全文

學前教育行為取向比較研究

一、供需主體行為取向的比較分析

我國學前教育供需主體在國家政策環境的影響下,其行為取向及其對學前教育的影響各不相同。不同供需主體行為取向的具體表現如下。(一)幼兒家長的行為取向幼兒家長往往以功利取向為主,作出是否送幼兒入園的選擇。困難家庭往往看重短期困難,幼兒園的收費標準和距離、政府和社會的幫扶影響家長的選擇。如果沒有政府和社會的幫扶,特別困難的家庭因幼兒入園會加重家庭的負擔,其在無政府強制性要求的情況下不愿送幼兒入園;若政府有強制入園的政策,并對不送幼兒入園的家長進行處罰,則家長不得不送幼兒入園。如果幼兒園離家遠,一些困難家庭會因交通成本高或父母外出打工而放棄入園。這種狀況使農村幼兒的入園率大大低于城市。近年來,中央和地方政府加大了對困難家庭幼兒的減免和補助力度,城鄉的公辦園、公益園逐步增加,困難家庭送幼兒入園的積極性明顯提高,農村幼兒入園率明顯提升。富裕家庭往往看重長遠收益,幼兒園的質量和特色影響家長的選擇。家長往往不在乎學費高低,但會優先選擇質量高、有特色的幼兒園。由于全國公辦園、優質園、特色園總量偏少,富裕家庭的行為取向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幼兒園的價格,助長了擇園熱。(二)幼兒園的行為取向幼兒園,尤其是民辦園一般以功利為主,作出是否接受困難幼兒入園、是否改善條件提高質量、是否合作辦園的選擇。普通園往往重視短期內的困難,政府的強制入園政策、經費補助和獎勵政策、幼兒的繳費水平影響其選擇。在政府和社會無補助或獎勵的情況下,因政府沒有強制入園的規定,幼兒園一般不愿接收家庭困難而交不起學費的幼兒,一般不愿意加大幼兒園硬件、設施、師資等方面的建設力度,不愿主動提高保教質量。這使普通園的社會滿意度比較低。如果政府有強制入園的規定,并對拒絕接收困難家庭兒童的幼兒園進行嚴厲處罰,那么普通園就不得不接收所有幼兒入園。近年來,中央和地方政府逐步加大對普通園,尤其是困難園的幫扶力度,加大了硬件建設投入力度,加大了對幼兒園教師培養培訓的支持力度,促進普通園改善辦園條件。優質園比較重視長期收益,政府的限制政策、擇園人數影響其選擇。如果政府對擇園行為和收費標準無嚴格限制,擇園人數充足,幼兒園一般會加大在硬件、師資等方面的投入,甚至積極舉辦分園,有時還會提高收費價格,增加辦園收益。優質園的行為取向推升了高收費和擇園熱。近年來,中央加大了對幼兒園收費的管理和對擇園熱的控制,高收費、擇園熱等問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解。對于幼兒園之間的合作,幼兒園雙方都以功利性取向為主。普通園因能快速提高水平,往往有很高的積極性。優質園如果沒有獲得政府的補助或獎勵資金,其就會因幫助普通園增加了成本開支而喪失幫扶的積極性;如果政府給予補助或獎勵,其金額能夠彌補大部分或全部新增成本,優質園幫扶普通園的積極性就會提高,優質園與普通園之間的合作就會取得雙贏的結果。(三)教育行政部門的行為取向教育行政部門一度以政府的考核為導向,在是否增加對某個幼兒園的投入、是否增加對學前教育的投入等問題上作出選擇,行為取向具有功利性。教育行政部門對不同幼兒園的投入傾向,取決于考核和獎懲體系、幼兒園的業績等因素。如果沒有建立嚴格的考核和獎懲體系,教育行政部門就會對幼兒園存在親疏之分,對幼兒園的經費投入就有多寡之分。事實上,教育行政部門多年來對公辦園的投入多,對其他園投入少,甚至不投入,造成了公辦園與民辦園、示范園與普通園的差距越來越大。如果完善考核和獎懲體系,增加道義取向,教育行政部門對幼兒園的經費投入會相對均衡。教育行政部門對各個階段教育的經費投入傾向,往往取決于政府的考核導向。在全國普遍重視經濟建設的時期,教育行政部門對容易出成果的其他階段教育增加投入,對高等教育、高中教育、義務教育等予以優先考慮,學前教育一度成為被遺忘的角落。一些地區的教育行政部門甚至撤并了許多生源少的農村幼兒園,擴大了入園難的范圍。近年來,中央開始重視社會事業的發展,教育行政部門加大了對學前教育的投入力度和考核力度,公辦園的建設得到加強,變賣公辦園的現象得到抑制,學前教育的入園率逐年回升,2012年達到了64.5%。(四)各級政府的行為取向政府一度以功利取向為主,對下級政府作出是否增加投入的選擇,對教育行政部門作出是否增加教育經費的選擇。上級政府對下級政府的投入傾向取決于政績考核和獎懲體系、下級政府的工作業績。如果上級政府堅持以經濟為導向,功利性很強,那么上級政府一般會對經濟建設搞得好的下級政府增加投入,且往往要求這種投入用于經濟建設。如果政府以科學發展觀為導向,增加道義性,那么其考核和獎懲的指標體系中就會增加社會事業,對下級政府在社會事業當中的成效會給予獎勵和增加投入。上級政府對教育行政部門的投入傾向,取決于政府對教育行政部門政績考核的指標體系、責任追究的內容。在學前教育既無《學前教育法》予以保障,又未納入義務教育的情況下,我國各級政府以經濟建設為導向,注重功利性。為了完成發展經濟的指標任務,有的地方對學前教育的財政投入很少,甚至盡量把學前教育推向市場,并將置換的經費用于經濟建設。近年來,各級政府政績考核指標體系逐步增加了教育事業發展的指標,責任追究開始增加教育事業方面的內容,全國學前教育的制度建設得到加強,經費投入明顯增加,對困難家庭和弱勢地區的學前教育補助力度加大,學前教育不均衡發展的勢頭得到了抑制,行為取向的道義性增加。(五)社會組織的行為取向慈善型社會組織以道義性為主,企業型社會組織以功利性為主。本文主要研究社會組織在進行是否投入學前教育、是否提高學前教育質量的選擇時的行為取向。影響社會組織選擇的主要因素是地方政府的政策、生源狀況。如果地方政府對社會辦園給予鼓勵甚至補助等優惠政策,且生源有保障,社會組織就愿意將經費投入到學前教育中。如果地方政府對社會辦園的支持和補助力度很小,且生源不足,社會組織就不愿增加對學前教育的投入,往往采用低成本、低質量運行的方式予以維持。這種情況在西部和農村地區比較多見。這表明社會組織在學前教育發展上具有較強的功利性取向。

二、優化供需主體行為取向的建議

由上述分析可知,我國學前教育供需主體的行為取向是以功利性為主,使學前教育發展滯后于其他階段教育,而且發展不均衡,地區差距、城鄉差距、園際差距很大。要破解這個困境,我國既要正視功利性,又要增加道義責任,使功利性與道義性平衡協調。而要做到這一點,我國需要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從制度根源上下工夫,抓緊改革創新學前教育供給制度,從而為學前教育的普及提高、弱勢群體幫扶、均衡協調發展提供持續的動力。(一)建立道義責任的法律體系法制是保證。抓好學前教育的法律體系建設,能夠對學前教育的法律地位予以強化和提升,能夠明確學前教育供需主體的權利義務,增強他們的法律責任和道義責任。我國應盡早制訂《學前教育法》,并明確學前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把各級政府對學前教育的投入和管理責任作為重要內容,逐步提高上級政府的投入權重;要適時把學前教育納入義務教育,通過有關法律增強學前教育的強制性,防止家長、幼兒園、教育行政部門、地方政府推卸提高入園率、提升辦園質量的責任;盡快建立和完善學前教育的配套制度,規范政府的管理行為、幼兒園的辦園行為、社會的參與行為;建立幼兒園的準入和退出制度、辦園標準制度、質量評估制度、教師建設制度、困難兒童幫扶制度。(二)健全道義責任的激勵機制激勵是動力。科學的管理機制是既要保證必要的功利性需求,又要增加必須的道義責任。只有功利性需求得到一定的保障,道義性責任才會產生和增加。因此,我國只有通過建立學前教育機構的基本權利制度,健全學前教育的補償和激勵機制,保障滿足供需主體適當的、合理的功利性需求,才能提高學前教育供需主體對學前教育的重視程度,充分調動他們對學前教育投入和管理的積極性。我國應該完善對困難地區學前教育的補助政策和扶助政策,縮小區域差距;加大對薄弱幼兒園建設的傾斜力度,縮小它們與優質幼兒園在硬件、師資、質量等方面的差距;加大對困難家庭幼兒免費入園的資助力度,充分調動家長送幼兒入園的積極性。對大力提高幼兒入園率,大力提高幼兒園辦園質量的單位和個人給予獎勵,獎勵的額度應高于新增成本。我國應把社會力量辦園作為學前教育供給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從法律上給予肯定和鼓勵,賦予其法定的投資權、收益權、處分權、獲獎權、受助權、平等權和有關義務。尤其是對于邊遠地區、農村地區的民辦學前教育機構,國家應該像對待公辦園那樣給予同等的資金、設備、師資等方面的資助,使其更好地承擔起發展當地學前教育的道義責任。(三)完善道義責任的問責機制問責是壓力。沒有問責或問責力度不夠,有關主體就會偏重于功利性,不會主動增加道義責任。當前,我國首先應對有關主體不承擔道義責任、造成學前教育入園率提高慢甚至下降、發展不均衡未緩解甚至加重的行為嚴格問責;對各級政府偏重于發展經濟項目而削弱學前教育投入的行為,對于教育行政部門偏重其他階段教育投入而輕視學前教育、偏重公辦園而輕視民辦園、偏重示范園而輕視普通園、偏重城市園而輕視農村園的行為,對于家長偏重于解決家庭困難而放棄學前教育的行為,給予嚴格處罰;對于擠占、挪用學前教育經費的行為要追究法律責任;對于侵害民辦園的合法權、平等權的行為,要依法制止、糾正,甚至追究法律責任;對于只追求功利性,不承擔道義責任,使管理水平和辦園質量下滑的幼兒園,要嚴格按照準入和退出制度,該糾正的要糾正,該退出的必須退出。

作者:羅若飛單位:西南交通大學

查看全文

探究學校德育功利誤區規避對策

摘要:學校道德教育由于受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道德價值多元化、道德教育環境惡化、道德主體市場化的負面影響,在過德教育的動機、目的、手段等方面都表現出一定的功利性。因而要加強學校道德教育的研究,制定合理的道德教育目標體系,建立科學的道德評價機制,加強道德實踐環節,構建良好的道德教育環境,使學校道德教育走出功利性誤區。

關鍵詞:學校道德教育功利性目標體系評價機制

學校是對青少年這一特殊群體進行系統道德教育的重要陣地,道德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受到各級各類學校的普遍重視。但在目前學校的道德教育實踐中,由于受傳統教育觀念、教學模式的影響,加上實踐主體的某些錯誤和偏頗的認識,致使道德教育步人了功利性的誤區。如何找準其深層次的原因所在,走出誤區,這是當前學校道德教育的客觀要求。

一、學校道德教育功利性的主要表現形式

形式之一:學校道德教育尚未能形成合理的、科學的教育體系。各級各類學校開設的道德教育課,由于只注重自身的需要,而忽略了人的成長過程其他階段的需要,使道德教育彼此分離、孤立,沒有形成合力,表現出教育動機的功利性。

目前,我國的學校道德教育,無論是中小學的基礎教育階段,還是高等教育階段,往往把共產主義的道德觀、集體主義的道德原則作為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終極目標而強調,忽視了不同年齡階段教育對象的差異性和認知特點。使得這種終極目標式的教育因失去現實的土壤,而表現出一定的理想化、空洞化,甚至使受教育者產生逆反,難以收到應有成效。

查看全文

學術期刊稿件管理論文

論文關鍵詞學術期刊;高校學報;功利性稿件;內稿;外稿;核心刊物

論文摘要目前,學術期刊稿件中存在功利性稿件對正常來稿的排擠、內稿對外稿的排擠。這種排擠對稿件流向、學術期刊和學術研究都造成了一定的消極影響。要使稿件的淘汰向著合乎學術精神和學術規范的方向演進,需要從多方面著手:一是學術期刊逐步市場化;二是學術期刊必須走專業化和特色化道路,培育學術期刊品牌;三是學術期刊特別是高校學報要轉變觀念,正確定位。

擠出效應是經濟學的術語,意指一部分資金的投入對另一部分資金形成壓力,從而將后者擠出市場。借鑒這一術語來考查學術期刊的來稿及采用情況,會發現也存在著類似的現象,簡單地說,就是一些稿件的增加對另一些稿件形成壓力,從而減少后者采用率的一種現象。

一、稿件“擠出效應”的表現

1.功利性稿件對正常來稿的排擠

所謂功利性稿件是指有明確功利性目的的來稿,如職稱論文、研究生畢業或學年論文、科研任務指標性論文等等。毋庸諱言,有相當大一部分功利性稿件是應付之作,缺乏新見,甚至陳舊過時、模仿抄襲。這些稿件對正常來稿已經造成了負面影響:其一,影響審稿。審稿人精力和時間有限,功利性稿件量多質次,審稿量卻多于正常來稿,造成了審稿資源的浪費。其二,影響采用。兩篇水平相當的稿件,如果只能選用其一,在知情的情況下,編輯部大多會選擇功利性稿件,顯然,這對正常來稿有失公平。

查看全文

語文美育管理論文

美學家梁啟超先生說過一段很精彩的話:“用情感激發人,好象磁力吸鐵一樣,有多大份量的磁,便吸引多大份量的鐵,絲毫不得躲閃。所以,情感這東西,可以說是人類一切動作的原動力。”語言文學的本質和靈魂就是情感。正如孔子所說:“知之者不知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樂之”的氛圍中開展教學活動,為智力活動提供最佳的情緒背景,為語文學習創造最佳的效益。實際上,教學效果好的課堂設計中無不蘊含著美學的因素,只不過有的執教者是自覺的,有的執教者是不自覺的罷了。

語文教材中并不缺少美,而是我們師生缺少“美的眼睛”,正如馬克思所說:“對于非音樂的耳朵,最美的音樂也沒有意義。”這里所謂“非音樂的耳朵”,就是指缺乏審美的情趣和能力。這是長期以來,教師僅僅從認知角度單線突進組織教學所引起的缺陷,教育家第斯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沒有興奮的情緒怎么能激勵人,沒有主動性怎么能喚醒沉睡的人,沒有生氣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在當今的語文課堂中,這種“教學的藝術”是太少了,但是并不等于沒有,“語文美育”,作為一門理論美學和實驗教育學相交叉的邊緣科學正在頑強地崛起,正像所有的新生事物一樣,它必然受到習慣勢力的阻擋,但是“隨著美學理論于藝術實踐的發展,審美在人的整個精神活動中的功能已愈來愈為人們所重視了,美育不僅成了當今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滕守堯《審美心理描述》)在這種大趨勢下,理性灌施的實用主義應試教學必將受到沖擊,語文教學一旦成為非強制性的情感活動,它所產生的直觀的審美愉悅給予受教育者以充分的心靈自由,主客體協調,物我兩忘,就不需要通過意志努力來觀照,這時候功利性的束縛自然消失,而想象力、領悟力、創造力、記憶力將會有超常的發揮和提高。

語文教學作為情感教育活動,決定了教學過程是不能把人腦當作知識的容器來裝填的,而是在不知不覺中被薰陶浸潤,從而達到性情的陶冶、凈比和塑造。

這種潛移默化的作用,被粱啟超稱為“薰浸之力”。他認為。“薰也者,如入云煙中而為其所烘,如近墨朱處而為其所染”,“浸也者,如而與之俱化者也”,“夫既化其身以入書中矣,則當讀此書時,此身已非我有,截然去此界以入于彼界,薰浸之力,在于使感受者不覺。”達到了這種“忘情”的狀態,便是課堂教學的高潮,是課堂設計中追求的最高境界。“隨風潛人夜,潤物細無聲”,它能深入人的心靈深處久遠不忘,而不是暫留思維的表層,過而即逝,天長日久的薰陶浸潤,積土成山,集水成淵,形成理性的“積淀”。它無聲無息地改變著人的審美心理結構,也在不知不覺中擴展和深化著聽說讀寫的語言涵養。由此可見,語文美育講求的是非功利性,語文教學的過程,應是席勒所說的“無為而為”的“自由欣賞”過程。

然而,語文美育完全不同于老莊的“自然無為”,道家的美育思想,把大千萬物僅僅看作觀照、欣賞的對象,以求得精神上的絕對自由,它將超越世俗功利視為人生的根本態度,而語文課畢竟不是理論美學課,它有著明確的教學目的和知能訓練的要求,因此語文教學的功利性與美育實施的非功利性便成了一組對立統一的矛盾體,語文美育必須辯證地處理好這對矛盾,即在教學過程中,按一定的審美理想對受教育審美感受加以定向控制、定向培育,這種教學過程的秩序性和定向性,也就是教學目標的實施不應是理性的啟發、誘導和吸引,而是融化在教學過程始終的無形的操作,羚羊掛角,無跡可尋;清水撒鹽,有味無痕,以直觀手段,牬瓷梟竺狼榫埃瑺通過感知激發其自身的愉悅;而且這種定向引導,在“大體一致”的前提下,鼓勵學生有自己獨到的審美體驗和理解,幫助學生發揚其審美個性。而要激發學生的認識沖突,要留出教學空白,充分提供“動情”的時間,要留有思考的余地,使課堂上的審美情趣向課外延伸。一言以蔽之,語文教學就其教學目的面前,有其鮮明的功利特征;就其教學過程的操作而言,必須是非功利的。

在語文教學的功利性和美育性實施的非功利性的辯證之中,二者的關系應是統一的互補的;然而,一旦存在以應試為中心的實用主義教學這一“第三者”插足的情況。二者的關系變為對立的、排斥的、不相容的。早就講過,教改的問題,主要是教員的問題。我們理應下大的決心,摒棄應試教學。

查看全文

學校管理生態美育分析

作為校長,劉昕融美學于學校管理之中,使冷峻的監管化為和諧的溫馨。劉昕堅信一個人是否具有創造力、創新精神取決于其靈性是否伸展,而靈性的生長,毫無疑問要依靠美育的功效。劉昕的學校管理,既遵循美育的基本特點,又致力于獨特的創造。認知與情感的統一、規范與自由的統一及個體與群體的統一,這是她的追求,也是她的創造,以此構成學校環境、氛圍與人際間的良好生態。眾所周知,美育的顯著特征是富有情感性。無論是一朵花的美,一個人的美,還是一件藝術作品的美,審美的感受都伴隨著情感的愉悅。

魯迅先生說:“一切美術之本質,皆在使觀眾認為怡悅。”劉昕之所以得到教師群體的尊重、悅納,關鍵在情感上的體貼入微。她以豐富的情感協調人與人之間的聯系,以生動感性的方式表達她對教師的關心與愛護,使教師有一種人情美的感動并由衷產生職業的自豪感與使命感。形象性是美學的基本原理,也是美育的基本特征。劉昕在學校管理中決不訴諸抽象說教,因為她知道,耳提面命的嘮叨、玄虛高邈的說教是教師最反感的。教師群體不同于一般的認識對象或管理對象,他們具有敏銳的感性直觀與自覺的審美創造,校長在管理過程中要切實保護他們的自尊心,誘發他們的主動性,尊重他們的創造性。校長對于教師的教育引導,其理性的內容不能脫離感性的形象而存在,而應溶化于感性的形式之中的。正如李澤厚所說,“美是自由的形式”,即“自由”的理性內容積淀于感性形式之中。美是依靠感性形式表現出來的。通過形象去進行思索,通過直觀的感性來把握理性,這樣便為人們提供了可以直覺到美的可能性。課程改革的重要理念是教育回歸生活,要讓教師直接地感受到生活之美,真切地領略到教育之美,由衷地體驗到生命之美好,關鍵在于讓教師獲得真正的解放思想———才華有馳騁的天地,創意有展示的空間,過失有容錯的機制,與校長對話可以隨意而率性。這就需要校長放下架子,以平等態度對人,如劉昕所言,“解放‘顯示存在感’的領導思維”,真誠營造出校園溫暖和煦的氣息。

學校既要有群體共識,又要有情感共鳴。情感依賴于認識,隨認識的發展而變化。反過來講,任何一種行為模式都應以情感因素作為動機。學校管理并非僅憑直覺就能把握,校長需要帶動教師一起去思考、判斷,只不過這種思考、判斷不同于純粹理性判斷,它仍然自始至終伴隨著形象來進行,通過形象讓教師獲得心靈的滿足而得到愉悅,使認知與情感達到統一。劉昕認為,學校管理也要自覺遵循美的規律。什么是美的規律呢?美的規律要與自由的創造聯系在一起;美的規律一定要和內在的精神需求聯系在一起;美的規律與物質、精神的統一相聯系。“自由的創造”,這需要在規定中有所突破,在限制中尋找自由,在規則中凸顯人性,這是教師的自我確認。舍此一點,就沒有教師的主體地位與職業尊嚴。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任何人都是在既定的歷史下創造歷史,每位教師都要受到社會規范和學校規章的制約。然而,教師在接受規范的同時,另有自身活動的目的性,能發揮自己的能動性。一方面,解放自在的自然,使自然向人生成———佐助兒童的生命成長,完成兒童的社會化進程;另一方面,解放教師自身———使教師成為自由的人、“人化的人”,有“人”的尊嚴,也體驗到立德樹人的職業尊嚴。讓每個教師既能“享受生活”,又能“創造生活”,這是劉昕學校管理中美育的基本原則。

“內在的精神需求”,這是在生活中體現文化的自覺,在創造中凸顯生命的價值。人之區別于動物,在于物質的需求之外,更重精神的需求。教師的職業更需要精神的愉悅與理智的滿足,校長尊重、學生愛戴、同事稱贊,這是教師心理最為向往的期待。教師需要用自己的言行證明自己的存在,以自己的創造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因此,校長管理學校重點不在用規定限制教師,而是構建平臺、創設情境,讓每一位教師都能出彩。校園作為一個生態系統,校長要努力讓每一個個體認識到其生態審美的價值,明白個人行為在整體生態中的重要地位,不同的審美能力與精神境界構成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但不同個性與行為風格又能互相學習、相互借鑒。從校長到教師,人人都身體力行,校長尤能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作為示范與表率,于是學校就成為個體與大眾良性互動的統一體。“物質與精神的統一”,意味著理想與現實的統一,審美與功利的統一,也意味著在具體的學校管理過程中,校長需要把悉心指導與傾情關懷結合起來。人的心理活動是復雜的,促發美感的精神功利性和物質功利性有時既混合在一起的,又交錯發生在一個人的心理活動中。因此,追求精神性的美感而完全排除物質的功利性,這是不全面的。

“美是本質力量的對象化”,美感具有社會功利性,但個人在審美時往往又要排除那種狹隘的物質或實用的功利性,這種個人審美的非功利性與美感的社會功利性需要得到辯證的統一。諸如表彰、獎勵、榮譽獲得,職務職稱的提升,這些既包含社會正面評價所帶來的精神滿足,又是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利益。學校管理中需要二者兼顧,但價值導向要明確,即讓教師感覺到自己的本質力量在對象中被發現、被肯定,從而獲得美感,而不是對利益榮譽的斤斤計較。自由性、自覺性、審美性,這是劉昕學校管理美育的邏輯預設。“自由”是對狹隘物欲的超越,“自覺”是“在自己創造的世界里觀照自己”,“審美”是“在對象里認識到自己的人格”而“欣賞”或“喜悅”,審美是心靈的自由與精神的解放。校長有審美的自覺,教師才有自由的創造,兒童才有幸福愉悅的感受。

作者:葉水濤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