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道德教育功利性誤區綜述
時間:2022-01-15 02:57:00
導語:學校道德教育功利性誤區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學校道德教育由于受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道德價值多元化、道德教育環境惡化、道德主體市場化的負面影響,在過德教育的動機、目的、手段等方面都表現出一定的功利性。因而要加強學校道德教育的研究,制定合理的道德教育目標體系,建立科學的道德評價機制,加強道德實踐環節,構建良好的道德教育環境,使學校道德教育走出功利性誤區。
關鍵詞:學校道德教育功利性目標體系評價機制
學校是對青少年這一特殊群體進行系統道德教育的重要陣地,道德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受到各級各類學校的普遍重視。但在目前學校的道德教育實踐中,由于受傳統教育觀念、教學模式的影響,加上實踐主體的某些錯誤和偏頗的認識,致使道德教育步人了功利性的誤區。如何找準其深層次的原因所在,走出誤區,這是當前學校道德教育的客觀要求。
一、學校道德教育功利性的主要表現形式
形式之一:學校道德教育尚未能形成合理的、科學的教育體系。各級各類學校開設的道德教育課,由于只注重自身的需要,而忽略了人的成長過程其他階段的需要,使道德教育彼此分離、孤立,沒有形成合力,表現出教育動機的功利性。
目前,我國的學校道德教育,無論是中小學的基礎教育階段,還是高等教育階段,往往把共產主義的道德觀、集體主義的道德原則作為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終極目標而強調,忽視了不同年齡階段教育對象的差異性和認知特點。使得這種終極目標式的教育因失去現實的土壤,而表現出一定的理想化、空洞化,甚至使受教育者產生逆反,難以收到應有成效。
形式之二:道德環境的弱化和惡化,形成道德真空,一些青少年學生的道德行為出現目標性失范,處于無序狀態。道德教育為適應“應試教育”的需要,表現出教育目的的功利性。
目前道德教育環境在社會、學校、家庭三個方面都存在較突出的問題。在家庭教育方面,由于長期以來受“分數至上”的不良影響,一些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采取拔苗助長、急功近利的方式,逼迫孩子上各種培訓班,不僅以犧牲孩子的快樂去獲取“近期發展”,而且由于家長一味追求分數和特長培養,忽視對子女的家庭道德教育,有的甚至將社會上流行的不良價值觀念灌輸給缺乏識別能力的孩子,致使青少年價值觀念扭曲,甚至造成悲劇的發生。在學校教育方面,同樣由于“應試教育”的消極影響,教師只重視學生的分數和成績,而忽視個性培養和全面發展。再加上市場經濟條件下教師一度處于不利的社會地位導致對傳統價值觀念的動搖,造成教育者個人的道德境界與道德教育角色的矛盾和沖突,往往無形中也對學生產生不良影響。在社會教育方面,一些領域出現了一些道德失范現象,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假冒偽劣、欺詐活動等已成為社會公害。使得道德及其道德準則不能對社會道德生活發揮正常的調節作用,并導致人們的道德思想的混亂,出現道德行為的無序狀態。
形式之三:“消防”應急式的教育方式,導致道德教育失去長期效用,表現出教育手段的功利性。
由于學校道德教育長期未能形成科學有效的體系,社會、家庭等方面的道德教育未能形成合力,因而學生沒有形成自覺遵守道德規范的行為意識。此時的道德教育就成為一種應急措施,一種有針對性的教育手段。如大學生中出現了誠信危機,馬上提出要加強誠信教育;中小學生中出現破壞公物,不遵守公共道德規范等行為問題時,又提出要加強行為規范教育。近來,有關部門又公布高考加分政策,規定“思想品德有突出事跡者”可以加分。這種應急式的教育管理,常被稱為“消防式”的教育管理模式,其效果不具有可持續性和長效性,往往造成道德教育的“兩張皮”現象。
二、學校道德教育功利性的原因分析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逐步完善,我國社會的經濟成份和經濟利益、社會生活方式、社會組織形式、就業崗位和就業方式都呈現出多樣性的態勢,特別是高新技術迅速發展,多種思想文化互相激蕩,使青少年這一特殊群體的道德教育也表現出功利性的趨勢,需要我們深人分析。
(一)道德價值的多元化使人們的價值觀念變得功利性.導致道德教育的急功近利.表現出動機的功利性
在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渡的進程中,中國社會出現了明顯的價值多元化的傾向。在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向現代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軌過程中,人們思想上出現了“價值真空”。過去指向遙遠未來的美好理想的價值觀念失去了對人們的號召力和感召力,而道德教育科學體系中適應新時代的主導性價值理想還沒有設計出來或者還沒有被人們普遍認同,社會失去了主導性的價值理想。人們在這種多元化的道德理想狀態中,表現出道德價值觀念的功利性,即要么無所適從,要么急功近利。在學校道德教育的目標體系上,由于沒有構建科學、合理的體系,而僅以受教育者的易接受性為前提,實用主義地安排道德教育的內容,結果出現了一度被人們概括為“對小學生進行共產主義教育,對中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教育,對大學生進行養成教育。”的教育倒置現象。在這種情況下開設的道德教育課,由于過于追求教育的現實需要性和效果,而忽視了教育過程的完整性、教育對象的差異性、教育體系的科學性,導致道德教育出現了與道德教育目的背道而馳的現象,表現出教育動機的功利性。
(二)學校道德教育模式的偏差、教育環節缺乏連續性、系統性,導致道德教育環境的惡化,教育目的的功利性
學校是青少年進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陣地,但這些年來,由于長期的“應試教育”的不良影響,教育環境出現了較為嚴重的惡化,導致道德教育目的的功利化。學生學習成績的好壞、能否上大學、上重點大學,往往成為衡量一個學生好壞、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這種只重視教育與升學關系的教育模式,必然導致對培養對象的道德要求、道德評價的含混或矛盾。
在道德教育過程中,受學科教育方式的影響,不加分析地將學科教育中的講授法機械地套用到道德教育過程中,單純地在課堂上傳授道德知識。這種教育模式忽視了一個重要問題,即道德教育的重點是人的綜合素養的養成,綜合素質的提高,特別是道德行為的訓練和養成,道德品質的形成與確立。這種違背人才成長的基本規律和青少年的認知特點的教育模式,只注重道德知識傳授而忽視道德教育過程的方法,必然直接造成了道德教育實踐中的尷尬局面:一方面,指向未來社會的崇高的理想道德由于遠離現實社會和人們的道德實踐,顯得要求過高、難以達到,逐漸被人們在心理上所懷疑、所放棄、所拒絕,使道德教育的高層目標常常落空;另一方面,指向現實社會的基本道德規范由于被忽視而沒有養成,結果是道德教育的低層目標同樣落空這種教育環境的惡化,導致道德真空的形成。而道德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沖突,又使道德教育在目的和功能上呈現出功利性的特點。
(三)道德主體的市場化,導致受教育者道德行為的功利化,道德教育手段的功利性
當今的青少年一代正處于一個開放、多元、變化的社會環境中,他們在道德發展、價值觀念和人生取向等方面都面臨多元選擇。市場經濟所需求的競爭和效益已成為道德主體所追求的目標,獨立自主、大膽創新是青少年的奮斗方向。市場經濟的發展呼喚人的主體解放,也激發了人的主體性的覺醒,有力地沖擊著“以義制利,以道德限制人們追求利益欲望”等傳統觀點叫。因此,當代青少年在追求自身的最大利益時,道德行為也就變得功利性了。
而我們的道德教育尚未能適應這種變化,在教育體系上未能形成科學的、系統的、完整的體系;在教育環境上未能使社會、學校、家庭形成合力,營造一個有利于受教育者道德行為、道德品質養成的良好氛圍和環境。我們的受教育者由于這些教育環節的不健全導致道德素養缺失,但影響和約束他們道德行為的新的道德理想、道德價值觀又尚未形成。此時,社會一旦發生道德危機,個人的道德行為一旦處于無序狀態,道德教育就必然成了一種應急式教育手段,成為補課式的教育方式,表現出較強的功利性。
三、走出學校道德教育功利性誤區的思考
(一)制定不同年齡、不同層次的學校道德教育的目標體系
學校是一個人接受規范化教育的重要場所,也必然是進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陣地。要充分發揮其育人功能及德育教化的作用,就必須克服過去的德育目標崇高化和單一化的傾向,根據不同年齡及層次的認知模式、知識結構、心理特點和接受能力,按照人的成長規律和認知規律,研究制定出切實可行的科學的教育目標體系。真正做到有的放矢、由淺人深、由具體到抽象、逐層遞進地科學規劃不同年齡學生各學習階段的道德教育內容。
幼兒園、小學階段的少年兒童,可塑性極強,對他們進行道德教育,應重在基礎文明的養成教育。只有這樣大道理才有堅實的基礎,整個社會風貌才可能有大的改觀。而中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群體,他們正處于五光十色的夢幻時期,內心充滿矛盾的“自理斷乳期”,成長歷程中的關鍵時期。因而對他們的道德教育,應重在進行“三觀”教育,以及學會做人、做事。同時,更重要的是要進行中華民族優秀道德傳統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學習中國幾千年文明發展史。因為一個人如果對自己祖國的歷史一無所知,就不可能形成深厚的愛國情感。而一個人的責任感、道德品質的形成,也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蘊。對大學階段的青年來說,正是思想活躍,接受力強,精力充沛的學習黃金季節,也是世界觀、人生觀確立的關鍵時期。因而道德教育要注重理論學習、理論研究,在更高的層面上理解德育的重要性,并將其所掌握的道德認識真正內化為個人的道德信念、道德理想,變為自己的自覺行為。我們只有從道德規范的養成著手,踏踏實實地、一點一滴地、循序漸進地做好德育的基礎工程,才能為形成共產主義崇高道德理想奠定根基;只有將道德教育的根基打扎實了,才有可能進一步進行高尚道德的修煉,人們的道德水準才能提升到崇高的境界。
(二)建立科學的道德評價機制
學校的道德評價機制,應是根據一定的評價標準,對教育機構(學校)的道德教育措施、教育效果、教育水平;受教育者(學生)的道德行為和狀況進行評定的一種方式。通過評定可以較全面的了解和衡量學校乃至社會道德教育的發展水平和教育效果,以便于對自己的行為結果及時進行反省和調整。道德評價問題是當前教育部門乃至整個社會道德建設中的最重要、也是最薄弱環節之一。因此建立科學道德評價機制是當前學校道德教育的一項重要課題。依筆者之見,道德評價機制應包括:道德評價的依據和標準、評價對象、評價方法等方面。
道德評價的依據和標準:一是《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提出的“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道德規范,它涵蓋了道德生活的各個領域,適用于不同社會群體,也是學校道德評價的主要依據。但這一基本規范還應同各級各類學校根據教育對象的不同年齡層次制定的行為準則相結合,把一般要求轉化為具體要求,使之更容易對學生進行考核和評價,更具有可操作性。二是按照《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要求:“建立健全有關法律法規和制度,把公民道德建設融于科學有效的社會管理之中”。制定出對各級各類學校和教育管理部門進行評價的標準,定期進行評估。
道德評價的對象:黨中央要求,黨的各部門、各人民團體、社會各界“都應在黨委的統一領導下,各盡其責,相互配合,把道德建設與業務工作緊密結合起來,納人目標管理責任制,制定規劃,完善措施,扎實推進。”因此這個道德評價的對象應是政府部門、教育機構、受教育者。只有被評價對象都按照統一的、科學的標準與尺度進行評價,才能使道德教育卓有成效。
道德評價的方法:當前學校的道德教育常采用與學科教育評價完全一致的考試法。學生的道德發展水平是用考試分數來衡量的。這種道德評價從一個側面強化了受教育者的道德認識與道德品質及其行為間的分離,不能科學準確的評價受教育者的道德水準。因此應當建立考試考查、輿論評價、行為觀察等相結合的綜合的科學評價體系。有的地方為受教育者乃至社會成員建立誠信檔案的做法,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通過這種評價,不僅能夠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水平,而且可以進一步帶動整個社會道德水準的提高。
(三)重視和加強道德實踐
道德實踐是人們在一定的道德目的指導下,所進行的道德行為、道德修養以及有善惡價值和應承擔道德責任的活動。學校道德教育包含兩個基本方面:一是道德的知性教育;二是道德行為的養成岡。而道德行為的養成應是這種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加強道德建設一靠教育二靠實踐,這也是馬克思主義知行統一觀的基本要求。
當前學校的道德實踐教育要注重以下幾方面的工作:一是道德實踐要滲透到德育教育的課堂。要通過道德情景的模擬,古今中外傳統道德事例的講授,一些富有道德含意的象征性活動的開展,使學校的道德理論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精心組織道德實踐活動。通過“三下鄉”、“希望工程”、“青年志愿者行動”、“手拉手”等活動,培養青少年的社會責任感和道德感。三是營造良好的道德實踐氛圍。通過制定和宣傳學生守則,嚴格獎懲制度,鼓勵學生助人為樂、樂于奉獻。引導他們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營造一個道德養成的良好環境。四是加強素質教育特別是素質拓展教育,進一步推廣和做好大學生素質拓展認證工作。通過人文知識、身心健康教育及各類活動的組織,以提高受教育者的綜合素養,特別是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總之,實踐是一切的根本,也必然是學校育人的根本,更應是道德教育的根本。
(四)構建良好的道德教育環境
道德教育環境的優化是道德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包括社會、學校和家庭三個方面。只有這三個方面形成教育的合力才能對個人的道德素養的養成產生作用。首先在社會教育方面,《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已系統、詳細地闡明了我國現階段公民道德建設的具體內容,提出了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核心、原則、基本要求以及基本道德規范,并從“社會公德、家庭美德、職業道德”等方面對廣大公民的生活規范的道德價值及道德準則作出了規定,提出了要求。這是黨中央為加強我國道德建設采取的重大舉措,為我國道德建設提供了重要的指導性文件和精神。然而要真正發揮其應有效用,發揮其在社會道德生活中的調節作用,還必須與法律相結合,使這些準則具有法規化的性質,才能對社會成員的道德行為真正具有影響力和約束力。在學校教育方面,道德教育要與素質教育相結合,以育人為中心抓好學生培養的各個環節,形成德育合力,營造一個科學合理的既體現人的個性,又全面發展、循序漸進的、符合不同年齡段認知特點的教育環境和氛圍。使受教育者在系統教育和潛移默化中提高素養、養成良好的行為規范。在家庭教育中,家庭作為人生第一所學校,父母作為子女第一任老師,其言傳身教和家庭的熏陶對子女的健康成長是至關重要的。因而要營造一個民主、和諧、融洽、相互尊重、相互關愛的家庭教育環境。注重培養孩子的良好行為習慣、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道德品質,形成堅強的意志力和頑強的抗挫折能力,為孩子的健康成長、成才打好基礎創造良好的環境。
- 上一篇:農村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淺議
- 下一篇:創造教育與全面發展觀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