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化范文10篇
時間:2024-01-30 06:16:4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功利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學校德育功利化傾向探析
摘要:學校德育在今天的大背景下出現了功利化傾向,究其原因,有環境帶給學生的心理變化,也有教育主管部門對教師考核評定而導致的教師理念與想法的變化。無論如何我們要改變這種情況,以還德育的本真面目。
關鍵詞:德育;功利化;傾向
當前,教育形式發生了變化,我們所面對的學生不是以前的學生了,他們的思想在今天互聯網的大背景下,發生了時代的變化,無論從知識的范圍還是知識的表達上都是優先于我們教師的。此外加上教師績效工資的實現,由于績效工資在實際的教師考核中的“平均化”導致了很多教師懈怠。為此,我們所面對的學生在發生變化,讓我們的德育工作充滿了“風險”,再加上這種德育工作在教師績效工資考核中的“弱化”,使得我們的德育工作具備無人去做,或是做的時候帶有很強的“功利化”傾向。下面本文探討一下這種傾向的原因與措施應對。所謂德育工作功利化不是指倫理學意義上的功利主義,這里是指學校德育在實踐中所指向的目標不是人的根本發展與教育的本質,而是德育工作者或是學校的德育工作目的偏離了這個方向,指向了應試教育的分數目標或是其他具有個人利益化的地方。用另一句話說就是指學校德育中存在的片面強調外在價值(社會公眾價值),而忽視本體價值(育人價值),總要求德育出現即時的、顯性的功效,忽視或輕視德育的長期效益。也就是說我們德育不是關注學生本體自身,更主要的是從社會的角度或是他人的角度去教化。這種從外到內的教化在今天顯的如此強大,但從效果上看又是那么的微乎其微。下面我們就從其表現來探究:
1出于“個人利益”的角度去擔當班主任做德育工作
自2009年全國實行了教師績效工資,目的是通過績效工資的實現來調動廣大一線教師工作積極性,但由于在績效工資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出現的困難,績效工資整體差距不是很大,如果過大的話,也會導致教師的工作抵觸情緒大,所以變成了基本平衡的結果。最終導致績效工資在考核方面并沒有達到績效工資設定的預期目標,反而出現了與之相反的現象。為此在實際的教師管理中,教育主管部門紛紛在教師的考核的其他方面加強了對教師考核與評定,為此很多教師為了自身的利益,由以前的不想擔當班主任,變為現在的主動要求做班主任,可想而知,這種被動式的班主任工作在班級管理中所要面對的德育工作的缺失。他們在德育工作中一般貿易主動性,都是從自己的目的出發,甚至有的班主任就是為了獲得主管部門考核的需要才做的。在班級的德育工作中,往往都是得過且過,對學生的管理也是采用“簡單”,甚至是“粗暴”的方式。這種說教的方式也許能暗合了德育工作的本質,但大多情況下都是被動的去解決,讓班級不出問題即可,德育工作的本質與教育的追求根本很難實現。
2德育問題政治化
簡析教育功利化的危害
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已昂首跨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嶄新的歷史階段,實現這一令人振奮的戰略目標,需要全國上下各條戰線齊心協力,艱苦奮斗。教育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進程中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的作用,同志在十六大報告中要求我們的教育要“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國內和國際大市場的競爭,關鍵是人才的競爭,尤其是高素質的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的競爭。因此,教育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事業中肩負著歷史性的使命。然而,教育又是一把雙刃劍,只有與社會的發展相適應的教育才能為國家培養出有用的大批的高素質人才,這樣的教育才是國家和人民所期盼的教育。作為教育工作者,如果靜下心來客觀地反思一下我們為之奮斗的教育事業,一定會做出這樣的判斷,我們的教育在社會大轉型、國家大發展的歷史時期還有許多不相適應的地方,還在背負著自我欣賞的沉重的歷史包袱躊姍前行,這是目前教育的大問題、大障礙。其中狹隘的教育功利化是一道在教育的發展中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并要切實加以解決的大難題。
被扭曲的非常狹隘的然而卻是異常強大的功利場,使學生和教師,學校和家庭,乃至一些官員個體和政府部門都深陷其中而難以自拔,且樂此不疲。我們知道適宜的功利是需要的,是發展的動力;狹隘的功利是有害的,是發展的阻力。要消除狹隘的功利,首先需要我們對其在教育實踐中的表現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一、過于看重結果而淡化過程。
教育實踐當然要力求取得最佳的結果,否則實踐就失去了應有的價值和意義。但是,我們的思維不能僅停留在這個層面上,試想是不是所有的教育結果對人和社會的發展都是有利的呢,如果我們把心真正沉靜下來,對我們教育實踐中的一些現象果敢做出客觀的判斷,應該能夠準確地回答這個問題。在目前我們的教育實踐中,一個最典型的現象就是為了片面追求升學率(被扭曲的結果)不惜采用超常規的違背規律的種種做法,問題的嚴重性還在于不少人對這種做法卻非常認同。作業布置的不多,節假日不補課,他就認為你不抓教學,誤人子弟。不少家長認為,我不管你采用什么手段,只要讓我的孩子升學就行。教育內外在評價的時候,往往也過多集中在結果之上,很難結合過程進行全面的綜合分析。這種行為的力量非常強大,阻礙著教育的發展和創新。
二、過于看重知識的吸納而忽視能力的形成。
學校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讓學生充分掌握人類已有的文明成果,在此基礎上進行提煉整和創新,以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目前,在我們的教學實踐中不是說不該傳授知識,而是說我們過多地讓學生機械記憶知識,嚴重地忽視了讓學生從知識的形成過程入手,進行探究性學習,從而形成終身受益的學習能力、生存能力和發展能力。我們應該深入地思考這樣的問題,學習知識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怎樣的學習知識的方式是科學有效的?知能轉化的最佳途徑是什么?明確這些問題,對我們的教學改革是非常重要的。
狹隘的教育功利化表現及危害探索
摘要:狹隘的教育功利化是影響教育健康發展的障礙之一,其具體表現為:過于看重結果而淡化過程;過于看重知識的吸納而忽視能力的形成;過于看重學業發展而忽視健全人格的塑造;過于看重外在的形式而忽視內在的建設。作為一名有責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必須深刻認識狹隘的教育功利化的危害性,要清醒而深刻地認識教育的本質,要切實肩負起教育的崇高而艱巨的使命,要建立科學的教育評價體系和招生制度,要建立規范而科學的選人用人制度,要從這樣的高度和角度推進教育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基礎教育素質教育狹隊的教育功利化
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已昂首跨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嶄新的歷史階段,實現這一令人振奮的戰略目標,需要全國上下各條戰線齊心協力,艱苦奮斗。教育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進程中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的作用,同志在十六大報告中要求我們的教育要“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國內和國際大市場的競爭,關鍵是人才的競爭,尤其是高素質的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的競爭。因此,教育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事業中肩負著歷史性的使命。然而,教育又是一把雙刃劍,只有與社會的發展相適應的教育才能為國家培養出有用的大批的高素質人才,這樣的教育才是國家和人民所期盼的教育。作為教育工作者,如果靜下心來客觀地反思一下我們為之奮斗的教育事業,一定會做出這樣的判斷,我們的教育在社會大轉型、國家大發展的歷史時期還有許多不相適應的地方,還在背負著自我欣賞的沉重的歷史包袱躊姍前行,這是目前教育的大問題、大障礙。其中狹隘的教育功利化是一道在教育的發展中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并要切實加以解決的大難題。
被扭曲的非常狹隘的然而卻是異常強大的功利場,使學生和教師,學校和家庭,乃至一些官員個體和政府部門都深陷其中而難以自拔,且樂此不疲。我們知道適宜的功利是需要的,是發展的動力;狹隘的功利是有害的,是發展的阻力。要消除狹隘的功利,首先需要我們對其在教育實踐中的表現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表現一,過于看重結果而淡化過程。
教育實踐當然要力求取得最佳的結果,否則實踐就失去了應有的價值和意義。但是,我們的思維不能僅停留在這個層面上,試想是不是所有的教育結果對人和社會的發展都是有利的呢,如果我們把心真正沉靜下來,對我們教育實踐中的一些現象果敢做出客觀的判斷,應該能夠準確地回答這個問題。在目前我們的教育實踐中,一個最典型的現象就是為了片面追求升學率(被扭曲的結果)不惜采用超常規的違背規律的種種做法,問題的嚴重性還在于不少人對這種做法卻非常認同。作業布置的不多,節假日不補課,他就認為你不抓教學,誤人子弟。不少家長認為,我不管你采用什么手段,只要讓我的孩子升學就行。教育內外在評價的時候,往往也過多集中在結果之上,很難結合過程進行全面的綜合分析。這種行為的力量非常強大,阻礙著教育的發展和創新。
職業教育功利化審視綜述論文
論文摘要:當前我國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功利化不斷凸顯。功利化傾向是“工具理性主義”在職業教育領域的具體體現,是一種潛藏的危機。從社會分工、職業教育本質以及社會現實條件的整體視角,把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有機結合起來,以“人”的發展為邏輯,實現職業教育范式的轉換。,乃當務之急。
論文關鍵詞:職業教育功利化職業邏輯人的邏輯
一、職業教育的功利化傾向
我國職業教育自20世紀90年代末獲得高速發展,至今職業教育規模在我國整個國民教育體系中已經占據了“半壁江山”。在規模發展的同時,職業教育積極探索實現適應我國國情的職教模式轉型,積極探索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開展了專業教學改革試點工作,突出實踐能力培養。注重質量提高、重視內涵建設已成為業界的共識和自覺行動。
從總體上講,我國職業教育在過去幾年中雖然獲得了長足發展,但不可否認,種種跡象表明,在當前的職業教育領域存在著技術主義和功利主義的價值取向,呈現出功利化傾向。這種傾向在實踐中主要體現在:在人才培養目標的具體化方面,無視或忽視學生的身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重成長輕成人;在課程設置方面,注重商業化、實用化,而職業素養、人文素質養成的課程成為可有可無的點綴或替補;在教育教學方式上,單純注重操作技能的訓練,片面強調專業技能的培養,僅僅滿足于讓學生獲得從事某個職業所需的實際知識和技能,忽視理論知識的系統學習;在評價內容上,只關注學生會做什么,而不問學生作為一個生命的存在其發展質量如何,等等。職業教育的功利化行為,雖然帶來了一些暫時的好處,如緩解了辦學經費、改善了辦學條件、強化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短期適應能力等,但由于功利化行為的增多,必然助長人才培養過程中的技術主義、工具主義和功利主義傾向,會使人才培養活動成為簡單的“職業培訓”,成為塑造“空心人”(有些科技知識而缺乏人文素質者)、“邊緣人”(有些人文知識而不懂科學技術者)的工藝流程,削弱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活動的人本價值。因此,職業教育的功利化傾向,是一種潛藏的危機,需高度重視。
二、功利化傾向是“工具理性主義”在職業教育領域的具體體現
職業教育功利化的現象探索
關鍵詞:職業教育功利化職業邏輯人的邏輯
摘要:當前我國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功利化不斷凸顯。功利化傾向是“工具理性主義”在職業教育領域的具體體現,是一種潛藏的危機。從社會分工、職業教育本質以及社會現實條件的整體視角,把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有機結合起來,以“人”的發展為邏輯,實現職業教育范式的轉換。,乃當務之急。
一、職業教育的功利化傾向
我國職業教育自20世紀90年代末獲得高速發展,至今職業教育規模在我國整個國民教育體系中已經占據了“半壁江山”。在規模發展的同時,職業教育積極探索實現適應我國國情的職教模式轉型,積極探索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開展了專業教學改革試點工作,突出實踐能力培養。注重質量提高、重視內涵建設已成為業界的共識和自覺行動。
從總體上講,我國職業教育在過去幾年中雖然獲得了長足發展,但不可否認,種種跡象表明,在當前的職業教育領域存在著技術主義和功利主義的價值取向,呈現出功利化傾向。這種傾向在實踐中主要體現在:在人才培養目標的具體化方面,無視或忽視學生的身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重成長輕成人;在課程設置方面,注重商業化、實用化,而職業素養、人文素質養成的課程成為可有可無的點綴或替補;在教育教學方式上,單純注重操作技能的訓練,片面強調專業技能的培養,僅僅滿足于讓學生獲得從事某個職業所需的實際知識和技能,忽視理論知識的系統學習;在評價內容上,只關注學生會做什么,而不問學生作為一個生命的存在其發展質量如何,等等。職業教育的功利化行為,雖然帶來了一些暫時的好處,如緩解了辦學經費、改善了辦學條件、強化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短期適應能力等,但由于功利化行為的增多,必然助長人才培養過程中的技術主義、工具主義和功利主義傾向,會使人才培養活動成為簡單的“職業培訓”,成為塑造“空心人”(有些科技知識而缺乏人文素質者)、“邊緣人”(有些人文知識而不懂科學技術者)的工藝流程,削弱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活動的人本價值。因此,職業教育的功利化傾向,是一種潛藏的危機,需高度重視。
二、功利化傾向是“工具理性主義”在職業教育領域的具體體現
學校德育功利化趨勢論文
學校德育功利化傾向,是當今學校德育缺乏實效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擬就這一問題的表現、成因、和解決思路等方面進行探討。
一、學校德育的功利化傾向的表現及后果
1.學校德育的理性思考。學校德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人的發展具有不容忽視的作用。其價值就在于“提高、擴展人的價值,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創造才能,就在于使人活得更有意義,更有人的尊嚴,人格更高尚,意識到自我存在的意義。”(注:孫喜亭:《人的價值、教育價值、德育價值》(下),《教育研究》1989年第4期。)只有人的價值提高了,才可能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價值。
聚焦我們當前的學校德育,其過程就是教育者把社會所要求的品德規范傳授給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形成這種品德的過程,具有明確的規定性和必須服從的強制性。“不顧品德內化規律,否定道德學習主體化,用規范宣講取代心性修養的純外礪過程成為中國德育現實的主流特征。”(注:檀傳室:《德育美學觀探討》,《南京師大1996年博士論文集》第4頁。)
需要說明的是,本文所指的功利化傾向不同于倫理學上的功利主義。功利主義是一種倫理學說,它以“實際功效或利益作為道德標準”(注:楊昌勇:《也論德育的適應與超越》,《教育研究》1997年第3期。),認為“個人利益是人類行為的基礎,要求公眾利益服從個利益。”(注:楊昌勇:《也論德育的適應與超越》,《教育研究》1997年第3期。)而本文所說的功利化是指學校德育中存在的片面強調外在價值(社會公眾價值),而忽視本體價值(育人價值),總要求德育出現即時的、顯性的功效,忽視或輕視德育的長期效益。
2.學校德育功利化的表現。首先,在考慮德育問題時,重政治而輕道德。長期以來,學校德育往往被涂上功利主義的色彩,德育工作的出發點完全從屬于政治形勢的需要,而忽視青少年的身心發展規律;德育工作的內容和形式,主要是驅使青少年參加政治學習和大量的社會政治活動,忽視了對青少年的國民基礎文明教育、行為習慣訓練和道德情操的培養。其次,把現實生活中的品德問題政治化。學校德育習慣以政治的立場和尺度,來認識道德問題,把一些本來屬于道德教育與評價的問題,當作政治問題來解決。如把一個人的道德品質與其政治立場相聯系,把道德品質的好壞,當做政治上是否可靠的依據,使一些本來屬于道德范圍內的問題政治化;或者干脆從工具主義立場出發,把一個人的道德品質,當成政治上進身的手段,將學校德育窄化為政治教育,使德育無法獲得相對獨立的品格與地位,無法實現真正道德育人功能。行動上的偏差來自理論上的誤解,把德育只理解為思想品德教育,容易忽略了“小德”;同樣把德育只理解為道德教育或道德品質教育,就會忽略了“大德”,使人迷失政治方向。因此,德育既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同義語”(注:王逢賢:《德育原理綱要》,東北師大出版社1983年6月版,第1頁。),更不是“道德教育的簡稱”(注:王逢賢:《德育原理綱要》,東北師大出版社1983年6月版,第1頁。)。在理論上,對德育的內涵缺乏完整的理解,在德育實踐中就會出現偏差,甚至影響人才培養的質量,受到歷史的懲罰。
高等教育的功利化辨析與價值追求
摘要:高等教育的本質在于探索和傳播高深學問、追求真理,培養造就高級專業人才,而社會服務只是其本質職能的延伸而非本質。凡是背離了高等教育的價值原則而從某種現實的、暫時的利益出發,尋求短期的政治或經濟效益,弱化或喪失高等教育的本質,即是一種功利化傾向,即應及時予以糾正。在新的經濟形勢下,高等教育至少應從五個方面確立自己的價值追求:致力于促進人的全面、自由、和諧的發展,致力于知名學者的培養和優秀學術成果的創造,致力于名牌學科的建設,致力于高層次的社會服務,致力于大學精神的培育和時代精神的引領。
關鍵詞:高等教育;本質;功利化;辨析;價值追求
在知識經濟逐漸成為主導型經濟形態的當今時代,作為發明、創造和傳播知識的高等教育機構,大學擔負的責任越來越重大,人們熱切期待著它能真正成為社會發展的“動力站”。然而洶涌而來的卻是公眾不斷的批評與質疑之聲。有人說:“大學里一切都有了它的價格,但人們卻忘記了它的價值。”①。也有人說:“高等院校普遍染上了實用唯學、急功近利的通病。”②而著名的“錢學森之問”更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討論③。其中“功利化”、“大學精神的缺失”則成為其中的熱詞,受到更多非議。那么究竟應該如何看待這些問題?怎樣實現功利化糾偏而使高等教育健康發展呢?筆者認為,只有準確把握高等教育的本質,清楚地辨析高等教育的功利化問題,確立新形勢下高等教育的價值追求,并以此為基點,有所持守,有所選擇,有所創造,有所超越,實現大學精神的重構,中國高等教育才能最終在新的經濟形勢下發揮好“動力站”的作用。
一、高等教育本質探尋
高等教育的本質是什么?這是自大學產生以來人們一直在討論的問題,但卻一直眾說紛紜。而今,隨著經濟與思想的更加活躍,人們對于高等教育的認識愈加多樣,伴隨而來的還有種種教育亂象,這促使我們不得不正本清源,重新認識高等教育的本質。德國教育家雅斯貝爾斯曾說:“大學是一個由學者和學生共同組成的追求真理的社團。”①美國教育家何欽思認為:“大學是從事高深學問的學習、進行專業教育和研究的機構。”②我國教育家蔡元培也說:“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③盡管各家表述不同,但實質是相通的,他們都把大學理解為對真理、對高深學問的學習、探究、傳播的學術機構。美國威斯康星大學校長范•海斯曾說:“教學、科研和服務都是大學的主要職能。更為重要的是,作為一所州立大學,它必須考慮每一項社會職能的實際價值。……大學為社會、州立大學要為州的經濟發展服務。”④由于這一理念的科學貫徹和取得的巨大成功,威斯康星大學迅速成為美國的知名大學,社會服務的大學理念即“威斯康星理念”也傳遍了全世界。近年來,在市場經濟和巨大的就業壓力等因素的影響下,中國大學越來越強調經濟效益和社會服務。這是否意味著高等教育本質的改變呢?筆者認為,這實際上有一個“源”與“流”的問題,教學、科研是“源”,社會服務是“流”。因為“本質”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根本屬性,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就“高等教育”而言,它既是培養人的社會活動,又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礎之上的、培養專門的高級人才的教育,那么它的教育內容無疑應該更加高深。故而,高等教育的本質應是探索和傳播高深學問,追求真理,培養造就高級專業人才。教學、科研便是它的本質職能,而其本身就包含著服務社會的功能,只是在很多情況下,它是一種間接的、隱性的服務;而社會服務只是其本質職能的延伸,是以直接滿足社會的需要為目的的,因為這種服務更具顯性,因而被單獨提出來。但這決不意味著高等教育本質的改變。因而,只有扎扎實實搞好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高校才有可能為社會提供更優質的服務;反之舍本逐末、急功近利,則只能導致高等教育的畸變。
二、高等教育的功利化辨析
應對高校生價值取向功利化策略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社會正處在一場前所未有的、深刻而全面的社會轉型期。在這期間,傳統與現代不斷激蕩從而產生出許多不可預知的因素,這其中既有積極的因素也有消極的因素,積極的因素對社會發展有推動作用,消極的因素對社會的發展具有阻礙作用,那么如何減小甚至消除消極因素的不良影響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項嚴峻的挑戰。青年人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大學生群體無疑是中國青年群體中的典型的代表,而處于當今轉型期的大學生群體也在經歷著這場變革的洗禮。主要表現在兩方面的矛盾:一方面,當今大學生從小學教育開始就接受馬克思主義價值觀教育,從總體上大部分大學生已經認同和接受了集體主義的價值觀,是符合社會主義價值觀要求的,同時也融入了積極向上、奮發有為、自立、自強、公平、效率等具有明顯時代氣息的價值觀也已在當今大學生的思想中生根發芽;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大學生價值取不穩定,具有多元化和可變性的特點,比較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響,例如部分大學生崇尚拜金主義、拜權主義、享樂主義等功利化價值取向。所謂功利主義是指人們在認知世界、社會交往、情感體驗方面把追求個人的功利作為考察、評判、衡量、選擇事物和行為的標準。部分大學生在價值選擇上存在功利化傾向,如果不能給這部分大學生做出正確的干預和引導將給大學生個人和社會造成不可預計的后果。
一、大學生功利化價值取向的原因
(一)經濟體制的轉變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大學生功利化價值取向與我國經濟體體制的轉變有著密閉可分的聯系。首先,我國的經濟體制由非競爭性計劃經濟體制向競爭性經濟體制轉變。經濟體制擺脫了行政命令的干預,使市場主體的生產經營實現自主化,市場主體的經營自負盈虧,這使得市場主體之間造成了“你死我活”的關系,這種關系使得各個市場主體不得不追求創新以占取更大的市場份額作為自己的生存目標,而競爭意識也在這種經濟體制轉變過程中產生,從而拋棄過去均等的觀念。其次,我國經濟體制由依附性的計劃經濟體制向非依附性的經濟體制轉變。市場經濟的主體的平等的且自負盈虧,他對國家的依賴降低,在經濟發展中產生了獨立自主的觀念。再次,我國經濟體制由封閉性的計劃經濟體制向開放性的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經濟運行擺脫了行政干預,使資源配置更加靈活,使得人們的交往更加密切靈活,使新思想的產生有了更加活躍的空間。最后,我國的經濟體制由“重義輕利”性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等價交換”性的市場經濟體制轉變。計劃經濟強調平均分配,而市場經濟講求效率,多勞多得。也為效率觀念的產生提供了方面的條件。按照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原理,經濟基礎的變化也導致了上層建筑的變化,我國轉型期出現了許多價值觀符合社會發展的要求,但是市場經濟“等價交換”原則也有一定的負面影響,產生了諸如拜金主義、拜權主義、享樂主義、個人極端主義等一些功利化的價值觀。由于“轉型期的社會發展具有一種模糊性和彌散性,人們對未來發展的預見能力降低,許多事物都是在不斷探索中清晰起來的,可以說不確定性大于確定性”而大學生作為社會文化的一支重要力量,在面對魚龍混雜的價值觀影響下,導致部分大學生不能夠做出正確的價值選擇和判斷;同時由于我國嚴峻的就業形勢背景下大學生就業難的現狀以及人們攀比心理的日趨嚴重,導致部分大學生更加追求“現實”,出現了例如“學得好不如嫁得好”等不良思想,追求物欲對他們來說已經是最大的目標,從而使得他們的行為方式以功利化價值觀為評判標準,導致他們道德的缺失,行為的失范。
(二)大眾文化的負面影響
大眾文化是依托現代傳播和復制技術為手段,以大眾傳媒為主要載體,以都市大眾消費為對象的一種娛樂性、休閑性的消費文化。大學生已成為大眾文化的主流受眾體,大眾文化一方面滿足了大學生的精神需要,使他們獲得了充足的前沿信息,跟上時代的潮流;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大眾文化具有商品性的特點,是以盈利為目的的,而這就導致了某些大眾文化不得不為盈利而無所不用其極,出現了一些不乏“三俗”內容的大眾文化,造成了文化市場秩序的混亂;另外,大眾文化還有娛樂化的特點,具體表現在某些公司和某些個人沆瀣一氣,某些公司對某些人進行包裝和炒作,使他們“一飛沖天、一夜成名”,而一部分大學生也往往把這些炒作出來一夜成名的“明星偶像”作為自己標榜的對象,幻想著自己也能夠一夜成名,從而忽視了腳踏實地是實現理想的唯一捷徑,而這些造成了大學生浮躁的心態。當今大學生如果在這種魚龍混雜的大眾文化下繼續成長下去,就會容易給大學生的價值意識及整個價值判斷和選擇帶來迷茫,最終造成當今大學生功利化價值取向,而這種影響對大學生本人以及家庭社會的影響都是不可估量的。
現代學校德育的功利化趨勢的弊端論文
學校德育功利化傾向,是當今學校德育缺乏實效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擬就這一問題的表現、成因、和解決思路等方面進行探討。
一、學校德育的功利化傾向的表現及后果
1.學校德育的理性思考。學校德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人的發展具有不容忽視的作用。其價值就在于“提高、擴展人的價值,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創造才能,就在于使人活得更有意義,更有人的尊嚴,人格更高尚,意識到自我存在的意義。”(注:孫喜亭:《人的價值、教育價值、德育價值》(下),《教育研究》1989年第4期。)只有人的價值提高了,才可能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價值。
聚焦我們當前的學校德育,其過程就是教育者把社會所要求的品德規范傳授給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形成這種品德的過程,具有明確的規定性和必須服從的強制性。“不顧品德內化規律,否定道德學習主體化,用規范宣講取代心性修養的純外礪過程成為中國德育現實的主流特征。”(注:檀傳室:《德育美學觀探討》,《南京師大1996年博士論文集》第4頁。)
需要說明的是,本文所指的功利化傾向不同于倫理學上的功利主義。功利主義是一種倫理學說,它以“實際功效或利益作為道德標準”(注:楊昌勇:《也論德育的適應與超越》,《教育研究》1997年第3期。),認為“個人利益是人類行為的基礎,要求公眾利益服從個利益。”(注:楊昌勇:《也論德育的適應與超越》,《教育研究》1997年第3期。)而本文所說的功利化是指學校德育中存在的片面強調外在價值(社會公眾價值),而忽視本體價值(育人價值),總要求德育出現即時的、顯性的功效,忽視或輕視德育的長期效益。
2.學校德育功利化的表現。首先,在考慮德育問題時,重政治而輕道德。長期以來,學校德育往往被涂上功利主義的色彩,德育工作的出發點完全從屬于政治形勢的需要,而忽視青少年的身心發展規律;德育工作的內容和形式,主要是驅使青少年參加政治學習和大量的社會政治活動,忽視了對青少年的國民基礎文明教育、行為習慣訓練和道德情操的培養。其次,把現實生活中的品德問題政治化。學校德育習慣以政治的立場和尺度,來認識道德問題,把一些本來屬于道德教育與評價的問題,當作政治問題來解決。如把一個人的道德品質與其政治立場相聯系,把道德品質的好壞,當做政治上是否可靠的依據,使一些本來屬于道德范圍內的問題政治化;或者干脆從工具主義立場出發,把一個人的道德品質,當成政治上進身的手段,將學校德育窄化為政治教育,使德育無法獲得相對獨立的品格與地位,無法實現真正道德育人功能。行動上的偏差來自理論上的誤解,把德育只理解為思想品德教育,容易忽略了“小德”;同樣把德育只理解為道德教育或道德品質教育,就會忽略了“大德”,使人迷失政治方向。因此,德育既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同義語”(注:王逢賢:《德育原理綱要》,東北師大出版社1983年6月版,第1頁。),更不是“道德教育的簡稱”(注:王逢賢:《德育原理綱要》,東北師大出版社1983年6月版,第1頁。)。在理論上,對德育的內涵缺乏完整的理解,在德育實踐中就會出現偏差,甚至影響人才培養的質量,受到歷史的懲罰。
數學義務教育功利化傾向的危害性透析論文
關鍵詞:義務教育數學功利化
摘要:義務教育中的數學教育的功利化使數學教育的作用被扭曲地發揮,造成數學教育的異化。數學教育的功利化傾向通常表現為權威化、教條化、狹隘化、刻板化等,對數學教育功能的發揮和學生的發展造成比較大的危害。
眾所周知,義務教育中的數學十分重要,在教學計劃和升學考試中均占有較大比重;但又比較難學,數學教學內容難度大、分量重、要求高,數學學科已經成為學校教育中制造所謂“差生”并拋棄所謂“差生”的主要角色,成為以后學習相關學科的絆腳石,成為應試教育的主要幫兇。幾十年來,義務教育的數學教學改革的步伐從未停止過,但數學教學實踐中存在的諸多頑疾卻依然故我。據調查研究,有88。5%的數學教師認為當前義務教育中的數學教育現狀不能令人滿意。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固然很復雜,但數學教育的功利化傾向所造成的消極影晌,應該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所謂數學教育的功利化傾向,是指人們在從事數學教學或數學學習時,為了追求短期效果和實際利益,而忽視了數學教育的本質目的,從而影響學習者健康發展的一種心理趨向、行為習慣和思維定勢。數學教育的功利化有可能使數學教育失去它的本質功能,使數學教育的作用被歪曲地發揮,造成數學教育被異化。而被異化的數學教育操縱著青少年一代,使教育的目的成為下一代人發展的目的,而人的發展則成了達到教育目的的手段,結果是數學教育把人異化了。
本文針對數學教育功利化傾向的表現形式及其危害作些分折,以便在義務教育課程改革中保持清醒的頭腦,采取相應的策略,促進新課程標準的順利實施。
一、義務教育中數學功利化傾向的表現及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