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書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6 00:27:1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傅雷家書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傅雷家書》讀后體會
很早就知道有這么一本藝術類學生必讀書目,當時只覺得藝術與自己相去甚遠,談論藝術的書籍,我一個俗人,只能望洋興嘆了。直到近來偶然在名家薦書中發現它的“身影”,對其內容才有大致了解。第二天就把這本具明顯滄桑感的寶貝借閱回來,竟愛不釋手,于最快速度看完。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同時相信這本書我不會只看一遍(事實上,寫這篇東西的時候,我已經看完第二遍了,呵呵),它就是《傅雷家書》。
如果僅因書中較多地談論到對音樂的介紹和學習即把它定性為藝術類書籍,那我覺得更應把它看作一部“百科全書”。書中不僅論及音樂,同時涉及教育、文學、愛情、人生等各方面,且不是淺嘗輒止,很多都是極有深度的見解。在這本書信集里,隨處可見一個父親的慈愛、對孩子的厚望及驕傲,深厚的藝術造詣、淵博的學識涵養在書中各個角落閃光,所有的這些無不體現著作者的博學和睿智。而正是由于這么一位苦心孤詣的父親,受其陶冶與教導,使傅聰在海外的孤獨環境中,汲取到勇氣和力量。父母的鼓勵鞭策更讓他明確藝術道路上的前進方向。而今,七旬的傅聰已是聞名世界的音樂家,藝術造詣舉世公認。被寓為“鋼琴詩人”的他應該也會時常地想念父親對自己的言傳身教吧。
樓適夷給該書作的序中寫道,這是最好的藝術學徒修養讀物,也是一部充滿父愛的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教子篇。對于書中藝術、文學等方面的知識我不想在這里多作描繪,要對一部“百科全書”進行闡述,這非我能力所及。在此,我僅把它當作一部教子篇來寫點自己的想法罷了。公務員之家:
傅雷把培養兒女同樣當作他對社會、對國家所應盡的一項神圣義務和責任。不是每個家長都能把教育上升到這種認識層次,但對于子女的關愛和培養,我想是人的本性。在閱讀的過程中,看著傅雷的諄諄教導,遠方的父親輪廓漸漸清晰,仿佛近在咫尺、觸手可及,時常想念、時常感動。父親文化程度不高,但長年在外打拼積累了豐富的人生閱歷。在我童年的記憶中,一年可能只有三五次機會見到他,每次都是那么短暫。可能正是此種原因導致我與父親的隔閡,也許這個詞嚴重了,確切的說應是缺乏溝通。兒時的我覺得父親有點可望不可及,他特有的威嚴令我崇拜,也使我感到距離。但即使是在這種成長環境下,我仍能時刻感受到父親期待而嚴峻的目光及無微不至的關愛。是的,父親在我身上耗費的精力和心血有目共睹。每當鄰人或親朋贊揚我所取得的成績時,我知道此刻的父親是幸福的;往往父親亦會因教子有方受到褒揚,不知他是否知道,此刻我同樣感到幸福,雖然我一直沒有對他提及。記不清從何時起,父親就開始在我耳邊“嘮叨”,總是些人生哲理、處世方法之類的大道理,不明事理的我總是感到厭煩,敷衍了事。不知道傅聰可曾排斥過傅雷的這種“嘮叨”。但事實上,他完整地保存著父親的書信,保存著這些嘮叨,保存著這些財富。雖然父親的說教我無法以書信的形式保留下來,但在心中,他同樣是一筆永恒的財富。踏上了外鄉求學之路,父親的嘮叨少了,偶爾能在電話里聽到極具磁性的聲音和熟悉的語調。表面上我仍然敷衍,但心里已幸福萬分。聽筒響起了忙音,放下電話,幾分失落,幾分感傷。在外的日子,我成長了。每次回家,父親的嘮叨一如既往,但多了商量的語氣;我的敷衍也有了些對話的氣息。我們都在變化,我逐漸成熟,而父親卻已走到中年后期。在他面前,我永遠是不懂事的孩子,事事提點,不辭辛勞;我也甘愿當個不諳世事的孩童一直有父親的教導陪伴。父親之于傅雷,他沒有那么廣博的學識,但對子女同樣嘔心瀝血、言傳身教;而我之于傅聰,當然達不到那么高遠的藝術造詣,但同樣得益于父親的教導,同樣對父親熱愛和敬仰。
記得小學時老師布置過一篇作文,寫自己最崇拜的人,豪不猶豫地寫上了父親,至于理由已然模糊,但那份堅決、果斷記憶猶新。姐姐看了那篇作文,感慨地說,她也做過類似的作文,也寫的是父親。在兒女心中,父親永遠世偉大而成功的。他就是一座山,庇護著我們這些樹木,從小樹苗到參天大樹,他仍不斷地提供養料助我們成長。父親依然忙碌,依然嘮叨。不經意間看到他的頭上有銀光閃過,仔細觀察發現他眼角的皺紋又深了幾分。每當此時,我都想跟他說:“爸,忙了這么多年,該歇歇了,去享受一下。”可愚笨的我始終開不了口。其實很早就有這些感受,隨著年齡增長,這種感情越來越強烈,但一直僅限于想法。要謝謝《傅雷家書》,促使我把它寫成文字。父親是一本寫不完的書,僅這些文字當然言不盡興,但總也算是邁出第一步吧。
讀傅雷家書創先爭優的體會
《傅雷家書》,不是普通的家書。傅雷在給傅聰的信中這樣說:“長篇累牘的給你寫信,不是空嘮叨,不是莫名的gossip(說長道短),而是有好幾種作用的。第一,我的確把你當做一個討論藝術、討論音樂的對手;第二,極想激發出你一些年青人的感想,讓我做父親的得些新鮮養料,同事也可以間接傳布給別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訓練你——不但是文筆,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時時刻刻,隨處給你做個警鐘,做面‘鏡子’,不論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細節方面,在藝術修養方面,在演奏姿態方面。”范用說:“傅雷的家書是要兒子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能夠用嚴肅的態度對待一切,做一個‘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
傅雷先生是我國著名文學翻譯家、文藝評論家,他一生譯著宏富,譯文以傳神為特色,更兼行文流暢,用字豐富,工于色彩變化。他早年國外留學的經歷也加深了他對中西文化差異、藝術差異的理解。而傅聰是我國著名鋼琴大師,他的藝術技藝在國外的音樂會中及各種演奏比賽中得到了西方許多優秀鋼琴演奏家們的認可,他的肖邦讓肖邦故鄉的人們都為之驚嘆;他的莫扎特可愛、溫柔、清新;他的舒伯特更是親切、熨帖、溫厚、惆悵、凄涼。這兩位大師之間的藝術交流讓我這個藝術的門外漢也著實“矯情”了一把。
除了有關藝術的討論,傅雷大師還借通信的方式與傅聰進行了思想上的交流,不僅教會了傅聰許多做人的道理,也讓閱讀者受益多多。他說:“自己責備自己而沒有行動表現,我是最不贊成的……只有事實才能證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動才能表明你的心跡”;“辛酸的眼淚是培養你心靈的酒漿。不經歷尖銳痛苦的人,不會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我們雖然年紀會老,可是不甘落后,永遠也想追隨在你們后面”……傅聰心地善良溫厚,待人誠懇而富有同情心,胸襟開闊,天性謙和,更難得的是,他對于自己的追求孜孜不倦,從不看重物質條件,對于精神境界的提高卻從來都是嚴謹對待。公務員之家
1954年,傅聰出國進行深造,期間還因為被迫流離至倫敦,但在他心中,一直都對祖國抱有最深沉的愛。因為在傅雷的家書中一再地提到“祖國”、“我們因為你為祖國增光而快樂”、“一定要把談話要點記下來……為了中國這么一個處在音樂萌芽時代的國家……”。
《傅雷家書》是一部充滿著父母之愛的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教子篇;它是一部最好的藝術學徒與人格修養的讀物;同時它更是一部愛國主義的生動教材!
創優讀傅雷家書后有感
《傅雷家書》,不是普通的家書。傅雷在給傅聰的信中這樣說:“長篇累牘的給你寫信,不是空嘮叨,不是莫名的gossip(說長道短),而是有好幾種作用的。第一,我的確把你當做一個討論藝術、討論音樂的對手;第二,極想激發出你一些年青人的感想,讓我做父親的得些新鮮養料,同事也可以間接傳布給別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訓練你——不但是文筆,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時時刻刻,隨處給你做個警鐘,做面‘鏡子’,不論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細節方面,在藝術修養方面,在演奏姿態方面。”范用說:“傅雷的家書是要兒子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能夠用嚴肅的態度對待一切,做一個‘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
傅雷先生是我國著名文學翻譯家、文藝評論家,他一生譯著宏富,譯文以傳神為特色,更兼行文流暢,用字豐富,工于色彩變化。他早年國外留學的經歷也加深了他對中西文化差異、藝術差異的理解。而傅聰是我國著名鋼琴大師,他的藝術技藝在國外的音樂會中及各種演奏比賽中得到了西方許多優秀鋼琴演奏家們的認可,他的肖邦讓肖邦故鄉的人們都為之驚嘆;他的莫扎特可愛、溫柔、清新;他的舒伯特更是親切、熨帖、溫厚、惆悵、凄涼。這兩位大師之間的藝術交流讓我這個藝術的門外漢也著實“矯情”了一把。
除了有關藝術的討論,傅雷大師還借通信的方式與傅聰進行了思想上的交流,不僅教會了傅聰許多做人的道理,也讓閱讀者受益多多。他說:“自己責備自己而沒有行動表現,我是最不贊成的……只有事實才能證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動才能表明你的心跡”;“辛酸的眼淚是培養你心靈的酒漿。不經歷尖銳痛苦的人,不會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我們雖然年紀會老,可是不甘落后,永遠也想追隨在你們后面”……傅聰心地善良溫厚,待人誠懇而富有同情心,胸襟開闊,天性謙和,更難得的是,他對于自己的追求孜孜不倦,從不看重物質條件,對于精神境界的提高卻從來都是嚴謹對待。公務員之家
1954年,傅聰出國進行深造,期間還因為被迫流離至倫敦,但在他心中,一直都對祖國抱有最深沉的愛。因為在傅雷的家書中一再地提到“祖國”、“我們因為你為祖國增光而快樂”、“一定要把談話要點記下來……為了中國這么一個處在音樂萌芽時代的國家……”。
《傅雷家書》是一部充滿著父母之愛的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教子篇;它是一部最好的藝術學徒與人格修養的讀物;同時它更是一部愛國主義的生動教材!
明人家庭教育研究論文
關鍵字:,傅敏,敏談,談傅,傅雷,雷的,的家,家庭,庭教,教育,育,
核心提示:傅敏談傅雷的家庭教育、河南健康網--提高生命質量、關注大眾健康看《傅雷家書》,讓我們知道父母的愛有多深切,和傅雷的女兒傅敏談話讓我們知道父母對兒女的影響可以有多深遠。傅敏說,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我父親的教育方式也是在逐步改變的,他說他從我們身上學到了很多,他是和我們一起在成長的。
記者:許多人談到您父親的家庭教育,尤其是對您的哥哥傅聰在音樂道路上的成長,總不免要用到嚴苛這樣的字眼,甚至,有人說傅聰在音樂上有那么高的成就,就是您父親打出來的。所以現在有些父母也相信教孩子練琴,逼和打這樣的手段總有一天能出奇效,您認為這其中是不是存在著很大的誤會?
傅敏:的確,在小時候,父親打我們,而且父親有這樣的特點,你越哭,他越打,我當時真的恨得咬牙切齒。但是,每一次挨打,我都明白原因,有時是調皮搗蛋,有時是做錯事,比如撒謊。我的父親嚴在哪兒?嚴在對做人原則的堅持,像撒謊,做事不認真、不負責任---對這些,他從不姑息。在《傅雷家書》中,父親也提到了這些往事,他有心痛和懺悔,他在給我哥哥的一封信里曾經很坦誠的告白,“跟著你痛苦的童年一齊過去的,是我不懂做爸爸的藝術的壯年。幸虧你得天獨厚,任憑如何打擊都摧毀不了你,因而減少了我一部分罪過。可是結果是一回事,當年的事實又是一回事:盡管我埋葬了自己的過去,卻始終埋葬不了自己的錯誤。孩子,孩子!孩子!我要怎樣擁抱你才能表示我的悔恨與熱愛呢!”事實上,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父親也在不斷改進他的教育方法,他說在我們兩個孩子身上學到了很多,他是和我們一起成長的。他也說過這樣的話,來表達他和我們之間的融洽交流,“我高興的是我又多了一個朋友;兒子變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這種幸福相比的!孩子,我從你身上得到的教訓,恐怕不比你從我這里得到的少。尤其是近3年來,你不知使我對人生多增了幾許深刻的體驗,我從與你相處的過程中學得了忍耐,學到了說話的技巧,學到了把感情升華!”我的父親是一個很認真的人,他把家庭教育也當成一門學問在做,在我們成長的20多年里,他不停地在反思和我們交流得失。而且,很重要的一點,我哥哥能成長為一名優秀的音樂家,這是和父親對他在道德、人格和人文藝術方面的許多培養分不開的,如果僅僅是棍棒下的練習,那么我父親說過,這只能是一般的鋼琴匠,他對藝術、對社會根本沒有任何貢獻。父親提到過關于練琴的家庭教育,他認為“家長們只看見你以前關門練琴,可萬萬想不到你同樣關心琴以外的學問和時局;也萬萬想不到我們家里的空氣絕對不是單純的,一味的音樂,音樂,音樂的!”
父親給予我們的許多是身教,父親愛憎分明,情感強烈,他對我們的教育不是教條式的、口號式的,但這樣的教育卻是扎到我們成人的根子里的。
記者:您說您的父親教育你們首先要好好做一個人,您能不能具體地說說這種要求。而您的父親又是怎樣影響你們的?
音樂教學中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摘要:論文以當代音樂教學的現狀與問題為出發點,梳理、論證傅雷音樂教育思想中“人文教育”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此外,論文還專注到音樂中“文學性”與“音樂性”“,世界性”與“民族性”的相通、相融問題。通過以上論證,以期為當代音樂教學改革提供一個思考方向。
關鍵詞:音樂教育;人文教育;音樂性;文學性
象征主義將音樂性視為文學的最高準則與目標,而以美國學者韋勒克為代表的學論則認為文學的聲音效果與音樂的純聲音不屬于同一符號體系。在文學領域,文學“音樂化”一直都是一個爭論不休的世界性課題。不過,關于音樂中的“文學性”問題則是一個毋庸置疑的音樂常識:在西方,莎士比亞文學作品與貝多芬交響曲在藝術效果上可謂異曲同工,究其根源乃是作品中文學性與音樂性的交融;在中國,“六藝經傳”①中《詩》《書》與《樂》均以“教化”為最終藝術目的,“樂而不淫、哀而不傷”,雍容有度,講究典雅、自然,成為中國文學與音樂的共同藝術追求。在這一傳統之下,伯牙、子期《高山流水》的意義從音樂領域的至高點擴展為文學意義上的典范;同樣,白居易《琵琶行》《長恨歌》等古詩所取得的文學地位也與詩歌中的音樂性密不可分。除此之外,宋詞更是文學性與音樂性完美結合的例證。由此不難推論,音樂中的“文學性”問題乃是音樂教育的一個關鍵課題。關于這一點,傅雷早在他的第一篇音樂評論中就切中中國音樂教育的要害:“我們中國人應該如何不以學習外表的技術、演奏西洋名曲作為滿足,而更應該使自己的內心生活豐滿、擴實,把自己的人格磨練、升華,觀察、實現、體會固有的民族之魂以努力于創造!”②但是,100年過去了,當代藝術學校在重視專業技能教育卻輕視文化素質培養的教育誤區中越陷越深。在這一背景下,以“鋼琴詩人”傅聰的教育實例,梳理傅雷的音樂教育思想,對當代音樂教育乃至藝術教育的健康發展,顯然是大有裨益的。
一、音樂教學中民族身份認同教育的必要性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整個文化掀起了一陣“尋根熱”。在音樂的“尋根”路上,中國音樂人陷入身份的尷尬:在以西方器樂為主體的現代音樂領域,中國人“從哪里來”,又該“到哪里去”?自我身份的懷疑帶來音樂人主體的自卑,于是,西方成為中國音樂的標準,“模仿”則成為中國當代音樂教學的法則。可以說,主體身份的否定所帶來的藝術靈魂的喪失已成為當代中國音樂藝術的最大掣肘。在音樂主體的身份建構問題上,傅雷以“先為人、次為做藝術,再為音樂家,終為鋼琴家”的藝術教育思想為當代音樂教育提供了一種有益的思路。實際上,“先為人、次為做藝術”的實質與中國傳統文人的“德成為上,藝成而下”一脈相承。在對傅聰的教育實踐中,傅雷的確重視道德教育。在1954年9月的家書中,他告誡傅聰不忘做一個德藝兼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你別忘了,你從小到現在的家庭背景,不但在中國獨一無二,便是在世界也是很少很少。哪一個人教育一個年輕的藝術學生,除了藝術之外,再加上這么多的道德的?”從傳統文學根基的培養到愛國情操的塑造,傅雷時刻不忘對傅聰“中國人”“赤子之心”的身份教育。而正是這一與音樂技巧無關的身份教育造就了傅聰音樂在國際上的身份與地位。1955年,“第五屆肖邦國際鋼琴比賽”后,巴西評委塔里番洛夫人對傅聰稱贊到:“你有很大的才具,真正的音樂才具。除了非常敏感之外,你還有熱烈的、慷慨激昂的氣質,還有最難得的一點,就是少有的細膩與高雅的意境,特別像你瑪祖卡中表現的。我歷任第二、三、四屆的評判員,從未聽到這樣天才式的瑪祖卡,這是有歷史意義的:一個中國人創造了真正的瑪祖卡的風格。”③而意大利鋼琴家阿高斯蒂教授更是一語中的:“只有古老的文明才能給你那么多難得的天賦,肖邦的意境很像中國的意境”。④傅聰到英國后,英國評論界為傅聰的演奏會寫下評論《從東方來的新啟示》,指出“傅聰并不是接受西方音樂傳統,而另有一種清新的前所未有的觀點”。由此不難推斷,傅聰在世界音樂界的成就不僅僅是世界對其個人的褒獎,更是對中國文化、中國音樂人的肯定。而作為父親和教育者的身份的傅雷對于傅聰所取得的成績更有著清醒的認識:“只有真正了解自己民族的優秀傳統,具備自己的民族靈魂,才能徹底了解別人民族的優秀傳統,滲透他們的靈魂。”⑤傅雷將“藝德”的塑造作為音樂教育的首要目標,重視對傅聰民族身份的培養與塑造,首次將中國鋼琴家推上了世界的舞臺。反觀當代國內音樂教育:或是陷入崇洋媚外的誤區,或是陷入一味炫技的泥潭,忽略對受教育者的人格教育、“藝德”教育。主體民族身份的模糊必然造成中國藝術家失去民族靈魂,繼而失去“藝術靈魂”。因此,當代音樂教育界輒需轉變觀念,在重視“藝技”之外,關注到對“藝德”教育的重視,將民族身份認同教育納入到常規音樂教學之中。
二、音樂教學中文學教育的合理性
讀后感個人感悟十則
讀后感個人感悟十則(《傅雷家書》讀后感)
老師力薦《傅雷家書》,誰都說它是關于教育,父子情的著作,果然名不虛傳。傅雷,傅聰雖身隔萬里,但父親卻通過兒子的信,深入地了解兒子,寫下感人的信。信中有對兒子學業的指導,更多的是對兒子人生的指引。信中的話充滿著父愛,蘊涵著真理。《傅雷家書》用詞十分樸素,平平的語言何以使人讀出這么多東西?我想,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們每個人都時時感受著父輩的愛,也付出自己的愛,對傅雷的家書自然有同感。
同學是開夜車一口氣讀完《傅雷家書》的。第二天,生性好動的他第一次認真地與我交談。從他仍陶醉在書中的神態可以看出,他是深有同感的。難怪,他的父親也不在上海,也許那位父親不會像翻譯家傅雷般寫下洋洋家書,但他必定會不斷地把愛送到兒子身邊。傅雷那來自遠方的父愛與此多么相似。
我的經歷有一段與傅聰更為相似。我的抽屜里也珍藏著幾封家書,不同的是那是我兒時寫給出差在外的爸爸的。打開信紙,你會看到剛入小學的我圖文并茂的書信。
在這些家書中,一切微不足道的小事都沒落下。即使是在校被老師表揚一句,我也在信中寫明六要素,生怕缺什么似的。制作爸爸送給我的模型的過程,更是"無微不至",只差沒把所用工具的價格寫上了。而某天早晨我掉下一顆牙,不僅詳細敘述,還畫出"退伍者"的"個人照"及嘴里"殘余部隊"的"集體照",自己看了都樂個不停。這些小事成為感情交流的載體,我哪能少寫呢?
隨著年齡的增長,這樣的家書不會再有;與父親團聚后,不必遠隔千里;《傅雷家書》不知何時會再次光顧我的書桌,但兩代人間的感情永遠那么深厚,永遠是享用不盡的財富。
外語作文教學管理論文
在中學生的作文中,常常可以見到外語單詞或句子的影子。這只是最近幾年才出現的現象。作文中使用外語好不好,到底應該以什么樣的心態看待這種現象呢?
一、盡量別讓老師反感(老師筆下無情)
中學生作文中可不可以用外語詞匯?這個問題交給中學生回答,肯定者多,反對者少。因為他們經常學外語用外語,寫作時遇到用漢語表達不出或表達不便的意思,借用外語,文思不至于停滯,能較從容地寫好文章。
但教師們怎么看呢?尤其是閱卷老師怎么看呢?我多次參加中學生作文閱卷工作,接觸到本校外校本縣外縣的老師,大家均對此持否定態度。據參加高考作文閱卷的老師說,高考評卷對此也是不以為然。
語文老師認為,這種作文的毛病有以下四個方面:一、使用外文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該學生漢語學得不好,中文水平太低,詞匯儲備不豐富,不能用合適的字眼準確清楚的表達,“臨時抱佛腳”,勉強借用來湊數。二、寫作態度不夠嚴肅,文章作風輕浮,用外文有“扮酷”的嫌疑。就好像中學生吸煙強裝成熟的心理一樣,是在張揚所謂的“個性化”的“浪漫瀟灑的情調”。就像在偏僻的鄉村農人的羨慕的眼光中打手機,演一個另類的形象罷了。三、思想不夠端正,對母語缺乏應有的尊重,對祖國語言的感情不深厚,熱愛更是談不上。如果說的嚴肅一些,就是不忠誠。四、外在形式上不倫不類,有“買辦”的嘴臉。中文里攙雜外文,仿佛穿旗袍拿手杖,或者穿中山裝戴牛仔帽一般,著實污染眼目,淆亂視聽。
因此,對此類文章,中學語文教師十有八九是排斥、蔑視、歧視乃至敵視的,而贊同、首肯、默許、容忍的寥寥。于是,在賦分時,潛意識里總是要打擊一番,單憑“語言通順準確”這一把尚方寶劍就讓你吃不消,給你一個“終生難忘的教訓”。
兒童成長家庭教育論文
一、引言
要想在孩子空白的畫板上添上獨一無二最絢麗的顏色,那么就要從孩子成長中的一點一滴入手,從源頭上重視環境對孩子的影響。在這里我們主要探討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的重要影響。當今社會誰也不能否認父母以及一個家庭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意義。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家庭作為孩子成長學習生活的最重要的無可替代的一個場所,在有形中或者潛移默化中將影響到孩子的人格、心理、智力、體格等多方面。家庭環境和學校環境、社會環境類似,都是通過環境因素來影響到孩子未來發展以及健全的人格發育,可以說,家庭環境的好壞,不僅影響到孩子的學習和生活,甚至會影響到孩子未來的發展方向,甚至有可能決定孩子一生的命運。所以說要想在孩子空白的畫板上畫上獨一無二、多姿多彩的顏色,就要認識到家庭環境教育與孩子之間的相關性。
二、父母感情對于兒童的影響
首先就要探討家庭中父母之間的感情對于兒童成長所造成的重要影響。每一個兒童都渴望有一個幸福的童年,而決定童年幸不幸福的關鍵因素就在于家庭氛圍是否和睦,父母是否相親相愛。爸爸媽媽都是每一個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兩個人,兩者缺一不可。只有在一個充滿愛和幸福的家庭氛圍中才能讓孩子感受到快樂,感受到對未來生活的期望。可以試想一下,如果一個兒童生長在一個父親母親總是吵架、家庭成員之間沒有信任可言的環境里,那么兒童只會感覺到家的冰冷和冷漠,久而久之,會對家庭失去希望,會對未來的生活感到迷茫更甚者會使孩子的人格發展不健全,在感情上有缺失,這些都不利于兒童健康快樂地成長!更何談使他們成為國家未來的希望。
三、父母對兒童教育起到榜樣的力量
父母永遠是孩子學習的榜樣。很多孩子真正的啟蒙者便是自己的父母。在與父母的日夜相處當中,會自覺不自覺地接受父母眼中的世界觀,感受父母對生活和人生的態度。所以作為家長,最重要的便是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形象。在生活中父母應該做一個有責任心、有愛心、誠實守信、正直的人,這也是當今社會榮辱觀建設的重要內容。父母的三觀正,下梁才能更好地繼承發揚。每一個兒童都是父母生命的延續,這種延續不僅是血液關系上生命的延續,更是一種人生價值、處事態度、品質精神的延續。要想培養出人格健全、開朗活潑、陽光積極的孩子,首先,作為父母就不應該思想態度不端正、不能做一些違法違紀的事情,也不能用貪婪自私的態度為人處世。要時刻記得家長自己才是孩子第一位啟蒙老師。要從小讓孩子的心里樹立陽光積極的生活態度,做一個充滿愛心、有責任感、有正能量的人。
初中作文教學實踐研究
加強名著閱讀的指導,這不僅是鍛煉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方法,也是豐富學生語言積累、促進學生作文能力提升的途徑。進入初中后,教師應引導學生多閱讀經典名著,拓展和延伸學生的課外閱讀范圍。這樣,學生就有機會接觸大量優質的文學作品,可以拓寬眼界,培養語感。為了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教師還可以基于名著閱讀設計一些相關的作文訓練,讓學生可以對讀過的作品留下更深刻的學習印象,并且能夠多學習和借鑒經典作品優質的寫作方法和技巧。隨著這類作文訓練的不斷增多,學生的寫作能力會得到明顯提升,學生整體的學科素養也會得到有效提升。
一、拓寬學生拓展名著閱讀
從實際情況來看,初中生還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學生的閱讀興趣也有待激發和培養。初中學生接觸到的名著十分有限,閱讀經驗的缺乏導致很多學生在寫作時找不到合適的寫作素材。為了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教師應鼓勵學生多閱讀優質的作品,不斷拓展學生的閱讀范圍。為了鼓勵學生閱讀,并使他們能夠體會到閱讀的樂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一些相對簡單、趣味性較強的作品,使學生感受到名著的魅力。隨著學生閱讀經驗的不斷豐富以及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不斷加強,教師再鼓勵學生閱讀大部頭的、難度更高的作品。這種循序漸進的教學推進方式更貼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學生更容易適應這個過程,持續閱讀經典作品,并在這個過程中獲得豐富的知識。名著是文學歷史上的璀璨明珠,是人類智慧的集中體現,同時是傳播科學文化知識的載體。語文課本中不少單元都設置了《名著導讀》的學習任務,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閱讀課本推薦的作品,在此基礎上,再給學生介紹一些課本中沒有的經典作品,如《西游記》《簡·愛》《格列佛游記》等。學生在閱讀時不會產生太多理解障礙,并且這些作品情節生動有趣,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給學生推薦這些名著,能夠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豐富學生的素材積累。因此教師要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組織學生閱讀名著,不斷提升學生的文學修養,讓學生通過名著閱讀掌握更多寫作技巧與寫作方法,達到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目的。
二、閱讀經典名著,寫讀后感
學生閱讀名著之所以比閱讀普通文章收獲更多,原因在于名著融入了更多優質的寫作手法,且思想性更強,會引發學生更多思考,并給學生一些重要的啟示。為了加深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和感悟,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思維品質,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寫讀后感。要想寫好讀后感,需真正讀懂作品,理解作品內涵,把握作品的主題。同時,還要認真揣摩作品內容,形成自己的獨到見解,并將這些內容融入寫作,這樣才能寫出質量更高的讀后感。教師可以給學生推薦一些有代表性的書目,在學生閱讀以后組織學生交流討論,分享彼此的閱讀感受,促進學生寫作思維的形成。有了這個基礎以后,再讓學生寫讀后感,學生可以保持清晰的思維,寫作的方向也會更加明確。在教學“學寫讀后感”時,教師便可以以“《名人傳》讀后感”為題,引導學生進行寫作訓練。考慮到學生文學感悟力不盡相同,加之《名人傳》內容豐富,教師可以讓學生以他們感興趣的名人及其事跡為切入點寫作,確保學生有情可抒、有話可說,變被動寫作為主動寫作,提高學生的寫作自主性。為了避免學生找不到寫作方向,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寫作前先進行小組討論,談一談自己最有感觸的名人事跡,分享自己的閱讀感受和思考,借助這個過程幫助學生理清寫作思維。通過寫讀后感,學生可以向先進人物學習,培養自己的優秀品質,加深閱讀感受和體驗,將讀到的內容真正內化成自己的知識。
三、設計科學合理的讀寫結合訓練
鎮中校長在教師黨代會講話
同志們:
在全國開展的黨員“創先爭優”活動中,我們二中黨總支圍繞教書育人的中心工作,確定了“服務師生、崗位奉獻、爭創‘五個好’、爭做‘五帶頭’”的活動主題,在全校掀起了一股人人創先爭優的熱潮。在近兩年的創先爭優活動中,我深深體會到作為一名黨員,最重要的就是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爭創一流佳績。這是一名黨員的責任,也是一名教師最重要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
下面我談談在此次創先爭優活動中自己的一些經歷和體會。
一、黨員教師應該有良好的職業精神
現在都是獨生子女,整個家庭對唯一孩子寄予了更多的希望,也給我們教育工作者帶來很大的壓力,面對壓力我們無法回避,以怎樣的心態去面對,就顯得很重要,抱怨減緩不了壓力,只有變壓力為動力去努力工作,獲得優良的業績才能真正減輕壓力。
記得我第一次教素質班時,面對高考和競賽的雙重壓力,也曾經苦悶過。為了搞好競賽,我把最新的大學化學專業書都買齊了,利用休息時間重新鞏固、更新專業知識;為了準確把握高考,我一學期做的歷年高考卷或高考模擬卷就達上百套。功夫不負有心人,我所教的班級化學成績名列前茅,巴偉民同學還獲得化學金牌并保送北京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