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溝斜疝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5 21:57:2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腹股溝斜疝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小兒腹股溝斜疝手術探討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腹腔鏡手術在治療小兒腹股溝斜疝中的應用。方法回顧性分析小兒腹股溝斜疝80例,115側。傳統手術,38例,44側,其中6例雙側疝,有3例為對側二次手術。腹腔鏡手術42例,71側。其中5例雙側疝,24例為對側隱匿性疝,術中發現而手術。結果傳統手術平均住院5天,術后隨訪無術側復發,有2例對側再發;腹腔鏡術后平均住院18h,隨訪無復發和對側再發。結論腹腔鏡手術在治療小兒腹股溝斜疝方面,具有療效確切,痛苦小,住院時間短。能及時發現隱匿疝,一次完成雙側手術,避免二次手術。

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外科手術方法也在進行著質的飛躍,微創外科技術已經成為外科的發展方向,

腹腔鏡技術的廣泛應用,使一些傳統經典手術走向微創化。如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已經成為膽囊切除術首選方式[1]。小兒腹股溝斜疝腹腔鏡手術已有較多的報道,我們總結了2000年1月~2004年3月我院治療小兒腹股溝斜疝傳統手術與腹腔鏡手術80例115側。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小兒腹股溝斜疝80例,115側。傳統手術,38例,44側,有3例為對側二次手術。腹腔鏡手術42例,71側。其中5例術前雙側疝,24例為隱性疝術中發現而手術。所有患兒均為單純性斜疝。

1.2方法

查看全文

小兒嵌頓性腹股溝斜疝手法探討論文

嵌頓性腹肌溝斜疝是兒外科急診中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嵌頓疝約占全部疝病例的1/6,嵌頓疝盡管多見,但由于小兒外環富于彈性,疝囊頸部沒有成人所具備的纖維縮窄環,腸系膜血管彈性也較好,同時腹肌也欠發達,故很少發生嵌頓疝引起的腸壞死。我院自1998年6月~2003年9月共進行了嵌頓性斜疝手法復位術312例,現就其體會介紹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312例患兒中,男298例,女14例,年齡2個月~5歲,平均1.3歲。嵌頓時間1.5~36h,平均10.5h。

1.2方法1歲以上患兒按5~8mg/kg予以魯米那肌注,待患兒安靜入睡后置于頭低腳高傾斜20°的仰臥位(1歲以內患兒可不給予鎮靜劑),在外環處用拇食指固定疝蒂另一手輕輕擠壓疝內容物,均勻持續加壓。復位后常有少量氣體通過的感覺,然后疝很快消失。

2結果

復位成功304例(97.4%),其中男293例(93.9%),女11例(3.5%)。術后血便15例(4.8%),發熱43例(13.8%),腸穿孔發生率為0。

查看全文

小兒腹股溝斜疝手術中小橫切口應用探討論文

小兒腹股溝斜疝的病因、發病特點、腹股溝解剖、手術方法等均與成人不同,通常不修補腹股溝管壁,單純行疝囊高位結扎是其手術特點。筆者近3年來手術治療小兒腹股溝斜疝160例,均采用小橫切口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本組病例160例,其中男135例,女25例。右側斜疝120例,左側斜疝40例嵌頓疝10例(右側7例,左側3例)。手術年齡6個月~8歲,發病時間3個月~8年。患兒近期無發熱、咳嗽等病癥。

1.2手術方法在氯氨酮全麻下,于恥骨結節外精索上方橫切口1~2cm(即外環口在體表的投影),逐層切開,在切開腹橫筋膜后,注意尋找精索和疝囊,找到疝囊后,切開疝囊,還納內容物,血管鉗夾取疝囊切緣,主刀左食指伸入疝囊內,助手用組織鉗夾住精索等疝囊外組織(組織鉗不上齒),使之與疝囊壁產生一微小間隙,主刀右手持組織剪,保持剪刀頭張開一小口,不用開合,自上而下在間隙內向疝囊外下方推送,分離粘連,疝囊另外一側主刀與助手交換使用此方法。分離疝囊壁至疝囊頸并予高位結扎。內環過大則縮小內環口,徹底止血,檢查精索,不要扭曲,放回陰囊原位,防止睪丸血運障礙。于皮下淺筋膜和皮膚各縫合一針。手術時間15~20min。

1.3結果本組病例住院時間8h~2天,平均1.1天。本組病例經手術治療后,僅5例產生陰囊血腫,短期內吸收。無切口感染、裂開等并發癥。

1.4隨訪所有病例隨訪至今,無1例復發。未發現其它并發癥。

查看全文

剖析腹股溝疝的診斷和治療進展

【關鍵詞】腹股溝疝;診斷;治療;進展

腹股溝疝是普外科常見疾病,根據歐美國家的有關流行病學資料統計,腹股溝疝的發病率約為1‰~5‰[1]。腹股溝疝通常可分為斜疝、直疝、股疝。斜疝最常見,約占腹股溝疝的95%[2],男性患腹股溝疝多于女性,但股疝多發生于女性[3]。腹股溝疝臨床表現典型時,診斷明確,但有時由于臨床查體的疏忽與檢查方法不當以及疝形成初期時腫塊不明顯,診斷較為困難,容易造成漏診,需要借助影像學檢查;腹股溝疝修補術是外科最古老和最常見的手術之一,其中較為著名的有Macvay和Shouldice,并相繼產生了無張力修補術和腹腔鏡修補術。現對腹股溝疝的診斷和治療進展綜述如下。

1腹股溝疝的診斷

1.1首先要熟悉腹股溝疝門的解剖因為疝只發生在解剖薄弱的腹壁處,而腹股溝區解剖學上存在先天性缺陷,再加上后天病理性損害因素,如腹壓增加、營養不良等,疝極易發生,凡在該區域出現的腫塊,都要考慮到疝的可能。

1.2其次要系統詢問病史由于腹股溝疝平時往往表現為腹股溝區若隱若現的腫塊,醫生往往為局部腫塊所吸引,忙于做理學檢查,并由此獲得診斷,卻忘了詳細詢問病史。病史對嬰幼兒和老年人更為重要,前者由于檢查時啼哭、腹緊,不易進行,從母親處可以得到較好的啟發。老年人病程長,疝所在區往往慢性發炎,疝環周圍組織松弛,疝內容物易與疝囊發生粘連,成為難復性疝或滑動性疝,病史可加以澄清,也可以解釋如消化不良、腹脹、便秘或尿頻、尿痛等臨床癥狀。

1.3必要的常規檢查包括視診、觸診、咳嗽沖擊試驗和手法回納。腹股溝疝病人檢查一律先采取站立位,顯露整個腹部、腹股溝區,雙側進行比較,應注意雙側的腹股溝疝是多見的。腹股溝疝的腫塊常位于恥骨結節上方,若陰囊內有腫塊,首先檢查腫塊四周,特別注意的是其上緣,是否與其他邊緣一樣界限分明,能摸到一條正常的精索,反之腫塊屬陰囊內病變,如睪丸鞘膜積液;如腫塊上緣不“斷”帶有蒂柄而進入腹股溝管,則應先擬診疝為妥。其次是做咳嗽試驗,檢查者手緊按腫塊,令其用力咳嗽,如腫塊隨之膨大微微下移,張力增加,即為“膨脹性咳嗽沖擊試驗”陽性,這是疝的一大特點,然后是做手法回納,醫生站在病人腫塊側,一手扶住病人的背腰部,另一手從上而下地放于腹股溝區與腹股溝韌帶平行的位置,以便作手法回納。手法回納也可在病人平臥位進行,嬰兒疝可趁熟睡時回納。多年疝的存在常致已有粘連的難復性疝或滑動性疝,只能回納部分疝塊。

查看全文

小兒腹股溝滑疝病因研究論文

小兒腹股溝滑疝的病因、發病機理、診斷和鑒別診斷

【摘要】目的探討小兒腹股溝滑疝的病因、發病機理、診斷和鑒別診斷。方法從我院收治290例腹股溝斜疝中選取確診滑疝13例住院資料,結合國內外文獻,著重分析其病因、發病機理和診斷鑒別診斷。結果發現女嬰腹股溝滑疝發病率比男嬰高得多,且女嬰均屬卵巢、輸卵管傘端滑出,男嬰滑出器官均為盲腸、闌尾和/或乙狀結腸。其原因除患者腹股溝內環腹膜壁層先天發育不良外,與卵巢、輸卵管傘接近腹股溝內環、卵巢懸韌帶和盲腸、乙狀結腸系膜較活動有關。小兒腹股溝滑疝的臨床表現與其他腹股溝斜疝相似,易發生誤診。結論小兒腹股溝滑疝是由于腹股溝內環先天性發育不良和腹腔內較活動的器官滑出所致。臨床表現與一般常見的腹股溝斜疝相似,必須仔細鑒別。從其病因發病方面加以考慮,有助于明確診斷。

【關鍵詞】小兒;腹股溝滑疝;病因;發病機理;診斷;鑒別診斷

Theetio-pathogenesis,diagnosisanddifferentialdiagnosisofinguinalextrasaccularherniaininfants

GAOWei-hua,HEShu-mei,BAIJian,etal.NanhaiObstetricsandChildren’sHospitalAffiliatedtoGuangzhouChineseTraditionalMedicalUniversity,Nanhai5282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etiopathogenisis,diagnosisanddifferentialdiagnosisofinguinalextrasaccularherniaininfants.Methods13casesofinguinalextrasaccularherniaoutof290casesofinguinalherniainourhospitalwereinvestigatedwithreferatingtheleterture,andfocusedtheattentiononitsetidogy,pathogenisisanddiagnosis,differentialdiagnosis.ResultsTorevealthattheincidenceofinguinalextrasaccularheruiainfemalinfantswasmuchmorethanthatinmaleinfants,andtheslidingsubstanceofextrasaccularherniawereovaryandfallopiantubeinfemalinfantsandcecum,appendixandsigmoidinmaleinfants.andtheligmentasuspersoriumorariiandmesenteryofcecumandsigmoidmovedmoreeasily.Itsetiopathogenesishadrelationtothattheovaryandfallopiantubeapproachedtheinguinalinnercircleandthemesenteryofcecumandsigmoidmovedmoreeasily.Theclinicalfeaturesofinguinalextrasaccularherniaweresimilartootheringuinalobliquehernia,sothatmisdiagnosiswaseasilymade.ConclusionInguinalextrasaccularherniasininfantswereduetocongenitaldysplasiaofinguinalinnercireleandmovableorgansinabdominalcavityslidedfromabdominalcavity.Itsclinicalfeaturesweresimilartogeneralinguinalobliqueherniaandthatmustcarefulbedistinguished.Considerationforitsetiopathogenesiscanhelptomakecorrectdiagnosis.

查看全文

小議腹股溝疝的診斷與進展

【關鍵詞】腹股溝疝;診斷;治療;進展

腹股溝疝是普外科常見疾病,根據歐美國家的有關流行病學資料統計,腹股溝疝的發病率約為1‰~5‰[1]。腹股溝疝通常可分為斜疝、直疝、股疝。斜疝最常見,約占腹股溝疝的95%[2],男性患腹股溝疝多于女性,但股疝多發生于女性[3]。腹股溝疝臨床表現典型時,診斷明確,但有時由于臨床查體的疏忽與檢查方法不當以及疝形成初期時腫塊不明顯,診斷較為困難,容易造成漏診,需要借助影像學檢查;腹股溝疝修補術是外科最古老和最常見的手術之一,其中較為著名的有Macvay和Shouldice,并相繼產生了無張力修補術和腹腔鏡修補術。現對腹股溝疝的診斷和治療進展綜述如下。

1腹股溝疝的診斷

1.1首先要熟悉腹股溝疝門的解剖因為疝只發生在解剖薄弱的腹壁處,而腹股溝區解剖學上存在先天性缺陷,再加上后天病理性損害因素,如腹壓增加、營養不良等,疝極易發生,凡在該區域出現的腫塊,都要考慮到疝的可能。

1.2其次要系統詢問病史由于腹股溝疝平時往往表現為腹股溝區若隱若現的腫塊,醫生往往為局部腫塊所吸引,忙于做理學檢查,并由此獲得診斷,卻忘了詳細詢問病史。病史對嬰幼兒和老年人更為重要,前者由于檢查時啼哭、腹緊,不易進行,從母親處可以得到較好的啟發。老年人病程長,疝所在區往往慢性發炎,疝環周圍組織松弛,疝內容物易與疝囊發生粘連,成為難復性疝或滑動性疝,病史可加以澄清,也可以解釋如消化不良、腹脹、便秘或尿頻、尿痛等臨床癥狀。

1.3必要的常規檢查包括視診、觸診、咳嗽沖擊試驗和手法回納。腹股溝疝病人檢查一律先采取站立位,顯露整個腹部、腹股溝區,雙側進行比較,應注意雙側的腹股溝疝是多見的。腹股溝疝的腫塊常位于恥骨結節上方,若陰囊內有腫塊,首先檢查腫塊四周,特別注意的是其上緣,是否與其他邊緣一樣界限分明,能摸到一條正常的精索,反之腫塊屬陰囊內病變,如睪丸鞘膜積液;如腫塊上緣不“斷”帶有蒂柄而進入腹股溝管,則應先擬診疝為妥。其次是做咳嗽試驗,檢查者手緊按腫塊,令其用力咳嗽,如腫塊隨之膨大微微下移,張力增加,即為“膨脹性咳嗽沖擊試驗”陽性,這是疝的一大特點,然后是做手法回納,醫生站在病人腫塊側,一手扶住病人的背腰部,另一手從上而下地放于腹股溝區與腹股溝韌帶平行的位置,以便作手法回納。手法回納也可在病人平臥位進行,嬰兒疝可趁熟睡時回納。多年疝的存在常致已有粘連的難復性疝或滑動性疝,只能回納部分疝塊。

查看全文

腹股溝疝術后復發研究論文

【關鍵詞】腹股溝疝術

腹股溝疝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手術是可靠的治療方法。隨著對疝解剖學及病因學認識的不斷提高和手術效果的觀察、分析,對疝手術方式進行了多方面的改進,獲得了滿意的治療效果,但是腹股溝疝術后的復發率仍然較高。現回顧性分析本院2000年12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112例腹股溝復發疝患者資料,探討疝復發的原因。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本組112例,其中男98例,女14例,年齡32~85歲(平均62.5歲)。單側復發102例(左側30例,右側72例),雙側復發10例(其中嵌頓疝9例)。首次手術復發時間1周~16年,平均17個月。2年內復發61例,首次復發92例、第2次復發16例、第3次或4次以上復發4例。首次行疝修補時伴發疾病:高血壓心臟病30例、慢性支氣管炎合并肺氣腫18例、前列腺增生38例、慢性便秘10例、糖尿病9例,其中34例伴有2種或2種以上其他疾病。

1.2首次治療方法

查看全文

無張力疝修補術監護認識

腹股溝疝在腹外疝中最為常見,約占所有腹外疝的90%以上[1],其治療方法主要依靠手術治療。腹股溝疝無張力修補術是利用人工復合材料進行無張力疝修補的最新方法,更符合人體解剖結構的治療技術。我院以往手術常采用連續性硬膜外麻醉或全麻,局部麻醉是最為簡便和經濟的方式[2],術后患者自理能力恢復快,復發率低,使其在術后的觀察及護理上明顯優于傳統手術,現將該手術的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一、一般資料

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局麻下實施無張力疝修補患者142例,其中男性100例,女性42例;年齡26~81歲,平均61歲;單側疝60例,雙側疝82例;斜疝92例,直疝50例。根據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疝和腹壁外科學組制定的手術方案分型[3]:Ⅲ型120例,Ⅳ型22例。合并有嚴重的心肺疾病10例,糖尿病6例,前列腺肥大3例,老年慢性支氣管炎5例。住院時間4~7d,平均4d。全部患者手術順利,痊愈出院,隨防6~40個月,無復發,臨床效果好,患者康復快。

二、護理

(一)術前護理

1.入院介紹:向患者介紹腹股溝疝的相關知識,觀看腹股溝疝的解剖圖片及疝補片的類型。介紹手術效果、并發癥的預防及有關注意事項。手術方式,局麻手術的優點:目前國外約有80%以上的腹股溝疝修補都在局部麻醉下完成,但國內仍以連續性硬膜外麻醉為主要麻醉方式[4]。連續性硬膜外麻醉需要患者高度配合擺放體位,麻醉時間根據麻醉醫師熟練程度以及患者個體情況而變化,因而增加了手術時間。而局部麻醉的體位就是手術體位,患者容易配合,操作方便。絕大部分接受過局部麻醉手術的患者表示如需要再次手術,仍會選擇局部麻醉。局麻下手術對生活功能干擾少、用藥量小、安全范圍大、效果好;操作簡單易掌握,門診即可開展此手術,對于缺乏麻醉設備和麻醉醫師的基層醫院也可開展,同時也提高了醫療設施的利用率,進而提高了疝修補手術的經濟學效益和社會學效益,被廣大醫務人員和患者接受[5-6]。

查看全文

無張力疝環填充式修補術在腹股溝疝中的應用

【關鍵詞】無張力疝環;修補術;腹股溝疝

【摘要】目的探討無張力疝環填充式修補術在腹股溝疝手術中的應用價值。方法對68例腹股溝疝患者行無張力疝環填充式修補術后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手術時間平均40min,切口疼痛2d~7d,術后6h下床活動,無感染病例;腹股溝異物感10例,麻木2例。結論疝環充填式無張力修補術是一項更符合生理解剖結構的治療技術,操作簡單,損傷小,恢復快,復發率低。

【關鍵詞】無張力疝環;修補術;腹股溝疝

無張力疝環填充式修補術(Plug&meshherniarepair)[1]是采用MesshPlug進行疝修補術的一種新方法,我院自1998年6月起應用此方法治療取得了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病例共68例。男60例,女8例;年齡31a~90a,平均62.5a,年齡≥60a46例(67.6%)。診斷:斜疝43例,直疝7例,雙側疝9例,復發性斜疝6例,斜疝嵌頓3例。同時伴有心腦血管疾病26例,老年性慢性支氣管炎4例,有哮喘病史4例,前列腺肥大2例,肝硬化腹水3例,不同程度便秘11例。

查看全文

非手術治療小兒腹股溝疝探討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非手術治療小兒腹股溝疝的療效。方法在手術治療的基礎上采用“克疝散”等中西醫結合非手術治療。結果經1288例治療治愈率達98%以上。結論非手術治療小兒腹股溝疝可解除病人手術之苦,防止并發癥發生,是一種治療小兒腹股溝疝的較好方法,值得推廣。

【關鍵詞】腹股溝疝;小兒;非手術治療;克疝星

腹股溝疝在各種年齡中均可發生,屬常見病、多發病,小兒發病率相當高,病程長短不一,有的嬰兒出生就患有;但約80%的病例發生于男性兒童,女性和青壯年發病率低,許多病人因畏懼手術而延誤治療,導致疝塊逐漸增大、嵌頓、絞窄性腸壞死,以致腸切除,甚至危及生命等,給病人工作和學習帶來諸多不便。我院為了解除病人手術之苦,讓病人盡早得以治療,獲得康復,防止并發癥的發生;為此,我們在手術治療的基礎上進行中西醫結合非手術治療的研究工作。自1991年5月~2004年12月期間,經1288例臨床總結,治愈率達98%以上。所用藥物“克疝星”注射液,在1994年經“云南省天然藥物重點實驗室和昆明醫學院藥理毒理實驗室”做動物實驗研究結果表明無任何毒素、副作用反應,各受試動物行為、進食、飲水及大小便正常,局部解剖及組織學檢查,精索和精索動、靜脈及輸精管無粘連、壓迫和阻塞現象,各動物、各條輸精管通水試驗正常。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1288例小兒腹股溝疝中,男1056例,占82%,女232例,占18%,年齡最小2個月。斜疝1280例,占99.4%,直疝5例(均為5~12歲女孩),占0.4%,股疝3例,占0.2%;在1288例腹股溝疝中,右側1005例,占78%,左側283例,占22%。病程最短2個月,最長12年。

1.2治療方法(1)“克疝星”注射液由50%葡萄糖注射液0.5ml,10%葡萄糖酸鈣注射液0.5ml,鹽酸林可霉素注射液0.2ml,鹽酸利多卡因注射液0.3ml,地塞米松注射液0.2ml,鹽酸腎上腺素注射液0.02ml,滅菌注射用水0.25~0.3ml配制組成。(2)“克疝散”由中藥黃芪、黨參、白術、陳皮、當歸、升麻、柴胡、甘草等藥物組成(制成粉劑用紗布打包)。(3)在疝環口周圍封閉注射“克疝星”注射液2ml。每周2次,連續注射4次,然后用中藥“克疝散”打包用疝帶在疝外口處加壓包扎。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