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改革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5 13:23:4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分類改革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分類改革

職業崗位分類改革論文

【摘要】文章分析了當前高等職業教育存在的弊端,明確了高職院校教學改革的基本思路:高職院校應該設置職業化的專業,開發崗位化的課程,實施過程化的教學,推行成果化的考核。那么對職業分類就成為教學改革的基礎性工作。

【關鍵詞】職業崗位;分類;對外貿易專業;教學改革

一、當前高等職業院校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事物的性質,即事物內在的本質屬性,是一事物區別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原因。高等職業教育的性質即高等職業教育內在的本質屬性,是高等職業教育有別于其他教育的根本原因。

教育類型是由社會需要的人才類型所決定的。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從大的方面來看,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發現和探索客觀規律,即研究科學原理的人才——學術型、科研型人才;一類是將科學原理應用于實踐,從而轉化為工程、產品等物質形態的人才——應用型、實用型人才。前者是培養探索未知的人才,后者培養是應用已知的人才。

不同類型的人才要由不同類型的教育來造就。一般來說,學術型、科研型和工程型人才由普通高等教育來培養,而技術型、技能型人才則由職業教育來造就。其中的技術型、高級技能型人才一般由高等職業教育來培養。因此,高等職業教育在類型上屬于技術應用型教育,而不是學科型、工程型教育。但在現實中,高等職業教育刻意向普通高等教育看齊,把技術應用型教育辦成學科型、工程型教育的現象十分突出。主要表現在“三個偏離”:

查看全文

深化收支分類改革思考

內容摘要:本文通過政府收支分類改革、財政透明度、公共服務績效評價之間關系、改革現狀、存在問題的論述,從協調三項改革關系角度,提出了如何深化政府收支分類改革的政策措施:完善政府職能,深化政府收支分類改革;對預算科目“接口”設置要嚴格限制,防止形成模糊地帶;以收支分類改革為起點,改革政府會計制度;轉變財政職能,提高公共資金管理人員素質。

關鍵詞:財政,收支,管理,改革

在財政管理改革領域,不能孤立地看待政府收支分類、政府透明度建設、支出績效評價等改革措施,而應將這三項改革綜合起來考慮,這是深化財政管理改革,提高政府財政管理水平的基礎性措施。

一、政府收支分類、透明度建設和公共服務績效評價的關系

公共產品和服務分類是政府收支分類的基礎;科學的政府收支分類是政府透明度的前提;較高的政府透明度、準確的收支分類,是政府公共產品和服務績效考核的保障;公共產品和服務績效評價,是提高政府服務效率的關鍵。

(一)公共產品和服務理論是政府收支分類改革的基礎

查看全文

事業單位分類改革論文

自從20世紀80年代初政府開始嘗試推行事業單位改革以來,伴隨著事業單位的總體面貌不斷發生著變化,理論界和實務界對事業單位改革的探討一直比較活躍,討論主要集中在三個問題:一是我國的事業單位為什么要改革?二是在改革的過程中出現了哪些問題?三是對繼續改革的種種思路構想。對于這三個問題的回答,其實也從側面描述了我國事業單位改革的歷程。即在經濟領域推行政企分開,對國有企業進行改革的同時,公眾對龐大的事業部門日益不滿,沉重的財政供養之下的事業單位似乎并沒有發揮顯著的作用,因此改革開始進入摸索階段,最終為與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協調,開始向政事分開、社會化的方向前進。不論當初改革的直接意圖如何,現實是改革過程中出現了讓人失望的局面,包括一批事業單位被推向市場,導致政府向人們提供的公共服務日益縮水;而有些事業單位在享受財政供養的同時卻不能向公眾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務。這些現象綜合起來,加上近幾年來人們對公共服務的需求日益增長,直接導致了這樣一個印象,即現有的事業單位提供公共服務無論是在公平還是效率上都不能滿足需要。換句話說,沒有人認為事業單位的改革已經取得了成功。理論界在這個基礎上做了大量的工作,紛紛在黨的大政方針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思路,實踐中也有一些地方政府做了積極的探索,其中實質性的關注點就在于“分類改革”。實踐中政府部門在摸索應該怎么分類,理論上學者和專家們也根據一些理論對事業部門進行了分類。這種情況讓人覺得當下事業單位改革似乎并不是一件難事,因為如此一來,事業單位的改革就只剩下了一個主要任務,即將各種事業單位按照現行的服務性質劃分,然后對應地將之轉化成不同性質的社會主體,我們所要做的就是這個工作嗎?筆者不以為然。

筆者認為,如果分類改革指的就是將現有的事業單位分類,隨之一一對應將其轉化成不同性質的社會主體,恐怕不能從根本上實現目標。我們的目標并不僅僅是將事業單位這個部門從總體上削減、分化,而是有必要把眼界放寬,著眼于建設服務型政府;如果能將事業單位改革與構建公共服務體系結合起來考察,那么,分類改革就值得重新理解。

在我國,事業單位指的是國家為了社會公益目的,從事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活動的社會服務組織[2]。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事業單位的實質是政府為了向公眾提供公共服務而直接組織的公共服務生產部門,所以我們完全可以把事業單位的存在看成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一種具體方式;在這種情況下,更適宜把事業單位的改革放到公共服務體系構建的大框架下討論而不是孤立地討論它本身。很顯然,事業單位的改革必定關系到整個公共服務體系的某些變化,因此,只有掌握了整個社會如何提供、生產公共服務,我們才能更科學地理解事業單位改革的目標。

關于公共服務,國內的很多學者現在已經接受了美國學者埃利諾·奧斯特羅姆對公共服務產業中區分提供方和生產方的做法。埃利諾·奧斯特羅姆認為,在公共服務產業中有三方,即提供方、生產方和受益方,其中提供方指的是負責公共事物的規劃、融資、安排生產、管理、監督的一方;生產方指的是適應提供方的要求,直接生產公共服務,并將服務按照數量和質量要求輸送給用戶一方[3]。按照這種觀點,公共服務的提供者和生產者可以分開,各種主體可以進行多元組合,這徹底扭轉了以往人們認為公共服務只能由公共部門親自生產的觀念,為公共服務的社會化提供了理論依據。我們認為,一個社會中提供公共服務的主要是政府和非營利部門,其中政府是以強制稅收為公民提供服務,非營利部門是人們自愿結合,利用社會資源提供公共服務,而企業的主要目的是追逐利潤,所以顯然不在此列。而對于公共服務的生產者,政府、非營利部門、企業都可以擔任,比如,醫療衛生服務,政府可以辦公立醫院,非營利部門可以民間出資辦非營利醫院,私人也可以出資辦營利性的醫療機構以此謀求利潤。所以,公共服務的生產者事實上可以多元化,沒有理由認為一定要公共部門自行組織生產;只要公共部門負責提供,無論具體的生產交給誰,都沒有推卸責任,也就沒有理由反對它的存在。

查看全文

做好政府收支分類改革之我見

2007年1月1日起,財政預算管理的又一項重大改革舉措——政府收支分類體系改革正式啟動。此項改革,將直接關系到財政預算管理的透明度,關系到財政預算管理的科學化和規范化,是公共財政體制建設的一個重要環節。

政府收支分類改革,將屬于政府公共管理機構和事業型企業的一般預算收支、基金預算收支、債務預算收支、預算外收支和社會保險基金收支納入統一的分類體系,并按統一的標準進行分類,設置了收入分類、支出功能分類和支出經濟分類。它全面、規范地反映了政府各項收入的來源,清晰、直觀地反映了政府各項支出的去向,使預算管理范圍進一步完整

政府收支分類改革,改變了原按經費性質進行分類的辦法,按照政府職能進行設置,將政府部門為完成某項政府職能所進行的某一方面的工作,集中在同一功能科目全面反映,形成一個完整的支出概念,如“教育”類下反映的不僅僅是原來教育事業費支出,而且還要反映在基本建設支出、科技三項費用、行政管理費、教育費附加以及各項基金支出等支出科目中的教育支出,使政府的支出預算更加透明、更加清晰,有利于解決“外行看不懂、內行說不清”的問題。

政府收支分類改革,為體現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日益加強的需要,將新的政府收支科目體系與部門分類編碼和基本支出預算、項目支出預算相配合,對任何一項財政收支進行了“多維”定位。它清楚地說明政府的錢是怎么來的,用在哪些方面,怎么用的,為預算管理和財政監督等提供全面、真實、準確的經濟信息,從源頭上防止腐敗,從而進一步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和財政資金使用效

政府收支分類改革要求全面、規范、明細地反映政府各項收入來源,清晰、準確反映政府職能活動的支出總量、結構與方向,明確反映政府各項支出的具體用途,為推動預算管理向“公正、公平、公開”方向不斷邁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通過政府收支分類改革,將進一步促進部門預算、綜合預算、收支兩條線、國庫集中收付、政府采購等方面改革的深化和績效預算的推行。

政府收支分類改革,要求政府收支預算的編制和執行,必須對每一個部門、每一筆經費都按照政府收支分類科目進行細化,如果沒有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手段,預算的編制就無法實現部門、功能分類、經濟分類的“三維”定位,也無法與預算的執行有機地銜接起來。因此,政府收支分類改革,不僅能使財政部門信息化運用水平進一步提高,而且也進一步推動了預算管理信息化建設的步伐。

查看全文

事業單位分類改革交流

“事業單位”是我國特有的一個概念,它脫胎于計劃經濟體制,具有典型的中國特色。事業單位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也基本上是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形成的。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日趨完善、經濟體制和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事業單位原有的管理體制與其社會化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暴露了不少問題:發展缺乏規劃、機構不斷臃仲、人員不斷膨脹、管理機制僵化、自主管理權極小、政事企職責不分、收不抵支、財政不堪重負等問題普遍存在。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阻礙著社會事業的發展,導致社會管理秩序不規范、政府“包袱”越背越重,事業單位改革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但事業單位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隊伍龐大、類別繁多、情況復雜,涉及到政治、經濟、科教、文衛、農林水等各個方面,關系著廣大職工們的切身利益;關系到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必須慎重、穩妥、穩步推進改革。1996年和1997年中央、省、市曾逐級下發了《關于事業單位機構改革若干問題的意見》文件通知。至今事業單位改革仍是進展緩慢,成效不明顯。筆者認為,我們應該回過頭來重新審視現有的事業單位,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并結合社會事業的個性特征及其生存環境、發展狀況,對它們重新界定,根據不同事業單位的特點進行科學分類,按照類別分別采取不同的措施和辦法進行改革管理。下面就事業單位如何分類改革談談看法:

一、把握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的指導思想和原則

事業單位分類改革不僅是一門很深奧的科學,所涉及的知識面非常廣,而且考慮的因素很多,政策性也很強。必須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用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以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改革目標,按照有利于合理界定事業單位類別,明確不同事業單位的宗旨和業務范圍;有利于提升事業資源綜合效益,減輕國家財政負擔;有利于規范管理,促進各類事業協調、健康、快速發展的要求,對不同類別的事業單位實施相應的改革,逐步建立目標明確、結構合理、運行高效、符合各類事業單位自身發展規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事業單位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和自我約束機制。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應遵循以下六條原則:一是政事分開、事企分開的原則;二是職能界定、精簡效能原則;三是立足現狀、積極穩妥原則;四是著眼規范、統籌安排原則;五是結合財政狀況、量力而行原則;六是先易后難、分步實施原則。

二、對現行事業單位的分類

(一)如何重新分類

目前,我們對各類事業單位的劃定,仍然是沿用建國初期對事業單位下的定義和管理體制。在現行的管理中和統計上,只單純按照經費渠道將事業單位分成全額撥款、規費開支、差額撥款和自收自支四大類型或按照其專業分為教育、科研、文化、新聞出版、廣播影視、衛生、體育、農林水、交通、環保、測繪、信息咨詢、物資倉儲供銷、房地產服務、城市公用、社會福利、經濟監督事務、機關后勤服務等17大類型。每個大類又分若干中類和小類,可謂門類繁多。隨著改革開放的進展和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事業單位正在與市場經濟建設相結合,使得一部分事業單位在職能、服務形式、經費開支渠道、開支辦法和經費狀況等方面發生了一系變化。有些事業單位的職能是行政機關的延伸,行使一部分行政職能(公共管理事務);有些事業單位正面向社會開展企業化經營服務活動,不但可以少要或不要國家撥款,還可以向國家上繳一定的稅利。對于這樣的單位,如果繼續按原來的事業單位類別進行管理,已是很不切合實際了。因此,為有利于推進事業單位改革,促進事業單位創造出更多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很有必要對現有事業單位進行重新分類,改革陳舊的分類管理方式。根據事業單位的職能、社會功能和產業特性,筆者認為將現行事業單位分為四類比較合理,即分為:行政執行類、社會公益類、技術服務類、經營服務類。

查看全文

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探討論文

自從20世紀80年代初政府開始嘗試推行事業單位改革以來,伴隨著事業單位的總體面貌不斷發生著變化,理論界和實務界對事業單位改革的探討一直比較活躍,討論主要集中在三個問題:一是我國的事業單位為什么要改革?二是在改革的過程中出現了哪些問題?三是對繼續改革的種種思路構想。對于這三個問題的回答,其實也從側面描述了我國事業單位改革的歷程。即在經濟領域推行政企分開,對國有企業進行改革的同時,公眾對龐大的事業部門日益不滿,沉重的財政供養之下的事業單位似乎并沒有發揮顯著的作用,因此改革開始進入摸索階段,最終為與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協調,開始向政事分開、社會化的方向前進。不論當初改革的直接意圖如何,現實是改革過程中出現了讓人失望的局面,包括一批事業單位被推向市場,導致政府向人們提供的公共服務日益縮水;而有些事業單位在享受財政供養的同時卻不能向公眾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務。這些現象綜合起來,加上近幾年來人們對公共服務的需求日益增長,直接導致了這樣一個印象,即現有的事業單位提供公共服務無論是在公平還是效率上都不能滿足需要。換句話說,沒有人認為事業單位的改革已經取得了成功。理論界在這個基礎上做了大量的工作,紛紛在黨的大政方針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思路,實踐中也有一些地方政府做了積極的探索,其中實質性的關注點就在于“分類改革”。實踐中政府部門在摸索應該怎么分類,理論上學者和專家們也根據一些理論對事業部門進行了分類。這種情況讓人覺得當下事業單位改革似乎并不是一件難事,因為如此一來,事業單位的改革就只剩下了一個主要任務,即將各種事業單位按照現行的服務性質劃分,然后對應地將之轉化成不同性質的社會主體,我們所要做的就是這個工作嗎?筆者不以為然。

筆者認為,如果分類改革指的就是將現有的事業單位分類,隨之一一對應將其轉化成不同性質的社會主體,恐怕不能從根本上實現目標。我們的目標并不僅僅是將事業單位這個部門從總體上削減、分化,而是有必要把眼界放寬,著眼于建設服務型政府;如果能將事業單位改革與構建公共服務體系結合起來考察,那么,分類改革就值得重新理解。

在我國,事業單位指的是國家為了社會公益目的,從事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活動的社會服務組織[2]。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事業單位的實質是政府為了向公眾提供公共服務而直接組織的公共服務生產部門,所以我們完全可以把事業單位的存在看成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一種具體方式;在這種情況下,更適宜把事業單位的改革放到公共服務體系構建的大框架下討論而不是孤立地討論它本身。很顯然,事業單位的改革必定關系到整個公共服務體系的某些變化,因此,只有掌握了整個社會如何提供、生產公共服務,我們才能更科學地理解事業單位改革的目標。

關于公共服務,國內的很多學者現在已經接受了美國學者埃利諾·奧斯特羅姆對公共服務產業中區分提供方和生產方的做法。埃利諾·奧斯特羅姆認為,在公共服務產業中有三方,即提供方、生產方和受益方,其中提供方指的是負責公共事物的規劃、融資、安排生產、管理、監督的一方;生產方指的是適應提供方的要求,直接生產公共服務,并將服務按照數量和質量要求輸送給用戶一方[3]。按照這種觀點,公共服務的提供者和生產者可以分開,各種主體可以進行多元組合,這徹底扭轉了以往人們認為公共服務只能由公共部門親自生產的觀念,為公共服務的社會化提供了理論依據。我們認為,一個社會中提供公共服務的主要是政府和非營利部門,其中政府是以強制稅收為公民提供服務,非營利部門是人們自愿結合,利用社會資源提供公共服務,而企業的主要目的是追逐利潤,所以顯然不在此列。而對于公共服務的生產者,政府、非營利部門、企業都可以擔任,比如,醫療衛生服務,政府可以辦公立醫院,非營利部門可以民間出資辦非營利醫院,私人也可以出資辦營利性的醫療機構以此謀求利潤。所以,公共服務的生產者事實上可以多元化,沒有理由認為一定要公共部門自行組織生產;只要公共部門負責提供,無論具體的生產交給誰,都沒有推卸責任,也就沒有理由反對它的存在。

查看全文

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的調查與思考

一、現狀分析

(一)機構個數多,經費性質差異化。全縣共設立事業單位290個,其中全額撥款事業單位237個,占82%;差額撥款事業單位11個,占3%;自收自支事業單位34個,占13%;企業化管理事業單位8個,占2%。全縣事業單位數占行政事業單位總數的82%。

(二)在編人員多,供養系數高位化。全縣共核定事業編制6300多人,在編人員5300多人,其中全額和差額撥款的共4100多人,占全部事業單位人員78%,占全縣財政供養人員的74.5%。

(三)用人渠道多,工作崗位多樣化。全縣非正常使用人員1800多人,其中借用混崗160多人(行政機關從下屬事業單位借用60多人),編外聘用1500多人,在編不在崗200多人。

(四)專業人才多,隊伍結構老齡化。在全縣事業單位在編人員中,大學??埔陨蠈W歷3900多人,集中了全縣約85%的專業技術人才;從年齡結構上來看,40歲以上有2800多人,占53%;其中51歲以上1000多人,占20%,年齡結構趨于老化。

二、改革難點

查看全文

收支分類與編制改革匯報材料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政府收支分類改革的背景及重要意義;政府收支分類改革的目標、原則和主要內容;改革后政府收支分類的主要變化;我市政府收支分類改革的工作開展情況;政府收支分類改革涉及的有關問題;新舊支出科目的對應銜接進行講述。其中,主要包括:支出科目不能直觀、明晰地反映政府各項職能活動、缺少一套完整、統一的支出經濟分類體系、涵蓋范圍偏窄,不能準確反映政府收支活動全貌、實施政府收支分類改革,就是要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轉變政府職能、建立公共財政體系的總體要求、財政部在設計政府收支分類改革方案的過程中,深入分析了我國原來的預算科目體系存在的矛盾和問題、收入分類的主要變化、支出分類的主要變化、支出科目的主要變化、關于新科目體系與預算管理方式的銜接問題、關于科目調整帶來的口徑變化問題、關于法定支出增長的考核問題、關于支出經濟分類如何使用問題、關于相關財務會計制度配套問題、關于科學合理地利用新支出科目的問題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所謂政府收支分類,就是對政府收入和支出進行科學規范的類別和層次劃分,以便全面、準確、清晰地反映政府的各項收支活動。以政府收支分類為基礎的政府收支科目,是編制政府預決算、組織預算執行以及預算單位進行會計核算的重要依據。政府收支分類及收支科目在國家經濟生活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政府收支分類改革的背景及重要意義

(一)改革的背景

我國原來的政府預算收支科目分類,是參照原蘇聯財政管理模式確定的,是與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建設型財政管理體制相適應的。幾十年來,根據不同時期財政經濟運行情況和特點,也作過一些小的調整,但基本分類方法和體系一直沒有大的改變。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公共財政體制的建立,這套科目體系已經越來越不適應客觀形勢的需要。

首先,原來的收支科目體系存在不少缺陷,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查看全文

事業單位行政分類改革論文

在我國,事業單位的改革在實踐上已經推行了許久,時至今日,它仍然是政府改革工作中的一個重要課題。黨的十七大非常明確地指出下一階段的改革方向,繼續使用了“推行政事分開”、“加快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等詞句[1]。這說明事業單位的改革仍有待深入,似乎也印證了“事業單位改革正涉入深水區”的說法。筆者認為,在艱難復雜的實踐面前,人們應該在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對未來的改革路徑有一個較為明確的認識,否則,事業單位的改革可能又會陷入漫長的摸索階段,能不能在嚴峻的現實環境中取得實質性進展有可能成為未知之數。本文擬在簡單回顧事業單位改革歷程的基礎上,結合公共服務體系構建的大背景,談談對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的看法。

自從20世紀80年代初政府開始嘗試推行事業單位改革以來,伴隨著事業單位的總體面貌不斷發生著變化,理論界和實務界對事業單位改革的探討一直比較活躍,討論主要集中在三個問題:一是我國的事業單位為什么要改革?二是在改革的過程中出現了哪些問題?三是對繼續改革的種種思路構想。對于這三個問題的回答,其實也從側面描述了我國事業單位改革的歷程。即在經濟領域推行政企分開,對國有企業進行改革的同時,公眾對龐大的事業部門日益不滿,沉重的財政供養之下的事業單位似乎并沒有發揮顯著的作用,因此改革開始進入摸索階段,最終為與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協調,開始向政事分開、社會化的方向前進。不論當初改革的直接意圖如何,現實是改革過程中出現了讓人失望的局面,包括一批事業單位被推向市場,導致政府向人們提供的公共服務日益縮水;而有些事業單位在享受財政供養的同時卻不能向公眾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務。這些現象綜合起來,加上近幾年來人們對公共服務的需求日益增長,直接導致了這樣一個印象,即現有的事業單位提供公共服務無論是在公平還是效率上都不能滿足需要。換句話說,沒有人認為事業單位的改革已經取得了成功。理論界在這個基礎上做了大量的工作,紛紛在黨的大政方針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思路,實踐中也有一些地方政府做了積極的探索,其中實質性的關注點就在于“分類改革”。實踐中政府部門在摸索應該怎么分類,理論上學者和專家們也根據一些理論對事業部門進行了分類。這種情況讓人覺得當下事業單位改革似乎并不是一件難事,因為如此一來,事業單位的改革就只剩下了一個主要任務,即將各種事業單位按照現行的服務性質劃分,然后對應地將之轉化成不同性質的社會主體,我們所要做的就是這個工作嗎?筆者不以為然。

筆者認為,如果分類改革指的就是將現有的事業單位分類,隨之一一對應將其轉化成不同性質的社會主體,恐怕不能從根本上實現目標。我們的目標并不僅僅是將事業單位這個部門從總體上削減、分化,而是有必要把眼界放寬,著眼于建設服務型政府;如果能將事業單位改革與構建公共服務體系結合起來考察,那么,分類改革就值得重新理解。

在我國,事業單位指的是國家為了社會公益目的,從事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活動的社會服務組織[2]。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事業單位的實質是政府為了向公眾提供公共服務而直接組織的公共服務生產部門,所以我們完全可以把事業單位的存在看成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一種具體方式;在這種情況下,更適宜把事業單位的改革放到公共服務體系構建的大框架下討論而不是孤立地討論它本身。很顯然,事業單位的改革必定關系到整個公共服務體系的某些變化,因此,只有掌握了整個社會如何提供、生產公共服務,我們才能更科學地理解事業單位改革的目標。

查看全文

政府收支分類改革之財政稅收論文

2007年1月1日起,財政預算管理的又一項重大改革舉措——政府收支分類體系改革正式啟動。此項改革,將直接關系到財政預算管理的透明度,關系到財政預算管理的科學化和規范化,是公共財政體制建設的一個重要環節。

政府收支分類改革,將屬于政府公共管理機構和事業型企業的一般預算收支、基金預算收支、債務預算收支、預算外收支和社會保險基金收支納入統一的分類體系,并按統一的標準進行分類,設置了收入分類、支出功能分類和支出經濟分類。它全面、規范地反映了政府各項收入的來源,清晰、直觀地反映了政府各項支出的去向,使預算管理范圍進一步完整。

政府收支分類改革,改變了原按經費性質進行分類的辦法,按照政府職能進行設置,將政府部門為完成某項政府職能所進行的某一方面的工作,集中在同一功能科目全面反映,形成一個完整的支出概念,如“教育”類下反映的不僅僅是原來教育事業費支出,而且還要反映在基本建設支出、科技三項費用、行政管理費、教育費附加以及各項基金支出等支出科目中的教育支出,使政府的支出預算更加透明、更加清晰,有利于解決“外行看不懂、內行說不清”的問題。

政府收支分類改革,為體現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日益加強的需要,將新的政府收支科目體系與部門分類編碼和基本支出預算、項目支出預算相配合,對任何一項財政收支進行了“多維”定位。它清楚地說明政府的錢是怎么來的,用在哪些方面,怎么用的,為預算管理和財政監督等提供全面、真實、準確的經濟信息,從源頭上防止腐敗,從而進一步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和財政資金使用效益。

政府收支分類改革要求全面、規范、明細地反映政府各項收入來源,清晰、準確反映政府職能活動的支出總量、結構與方向,明確反映政府各項支出的具體用途,為推動預算管理向“公正、公平、公開”方向不斷邁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通過政府收支分類改革,將進一步促進部門預算、綜合預算、收支兩條線、國庫集中收付、政府采購等方面改革的深化和績效預算的推行。

政府收支分類改革,要求政府收支預算的編制和執行,必須對每一個部門、每一筆經費都按照政府收支分類科目進行細化,如果沒有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手段,預算的編制就無法實現部門、功能分類、經濟分類的“三維”定位,也無法與預算的執行有機地銜接起來。因此,政府收支分類改革,不僅能使財政部門信息化運用水平進一步提高,而且也進一步推動了預算管理信息化建設的步伐。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