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隙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5 09:14:0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縫隙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縫隙

無縫隙護理管理臨床效果研究

【摘要】目的探討在對急診患者的轉運交接過程中采用無縫隙護理的臨床效果。方法在我院急診患者的轉運與交接過程中,通過采用無縫隙護理管理,將轉運的具體流程不斷完善,并且規范交接的具體內容,從而提高患者轉運交接的總體質量,對實施無縫護理管理前后的轉運交接以及護理滿意度進行分析比較。結果實施了無縫隙護理管理之后,急危重癥患者的轉運交接情況以及護理人員的滿意度互評均有所提升,其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實施無縫隙護理管理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急危重癥患者的轉運與交接的總體質量,從而提高患者的滿意程度,對于急診科室的發展有著推動性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急診患者;轉運交接;無縫隙護理管理;臨床效果

研究無縫隙管理這一理念,起初起于沒過醫療中心,是將先進的管理理念作為指導思想,通過科學的管理手段,結合創新的機制,最終行成具有咨詢、決策、反饋與監督等多項功能為一體的管理系統,既綜合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理念,還在很多發達國家的醫療組織機構當中得到了良好的運用。我院將無縫隙管理這一理念應用于急診科室,在對急診患者進行轉運與交接的過程中,不斷規范流程,提高轉運的質量,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

1無縫隙護理管理的方法

1.1加強對于護理人員的培訓,提高綜合能力

在實施無縫隙護理管理前,需要對急診患者進行全面的培訓,使其對于轉接與轉運的全部流程有一個較為準確的理解,從而學會如何使用急危重癥患者的轉運與交接單。模擬搶救的每一個環節,在急診科室建立模擬的案例,包括患者的具體情況、醫囑以及搶救過程中需要配合的內容等等。通過對護理人員進行培訓,加強護理人員的應變能力,從而達到可以有條不紊地配合醫生進行搶救,并且熟練運用無縫隙護理管理,在實習演練結束后,對病情以及整體救治過程加以討論,不斷完善,遇到問題及時解決并處理,通過系統且全面的分析,找出發生失誤的根本原因,對管理流程不斷進行改造。

查看全文

無縫隙護理管理在預防醫院感染的應用

【摘要】目的觀察無縫隙護理管理在預防醫院感染中的應用效果。方法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在該院住院的患者228例,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114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管理,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采用無縫隙護理管理。比較兩組醫院感染發生率、護理質量評分及護理滿意度。結果觀察組醫院感染發生率(5.3%)低于對照組(14.9%),干預后的消毒隔離、環境管理、護理安全評分高于對照組,護理總體滿意率(96.5%)高于對照組(85.1%),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無縫隙護理管理預防醫院感染應用效果滿意,可降低醫院感染發生率,提高護理質量和患者滿意度。

【關鍵詞】醫院感染;無縫隙護理;護理質量

醫院感染是臨床常見的感染類型之一,由感染源、傳播途徑、易感宿主等組成,臨床表現復雜多變,可出現呼吸、消化等各機體組織的并發癥,對患者的預后及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1]。因此,全力阻斷一切感染途徑,消除醫院感染危險因素,應加強醫院管理力度,實施有效防控措施。本文旨在探討無縫隙護理在醫院感染中的防控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對象與分組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在我院住院的患者228例。排除住院前獲得感染、住院時正值潛伏期或住院后發病,合并嚴重心、肝、腎等臟器功能障礙,精神異常及認知障礙。本觀察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知情同意。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114例。觀察組男60例,女54例;年齡(46.6±5.4)歲;體重指數(22.0±1.9)kg/m2;文化程度:高中以下61例(53.5%),高中及以上53例(46.5%)。對照組男63例,女51例;年齡(45.8±5.1)歲;體重指數(22.3±2.0)kg/m2;文化程度:高中以下66例(57.9%),高中及以上48例(42.1%)。兩組基本情況接近。1.2護理管理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管理,即患者就診、治療、康復、出院過程中的各項護理措施均由各科室護理人員完成,以護士長基本管理經驗為指導,包括病情監測、健康宣教、用藥管理、飲食管理、心理干預等。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采用無縫隙護理管理:①建立門急診、科室、手術室為一體的無縫隙護理管理小組,選取臨床護理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擔任,護理工作實行分層管理,嚴格按照醫院感染管理制度相關標準規范無菌診療操作章程,明確消毒隔離制度,并在此基礎上加強護理部監督與管理。②加強院內重點環節控制:定期對醫院重點區域如手術室、ICU進行無菌處理,并加強檢查各科室醫院感染相關質控指標的合格程度,包括醫護人員個人手衛生、醫療器械消毒、病房及病區地面和空氣消毒,對院感防控不合格的科室進行整改。③落實責任制和分級管理:護理管理小組成員實行“4-4-3”輪班模式,每天4班制,6小時一班,3人輪轉,醫院感染防控過程中針對疑似病例實施病房隔離,護理人員每日對高危人群進行留觀并登記其不適癥狀,積極配合醫療處對疑似人群進行早期篩查,同時提交護理部。④針對性護理:堅持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護理人員綜合評估患者病情后,在不違反醫囑執行和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前提下,優化護理流程和時間;并密切觀察患者心理狀態,加強疏導,盡量消除患者消極、不安等負性情緒或通過舉辦親友交談會、病友現身說教等形式,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1.3觀察指標①醫院感染率:參照《醫院感染診斷標準》[2]統計兩組醫院感染率;②護理質量:采取考核評估的方式,評估指標包括消毒隔離、環境管理及護理安全3個條目,每個條目分值為0~100分,得分越高護理質量越好。③護理滿意度:采用本院自行設計的《住院患者護理滿意度調查表》進行評價,內容包括護理內容、護理形式、病房管理、護理態度4方面,滿分100分;滿意:>80分,一般滿意:60~80分,不滿意:<60分。1.4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大樣本u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查看全文

骨科外來器械無縫隙護理管理分析

在不斷發展現代科技水平的影響作用下,越來越多高端的手術器械開始應用于臨床中,然而因高端的手術器械具有比較高端的價格,且現階段醫院正逐漸擴大醫療服務,明顯增高了對高端手術器械的需求量,因此,部分醫院開始選擇對所需要的醫療器械進行租賃[1]。外來手術器械就是指醫院在醫療供應商那租賃的手術器械。雖然租賃手術器械的成本比較低,然而由于多家醫院對外來手術器械進行使用,無法做到嚴格的質量控制管理各個環節,在各醫院中不斷流轉,對器械的清潔程度各不相同,因此較易導致醫院感染情況發生,嚴重影響患者的治療安全,所以醫學界對上述問題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2]。為實現對外來手術器械質量的有效控制,使因手術器械導致的醫院感染的發生得到控制,需要加強對手術器械質量控制方法的積極探究[3]。遂本文主要探究對手術室骨科外來器械實施無縫隙護理管理的應用效果,具體方案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在2018年2月~2019年8月本院運用骨科外來器械進行的160臺手術,按照隨機分組原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80臺。其中主要包括精細類器械、管道器械及鉗類器械等。影響組間比較的兩組之間沒有差異,P>0.05,可以予以比較。1.2方法。對照組實施常規管理,給予對照組無縫隙護理管理,包括:(1)將程序化的管理規程制定出來:手術室需要將外來器械使用管理制度制定出來,做到規范化管理外來器械。按照相關規程對外來器械的準備、回收及使用等相關環節進行嚴格管理,實施護理責任制度,防止護理人員之間發生相互推卸責任的情況。通過規程的制定能夠促進護理人員的重視度有效提高,督促其將各項護理操作正確完成,使工作的嚴謹性得到保持。(2)對外來器械進行合理選擇:手術室需要對外來器械進行謹慎選擇,對外來器械的經濟性和質量進行綜合考慮。同時,需要對較固定的供應商進行選擇,在選擇過程中需要對供應商的資歷和信譽進行綜合考慮,從而使外來器械的質量得到保證。(3)采供中心需要一體化管理所有的供應商:手術開始之前,醫生應當按照相關需要對外來器械進行選擇,采供中心在進行歸納整理后再聯系供應商,相關人員需要對出貨單進行仔細核對,并對器械的數量進行核實,對各器械的質量狀況進行全面檢查,將第一道質量控制工作做好。器械滅菌以后需要將其送入手術室,手術室護士和跟臺護士需要將器械交接工作做好,巡回護士和器械護士對器械的數量進行仔細清點,同時再次檢查器械的質量,如果器械存在異常情況,需要立即向供應室告知,供應室確認以后對異常的器械進行更換,以便使由于手術因素導致的不良情況的發生減少。手術結束后,護理人員需要初步清洗器械,然后初步分類后將其送至供應室進行妥善處理。供應室需要詳細的清點所有回收的外來器械。同時,護理人員還需要對植入患者體內的外來器械數量進行仔細記錄,并將相關器械合格證粘貼在患者的病歷本上。外來器械跟臺人員必須具備從業資格證,否則不得進入手術室。1.3觀察項目。對比兩組術后感染發生和各類醫療器械質量評分情況,其評分標準按照100分制進行,評分越高表明醫療器械管理質量越高。1.4統計學分析。運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表示方法為“[n(%)]”和“x±s”、檢驗方法為“χ2”和“t”,P<0.05表示結果有差異。

2.結果

2.1兩組術后感染發生率對比。觀察組術后感染發生例數為6例,術后感染發生率為7.50%(6/80),對照組術后感染發生例數為13例,術后感染發生率為16.25%(13/80),可見,觀察組術后感染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2.2對比各類醫療器械質量評分情況。見表1。

3.討論

查看全文

無縫隙護理在手術室護理的應用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取我院自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176例手術患者,根據護理措施的區別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患者95例,男性48例,女性47例,年齡22~76歲,平均年齡(43±3)歲,其中Ⅰ級手術患者24例、Ⅱ級手術患者35例、Ⅲ級手術患者36例;對照組患者81例,男性42例,女性39例,年齡23~75歲,平均年齡(43±3)歲,其中Ⅰ級手術患者19例、Ⅱ級手術患者28例、Ⅲ級手術患者33例。對比2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納入標準:于我院行手術治療患者。排除標準:嚴重精神性疾病患者;惡性腫瘤患者;失訪者。本次研究經過我院倫理委員會慎重研究,最終對本次研究表示同意。同時所有患者及家屬對本次研究過程、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意義進行充分了解,并在經過深思熟慮后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參與本次研究。1.2方法:對照組患者行常規護理。術前通過對患者進行詢問、病例調查以及過敏試驗等方式對患者過敏史、手術禁忌證進行確認,同時根據患者身體狀況,采用自制機體狀況評估表對患者機體狀況進行評估。術前需要對患者進行相關健康知識宣教,并對患者進行相關體毛刮除、去除金屬物件等工作。術中對患者行全程無菌手術,并確保室溫適宜,并按照嚴格規定對手術室進行徹底消毒,術后對患者生命體征變化進行關注,出現異常情況及時對患者進行對癥治療。觀察組患者行全程無縫隙護理[2]。①成立全程無縫隙護理小組。有護士長牽頭成立護理小組,包含1名組長與4名組員,嚴格落實相關管理責任制度。在手術護理中實施無縫隙護理模式,并對患者圍術期的護理情況進行動態監測。②術前評估:患者在行手術前,護理人員需要對患者整體狀況與生命體征進行術前評估,同時針對患者病歷資料等相關信息進行綜合分析,確保患者無手術禁忌證以及過敏史。此外,護理人員需要加強對患者相關疾病健康知識的宣教,并加強對患者的心理疏導,使患者能以積極的形態進行手術治療,從而提高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③術中護理。護理人員需要全程對患者進行陪同,并且在手術前需要與醫師與麻醉師進行信息核對,做好對患者的相關保暖工作,確保患者手術中的安全性與舒適性。在手術中需要及時為醫師提供各種必要物資,確保手術的順利進行。④術后護理:患者完成手術后,需要將其送回病房,并對床管護士就手術方式、手術情況以及相關護理等內容與其進行詳細交接,并確保患者生命體征,加強對患者術后監測。1.3觀察指標:①2組患者對比護理前后心理狀態。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量表以及抑郁自評量表(SDS)量表對2組產婦經過護理后的焦慮度和抑郁度進行評分。SAS評分>50分表示患者處于焦慮狀態,SDS評分>53分表示患者處于抑郁狀態。②2組患者對比手術指標。包括手術時間、排氣時間、住院時間等。③2組患者對比應激反應指標。包括腎上腺素、皮質醇、血糖、心率等。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9.0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行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2組患者對比護理前后心理狀態:護理前,2組患者心理狀態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心理狀態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2.22組患者對比手術指標:觀察組患者手術指標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2.32組患者對比應激反應指標:觀察組患者應激反應指標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討論

在臨床研究中發現,導致還手手術預后不良的主要因素為手術中的應激反應。應激反應可加大患者的疼痛感,對患者的免疫功能造成影響,同時增加了患者的消極心理情緒,對患者的預后造成嚴重的不利影響。全程無縫隙護理通過對護理管理流程進行完善,加強對人員安排等措施,對患者圍術期等環節進行無縫隙銜接護理,從而使患者對自身病情、治療措施等有著較為清晰的認識,從而增強患者對治療與護理的依從性,加強患者對治療的信心,降低患者不良心理情緒,減少患者應激反應,促進患者康復,提高患者預后[3,4]。

查看全文

手術室無縫隙護理的應用效果

【摘要】目的觀察全程無縫隙護理應用于手術室護理中的效果及對患者預后改善的影響。方法選取2015年6月~12月在我院手術室手術治療的患者96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8例。對照組實施常規手術室護理;觀察組實施全程無縫隙護理,對比護理效果。結果觀察組護理后VAS評分、SAS評分和并發癥發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手術室護理中采用全程無縫隙護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理、心理癥狀,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改善患者預后。

【關鍵詞】手術室護理;全程無縫隙護理;效果

全程無縫隙護理模式是現代護理管理的新方法,主要以完整性和連續性及無缺陷性護理為目的,更好地滿足患者醫療及心理要求,不斷提升護理服務質量[1]。近幾年,我院發展迅猛,開展了一些較為復雜的高難度手術,也對手術室護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為此,我院將全程無縫隙護理模式應用于手術室護理中,取得了預期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6月~12月在我院手術室手術治療的患者96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8例。對照組男26例,女22例,年齡23~76歲,平均年齡(57.6±11.5)歲;觀察組男25例,女23例。年齡22~74歲,平均年齡(56.4±11.2)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查看全文

無縫隙護理在手術室護理的效果分析

手術室護理在臨床上對患者的治療效果有重要的作用,若沒有及時進行有效的護理干預,可能影響患者的手術效果,不利于患者的身體康復[1]。因此,加強手術室護理是非常重要的。本次主要對我院120例手術患者進行護理干預,具體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對我院2016.03-2017.03行手術治療的120例患者隨機分組,對照組中男性患者有32例,女性患者有28例,年齡在31-69歲,平均年齡為(48.5±3.5)歲,觀察組中男性患者有33例,女性患者有27例,年齡在30-70歲,平均年齡為(48.2±3.3)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沒有差異性(P>0.05),可進行分析比較。1.2方法。觀察組進行全程無縫隙護理,手術護理:患者入院后進行全面系統性的檢查,包括血壓、心率以及血氧飽和度等,密切監測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劃分手術室區域,嚴格管理手術器械以及藥品,分開放置無菌物品、未使用以及已使用的手術器械等,并采用明確的標識,醫護人員盡量減少在手術室的走動,各個區域內設置隔離屏障且明顯,確保無菌操作。護理流程為體位、給氧、通道、配血、置管、皮試、記錄,若有休克現象要保證患者呼吸順暢。心理護理:術前和患者及家屬友好溝通,給其介紹手術的具體過程,了解患者的內心想法以便更好的為患者護理,主動和患者溝通,轉移患者注意力,緩解其疼痛。而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1.3觀察指標。心理評價: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價患者的焦慮情況,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價患者的抑郁情況,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的情緒越差;詳細記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1.4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9.0軟件對以上全部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選用%表示,計量資料選用(x±s)表示,組間展開t或者檢驗;若兩組對比具有顯著差異,則P<0.05。

2結果

2.1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SAS、SDS評分情況。觀察組患者的SAS、SD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存在差異性(P<0.05),有統計學意義。2.2兩組患者不良反應對比分析。觀察組患者心緒不安的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7%,對照組患者心緒不安6例,胸悶5例,頭痛5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6.7%,相比有差異性(P<0.05)和統計學意義。

3討論

查看全文

骨科無縫隙護理管理論文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3~2014年我院共對200例骨科外來器械進行了研究,將其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分別進行不同的護理管理方式。

1.2方法

1.2.1對照組

實施常規管理,即外來器械送達醫院后直接進行高壓蒸汽滅菌,完成后直接送往手術臺備用,使用完后由本臺器械護士簡單清洗打包,并通知廠家接收。

查看全文

無縫隙護理管理論文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選取我院收治的危重癥監護患者68例為研究對象,采用完全隨機數字表法,將68例患者隨機分成兩組,每組34例。其中實驗組男22例,女12例;年齡22~78歲,平均年齡(40.45±2.21)歲;原發病:2例腦出血,3例腦梗死,5例重癥顱腦損傷,6例血氣胸,2例頸椎骨折并截癱,10例大型手術后患者,2例有機磷農藥中毒,其他4例。對照組男20例,女14例;年齡22~80歲,平均年齡(42.23±2.26)歲;原發病:1例腦出血,4例腦梗死,4例重癥顱腦損傷,7例血氣胸,1例頸椎骨折并截癱,11例大型手術后患者,1例有機磷農藥中毒,其他5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管理。實驗組予以無縫隙護理管理:

(1)構建無縫隙管理模型:開展專題講座,提高科內護士對ICU疾病的認知度。自制住院患者需求調查問卷,對患者反饋的問題予以統籌分析,制定策略性解決方案,明確分管護士崗位職責,定期開展指標考核,量化處理各種護理制度,構建個性化、全方位無縫隙護理模型方案。

查看全文

手術室無縫隙護理效果研究

手術室護理具備時間久、風險高、狀況復雜等諸多特征。在手術室中,患者因對環境感到陌生,往往會出現焦慮、緊張、恐懼等消極心理,而上述消極心理均會影響到手術效果[1-3]。無縫隙護理模式的實施目標在于開展護理服務時,找尋其中所存在的縫隙之處,以持續查找、不斷堵漏的方式,提高手術室護理工作的質量,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整個手術過程的流暢性。對此,本文主要研究無縫隙護理模式在手術室護理工作中的開展效果,現研究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將本院收治的60例手術治療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和觀察組),收治時間2018年2月~2019年2月,每組各3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3例,患者年齡20~60歲,平均年齡(35.2±4.7)歲;觀察組患者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0例,患者年齡19~59歲,平均年齡(35.9±4.5)歲。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對比差異不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1.2方法。對照組患者予以常規手術室護理,護理內容涵蓋:核實患者相關信息,將手術流程介紹給患者,予以患者心理安慰。觀察組患者予以無縫隙護理模式,主要護理內容涵蓋以下內容:①患者至手術室后,護理人員需和患者進行溝通,防止患者產生恐懼、焦慮等心理[4-5];②告知患者正確體位擺放,盡可能讓患者處于舒適體位,在體位擺放過程中,需重視保護患者的個人隱私,整個動作應保持輕柔,提高患者的內心舒適度,降低患者的應激反應;③在手術期間,監測患者各項生命體征,監測內容包括血壓、體溫、呼吸以及心率等,了解與觀察患者膚色、尿量等指標,并觀察患者的臨床反應,特別是局部麻醉時意識處于清醒狀態的患者;④保持手術室溫度與濕度,做好保暖工作,降低身體熱量散發,防范手術期間產生低體溫現象。1.3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患者SAS、SDS評分情況。運用抑郁自評量表與焦慮自評量表實施評價。滿分均為80分,分數愈高,則代表患者心理狀態愈差。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5.0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護理前,兩組患者SAS、SDS評分無明顯差異,護理后,觀察組患者SAS、SDS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兩組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內容見表1。

3討論

查看全文

全程無縫隙護理在手術室護理的運用

【摘要】目的探究全程無縫隙護理在手術室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我院80例患者,將其平均分成對照組與研究組兩組。對照組采用手術室常規護理方式,研究組在此基礎上,應用全程無縫隙護理方式,對比兩組手術應激反應情況與護理滿意度。結果研究組應激反應各項指標優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總滿意度為97.70%,高于對照組的75.00%,存在顯著差異(P<0.05)。結論在手術室護理中應用全程無縫隙護理,可有效改善患者手術應激反應情況,提升護理質量,值得廣泛推廣。

【關鍵詞】全程無縫隙護理;手術室護理;應用;效果

手術是治療各種疾病的常用方法,但其存在較高的風險性,若是稍有不慎,可能會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嚴重的威脅。目前,有很多患者對手術質量要求較高,而手術室護理質量則在一定程度上可影響到手術效果[1]。因此,需不斷提高手術室護理治療,以此為手術的開展奠定良好基礎。本研究選取我院40例手術患者實施全程無縫隙護理方式,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擇我院2017年8月~2018年9月所收治的80例手術患者,全部患者經過檢查,均符合手術要求。隨機將患者分為兩組,即對照組與研究組,兩組各40例。其中,對照組中男23例,女17例;年齡19~81歲,平均(42.23±0.19)歲。研究組中男24例,女16例;年齡20~80歲,平均(43.14±0.24)歲。兩組患者基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可對比。1.2方法。對照組使用手術室常規護理方式,包括:術前訪問與準備工作、術后病情觀察工作。研究組基于對照組護理基礎上,實施全程無縫隙護理方式:①建立無縫隙護理小組:由護理人員、護士長作為小組主要成員,通過分層管理方式來量化、明確各有關人員的職能范圍,并對護理人員開展護理專業知識技能培訓。②術前訪問:清楚了解患者的病變部位、手術名稱、病史等基本情況,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述術前準備內容與注意事項、成功案例、手術目的等。③創建優良的治療環境:規范擺放手術所需的各種器械,在患者進入麻醉后,將手術室溫度控制在20~25℃,濕度保持在50%~60%;若是患者輸血量過多、麻醉時間過長,應將其體溫維持在36℃內。④術中科學擺放患者肢體:向患者講述此種肢體擺放的意義與好處,并遮擋患者隱私部位,保持其體溫的恒定性,控制好輸液速度與輸液量,觀察各項生命體指標。⑤術后護理:告知患者手術情況,叮囑其采用溫水擦除、清洗皮膚上的消毒液與血跡,觀察引流液的顏色與性質,并提醒患者開展功能性訓練。1.3觀察指標。(1)手術應激反應指標:進入手術室后5min,統一測定心率、舒張壓及收縮壓等。(2)護理滿意度:出院時,讓患者填寫由醫院編制的調查問卷,100分為滿分,100~80分即為非常滿意,79~60分即為滿意,59~0分即為不滿意,按照患者填寫情況,評估患者對護理的滿意程度。總滿意度=100%×(比較滿意+非常滿意)/總例數。1.4統計學分析。用SPSS20.0分析數據,計量資料(sx±)、計數資料行t檢驗、X2檢驗對比。P<0.05為差異顯著。

2結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