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式制度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5 03:03:1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非正式制度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非正式制度

中國保險非正式制度思索

一、非正式制度與保險市場運行

制度經濟學研究表明,在現實的經濟運行中,制度是決定經濟運行效率的關鍵性內生變量。

所謂制度,是指一個社會的游戲規則,更規范地說,它是為解決人們的相互關系而設定的一些制約。制度對于人的意義在于它確定了人類行為的選擇集合,是人們發生關系的指南。“制度是由正式制度(比如規則、法律、憲法)、非正式制度(比如行為規范、社會慣例、施加于己的行為準則)以及它們的實施特征構成的。

作為在一個社會中傳承下來的信息及文化遺產,非正式制度往往表現為一個社會中有駐存性、連續性特征的價值信念、倫理規范、首先觀念、風俗習慣和意識形態等。因而,相對于正式制度而言,非正式制度的約束空間更為廣泛。這是因為,非正式制度的特征就在于它是人們自覺或非自覺遵守的行為慣例,而這種行為慣例一旦經由長期駐存而變成大家自覺行動的共識,它就對市場的運行有一種規范與約束,從而構成為市場運行的保障力量。正是因為這一點,經濟學家們把非正式制度和競爭視作支撐與規制市場的兩大基本力量。如果說競爭是市場運行的動力系統的話,非正式制度就是市場運行的自動平衡與規制系統。缺乏這兩個系統的任何一個,市場就不能有效運行。非正式制度所具有的這種廣泛性及其對市場機制的保障作用,使得其不但是市場機制發揮作用不可或缺的部分,更成為一個社會中正式制度的載體。

眾所周知,保險作為一種以經濟保障為核心目標的金融制度安排,其本質在于保險人通過對不確定事件發生的數理預測和收取保險費的方法,建立保險基金;以合同契約的形式,由大多數人來分擔少數人的損失,實現保險購買者風險轉移和理財計劃的目標。保險市場的運行,必須要以大量以追求個人風險保障效用最大化的消費者群體的存在為前提,而作為消費者個體或群體的“人”,是一定社會文化環境的產物。一個社會中由社會文化環境及其所決定的保險消費者有關風險的理念、意識、風俗和習慣等,不但決定了是否需要正式的保險制度,也決定了消費者購買保險的行為習俗和消費模式。因此,特定社會中有關保險消費意識、文化與習慣的非正式保險制度,就成為制約保險市場能否順利進行的重要因素。因而,在探究保險市場化運行問題時,就不能不涉及保險消費文化與意識等非正式制度環境問題。

二、保險市場運行的非正式制度環境

查看全文

非正式制度與農業保險制度分析論文

摘要:在農業保險制度的歷史變遷中,非正式制度仍發揮很重要的作用,應正確引導和充分發揮非正式制度正向功能,重視習俗影響,塑造道德理念和建構新型文化,積極探索非正式制度與正式農業保險制度的有效結合,構筑在制度和文化層面上的農業保險體系。

關鍵詞:農業保險;非正式制度;制度變遷;制度創新

現階段,我國農業保險體系內的正式制度安排依舊十分薄弱,非正式的制度仍發揮很重要的作用,正式制度對非正式制度的有效替代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這就要求在構建完善農業保險體系過程中進行思路上的創新,充分發揮非正式制度的積極功能,在制度和文化層面上使兩者之間找到一個契合點并有機結合起來,才能取得理想的制度變遷效果。

一、我國農業保險制度的歷史演進

伴隨著農業的發展和演變過程,我國農業保險制度經歷了巨大的變遷,正是非正式制度變遷使農業保險制度的形成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

1.我國古代農業保險思想的原始形態。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燦爛文化,就是在與各種災害的不懈斗爭實踐中,萌生了對付災害事故的保險思想和原始形態的保險方法。在中國漫長的農耕時代,為應對紛沓而至的水旱饑荒,“積蓄備荒”的保險思想貫穿了我國整個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各朝統治者為了維護和鞏固自己的王朝,在大災之后保持社會的穩定,各種倉儲制度應運而生。這種以實物形式的救濟后備制度,具有政府統籌、帶有強制性的保險的性質,在民間多采用“積谷防饑”、“養兒防老”形式的自保與互助風俗制度,從某種程度來說,幾千年封建農業社會積淀下來的最具代表性的風險保障思想與非正式制度,時至今日仍在產生相當大的影響。

查看全文

學校非正式制度研究論文

[摘要]學校是一個充滿沖突的組織,學校的發展離不開制度的規范與創新。制度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人們在進行學校正式制度的變革和創新時,要考慮學校非正式制度對學校變革與發展的慣性作用,只有與學校非正式制度兼容的正式制度才能發揮其最大的功效。在學校這個特殊的場域里,非正式制度是廣泛而潛在的,包括學校傳統習俗、習慣、道德規范及價值信仰等未成文的規則體系。雖然它存在于無形,但卻內化于組織成員的意識之中,反映的是學校組織的本體面貌。由此,學校非正式制度有著其特定的表征和功能。

[關鍵詞]學校組織;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功能

中國人對制度也許并不陌生,“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已在每個中國人的心中打下深深的烙印。在《辭海》里,制度的第一涵義就是指要求成員共同遵守的、按統一程序辦事的規程。在新制度經濟學里制度被看作是:“人類相互交往的規則。它抑制著可能出現的機會主義的和怪僻的個人行為,使人們的行為更可預見并由此促進著勞動分工和財富創造。”①當今社會正處在一種不斷變化和發展的狀態之中,要使社會系統得以有序運行,必須通過各個層面的制度安排和制度創新來完成。近年來,人們不僅在理論上關心制度的研究,還在實踐上注重制度的建設。②制度理論日益引起我國政府和企業管理界的極大重視。學校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組織,為了適應社會的變化,其內部也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制度創新和變革,“以‘制度掛帥’引領學校變革的時代已經到來”③。作為培養人的組織,學校的發展不僅需要正式制度的變革和創新,同時更應考慮到非正式制度對學校變革和發展的慣性作用。然而,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對學校中的非正式制度的研究還不多,這顯然和構建現代學校制度是不協調的。

一、非正式制度的涵義及其特征

非正式制度(InformalInstitution)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美國制度學派的先驅——凡勃侖,他首先將制度納入科學研究,認為“制度無非是一種自然習俗,由于習慣和被人廣泛地接受,這種習俗已成為一種公理化和必不可少的東西。它在生理學中的對應物,類似于各種習慣性的上癮”④。盡管他沒有單獨對非正式制度進行定義,但是這一定義為后來經濟學家對制度的分類指引了方向。隨后,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道格拉斯·諾斯將制度劃分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其實諾斯更喜歡用正式規則和非正式規則),并且諾斯強調:“對非正式制度的關注是在《制度、制度變遷和經濟績效》一書之后最明顯的學術改變。”⑤自此,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的概念在經濟學家的思想里不再模糊。盡管人們對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表述不盡相同,但基本思想還是一致的。正式制度是外部設計出來的并靠政治行為由上而下強加執行的規則,非正式制度是群體內部經驗演化的規則。非正式制度包括人的習慣、內化規則、習俗、道德規范、思想信仰和意識形態等,它不通過組織的方式對違反制度的行為做出處罰,而是通過個人的自律行為、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及組織內的輿論監督使制度得以執行,仍然是對人行為的一種約束形式,但更多地靠人的自我約束,在群體中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與正式制度相比,非正式制度具有以下幾個特征:(1)存在方式的內隱性,非正式制度往往不以文字、書面的形式存在,它是無形的,存在于社會的風俗習慣和人們的內心信念之中,以輿論、口傳心授的方式相互傳遞,世代傳承;(2)形成時間的早先性,非正式制度是正式制度產生的前提和基礎,在人類歷史上,往往是先有不成文的風俗習慣、行為規范,爾后才有成文的法律、契約等正式制度;(3)作用發揮的自發性,非正式制度一般是經過人們長期互動選擇演化而來的,違反時沒有專門的組織加以明確的量化懲罰,成員遵守制度是自愿的而不是被迫的,所以,它不具有外在的強制約束機制,靠的是內在的心理約束,違反者會受到良心的譴責和道德的批判,一般不會受到法律法規的制裁;(4)內容包含的普遍性,在一個社會里,正式制度是很少的,每個領域的正式制度可能不盡相同,但作為傳統習俗、禮儀道德等形式的非正式制度可能是普遍相同的;(5)存續狀態的穩定性,正式制度的穩定性是相對的,但存在于特定社會中的非正式制度由于其是經長時間積淀下來的,具有較強的穩定性,是不易被改變的,正式制度可以在一夜之間發生變化,“表面穩固的正式制度只是形式的穩定而非質的穩定”⑥,但非正式制度的改變卻需要一個相當長的過程。

查看全文

非正式制度與農業保險分析論文

農業保險運行的非正式制度因素分析

非正式制度是指人們在長期社會生活中逐步形成的習慣習俗、倫理道德、文化傳統、價值觀念、意識形態等對人們行為產生非正式約束的規則。相對于正式制度,其約束空間更為廣闊。因此,特定社會中有關農業保險的風險態度、非正式保險安排、“經濟人”群體、信用建設等諸多非正式保險制度,就成為制約農業保險市場能否順利進行的重要因素。

(一)“傳統小農意識”決定了農業保險需求

一個社會占有主流的理念和信仰決定對自然災害及風險的認識和理解,從而決定了是否有必要通過保險這一風險轉移制度來加以應付。在廣大農村,農民長期處于分散封閉的小生產狀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傳統觀念根深蒂固,普遍存在“養兒防老,積谷防饑”的理念。這種保守封閉的思想造就了農民風險意識和創新精神淡薄,時常對新事物具有一定的排斥性,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農民參加農業保險的主動性。加之農民文化技術素質普遍較低,多年以來養成“靠天吃飯,聽天由命”的生產習慣,往往比較注重眼前既得利益,對未來各種事故變化缺乏全面周詳的考慮,對農業生產面臨的各種風險時常持有一種僥幸心理,認為掏錢買保險是額外支出,所以產生對于農業保險能免則免的心理。

(二)非正式保險安排限定正式農業保險制度發展的空間

在特定環境中,因非正式制度約束發展而來的“非正式保險安排”,如謀生方式的多樣化,儲藏,家庭或家族內部的再分配,基于倫理道德的援助等,往往是對正式保險制度的削弱或替代。我國傳統文化是一種以血緣關系為紐帶,以家庭、家族、村莊、國家為生成結構的人論文化體系,其在農村體現的尤為顯著。這種文化品格決定農民對風險的規避和對農業生產安全保障的追求,主要是在家庭、家族這樣的擴展型家庭結構中解決。

查看全文

中國保險非正式制度淺析探究論文

[摘要]保險市場運行的非正式制度“環境”,是保險市場運行機制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保險市場良性運行的前提基礎。其構成必須滿足市場化運行的一系列要求:包括“經濟人”群體的存在、理性的風險態度、非正式保險制度的弱化、“非人格化交易”行為的興盛,以及誠實守信成為社會“顯俗”等。當前我國保險市場運行的非正式制度環境中尚存在與上述要求相背離的種種阻礙,因此,深化我國保險業市場化改革,除了要整體推進正式制度的變遷外,還必須加快非正式制度體系的轉型,積極改進有利于我國保險業市場化發展的非正式制度環境。其中包括加快我國社會文化轉型,加大保險知識普及宣傳教育,深化產權改革、改善市場交易模式,加大保險行業和全社會信用文化建設等。

一、非正式制度與保險市場運行

制度經濟學研究表明,在現實的經濟運行中,制度是決定經濟運行效率的關鍵性內生變量。

所謂制度,是指一個社會的游戲規則,更規范地說,它是為解決人們的相互關系而設定的一些制約。制度對于人的意義在于它確定了人類行為的選擇集合,是人們發生關系的指南。“制度是由正式制度(比如規則、法律、憲法)、非正式制度(比如行為規范、社會慣例、施加于己的行為準則)以及它們的實施特征構成的。

作為在一個社會中傳承下來的信息及文化遺產,非正式制度往往表現為一個社會中有駐存性、連續性特征的價值信念、倫理規范、首先觀念、風俗習慣和意識形態等。因而,相對于正式制度而言,非正式制度的約束空間更為廣泛。這是因為,非正式制度的特征就在于它是人們自覺或非自覺遵守的行為慣例,而這種行為慣例一旦經由長期駐存而變成大家自覺行動的共識,它就對市場的運行有一種規范與約束,從而構成為市場運行的保障力量。正是因為這一點,經濟學家們把非正式制度和競爭視作支撐與規制市場的兩大基本力量。如果說競爭是市場運行的動力系統的話,非正式制度就是市場運行的自動平衡與規制系統。缺乏這兩個系統的任何一個,市場就不能有效運行。非正式制度所具有的這種廣泛性及其對市場機制的保障作用,使得其不但是市場機制發揮作用不可或缺的部分,更成為一個社會中正式制度的載體。

眾所周知,保險作為一種以經濟保障為核心目標的金融制度安排,其本質在于保險人通過對不確定事件發生的數理預測和收取保險費的方法,建立保險基金;以合同契約的形式,由大多數人來分擔少數人的損失,實現保險購買者風險轉移和理財計劃的目標。保險市場的運行,必須要以大量以追求個人風險保障效用最大化的消費者群體的存在為前提,而作為消費者個體或群體的“人”,是一定社會文化環境的產物。一個社會中由社會文化環境及其所決定的保險消費者有關風險的理念、意識、風俗和習慣等,不但決定了是否需要正式的保險制度,也決定了消費者購買保險的行為習俗和消費模式。因此,特定社會中有關保險消費意識、文化與習慣的非正式保險制度,就成為制約保險市場能否順利進行的重要因素。因而,在探究保險市場化運行問題時,就不能不涉及保險消費文化與意識等非正式制度環境問題。

查看全文

組織行為管理學非正式原則研討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正式組織;非正式組織;非正式組織在企業管理中的影響;非正式組織的管理對策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正式組織是以效率的邏輯為重要標準,而非正式組織則以情感的邏輯為重要標準、正式組織的內涵、企業中存在著正式組織和非正式組織、非正式組織的內涵、非正式組織以滿足員工情感需要為主要標準、非正式組織形成的條件、非正式組織存在的原因、志向興趣性因素、需求性因素、利益維護因素、非正式組織的消極影響、墨守成規,阻礙變革、抑制才能發揮,造成企業人才流失、給予正式組織以活力、有利于培養員工的團隊意識、接受理解,認識接納,防止非正式組織緊密化、利用其傳播信息,實行“一正視,二利用,三限制”原則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自梅奧等人從霍桑試驗中意外發現非正式組織的存在起,非正式組織一直是組織行為學和管理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本文通過對非正式組織概念和特質的分析和研究以及與正式組織的比較,從中獲得企業對非正式組織管理的啟示。

關鍵詞:正式組織非正式組織影響對策

20世紀30年代,美國行為科學家梅奧通過霍桑試驗發現了存在于一切組織中的非正式組織。梅奧認為,正式組織是以效率的邏輯為重要標準,而非正式組織則以情感的邏輯為重要標準,兩者相互依存,共同存在。

1.正式組織

1.1正式組織的內涵

查看全文

企業非正式組織管理

1.正式組織

1.1正式組織的內涵

企業中存在著正式組織和非正式組織。正式組織是指企業為了有效實現其目標,由正式的規章制度、明確的職責范圍、固定的成員及其之間形成的相互關系而構成的體系。

正式組織以提高勞動效率為目標,有正式的規則和程序,人與人的互動是程序化、非人格化的,維系人與人之間的紐帶是工作而較少感情色彩。[6]

2.非正式組織

2.1非正式組織的內涵

查看全文

企業非正式組織管理策略分析論文

20世紀30年代,美國行為科學家梅奧通過霍桑試驗發現了存在于一切組織中的非正式組織。梅奧認為,正式組織是以效率的邏輯為重要標準,而非正式組織則以情感的邏輯為重要標準,兩者相互依存,共同存在。

1.正式組織

1.1正式組織的內涵

企業中存在著正式組織和非正式組織。正式組織是指企業為了有效實現其目標,由正式的規章制度、明確的職責范圍、固定的成員及其之間形成的相互關系而構成的體系。

正式組織以提高勞動效率為目標,有正式的規則和程序,人與人的互動是程序化、非人格化的,維系人與人之間的紐帶是工作而較少感情色彩。[6]

2.非正式組織

查看全文

淺析經濟特區發展

一、制度兼容、演進與經濟績效

正式制度的目標取向與組織中個人的利益偏好是否一致決定了正式和非正式制度是否兼容,兩者的兼容與否決定了組織和經濟運行的交易成本,而交易成本的大小最終決定了經濟績效的影響,主要通過激勵、監督費用和強化成本三方面進行。一是當一個組織的正式規則與子群體中的成員的偏好和利益一致時,將會大大提高組織的經濟績效。組織中的成員受到一種自我激勵,這種激勵通過正式制度的確立而更加明確。而當博弈的正式和非正式的規則一致時,它們將相互強化。非正式與正式約束的一致性將導致較低的交易成本,因為監督和強化機能以一種非正式的方式取得預期的效果。二是當一個組織的正式規則與子群體中成員的偏好和利益有較大差異時,這種不一致性導致較低的績效。因為首先,對立的規則與規范使經濟行為者無所適從,缺乏激勵。其次,由于組織目標與個人的利益偏好不一致,不能使個人自覺為組織的目標工作,監督成本高,從而導致正式制度的形式化、組織的沖突和摩擦。

用進化博弈論的方法研究制度演進中的兼容性問題的結論:一是進化過程不一定帶來最佳的傳統和制度。由于社會的歷史初期條件的原因,最佳反應動力的結果難以從帕累托劣勢的社會傳統中擺脫出來,即社會體制進化的路徑依賴性。二是與正式制度相比,非正式制度的變遷更具演進特點。且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變遷受不同之手——“劉易斯之手”和“斯更努之手”的指引。前者是指通過理性的共同知識、主觀的認識和批判,來預設和推動制度的變化;后者指人們只通過他們過去的行為觀察到其獲得的效用,并強化好的行為或繼承壞的行為。因此,在制度演進過程中仍可能出現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的不一致。進化博弈論給出關于克服路徑依賴,實現制度演進中的制度兼容的解決之道:一是通過引入較系統的突然變異,使社會脫離原有的低水平的均衡;二是通過政府政策性介入,將人們的行動轉換到更高支付的戰略上;三是積極促進低水平均衡的社會與具有不同習慣的高水平均衡的社會交流,提高原社會形成更佳習慣的可能性。據此達到新制度的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在較高水平上的兼容,并使兩者以一種非正式制度的形成達到自我強化,通過互動強化,使兩者結合得更加緊密,造成一種報酬遞增的機制,從而降低交易費用,提高經濟績效。(見表1)

總之,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條件下,如果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一致,則無論是從激勵角度還是從約束角度所需的交易成本都較低,從而導致較高的經濟績效;反之則相反。

二、WTO規則與特區制度兼容、經濟績效

加入WTO,中國面臨WTO規則與中國現存制度的兼容問題。提高制度的兼容性,增強整個制度的經濟績效已成為當務之急,即使中國的經濟特區也不例外。

查看全文

企業非正式組織管理思索

20世紀30年代,美國行為科學家梅奧通過霍桑試驗發現了存在于一切組織中的非正式組織。梅奧認為,正式組織是以效率的邏輯為重要標準,而非正式組織則以情感的邏輯為重要標準,兩者相互依存,共同存在。

1.正式組織

1.1正式組織的內涵

企業中存在著正式組織和非正式組織。正式組織是指企業為了有效實現其目標,由正式的規章制度、明確的職責范圍、固定的成員及其之間形成的相互關系而構成的體系。

正式組織以提高勞動效率為目標,有正式的規則和程序,人與人的互動是程序化、非人格化的,維系人與人之間的紐帶是工作而較少感情色彩。

2.非正式組織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