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體工作室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1 23:15:4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多媒體工作室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多媒體工作室

工作室多媒體主任競職演說稿

各位領導,各位同事,你們好,接下來的十分鐘里,我會竭盡全力地向你們證明,我勝任多媒體工作室主任一職。

我叫XXX,1995年畢業于XXX大學信息管理系,1999年就讀XXX大學"計算機理論與軟件"專業的研究生課程班,2002年6月獲得中山大學計算機系碩士學位。

從1995年7月開始,我先后在檔案管理科、技術科工作。自1996年1月至今一直在聲像科任職。多年來,我的工作可以用三句話概括:檔案整理一絲不茍,外出拍攝兢兢業業,編輯制作精益求精。由于工作積極投入,我被評為1997年基層先進個人和2001年局先進工作者。

我來競聘,是因為我具有以下優勢:

第一,善"學"。七年來,我善于學習和思考,并不斷地自我提升。工作給予了我學習探索的動力,學習賦予了我工作的激情。我的碩士畢業論文研究方向是多媒體技術和數字圖象的水印算法。照片盜版的泛濫是當前聲像工作中的一大困擾。我以城建檔案館的標志作為水印,設計了一個新型算法,嵌入到數字圖像中,作為版權的保證。實踐證明算法是相當可行的。學有所用,用有所成,那一刻,我充滿了激情。我的論文在答辯中被評為唯一的優,不久又被第十一屆全國多媒體學術會議錄用。工作和學習的互相促進,使我找到了自我提升的價值。

第二,會"管"。我具有組織管理才能和團隊合作精神。1995年底聲像科成立,我是伴隨著聲像科一塊成長的。七年前,聲像科還沒有一卷照片檔案,沒有一份電子文檔。我主要負責照片檔案的整理和數字化工作。1996年我參與了*城建聲像檔案分類方案的制訂,1998年起草了《聲像檔案接收內容和編制要求》。通過我和全科同事齊心協力、分工合作,今天,我們擁有聲像檔案12000多條,電子照片檔案6000多張,圖片庫的數據量超過80G。

查看全文

多媒體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討

摘要: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大學生就業的問題日益突出。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背景下,各高等學校各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不同層次的改革。本文以鄭州城市職業學院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專業為例,闡述了創新創業背景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方向。

關鍵詞:多媒體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創業教育

0引言

據統計2011年我國大學生畢業人數為660萬人,2012年680萬,2013年699萬,2014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727萬人。相比2013年699萬畢業生增長28萬人次,再創歷史新高,被冠以“更難就業季”稱號,2015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總數將達到749萬人,比2014年再增加22萬人,創下歷史新高,大學生就業面臨新的挑戰,大學就業越來越難,在這樣的大環境下,高職的人才培養模式也面臨著很大的挑戰,大學畢業生應選擇多條出路,為自己制造就業機會。多條出路中自己創業便是一種很好選擇。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到人才培養模式中是高職院校各專業普遍想解決的問題。鄭州城市職業學院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專業結合自己的實際進行了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

1創新創業教育

創新創業教育是一個相對模糊交叉性較強的概念。高曉杰等人認為,創新創業教育是“知識經濟時代的一種教育觀念和教育形式”,其目標是“培養具有創新創業意識、創新創業思維、創新創業能力和創新創業人格的高素質的新型人才”。中南大學學生創新創業指導中心主任楊芳在《創新創業教育方法》一文中認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是以創造性和創新性為基本內涵,以課程教學與實踐活動相結合為主要載體,以開發、提高受教育者綜合素質為目標,培養其未來從事創新創業實踐活動所必備的意識、人格、知識、思維、能力等的素質教育。這是對素質教育的新指認,而且是具體的、真實的、有針對性的、可操作實施的新指認。從廣義上講,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是關于創造新的偉大事業的一種教育實踐活動。從狹義上講,它是關于創造新的職業工作崗位的一種教學實踐活動,是當代大學生走上主動就業、靈活就業、自主創業之路的教育改革活動。曹勝利、雷家騎在《中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發展報告》中指出:創新創業教育與傳統教育相比,根本區別是突出了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體現了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知識、素質、能力結構的根本性要求。它把成才的選擇權交給學生,將成為高校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教育理念。在這個理念中,創新是靈魂,創業是載體,創新創業是一種實踐行為。它強調了事業心與開拓能力的培養。

查看全文

藝術設計教育發展論文3篇

第一篇

一、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手工藝教育

清末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張之洞在長期督鄂期間,除了在湖北大興實業外,也興辦了多所實業學堂。湖北工藝學堂于1898年(清光緒二十四年)應運而生。張之洞在《札委張鴻順等督辦農務、工藝學堂》中提到了創辦工藝學堂的原委:“工藝一切尤多拘守舊習,不能用新法制造,以致利權外溢,民生益困,亟應創設農務、工藝各學堂,采用西法,實力講求,以開風氣而廣利源。”“又工藝學堂現暫設鐵政洋務局(武昌大東門)內,延訂東洋教人。”[1]當時,學堂開設汽機、車床、翻沙、繪圖、木作、打鐵、打銅、玻璃、蠟燭、香水(肥皂)等工藝共十門,其中有多門工藝與設計課程相關。此外,對學制也作了要求,“第一第二兩年,學徒須專學一門;第三年,兼學堂所有各藝。”[2]1907年,湖北工藝學堂更名為湖北中等工業學堂,并移址武昌曇華林。1913年,又更名為湖北省甲等工業學校,在其染織科的課程設置中,開設有制圖、繪畫、染色等相關課程。1922年,再次更名為湖北省高級工科中學校,設置有“機械、染織、圖案三科。附設有印刷廠,其中設備有石印、玻璃版、銅版、鋅版,木工廠,機械廠……”[3]湖北工藝學堂是清末最早一批開設與藝術設計相關課程的實業教育機構,藝術設計教育在湖北地區亦由此濫觴。與此同時,社會上也陸續出現一些民間教育機構,所設課程多與實用美術工藝相關。1909年成立的“工藝傳習速成所”,校址設于武昌積玉橋,旨在“為興工藝而維利源”。課程包括“洋肥皂、西法照相、修整軋片,漂白粉、酒精、照相化身、藍色相片、荷蘭水、金粉、相片刻花、照相藥料、消強水、布帛印相”等。1908年成立的“淑賢文藝女學校”,校址設于漢鎮觀音閣仁里巷,學校“悉遵學部頒定女學章程,專授女子有益科學,而尤注重于女工,……分正科預科藝科三級,藝科修身、國文、算術、圖畫、編物、裁縫、造花、刺繡、體操、音樂”[3]。從1890年代末到1920年代初,經過20多年的發展,湖北藝術設計教育的雛形已初步形成。

二、1920年代至1950年代末的圖案教育

1920年,蔣蘭圃、唐義精與徐子珩共同創辦武昌美術專門學校;1930年,更名為私立武昌藝術專科學校。這既是湖北第一所現代專業美術教育機構,遂也成為湖北和華中地區美術和藝術設計教育中心。學校自成立初始,就設立了與圖案[4]相關的專業和課程。1930年,武昌藝專藝術教育系設置圖工組,課程涵蓋圖案、手工(含手工理論)和各門繪畫等。1932年,圖案專業單獨成系,課程包括基本圖案、專門圖案以及美術史、解剖、透視等。在教授圖案課的老師中,有留日學者王道平、林葆菁等。他們從國外帶入最新的圖案設計理念,為湖北藝術設計教育注入新的內涵[5]。1949年,武昌藝專被解放軍中原大學接管,成為中原大學文藝學院的組成部分,其美術系開設的課程包括“實用美術課”(圖案)等,由林葆菁授課。1953年,中原大學文藝學院美術系與其他藝術院系合并成立中南美術專科學校,校址設于武昌,學校除設有繪畫、雕塑系外,還專門設有圖案組,學制三年。同時在1949年,湖北教育學院成立,其藝術科下設美術組和音樂組,美術組后來演變為華中師范學院圖畫制圖系、武漢藝術師范學院美術系、華中師范學院圖畫系[6]。1951年,著名工藝美術設計家李一夫先生從香港北上入鄂,來湖北教育學院藝術科任教,主持圖案教研室工作,把在香港所接觸到的國際現代藝術設計理念帶到湖北[4]。

三、1950年代末至1990年代的工藝美術教育

查看全文

新媒體藝術在藝術實踐教學的應用

摘要: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改變了人類的傳統習慣,重構了人類的知識體系和信息傳遞方式,而人類的藝術審美也隨之發生改變。在新媒體形式下,人類的感官催生了藝術的變化,新媒體與藝術的融合,體現了理性與感性結合的藝術形式,成為現代藝術形式的新目標。在新媒體背景下,高職院校的藝術實踐教學尤其重要,文章基于對新媒體藝術特征的分析,提出實踐教學改革和對新媒體藝術的認知和運用。

關鍵詞:新媒體;藝術;融合;實踐教學

新媒體藝術是多種技藝的綜合體,是將人類的藝術創意與新媒體技術結合,借助新媒體技術手段豐富藝術表現形式。在信息化的影響下,新媒體藝術的迅速發展,已不再是藝術家們的專屬,也成為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不容忽視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

一、新媒體藝術的特征

在新媒體藝術的發展過程中,新媒體藝術主要表現出多種特征,如多媒體性、虛擬性、融合性、交互性、大眾性等,在表現時往往應用多個方面的內容形式,在新媒體藝術的創作過程中,利用新媒體技術手段,結合新媒體特征進行藝術創作,以促進新媒體藝術的發展[1]。(一)新媒體藝術的實現和表達以數字技術的運用為平臺。新媒體藝術在表現時需要自然、人文、科學、美學、計算機等多方面知識的綜合運用,需要應用多媒體技術將這些知識融會貫通。除此之外,還需要數字網絡技術的加持,并將這些知識和技能有機結合,最終制作出在網絡上的圖形、動畫、視頻等藝術表達方式。新媒體藝術不僅突破了傳統藝術單一表現形式的限制,還從不同的角度對藝術作品做出分析,將多種跨學科領域的知識進行合理利用,將新媒體技能融合,以數字技術的運用為平臺,豐富了藝術作品的表現方式,這不再局限于表現形式上,讓人們更多地關注藝術作品的內涵,向人們展示更加大眾化的藝術作品,擴展了藝術作品的創作空間。(二)新媒體藝術的創作和展示結合多元化藝術的表現形式。傳統媒體藝術與新媒體藝術最大的不同是平臺。傳統媒體的平臺單一,表現形式有限,創作空間受到一定的局限;而新媒體藝術是利用數字媒體表現藝術,它是對客觀世界的一種虛擬性的表達,新媒體藝術家可以將現實世界和頭腦想象出的事物做數字化處理,最終創作出新的虛擬世界[2]。新媒體藝術是多媒體技術與藝術的結合,依靠數字媒體平臺,將音樂、繪畫、動畫、特效等藝術融入新媒體藝術中,展現更多的藝術形式,使藝術作品的呈現更具多樣化,更好地詮釋作者內心想法,使觀眾和作者達到共鳴。(三)新媒體藝術的發展開闊了視野和藝術認知。新媒體藝術突破了傳統媒體藝術的展示方式,藝術作品不僅僅能被“看”,還可以被“聽”“摸”,人們不但能夠用視覺欣賞藝術作品,還可以用其他感官去感知,藝術作品不再是一張畫,一個物體這么單一,還有音效跟著一起律動,用觸摸的方式與之互動,這是大眾喜聞樂見的藝術表達形式,拓寬了人們的藝術視野,對藝術的認知也進一步加深。各種藝術都可以用其他方式去表現,例如攝影作品,添加動態效果,制作成有動效的展示方式,在創作過程中能更加自動化、數字化地進行藝術創作,突破了傳統藝術創作方式和展示方式。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熱愛新媒體藝術,拍電影已經不是電影導演和他的團隊的專屬,普通人也可以用簡單的設備拍攝短視頻,擺脫專業方面的限制,用簡單軟件剪輯視頻,制作微電影。新媒體藝術的發展壯大,進一步提高了大眾的藝術領悟能力,開拓了大眾的藝術視野和認知,讓更多民眾能夠參與到新媒體藝術創作的隊伍中,使之全民化。

二、構建新媒體藝術課程體系

查看全文

多媒體工作室主任競職演講稿

各位領導,各位同事,你們好,接下來的十分鐘里,我會竭盡全力地向你們證明,我勝任多媒體工作室主任一職。

我叫***,**年畢業于***大學信息管理系,**年就讀***大學"計算機理論與軟件"專業的研究生課程班,20**年6月獲得中山大學計算機系碩士學位。

從**年7月開始,我先后在檔案管理科、技術科工作。自**年1月至今一直在聲像科任職。多年來,我的工作可以用三句話概括:檔案整理一絲不茍,外出拍攝兢兢業業,編輯制作精益求精。由于工作積極投入,我被評為**年基層先進個人和**年局先進工作者。

我來競聘,是因為我具有以下優勢:

第一,善"學"。七年來,我善于學習和思考,并不斷地自我提升。工作給予了我學習探索的動力,學習賦予了我工作的激情。我的碩士畢業論文研究方向是多媒體技術和數字圖象的水印算法。照片盜版的泛濫是當前聲像工作中的一大困擾。我以城建檔案館的標志作為水印,設計了一個新型算法,嵌入到數字圖像中,作為版權的保證。實踐證明算法是相當可行的。學有所用,用有所成,那一刻,我充滿了激情。我的論文在答辯中被評為唯一的優,不久又被第十一屆全國多媒體學術會議錄用。工作和學習的互相促進,使我找到了自我提升的價值。

第二,會"管"。我具有組織管理才能和團隊合作精神。**年底聲像科成立,我是伴隨著聲像科一塊成長的。七年前,聲像科還沒有一卷照片檔案,沒有一份電子文檔。我主要負責照片檔案的整理和數字化工作。**年我參與了廣州城建聲像檔案分類方案的制訂,**年起草了《聲像檔案接收內容和編制要求》。通過我和全科同事齊心協力、分工合作,今天,我們擁有聲像檔案12000多條,電子照片檔案6000多張,圖片庫的數據量超過80G。

查看全文

多媒體工作室主任競職演講稿

各位領導,各位同事,你們好,接下來的十分鐘里,我會竭盡全力地向你們證明,我勝任多媒體工作室主任一職。

我叫***,**年畢業于***大學信息管理系,**年就讀***大學"計算機理論與軟件"專業的研究生課程班,2002年6月獲得中山大學計算機系碩士學位。

從**年7月開始,我先后在檔案管理科、技術科工作。自**年1月至今一直在聲像科任職。多年來,我的工作可以用三句話概括:檔案整理一絲不茍,外出拍攝兢兢業業,編輯制作精益求精。由于工作積極投入,我被評為**年基層先進個人和**年局先進工作者。

我來競聘,是因為我具有以下優勢:

第一,善"學"。七年來,我善于學習和思考,并不斷地自我提升。工作給予了我學習探索的動力,學習賦予了我工作的激情。我的碩士畢業論文研究方向是多媒體技術和數字圖象的水印算法。照片盜版的泛濫是當前聲像工作中的一大困擾。我以城建檔案館的標志作為水印,設計了一個新型算法,嵌入到數字圖像中,作為版權的保證。實踐證明算法是相當可行的。學有所用,用有所成,那一刻,我充滿了激情。我的論文在答辯中被評為唯一的優,不久又被第十一屆全國多媒體學術會議錄用。工作和學習的互相促進,使我找到了自我提升的價值。

第二,會"管"。我具有組織管理才能和團隊合作精神。**年底聲像科成立,我是伴隨著聲像科一塊成長的。七年前,聲像科還沒有一卷照片檔案,沒有一份電子文檔。我主要負責照片檔案的整理和數字化工作。**年我參與了廣州城建聲像檔案分類方案的制訂,**年起草了《聲像檔案接收內容和編制要求》。通過我和全科同事齊心協力、分工合作,今天,我們擁有聲像檔案12000多條,電子照片檔案6000多張,圖片庫的數據量超過80G。

查看全文

競聘多媒體工作室主任演講稿

各位領導,各位同事,你們好,接下來的十分鐘里,我會竭盡全力地向你們證明,我勝任多媒體工作室主任一職。

我叫XXX,1995年畢業于XXX大學信息管理系,1999年就讀XXX大學"計算機理論與軟件"專業的研究生課程班,2002年6月獲得中山大學計算機系碩士學位。

從1995年7月開始,我先后在檔案管理科、技術科工作。自1996年1月至今一直在聲像科任職。多年來,我的工作可以用三句話概括:檔案整理一絲不茍,外出拍攝兢兢業業,編輯制作精益求精。由于工作積極投入,我被評為1997年基層先進個人和2001年局先進工作者。

我來競聘,是因為我具有以下優勢:

第一,善"學"。七年來,我善于學習和思考,并不斷地自我提升。工作給予了我學習探索的動力,學習賦予了我工作的激情。我的碩士畢業論文研究方向是多媒體技術和數字圖象的水印算法。照片盜版的泛濫是當前聲像工作中的一大困擾。我以城建檔案館的標志作為水印,設計了一個新型算法,嵌入到數字圖像中,作為版權的保證。實踐證明算法是相當可行的。學有所用,用有所成,那一刻,我充滿了激情。我的論文在答辯中被評為唯一的優,不久又被第十一屆全國多媒體學術會議錄用。工作和學習的互相促進,使我找到了自我提升的價值。

第二,會"管"。我具有組織管理才能和團隊合作精神。1995年底聲像科成立,我是伴隨著聲像科一塊成長的。七年前,聲像科還沒有一卷照片檔案,沒有一份電子文檔。我主要負責照片檔案的整理和數字化工作。1996年我參與了廣州城建聲像檔案分類方案的制訂,1998年起草了《聲像檔案接收內容和編制要求》。通過我和全科同事齊心協力、分工合作,今天,我們擁有聲像檔案12000多條,電子照片檔案6000多張,圖片庫的數據量超過80G。

查看全文

藝術設計課改革新

1背景分析

1.1目前教材情況分析目前對應藝術類基礎課程出版的教材非常豐富,主要有:《素描》《設計素描》《色彩》《設計色彩》,基本寫法也是以基礎素描寫生、色彩寫生為主,比較重視造型基礎訓練,這類教材比較適合美術專業學生使用,課時量要求也比較大,需要長期的訓練和學習才能見成效。因此,針對沒有太多美術基礎、沒有太多課時量的藝術設計學生而言,相對不太實用。

1.2學生自身能力分析從大多數藝術設計類院校新生的入學情況看,普遍存在以下問題:(1)基礎課水平相對較低,或者基本沒有學習過藝術專業的素描、色彩等基礎課程;(2)學習基礎課程素描、色彩的時間非常短,甚至完全沒有接觸過基礎繪畫,這無疑增加了素描、色彩、三大構成、設計表現技法等課程的學習時間,并且相關藝術設計類的知識非常少,更有甚者不能完成教學內容;(3)在學習態度上輕視藝術專業的基礎課程,完全不理解素描、色彩等專業基礎課程的意義,不明白素描、色彩等課程與專業實訓課程之間的前后承接關系,客觀上造成了學生對基礎課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態度不認真等各種厭學情緒;(4)多數學生片面追求上大學、盲目選擇專業,不了解自己所學的專業,不能夠明確個人未來的發展方向和目標。

1.3專業技能對素描色彩教學需求狀況分析基礎課程中的素描課程主要訓練學生對空間的理解、認識、概括能力,以及對物體的整體塑造能力,通過基礎素描的訓練和學習,同時提高學生的圖形創意能力和審美判斷力;色彩課程主要訓練學生掌握色彩的基本原理知識及其應用方法,為專業實訓、專業技能課的正常進行打下牢固的色彩基礎。沒有經過基礎訓練,只是掌握了電腦應用軟件的人,就沒有辦法將設計作品深入進行下去,就沒有辦法充分理解顧客的要求,不能根據不同條件和狀況靈活設計造型,就如同一個沒有靈魂的軀殼,永遠不能真正認識到創意設計的真諦,永遠只是受雇于人的工具。

1.4背景結論分析事實證明:藝術設計中的創意思維能力、空間塑造能力、色彩搭配和表現能力、獨特的審美能力,多是經過扎實的美術基礎課訓練獲得的;沒有扎實的基礎設計能力,藝術設計作品一切內涵的提升均無從談起。因此,注重藝術設計專業的基礎課程教學,注重審美能力的培養,采取符合專業特色需求的教學措施和手段,是非常必要的。

2創新與實踐

查看全文

賽教融合下工作室制教學模式分析

摘要:工作室制的教學模式是現代職業院校培養人才的一種有效機制,而技能大賽作為職業院校教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培養學生工匠精神、職業素養方面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文以建筑裝飾技能大賽作為切入點展開論述,重點探討賽教融合視域下工作室制教學模式的構建和運行,為職業院校技能人才的培養提供一種新的思路和途徑。

關鍵詞:賽教融合;工作室制;教學模式;技能大賽

一、建筑裝飾技能大賽概述

建筑裝飾技能大賽是針對中等職業院校在校學生展開的技能賽項;包括由部級、廳級和局級的教育主管部門分別主辦的國賽、省賽和市賽。該賽項的主旨是以建筑裝飾行業需求為導向、專業職業技能為核心,引導中等職業院校相關專業的專業建設與課程改革,促進建筑裝飾行業中等職業技術人才的培養。該賽項目標是促進建筑裝飾企業和職業院校相關專業之間的交流,加快技能人才的培養,強化師資隊伍建設;營造重視技能人才的培育、崇尚技術技能的社會氛圍;深化教學資源改革,提高大眾對職業教育的認可度,推動職業技能培訓基地建設,達到“以賽促教,以賽促學”的目的。該賽項的考察內容為建筑裝飾施工圖繪制與材料測算、建筑裝飾施工操作為核心,使參賽選手更好地掌握當代建筑裝飾工程中的兩項基本技能,即計算機應用和裝飾施工技術,促使參賽選手具備一定的現場施工管理和團隊協作能力,提升參賽選手職業能力和就業質量。

二、工作室制教學模式概述

“工作室制”是以“工作室”為活動平臺的人才培養機制,它以企業實際設計項目為教學案例,在由學校老師和企業師傅組成的教學團隊的帶領下進行為競賽服務的課程設計和教學活動。工作室制開展的教學實踐活動和建筑裝飾技能大賽的考察內容相一致,這就為后續技能競賽的訓練指明方向素[1]。本文所述“工作室”是針對中職院校建筑裝飾相關專業的學生為參加建筑裝飾技能大賽而展開的,它由學校和企業共同創建,立足于以企業對人才的需求為導向,以學校對學生的培養為目標。

查看全文

新聞行業競選演講稿(多媒體工作室主任)

各位領導,各位同事,你們好,接下來的十分鐘里,我會竭盡全力地向你們證明,我勝任多媒體工作室主任一職。

我叫XXX,1995年畢業于XXX大學信息管理系,1999年就讀XXX大學計算機理論與軟件專業的研究生課程班,2002年6月獲得中山大學計算機系碩士學位。

從1995年7月開始,我先后在檔案管理科、技術科工作。自1996年1月至今一直在聲像科任職。多年來,我的工作可以用三句話概括:檔案整理一絲不茍,外出拍攝兢兢業業,編輯制作精益求精。由于工作積極投入,我被評為1997年基層先進個人和2001年局先進工作者。

我來競聘,是因為我具有以下優勢:

第一,善學。七年來,我善于學習和思考,并不斷地自我提升。工作給予了我學習探索的動力,學習賦予了我工作的激情。我的碩士畢業論文研究方向是多媒體技術和數字圖象的水印算法。照片盜版的泛濫是當前聲像工作中的一大困擾。我以城建檔案館的標志作為水印,設計了一個新型算法,嵌入到數字圖像中,作為版權的保證。實踐證明算法是相當可行的。學有所用,用有所成,那一刻,我充滿了激情。我的論文在答辯中被評為唯一的優,不久又被第十一屆全國多媒體學術會議錄用。工作和學習的互相促進,使我找到了自我提升的價值。

第二,會管。我具有組織管理才能和團隊合作精神。1995年底聲像科成立,我是伴隨著聲像科一塊成長的。七年前,聲像科還沒有一卷照片檔案,沒有一份電子文檔。我主要負責照片檔案的整理和數字化工作。1996年我參與了廣州城建聲像檔案分類方案的制訂,1998年起草了《聲像檔案接收內容和編制要求》。通過我和全科同事齊心協力、分工合作,今天,我們擁有聲像檔案12000多條,電子照片檔案6000多張,圖片庫的數據量超過80G。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