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農業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0 20:20:0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低碳農業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低碳農業

省九三規劃江蘇低碳農業

在全球變暖背景下,低碳經濟成為熱點話題,涉及到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農業也不例外。

在省政協十屆四次會議上,九三學社陜西省委會在集體提案中認為,我省如果能抓住時機,對低碳農業進行研究,探索總結出可操作的低碳農業發展的技術規程和管理模式,并在實踐中率先推行,對于加快我省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和農業在可持續發展原則下的跨越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未雨綢繆防止優勢農產品遭受“碳壁壘”

何謂低碳農業?它是指通過樹立低碳價值取向、在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的基礎上,在生產、加工、運銷、消費等環節最大程度的減少能源資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增強綜合固碳能力,從而實現農業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有機結合的新型農業發展模式。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指出,農業在溫室氣體排放總量中比例大于整個運輸業所占的比例,約占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14%。聯合國糧農組織新近指出,耕地釋放出大量的溫室氣體,超過全球人為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30%,相當于150億噸的二氧化碳。同時估計,如果遵循低碳原則,現代農業系統可以抵消掉80%的因農業導致的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所以,在發展低碳經濟方面,農業潛力巨大。

有鑒于此,省九三認為,當低碳成為不可改變的國際標準時,如果不積極應對,很可能在國際經濟事務中失去主動權,比如優勢農產品有可能遭受“碳壁壘”帶來的阻礙。

查看全文

低碳和生態農業研究

當經濟和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以后,人們對構建可持續發展的低碳、生態經濟社會有了緊迫感和責任感。本文就建設低碳和生態農業談點不成熟的想法,供探討。

1低碳和生態農業的概念

低碳農業是為維護全球生態安全、改善全球氣候條件而在農業領域推廣節能減排技術、開發生物質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農業,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新特征,具有農業生產、安全保障、氣候調節、生態涵養等多功能的新型農業。是一種比廣義的生態農業更廣泛的概念,不僅要像生態農業那樣提倡少用化肥農藥、進行高效的農業生產,而且在農業能源消耗越來越多,種植、運輸、加工等過程中,電力、石油和煤氣等能源的使用都在增加的情況下,還要更注重整體農業能耗和排放的降低。生態農業是指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生態經濟規律,因地制宜地設計、組裝、調整和管理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的系統工程體系。要求把發展糧食與多種經濟作物結合、發展第一產業與第二、第三產業結合起來,利用傳統農業精華和現代科技成果,通過人工設計生態工程,使農業發展與環境之間、資源利用與保護之間的協調,形成生態與經濟兩個良性循環,經濟、生態、社會三大效益的統一。筆者認為,根據目前全球的能源、氣候、生態狀況,把這兩個概念可以合起來,即為低碳和生態農業。低碳和生態農業特征可以概括為“三低四性”。低耗:農業生產過程中盡可能地少使用消耗煤、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盡量使用太陽能、風能、水能和生物質能等再生能源。低排:農業生產過程中盡可能地少排放二氧化碳、污水和其他有害物質,盡量采用循環利用、綜合利用、生物技術等手段實現減排和零排放。低污:農業生產過程中盡可能地少產生污染物,把實際產生的污染物通過生物技術、循環利用等手段變污為寶。多樣性和綜合性。依據生物多樣性法則,以及農業在自然和社會兩大生態系統中的特殊功能,結合各地自然條件、資源基礎、經濟與社會發展水平的差異性,利用現代科學技術,采用多種生態模式、生態工程和豐富多彩的技術類型裝備農業生產,使農、林、牧、副、漁各業和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現產品的多樣性,并使各業之間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綜合生產能力。持續性和統一性。依據保障供給、調節氣候、涵養生態的要求,農業產業要從盲目地追求數量和掠奪性生產,轉到追求質量和數量的統一以及對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上來;從注重單一的社會效益或經濟效益,轉到十分注重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上來。整個農業生產過程強調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防治污染,提高農產品的安全性,維護自然和社會生態系統的相互平衡。

2發展低碳和生態農業遵循的原則

2.1減量化原則

發展低碳和生態農業實施“六節約”:節能、節肥、節水、節藥、節地、節種。

查看全文

低碳農業機械化與農業機械低碳化研究

摘要:農業機械化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低碳化是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主流趨勢,要推動低碳農業機械化和農業機械低碳化,對農業機械設計、制造、使用全生命周期的技術提高、合理使用是重要方法,加強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重視,保證全過程的低碳化。

關鍵詞:低碳;農業;機械化;農業機械

農業機械化涉及輸入與輸出等多個系統,涉及技術、資金、信息、人力以及物流等眾多內容,有利于農業標準化生產,提升了農業發展質量和生產力水平,降低農業成本和農業勞動力投入等。目前,農業機械化發展不平衡和落后現象較為嚴重,與全國當前所推行的低碳化社會經濟有較大的偏離,因此,全國農業低碳化仍然有較長的路要走。

一、低碳農業機械化及農業機械低碳化

低碳農業機械化和農業機械低碳化包含了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低碳農業的機械化,即“農業機械在全面實現節約化、低碳化設計及制造、使用與更新廢棄的基礎上,探索符合國情的新型農機化發展模式與推廣體系,通過農機作業委托、農機互助共享等方式來降低農業生產中的農機能源消耗和環境排放,力爭用最低的農機總投入和裝備水平獲得最大的農機化產出效益。”[1]二是農業機械低碳化,淘汰微小型、單一功能技術落后的農機具,使農業機械逐步實現低碳化。

二、實現低碳農業機械化和農業機械低碳化的措施

查看全文

低碳經濟視角下的低碳農業發展戰略

摘要:在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下,人們認識到了低碳經濟的重要性,特別是在我們中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再加上工業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讓我國成為了高碳氣體排放的大國。在眾多產業中,農業所占的高碳量排放已經位居前列,在農業開發和生產的同時,由于政策、經濟、觀念等內容的問題制約了低碳農業的實現,我們需要在低碳經濟視覺下針對這個問題進行分析,并尋找到創新的低碳農業發展戰略。

關鍵詞:低碳經濟;低碳農業;發展戰略

生態環境與人類的生存息息相關,在以往的時間里,農業活動給我們賴以生存的大自然造成了重大傷害,特別是在農業生產的過程中造成了高碳量的排放,致使溫室效應逐步加劇,導致自然災害頻發全球變暖的問題也變得越來越嚴重。發展低碳農業是當前低碳經濟發展下應該堅持的戰略,我們應該在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上,尋求到創新的農業發展戰略,為實現低碳農業和低碳經濟而努力。

一、低碳經濟和低碳農業的相關內容

低碳經濟這一概念的提出還是源自于十幾年前的英國,英國是最早發現能源的安全與氣候變化之間的關系。低碳經濟指的是人們要在正確的理念指導下,通過制定完善的規章制度或法律法規,利用創新的技術來實現產業結構的轉型,并要為開發出新能源而努力,盡最大程度來減少在建設和發展過程中對能源的消耗和污染,減少高碳氣體的排放,從而實現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之間的可持續發展。低碳農業的概念雖然并沒有明確的官方定義,但是它的理念源自于低碳經濟,同樣是在堅持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下,實現的綠色種植、綠色生產、綠色排放等農業活動,盡可能的使用無毒無害的產品,減少農藥、化肥、機械等產品的過分依賴,杜絕大面積焚燒秸稈而產生的大量溫室氣體,減少農業活動中高碳的排放量,實現綠色的低碳的農業發展。

二、實現低碳農業的重要意義

查看全文

低碳農業轉型改進建議

一、低碳經濟的科學內涵

1.低碳經濟興起的背景。由于之前以化石能源為主的高碳經濟發展模式,包括石油、煤炭、天然氣等化石能源的燃燒,導致了大量的污染氣體的排放和生態資源的過度消耗,最終誘發了當前全球氣候變暖的生態現狀。為了建立一個低能耗、地排放、低污染的經濟發展模式,也就以為了低碳經濟的轉型發展就此展開序幕。

2.低碳經濟的內涵。低碳經濟的是在減少溫室氣體排的基礎之上,形成以新型的低碳能源系統、低碳利用技術以及低碳產業體系為主的經濟運營模式。低碳經濟是指從產品生產、消費流通以及最后的循環利用都是以低碳模式完成的,是在理念創新、技術創新、經營創新以及能源開發的基礎上形成的可持續發展經濟。在發展低碳經濟的同時,還必須承擔環保工作,形成低能耗的經濟運營,通過適當調整經濟結構,建設生態文明的低碳經濟社會。低碳農業是在傳統農業的基礎上,通過較少農藥、化肥的使用,形成的一種節約型、環保型、健康型的綠色農業經濟,從而從根本上保護農業生產的多樣性,因此,低碳農業又可以被稱作為生物多樣性農業。

二、低碳農業發展面臨的挑戰

1.農業傳統耕作觀念根深蒂固。我國的經濟存在區域發展不平衡的現狀,在我國的沿海地區屬于經濟比較繁榮、科技發展比較迅速的地方,所以在東部沿海地區會更加順利的完成生態農業和低碳經濟的推廣。但是在一些偏遠的山區或者西部區域,由于傳統的耕作觀念已經深入人心,并且他們的固定生產模式暫時并沒有受到沖擊,所以從思想上還不能迅速的接受低碳發展的觀念,這種傳統的耕作觀念在很大程度上束縛了低碳農業發展的需求。

2.現代低碳農業理念還不穩固。近年來,政府為了更好的推進國家低碳農業的發展,在節能、環保以及循環經濟能夠方面也已經做了比較廣泛的宣傳。但是目前的低碳經濟推廣主要是針對工業發展,對于農業方面涉及的并不多,只是在綠色食品和無公害食品等農業發展中做了普及宣傳。對于農業生產者而言,對低碳農業的認識還非常淺顯,也沒有在農業種植方面形成濃厚的應用氛圍,所以由于現代低碳農業還沒有在生產者之間建立固定的觀念,所以很難促進低碳農業的普及。

查看全文

發展國內低碳農業考究

1低碳農業的含義與特點。

“低碳”是近期最熱的詞之一。但現在人們一談到低碳經濟,講工業的多,講城市的多,講農業的少,講鄉村的少。事實上,聯合國糧農組織新近指出,耕地釋放出大量的溫室氣體,超過全球人為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30%,相當于150億噸的二氧化碳。同時,聯合國糧農組織估計,生態農業系統可以抵消掉80%的因農業導致的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無需生產工業化肥,每年可為世界節省1%的石油能源,不再把這些化肥用在土地上還能降低30%的農業排放。所以,低碳經濟在農業上大有可為。

低碳農業就是生物多樣性農業。農業的發展經歷了刀耕火種農業階段、傳統農業階段和工業化農業階段。工業化農業過程對生物多樣性構成威脅:農田開墾和連片種植引起自然植被減少,以及自然物種和天敵的減少;農藥的使用破壞了物種多樣性;化肥造成了環境污染,進而也引起生物多樣性的減少;品種選育過程的遺傳背景單一化及其大面積推廣,造成了對其他品種的排斥??如果用碳經濟的概念衡量,這種農業可以說是一種“高碳農業”。改變高碳農業的方法就是發展生物多樣性農業。生物多樣性農業由于可以避免使用農藥、化肥等,某種意義上正屬于低碳農業。

低碳農業是指以減少大氣溫室氣體含量為目標,以減少碳排放、增加碳匯和適應變化技術為手段,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結構調整、提高土壤有機質、做好病蟲害防治、發展農村可再生能源等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方式轉變,實現高效率、低能耗、低排放、高碳匯的農業。低碳農業首先是一種理念,是農業轉變發展方式的一個發展方向,它更注重整體農業能耗和碳排放的降低。不僅要像生態農業那樣提倡少用化肥農藥、進行高效的農業生產,而且在農業能源消耗越來越多,種植、運輸、加工等過程中,電力、石油和煤氣等能源的使用都在增加的情況下,還要更注重整體農業能耗和排放的降低。但這是不是就意味著低碳農業只是一個離我們比較遙遠空洞的概念呢?絕對不是。最簡易、最有效的例子就是植樹造林。據科學測定,1hm2茂密的森林,一般每天可吸收二氧化碳1005kg,放出氧氣735kg,可供975人1天的需要。1hm2玉米地產出的秸稈就可以壓制出7.5t秸稈炭,1.3t秸稈即可滿足1戶農民全年的取暖做飯。

低碳農業具備五大特點。一是低耗性。低碳農業體系是科學地安排不同生物在系統內部的循環利用或再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農業環境條件,以盡可能少的投入得到更多更好的產品。二是持續性。低碳農業的轉型,不僅意味著農業經濟形態的轉變,更意味著一場深刻的農業革命,它涉及農業資源與環境保護,農業生產技術轉型、食品安全、國民健康、城鄉關系,以及農村發展、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等多方面的問題。低碳農業并不意味著產出劇烈下降,生產停滯不前,而是要求農業可持續發展。三是高優性。低碳農業是生產綠色產品的過程,既要收獲優質產品,又要保護生態環境,實現生產生態雙安全。四是協調性。低碳農業運作與發展涉及多領域,尤其是生產與生態的協調。資源與環境是農業生產的自然基礎,資源貧乏、環境保護、生態建設等現實困惑都要求人們必須發展低碳農業。低碳農業的本質是生態農業經濟,建立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有利于緩解資源貧乏的壓力;而通過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和強化生態建設來提高農業生態環境質量,更是保障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前提。五是系統性。發展低碳農業,要有統籌的思維,即要考慮如何從技術、制度、管理等方面避免農業生產對環境的破壞作用,提高農業生態環境質量,實現農用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保障食品安全和人們健康,這無疑是發展低碳農業、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

2發展低碳農業的意義。

查看全文

國內低碳農業的發展透析

摘要:低碳農業是生物多樣性農業,它具有低耗性、持續性、高優性、協調性、系統性的特征,發展低碳農業,有利于實現農業持續協調全面發展。因此,要從以下幾方面推動低碳農業發展:一是制定相關政策;二是依靠科技支撐;三是注重資源節約;四是實施清潔工程;五是建設鄉村新鎮。

關鍵詞:低碳農業;節能減排。

1低碳農業的含義與特點。

“低碳”是近期最熱的詞之一。但現在人們一談到低碳經濟,講工業的多,講城市的多,講農業的少,講鄉村的少。事實上,聯合國糧農組織新近指出,耕地釋放出大量的溫室氣體,超過全球人為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30%,相當于150億噸的二氧化碳。同時,聯合國糧農組織估計,生態農業系統可以抵消掉80%的因農業導致的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無需生產工業化肥,每年可為世界節省1%的石油能源,不再把這些化肥用在土地上還能降低30%的農業排放。所以,低碳經濟在農業上大有可為。

低碳農業就是生物多樣性農業。農業的發展經歷了刀耕火種農業階段、傳統農業階段和工業化農業階段。工業化農業過程對生物多樣性構成威脅:農田開墾和連片種植引起自然植被減少,以及自然物種和天敵的減少;農藥的使用破壞了物種多樣性;化肥造成了環境污染,進而也引起生物多樣性的減少;品種選育過程的遺傳背景單一化及其大面積推廣,造成了對其他品種的排斥??如果用碳經濟的概念衡量,這種農業可以說是一種“高碳農業”。改變高碳農業的方法就是發展生物多樣性農業。生物多樣性農業由于可以避免使用農藥、化肥等,某種意義上正屬于低碳農業。

低碳農業是指以減少大氣溫室氣體含量為目標,以減少碳排放、增加碳匯和適應變化技術為手段,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結構調整、提高土壤有機質、做好病蟲害防治、發展農村可再生能源等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方式轉變,實現高效率、低能耗、低排放、高碳匯的農業。低碳農業首先是一種理念,是農業轉變發展方式的一個發展方向,它更注重整體農業能耗和碳排放的降低。不僅要像生態農業那樣提倡少用化肥農藥、進行高效的農業生產,而且在農業能源消耗越來越多,種植、運輸、加工等過程中,電力、石油和煤氣等能源的使用都在增加的情況下,還要更注重整體農業能耗和排放的降低。但這是不是就意味著低碳農業只是一個離我們比較遙遠空洞的概念呢?絕對不是。最簡易、最有效的例子就是植樹造林。據科學測定,1hm2茂密的森林,一般每天可吸收二氧化碳1005kg,放出氧氣735kg,可供975人1天的需要。1hm2玉米地產出的秸稈就可以壓制出7.5t秸稈炭,1.3t秸稈即可滿足1戶農民全年的取暖做飯。

查看全文

低碳農業發展情況及策略

低碳農業是指在農業生產、經營中排放最少的溫室氣體(主要是二氧化碳),同時獲得整個社會最大效益的農業綠色生產模式,是低碳經濟在農業發展中的實現形式,是維護全球生態安全、改善全球氣候條件而在農業領域推廣節能減排技術、固體技術、開發生物質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農業,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新特征,具備農業生產、安全保障、氣候調節、生態涵養多元功能的新型農業[1-2]。發展低碳農業對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及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其目的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節約有限資源,改善農村環境,實現農業和農村可持續發展,其廣泛存在于農業生產與生活的實踐當中。現對大荔縣低碳農業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及發展對策作一綜述。

1發展低碳農業的必要性

1.1低碳農業是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現實選擇

低碳農業的核心是轉變農業生產方式及生活方式,通過技術創新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以最小的要素投入獲取最大的農業生產效益[3]。因此,低碳農業既符合現代農業發展的理念,又符合我國特殊的生產條件。

1.2低碳農業是低成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有效途徑

低碳農業是低碳經濟在農業上的發展,其要求轉變農業生產方式,發展農業生物質能源,既保證農作物高產穩產,又不會對氣候變暖增添壓力。發展低碳農業本身就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生產體系的內容,是農業發展的生態文明之路[4]。

查看全文

簡述科研投資對低碳農業的啟示

一、各省低碳農業效率測度

考慮到數據的可獲得性和一致性,本文研究樣本選取了中國30個省(區、市),研究對象不包括西藏、香港、澳門、臺灣。基礎數據來源于歷年《中國農村統計年鑒》以及各省(區、市)統計年鑒。根據MaxDEA軟件測度中國30個省(區、市)2008耀2018年的低碳農業效率,MaxDEA通過全部樣本確定最優效率前沿面,從而測算出30個省(區、市)相對于效率前沿面的效率值,效率區間分為超高效率區間(>1)、高效率區間(0.7耀1)、中效率區間(0.4耀0.7)、無效率區間(0.1耀0.4)。從全國層面來看,我國低碳農業效率水平整體偏低,歷年的低碳農業效率均低于0.6,在2006耀2015年間低碳農業效率變化趨勢呈現上升、下降波動的M型。從省域層面來看,我國30個省(區、市)中,低碳農業效率最大值為1.142(上海),最小值為0.185(寧夏)。低碳農業效率呈現超高效率的省份均位于我國東部地區,分別為上海(1.142)、北京(1.062)、江蘇(1.055)、浙江(1.005),這部分省(區、市)能夠較好地運用低碳農業生產技術,將有限的投入資源最大限度轉換為“期望產出”,投入要素的冗余度較低。我國主要糧食主產省份的效率水平排序如下:江蘇(1.055)、湖南(0.854)、山東(0.709)、湖北(0.629)、河南(0.581)、河北(0.578)、遼寧(0.540)、吉林(0.537)、安徽(0.442)、黑龍江(0.425)、江西(0.411),除江蘇、湖南、山東、湖北外的其他省份效率值均低于全國均值水平,反映出糧食大省在農業生產中投入要素存在較大的冗余以及過量的“非期望產出”現象,因此效率水平偏離于最優效率水平。江蘇省作為我國糧食主產區之一,其低碳農業效率水平表現為超高效率,原因與江蘇省積極推廣采用低碳節能生產技術有關。

二、空間視角下科研投資對低碳農業影響實證分析

本文選取政府農業科研投資強度、農民受教育水平作為影響我國低碳農業效率的主要解釋變量,將農業經濟發展水平、農業開放水平作為控制變量。變量說明如下:政府農業科研投資強度(R&D):農業科研機構經常費用支出與農業總產值之比,單位為%;農民受教育水平(edu):高中及以上教育程度農民人數與農業就業人數比單位為%;農業經濟發展水平(edl):以可比價的農業總產值與農業就業人數之比,單位為萬元/人;農業開放水平(open):農業進口值與農業生產總值之比,其中農業進口值依據當年對美元匯率進行折算,單位為%。為保證模型的穩健性,本文分別構建空間面板固定效應杜賓模型(1)、空間面板時間固定效應杜賓模型(2)和空間面板空間時間固定效應杜賓模型(3)的,構建好模型之后借助于Stata12.0估計變量的參數值,結果如表1所示。(表1)從表1各影響因子的參數估計結果發現,三種空間面板杜賓模型的估計結果較為一致,從模型的整體估算來看,模型(1)R2達到0.65,模型(1)和模型(3)的擬合程度達到0.8以上,模型的穩定性較高,模型的擬合程度較高。農業發展水平與低碳農業效率是負相關的,農業發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農業碳排放的增長,不利于低碳農業效率的改善,但影響效果并不顯著,結論與龐麗研究一致。政府農業科研投資強度、農業開放水平、農民受教育水平的回歸系數均顯著為正,系數值均通過T檢驗。可見,低碳農業效率水平受到政府農業科研投資強度、農業開放水平、農民受教育水平正向推進作用。空間杜賓模型中的直接效應指的是研究對象的自變量變動會影響其本身的平均程度;溢出效應指的是研究對象的自變量變動對其他對象的平均影響。政府農業科研投資強度對低碳農業效率直接效應和溢出效應分別為1.481和0.066,經濟含義為當提升政府農業科研投資強度一個百分點,對本省和毗鄰省份的低碳農業效率的貢獻度分別是1.481和0.066個百分點。政府農業科研投資強度能夠體現各省(區、市)對農業科研的支持力度,能夠為農業技術提供保障,為低碳農業的發展提供財力支撐,從而在生產源頭控制碳排放。農業開放水平對低碳農業效率直接效應和溢出效應分別為0.405和0.018,經濟含義為當提升政府農業開放水平一個百分點,對本省和毗鄰省份的低碳農業效率的貢獻度分別是0.405和0.018個百分點。農民受教育水平對低碳農業效率影響的直接效應和間接效應分別為0.752和0.033,經濟含義為當提升農業教育水平一個百分點時,對本省和毗鄰省份的低碳農業效率的貢獻度分別是0.752和0.033個百分點。

三、結論

本文考察了2008耀2018年中國30個省(區、市)低碳農業效率的特征,并以空間溢出效應為切入點,從空間維度出發構建空間杜賓模型展開農業經濟發展、農業開放度、科研投資、農民受教育程度因素對我國低碳農業效率的影響研究,主要結論有:(一)2008耀2018年我國低碳農業效率整體水平偏低,省域低碳農業效率水平存在明顯的異質性,東部省份的低碳農業效率較高,中西部省份低碳農業效率雖然處于低水平,但是卻具有改進空間和碳減排潛力,有能力承接東部省份的輻射作用。(二)農業科研投資強度、農民受教育水平是促進我國省域低碳農業效率的重要因素,農業開放度在一定程度能夠帶動農業低碳轉型,但是作用效果較微弱。(三)對毗鄰省份低碳農業效率的作用效果而言,農業科研投資強度的拉動作用最強,農民受教育水平也發揮正向的空間溢出效應,農業開放度對毗鄰省份低碳農業發展的拉動效果較小。總體而言,我國省域間低碳農業效率存在較強的空間關聯性和溢出效應,省域間低碳農業發展存在相互輻射帶動效果。

查看全文

低碳農業視角生態效率測度研究

內容提要:為促進農業經濟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提高生態效率,實現低碳農業和可持續發展。本文以北大荒集團的9個分公司為研究對象,以2010-2020年面板數據,從低碳農業視角下將農業碳匯和農業總碳排放引入生態效率評價體系中,采用超效率SBM模型,對其生態效率進行綜合評價。研究結果表明:北大荒集團農業企業的生態效率呈逐年上升趨勢,2020年生態綜合效率最高。各分公司的生態效率均值中,北安、哈爾濱、建三江和寶泉嶺分公司的生態效率值較高。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工業化水平、農業用電量對生態效率影響為正向效應。據此,應加強提升農業生態技術創新,合理調整資源配置,推進以低碳農業為導向的農業轉型升級。

關鍵詞:生態效率;農業碳匯;超效率;SBM;北大荒集團

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實施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推廣保護性耕作模式。健全耕地休耕輪作制度。持續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推廣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產品和技術”。綠色是農業的底色,農業綠色發展對于碳減排、鄉村振興均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我國在農業資源保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綠色優質農產品供應能力以及農業綠色發展支撐體系建設均取得亮眼成績。但農業綠色發展仍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需要加快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本文以北大荒集團為例,評價北大荒集團農業企業的生態效率并探究其影響因素,對合理配置農業資源、協調經濟與環境保護關系、促進農業生態化發展具有現實意義。

一、相關研究文獻評述

為減少農業污染,實現低碳生態化發展,提高生態效率,成為關鍵步驟之一。目前我國學者關于生態效率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在有關低碳農業視角下生態效率的研究較少。主要集中在低碳生態效率和農業生態效率的研究。在低碳生態效率研究上,徐本鑫(2011)認為,應發展低碳經濟,從促進價值理念更新、公眾參與、低碳技術創新和完善法律制度來促進生態效率的實現。季凱文等(2015)從“低碳集約化”的角度研究,發現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土地集約化程度和低碳利用效率總體上和縣域方面都比較理想。廖麗平等(2016)將“低碳戰略”引入第一階段DEA中,“企業生態化創新”引入第二階段DEA中,運用此方法對高新技術企業進行實證,結果顯示:在意識、實力和實施層面上對投入產出效率的影響均有指標顯著為正。楊皓然和吳群(2017)通過增加碳排放作為新指標,計算了江蘇省所在的13個城市土地利用轉型的生態效率,發現過量排放CO2和能源消耗導致許多城市的生態效率低下。鄧霞(2019)構建區域生態效率評價指標體系,運用Super-SBM模型對長江經濟帶11省市的生態效率值進行測算,發現樣本期內長江經濟帶整體生態效率有所改善,但上中下游生態效率呈現明顯差異。在農業生態效率研究上,鄭家喜和楊東(2016)研究發現:湖北與湖南的農業生態效率值為有效水平;動態上,湖北、湖南、江西與安徽的農業生態效率呈增長趨勢。黃娟和劉玥(2018)對三峽庫區農業生態效率進行測度,發現庫首地區和庫中地區整體生態效率較差,庫尾地區農業生態效率整體較高。崔葉辰等(2020)采用超效率SBM模型,測算了新疆14個地州市的農業生態效率,發現樣本期內新疆農業生態效率時序上呈“W”形的波動趨勢,各地州市時空上凸顯個體差異性特征。蔣璟等(2021)從低碳視角研究發現:伊犁24個縣市的農業生態效率在2004-2017年總體呈波動下降趨勢,在空間上存在明顯的異質性。綜合上述,現有文獻對低碳農業視角的生態效率研究有限,且對于北大荒低碳農業視角的生態效率研究較少,基于農業其本身既是碳排放來源,又具有碳匯功能。本文結合減少碳排放,增加碳匯,從低碳農業角度出發,將農業碳匯和總碳排放引入北大荒集團農業企業的生態效率體系中。采用超效率SBM模型,對北大荒集團的農業生態效率進行測度評價,并根據評價結果對提出政策建議。

二、低碳農業視角下生態效率及影響因素的理論分析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