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性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8 06:37:5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德性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人性德性黨性動員講話
同志們:
今天這次會議是鄉黨委、鄉政府研究決定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主要任務是按照區委、區政府統一部署,組織動員全鄉深入開展“吸取教訓、轉變作風、重塑形象、科學發展”暨“人性、德性、黨性”主題教育活動,進一步轉變思想工作作風,振奮精神狀態,樹立良好形象,推進全鄉各項事業實現科學發展。剛才,張興漢同志宣讀了我鄉開展“吸取教訓、轉變作風、重塑形象、科學發展”暨“人性、德性、黨性”主題教育活動的《實施意見》,全鄉各級黨組織和各部門各單位一定要認真學習貫徹,切實抓好落實。下面,我就如何深入扎實地開展好這次主題教育活動講三點意見:
一、統一思想,充分認識開展主題教育活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這次在全市集中開展的“吸取教訓、轉變作風、重塑形象、科學發展”主題教育活動,是在當前特殊時期,為應對“三鹿奶粉”事件帶來的巨大沖擊而采取的一項重要舉措,目的就是要以“三鹿奶粉”事件為反面教材,教育引導廣大干部群眾痛定思痛、深刻反思、吸取教訓,切實解決黨政機關和黨員干部思想作風方面、企業守法誠信方面、市民道德素質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重塑石家莊的良好形象,開創科學發展新局面。同時,區委區政府要求,要緊緊圍繞“人性、德性、黨性”三性育,查找我區鄉村黨政干部中存在的問題,舉一反三,刻剖析原因,采措施進行整改,建立并完善適應“三年大變樣”,實現大發展的機制,進一步凝聚人,統一思想,實現思想工作作風的明顯轉變,責任心和事業心明顯提高,全民素質明顯增強,整體形象明顯改善。
第一,開展主題教育活動是改進黨員干部隊伍思想工作作風的迫切需要。總體上看,我鄉黨員干部隊伍的作風是好的,但與全區主題教育活動要求相比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和差距。區委聶書記概括了干部隊伍中存在的“八氣”,在我鄉不同程度,或多或少存在。比如說“惰氣”主要表現是懶惰思想嚴重,再為不謀事、在崗不干事、拿事不當事,腦懶不想事,眼懶不看事,嘴懶不管事,腿懶不跑事,手懶不抓事。比如說牛氣。一些村(居)的干部牛氣沖天,遇事不請示、不報告,目無上級領導,無視黨紀國法。比如說怨氣。主要表現為主觀上不努力,客觀上講條件,工作上不去,只知道埋怨上邊不支持,下邊不努力,沒有解決問題、克服困難、創造性開展工作的勇氣。比如說土氣。主要表現是有的干部雖然身在城市,但思想觀念比較落后,言談舉止不講文明,管理沒有品味,土氣十足,特別是我鄉一些村的環境甚至還不如周邊縣的文明生態村好。也就是云川書記所說的“南方農村象城市,北方城市象農村”。比如說小氣。主要表現是缺乏大局意識,心胸不大度,眼界不寬廣,斤斤計較,只顧眼前利益、個人利益、本村利益,沒有全局觀念。我們開展這次主題教育活動,就是要祛除部分干部在思想作風上的不良風氣,在全鄉干部中樹立正氣、弘揚正氣,始終保持昂揚銳氣、蓬勃朝氣,以良好的精神狀態推進各項工作。
第二,開展主題教育活動是實現“三年大變樣”的現實要求?!叭甏笞儤印笔鞘∈袇^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內的重點工作。怎樣變樣?我們以什么狀態投身到“三年大變樣”的工作中去?一年的實踐使我們感到:一是對付支應變不了樣。有的同志在其位不謀其政,任其職不盡其責,只做官不做事。思想僵化,工作無特色、無創新,安于現狀,滿足于不前不后、不上不下的一般化水平精神萎靡。甚至有的干部一任過后,面貌依舊,毫無建樹,這樣的干部怎么向百姓交代?二是散漫無為變不了樣。作為一名基層干部在位不在崗,人在心不在。不把工作當回事,對上級部署反應遲鈍,推推動動,撥撥轉轉,組織紀律性差,上午裝迷糊下午不清楚,整天渾渾噩噩度時光,試問這樣的干部拿什么帶領群眾大變樣?三是粗拉漂浮實現不了大變樣。在“三年大變樣”工作中滿足于馬虎湊合,工作標準不高,用心不夠,不善于抓細節、抓具體、抓關鍵,光說不練,浮光掠影,滿足于以會議落實會議,以文件落實文件。這樣的干部,這樣的村,是不會有大作為的!四是軟弱怕事也是不會有作為的。“三年大變樣”如拆違、拆遷困難和阻力是很大的,作為領導干部如果軟弱怕事是肯定不行的。我們有的同志一遇到困難、碰到問題就上推下卸,生怕火星濺到自己身上,這樣一種心態,也是在“三年大變樣”工作中難有成績的!所以,我們開展這次主題教育活動,就是要解決上述這些問題,使大家輕裝上陣,按照上級要求和部署把“三年大變樣”工作抓實、抓死、抓出成效。
孔子德性幸福分析論文
一
“孔顏之樂”是儒家幸福觀的典范,是一種所謂安貧樂道的幸福。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薄墩撜Z·述而》
有一種常見的觀點認為,幸福并不是生活的清貧所帶來的,貧困本身并不幸福,這里的幸福乃是“以道為樂”、“與道合一”的幸福。尤其是在宋明理學中,“孔顏之樂”被理解為與天地同體、與理合一、順心任性、性情合一等高妙的境界,這在無形中突出了“樂道”的一面而弱化了“安貧”的意義。而在孔子這里,“安貧”和“樂道”是德性幸福所不可或缺的兩個方面:“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論語·里仁》)“孔顏之樂”是純粹之德性幸福,主要地就是依據“簞食”、“瓢飲”、“陋巷”、“飯疏食”、“飲水”、“曲肱枕”的生活而言的。此種生活立場鮮明地摒棄世俗功利幸福而追求純粹的德性幸福,“孔顏的這種境界將精神的升華提到了突出的地位,強調幸福不僅僅取決于感性欲望的實現程度,從而進一步凸現了人不同于一般生物的本質特征。在理性對感性的超越中,人作為道德主體的內在價值,也得到了更為具體的展示”。實現純粹之德性幸福,感性欲望的滿足必須盡可能地降低,“安貧”不僅是達到純粹德性幸福的途徑,而且也是純粹德性幸福本身,“樂亦在其中”。摒棄世俗功利幸福、降低感性欲望要求,對常人來說無疑是痛苦的,在世人看來,孔顏境界固然高潔,但其實與苦行并沒有多少分別。所以純粹之德性幸福即使是儒家精英也少能企及,只是極少數圣人才能達到的理想境界,但也就是這樣一種純粹的理想境界清楚地展現著儒家幸福的核心內容和本質特征。
排斥和摒棄功利幸福后,孔子的德性幸福純粹地體現為“樂道”,以及由“樂道”派生出來的“樂學”,換言之,是“道之樂”和“學之樂”。
教師德性研究論文
摘要:教師德性是教師在長期教育論文實踐過程中形成的一種內在的精神品質,其發展是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素養,不斷充實自我,從而發現生活的意義,獲得自我實現的過程。因此,對教師德性的探討對教師道德的自我實現和重構有著重要的實踐及理論意義。
關鍵詞:教師德性;教師道德;教師倫理
在我們的國家里,教師一直受著人們的尊敬和厚愛。一提到教師,人們總是把其比喻為辛勤耕耘、無私奉獻的“春蠶”、“蠟燭”、“園丁”。是什么讓人們對教師如此地尊敬與厚愛呢?筆者認為,除教師職業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以外,教師良好的師德、師風,教師個體所具有的道德特征,毫無疑問是人們尊敬教師的主要原因。然而,從教育的發展中我們看到,教師德性在追求形式與功利的教育中被分離出來:在追求以知識為主的智育中,被教育管理者和教師所忽視;教師德性逐漸失去了應有的位置,教師對功利和權利的追求遠遠超過了對“春蠶”、“蠟燭”、“園丁”等形象的內在價值的追求,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反思。
一、教師德性的內涵
對教師德性內涵的理解,其關鍵在“德性”一詞。對“德性”內在意義的正確把握必須與“道德”、“倫理”結合起來,才能從根本上理解“德性”的內在意義。我國是一個重“德”的國家,“德”字在我國可謂源遠流長。早在東漢之時劉熙就對“德”作了專門的解釋。劉熙認為“德者,得也,得事宜也?!逼湟鉃椤暗玫健?,就是把事情處理恰當了,就能從中有所得。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把“德”解釋為“德,外得于人,內得于己也?!本褪钦f只要把事情處理恰當了,就可以從他人那里得其益,同時也能在處理事件時從自己的體會中有所收獲。因此,“德”是可以通過外在的學習獲得,也可以通過內在的自省獲得的一種心理品質?!靶浴奔幢拘?,指事物的本質。如《中庸》中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痹凇靶浴薄ⅰ暗馈?、“教”三級體系中,“性”處于最高級品位,是萬事萬物的本質之所在。在國外,德性也備受哲人的推崇。柏拉圖認為“德性是心靈的秩序”,把德性作為與天賦相適應的品位。亞里士多德認為“德性是一種用來使個性達到善福的性質?!倍鴤惱韺W家麥金太爾則認為,“德性是一種獲得性人類品質,這種德性的擁有和實踐,使我們能夠獲得實踐的內在利益”。因此德性是一種個人內在的、在外界環境與內在體驗中所形成的一種心理品性。
最初,“道德”是“道”和“德”兩個詞組成的?!暗馈背踔溉藗冃凶叩穆罚髞硪隇槿藗冃袨榈囊幏逗蜏蕜t?!独献印分姓f,“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薄暗馈本褪钱a生這個世界的最初本原。通過對“道”的體悟,從“道”中有所“德”(得),通過“德”的提升,養成完美的“性”。在“道”、“德”、“性”三級體系中,“道”處于最高級品位,是對世界普遍原理的概括;“性”處于最低級品位,是“道”的具體化,并體現在個體行為中。因此,“道德”是屬于帶普遍性的,對人類整個群體的一種要求,而“德性”卻是存在于單個個體身上的一種獨特的心理品質。教師道德也即是對整個教師群體,做為一種特定的職業群體所應具有的帶有普遍性的要求,屬于教師團體道德;而教師的德性則是單個教師所獨具的一種內心狀態,屬于教師個人道德。不管是“道德”還是“德性”,又同時都歸屬于倫理這一領域,教師道德和教師德性都是在教師倫理這一特定領域內發展。從對教師道德的探討上升到對教師德性的探討,體現了教師倫理從規范倫理向德性倫理的發展,從群體倫理規范向個體德性倫理自省的轉變。由此,我們得出,教師德性是教師倫理體系中的,教師個體身上所具有的不斷自我完善、不斷追求更高境界的內在道德標尺,具有最高標準和理想的成分。
德性德行德政心得
自古以來,人們就認為官風決定民風。官風正,民風就淳;官德好,百姓就會起而仿效,正如孔子對季康子說的那樣:“子欲善,而民善矣”。反之,官吏失德,官吏腐敗,國家就會走向衰敗,乃至崩潰。這是一條鐵的規律。對共產黨人、黨的各級干部來講,如何加強自身的道德建設,是必須認真思考的大問題。
要有德性。德性是個體在道德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優秀特征和品格,具有穩定一貫的特點。德性與人格密不可分。明代哲學家王陽明曾用金子比喻人格,認為純度越高、品位也就越高。這個“純”,主要是德性之純。是否有一用權為民的服務之心和淡泊名利的無私之心,是衡量每一位黨員干部有無德性的基本標準。不斷完善德性,塑造高尚人格,應是黨員干部一生永恒的追求。只有千錘百煉,不斷去除雜質,金子才能閃閃發光,黨員干部才能成為受人信賴、德性高尚的人;只有“吾日三省吾身”,“日日彈塵”,黨員干部才能拒腐蝕永不沾。
要有德行。德行是德性在工作生活中的具體表現。講德行,就是要注意言行,重視形象,不流俗、不輕浮、不狂妄,待人處事有原則、講分寸,立身行事、行為舉動符合黨員的標準。黨員干部的德行標準歸于一點就是先進性,就是時時處處事事走在群眾的前頭,為人民群眾做出榜樣。黨員干部身上要體現出一種道德的凝聚力、感染力和號召力?,F在形勢發生了新變化,但黨員干部的德行標準沒有變,也不應變。至少要做到四個“一致”,即名實一致,職務與工作能力相一致,不能占著位子不干事;言行一致,不能口是心非,嘴上講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心里想的是一心一意只為自己;表里一致,人前人后一個樣,不能人前是君子,人后是小人,臺上講艱苦奮斗,臺下行揮霍浪費,當面說好話,背后告黑狀。良好的德行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離開一點一滴的躬行實踐,道德修養的提高就無從談起。作為一名領導干部,須從點滴入手,從小事做起,把自己的視、聽、言、行納入道德規范,真正使這些規范成為行動前的指揮官,行動中的檢察官,行動后的審判官,反復實踐,反復磨煉,經得住各種誘惑,經得起各種考驗。
要行德政。這是對領導干部的特殊要求。領導干部手中掌握著一定的權力,以什么樣的方式行使這種權力至關重要。我們共產黨人所說的行德政,不是封建帝王的“皇恩浩蕩”,也不是舊時官僚的“大發慈悲”,而是要從黨的根本宗旨出發,實行有益于人民的政策措施,要順應民心,順乎民意,要以民為本,愛民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德政的內容極其廣泛,最根本的內容至少有四條。一要重視人民的利益,堅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二要牢記人民的權利,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政治經濟文化利益;三要尊重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相信和依靠人民,堅持走群眾路線;四要關注群眾意愿、反映人民呼聲,把人民群眾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制定各項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
領導干部講德性,重德行,行德政,就要經常反思自己的思想狀況和工作狀況。要經常想一想,參加革命為什么?現在當干部做什么?將來身后留什么?在實踐的過程中,長期以這樣一種自警、自省、自勵、自強的精神和自己“過不去”,就能不斷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從而贏得群眾的真心擁護和愛戴。
數字藝術傳播的德性研究
1數字藝術傳播的德性本身的相應特征
1.1數字藝術傳播德性中的低成本性特征
從整體上來看,藝術的傳播需依賴于相應的藝術媒介。所謂的藝術媒介是指相應的傳媒介質,伴隨大眾傳播的到來,其中的藝術傳播機構以一種社會分工的形式從藝術生產過程中逐漸分離出來,并很快地變成藝術進行傳播時的通道,為藝術產品進行廣泛傳播的相關傳媒媒介。如,影視藝術作品中出現的色調、畫面、聲音等,繪畫作品中出現的光影、色彩、線條等,音樂作品中出現的節奏、旋律、樂音等,及文學作品中的出現的語法及文字等。其中,相關的質料媒介一般是指承載、顯現藝術符號的相應的物質性材料。在以往的原子藝術系統中,一般情況下傳媒介質是對實體文本媒介進行相應的傳播,也就是說傳播是依附于物質性材料上(質料媒介上)的一種形式媒介。這種文本媒介一般具有體積、重量的等相應的物理實體。如,要對一部文學作品進行傳播時,就需出版社或者是雜志社或者是報社等相關的印刷傳播機構對其進行相應的印刷,之后出廠運輸,最終通過報攤、書店等一些設施性的傳播機構將其出售流通,這一過程下來所消耗的成本較大,不及現在的數字藝術傳播。
1.2數字藝術傳播德性中的自由準入性特征
從本質上說數字藝術為人本主義的藝術。對于普通的網民來說,它在文化素養、技術及成本等各方面進行參與的門檻都比較低。在這一過程中,一般網民的話語權受到歷史性的張揚和尊重,這不僅表明普通大眾可成為藝術產品的主體,而且還表明數字藝術傳播不是單純地依賴于原子藝術傳播的相應機構及組織等方面的局限。想傳播自己創作的數字藝術作品,不管這種數字藝術是照片、文章,還是自己錄的小視頻、動畫短片等,均可以選擇一個自己比價喜歡的貼吧、網站或者論壇等對其進行相應的傳播。在對其進行傳播的過程中所依靠的貼吧、網站或者是論壇等傳播平臺對于數字藝術作品是以一種零門檻形式的準入點讓其自由進入,也就是說不需要自己一定是有藝術修養的藝術家,也不需做出質量為藝術作品中的上乘。
1.3數字藝術傳播德性中的傳播主體身份多元性特征
剖析德性與制度化論文
內容提要:本文從德性與制度化規則相對應的角度考察了二者之間的關系,認為以制度化方式推行德性教化是一種原則上錯誤的道德建設思路,是泛道德主義思維方式的現代表現。本文的基本觀點是,制度化規則與道德是整合社會秩序的兩種方式,雖然二者之間存在著緊密的內在關聯,但它們在方法論層面上確實具有完全不同的規定性,應該在運行方式上把二者區分開來;社會秩序的整合并不能通過二者的渾然無分來實現,而是應該通過德性與制度化規則在方法論層面的異構分立所形成的“張力構架”來實現。
關鍵詞:德性制度化規則泛道德主義
德性是人類內在生活世界秩序的表征,而制度化規則則是人類外在生活世界秩序的籌劃。秩序性是人類永恒的追求,不管是內在生活世界還是外在生活世界,基本的秩序性都是不可或缺的。這兩種秩序性分別存在于兩個不同的世界中,但它們并非絕然隔離,而是以各種復雜的關聯方式構成一個通過人的社會化過程來顯現的相對統一的張力構架。內在秩序和外在秩序不僅有著不同的規定性,而且它們的獲得方式也存在著很大差異。要真正深刻地理解這個張力構架,就必須對不同秩序的獲得方式和不同方式之間的關系作出恰當的理解。
一
德性是內在秩序的根源。它使人類超越自然屬性的羈絆和生理本能的絕對驅使,成為一種能夠自我節制的社會存在。德性使人類具有了道德意義上的自我創設能力,它以其根源于超越性的觀念力,永遠深情地眷注著人性的提升、人情的陶冶和美好習俗的護養,承擔起為人類構筑精神家園,為人之為人確立形上基礎的歷史使命。德性建構了人的品格,純化了人的心靈,為人的尊嚴奠定了基礎,每個真誠的靈魂無不深情地眷戀著它。德性作為人的一種穩定的精神品格,積淀在人的自我意識之中,指導人們的價值選擇,通過人們的道德實踐,在人的行為模式中呈現為個體存在的現實形態。它喚醒人仁人惜物的“善端”,使人定廉恥之心,行“忠恕”之道,最終向自由自覺的境界升華。
自由是人類意志的本性,也是德性發生的前提。但自由不是任性,而應該理解成人的理性的自覺,意志的自律。道德雖然具有某種“律令”的表現形態,但本質上卻不是一種外在的強制,而是人自身生發出的一種內在需求。德性不應該被外在地強加于人,而是應該通過個人的人格自覺來實現。道德最根本的規定性正在于人的行為出于自由自覺的內在需求,而非受制于物欲,沉湎于聲名。德性既不是冰冷理性的算計,也不同于刺激反射型的技術層面上的因果機制,而是與人的意志和情感體驗密切關聯的。德性所崇尚的是人的善良的意志傾向,合宜的行為模式和仁人惜物的情感。德性自身雖然與人的理智能力有關,但更主要地取決于主體自身的心靈感受方式和情感歸向。德性在人的行為方式上的具體表現即是人的心靈品質的整體表達。德性的外化就是現實社會生活中道德行為的發生,道德行為本身就是在社會環境中彰顯生活的本己意義,是對行為的整體價值和意義的創生。德性通過對“責任”和“義務”的自覺來展現自身,因為“道德之所以是道德,全在于具有知道自己履行了義務這樣一種意識”。(黑格爾,1979:157)自由使人擁有了擔負責任和義務的邏輯空間,而德性的用心正在于喚醒人對責任和義務的自覺。
憲政的德性研究論文
[英文名]OntheMoralityofConstitutionalism
[摘要]憲政必須建立在一定的道德之上,對人的不完善性假定是憲政的倫理預設。同時,憲政本身必須具備一定的內在道德,具體包括十項準則,即存在憲法,確立人民主權原則,實行代議制民主,確立法治原則,憲法具有最高權威,政府有限,以保障人權為目標,權力制約,建立違憲審查制,確立正當法律程序原則。這十項準則是判斷憲政自身合法性的依據,而具有合法性的憲政又成為憲政社會道德規范、政治制度及公民行為的合法性的供給者。
[關鍵詞]憲政內在道德合法性
前言:憲政不可無德
憲政,不僅是一個政治學、憲法學上的概念,而且也應當是一個道德上的概念。憲政必須建立在一定的道德之上。有學者精辟地指出:“實行憲政要有‘憲德’”,所謂“憲德”,即“實行憲政(或憲法)所應有的政治道德、民主法治觀念和人權意識”,其核心是“在法律面前的平等觀念、民主精神和剛正品質”〔1〕(381頁)。在別處,該學者將“憲德”簡述為,“實施憲法和法律所應具的政治道德”〔2〕(序一)。依筆者理解,這里的“憲德”應是憲政或憲法實施主體所應具有的道德品格。本文所謂“憲政的德性”,不排斥上述“憲德”的涵義,但它還包含更為重要的內容,它主要指稱憲政本身所具有的道德品格。憲政自身的道德品格與其實施主體的道德品格是兩個截然有別的概念。憲政自身的道德品格之所以更為重要,是因為,一方面它意指憲政的內在規定性,憲政之為憲政的特質隱寓其中,它在一定程度上構成了評判憲政自身的基本尺度;另一方面,它還意味著憲政的普適性價值,近現代各國憲政的確立是對這種普適性價值的全面認同。雖然各憲政國家對憲政實施主體的道德品格,也有一些大致相同或相近的要求,憲政實施主體道德品格狀況也會影響、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憲政實施的效果,但它只是一種外在因素。實施憲政,不僅需要一定的道德基礎,需要適宜的道德環境,而且關鍵在于憲政本身必須具備一定的內在道德。
1.人的不完善性:憲政的倫理預設
高校體育之德性教育研討
1體育教學中德性的詮釋
1.1德性的內涵分析
對德性的認識,東西方理論界盡管概念界定不盡相同,但是殊途同歸意義上存在一致性?!暗滦浴币辉~源于中國,在已有的文獻中對這一概念內涵的理解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把“德性”的主旨外化理解為“道德”;二是認為“德性”是以人的一種內在的“品質”;三是認為“德性”是人內在真善美所體現出來的生命力量。這些理解的關系式層層遞進式的,德性是不同于一般行為習慣的品質特性。根據不同學者對德性的共識,我們以此為基礎對德性作這樣的闡釋:德性是人運用理智為謀求更好的生存為指向培育的,以心理定勢對人的活動發生作用,并使人的主體及活動成為真善美的品質。體育教學中的德性即為通過教學所形成的學生品質的善性。需要指出的是德性不同于品德,前者具有褒性,后者具有中性。
1.2德性的特性分析
1.2.1德性的指向性。
德性的指向性我們不能就其自身來理解德性,而應該根據生活的實際意義來理解。任何一種德性不是目的本身,而是有所指向。德性的目的在不同的價值體系中是不同的。不同的社會德性的目的也有所不同,亞里士多德對于德性的指向性是肯定的。盡管很多現代的倫理學家對于亞里士多德的觀點不贊同,但是歸根到底德性的目的指向人生存的更好。在體育教學中,體育教學作為學生鍛煉的一種手段,是為了讓學生具有強健的體魄,將來更好的生存和服務社會。
會計出納職業德性培植心得體會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加強會計職業德性培植的須要性;會計職業德性的根基內容進行講述。其中,主要包括:加強會計職業德性培植是成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系統體例的必要成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系統體例的核心義務有三條、加強會計職業德性培植是進步會計事項質量和會計隊伍團體素質的必要、愛崗敬業,毋忝厥職、熟習禮貌,依法供職、腳結壯地,客不美觀合理、耿介牽公,不謀私利、能干營業,自強不休、更始立異,搞所長事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會計職員的職業德性是指財務職員在其會計事物中精確措置賞罰賞罰人與人之間的經濟相關的舉動總和。既是會計職員從事會計事項應依照的德性標準,它浮現了會計事項的特點和會計職業責任的要求。
加強會計職業德性培植是對會計職員強化的束縛,灌注貫注和杜絕會計職員在事項中呈現不品操舉動的有師法子。會計職員在事項中應做到耿介、樸重、老實,不得為
謀取私立而弄虛作假。會計職員理當熟習財經紀律、禮貌和國家統一的會計軌制。根據會計法令、禮貌、規章規定的措施要求舉辦會計事項,保證所供應的會計信息真實切確、實時、完備。這是財會職員職業德性類型的緊張基本。依法供職,是會計職員職業德性類型的重中之重,財務事項以法令、禮貌為引導,以聽從《會計法》和相干的會計軌制為指針,這是財會職員的職業德性類型的魂靈。
一、加強會計職業德性培植的須要性
《會計法》第39條明晰規定“會計職員理當聽從職業德性,進步營業素質”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前提下,加強會計職員職業德性培植,對付更好地處事于市場經濟系統體例培植,進步會計事項質量和會計職員的團體素質有著緊張的意義.
德育人文關懷與青少年德性養成論文
【內容提要】德性本質上并非與生俱來,而是獲得性品格。青少年的德性形成需要合理有效的教育和塑造。德育人文關懷的指向是培養和塑造具有德性的人,或者說是具有德性人格的人。德育人文關懷對于青少年德性的養成具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現為:培養道德情感、啟迪理性自覺、引導精神自律和完善心靈和諧。
【關鍵詞】德育人文關懷/青少年/德性養成
德性是人與動物相區別的內在規定性,是人作為人的最本質的特征,正如馮契先生所說:“人性就是由天性發展為德性。”①德性標志著一個人在任何情境中都能表現出來的尊嚴、價值和品質,顯示了人的道德自律主體地位,表明人具有履行道德義務和承擔道德責任的能力。培根曾說,善的德性是人類一切精神品性中最偉大的品性。
德性本質上并非與生俱來,而是獲得性的品格。青少年的德性形成需要合理有效的教育和塑造。古希臘哲人指出:“優秀的天性若得不到適當的教養,則所產生的結果愈壞,大奸大惡的事跡從不出自庸才。”②著名倫理學家麥金太爾也認為:“德性是一種獲得性人類品質,這種德性的擁有和踐行,使我們能夠獲得實踐的內在利益,缺乏這種德性,就無從獲得這些利益?!雹鬯麖娬{德性不是天生的,而是從后天的學習和實踐中獲得的,是一個人人生實踐和人生修養的產物。中國倫理文化中也有“性非教化不成”④的說法,強調后天教化的重要性。
德性需要培育。培育德性的活動即德育。德育本質上是一種培養人、塑造人、轉化人、發展人、完善人的社會性教育活動,是一門人文色彩很濃的學科,具有廣泛而深厚的人文關懷內涵。德育人文關懷的指向是培養和塑造具有德性的人,或者說是具有德性人格的人。德是對道之自得、自適,逐步涵厚其心,與道俱化,這也是德育的最根本含義,它是一種上進、上升的過程?!墩f文解字》釋德為“升也”,最得其意。德育人文關懷的目的是使人對自然本能取得距離,從而使人心獲得一個可以無窮發展的空間,可以不從屬于物欲,而是超越物欲變得自主。在這一過程中,逐漸獲得對人情、理義普遍尺度的恰當感覺,從而使心靈得以涵容和化通。以人文關懷促進人的德性養成,建構完美的德性人格,這是對現代德育最簡潔的表述,也是現代德育的核心思想。它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精神,即把人作為德性主體培養,促進人的德性人格的發展、完善。德育人文關懷對于青少年德性的培育,核心是指涉青少年個體心靈的轉變,使其心靈受到來自教育者富于某種倫理關切的道德規范和價值理念的引導與塑造,潛移默化,習與性成,“使人心與所教之事相融相洽,由此使心靈得以轉變并被充實提升,即個體能認識到善(好)的價值的優越性,把它整合為自己的本質,從而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化’境”⑤。從實踐的角度分析,德育人文關懷對青少年德性養成主要可發揮重要作用。
一、培養道德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