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8 05:55:0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鄧小平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鄧小平土地思想
一、土地問題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重大問題是三位偉人的共識
中國是傳統的農業國家,農民占據中國人口的絕大部分,是所有政治家和革命家必須爭取和動員的巨大社會力量,而與農民問題密切聯系的則是土地問題。三代偉人都深刻地認識到土地問題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重大問題。
1.對農村和農民疾苦的了解是三位偉人重視農民問題的重要原因
孫中山出身于一個貧寒的農民家庭,從6歲就開始參加勞動,這使他十分了解農民的疾苦。他曾對梁啟超講過:“今之耕者,率貢其所或之半于租主而未有已,農民之困也。”[1](p.583)舊中國,封建土地所有制占據統治地位,地主和富農占據土地的70%到80%,農民占人口的八九成,但“現在的農民都不是耕自己的田,都是替地主來耕田,所有生產的產品大半被地主奪去了。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2](p.339)若是長此以往,農民便“不高興去耕田,許多田地便漸成荒蕪,不能生產了”。[2](p.340)從經濟的角度考慮,農民土地問題的解決,直接關系到民生主義的實現程度,因此孫中山先生多次說道:“土地問題能夠解決,民生問題便解決一半了。[3](p.800)
也出身于一個農民家庭,很早便參加農業勞動,因而對農民的疾苦體會很深。他說:“人人都有手腳,可是農民的手腳一年到頭不停地勞動,卻缺衣少吃,地主有手不勞動,有腳還坐轎子,卻吃大魚大肉,穿綾羅綢緞。”[4](p.110)歷來注重對社會實際狀況進行切實的調查研究,1927年1月,他考察了湘潭、湘鄉、衡山、醴陵、長沙五縣,寫出了著名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一書,對農民和農村問題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孫中山和對土地問題的認識基于民主革命時期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狀況,當封建土地所有制被廢除后,土地問題是不是不重要了呢?解放后至改革開放前,中國農村的生產力水平低下,鄧小平對此有充分的認識。鄧小平早年一直生活在鄉村,他很小的時候就幫母親干農活,對中國農村的情況十分了解,他曾多次強調農民問題的重要性,他說:“大多數農民是處在非常貧困的狀況,衣食住行都非常困難?!盵5](p.238)“占中國人口百分之八十的農民連溫飽都沒有保障,怎么能體現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呢?”[5](p.117)
鄧小平論與思想
【關鍵詞】鄧小平//思想/理論指導/歷史貢獻
【正文】
中圖分類號:A84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8520(2001)04-0022-04
是我們黨和國家的主要締造者,思想是我們黨的指導思想?!皩ν镜脑u價,對思想的闡述,不是僅僅涉及個人的問題,這同我們黨、我們國家的整個歷史是分不開的?!薄斑@不只是個理論問題,尤其是個政治問題,是國際國內的很大的政治問題?!币虼耍绾慰茖W地認識和評價和思想,就成為我們歷史研究和理論學習中永遠不可回避的一個重要問題。在這方面,鄧小平有關與思想的一系列重要論述,為我們妥善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行動指南,樹立了科學典范,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和研究。
一
眾所周知,在的一生中,他既為我們黨、國家和人民建立了不朽的功勛,同時也在晚年犯過嚴重的錯誤。“”結束后,我們黨內在如何看待一生的是非功過問題上,曾出現過“左”的和右的兩種錯誤傾向。一種不愿正視晚年的錯誤,并企圖在實踐中繼續堅持這種錯誤;另一種則借口晚年犯了錯誤,而企圖否定的偉大歷史地位。顯然,這兩種錯誤傾向都違背了馬克思主義的實事求是的唯物主義態度,都不可能對的歷史地位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針對這兩種錯誤傾向,鄧小平旗幟鮮明地提出,我們對的評價,既要實事求是,又要恰如其分。因為“我們共產黨人是徹底的唯物主義者,只能實事求是地肯定應當肯定的東西,否定應當否定的東西?!睂ν瑯右膊荒芾狻!耙驗樗墓兌M言他的錯誤,這不是唯物主義的態度。因為他的錯誤而否定他的功績,同樣不是唯物主義的態度?!薄巴驹谒囊簧校瑸槲覀兊狞h、國家和人民建立了不朽的功勛。他的功績是第一位的,他的錯誤是第二位的?!薄斑@個估計是合乎實際的,決不能加以懷疑和否定。”這一論斷從整體上充分肯定了的一生是功大于過,從而堅決維護了在我黨、我國歷史上的崇高地位。
鄧小平爺爺植樹
3、鄧小平爺爺植樹
教學目標:
1、認識“鄧、植”等13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在讀文感悟中,初步了解鄧小平爺爺,激發保護環境,植樹綠化的愿望。
教學準備:課前收集鄧小平爺爺的資料及樹木知識
鄧小平科技戰略思想分析
摘要:鄧小平科技思想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思想內涵豐富,內容多元化,論述了科技在社會進步中的作用,分別分析科技在經濟發展和維護世界和平中的作用。而且對科技進步的內在規律進行分析,以卓越的膽識,對科學技術在當代生產力和社會經濟發展中的第一位變革作用,做出了科學判斷,提出了以“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命題為核心的科技思想,從而把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理論發展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
關鍵詞:鄧小平科技思想;戰略;第一生產力;高度
1鄧小平科技思想的精髓——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1.1鄧小平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著名論斷?!翱茖W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這一論斷,是鄧小平對馬克思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理論的一個新貢獻。鄧小平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充分強調科學技術的重要性,其是鄧小平思想的重要內容。早在100多年前,馬克思與恩格斯也有相同的論斷,其認為近代資本主義的發展離不開科學技術,生產力的發展的重要環節就是科學技術??茖W技術可以構成直接的生產力。結合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理論,生產力主要由勞動者、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構成,其中勞動者的地位又是最重要的??茖W技術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在生產力發展的全過程起到引導作用,促進勞動力提升,也使得生產要素發生很大的變化,在科學技術的發展中,勞動力可以直接轉化為生產力。鄧小平在結合馬克思主義論斷的基礎上,結合現代技術的功能和屬性,結合中國的國情,進一步完善了這一論斷。1988年9月,明確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命題。這是鄧小平科技思想的精髓。1.2科學技術是決定生產力發展的第一要素。鄧小平認為科學技術在生產力的各個要素中是核心要素,是促進生產力發展的最關鍵力量。近50年,現代科學技術與生產力的各個要素高速融合,并且滲透在各項生產活動中,切實提升生產力,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進入了人類歷史新階段?,F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科技成果迅速轉化為生產力。正如鄧小平認為的那樣,科學技術為生產力的發展鋪平了道路,并且確定了生產的主要方向,防止在生產中迷失方向。在大量的歷史實踐中可以充分地發現,這項理論指導著實踐活動,實現了生產力的突破。在21世紀中期,人們成功地進行了科學技術革命,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1.3現代科學技術對社會經濟發展的作用。鄧小平認為現代科學技術為生產技術的進步開辟了新的道路,科學技術在生產力發展中起到主導效果。很多新的工藝都是通過大量的實踐得出,在科學技術的引導下形成。一系列新興工業,都是建立在科學基礎上。從20世紀中葉一直到現在,尤其是改革開放一直到現在,科學技術一直走在社會發展的最前沿,開辟了生產力發展的新領域,對社會生產力發展起到引導效果,在生產力發展環節中起到先決作用。在生產力的發展中,科學技術不僅僅起到先導效果,而且其還能促進生產力速度的提升。自從20世紀以來,科學技術理論在生產力發展實踐中大量應用,提升了生產效率,縮短了生產周期,科學發現、技術開發和生產逐漸融為一體,更說明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鄧小平認為,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速度越來越快?!爱敶淖匀豢茖W正以空前的規模和速度應用于生產,使社會物質生產的各個領域面貌一新?!笨茖W技術在經濟增長中的效果越來越突出,生產力的發展提升了經濟增長的速度,其是生產力水平提升的重要標準。
2鄧小平科技思想的戰略重點——中國必須在世界高科技領域占有一席之地
2.1科技發展的基礎——不抓教育不行。鄧小平把科學技術與教育緊密結合在一起,深刻闡述了科技與教育的關系。認為科研要靠教育輸送人才,教育和科研同等重要,抓科技必須同時抓教育。他把優先發展教育作為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根本大計。認為經濟與教育、科學存在著相互依存的關系。教育的改善是提升社會經濟的重要措施,通過教育可以促進科技發展,實現社會的全面發展,全民素質也能得到切實提升,發揮我國人力資源優勢,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步伐。教育事業必須同國民經濟發展的要求相適應。結合科技革命形勢和國內各項根據科學技術發展進行的改革方案,我國在進行社會主義教育環節中提出了新的方案,教育要實現現代化,要面向未來,要面向世界。教育要為促進現代化服務,為促進我國的經濟和文化發展服務,為迎接世界經濟、科技、文化的挑戰服務,確定了迎接和適應新技術革命的總對策。2.2科技發展的關鍵——科研工作必須要走在前面。鄧小平根據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規律指出,要促進高科技的發展,科研工作必須走在前面。這是因為:在全球化的技術革命中,科學技術為生產力的發展開辟了道路,決定了生產力的發展方向。在一些新興產業發展的同時,也促進了一些新興學科的誕生,這些新興學科又進一步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切實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從研究開發到產業化的過程是,首先在科學實驗室里被創造出來??茖W技術這種超前于生產并對生產起著巨大促進作用的特點,即科學技術走在生產的前面,是科學技術成為第一生產力的最重要的客觀依據。然后進行技術開發,最后才進入高技術產品化、市場化的階段。根據高科技發展的規律性,鄧小平指出:“如果我們的科學研究工作不走在前面,就要拖整個國家建設的后腿。”后來,在指導我國四個現代化建設的整個過程中,鄧小平同志始終強調“科研工作要走在前面”的戰略思想,并明確地指出各行各業各個部門都要進行科學研究。這不僅符合我國的實際,而且符合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基本規律的要求,指明了我國科技與生產力發展的正確方向。2.3科技發展的重點——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鄧小平倡導發展高科技,其提出要實現產業化,其一,應該充分挖掘中國科技潛力,促進科學技術的研究,爭取走在世界前沿。早在1986年,鄧小平就與一些科學家建立密切聯系,促進高技術研究,提升采用高技術研究發展規劃,在“863計劃”的促進下,我國的航天技術、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等都實現了很大的突破。當時鄧小平確立了我國發展各項技術的領域,明確了技術的主題,共制作了15個主題,實現了很大突破,為20世紀末和下個世紀初的科學技術發展指明了方向,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的國防建設。其二,鄧小平順應高科技的發展模式,促進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的方向明確,將高科技迅速轉化成成果,實現了科技產業化。在1990年,鄧小平提出科技產業化發展方向,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我國科技的進一步發展。他指出:“高科技領域的一個突破,帶動一批產業的發展”,殷切地勉勵大家:“搞科技,越高越好,越新越好。越高越新,我們也就越高興。不只我們高興,人民高興,國家高興”。上述的一系列舉措都進一步表明鄧小平在科技發展環節的前瞻性,其在科技發展中是具有戰略眼光的謀略家,可以準確地分析中國的實情。
論鄧小平的穩定觀
【關鍵詞】鄧小平/社會穩定/安定團結
【正文】
在走向現代化的社會轉型過程中,廣大的發展中國家普遍面臨著社會發展與社會穩定這一難題。鄧小平同志站在時代的高度,在縱覽當代世界各國的發展形勢,深刻洞察中國近現展的曲折歷程,尤其是全面總結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創立了獨特的社會穩定理論。認真學習、深入領會鄧小平這一思想,對于正確處理改革、發展與穩定的關系,保持我國社會的長治久安,順利實現我國現代化的第三步戰略目標都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1保持社會穩定,是鄧小平長期一貫的思想
鄧小平的穩定思想,由來已久,它萌發于民主革命時期。早在1948年8月他寫給中央和的《關于今后進入新區的幾點意見》中就說:“人民對我們的第一要求就是‘安政治’,因為人民最怕紊亂,怕無政府,要求有秩序。”[1]因此,要推行團結大多數的政策,廣泛使用一切宣傳武器,宣傳我們的主張和政策,駁斥敵人的造謠和欺騙,以占領思想陣地,安定民心。
建國初期,在主持大西南工作時,他更加重視穩定工作。1949年11月,就貴州新區的工作給二野五兵團的電報中認為,“在策略上提出團結多數,打擊少數,不可樹敵過多,防止過左等等,這是很對的。”[1]1950年5月,在西南區新聞工作會議上的報告中又特別強調:“生產中主要一條方針是不要亂動。凡是無把握的事要慎重一些,先研究一番?!盵1]7月,在歡迎中央民族訪問團大會上的講話中又指出,西南最復雜的又是最重大的問題就是民族問題,搞好民族團結,消除民族隔閡,不出亂子,就是工作做得好,就是成績。同年12月,在西南局城市工作會議上,他要求加強公安工作,加強對帝國主義、國民黨殘余匪特的斗爭,鞏固革命秩序。[1]
和鄧小平創新思想
一
的創新思想是在領導中國人民爭取中華民族獨立自主的背景下,在與國內外反動勢力的斗爭實踐中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結果。劉少奇在闡釋思想時著重強調思想在創新視角上的價值內涵。他指出:“他在理論上敢于進行大膽的創造,拋棄馬克思主義理論中某些已經過時的,不適合于中國具體環境的個別原理和個別結論,而代之以適合中國歷史環境的新原理和新情況,所以他能成功地進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種艱巨的事業?!?1)劉少奇的分析準確地把握了思想的精神實質,肯定了思想在創新層面上的偉大貢獻。
思想的創新價值在于他創造性地把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靈活地運用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各個方面。在中國共產黨的自身建設上,堅信,一個馬克思主義政黨,必須是勇于創新的黨。如果照搬照抄馬克思主義的“本本”,墨守成規、不思創新,就會失去生機和活力,就不會取得革命和建設的勝利。故強調:“任何國家的共產黨,任何國家的思想界,都要創造新的理論,寫出新的著作,產生自己的理論家,來為當前的政治服務,單靠老祖宗是不行的”。(2)的創新思想在與黨內錯誤思想作斗爭的過程中更加明確。20世紀30年代,黨內“左”傾教條主義一度盛行,深刻認識到這一思潮的危害性。他嚴肅指出,教條主義的前途必定是革命事業的葬送,“完全不是共產黨人從斗爭中創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線?!?3)在看來,馬克思主義的“本本”是要學習的,但是必須同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在談到黨的干部隊伍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時,多次強調“創造力”,認為“創造力”是取得成功的關鍵。“創造力”在這里的真正含義是指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的能力。在中國革命道路的探索上,的創新思想有著鮮明的體現。秋收起義失敗后,領導與創建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走上了創建農村革命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全國勝利的道路。他沒有拘泥于馬克思主義的條條框框,對中國革命的道路進行了創新性的思考,先后寫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光輝著作,正確闡述了中共領導下的以土地革命為基本內容,以武裝斗爭為主要形式,以農村革命根據地為戰略陣地的三者密切結合的思想。它是中國共產黨人沖破教條主義束縛,創造性地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光輝典范。在共和國的締造和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上,的創新思想也有生動地體現。人民共和國的建國方案是以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領導集體以創新的精神不斷探索而逐步形成的。關于國體和政體問題,在《新民主主義論》中即指出:“國體——各革命階級聯合專政。政體——民主集中制。這就是新民主主義政治,這就是新民主主義的共和國”。此后,多次論及這個問題。在1948年6月,中共中央文件把“各革命階級聯合專政”改為“人民民主專政”。在中國新民主主義經濟形態和經濟方針上,創造性地提出“五種經濟成分”并存理論和“公私兼顧,勞資兩利,城鄉互助,內外交流”的經濟方針。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國進入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新時期。在大量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進行了不懈探索,提出了許多新的理論。在1956年4月寫了《論十大關系》一文,科學總結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在1957年2月寫成《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創立了關于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學說。1956年9月的中共“八大”,是以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領導集體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他以創新的思維,全新的概念,提出和初步解決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的許多重大問題。中共“八大”提出的許多新方針、新設想是富于創新精神的,對于探索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道路作出了重要貢獻。
思想的創新性體現在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各個方面。鄧小平曾精辟地闡釋思想的創新價值。他說:“他創造性把馬列主義運用到中國革命的各個方面,包括哲學、政治、軍事、文藝和其他領域,都有創造性的見解”。(4)
二
鄧小平的創新思想是“”結束后,在總結中國革命和建設正反兩方面經驗的基礎上,在探索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的歷史進程中體現出來的。在新的國際國內形勢下,鄧小平豐富和發展了的創新思想,并為此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全面理解鄧小平的創新思想可以得出以下認識:
鄧小平與之后中美研究
〔內容提要〕本文對1977年之后至90年代初,鄧小平在處理中美關系問題上所采取的政策和策略進行考察和評估,認為鄧小平的決斷是促成中美關系正?;闹匾蛩刂?,他從實現中國現代化的目標出發,努力促進中美經濟貿易的發展,不僅為中國引進了大量的資金和技術,而且為穩定中美關系的大局構筑了一個新的戰略支點。鄧小平在1989年中美關系跌入低谷后所采取的一系列對策,使中國在西方的制裁面前,穩住了陣腳,并成功地把中美關系穩定在一定的戰略水平之上。
關鍵詞:外交/中美關系/中國對美政策/鄧小平
鄧小平自1977年在中國政壇再次復出后,即成為這一時期中國對美政策的主要決策人。從對中美建立外交關系作出決斷,到積極促進兩國經濟貿易的發展,直至處理1989之后的棘手事件,他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下起伏不定的中美關系,他探索出的一整套對美戰略和策略思想,不僅對促進和穩定當時的中美關系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人們從更高的層次上認識和處理當今的中美關系具有深刻的啟示作用。本文依據現有的文獻資料對鄧小平與1977之后的中美關系進行考察,并試圖總結出一些具有規律性的歷史經驗。
一、中美關系正?;?/p>
1972年中美《上海公報》的發表打開了中美關系的大門,但雙方因為臺灣問題,一直未能建交。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時曾對中方做出承諾,要在其第二屆任期內實現中美關系正常化。但尼克松連任總統后,因受“水門事件”的影響,無法實現諾言。福特繼任總統后,在臺灣問題上仍然是舉棋不定,中美關系正常化的進程陷入了僵局。這種局面直至卡特總統上臺初期仍然未有根本性的改觀。在臺灣問題上采取拖的方針,以維持中美關系的現狀,構成了這一時期美國對華政策的一個重要特點。1977年,隨著鄧小平在中國政壇的再次復出,打開對美談判僵局的艱巨任務便責無旁貸地落在了他的肩上。
1977年8月,為尋求解決久拖不決的中美關系正?;瘑栴},美國總統卡特派遣國務卿萬斯(CyrusVance)對中國進行一次“探索性”的訪問。8月23日,萬斯在北京向中國外長黃華提出,美國準備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但中美建交后“必須通過一項非正式協定,讓美國政府人員繼續留在臺灣”。萬斯還表示,在適當的時候,美國將公開聲明希望和平解決臺灣問題,希望中國“不否定這一項聲明,也不要發表任何有關以武力解放臺灣的聲明”。CyrusVance,HardChoice:CriticalViewsinAmericanForeignPolicy(SimonandSchuster,1983),pp.82-82.
與鄧小平民主思想
一關于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問題
馬克思主義歷來就認為,民主在本質上是一種國家制度。馬克思、恩格斯指出:“民主制是作為類概念的國家制度。”(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80頁。)列寧指出:“民主是國家形式,是國家形態的一種。因此,它同任何國家一樣,也是有組織有系統地對人們使用暴力,這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民主意味著在形式上承認公民一律平等,承認大家都有決定國家制度和管理國家的平等權利?!保ㄗⅲ骸读袑庍x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1頁。)這些思想表明:民主是一種國家制度,具有強烈的階級性,是民主與專政的統一。
和鄧小平堅持馬克思主義關于民主本質的上述基本觀點,他們通過對現存制度下兩種類型的民主作深入的對比和分析,揭示出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就是人民民主,即人民當家作主;社會主義民主是人類社會最高類型的民主,是任何資本主義國家都不可能有的最廣泛的民主。
首先,社會主義民主是人民民主。指出:“我們的民主不是資產階級的民主,而是人民民主,這就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注:《選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127頁。)社會主義民主最本質的特征和核心內容是人民當家作主,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鄧小平堅持關于社會主義民主是人民民主的觀點,反復強調要堅持社會主義民主,保障人民的民主權利。他指出:“中國人民今天所需要的民主,只能是社會主義民主或稱人民民主,而不是資產階級的個人主義的民主。”(注:《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5頁。)要把民主與專政結合起來,“只有絕大多數人民享有高度的民主,才能夠對極少數敵人實行有效的專政;只有對極少數敵人實行專政,才能夠充分保障絕大多數人民的民主權利?!保ㄗⅲ骸多囆∑轿倪x》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73頁。)
其次,社會主義民主是資本主義民主所無法比擬的民主。指出:“我們的這個社會主義的民主是任何資產階級國家所不可能有的最廣大的民主?!保ㄗⅲ骸哆x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66~367頁。)“我們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制度,較之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制度具有極大的優越性。在這種制度的基礎上,我國人民能夠發揮其無窮無盡的力量。這種力量,是任何敵人所不能戰勝的?!保ㄗⅲ骸哆x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50頁。)鄧小平也明確指出:“無產階級專政對于人民來說就是社會主義民主,是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其他勞動者所共同享受的民主,是歷史上最廣泛的民主?!保ㄗⅲ骸多囆∑轿倪x》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8頁。)民主的本來意義是人民的權力、多數人的統治。社會主義民主的出現,使人民第一次真正成為國家權力的主體,使多數人的統治第一次以國家制度的形式實現。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占人口絕大多數的人民真正享有各項公民權利,享有管理國家事務、經濟文化事務和社會事務的權利。與資產階級民主相比,社會主義民主是最具有廣泛性和真實性的民主。
二關于民主的地位問題
談談鄧小平改革智慧
【摘要】與同是改革者的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相比,鄧小平不僅權力基礎深厚、威望高,也更有改革智慧。他慎重處理歷史問題、以漸進方式推進經濟改革、尋求變革中的穩定秩序、掌控黨內分歧和社會思潮、運籌有利的戰略環境,既有力推進了中國改革進程,又穩穩掌控著改革進程。
【關鍵詞】鄧小平;改革開放;智慧;穩定
談到改革,人們往往會把鄧小平的改革和蘇聯戈爾巴喬夫的改革相對照,顯然這是兩種不同的改革思路,有截然不同的結局。不得不認可這么一個事實:戈爾巴喬夫改革最后失敗了,鄧小平改革把中國帶上一條發展的道路,一條新的道路。其中機緣巧合,有很多復雜的因素,包括兩國改革的起始條件不盡相同等,但重要的一個因素是最高決策者的威望和智慧。對這一點,戈爾巴喬夫也承認。據外交部部長李肇星說,他有一次在飛機上偶遇戈爾巴喬夫,曾問過“蘇聯改革為什么失敗?為什么那么大的蘇聯在短短幾年內就解體了?”戈爾巴喬夫猶豫了片刻后回答:“在各國領導人當中,我最敬佩的是鄧小平先生。而我們那里沒有個鄧小平?!雹偃绻惨迅隊柊蛦谭蚺c鄧小平放在一起比較,我認為有兩大不同。一個是政治經驗、資歷權威和權力基礎,戈爾巴喬夫同鄧小平沒法比。這是歷史形成的,是沒有辦法的事。戈爾巴喬夫上臺時民意呼聲很高,但民意如流水,因時而變,沒有幾年戈爾巴喬夫就失去了政治明星的色彩,人們轉而追逐更加激進的葉利欽。二是戈爾巴喬夫的改革策略有重大失誤。古往今來改革者很多,但改革成功者很少。改革對最高決策者的智慧要求是很高的,一方面,要求改革者有能力破除各種阻力,推進改革進程;另一方面,又要求改革者有能力掌控改革進程,不至于使改革這艘巨輪傾覆?;剡^頭來看鄧小平改革,我認為至少有五個方面值得總結。
一、慎重處理歷史問題
鄧小平啟動改革的時候,面臨這樣一種形勢:一方面必須大規模進行撥亂反正,使中國從“”的陰影中走出來,從過去的階級斗爭、繼續革命的軌道轉到現代化的軌道上來,使中國共產黨從一個革命黨轉到掌握全國政權的執政黨的軌道上來;另一方面,在這個大轉折過程中,不至于發生大的動蕩?;蛘哒f,既要糾正的晚年錯誤,同時又不能夠損害黨的權威。我認為這與1956年赫魯曉夫所面臨的狀況有相似的地方。相比較而言,鄧小平在處理這個問題上,比赫魯曉夫的智慧高一層。從1978年起,開始了一個撥亂反正的歷史性進程。在思想領域,開展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大討論,實質上是一次擺脫“”理論和個人崇拜束縛的思想解放運動。在政治領域,進行大規模平反冤假錯案,調整各方面政策,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把幾十年來歷次政治運動中對社會造成的傷害,在很大程度上彌補回來,重新凝聚了人心,并且為改革準備了干部和群眾基礎。中國的改革開始正是以這種觀念上和政治上的變革為前導的。在這一過程中,怎樣處理對歷史問題的評價,對的評價,是一個很敏感的問題。鄧小平清楚,“”遲早要有一個結論,但他起初認為條件還不成熟,不要匆忙作結論。后來他看到,把歷史問題放一放,集中力量搞建設的想法不太現實,無論是結束對歷史是非和恩怨的糾纏,還是為改革開放提供理論依據,都沒法繞過歷史問題的評價,而且國際上也有種種猜測,擔心中國的政策出現反復。一個時期,“”結束前27年歷史的評價問題成為人們關心的焦點。歷史評價的核心是對和思想的評價。1979年10月間,鄧小平改變了想法,決定起草一份歷史問題的決議。鄧小平十分警惕“非毛化”的說法,也絕不搞所謂“非毛化”。鄧小平講過,.“不做中國的赫魯曉夫”。①1956年赫魯曉夫揭露斯大林的錯誤,這是蘇聯發展必須要走的一步,但是赫魯曉夫在處理這個問題上比較粗糙,沒有經過黨內的廣泛醞釀、討論,就以個人秘密報告的形式在黨代會上講出來,而且很快報告就泄露出去,等于是在大家沒有事先準備的情況下,扔下一個炸彈,引起蘇聯國內以及包括東歐國家在內的共產主義陣營的大震蕩。這個教訓鄧小平、陳云等人始終記著,他們力圖避免這種結果,在評價問題上,采取了很謹慎的態度。不是草率從事,而是經過兩年多的時間起草、討論、修改,其中包括四千人高級干部的討論,才做出一個《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這一個起草和討論過程,也是在黨內達成共識的過程。鄧小平為起草歷史決議定了三條原則,“最核心的一條”是確立同志的歷史地位,堅持和發展思想。②決議采取的方式是把思想和“晚年錯誤”區分開。在這個前提下,徹底否定發動“”的理論和實踐,同時肯定一生“功績遠遠大于過失”。明確思想“將長期指導我們的行動”,但對思想作出新的詮釋,突出地強調它的“實事求是”的特性,強調要以符合實際的“新原理和新結論”豐富和發展黨的理論。這樣一個處理方式在當時是引起質疑的,有些人認為邏輯上說不通。但是對鄧小平來講,他認為達到了自己的目的,他的目的主要有三個:第一,通過繼續肯定和思想,維護黨的正面形象,避免像蘇共二十大后所引起的劇烈政治動蕩;第二,對思想做出新的闡釋,為鄧小平改革開放路線鋪平道路,提供意識形態上的合法性;第三,通過這一決議,大體上使人們在歷史問題上的爭論基本結束,可以集中精力搞現代化建設。對《決議》的評價,從開始到現在都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對的錯誤批判不夠,有人認為對的否定過了頭。以今天的觀點看,決議對歷史的總結,特別是對“”的總結是不夠的,僅僅從政治上徹底否定“”,還不足以真正汲取“”的深刻教訓。然而,所謂“歷史決議”實質上是一個政治決議,它要尋求當時黨內外“最大公約數”,考慮政治的可接受性。不能否定《決議》在當時的歷史作用,所謂歷史作用就是“歷史之錨”,把歷史固定下來,然后在此基礎上向前走。如果當時不做出這一決議,不把歷史問題敲定,可以想象,多方力量還會不斷為歷史問題而纏斗。從歷史實際進程看,從中蘇對比看,我們可以體會到鄧小平的政治智慧。
二、以漸進方式推進經濟改革
鄧小平改革指導思想
改革貫穿于社會主義建設的全過程,鄧小平對改革指導思想的正確認識,加快了我國改革的步伐,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它主要體現在鄧小平對社會主義本質及對改革性質的正確認識上。
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
鄧小平對傳統社會主義模式的弊端有著深刻的體會,他認識到需要對過去的政治經濟體制進行改革。但是既然要改,就要確定一個改革目標,解決“什么是社會主義”的問題,確定以什么模式作為改革取向。在這里需要指出的是,他對社會主義本質的理解和對改革目標和任務的理解都是相互關聯的問題,是一個問題的不同方面。
到底什么是社會主義,這個問題一直是理論界研究的重大課題,對社會主義的認識經歷了一個曲折歷程。在以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人們走上了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并在理論上對社會主義進行了探討。但在探索的過程中也曾出現了重大失誤,以至于在改革前中國社會陷入了全面危機,國民經濟到了崩潰的邊緣,人民生活十分困難。嚴峻的社會現實促使鄧小平反復思考到底“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在思考的過程中,鄧小平的思路沒有停止在過去總結社會主義特征的層次上。因為過去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并不是由于放棄了社會主義原則和特征造成的,許多就是堅定地堅持社會主義特征和原則的名義下犯的錯誤。在鄧小平看來,這里面還有一個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問題,我們遇到的許多問題就在于沒有真正抓住社會主義本質,沒有按照社會主義本質的要求進行社會主義改革和社會主義建設。
鄧小平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有一個發展過程,他是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逐步提出社會主義本質這一概念的。1979年7月,鄧小平就說過:“我們不要資本主義,但是我們也不要貧窮的社會主義,我們要發達的、生產力發展的、使國家富強的社會主義。我們相信社會主義比資本主義的制度優越。它的優越性應該表現在比資本主義有更好的條件發展社會生產力。這本來是可能的,但過去人們有不同的理解,于是我們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進程推遲了,特別是耽誤了十年?!边@是鄧小平最早論述社會主義本質問題的談話,他認為,社會主義就是要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就在于能夠比資本主義更好的發展生產力。
改革以前很長一段時期里,我們一直在批判“唯生產力論”,鄧小平在剛剛開始改革的時候,就把社會主義與生產力聯系在一起,這在認識上是一個重大突破。鄧小平說:“社會主義是一個很好的名詞,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確理解,不能采取正確的政策,那就體現不出社會主義的本質?!边@段話說明鄧小平已經意識到搞社會主義必須抓住本質,制定政策必須符合社會主義本質的要求。1990年12月鄧小平更加深刻的指出:“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992年春天,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對社會主義本質做了總結性的理論概括:“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社會主義原則,第一是發展生產,第二是共同致富”,“社會主義的目的就是要全國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兩極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