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土地思想
時間:2022-03-18 10:27:00
導語:鄧小平土地思想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土地問題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重大問題是三位偉人的共識
中國是傳統的農業國家,農民占據中國人口的絕大部分,是所有政治家和革命家必須爭取和動員的巨大社會力量,而與農民問題密切聯系的則是土地問題。三代偉人都深刻地認識到土地問題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重大問題。
1.對農村和農民疾苦的了解是三位偉人重視農民問題的重要原因
孫中山出身于一個貧寒的農民家庭,從6歲就開始參加勞動,這使他十分了解農民的疾苦。他曾對梁啟超講過:“今之耕者,率貢其所或之半于租主而未有已,農民之困也?!盵1](p.583)舊中國,封建土地所有制占據統治地位,地主和富農占據土地的70%到80%,農民占人口的八九成,但“現在的農民都不是耕自己的田,都是替地主來耕田,所有生產的產品大半被地主奪去了。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2](p.339)若是長此以往,農民便“不高興去耕田,許多田地便漸成荒蕪,不能生產了”。[2](p.340)從經濟的角度考慮,農民土地問題的解決,直接關系到民生主義的實現程度,因此孫中山先生多次說道:“土地問題能夠解決,民生問題便解決一半了。[3](p.800)
也出身于一個農民家庭,很早便參加農業勞動,因而對農民的疾苦體會很深。他說:“人人都有手腳,可是農民的手腳一年到頭不停地勞動,卻缺衣少吃,地主有手不勞動,有腳還坐轎子,卻吃大魚大肉,穿綾羅綢緞?!盵4](p.110)歷來注重對社會實際狀況進行切實的調查研究,1927年1月,他考察了湘潭、湘鄉、衡山、醴陵、長沙五縣,寫出了著名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一書,對農民和農村問題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孫中山和對土地問題的認識基于民主革命時期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狀況,當封建土地所有制被廢除后,土地問題是不是不重要了呢?解放后至改革開放前,中國農村的生產力水平低下,鄧小平對此有充分的認識。鄧小平早年一直生活在鄉村,他很小的時候就幫母親干農活,對中國農村的情況十分了解,他曾多次強調農民問題的重要性,他說:“大多數農民是處在非常貧困的狀況,衣食住行都非常困難。”[5](p.238)“占中國人口百分之八十的農民連溫飽都沒有保障,怎么能體現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呢?”[5](p.117)
2.政治上三位偉人都認識至農民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主要力量
孫中山意識到農民是中國革命的基礎,國民革命必須有農民的參加,尤其是在晚年,他認識到農民是中國的基本力量,農民是否參加革命是中國革命的關鍵,他說:“國民黨人因不得不繼續努力,以求中華民族之解放。其所恃為后盾者,實為多數之民眾,若知識階級、若農夫、若工人、若商人是也”,[2](p.119)“如果農民不參加革命,就是我們革命沒有基礎,”[6](p.555)革命便會失敗,要動員農民參加,就必須反映他們的利益與要求,解決他們最為關心的土地問題。
在土地問題上繼承并發展了孫中山的上述思想。他強調,農村是中國革命的重心,農民問題是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農民是中國革命的主力軍。他在長期的革命實踐中形成了“農民主力軍”的思想:“中國的農民,連同雇農在內,約占農村人口百分之七十。貧農是沒有土地或土地不足的廣大的農民群眾,是農村中的半無產階級,是中國革命的最偉大的動力,是無產階級天然的和可靠的同盟者,是中國革命隊伍的主力軍?!盵7](p.211)所以,中國的革命實質上是農民革命,只有進行土地的變革,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才能發動農民起來,完成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務。
鄧小平高度重視農業,多次強調,農業是根本,是戰略重點,要把解決農業和農村問題放在各項工作的首位。他多次強調農村土地問題關系到國計民生:“中國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在農村,如果不解決這百分之八十的人的生活問題,社會就不會是安定的。工業的發展,商業的和其他的經濟活動,不能建立在百分之八十的人口貧困的基礎之上?!盵5](p.651)“中國經濟能不能發展,首先要看農村能不能發展,農民生活是不是好起來?!盵5](p.227)因而,他在農村的改革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土地思想。
由上述可見,正是基于對當時中國農村和農民問題基本國情的認識,三位偉人形成了他們各自的土地思想。來源:
二、三位偉人土地思想的內涵
孫中山、、鄧小平三位偉人,由于所處時代背景和社會條件的不同,他們的土地思想在土地所有制和實現途徑兩個問題上都各不相同。
1.孫中山主張土地國有、分配給農民使用
孫中山的土地思想主要是變封建土地所有制為資本主義性質的土地所有制。
孫中山從參加革命活動的早期就重視土地問題。1924年國民黨改組以前,“平均地權”是他解決土地問題的主要方法。1906年,孫中山在軍政府宣言中明確地將“平均地權”表述為:“文明之福祉,國民平等以享之”,并同時提出“當改良社會經濟組織,核定天下地價,其現有之地價,仍屬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會改良進步之增價,則歸于國家,為國民所共享,肇造社會的國家,俾家給人足,四海之內無一夫不或其所,敢有壟斷以制國民者,與眾棄之?!盵1](p.538)在此以后,他逐步形成了“核定地價”、“照價納稅”、“照價收買”、“漲價歸公”四項政策。而土地漲價歸公是孫中山“平均地權”中的核心部分。列寧曾說:“地價是資本化的地租,使增加的土地‘價值’成為人民財產,也就是說把地租即土地所有權交給國家,或者說使土地國有化?!盵8](p.421)所以,孫中山的“平均地權”實際就是以田稅代地租,把地租轉化為國有,也就是“土地國有”。1924年以后,孫中山對農村問題的嚴重性、解決農民問題的迫切性有了新的認識,受蘇聯土地政策的影響,孫中山以“耕者有其田”進一步深化了他的土地國有化思想。他主張效仿俄國,“俄國改良農業政治之后,便推翻一般地主,把全國的田地,都分到一般農民,讓農民耕者有其田,耕者有了田,只對于國家納稅。另外,便沒有地主來收租錢,這是一種最公平的辦法,我們現在革命,要仿效俄國這種辦法,也要耕者有其田,才算是徹底革命”。[3](p.867)和“平均地權”一樣,“耕者有其田”強調土地歸國家所有,農民只有使用權,而沒有所有權。方法上由國家授田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向農民收取地稅,并輔以國家租田給農民的方式。
那么,土地怎樣才能國有化?孫中山認為最好的辦法是由國家將地主多余土地按其報價收買,他說:“照地價去抽重稅,如果地主不納稅,便可以把他的田地拿來充公,令耕者有其田”。對于人們關注的土地數量問題,他并不擔心,“地主如果以多報少,他一定怕政府要照價收買,吃地價的虧;如果以少報多,他又怕政府要照價抽稅,吃重稅的虧”,[3](p.868)從而會據實報價。由此可知,孫中山土地思想的核心在所有制上是主張土地的國有化,將土地分配給農民耕作和使用,用改良的方法解決農村土地問題。
2.的土地思想
新民主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在土地所有制上,改變了孫中山土地國有的設想,主張農民土地所有制,他指出:“把土地從封建剝削者手里轉移到農民手里,把封建的私有財產變為農民的私有財產,使農民從封建的土地關系中獲得解放”。[9](p.1074)1931年春,明確指出土地歸農民私有,他在以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主任的名義寫給江西省蘇維埃政府的信中說:“過去分過了的田(實行抽多補少,抽肥補瘦了的)即算分定,得田的人,即有他管所分得的田,這田由他私有,別人不得侵犯;租借買賣,由他自主;田中出產,除交土地稅與政府外,均歸農民所有”。[10](p.256)由此,確定了農民土地所有制。此后,便逐漸形成了一套切實可行的土地革命路線,這就是:依靠貧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消滅地主階級,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為農民的所有制。
在整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農民土地所有制是土地思想的核心??谷諔馉帟r期,為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曾提出“共產黨愿意停止使用暴力沒收地主土地的政策”,[7](p.260)實行減租減息的基本土地政策。但在抗日戰爭結束后至三大改造前,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一直是我黨農村工作的重心。1947年12月,提出新民主主義的三大經濟綱領,“這一思想的科學內涵,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其一,徹底摧毀封建土地所有制,而不是對土地占有狀況的某種改良;其二,無償剝奪封建階級的土地,而不是有償贖買這些土地;其三,僅沒收封建階級的土地,即沒收地主階級和富農封建剝削部分的土地,而不是沒收一切土地;其四,土地平均分配給農民,并歸農民私有,而不是歸鄉政府或國家所有,農民不僅有土地的使用權,還有土地的所有權;其五,即支持農民平分土地,又反對絕對平均主義。[11](p.283)
在實現農民土地所有制的方法上,主張實行土地革命。他發動農民,武裝農民,開展武裝斗爭,實行土地革命,推翻地主政權,建立農民政權,無代價地沒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給農民所有,數千年壓在農民頭上的封建剝削制度被摧毀,農村的生產力得到了解放,廣大農民在政治上和經濟上都翻了身。
農民土地私有制激發了廣大農民的積極性,大大解放了農業生產力,使農業生產得到了恢復和發展。但農民土地私有制并不是奮斗的最終目標,大海般的小農經濟必將嚴重制約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而要使中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則必須解決農民土地私有制問題。為了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合作制理論,結合中國當時的實際情況,領導中國農民走合作化道路,采取了從互助組、初級社到高級社逐步過渡的形式,引導農民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的土地思想也就從主張農民土地所有制變為土地集體所有和統一經營的思想。
3.鄧小平的土地思想
鄧小平土地思想的核心是肯定土地集體所有制為前提的家庭承包責任制。家庭承包責任制就是將純粹的土地集體所有制變成土地集體所有、農民家庭承包經營的所有權和使用權相分離的土地制度。
鄧小平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施的途徑主要是將高度集中、統一經營改變為以農戶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其重要方法是包干到戶,即以農戶為單位的勞動者首先占有其全部勞動成果,然后,按照國家的政策法規和承包合同,完成應上交的稅收和定購任務及集體的提留、統籌。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質是通過所有權和使用權分離,轉換了農業經營機制,讓農民成為自負盈虧的生產者、經營者,這樣就在高度集中統一的計劃經濟體制內萌生了市場經濟的細胞,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三、三位偉人的土地思想各具時代特色
孫中山、、鄧小平三位偉人的土地思想各具特色,它們之間有著一定的聯系,卻因為所處時代背景和社會條件的不同,又有著很大的不同。
孫中山的土地思想,最簡單明了的就是一點:改變封建土地所有制,土地的所有權歸資本主義國家所有,使用權歸農民。在理論上,他既希望農民有可耕之地,又不觸及地主的利益,所以在方法上希望用和平、緩進的方式,以達到“農民可以得到利益,地主不受損失”的兩全之策,實現地主和農民的雙贏。“雙贏的構想,在政治革命的過程中,不是通過根本對立的沖突來達到新的社會整合,而是采用社會協調的辦法,使斗爭的雙方在未來的發展中,都取得新的發展機會和獲得發展的實際利益。”[14]由于他對農村土地占有狀況及社會分層的認識還十分模糊,他沒能找到一個實行他這種設想的切實可行的辦法?!案哂衅涮铩敝荒艹蔀樗囊环N美好愿望。
關于農民土地所有制的思想借鑒了孫中山的土地思想的某些成分。在《論聯合政府》的報告里這樣說道:“為著消滅日本侵略者和建設新中國,必須實行土地制度的改革,解放農民。孫中山先生的‘耕者有其田’的主張,是目前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性質的革命時代的正確的主張?!盵13](p.70)他在名篇《新民主主義論》中談到新民主主義經濟方針時這樣說道:“這個共和國將采取某種必要的方法,沒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給無地和少地的農民,實行中山先生‘耕者有其田’的口號,掃除農村中的封建關系,把土地變成農民的私產。[13](p.678)并在《論聯合政府》的報告中說:“1927年至1936年,中國共產黨實行了徹底改革土地制度的辦法,實現了孫中山的‘耕者有其田’的主張。”[9](p.1074)
雖然對孫中山土地思想有所借鑒,但把孫中山“耕者有其田”的思想進行了新的詮釋,他把農民問題上升到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來對待。不僅想讓農民有田可耕,還想使農民獲得土地的使用權,提出了農民土地所有制的思想,這不是一種倒退,相反,它是對孫中山的土地國有思想的超越,因為它更符合中國當時的國情:當時的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長期以來,小農經濟占據主導地位,農民的土地私有的觀念十分強烈,他們最渴望得到的就是土地,因為土地是他們生存的最基本的生產資料,而實現土地的國有,不利于調動他們的生產積極性。在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最符合中國國情的就是實現土地的農民所有,首先提出土地歸農民私有的思想,遠遠超越了孫中山的“土地國有”的思想。
在方法上,與孫中山不同的是,主張并實行土地革命。孫中山在土地問題上反復強調秩序與國家控制,用和平的方式,而不是用革命的方式來實現他的理想,其最終結果不僅不能破壞封建土地所有制,相反,保護的恰恰就是地主的利益,反而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土地所有制。實行土地革命,成功地喚起了億萬農民的革命熱情,使得千千萬萬的農民獲得了土地。
在土地問題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是要廢除私有制,并不是否認土地的公有或國有,他只是把農民土地所有制當作是民權革命時代應該有的過程,在條件成熟的時候再完成這樣的任務,建國后,領導了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土地的集體所有制。
但此后,長期存在的管理高度統一集中和經營方式過分單一的弊端,抑制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導致農業生產力水平低下,農民生活長期貧困。對于在50年代后期,農業和土地問題上出現的問題,鄧小平提出了他的看法:“1949年取得全國政權后,解放了生產力之后,把占人口百分之八十的農民的生產力解放出來了。但是解放了生產力之后,如何發展生產力,這件事做得不好。”[5](p.255)他批評“搞‘’、,就是沒有按照社會經濟發展規律辦事”。在考慮土地問題的時候,鄧小平把是否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作為出發點,他說:“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就是要發展生產力?!?/p>
面對如何發展生產力的問題,鄧小平倡導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把所有權和使用權分開,突破了公有制單一的模式,實現了公有制形式的多樣化,包干到戶,讓農戶成為相對獨立的市場經營主體,億萬農民有了土地承包權、生產自主權和經營收益權,切中了農村傳統集體經濟組織的弊端,有效地發揮了農戶和集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從20世紀70年代末到1984年年底,中國農村全面推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集體所有制完全被取代,中國農村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充分肯定了土地的集體所有制為前提,這和孫中山所設想的“土地國有”是一致的(前者是社會主義國家,后者是資本主義國家),而包干到戶,又實現了孫中山的土地歸農民耕種的愿望。從這一點上說,鄧小平所倡導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越來越接近孫中山的“耕者有其田”思想的內容和形式的本意,找到了困惑孫中山和兩位偉人已久的解決土地問題一條行之有效的方法,真正意義上實現了“耕者有其田”。
【參考文獻】
[1]孫中山.孫中山全集:第1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1.
[2]孫中山.孫中山全集:第9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1.
[3]孫中山.孫中山選集:下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4]中央文獻研究室.傳[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1996.
[5]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孫中山.孫中山全集:第10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1.
[7].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列寧.列寧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9].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1]王風賢.與中國傳統文化[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
[12]劉一皋.孫中山土地思想再探——在歷史與現實之間[A].徐萬民.孫中山研究論集[A].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1,125-148.來源:
[13]中央文獻研究室.在七大的報告和講話集[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5.
[14].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 上一篇:鄧小平理論的社會主義觀
- 下一篇:鄧小平理論當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