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出血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5 15:26:3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大出血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難治性婦產科大出血效果研究
摘要:目的對難治性婦產科大出血患者實施的治療措施進行分析,并探究治療的效果。方法將本院在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間收治的難治性婦產科大出血患者共計8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全部患者隨機分為兩組研究:研究組與對照組,每組患者有40例。給予對照組患者應用的治療措施為子宮動脈結扎術,給予研究組患者使用的方法為盆腔動脈栓塞,治療后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比較兩組患者的止血成功率情況,研究組顯著高于對照組,經比較,有顯著的統計學差異(P<0.05);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術后陰道流血天數等情況,研究組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兩組結果比較,有顯著的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對于臨床上難治性婦產科大出血患者,治療方法為盆腔動脈栓塞,能夠顯著提升止血的成功率,總體治療效果佳,值得在臨床中推薦使用。
關鍵詞:婦產科;難治性大出血;盆腔動脈栓塞;治療;措施
難治性婦產科大出血在婦產科疾病中屬于病情緊急、危重的疾病,產婦出血后出血量不斷增加,需要對患者進行搶救,如果治療不及時或者治療方法不正確,將會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安全[1]。對于治療措施的選擇,目前有較高的難度,又要及時又要有效的治療措施不多,對于難治性婦產科大出血患者的治療當前已經受到廣泛的關注。本研究應用動脈栓塞術治療難治性婦產科大出血,效果佳,現將有關的情況匯報如下。
1一般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將本院在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間收治的難治性婦產科大出血患者共計8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全部患者隨機分為兩組研究:研究組(40例)與對照組(40例)。在研究組患者中,患者的年齡為21-37歲,患者中位年齡為(26.0±4.5)歲;患者的出血量為1121-1938ml。在對照組患者中,患者的年齡為22-36歲,患者中位年齡為(26.0±4.5)歲;患者的出血量為1111-1900ml。將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情況進行分析,無顯著的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對照組:采取子宮動脈結扎術進行止血,操作措施:常規開腹進入腹腔內,在骨盆漏斗韌帶外側,觸摸髂血管、輸尿管,提起后腹膜,在輸尿管的外側、髂內動脈內側、髂總動脈分叉水平向下作縱向切口,長度為4-6cm,剪開腹膜。對于髂內動脈周邊結締組織進行常規分離,充分暴露髂內血管,用闌尾鉗、大鑷子將髂內動脈夾住并將其提出血管床。在髂內動脈起始位置下放2.5cm處,選用短直角鉗在髂內動脈的后壁與髂內靜脈間輕輕實施分離操作,用2根7號線在實施兩側結扎,操作完成關閉腹腔。研究組:應用盆腔動脈栓塞介入治療的方法實施止血,應用Seldinger經皮在右側股動脈實施穿刺操作,在髂內動脈中插入導管,借助高壓注射器將碘海醇注入其中,找到準確的出血區域,之后把注射器插入子宮動脈或者髂內動脈臟支,注入明膠海綿碎片。若為胎盤植入病人,則可以將適量的甲氨蝶呤注入,在進行完栓塞操作后,應用數字減影動脈造影術檢查患者的治療效果情況。在一側栓塞操作完成后應用相同的方法栓塞另一側的子宮動脈或者髂內動脈。1.3統計學方法。使用SPSS20.0軟件做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婦產科大出血臨床治療探究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64例難治性婦產科大出血作為研究對象,將全部患者平均分成兩組,即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32例,研究組患者年齡為26~36歲,平均年齡為(32.8±1.5)歲,其中11例婦科,10例產科,8例并發DIC,3例合并腎功能衰竭;對照組患者年齡為27~35歲,平均年齡為(30.8±1.1)歲,其中9例婦科,11例產科,9例并發DIC,3例合并腎功能衰竭。兩組患者在年齡、疾病特征等一般資料上的對比差異較小,無統計學意義。
1.2方法
1.2.1對照組
為對照組患者使用子宮動脈結扎術實行治療,具體方式為:選擇患者子宮的某一側下段,觸及到患者的動脈搏動后,才能繼續對患者子宮的后壁出針接著打結,使用同樣的方式結扎患者的另一側子宮動脈,并在這個過程中,利用大號的圓針和腸線,實行結扎操作過程中,需要保持手部動作的輕柔緩慢,以免損害到患者軟弱的子宮組織,患者子宮的肌層決定進針的深度,因此實行手術之后,要求患者臥床休息,時間為1天。
骶前大出血預防處理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直腸癌根治術中骶前靜脈叢大出血的預防和處理方法。方法回顧性分析本院2001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42例直腸癌術中骶前靜脈叢大出血的臨床資料。結果42例骶前靜脈叢大出血中40例止血成功,2例死亡,Miles術35例,Dixon術7例,30例出血量為900~8000mL。結論手術操作不當是導致骶前大出血的主要原因,按盆腔解剖結構正確操作是預防出血的關鍵,術中壓迫法和術后紗布填塞法是處理骶前大出血最有效的方法。
關鍵詞:直腸癌;骶前靜脈叢;大出血;防治
骶前大出血是骶前靜脈叢或骶椎體靜脈破裂引起的非博動性出血,是中低位直腸癌根治術中的最嚴重并發癥之一,該并發癥兇險,處理困難,后果嚴重。本文回顧性分析我院2001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42例直腸癌根治術中骶前大出血的資料,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直腸癌根治術1400例,其中骶前大出血42例,男30例,女12例,平均年齡55(41~71)歲。腫瘤部位:距肛緣6cm以下31例,6~12cm11例。組織學分類:腺癌30例,黏液腺癌10例,腺瘤癌變2例。Dukes分期:A期5例,B期26例,C期11例。
1.2止血方法連硬外麻或全麻生效后,取下腹部正中切口,右繞臍上3~4cm,逐層進腹,保護切口,嚴格按無瘤操作原則,找到腸系下血管,清掃淋巴脂肪組織,切斷腸系膜下動靜脈或直腸上動靜脈,縫扎近心端,繼而游離乙狀結腸及直腸,分離骶前間隙時,20例為因直腸后壁癌灶穿透直腸全層,分離骶尾部時出現大出血;10例因盆底術野暴露差,用手指盲視下分離直腸后方至骶尾部時,未在骶前筋膜與直腸筋膜間進行,盲目分離,將骶前筋膜連同骶前靜脈撕脫破裂出血;8例在游離骶前時少量出血,試圖以鉗夾縫扎止血致骶前靜脈叢撕裂出血;4例是在檢查骶前時用紗布止血過于粗暴而擦破骶前靜脈。骶前靜脈叢出血發生后,立即暫停手術,用手指、小紗布做成的“花生米”或大紗布墊壓迫出血點,作好輸血準備,備好止血用品,檢查吸引器是否通暢,然后輕輕松開壓迫的紗布或退出手指,根據出血部位及出血程度采用不同的止血方法如:縫扎止血法、紗布壓迫法、紗布填塞法、止血紗布加圖釘法壓迫、持續電凝止血法和骨蠟填壓法。
婦產科大出血臨床治療分析
摘要:目的探討難治性婦產科大出血的治療方法及效果。方法將72例難治性婦產科大出血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參照組,各36例。參照組行子宮動脈結扎術,觀察組行導管動脈栓塞術。對比兩組的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子宮保有率及并發癥總發生率均顯著優于參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術后恢復時間均明顯優于參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導管動脈栓塞術治療難治性婦產科大出血療效顯著,且高效安全,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難治性婦產科大出血;子宮動脈結扎術;導管動脈栓塞術
難治性婦產科大出血是指婦女在產后1h內陰道出血量超過1500mL,或因各類婦產科疾病導致陰道出血量大于1000mL[1],而經子宮收縮藥物、持續性按壓或按摩等各類保守治療后仍無法有效止血,甚至出現全身凝血功能障礙,并最終導致全身器官衰竭的一類疾病。該病具有急危性,病情來勢兇猛,不易控制,且病理復雜,若不及時采取有效治療措施,將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近年來,產后出血一直是孕產婦死亡原因的主要原因[2]。目前,臨床多采用導管動脈栓塞術對其進行治療,該方法具有創傷小、止血速率快的優勢,應用前景廣闊?;诖耍狙芯刻接懥穗y治性婦產科大出血的不同治療方法及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17年9月至2018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72例難治性婦產科大出血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參照組,各36例。觀察組中,年齡23~60歲,平均(31.26±2.49)歲;產后1h或危重婦產科疾病發病后出血量1190~1852mL,平均(1290.56±231.93)mL。參照組中,年齡25~58歲,平均(31.59±2.63)歲;產后1h或婦產科疾病發病后出血量1250~1903mL,平均(1302.15±233.61)mL。兩組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診斷標準:目前國內外尚無難產性婦產科大出血的統一診斷標準。本研究根據張福梅[3]提出的婦女產后經宮頸壓迫、按摩及宮腔填塞治療后仍無法有效止血,產后1h內出血量超過1500mL或由危重婦產科疾病導致的出血量超過1000mL。納入標準:經過宮頸壓迫止血、宮腔填塞、子宮按摩及按壓等保守治療后無效的患者;產后出血量超過1500mL或危重疾病引發出血量超過1000mL的患者。排除標準:彌漫性血管內凝血晚期患者或并發臟器出血患者[4];碘過敏患者;生命體征不穩定,不宜搬動或手術患者。1.2方法。治療前,兩組患者可能因出血過多而休克,需快速建立有效的靜脈通路,必要時進行輸液輸血,給予抗休克和吸氧輔助治療。之后,參照組給予子宮動脈結扎術進行治療,在患者子宮下段一側捫及搏動的子宮動脈,選用穿有腸溶線的大號圓針,從子宮前壁進針,精準控制進針深度,以大于子宮肌層厚度的2/3為準[5],緊貼闊韌帶從子宮后壁出針,而后進行打結處理,完成一側手術。另一側同樣采用該方法。觀察組給予導管動脈栓塞術進行治療,術前進行碘過敏測試。采用改良Seldinger技術,不穿透血管后壁對股動脈進行穿刺,在左、右髂內動脈中分別插入5Fcobra導管,開啟DSA血管造影機輔助穿刺;對動脈進行造影,準確定位出血點和范圍,選擇性地在靶動脈中插入導管;經造影確認靶動脈后以1~2mm明膠海綿對動脈進行填補栓塞[6],并通過動脈造影觀察栓塞效果,顯效后將導管拔出,對穿刺部位進行按壓性止血15~20min,確定傷口止血后便可進行包扎處理。術后,兩組患者應靜臥休息1d,不宜走動,并給予抗菌藥物治療,以免創口感染。1.3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價標準。比較兩組的臨床療效、子宮保有率及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療效評價標準:顯效為臨床癥狀基本消失,出血得到有效抑制且無并發癥;有效為臨床癥狀有效改善,出血量減少,存在輕微并發癥;無效為臨床癥狀無改善,甚至有惡化現象[7]。子宮保有率是指手術無需摘除子宮所占比例。術后并發癥包括子宮疼痛、穿刺部位感染、閉經及下肢麻木乏力等。比較兩組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術后恢復時間。手術時間:參照組是指從進針到出針打結的時間,觀察組是指從股動脈穿刺至導管拔出的時間。術中出血量是從手術開始至有效止血此段時間內的失血量,失血量=(Hct術前-Hct測定值)×BV/Hct術前,其中Hct為紅細胞壓積,BV為正常血容量。術后恢復時間是患者從手術結束后至臨床癥狀完全消失、可以無障礙活動所需的時間。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用n/%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x軃±s表示,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人流大出血預防論文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剖宮產率在提高。由于剖宮產后子宮內壁一般留有瘢痕,若再次懷孕行流產術,容易導致大出血。文章通過病例分析,提出剖宮產術后早孕流產大出血的預防措施。
關鍵詞:剖宮產;早孕;流產;分析
1病歷摘要
例一:患者張××,女,27歲,牛杜鎮人。剖宮產三年后,因懷孕行早孕人流術后陰道持續出血40d,于2007年5月12日入院。40d前因停經60d,尿妊娠試驗陽性,行人工流產術后,術前未做B超檢查,具體手術情況不詳。術后7d陰道出血增多,為正常月經的2~3倍,在當地醫院診斷為“人流不全”行清宮術。術后仍有陰道出血,半月后陰道出增多,再次清宮,術中出血量多,輸血600mL,給予抗生素,止血對癥治療一周,陰道仍有出血而轉入本院。既往史:3年前曾行子宮下段剖宮產。入院查體:貧血貌,余未見明顯異常。彩超提示:子宮8.8×5.0cm×3.7cm,宮壁回聲不均,子宮下段前側壁1.4cm×1.3cm低回聲區,包塊位于宮壁內,未穿透宮壁,血β-HCG447U/L。診斷:①人工流產術后宮壁損傷;②滋養葉細胞疾病,入院后繼續抗生素止血治療,監測血β-HCG持續下降,10d后血β-HCG6.21U/L,彩超提示宮壁低回聲區未增大。出院論斷:人工流產術后宮壁損傷。
例二:患者昝××,女,45歲,北辛昝村人。剖宮產一年后懷孕,因胎兒發育不全而自然流產(不全流產),行清宮術后陰道流血14d,于2008年3月26日入院。末次月經2008年1月29日。停經33d,陰道流血,自認為月經來潮,5d后出血加重,共持續10d后就診于當地醫院,B超提示:子宮腔中下段有不規則中強光團1.0cm×0.8cm,尿妊娠試驗陽性。診斷:不全流產。行清宮術,術中大出血,共輸血1200mL,清出組織約8g,未見絨毛。用抗生素止血對癥治療14d后陰道仍有出血而轉入本院。既往史:16個月前行子宮下段剖宮產術,現處于哺乳期。查體:未見明顯異常。B超提示:子宮前位8.8cm×4.6cm×3.5cm,子宮下段前壁原切口部位突起,內顯示0.9cm×0.8cm囊性區,周圍回聲增強,囊內未見胎心搏動,周邊血流不豐富,雙附件未見異常,盆腔少許積液,血β-HCG160U/L。給予米非司酮口服共150mg,甲氨蝶呤肌注共200mg,輔助中藥治療兩周,復查彩超提示:子宮前壁原切口處右側中強光團1.5cm×1.4cm,回聲不均,光團內未見明顯血流,血β-HCG4.29U/L。出院診斷:子宮切口瘢痕處妊娠。定期隨訪,1周后血β-HCG降至正常,2周后彩超提示包塊縮小。
例三:患者尚××,女,29歲,嵋陽村人。剖宮產術后11個月懷孕,人流術后陰道流血30d,于2008年9月28日入院。11個月前行子宮下段部宮產,母乳喂養。3個月前因妊娠45d行人工流產術,術后2個月陰道少量出血,持續20d后自凈,干凈3d后置節育環,放環6d后突感下腹痛,于當地醫院B超檢查:子宮下段前壁4.0cm×4.3cm大小妊娠囊,并見胎芽和原始心管搏動,節育環位于妊娠囊下方。診斷:宮頸妊娠。擬行人流+取環術,術中探測宮腔時因出血兇猛而停止,輸血600mL,給予米非司酮口服共150mg,甲氨蝶呤肌注5d共100mg。因陰道持續少量出血而轉入本院。查體:貧血貌,心肺未見異常。婦科檢查:子宮如孕50d大小,質軟,宮頸增粗,直徑4cm,雙附件未見異常。彩超提示:子宮前位,10.9cm×5.0cm×4.4cm,前壁峽部見一混合包塊4.5cm×4.0cm,內部顯示豐富血流,雙附件未見異常,血β-HCG124.1U/L(正常值0~3.27U/L)。診斷:①異位妊娠;②滋養葉細胞疾病;③宮壁損傷,入院后在硬膜外麻醉B超引導下行取環+清宮術,清出組織20g,送快速病理提示:壞死組織及血塊。因陰道持續出血遂行剖腹探查,見子宮增大如孕50d,前壁峽部原切口部位突出5cm×5cm大小紫藍色包塊,表面僅為漿膜層包裹,雙附件未異常。沿包塊周周剪開漿膜層剔除包塊。見其與宮腔通連,修補成型子宮。術后抗生素治療。病理報告:送檢包塊內查見胎盤絨毛,術后2d復查血HCG16.3U/L,7d后痊愈出院。出院診斷:子宮切口瘢痕處妊娠。
婦產科大出血臨床治療效果觀察
摘要:目的:觀察難治性婦產科大出血的臨床治療效果。方法:將本院患者分為2組,對照組紗布填塞止血術治療,觀察組均行鉗夾子宮下段止血術治療。結果: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18.58±2.58)min、出血量(913.58±95.82)ml、術后陰道出血時間(11.01±0.51)d、止血有效率100%、死亡率為0、子宮切除率5.88%。對照組患者手術時間(29.69±4.56)min、出血量(1500.87±74.60)ml、術后陰道出血時間(16.32±1.13)d、止血有效率91.18%、死亡率5.88%、子宮切除率17.65%。結論:行鉗夾子宮下段止血術治療難治性婦產科大出血,止血成功率及手術效率高,預后好,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難治性婦產科大出血;紗布填塞止血術;鉗夾子宮下段止血術
難治性婦產科大出血為產婦產后的常見并發癥,指胎兒娩出24h內,陰道持續流血>500ml的癥狀。如未及時予以干預,產婦死亡的風險將明顯加大。紗布填塞止血術為臨床用于治療難治性婦產科大出血的主要術式,可達到止血的目的。但有研究指出,行鉗夾子宮下段止血術治療疾病,效果更佳。本文于本院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難治性婦產科大出血患者中,隨機選取68例作為樣本,對比了不同方法的治療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將本院患者分為2組,觀察組患者共34例,年齡(34.51±4.08)歲,產次(2.00±0.45)次、孕周(38.59±0.16)周、出血量(562.52±5.69)ml。對照組患者共34例,年齡(34.42±4.17)歲,產次(2.01±0.38)次、孕周(38.65±0.20)周、出血量(561.99±4.36)ml。兩組患者可對比(P>0.05)。1.2方法。1.2.1紗布填塞止血術。對照組行紗布填塞止血術治療:(1)取2m×4m的消毒紗布進行填塞。(2)將紗布理順,置于甲硝唑或碘伏中浸潤。(3)自宮腔底部向下,逐層填塞紗布條。(4)術后12--24h,將紗布取出即可。1.2.2鉗夾子宮下段止血術。觀察組均行鉗夾子宮下段止血術治療:(1)取無齒卵圓鉗進行鉗夾,鉗夾位置以子宮下段為主。(2)采用陰道拉鉤使宮頸暴露,鉗夾宮頸下唇及宮頸兩側。(3)采用無齒卵圓鉗等距離鉗前后唇。(4)1—2h后將卵圓鉗取出,觀察止血效果。
2結果
肝炎后消化道大出血病患監護及預防
肝炎后肝硬化并發消化道大出血是消化科常見的危急重癥之一,該病患者病情變化快,如果不及時正確處理,易導致休克而危及生命。急救過程中應準確判斷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病情,積極采取各種有效的治療方法在最短時間內對患者進行止血,使其出血停止,避免發展至失血性休克。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及嚴密觀察和護理是降低該病病死率的關鍵措施之一[1-3],所以患者的臨床護理工作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4-7]。筆者采用回顧性分析方法對2011年10月~2012年2月在本院消化科住院治療的41例肝炎后肝硬化并發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的臨床治療方法及護理措施進行整理和分析,旨在為此類患者的臨床護理措施提供參考依據?,F將結果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1年10月~2012年2月在本院消化科住院治療的的41例肝炎后肝硬化并發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23例,女18例;年齡37~70歲,平均(48.76±9.81)歲。病程最短1d,最長20d,平均(4.59±5.30)d。31例為首次出血,7例為二次出血,其余患者出血次數在3次或以上。臨床表現主要為嘔血、黑便、頭昏、胸悶及上腹部不適,體征主要為貧血貌及腹腔積液征,其中7例腹腔積液征(+)。患者入院后均給予氧氣吸入,監測生命體征,采用補液、垂體后葉素等藥物及三腔二囊管壓迫止血、H+-K+-ATP酶抑制劑抑酸等治療。
1.2觀察與護理
1.2.1精神和心理護理肝炎后肝硬化并發消化道急性大出血患者往往表現出恐懼、焦慮和擔心,護士應及時做好患者和家屬工作,迅速使其安靜下來,消除患者緊張情緒,以免因此導致反射性血管擴張加重出血,對患者要給予安慰、鼓勵,以增加其病愈的信心,積極配合醫生治療。
婦產科大出血血管性介入治療研究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本院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婦產科大出血患者102例,采用數字隨機法分為兩組,對照組51例,年齡為21~39歲,平均(27.8±4.5)歲,初產婦41例,經產婦10例。出血類型:經陰道分娩出血29例、剖宮產后出血16例、人工流產后出血6例。出血量為1000~3500mL,平均(1869.5±327.4)mL。觀察組51例,年齡為20~38歲,平均(27.6±4.9)歲,初產婦40例,經產婦11例。出血類型:經陰道分娩出血30例、剖宮產后出血17例、人工流產后出血4例。出血量為1000~3600mL,平均(1874.2±350.1)mL。兩組年齡、經產情況、出血類型、出血量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對照組:子宮下段一側捫及搏動子宮動脈,用大號圓針腸線自子宮前壁進針,深度達到子宮肌層2/3,后壁出針,緊靠闊韌帶穿過,打結或找到髂總動脈后,向下尋找到髂內外動脈分支點,游離髂內動脈,相距0.5~1.0cm用7-0號絲線結扎2次,同法處理對側。觀察組:休克患者先給予補充血容量和抗休克治療,糾正凝血障礙,實施Seldinger's技術,局麻后,行右側股動脈穿刺插管,同步實施盆腔數字減影血管造影,要明確血管分布情況,尋找出血部位,快速將導管插入到出血處子宮動脈或髂內動脈前干,將導管有效固定,用1~3mm攜帶有抗生素或抗癌藥物的新鮮明膠海綿顆粒進行栓塞,經造影證實栓塞成功,可同法栓塞對側子宮動脈或髂內動脈前干,實施局部加壓包扎。
1.3評定標準。有效:子宮逐漸收縮,生命指征平穩,尿量正常。無效:繼續出血,子宮未收縮,生命指征惡化,尿量不足30mL/h或無尿。
1.4統計學方法:SPSS16.0軟件行統計學分析,t檢驗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子宮動脈栓塞治療婦產科大出血分析
[摘要]目的研究在婦產科患者治療中出現大出血情況時,采取子宮動脈栓塞進行治療的效果,為選擇優質、安全、高效的治療方法提供參考。方法選擇本院婦產科中發生大出血的患者40例,從1~40隨機編號,單數20例為對照組行髂內動脈栓塞,雙數20例為觀察組行子宮動脈栓塞。詳細記錄治療過程中的相關信息,密切觀察患者體征并分析兩種方式的療效。結果觀察組插管全部成功,成功率達到100.00%,高于對照組的80.00%(P<0.05);觀察組的陰道無血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分別為10.00%(2/20)、15.00%(3/20),差異不明顯(P>0.05)。結論子宮動脈栓塞在治療婦科大出血方面更具安全性和有效性,減少了很多導致插管失敗因素的影響,而且能夠減少陰道內無血液的時間,有效抑制并發癥的發生風險。
[關鍵詞]子宮動脈栓塞;大出血;髂內動脈栓塞
婦產科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由于子宮收縮機能不佳或者患者不遵醫囑等多種原因易出現多種并發癥,比如大出血便是較嚴重的一種,尤其是孕產婦出現此病癥如不及時治療將對患者身體造成難以估量的危害,比如死亡。隨著醫療水平的進步,大出血在臨床上的治療方案也越來越多,傳統方式是通過藥物對患者進行止血以及促進子宮收縮等來治療,但是對于病情嚴重的患者效果不大。當病情得不到有效控制時往往需要切除子宮來保住患者性命,但是也意味著患者將失去生育能力,對于女性來說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和遺憾,會給患者造成嚴重心理創傷。動脈栓塞手術彌補了傳統子宮切除術的不足,不僅可以有效地止血,還能最大程度的保留子宮。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本院2018年3月~2019年3月在婦產科中發生大出血的患者40例,從1~40隨機編號,單數號的20例為對照組,年齡20~37歲,平均(32.0±3.1)歲,平均身高(158.5±0.5)cm,平均體重(56.2±2.3)kg;7例產后出血,6例流產出血,3例子宮肌瘤所致出血,4例子宮癌癥所致出血。雙數號的20例為觀察組,年齡21~38歲,平均(32.2±2.9)歲,平均身高(158.4±0.7)cm,平均體重(56.4±2.1)kg;6例產后出血,7例流產出血,4例子宮肌瘤所致出血,3例為子宮癌癥所致出血。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對照組采取髂內動脈栓塞,首先作髂內動脈造影,了解患者病變的部位、范圍等情況,然后將患者的髂內動脈充分暴露并插入導管,導管頭端應超越臀上動脈口,經試注造影劑位置恰當后即可栓塞,應用明膠海綿條治療,栓塞后重復造影,了解栓塞情況,注意抗感染,必要時給予輸血,滿意后將導管拔除,對穿刺部位進行止血,加壓包扎[1]。觀察組采取子宮動脈栓塞,這種方法需要在影像技術的支持下進行,置管部位為兩側的子宮動脈,根據患者身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插管,在動脈中緩慢的置入明膠海綿,然后實施連接導管造影,在手術進行完后取出導管[2]。同時,要密切觀察患者術后的情況,檢測是否有出血現象發生,對患者的穿刺部位進行合理的包扎。1.3觀察指標。對兩組插管是否成功、陰道無血時間等信息進行詳細記錄,并觀察患者術后并發癥情況。1.4統計學方法。使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血液透析中消化道大出血探討論文
1病例介紹
病人,男,38歲,因頭暈、乏力半年余,加重伴嗜睡10余天于1997年4月28日收入我院腎內科,診斷為慢性腎炎、腎功能不全(尿毒癥期)。住院期間行胃鏡檢查示慢性淺表性胃炎,血紅蛋白76g/L~85g/L,給予規律血液透析,每周3次,糾正貧血等對癥處理后癥狀緩解。于1997年5月13日行左前臂動靜脈內瘺術,傷口甲級愈合,5月26日出院。出院后在我院門診行血液透析,每周2次,病情尚平穩,但血壓波動在21.33kPa~26.67kPa/12.00kPa~16.00kPa。遵醫囑根據血壓情況口服開博通,每日12.5mg~25mg。于1998年3月22日進食蔬菜后出現嘔吐、解黃色稀水便,伴頭暈、乏力,無明顯發熱、腹痛,未作任何診治,也未報告透析室醫生。3月24日08:00行血液透析治療,常規肝素化,首次劑量12mg,每小時追加8mg,共兩次。上次透析后體重42.8kg,此次透析前體重42kg。病人每日尿量1500ml~2000ml,因此超濾量定為0。透析開始血壓17.33/13.33kPa,血液透析至3h時,血壓下降為12.00/8.00kPa,無惡心、嘔吐,給予50%葡萄糖100ml、生理鹽水300ml靜脈輸注后,血壓上升至14.67/8.00kPa。病人訴心前區不適,即行心電圖檢查,顯示頻發早搏,予以吸氧2L/min。透析至將近4h,血壓再次下降為12.00/8.00kPa,經醫生同意提前10min回血,結束透析,透析后血壓16.00/10.67kPa。囑病人在透析室留觀。30min后,病人出現嘔血,為暗紅色,量約250ml。立即給予魚精蛋白30mg加入生理鹽水20ml靜脈注射,以中和肝素。50min后第2次嘔血,量約800ml,急診收入腎內科,血壓14.00/6.00kPa,脈搏119/min,予以心電監護,留置胃管,記錄出入量,急配血400ml,并靜脈注射絡賽克40ml,肌肉注射立止血1000U,每12h給1次。凝血酶400U加入冰鹽水100ml中胃管內注入,每6h給1次。根據病情臨時靜脈注射止血敏、止血芳酸,補液1800ml。至3月25日,胃管抽吸出130ml淡紅色液體,腹軟,無壓痛,腸鳴音正常,輸全血400ml,補液1500ml。26日無咖啡樣液體排出,血壓20.00/15.00kPa,拔除胃管,行胃鏡檢查,結果示球部、胃竇、胃體明顯充血水腫滲出,膜狀滲出物附著,未見血跡。27日血液透析,采用速避凝0.4ml抗凝,透析過程順利,未再發生消化道出血。4月3日出院,仍在門診行規律血液透析。
2討論
2.1據報道[1],尿毒癥病人3%~7%死于上消化道大出血。小量而持續性的消化道出血較常見,每日約6ml[2]。主要原因是尿毒癥毒素刺激或透析使用肝素造成,也偶有較明顯的消化道出血,且可出現于消化道的任何部位,其原因與非尿毒癥病人相同,包括反流性食管炎、胃炎和胃、十二指腸潰瘍。此例病人兩日前有飲食不當引起嘔吐、腹瀉病史,后經胃鏡檢查證實為急性胃炎。在血液透析時全身肝素化情況下,加重了上消化道出血,且出血量較大,引起血壓下降。
2.2此病人性格內向,沉默寡言,就醫態度消極。平時血壓偏高,波動在21.33kPa~26.67kPa/12.00kPa~16.00kPa之間,此次透析開始血壓僅為17.33/12.00kPa,即引起醫護人員注意,透析中多次詢問原因,并未說明,直至嘔血才說出曾有嘔吐、腹瀉2d病史。此病例提示我們,對門診透析病人無法做到連續病情觀察,要想提高此類病人的生存質量,首先應加強對病人的自我護理指導,內容包括有計劃地進行相關醫學知識的宣教、飲食衛生宣教及基本自我護理技能的訓練。其次,透析前詳細詢問近幾天有無任何不適,注意鑒別影響透析的因素。透析中出現與超濾不相關的低血壓,應警惕消化道內出血。加強透析后的病情觀察及護理,尤其對無人陪伴的病人,透析后應留其在透析室休息30min至1h。
2.3尿毒癥期病人依賴規律血液透析生存,致使大多數病人經濟負擔沉重,加重了因病造成的心理壓抑感。因此,在做好透析治療的同時,仍須加強心理護理,幫助病人樹立生活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