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產婦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4 10:58:1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初產婦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精神分裂癥初產婦護理論文
【關鍵詞】精神分裂癥;初產婦;圍產期;護理
精神分裂癥患者初產婦,由于其本身所患精神疾病特點,其圍產期的護理過程,不同于正常初產婦。對該類產婦進行臨床分析,并制定合理的護理措施,對母嬰安全極其重要。現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初產婦的臨床資料及護理對策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病例選自2000年1月~2004年4月遼寧省凌源監管分局中心醫院婦產科住院的12例精神分裂癥患者初產婦,均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1]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年齡26~34a,平均29.25±2.73a;精神分裂癥病程36~74mo,平均55.0±13.64mo;診斷:偏執型9例,青春型3例;全部患者均有1次以上精神病專科醫院住院史;小學文化程度8例,初中文化程度2例,高中文化程度2例;均無職業。
1.2方法根據患者病史、臨床表現及精神檢查所取得的資料進行分析,制定相應的護理干預措施。
2結果
產褥期婦女護理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從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在本院住院分娩,產后42天在我院保健門診進行檢查的初產婦中隨機選擇211例為研究對象。其中年齡20~25歲92例、26~30歲79例、31~40歲38例、>40歲2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20人,占56.9%;高中及以上91人,占43.1%。
1.2研究方法
參閱有關文獻,結合臨床經驗和實際情況,自行設計調查問卷。內容包括:孕婦、乳母及新生兒飲食與營養知識、產褥期衛生護理知識及母乳喂養衛生知識、入院前接受健康教育的情況以及了解相關護理知識的態度與行為等。問卷首頁編寫統一的指導語,問卷形式是單項或多項選擇。由經過培訓的調查員按規定內容分別在入院時和產后42天檢查時,采用面對面詢問填寫調查問卷,當場回收。
1.3健康教育方法
分娩全方位護理研究論文
【關鍵詞】分娩;產婦;護理
在分娩過程中,產婦的心理狀態與分娩疼痛有著密切關系,疼痛程度往往隨著心理狀態的改變而變化。如產婦情緒鎮定,精神放松,分娩則無痛或疼痛輕微,如情緒緊張、恐懼不安,則疼痛較重。根據產婦不同的心理狀態及分娩的不同時期,給予適時的全方位護理,對產婦減輕疼痛,能否順利分娩,保證母嬰健康有著重要的作用。
分娩過程由三個過程組成,即:從規律宮縮開始到宮口開全為第一產程;從宮口開全到胎兒娩出為第二產程;從胎兒娩出到胎盤娩出為第三產程。
為減輕分娩時的痛苦,世界各國都對分娩服務進行了積極大膽的探索。歐洲一些國家對各種臨產時的常規護理和檢查,如禁食、靜脈點滴藥物、灌腸、備皮、肛檢和電子監護等,進行了大量的對比研究證實,上述措施大多是不必要的,缺乏科學根據的,甚至是有害的。事實上分娩的過程是一個正常、自然、健康的過程。絕大多數的產婦和胎兒都具有完成分娩的能力。所以用愛心,在整個產程中給產婦心理、生理及感情上的支持,使產婦在舒適、安全、輕松的環境下順利地分娩。
1心理護理
由于產婦的性格、文化程度、家庭狀況、孕產次的不同,所以在分娩過程中,產婦的心理狀態及其需求也不盡相同。現進行如下分析。
小議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分析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發病率我國為9.4%,國外報道7%-12%。本病患者多數在妊娠期出現一過性高血壓,蛋白尿等癥狀,在分娩后患者癥狀多數會消失。但嚴重者可出現抽搐和胎盤早剝等癥狀,危及孕婦和胎兒健康和生命。現對我院2009年10月-2010年5月期間收治的50例妊娠期高血壓患者進行臨床分析。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50例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患者年齡為26-40歲,平均33.5歲,其中7例為經產婦,43例為初產婦,發病最早的為孕12周,36周前發病者為28例。
1.2終止妊娠時間輕度,中度妊娠期高血壓30例,先兆子癇12例,重度子癇前期6例,其中2例死胎及時終止妊娠,其他46例新生兒全部存活,其中4例胎兒為早產兒,經新生兒治療好轉出院。2例產前子癇分別在34周和33周終止妊娠,產后2例胎兒宮內發育遲緩,為低體重兒,均及時轉院治療,預后良好。
1.3分娩方式及結果50例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患者中,剖宮產32例,18例經陰道分娩,15例采取側切胎吸。2例死胎分別于26周和28周胎死宮內。
2討論
超聲檢查診斷研究論文
前置胎盤是妊娠晚期陰道流血的主要原因之一,如診斷及處理不當,能危及母子的生命安全。超聲檢查是一項有效的、簡便的檢查方法,其定位診斷準確率達95%以上[1],此種檢查操作便利、重復性好,可隨診動態觀察。本文就我院臨床醫生根據超聲檢查診斷的前置胎盤情況進行分析。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為2006年11月-2007年10月在我院孕期常規檢查及因陰道流血就診及住院分娩產婦2050例,均為孕28周以上的產婦。超聲診斷為前置胎盤194例。其中初產婦62例,經產婦(包括有刮宮、流產、引產史者)132例。單胎183例,多胎11例。
1.2儀器DP-9900超聲診斷儀。檢測探頭頻率為3.5MHz。
1.3方法經腹壁,探頭自恥骨聯合上至劍突下連續進行縱、橫、斜、冠等切面的掃查。常規檢查胎兒、羊水、臍帶、胎盤,著重檢查胎盤情況:(1)胎盤的位置;(2)胎盤與宮頸內口的關系。
1.4超聲檢查資料
談論產褥期抑郁癥護理
產褥期抑郁癥的發生對家庭和社會是一個沉重的負擔。探討初產婦發病的相關因素,提高醫護人員對該病的認識,從產科高危因素入手,采用各項護理干預措施,降低初產婦產褥期抑郁癥的發病率,促進產婦的身心健康,促進家庭、婚姻、社會的和諧發展,具有重要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現將筆者結合初產婦產褥期抑郁癥發病的相關產科因素的護理體會報道如下。
1產婦產褥期抑郁癥發病相關產科因素
本組采用分層整體抽樣方法抽取本縣六所醫院分娩的初產婦250人,在產后42d復查時進行問卷調查。問卷調查包括愛丁堡產后抑郁量表(EPDS)和自編產科因素調查問卷。將所有資料采用SPSS11.0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通過統計分析得出本地初產婦產褥期抑郁癥發病的主要相關產科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
1.1性格因素
性格因素,還有孕婦夫婦文化程度、居住條件、居住環境、孕婦聽課次數、孕婦健康狀況、產后護士給予的指導和幫助,均可影響產婦的情緒。尤其對于性格方面,外向者易于心理平衡,抑郁程度輕微或時間短暫,而性格內向者,遇到不良刺激,容易發生精神抑郁。
1.2產褥期內分泌變化因素
產后出血因素分析管理論文
論文關鍵詞:產后出血;相關因素;預防措施
論文摘要:目的:分析產后出血相關的因素,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方法:以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在本院住院分娩的產婦5166例作為觀察對象,將胎兒娩出后24h內出血量≥500ml定為產后出血。觀察產婦一般情況、妊娠合并癥及并發癥、產后出血的危險因素、產程、分娩方式、心理因素等。采用容積法+稱重法測量產后出血量,運用PEMS統計軟件對資料進行分析。結果:5166例產婦中發生產后出血154例,發生率2.98%,發生產后出血的病例經產婦高于初產婦(P<0.01);剖宮產高于陰道分娩(P<0.01);多胎妊娠高于單胎妊娠(P<0.01);有產前高危因素的占產后出血的83.17%。產后出血原因排位為:宮縮乏力占66.23%,胎盤因素占24.03%,軟產道損傷占9.74%。結論:病理產科是產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子宮收縮乏力是產后出血的主要原因。加強孕前宣教及孕期管理,嚴格掌握剖宮產指征,提高醫務人員助產技術是預防和減少產后出血發生的重要措施。
產后出血是產科分娩期嚴重并發癥,位于引起我國孕產婦死亡的首位,其發病率占分娩總數2%~3%。無論是世界衛生組織報告的資料,還是全國孕產婦死亡監測結果,均顯示產后出血是孕產婦死亡原因的首位,臨床稍微忽略或處理不當,救治不力,往往造成產婦死亡。因此,降低產后出血的發生率是產科面臨的重要課題。筆者對本院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住院產婦產后出血病例進行分析,以闡述產后出血的相關因素,制訂防治措施,降低孕產婦病死率。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在本院分娩產婦5166例,發生產后出血154例,產后出血發生率2.98%。發生產后出血的病例經積極治療無1例死亡。
產婦分娩痛護理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納入觀察的標準為凡在2003年9月~2004年5月來我院門診定時檢查且在本院住院的初產婦,年齡22~32歲,單胎頭位,孕周37~42周,無妊娠合并癥,可擬陰道分娩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排除剖宮產者,觀察組48例,對照組42例。
1.2方法運用非侵入性止痛法對觀察組產婦實施護理干預,具體方法如下。
1.2.1產前教育產婦入院后由分管護士收集產婦資料,對產婦生理及心理狀態做出正確評估后有針對性的進行分娩知識宣教。(1)通過講解、示范,配以電化教育,讓產婦及家屬了解分娩過程、增強產婦對分娩痛的認知,減輕她們的思想負擔,消除緊張恐懼和焦慮不安心理。(2)對產婦進行呼吸法訓練及“觸摸―放松”運動的練習。
1.2.2產時護理分娩過程中,由分管護士實行陪伴分娩,給產婦強有力的心理和情感支持,適時給予精神鼓勵,并鼓勵其進食進水,保持體力。(1)為產婦播放平緩、輕柔、優美的輕音樂,音量在70dB以下。(2)潛伏期產婦可在產科區域內走動,分管護士用親切的語言解釋分娩痛的性質及心理因素對分娩過程的影響,使產婦心理放松,同時嚴密觀察產程,滿足產婦生理需要。進入活躍期晚期和第二產程,分管護士床邊指導產婦掌握呼吸技巧,用鼓勵的語言來消除產婦對臨產的恐懼,在宮縮來臨時,給產婦以舒適的撫摸,并通過誘導性想象、聽輕音樂、觸覺轉移等方法分散產婦對疼痛的注意力,使產婦在整個產程中獲得持續的心理生理支持。
1.2.3分娩痛評定標準疼痛程度分級按世界衛生組織的分級標準可分為,0級(無痛):腰酸或稍感不適;Ⅰ級(輕度):輕度可忍受的痛,腰酸痛,微汗或不適,睡眠基本不干擾;Ⅱ級(中度):明顯腰酸痛,伴出汗,呼吸急促,但可忍受,睡眠不干擾;Ⅲ級(重度):劇烈腰酸痛,不能忍受,呼叫輾轉翻身,不能睡眠[1]。
會陰開口術的應用研究進展
長久以來,會陰切開一直作為分娩時保護會陰、防止III度裂傷的一種常規措施,但近年的臨床研究對此提出了異議[1-4],國內外臨床醫師對側切后盆底肌肉張力、大小便失禁、疼痛、III度裂傷的發生率進行了探討。綜述如下。
1會陰切開的臨床應用
會陰切開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在胎兒娩出時擴大陰道出口,縮短軟產道的距離。會陰切開自18世紀開始一直應用于臨床,以避免會陰嚴重裂傷和減少盆底阻力。對產婦而言,如需進行產鉗助產、胎頭吸引、臀位助產時,為縮短產道距離,擴大產道出口,便于手術操作;或者,當產婦患有心肺疾病、妊娠高血壓疾病、高度近視和其他情況需要縮短第二產程,避免過度使用腹壓時;以及產婦會陰條件欠佳。如會陰體過高、會陰組織堅韌,分娩時阻力過大,會陰體短如自然裂傷,可能會傷及肛門括約肌時,多采用會陰切開術。對于胎兒,當出現胎兒宮內窘迫。需要立即娩出胎兒。或在早產時,避免胎頭在產道內因受壓導致顱內出血.以及為避免第二產程延長引起的胎兒顱腦損傷,需進行會陰切開。另一個目的是避免盆底過度伸展,以免產后盆底松弛.改善性功能,并減少大便失禁或尿失禁的風險。會陰切開率,美國為62.5%,歐洲為30%,阿根廷幾乎常規用于所有初產婦的分娩[5]我國會陰切開率約為60%,初產婦可達80%[6]。
2會陰切開的臨床效果評估
常用的會陰切開術分為正中切開和會陰左側切開。與自然裂傷組比較,常規行會陰切開術肛門括約肌裂傷率以及陰道撕裂、陰道血腫、新生兒頭皮血腫、新生兒窒息的發生率并沒有得到降低,而切口感染、會陰疼痛、會陰水腫的發生率顯著高于自然裂傷組[7]董金林等[3]報道在50例會陰III度裂傷患者中,會陰切開者40例會陰III度裂傷在同期會陰切開組的發生率為0.148%.遠高于未切開組的0.048%。國內外還有相似的報道認為,會陰切開者如采取蹬腿外展位,髖關節過度屈曲、外展,會陰軟組織極度伸展、緊張,一旦先露通過時,肛門括約肌難以避讓、延伸,從而引起斷裂[1,8]。
會陰側切的另一個目的是防止盆底組織功能損傷,國外對519例陰道分娩的孕婦。在分娩后3個月進行隨訪,其中254例產婦接受會陰側切術,余例產婦會陰完整或有會陰I、II度裂傷。詳細詢問產婦排尿癥狀、檢查陰道壁壓力、進行指壓試驗和尿停止評分試驗,經統計學分析,兩組間大小便失禁生殖器脫垂的發生率無顯著性差異,但會陰側切的會陰疼痛及產后性生活障礙的發生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提示會陰切開術可降低產婦盆底肌肉組織韌性并增加產后性交障礙和會陰疼痛癥狀[9]。另項針對限制性側切能否減少肛門括約肌裂傷.以與側切相關的肛門括約肌裂傷的風險因素的研究示,限制性會陰側切使側切率自37%降至17%肛門括約肌的裂傷發生率9.7%降至5.4%。與側切相關的肛門括約肌裂傷風險也有顯著性下降。Hartmann等[10]對1950-2004年所有與常規會陰切開,以及與切開類型有關的臨床隨機對照研究進行檢索,其中26篇文章對產后3個月的結局提供了依據,經回顧性綜合分析,結論為常規會陰切開的嚴重會陰裂傷、疼痛與限制性會陰切開相比未顯示出優勢,相關研究還提示,會陰切開未改善或預防二便失禁以及盆底松弛。
優質護理干預在婦產科護理的效果觀察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對婦產科患者應用優質護理干預治療效果。方法抽取本院2016年3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婦產科患者90例作為研究對象,從中任意選擇45例患者給予常規護理為參照組,其余45例給予優質護理干預為研究組。結果研究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高于參照組(P<0.05),且研究組的心理狀況改善程度更顯著。結論將優質護理干預應用于婦產科護理中,可顯著的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況,提高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值得婦產科臨床推廣及應用。
關鍵詞:婦產科;優質護理;應用效果研究
我國二胎政策放開后,到醫院就診的婦產科患者數量增加較快,對婦產科患者的護理工作就顯得更為重要[1]。目前婦產科患者的護理工作還存在著諸多問題,如護患糾紛,因護理不當對患者造成心理傷害等[2]。本次研究,主要是針對將優質護理干預應用于婦產科,并就其護理中療效展開探討,具體情況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基本資料。抽取本院2016年3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婦產科患者9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任意分為研究組和參照組,每組患者均為45例。其中,研究組患者中,初產婦30例,經產婦15例,患者年齡分布范圍為23-49歲,平均(34.63±2.31)歲。參照組患者中,初產婦25例,經產婦20例,患者年齡分布范圍為24-50歲,平均(35.71±3.24)歲。兩組患者的臨床基礎資料不存在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1.2護理方法。對參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模式,主要包括:醫護人員每天對婦產科患者各項臨床指標進行觀察及例行檢查;對產婦及胎兒情況進行確認;每天清掃產婦的病房;按醫生的要求對患者實施藥物護理等[3]。對研究組患實施優質護理干預,主要包括:(1)產前護理。研究組初產婦患者較多,因此產前心理疏導很重要,醫護人員可依據自身多年的護理經驗穩定患者情緒,消除患者恐懼心理[4],為順利分娩提供保障。同時,要關注和指導產前患者飲食,預防不科學的飲食會對分娩造成影響。(2)產中護理。醫護人員要依據產婦醫生提出的相關要求,做好患者分娩過程中的生產護理[5]。如給予患者充分的鼓勵和安慰,通過手勢撫摸和眼神交流等方法,給產婦心理上的支持與鼓勵,為患者順利分娩提供保障。如遇產婦在分娩過程中發生大出血、難產等的突發狀況,醫護人員要積極協助患者、醫師,實施優質護理干預[6]。(3)產后護理。醫護人員要特別關注分娩完成后引發抑郁癥的產婦,及時給予患者耐心的心理疏導,確保產婦產后心理穩定。醫護人員要指導“坐月子”產婦,預防出現產褥病、受涼、風吹等情況發生[7];指導產婦產后科學飲食,如多食用含有蛋白比較高的食物[8];指導準備出院產婦正確科學對嬰兒進行哺乳及自身保養的方式,為產婦快速恢復健康做足準備。1.3觀察分析指標。本次研究觀察分析指標為兩組患者的心理狀況改善程度;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9]。心理狀況改善程度通過焦慮自評量表和抑郁自評量表測評體現;護理滿意度通過患者填寫調查問卷進行測評,滿意度包含非常滿意、滿意和不滿意三種情況。1.4統計學方法本研究通過SPSS18.0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表示,行c2檢驗,P<0.05時,證明兩組數據之間具有明顯的差異性。
2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