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利用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3 10:10:5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持續利用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濟寧水土資源持續利用研討
濟寧市位于魯西南腹地,地處黃淮海平原與魯中南山地交接地帶,為魯蘇豫皖四省結合部。東鄰臨沂,西接菏澤,南面是棗莊市和江蘇省徐州市,北面與泰安市交界。轄市中區、任城區、兗州市、曲阜市、鄒城市、泗水縣、微山縣、魚臺縣、金鄉縣、嘉祥縣、汶上縣、梁山縣,共計2區3市7縣。濟寧市處于魯南經濟帶的中部位置,是山東省重點打造的區域發展新高地和山東向南參與區域經濟合作與競爭的戰略支點。農業在其經濟發展中占有重要位置,近年來由于水土流失、非農占用等問題嚴重,全市耕地面積銳減。
1濟寧市水土資源概況
水土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最基本的物質條件,是生態系統中最活躍和影響最廣泛的因素,是農業發展的基礎。同時,水土資源又是有限的自然資源,因而水土資源的持續利用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條件和保障。
1.1濟寧市水資源現狀
1.1.1濟寧市水資源總量
濟寧是山東省淡水資源最豐富的地區。微山湖水面1,260km2,是全國十大淡水湖之一,儲水量達30億m3。另有豐富的地下水資源,淡水資源占全省的1/6。濟寧市屬南四湖水系,境內河流眾多,流域面積50km2以上的河流共91條,總長度1,516km,均流入南四湖。
土地可持續利用論文
論文關鍵詞:土地沙漠化防治
論文摘要:沙漠化已成為我國北方地區一個重大的環境和社會經濟問題。土地利用的方式和程度是沙漠化發展或逆轉的主導因素。
一、土地的沙漠化
沙漠化是在干旱、半干旱及部分半濕潤地區由于人類不合理經濟活動與自然資源環境不相協調所產生的以風沙活動為主要標志的土地退化。我國北方沙漠化的發生發展伴隨著人類的文明歷史,而且尤以近一個世紀以來的發展速度為最快。沙漠化過程使土壤的風蝕—風積作用加劇,破壞了土壤的理化性質,降低乃至喪失了土地生產潛力,并使自然環境趨于惡化,給國民經濟造成巨大損失,也嚴重影響廣大農牧區人民生活水平和生存環境。
二、沙漠化的發展趨勢
我國北方的土地沙漠化過程按其發生性質可以分為沙質草原沙漠化、固定沙丘(沙地)活化和沙丘前移入侵
資源可持續利用管理論文
6月17日一24日,江主席視察黃河,令所有資源、環境工作者振奮,通過對這條河流的調查、研究和分析,向我們提出了一個發人深省、極其重要的戰略問題。以什么樣的資源、環境與生態觀點來分析問題,才能通過科教興國,走人口、資源、環境與生態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道路。教育觀、科學技術觀、資源、環境與生態觀既是世界觀的一部分,又是落實十五大精神的理論基礎,是我們迎接21世紀的基本戰略。為落實十五大的方針,切實制定各項具體政策,在三講學習的熱潮中,有關部門展開了熱烈、深入的討論。科技部門提出了知識創新的科學技術觀;教育部門提出了素質教育的教育觀。什么是我們的資源、環境與生態觀呢?資源的持續利用就是我們的資源、環境與生態觀。作為一名資源工作者,由于工作關系,自90年代以來,我一直在國內外進行研究探討,現在僅把初步想法寫出,求教于各界。
資源是人類可能利用的自然界的物質;環境則是資源的狀態;而生態就是自然界中各種資源之間的相互關系。可持續發展的資源觀就是資源的持續利用。通過資源的合理開發、節約使用、防治污染,保護環境,維護生態系統的動平衡,實現可持續發展。
一、資源的持續利用觀
資源就是人類可能利用的自然界物質。這里有必要做兩點說明:首先,按國際慣例,目前講資源是指自然資源,不包括信息資源、技術資源和人力資源等。其次,自然界是指客觀世界,而資源則是指人可能利用的自然界的部分,因此,資源將隨著人對自然界利用的廣度和深度而發生變化。
地球上的自然資源有億萬種,從可持續發展的利用觀來看,可以分為土地資源、水資源、森林資源、草原資源、礦產資源、能源、海洋資源、物種資源、氣候資源和旅游資源十大類。這里又需要做兩點說明,首先,能源與多種資源互融,但按國際慣例列為一種;其次旅游資源則包括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在分類學上有交叉。同時,從對可持續發展的支持來看,對資源又有一個意義重大的分類,就是可再生資源與不可再生資源。對可再生與不可再生資源的分類又有其相對性、可變性與多重性。相對性表現在如煤、鐵和石油等礦產在人類經濟發展的長周期內(如10個世紀)是不可再生的。可變性表現在生物資源是可以再生的,而生物資源的根源物種資源迄今為止又是不可再生的;然而在未來人類又可能克隆已經滅絕的物種。多重性表現在水資源中的大氣水、地表水和淺層地下水是可以再生的,而深層地下水又是不可再生的。上述按類別和性質的分類為人類可持續利用資源提供了認識基礎。(見下表)
不可再生可再生
土地生態經濟與土地資源持續利用研究
摘要:本文就主要針對土地生態經濟系統的構成來展開了探究,同時綜合的對土地生態經濟系統與土地資源持續利用之間的關系進行系統化的闡述,從而確保兩者可以實現雙贏和共同發展。希望通過本文的探究,能夠為相關的人員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土地生態經濟系統;土地資源;持續利用
土地生態經濟系統是確保土地資源持續利用的基礎,在土地生態經濟生產力的作用下,土地資源才能夠實現持續利用,而在土地資源持續利用中,也會使得土地生態經濟系統得到相應的轉變。可以說,土地生態經濟系統與土地資源持續利用之間有著明顯的聯系,兩者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下面本文就主要針對土地生態經濟系統與土地資源持續利用的關系進行深入的分析。
1土地生態經濟系統的組成元素
1.1生態圈
所謂的土地生態經濟系統,就是由人工掌控的土地經濟系統與土地生態系統兩者結合構成的。地球是由生態圈所構成的,其生態圈總共分為5個部分,在地球的表面,各個區域的氣候環境有著明顯的不同,這樣就會形成不同的生態系統。土地是生態系統的一種,其中子系統主要包括林地、礦地以及園地等。在所有的生態系統中,土地生態系統位于較高層次。從人類出現開始,土地自然生態系統就是人類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資源,人們就開始人為的對土地資源實施利用和干預。而在社會高速發展的前提下,農業以及畜牧業的出現和發展,使得人類活動相應的增加,對土地資源形成了過分的利用,導致水土流失狀況的出現,隨之而來的就是各種生態問題,土地生態系統遭到了嚴重的破壞。
林業資源保護利用及可持續發展探討
自然保護區是我國主要的林業資源所在區,加強對林業資源的保護與合理利用工作是實現自然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不僅能有效實現對自然資源的保護,對實現生態平衡發展也有著重要意義。但對當前的林業資源保護工作來說,依舊存在著許多的問題與不足,影響了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實現。當前自然保護區中的林業資源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壞,為避免破壞現象更加嚴重,相關部門應不斷加強資源保護與利用、制定更加完善有效的應對策略。
1林業資源保護利用工作的重要意義
可持續發展戰略是面對全球資源問題的重要舉措,而實現林業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是該戰略工作中的重要內容,我國也在此基礎上制定了合理的相關策略。林業資源本身也是生態環境中的重要組成成分,不僅是優化環境關鍵,同時還為人類的正常生產活動提供更多的再生資源,所以保護與合理利用林業資源對進一步推動可持續發展是十分重要的。另外,有針對性地制定與實施保護措施,還能為推動林業資源多樣化與多功能化發展提供助力。所以,實現林業資源保護利用工作,對于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有著重要意義。
2當前林業資源保護利用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雖然國家相關部門已經為實現林業資源保護制定了相應的實施措施。但就當前的保護與利用工作開展的實際情況來看,依舊存在著許多的問題與缺陷,林業資源正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壞。其中,林業資源中的鳥類資源所遭受的破壞與影響最為突出,而大量的生產噪聲等是造成鳥類資源破壞的主要原因[1]。對于林業資源本身來說,當前的過度放牧形式導致林業資源被大量破壞,生態平衡發展受到威脅,這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鳥類棲息地,進一步對林業資源中的鳥類資源造成影響。另外,相關部門在進行林業資源開發與利用工作時,所依靠的觀念理論依舊處于發展初期,難以適應現代化發展的需求,或相關措施的開展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同時,部分政府部門在開發與利用資源的過程中,僅依靠經驗或模仿,過度重視該工作經濟效益的體現,在實際工作過程中忽略了與實際情況結合的重要性,過度或不合理地開展資源開發工作,不僅導致實際工作與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偏離,同時還使該區域的生態平衡遭到破壞。部分林業資源管理部門在開展相關資源保護與利用工作時,沒有嚴格遵循相關制度與標準,也沒有根據實際情況科學地制定相關工作計劃,導致實際工作開展存在一定的混亂。另外,我國當前的林業資源管理工作主要是通過林業、農業、畜牧業三個部門共同參與管理來實現工作的,這不僅可能會導致管理工作的互相推諉而造成的管理缺失,同時還會增加管理工作的混亂程度,對林業資源的可持續發展造成限制。此外,在實際的工作中,相關部門與工作人員往往單方面注重經濟效益,沒有切實地綜合考慮經濟效益與生態平衡,導致工作效益低下。
3林業資源保護利用工作的相關措施
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立法研究論文
[摘要]:實現長江流域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關系到長江流域和整個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本文從目前長江流域水資源的危機和立法現狀談起,闡述了制定《長江法》和完善長江流域水資源保護法律制度體系的必要性,初步建構了其體系,從管理體制、水權交易、污染防治等方面提出了立法建議。
[關鍵詞]:流域管理,水資源保護,水權交易,《長江法》
近年來,長江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和環境保護現狀令人擔憂,已經出現了因不合理開發利用長江流域水資源而嚴重影響整個流域乃至全國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國內許多專家、學者紛紛建議制定《長江法》,如中國社科院法學所的馬驤聰先生曾撰文呼吁應“研究制定專門的《長江法》,對流域的開發、利用、保護作出全面系統的法律規定”。1999年末,《半月談》等多家新聞刊物先后登載了“全國人大正醞釀制訂《長江法》、《黃河法》,以保護長江、黃河流域的生態環境”的消息。2002年8月29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對《水法》進行了修訂,明確了流域管理與行政區域管理相結合的管理體制,流域管理的地位和職責,進一步為《長江法》的制定提供了法律及理論基礎。
一、長江流域水資源可持續利用進行立法的必要性:
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是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水資源既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不可替代的自然資源,又是生態和環境的基本要素。長江流域地處亞熱帶,降水充沛,是我國水資源豐富地區之一,良好的水資源條件為長江流域的發展提供了自然物質基礎,長期以來,長江流域的農業、工業、商業、文化教育和科學技術等方面都是我國最發達的地區之一。長江流域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可定義為: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求能力構成危害的水資源利用方式,不僅指長江流域水資源作為生產資料的開發、利用、節約、管理,還包括作為環境價值的水環境保護,防治污染,防治水害等。長江流域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是長江流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一)長江流域水資源面臨嚴重危機:
濕地保護與可持續利用的經驗啟示
米埔保護區利用豐富的紅樹林和鳥類資源開展旅游。通過旅游開發,在保護區內對香港公眾、特別是香港中小學生開展環境教育。米埔保護區每年還為數千海外學者和觀鳥者提供研究和考察的機會。此外,米埔保護區每年為中國大陸和東南亞濕地管理和保護人員舉辦12期濕地管理培訓班。據估計,米埔保護區每年這部分收入達1000~2000萬港元。米埔保護區嚴格按照立法局和相關部門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法令、以及保護區管理部門制定的保護區管理計劃和員工管理守則進行管理。為加強濕地保護管理工作,米埔保護區還專門成立了管理委員會。管理委員會由保護區管理人員、大學專家、觀鳥會代表、政府代表和當地漁民代表組成,用來監督保護區管理計劃的制定和執行情況,協調保護區和周邊社區的關系。基圍養蝦也是米埔保護區利用濱海濕地進行濕地可持續利用的范例。基圍是米埔主要的生態環境類型,基圍養蝦是指基圍通過通海水流閘口來控制進水和排水,來養殖和收獲魚蝦的方法。米埔基圍蝦的養殖方式采用傳統生態養殖方式,即蝦苗從后海灣納入,然后靠潮汐帶來的食物和內在的紅樹林食物鏈向基圍蝦提供養分。米埔保護區通過基圍養蝦和其他生態經營大約每年有900~1000萬港元的經濟收入。米埔保護區開展生態旅游和環境教育,不僅為保護區的保護工作提供了經費來源,而且還宣傳了保護區,提高了公眾的濕地保護意識。通過制定并成功執行一系列可行性強的條例計劃、實施可持續的管理措施,以及發展現代農業,米埔保護區的濕地不僅得到了有效保護,還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收日本日光國家公園中的尾瀨沼澤是全日本海拔最高的沼澤濕地,總面積6000hm2,以其優美而多種多樣的高原沼澤植物而聞名。這片沼澤濕地的一半屬于政府,另一半屬于一個私人電力企業。近來游客持續增加給公園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由于游客的踐踏和為旅游者汲干的河、湖出現了濱海化,一些特有的脆弱植被幾乎受到了毀滅性的威脅。因此日本環境廳會同林業廳、地方政府、土地所有者、旅店老板和博物學家,召開一系列會議,商討解決方案。最后確定采取以下優先措施:將私人經營的旅店數量限制在16個,床位限制在2300個;控制洗浴用水并禁止用肥皂等洗浴用品;在沼澤上修建木板路,并設置標牌以防游人誤入濕軟沼澤;修建污水處理池,恢復植被;增加管理人員和翻譯人員的數量,加強自然保護宣傳工作。另外,為更嚴格有效地管理這一地區,參與公園管理的3個地方政府機構建立了一個公共社團。該社團由縣、市、鎮、村、電力公司和其他相關的商業企業資助,協助環境廳管理這一地區,主要提供清掃公園旅游點、收集垃圾、為游客引路并監督其行為、提供翻譯服務,修理維護各種設施及開展科學研究等支持和服務。日本日光國家濕地公園的管理經驗指出,為確保濕地公園的自然資源得到合理保護,必須對其施以適當的管理。政府、科學家、公眾及當地社區之間的合作是濕地公園或保護區有效管理的重要條件。密西西比河三角洲是一個重要的生態地區,它包括1.2萬平方公里海岸濕地,美國40%的鹽沼位于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密西西比河三角洲也是一個重要的經濟區,包括重要港口新奧爾良。由于人為更改入海河道、破壞城市外圍大片海邊灘涂,以及在靠近港口的海邊興建石化企業,使得“卡特里娜”颶風的到來曾經為新奧爾良帶來了史無前例的災難。為保護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的濕地資源,美國正在執行為期15年的墨西哥灣和密西西比河口濕地的動態監測研究等,這項研究具有定時、定量的特點,能周期性地采集系統數據,使得密西西比河口的部分濕地已利用河水的漲落實現了人為控制。為儲備能源和防止海域和濕地污染,美國墨西哥灣的大片油井都已被封閉。美國還加強了濕地保護立法工作,規定每占用部分天然濕地,必須造出相同面積的人造濕地予以補償。濕地可以通過各種方式提供能源,最普通的就是水電、薪柴和泥炭。但是,濕地能源的開發也有很大的負作用。譬如,泥炭是一種不可再生的資源,不可持續的開采會導致資源快速消耗,泥炭開采也會毀壞泥炭濕地及其價值。為高效利用并保護泥炭資源,在開發泥炭資源的同時,應確保將開采對濕地的影響降到最低。德國在開采泥炭的同時,大力開展泥炭與泥炭地利用研究。一大批新型泥炭產品被開發出來,新型農業、園林和花卉業的泥炭復合肥料效果比以往同類產品更好,用于環保、工業、農業和醫療衛生的新型泥炭產品的質量也明顯提高,從而減少了資源浪費。性能更好的泥炭開采與泥炭生產機械設備不斷問世,提高了工作效率。泥炭地利用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果,特別加強了采后泥炭地和人類活動過程對泥炭性質的影響及其機制研究。
濕地資源的保護、利用和管理是一個有機整體。在濕地保護、利用與管理中,要克服重視利用疏于管理的思想,實施優先保護、持續利用、適當恢復的方針,一方面,在那些濕地已受到人類干預而嚴重改變的地區,要采取措施恢復和重建濕地生態系統;另一方面,對保存尚較為完好的濕地,應首先考慮保護,在充分了解濕地生態特征、論證開發利用可行性的基礎上,進行合理、適當的利用。有效的濕地保護離不開科學的規劃。應將濕地保護與合理利用納入土地利用、生態治理、資源恢復、水資源管理、河流流域與海岸帶管理以及相關的環境問題管理的規劃之中。要將濕地開發與利用的負面影響控制在資源環境的可承受限度,達到并維持自然資源與環境的可持續性。要在充分調查濕地資源的現狀、問題的基礎上,科學制定濕地的保護規劃,依據自然保護區的區劃原則,將濕地劃分為三個功能區域,即核心區、緩沖區和實驗區,并對不同功能區域采取相應的、有區別的保護措施。在濕地保護核心區,嚴格保護濕地資源及濕地生物資源。通過建立濕地保護區和合理利用示范試驗區,使濕地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以及濕地獨特的生態系統受到有效保護。此外,還需要采取建立鳥類投食點、優化野生動物棲息環境、以及建設鳥類人工繁殖基地等必要的人工措施。通過生態恢復項目的規劃與設計、生態恢復技術的采用與恢復工程的實施,以及生態恢復過程的監控等實現濕地生態恢復與重建,主要方法有:選擇有代表性的退化濕地,建設退化濕地恢復、重建示范區;通過疏挖河道、修建與擴深池塘,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恢復原有的地質環境;對于部分環境已經發生根本改變的地點,可以從其它濕地搬運濕地土壤來恢復其土壤基質,通過本地植物的移植加快植被的形成與恢復過程。在濕地保護實驗區,改變原有的以高強度物質輸出、土地開墾為主的開發利用方式,代之以輸出生態系統服務為主的綠色產業、生態產業,發展生態旅游、生態農業等,同時在開發利用中針對區域特點,采取因地制宜的開發措施。打造濕地生態旅游業。加強生態旅游者及其市場需求的研究,做好濕地旅游資源的調查和統計,科學制定濕地生態旅游規劃,開發適宜的旅游產品。建立科學、高效的濕地生態旅游區管理體制,在旅游開發過程中保持區域獨特的自然生態系統,并且重視當地居民的生態旅游參與。改變粗放式的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發展現代的、無公害的和集約化的濕地生態農業。濕地生態農業具有產業發展綜合性、地區分布多樣性、資源利用高效性和改善生態環境持續性等優勢。應針對河流、湖泊、水庫、沼澤和稻田等不同濕地的特點,因地制宜,確定不同的濕地生態農業開發模式。建立濕地生態農業示范區,繼續探索濕地生態農業發展之路。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泥炭的開發利用,在開發過程中保護好沼澤地表草皮層,待采完泥炭后放回地表,以恢復濕地景觀。制定泥炭開采規劃,把濕地泥炭開發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結合起來,從保護濕地生物多樣性出發,采用合理的開發方式,規范人類開發利用濕地泥炭資源的行為,使人類開發行為不破壞生態環境,并提出切實可行的保護和補救措施,以使濕地面積不縮小、質量不下降、生態環境功能不喪失,生物多樣性不減少,從而實現濕地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利用。政府部門應提高濕地科學研究的意識,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合作,就全局性和整體性問題、重點問題、難點問題以及矛盾突出的問題設立研究課題,吸引高水平的科研團隊攻關研究,使研究成果成為濕地保護與利用決策的依據。研究側重在建立濕地生態系統監測評估體系,建立濕地數據庫,加強科研和生態監測,建立各種自然資源的基礎檔案,開展濕地生態系統組成、結構、功能、演變趨勢研究,開展定位觀察研究,了解和掌握主要生物種群的特征、棲息繁衍的生態環境條件及其變化之間的關系,開展濕地資源開發利用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以及人類活動對濕地的影響研究。同時,為了更好的保護和利用我國的濕地資源,必須加強濕地研究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公眾和決策者對濕地重要性的認識和觀念的轉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濕地保護的有效性和濕地合理利用的水平。必須通過一系列強有力的宣傳教育工作,形成有利于濕地保護的良好氛圍:對政府主管部門和有關領導進行濕地保護和利用的相關知識的培訓,以便在濕地保護與利用決策中能夠科學決策、舉措得當;依托濕地自然保護區和濕地公園的諸多有利條件,建立游客教育中心,強化濕地保護區和濕地公園的宣傳職能;建立濕地管理人才和公眾教育培訓基地,提高濕地管理人才的專業技能及公眾的生態保護意識;采取針對性的宣傳教育與培訓措施,通過“濕地日”、“愛鳥周”等形式,并借助電視、廣播、報紙和網絡等媒體的廣泛宣傳,提高公眾的濕地保護意識,并促使其轉化為實際行動。
本文作者:楊倩工作單位:環境保護部環境保護對外合作中心
水資源保護及可持續利用方法
摘要:伴隨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業對水資源的需求不斷增加,工業發展和城市發展導致水資源分配競爭加劇。為此,必須確定與水資源保護相關的主要問題,以尋求有效的解決辦法。政府部門、社會企業和個人應共同努力,提高水資源保護效率,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建設資源與環境合理利用的社會。
關鍵詞:水資源保護;可持續利用;方法分析
我國水資源分布不均,與土地資源并不協調,許多地區存在地下水位下降和河流干涸現象,可能進一步導致國家水資源短缺,對社會發展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因此,現階段迫切需要解決水資源浪費和污染問題,加強水資源保護,但我國水資源保護目前存在一些問題,對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產生不利影響。所以,本文將對水資源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進行詳細介紹,分析目前存在的問題,提出水資源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的有效措施。
1我國水資源的特點
1.1水資源有限且可再生
水蒸氣與空氣中的塵埃或微粒結合,在光合作用下,當水不能承受重力時就會產生降雨。地表水體在地下水中循環一段時間,有利于地下水的凈化和再生。
土地整理促進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探討
摘要:土地整理是指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對農田、水資源、公路、樹林以及村落進行綜合整治,以提高耕地質量,增加可利用的耕地面積,從而改善農業生態條件和生態環境的一種主觀行為。本篇文章將針對如何加強土地整理展開研究,進一步闡述土地整理工作對促進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意義。
關鍵詞:土地資源;整理;可持續利用
1前言
近年來,我國對待各方面發展的要求都要以可持續發展為目的,而資源又是可持續發展的源泉。由于國家經濟飛速發展,建筑行業不斷擴大建設規模,導致很多農用耕地被大量占用,影響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基于此,我國應對現有的土地資源進行土地整理工作,展開充分的調查和統計,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要求,結合國家土地使用現狀,采取經濟調控、法律規范、技術支持等必要手段,調整土地利用結構,重新分配土地資源,從而提高土地使用率和產出率,促進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進而促進國家經濟可持續發展。
2我國土地資源情況概述
據完全統計,截止2015年末,我國的農用地面積近65000萬公頃,其中農用耕地面積近11350萬公頃,約21億畝,田園用地近1440萬公頃,林地近25300萬公頃,牧草地近22000萬公頃;建設用地近3900萬公頃,包含城鎮、鄉村礦產用地近3150萬公頃。
城市中水資源持續利用現狀思考
1.錫林浩特市基本概況
1.1地理位置
錫林郭勒盟位于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北與蒙古人民共和國交界,南與河北為鄰,西與烏蘭察布盟毗連,東鄰西烏珠穆沁旗,南與正蘭旗相接。東南與赤峰市的克什克騰旗接壤,西與阿巴嘎旗,北同東烏珠穆沁旗為鄰。錫林浩特市是錫林郭勒盟政府所在地,地處祖國的北部邊疆,位于內蒙古的錫林郭勒盟中部,南距北京市620公里,西距呼和浩特市625公里,東距赤峰市400公里,北距中蒙邊界200公里,東經115°13′——117°16′,北緯43°52′——44°52′。
1.2地形地貌
錫林浩特市市區地勢南高北低,北部為平原的波狀平原,海拔1000米左右,南部為低山丘陵,海拔1300米左右。錫林河縱貫中部,形成河谷沖積盆地,間有不均勻沼澤。盆地最低海拔920米左右,市區位于河谷盆地,周邊低丘環繞,地勢較平坦,北倚敖包山,錫林河流經市區西部。
1.3氣象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