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2 23:25:2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成為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再談廢品不能成為商品

我們的拙文《廢品不能成為商品》在《政治教育》1996年第8期發表后引起了人們的關注,這正是我們所期望的。貴刊在1997年第1~2期合刊中,刊載了《廢品可以成為商品》(以下簡稱“可”文)一文,對拙文的有關論點提出質凝,我們認為有必要進一步闡明自己的觀點,以克服在這個問題上存在的混亂思想。

在《廢品不能成為商品》一文中,我們首先指出了理解這一問題的原則。高一《思想政治》(上冊,11頁)指出:“使用價值和價值是商品的兩個基本屬性(也叫兩個因素)。它們共同存在于商品統一體中。一種東西如果沒有使用價值,即或在它上面付出大量勞動,也不能形成價值,因而不是商品。……一種東西要成為商品,它必須既有使用價值又有價值,二者缺一不可。”可見,沒有使用價值的東西,就不會有價值,這樣的物品是不會成為商品的。那么,廢品是一種怎樣的物品呢?我們在這里借用一下“可”文所下的有關定義:“廢品是指在生產中未能實現預定使用價值和由于自然、人為的原因而喪失了特定使用價值的物品。”這種“預定使用價值”或稱“特定使用價值”,同經濟常識中所講的使用價值是一回事。否則,“一種東西如果沒有使用價值”這個假定就不存在了。我們承認一種商品可以有多種不同的使用價值,但我們購買商品,都與特定的使用價值相聯系,特定使用價值的喪失,商品就不成為其商品了。例如:某廠生產的保溫瓶如果嚴重破碎,我們就可說它失去了應有的使用價值,人們就不會當做商品購買它。我們認為作為保溫瓶廠也并不是為了給廢品站提供商品,或為了給玻璃廠提供原料而生產保溫瓶的。我們強調要大力發展的商品生產,都是指具有特定使用價值的商品生產,而不是喪失其特定使用價值的廢品生產。

我們在《廢品不能成為商品》一文中有這樣一段話:“所謂廢品就是指沒有用的,失去了使用價值的物品,使用價值不存在了,價值也就必然消失了。”“可”文指出這段話有三個方面的漏洞,現在讓我們再來分析一下三個“漏洞”。一是說對廢品內涵的揭示不準確。我們查了《現代漢語小詞典》,它對廢品一詞作了這樣的解釋:“破的、舊的或失去原有使用價值的物品。”在這里看不出我們對廢品的解釋有何不妥。二是說從廢品失去使用價值推出“價值也就必然消失了”不合情理。“可”文是這樣說明“不合情理”的:在生產中報廢的熱水瓶,沒有“保溫”這一使用價值,花費在它上面的勞動就是無效勞動,不能算勞動,也就不能形成價值。我們承認這話是正確的。但還有另外的情形,當某種商品在使用了一段時間后其使用價值才喪失的,隨著使用價值的喪失,是否可以說“價值也就必然消失了”?我們認為是完全可以這樣表述的。因為,耗費在這種產品上的勞動,已經被社會承認了,即它形成了價值,只不過隨著價值的物質承擔者——使用價值的損壞而失去了存在的物質基礎,凝結在商品中的價值就隨之消失了。三是如果從一般意義上講“使用價值不存在了,價值也就必然消失了”也不妥當。在這里,“可”文援引了馬克思的話:“生產資料在喪失自己的使用價值的同時并不喪失價值,因為它們通過勞動過程失掉自己原來的使用價值形態,實際上只是為了在產品上獲得另一種使用價值形態。雖然價值存在于某種使用價值中是很重要的,但是商品的形態變化表明,它存在于哪一種使用價值中是沒有關系的。”(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208~209頁)“可”文作者引用經典作家的論述,在這里絲毫無助于說明我們的問題,反而暴露了作者理解問題上的隨意性。首先,馬克思在這里講的是生產過程,而我們講的是消費過程結束之后。其次,我們講的“價值消失”是針對某個特定的商品而言。例如:一臺價值10萬元的機器,假定每年的折舊費是一萬元,那么10年后,其價值就全部轉移到新產品中去了。如果這時該機器報廢了,仍可以把它賣給廢品收購站,這個過程也并不違背價值規律,因為收購站并不是當做商品來購買該機器的。再次,我們講的使用價值不存在了,價值也就必然消失了,是按廢品的定義表述的,是同廢品概念聯系在一起的。“可”文作者斷章取義,把這句話拿來與馬克思在另一個意義上講的話對照,是不嚴肅的。

我們在《廢品不能成為商品》一文中為了說明廢紙沒有價值,因此也就不是商品的觀點,作過這樣的表述:“廢紙的價格并不是由原先生產這些紙所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而是由這種比較效益的差別決定的,即廢紙價格加制成紙漿的費用不能大于購買木材的價格加制成紙漿的費用。”“可”文就這一點提出責難:在這一表述中,廢紙的價格到底是怎樣決定的,大概誰也看不懂。接著,作者指出:“廢紙作為再生紙的原料,凝結了人的過去勞動,含有勞動產品成分。當廢品站收購廢品時,就以生產紙品原料所需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決定廢品的價格。”對這段話可以這樣理解:廢紙價格是以生產紙品原料所需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我們在講商品的價值時,都是指凝結在商品本身中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而凝結在他種商品中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并不能成為此種商品價值的決定因素。

“可”文在最后引用了我們的這樣兩句話:“紙幣沒有價值,因此就不是商品。”“生產紙幣所耗費的勞動與票面額所代表的價值是兩個不相等的量,相比之下,紙幣本身所耗費的勞動量微乎其微,可以忽略不計。”并指出我們陷入了兩難境地。對于這種批評,我們想舉一個科學史上的例子就足以說明。伽利略在比薩斜塔做自由落體實驗時,讓兩個不同重量的鐵球同時下落,最后同時落地,并由此得出結論:在沒有阻力的條件下,不同質量的物體都是按相同的重力加速度下落。在這里,空氣對鐵球的阻力顯然被忽略了。一方面空氣的阻力是個客觀存在,另一方面忽略它并不違背科學研究的原則,伽利略是否也陷入了兩難境地?其實,“可”文也是一面承認紙幣沒有價值,一面又承認生產紙幣耗費了大量的勞動。

倒是“可”文本身存在著一個無法克服的邏輯矛盾。例如:一面說“在生產中報廢的熱水瓶,沒有‘保溫’這一使用價值,花費在它上面的勞動就是無效勞動,不能算勞動,也就不能形成價值。這類廢品本來就無價值可言……”一面又說,“廢品可以成為商品”,這樣一種既沒有價值,又沒有使用價值的廢品是怎樣在“可”文的魔術盒里變成商品的呢?這確實“誰都看不懂”,恐怕只有作者自己懂得了。

查看全文

我幸運成為教師

在二十五年前,在我的父親的攛掇下,選擇了老師這一富有榮譽而光榮而神圣的職業。而今的我,已成長為一名中學高級教師,在三尺講臺上綻放人生的光彩,收獲著為師者的幸福。

我永遠記得1984年的那個夏天,那個讓我實現了由學生向先生跨越的美麗季節!當時我還是一個年齡不滿二十的大姑娘,帶著憧憬,滿懷希望,背起簡單的行囊,回到我的母校,走進了鄉村的初中課堂。在那里,我感受了初為人師的困惑,也品嘗出傳道授業的艱辛,還體驗到了鄉村教師的清苦。但是,還是在那里,我編織著自己五彩的夢想,探尋教書育人的真諦,詮釋為人之師的涵義,把自己有限的智慧和無限的情愛注入了鐘愛的事業和可愛的孩子,收獲著一個又一個燦爛的人生季節,演繹著一個又一個精彩的人生故事。

我幸運,我是一名老師。

從教以來,我努力實踐著教書育人的理想,大膽探索,不斷創新,追求課堂教學的美好境界,因此形成了自己較為獨特的教學風格。在教學中,我一直追求師生平等的和諧課堂,堅持以人為本的育人觀,把發展學生的能力作為教學目標,把培養健康向上的生命個體放在首位。于是,我時常摸索出一些既符合教學規律,又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如親切的“談話法”,巧妙的“點撥法”,“示例引導法”等。在具體的教學設計中,我善于吸收先進的教研成果,向教育界的先賢學習,向教學能手討教,真正讓學生有所獲,讓自己的教法行之有效,做到教學相長。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我多次參加了荊州市余映潮老師主持的“初中語文整體閱讀教學設計”的課題實驗,并主講了示范課《傻二哥》(獲優秀教研成果獎),還寫了《整體把握局部裁剪》《淺談提問的坡度》等實驗論文,先在荊州市教育年會上作交流,后登載在《中小學繼續教育》上。1991和1992年先后兩次參加縣青年教師優質課競賽,分別獲二等獎和一等獎。在湖北省歷次作文大賽中,我輔導的學生有多人次獲省市級獎,所任學科的學生整體水平良好,時常在同級同類學科中領先,深受學生家長及各級主管部門的好評。XX年,我被評定為“荊州市首屆青年骨干教師”,同年當選荊州市第二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98年,我參與了武漢蔡甸區“讀式”模式實驗,寫了《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培養和激發》《創設語文學習的環境》等論文,后入選《全國基礎教育論文集》。近年來,我又積極投身新課程改革實踐,嘗試多種課型的教法,有單元綜合課,詩歌聯讀課,作文訓練課,專題復習課等。XX年,我和學校語文組成員一道試驗了“洋思模式”,兩年來,我們反復摸索,多方實踐“一課一練”,本人幾次講授公開課作示范引導,得到同行的認可和學生的喜愛。其中由我設計的“詩歌聯讀課”《行路難(其一)》,在全縣援教活動中用多媒體作了展示,教學效果良好,我又一次得到了上級組織的肯定和同事的贊譽。

查看全文

讓注意細節成為習慣

讓注意細節成為習慣

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良好的習慣是走向成功的關鍵。養成注意細節的習慣能使我們戒除粗枝大葉的毛病,工作才會一絲不茍地去做,生活才會認認真真地過。只有注意細節,才能及時發現問題;只有注意細節,才能有效地解決問題;只有注意細節,才能使追求完美成為可能;只有注意細節,才會有成功的天使青睞我們。

而要想讓注意細節成為習慣,首先得清楚什么是習慣。那什么是習慣呢?習慣就是堅持!久而久之就成為習慣。只要在注意細節上持之以恒,就會使注意細節變得習以為常。而要想時時刻刻地注意細節,就得從觀念上重視細節。“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說的就是態度問題,我們不能因為問題或者錯誤小就忽略它,也不能因為作用或效果差而放棄它。要認識到小問題也會造成嚴重后果,很小的成效也能促成大的成功。滴水可以穿石,星星之火亦可燎原。

在思想上我們要追求完美。先人曾告誡我們“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可見注意細節是何等重要。因此我們要徹底和“大概、差不多、可能、基本上”等模棱兩可的詞匯告別。“精、準”應當是我們工作上的標尺。做到了這點,我們就會主動地去尋找和發現可能出現的問題。就會積極認真地投入到看似平凡普通的工作中,在平凡中做出不平凡的業績,在普通中干出不普通的效果。正所謂細微之處見功夫——尋找問題,我們不能放過蛛絲馬跡;解決問題,我們更不能夠疏忽大意。對已出現的問題,我們要做到亡羊補牢,對可能出現的問題要做到防微杜漸。

在行動上,我們要分清主次,抓住重點。這里要指出的是——抓重點,并不等于不要細節。相反,只有抓住重點,才能在細節上去偽存真,才能有效地注重真正的細節。做任何事情都有先后和主次之分,什么事情應當先做,以怎樣的方式去做,在大腦里要有一個清醒地認識。哪些是細節,哪些可以忽略,在心里也要有個是非標準。那種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工作方式只能使事情變壞。

當然,成功不會一蹴而就。注意細節也不能夠靠一時心血來潮。那種“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作風,只能使注意細節流于形式,最終成為茶余飯后的笑談。人們常常說做事情要循序漸進,其實說的也是一個注意細節的問題。只有把一件事情規劃好了,按照預先制定好的計劃一步步地前進,成功就會向你招手。俗話說得好,“欲速則不達”,不注重細節而一味追求速度,正是成功之大忌。磨刀不誤砍柴功,注意砍刀是否鋒利的細節,才能有效地完成砍柴的任務。

查看全文

讓寫作成為期待

內容提要

在教學中,常聽到不少學生說怕寫作文,究其原因,當然有學生學習習慣不好、知識積累不豐、語言表達能力較差等主觀原因,但也不能忽視我們教師在作文教學中過分地強調寫“好”,即對學生作文的要求不合實際等客觀因素。

我提倡,作文教學要貼近學生實際,在作文批改與講評中要善于發掘學生作文中的“閃光點”,多給予肯定和表揚。作文講評課要少“揭短”,多表彰,使學生像期待參加表彰會那樣地期待寫作,期待寫作講評課,以此培養學生們喜歡寫作,樂于寫作,甚至期待寫作的興趣。

關鍵詞

多發掘優點多肯定表彰形成心理期待

在學校里,不少學生都反映怕寫作文,不愿意寫作文,為什么呢?究其原因,其中自然有學生自身的因素,諸如知識面狹窄,生活積累不多,語言表達能力不強等等,而更主要的,我認為,還是由于老師對他們作文的要求過高造成的。在教學中,由于我們對學生作文的要求過高,使學生們在學習寫作的過程中,看到的往往都是自己的缺點與不足,體驗到的大多是失敗與沮喪,久而久之,學生們的寫作興趣自然就會越來越淡,從而越來越不喜歡寫作,越來越懼怕寫作了。

查看全文

讓學習成為責任

世界上沒有一個政黨像我們黨這樣強調學習。從、鄧小平到,都有許多關于學習的精彩論述。同志發出了建立學習型政黨、學習型組織、學習型社會的偉大號召。與許多同志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總有那么一些同志沒有把學習的事兒處理好,對此,習最近概括指出:有些黨員干部不思進取、碌碌無為,不愿學;有些黨員干部熱衷應酬、忙于事務,不勤學;有些黨員干部裝點門面、走走形式,不真學;有些黨員干部心浮氣躁、淺嘗輒止,不深學;有些黨員干部食而不化、學用脫節,不善學。這種情況聽起來讓人感到痛心,也感到著急。

與過去比,現在領導干部的學習條件不知好了多少倍。黨的組織不時邀請名人大家來作報告,送教上門讓我們學;單位訂報紙雜志發圖書資料,免費讓我們學;干部教育培訓院校每年都辦好多班,脫產讓我們學;自主選學正在試點并逐步推廣,讓我們想學什么就能學什么;如果想在職讀個學士、碩士或博士學位,機會也多的是;電腦、互聯網、電子書、3D手機等現代科技成果為我們創造了極大的學習便利。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學習呢?不學習,真對不起黨號召我們學習時的苦口婆心,對不起想方設法安排我們學習的良苦用心。我們應當盡快實現五個轉變。

首先,變“不愿學”為“酷愛學”。怎么變呢?多想想學習的好處:學習就是充電,電足了,眼界闊、思路多,工作順手,政績顯著;學習比喝酒健康,比打牌高雅,比喝茶聊天虛度時光能更好地熏陶后代;比不學無術更能引領下屬,比上歌廳下按摩房更能有效地躲避糖衣炮彈……想來想去,就會認定:在一定的可利用的閑暇時間內,做什么都不如學習好。想著想著,不愿學的情緒就漸漸弱了,想學習的愿望就漸漸強了。學到了甜頭,嘗到了好處,學習就更帶勁、更自覺。久而久之學習就成了一種生活,就成了一種追求,就成了一份責任。

其次,變“不勤學”為“經常學”。領導干部的確工作忙,應酬多。不應酬,不現實;不應酬,過不去。比如,領導來調研,你陪不陪同?檢查組來檢查,你迎不迎接?重要部門科長來了你出不出面?外地同行、黨校同學來了,你接不接待?大客商來了,你接不接洽?重大項目簽約開工,你出不出場?而且,一年到頭,有多少領導、多少檢查組、多少重要部門、多少客商、多少參觀考察、多少同學輪番來啊!誰也不可怠慢。機關干部受這類困擾可能少一點,地方領導差不多都是如此。一個地方人來是好事,就怕沒人來。沒有人來的地方說明沒有特色,沒有吸引力。我原先想提“少上酒桌,多上書桌”,但轉眼就覺得不合適,酒桌是很難少上的。但要說工作忙得、應酬多得沒時間學習,我根本不相信。很多領導同志比我們忙,但學習也比我們勤,這是活生生的事實。只要酷愛學,時間有的是。坐車、散步、出差、沒有工作和應酬的節假日、睡覺前、起床后都是學習的好機會。甚至上廁所也能讀兩頁書,洗臉刷牙也能聽幾段唐詩宋詞。愛學習,就有擠時間的意識,就有利用時間、分秒必爭的竅門,從而做到經常學,甚至可以做到天天學。

第三,變“不真學”為“真正學”。學習不是裝點門面,不是做做樣子。虛張聲勢假學,裝模作樣裝學,這是很可怕的品德問題、作風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講,假學裝學比不學更可惡。學習不是做給人看的,學習是事業的需要,也是個人的需要,認為自己不需要學習的人,恰恰證明他最需要學習。擺出樣子學習,走走形式學習,需要的是端正學習的目的和動機,從而使不真學變成真正學。真正學,就是不懂不要裝懂,不會就是不會,不懂就學,不會就學,缺什么補什么;真正學,就是扎扎實實、一點一滴、一步一個腳印地學;真正學,就是組織檢查不檢查、別人知道不知道、上級表揚不表揚,都一樣學。我們需要的是真正學。

第四,變“不深學”為“深入學”。不深學,在學習態度上表現為心浮氣躁,在學習程度上表現為淺嘗輒止,在學習效果上滿足于一知半解。曾尖銳批評過這種學習是“極壞的作風”,是“完全違背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精神的作風”。深入學,就是要坐得下來,沉得下去,甘于寂寞;深入學,就是要深刻領會,學懂學透,掌握精神實質;深入學,就是要舉一反三,認真思考,總結出帶有規律性、普遍性的認識來。

查看全文

不要讓教育成為近視眼

教育到底為什么?是為了像《哈佛女孩劉亦婷》的主角那樣進入一所名校?還是像《我平庸我快樂》中的父親所標榜的那樣,寧要一個快樂的傻子,也不要一個憂郁的天才?在注重智商的精英教育觀與天才培養類書籍盛行多年以后,《我平庸我快樂》、《快樂家教方案》、《何必上哈佛》等一批反“天才”教育的書籍和反精英教育觀的出現讓我們對教育的目的的思考更加多元化。

教育應該給人什么?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大學教育,而是教育可以貫之的目的是什么呢?如果說,教育的責任是培養人,隨之而來的問題是,我們的教育所追求的是培養什么樣的人?有多少人,經過了小學、中學、大學甚至取得了更高的學位以后,在人生的旅途上仍茫然不知自己應走向何方。這些終極問題不是時隱時現地叩響著我們的心靈嗎?

在我看來,教育就是啟發每一個人對“我是誰?我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的問題做出自己的回答,教育的目的就是啟發人不斷地去“認識你自己”。于是有“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叩間天宇,意識到每一個人都是茫茫天地間、浩淼人類長河里一個有限的、獨立的、孤獨的個體,了解到每一個生靈都經歷著生命千回百轉的幸福與悲哀。于是有陳子昂登幽州臺的慨嘆:“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人多么像莎士比亞筆下那個憂郁的因理性而徘徊的王子哈姆雷特,在生命的紛壇歧路上一次一次做著艱難的選擇:t0beornottobe?生存還是死亡?在時間織就的經線上,我們用存在的勇氣,以自己的所思所為為緯,勾畫著人生的坐標。一個一個坐標連接起來,便成為自己生命歷程的起點,在這種過程中,人永遠不會成為一件已經完成的定型作品,只是在不斷成為他(她)自己,而使自己成為什么樣的人,是每個人的自由選擇以及基于選擇的責任。

從這種意義而言,我想,教師應該成為學生的一面鏡子,在啟發學生追求真善美的理想的過程中,鼓勵學生通過反思不斷認識自我,養成獨立思考與獨立行動的能力,由此確定自己的生活道路,并擔負起對自身與社會的責任。我以為,教育的目的即在于培養自我認識、自我塑造、自我負責并具有社會責任感的和諧發展的人。如果將學生們比作衛星,那么,成功的教育就如同運載火箭,讓學生們在星箭分離后自主地在求知的軌道上運行。

在我讀小學與初中的時代,家庭和學校對我的要求往往是“做一個好孩子”。父母的好孩子,老師的乖學生。那時,在我眼里,老師說的話、書本上印刷的字句,都是亙古不移的真理,我將之銘記在心,仿佛真理在握,從來沒有對它們產生過任何懷疑。直到我高中時遇到一位啟迪我用自己頭腦去思考的老師。高中,正是對人生、對社會充滿了疑問、尋索答案的時候。我和我的同齡人正處于開始自覺關注社會問題并希望由自己決定生活方式、試圖拒絕家長和“大人”干預的時期。老師啟迪我獨立思考,鼓勵我堅持自己信仰的真理。我為自己所堅持的理想辯護,只服從于讓我認同的思考,從不因為她的老師身份而自甘“屈服”,我們一起度過了許多心靈充實而快樂的日子。當我在紛繁的世事中,用自己的頭腦思考,用自己的心靈體驗,用自己的理想支持人格與尊嚴時、我欣喜而又欣慰地發現,思考使我感到有力了。就在這種獨立思考中,我一步一步尋找著自己人生的道路。

查看全文

如何成為職場溝通高手

在這個季節里,雖然仍有一些畢業生在苦惱地“待就業”,但更多的大學生還是意氣風發地告別菁菁校園,成為職場新人。新人有干事業的沖勁,有對成功的渴望,但也忐忑不安,對職場帶有幾分懵懂。在這個新人與職場相互磨合的時期,希望我們的“新人上路”欄目能給您一點啟發。

幾乎在每一個招聘職位要求中,“善于溝通”都是必不可少的一條。大多數老板寧愿招一個能力平平但溝通能力出色的員工,也不愿招聘一個整日獨來獨往、我行我素的所謂英才。能否與同事、上司、客戶順暢地溝通,越來越成為企業招聘時注重的核心技能。而對初入職場的“菜鳥”們來說,出色的溝通能力更是爭取別人認可、盡快融入團隊的關鍵。職場新人如何成為溝通高手?

職場溝通三原則

很多人一提起溝通就認為是要善于說話,其實,職場溝通既包括如何發表自己的觀點,也包括怎樣傾聽他人的意見。溝通的方式有很多,除了面對面的交談,一封EMAIL、一個電話,甚至是一個眼神都是溝通的手段。職場新人一般對所處的團隊環境還不十分了解,在這種情況下,溝通要注意把握三個原則:

*找準立場。職場新人要充分意識到自己是團隊中的后來者,也是資歷最淺的新手。一般來說,領導和同事都是你在職場上的前輩。在這種情況下,新人在表達自己的想法時,應該盡量采用低調、迂回的方式。特別是當你的觀點與其他同事有沖突時,要充分考慮到對方的權威性,充分尊重他人的意見。同時,表達自己的觀點時也不要過于強調自我,應該更多地站在對方的立場考慮問題。

*順應風格。不同的企業文化、不同的管理制度、不同的業務部門,溝通風格都會有所不同。一家歐美的IT公司,跟生產重型機械的日本企業員工的溝通風格肯定大相徑庭。再如,HR部門的溝通方式與工程現場的溝通方式也會不同。新人要注意觀察團隊中同事間的溝通風格,注意留心大家表達觀點的方式。假如大家都是開誠布公,你也就有話直說;倘若大家都喜歡含蓄委婉,你也要注意一下說話的方式。總之,要盡量采取大家習慣和認可的方式,避免特立獨行,招來非議。

查看全文

如何成為職場溝通高手

在這個季節里,雖然仍有一些畢業生在苦惱地“待就業”,但更多的大學生還是意氣風發地告別菁菁校園,成為職場新人。新人有干事業的沖勁,有對成功的渴望,但也忐忑不安,對職場帶有幾分懵懂。在這個新人與職場相互磨合的時期,希望我們的“新人上路”欄目能給您一點啟發。

幾乎在每一個招聘職位要求中,“善于溝通”都是必不可少的一條。大多數老板寧愿招一個能力平平但溝通能力出色的員工,也不愿招聘一個整日獨來獨往、我行我素的所謂英才。能否與同事、上司、客戶順暢地溝通,越來越成為企業招聘時注重的核心技能。而對初入職場的“菜鳥”們來說,出色的溝通能力更是爭取別人認可、盡快融入團隊的關鍵。職場新人如何成為溝通高手?赫敦管理顧問(上海)有限公司首席顧問張建勤對此頗有一番研究。

職場溝通三原則

張建勤認為,很多人一提起溝通就認為是要善于說話,其實,職場溝通既包括如何發表自己的觀點,也包括怎樣傾聽他人的意見。溝通的方式有很多,除了面對面的交談,一封EMAIL、一個電話,甚至是一個眼神都是溝通的手段。職場新人一般對所處的團隊環境還不十分了解,在這種情況下,溝通要注意把握三個原則:

找準立場。職場新人要充分意識到自己是團隊中的后來者,也是資歷最淺的新手。一般來說,領導和同事都是你在職場上的前輩。在這種情況下,新人在表達自己的想法時,應該盡量采用低調、迂回的方式。特別是當你的觀點與其他同事有沖突時,要充分考慮到對方的權威性,充分尊重他人的意見。同時,表達自己的觀點時也不要過于強調自我,應該更多地站在對方的立場考慮問題。

順應風格。不同的企業文化、不同的管理制度、不同的業務部門,溝通風格都會有所不同。一家歐美的IT公司,跟生產重型機械的日本企業員工的溝通風格肯定大相徑庭。再如,HR部門的溝通方式與工程現場的溝通方式也會不同。新人要注意觀察團隊中同事間的溝通風格,注意留心大家表達觀點的方式。假如大家都是開誠布公,你也就有話直說;倘若大家都喜歡含蓄委婉,你也要注意一下說話的方式。總之,要盡量采取大家習慣和認可的方式,避免特立獨行,招來非議。

查看全文

讓農民工成為歷史

“十二五”期間,我國的發展方式轉變與農村改革發展直接聯系在一起。轉變發展方式,重要的是把13億人的社會需求釋放出來,以形成消費主導的基礎條件。這就需要:加快城市化進程,使城市成為建設消費大國的主要載體;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把7億多農民的潛在消費需求轉化為現實需求。“十二五”期間,無論是城市化還是城鄉一體化,都繞不過“農民工”這個坎。“讓農民工成為歷史”,實現農民工市民化,既是推進城市化進程的重頭戲,也是推進城鄉一體化的突破口。

一、“讓農民工成為歷史”應當成為“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之一

農民工是我國經濟社會轉型時期形成的一個規模龐大的特殊群體。30年來,這個“特殊群體”在為工業化、城市化做出歷史性巨大貢獻的同時,卻難以公平分享改革發展成果。當前,我國已進入城市化、城鄉一體化加快推進的重要時期。無論是從現實需求還是從發展趨勢看,都需要在“十二五”中實現農民工市民化,讓“農民工”成為歷史。

1.農民工融入城市是一個客觀現實。雖然農民工尚未納入城市保障性住房范疇、尚未享有與城市居民一樣的基本公共服務,但這并沒有妨礙事實上形成的農村人口不斷融入城市的趨勢。首先,農民工已經成為城市產業工人的主體。2009年農民工總量達2.3億人,其中在第二產業從業的農民工占57.6%,在加工制造業從業的占68%,在建筑業從業的占80%。其次,農民工是城市新增人口的主要來源。2.3億農民工,在城市務工的約有1.5億人。這些年城市新增人口主要靠農民工數量的增加。“十二五”實現農民工市民化,城市人口將突破7億,城市化率有望達到52%—55%。

2.農民工群體結構正在發生重大變化。“十二五”時期,“80后”、“90后”等新生代農民工將成為產業工人的主體。從近幾年的情況看,新生代農民工大量進入城市勞動力市場,他們不再是為了生存而進城,而是為了謀求發展而進城,其利益訴求也開始多元化和現實化。

3.“十二五”全面解決農民工市民化問題的時機成熟,條件具備。不久前,我院組織了“十二五”農村改革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近80%的專家認為,“十二五”全面解決農民工問題的條件已經具備或初步具備。我的基本看法是,“十二五”實現農民工市民化既有很強的需求,又有現實條件。

查看全文

讓學生成為德育主體

【摘要】教育不應止于知識與技能的傳授,而應以形成完整的人格為最終目的。讓學生成為德育主體,提高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和明辯是非能力,力求學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時懂得進行自我教育,培養學生道德教育的自我享用功能,并尊重德育主體的“個性”,因人施教,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德育最高境界。

【關鍵詞】德育;自我教育;個性教育;主體

前言:在德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是關鍵。鄧小平同志指出:“一個能不能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人才,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關鍵是教師。”在德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教育的關鍵是要將學生成為德育主體。

學生不是被動的德育對象,教育的任何作用必須通過學生的理性選擇才能實現,教師是學生靈魂的塑造者,學生處于一種被動的地位,許多道德知識學生雖能理解,但并未真正進行內化,得到認同,不能成為學生在生活中真正奉行的行為準則,更不能體會到一種精神的愉悅。有鑒于此,必須讓學生成為德育的主體。

一、發展學生的道德判斷和明辨是非能力,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

德育往往是旗幟鮮明地提倡或反對某種觀念或行為。學生生活環境除學校還有社會和家庭。在很多時候,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是否符合道德規范,學校的教育不可能完全預想和控制,支配學生行為的是其道德的判斷能力。道德判斷的發展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發展的必要前提和基礎。因此,德育要把發展學生的道德判斷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作為首要任務。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