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治理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8 12:28:5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IT治理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鄉村治理
一、分析問題的理論出發點
緩解乃至消除階層、地區以及城鄉差異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之一,這就要求我們在各個方面做大量的工作,其中有一項緊迫任務就是改進我國的鄉村治理。關于鄉村治理,尤其是關于村民自治這個我國近年來實施鄉村治理的新措施,許多學者已經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極大地豐富了我們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但是,已有的研究大多致力于對我國某個或某些村莊的治理進行細致的描述與分析,而較少聯系其他國家在鄉村治理方面的經驗和教訓,也較少放在我國宏觀政治體制改革的背景中去考察。我們選取發達國家德國、轉軌國家匈牙利、以及人口大國印度作為研究對象,就是希望通過比較分析,看看這些國家在鄉村治理的體制和操作方面對我們有哪些啟發。
就鄉村治理而言,考察面很多,例如選舉、政府職能、財政收支體制等。這些問題我們也將有所涉及,但不是我們的線索。我們考察的線索是鄉村公共事業(如道路建設、校舍修建、飲用水供應、垃圾處理等等)的決策、融資、實施與監督過程;考察的主要內容是圍繞這些公共事業的建設,厘清這些國家決策權力在鄉村基層政府與上級政府之間是怎樣分配的、這些公共事業是怎樣融資的(特別是各級政府在融資過程中的作用如何),以及這些公共事業是怎樣實施與監督的。之所以如此,主要是考慮到改進鄉村治理的基本目標之一是要促進鄉村公共事業的建設、改善鄉村的生產與生活環境,建設和諧的鄉村社會。
我們的分析在理論上參照治理的分析框架。治理理論為我們提出了一個比較理想的目標模型,各國的現實狀況與這個理想模型相比較一定是有差距的,我們要分析這個差距,同時找出形成這些差距的原因,進而討論我們可以從中學習到什么樣的經驗和教訓。
根據治理理論的分析框架,完善的公共品供給應該具備以下九個要素:(1)合法性,即關于公共品提供的決策被自覺認可和服從;(2)透明性,即有關的決策和執行過程是公開的;(3)責任性,指的是有關管理人員對其行為的負責程度;(4)法治,即法律成為公共管理的最高準則;(5)回應(responsiveness),它的基本含義是,公共管理人員和管理機構必須對公民的要求作出及時的和負責任的反應;(6)有效,主要指公共品的決策和執行富有效率;(7)參與,指決策和執行的過程有人們的廣泛參與;(8)廉潔,指有關的決策人員奉公守法、清明廉潔,公職人員不以自己的職權謀私;(9)公正,即不同性別、階層、種族、文化程度、宗教和政治信仰的公民在享有公共品的服務方面是平等的①。
一個國家在公共品的提供問題上,是否符合以上九個標準,能否達到上述理想狀態,取決于一系列的因素。已有的研究表明,一國的經濟發展水平、民主制度的完善程度、中央與地方的權力分配關系、法律制度的完善程度、大眾傳媒的開放程度等都是影響善治的變量。理論上,一個國家經濟越發達,在公共品的提供上就會越充分,決策人員就越有經濟資源去回應居民對公共品的需求。因為回應充分,所以也容易在“公正”和“有效”方面有好的表現。健全的民主制度則是合法性、透明性、法治、參與和廉潔的保障。中央和地方的適當分權可以提高決策的效率,也有助于厘清各級政府的責任。傳媒的開放程度對監督的影響很大,開放的媒體有助于治理過程的公正、廉潔、透明和高效。這些方面都是我們要研究的。不僅如此,我們還要研究鄉村的經濟、社會、人口規模和構成等要素,因為它們對鄉村公共品的提供也有很大的影響。
公司治理高校財務治理理論研究
摘要:近些年陜西高校辦學規模不斷擴大,高校財務管理工作更為復雜。本文針對陜西高校財務治理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結合公司治理理論,提出構建高校財務治理模式的建議,以期能夠合理配置高校財權,從而提高高校財務治理的效率。
關鍵詞:財務治理;公司治理;高校財務
現代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潛力是與該國未來的教育水平密切相關的。我國的高等教育不再是過去的精英教育,而是一種更受歡迎的大眾教育,承載著人才培養、科技研發、文化傳承和推動社會進步的重任。我國高等院校不斷擴大招生規模、不斷深化產學研工作,經費收入的來源渠道也愈加多元化,而由此產生的財務治理也趨顯復雜。為了加快高等教育的發展,現代化高校要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大學治理體系。但由于種種原因,我國高校財務管理在觀念、管理和人員素質等方面仍存在諸多不足之處,因此,高校迫切需要改變財務治理的模式。陜西是中國重要科教高地之一,近些年大部分高校同樣面臨此類問題。因此,如何在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陜西省高校的財務管理,是陜西高校乃至中國高等教育面臨的新課題。
一、公司治理理論和財務治理
1.公司治理理論。公司治理理論首先出現在亞當斯密的時代,亞當斯密提出了公司治理的問題是要解決問題。而伯利與米恩斯于1932年出版了《現代公司與私有財產》,才使得該問題真正引起了經濟學家的關注。自此,職業經理人如何被股東監督,成為了經濟學家研究的熱點。由于研究目的不同,不同學者對其內涵有不同的理解。一些學者對此問題進行研究發現,雖然各種思想流派從公司治理的作用、具體的表達形式和研究的基本問題等方面表達了公司治理的內涵。但新興的主流觀點是,公司治理是一種制度安排。參考國內外學者對公司治理的研究,主流觀點分為三類:第一類,林毅夫教授(1995)認為,公司所有者的監督和控制、公司的管理、績效和公司治理是一套監督和控制公司的制度安排。在協調股東和經營者的利益時,這種觀點更加關注股東的利益。第二類觀點認為公司治理是處理相關利益者之間關系的制度安排。錢穎一教授(1995)提出,公司治理是為了協調企業內部各層關鍵團體(股東、經理、員工)之間的關系,并從中獲取相關經濟利益的一套制度安排。第三類觀點認為公司治理包括廣泛而狹隘的公司治理。經濟學家布萊爾(1995)認為,公司治理是控制剩余索取權分配的一系列法律、文化和制度安排。由此,我們認為公司治理是一種制度安排,有助于企業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合同關系。公司治理應首先確保公司股東的合法權益,并在此基礎上平衡各利益相關方之間的權利和責任。2.財務治理與高校財務管理。(1)財務治理。在界定財務治理時,許多學者將其置于公司治理框架之下。其中,伍中信(2001)、張敦力(2002)和程宏偉(2002)等提出的觀點最為普遍,這種觀點的定義方式強調財權配置核心內容,認為金融治理主要是界定和協調各利益相關者在金融權力流動和分配中的地位和作用,實現各實體之間的相互制約和制衡,從而提高企業治理中的企業資源配置效率。除此之外,以宋獻中(2000)和吳樹暢(2002)為代表的學者們,則更加重視處理財務治理中股東與經理層間的關系,其出發點是保護股東權益,他們認為財務治理必須確保管理者遵循股東的利益來工作,業主和經營者之間科學合理地分配財產控制和索賠,從而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的制度安排。黃菊波(2003)和楊小舟(2000)認為應將財務治理研究納入公司治理框架,認為財務治理結構用于劃分公司的財務決策權、財務執行權和財務監督權。它是從屬于公司治理結構的子系統,它依賴于公司治理結構的基本性質。還可以從廣義和狹義的角度分別考慮其內涵:從廣義的角度來看,財務治理是一套系統和機制,用于協調財務關系并平衡公司與利益相關者之間的財務權利;從狹義上講,財務治理只是指股東大會、董事會和其他權力機構合理分配公司財務權所形成的財務激勵和約束。綜上所述,財務治理是通過各利益相關者之間合理分配公司財務權利來實現科學財務決策的一系列系統和行為的設計和規范。(2)高校財務治理。隨著中國推進教育體制改革,市場化對高校改革的影響不斷深化,大學正在轉變為自主的法律實體。學校資金不僅僅是單一的財政撥款,而且多元化的資金渠道正在逐步形成。因此,與公司類似,在引入不同的利益相關者之后,高校需要明確各方的責任、權力和利益,平衡和限制每個主體的財力越來越重要。高校應從長遠角度考慮,進行可持續的、優化配置資源的財務治理。作為財務治理的主體,參與高校各級利益相關者的高校財力分配(如政府教育部門、學校管理、工會、學生代表、校友等)需要優化財政權力分配,以促進財務科學決策和有效監督。為確保學校的有序秩序,提高教育投入的效率,確保高校的可持續健康發展,制定科學的財務決策,合理分配大學內部的財力,形成有效的財務激勵機制和權力制衡機制,確保大學獲得更高的利益并最大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換句話說,高校財務管理是通過合理分配財務執行權、監督權、決策權等來協調高校財務系統中各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從而提高了一系列制度安排的資金效率。3.財務治理與公司治理的關系。財務治理與公司治理既有重合,又相互獨立。具體而言,財務治理本質上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其行為是以經濟利益為指導,公司治理的治理效果反映在經濟利益中。如果公司治理的定義完全取代財務治理,則更加片面,不僅不能反映財務治理的財務特征,還會限制其內涵和外延。合理的公司治理制度是實現高校財務治理的理論基礎。值得注意的是,高校的正常教學活動不容忽視。高校應首先保證教師的教學質量,在此前提下利用科研工作實現財務治理,充分協調好教學與研究的關系、相關人員的利益關系,從而實現公正廉潔的財務管理,利于高校的長遠發展。此外,在應用公司治理理論實現財務治理的過程中,應充分協調財務人員與教職工間的關系,在保證財務人員恪守廉潔守法、公平公正的同時,確保科研人員開展高質量的科研工作,消除學術不端行為,不影響高校的聲譽。另外,對于部分高校選擇與其他科研單位或企業合作的財務行為,高校財務負責人在財務治理中應充分考慮可能存在的投資風險。總之,高校應在公司治理理論的指導下實現合法合理的財務治理。此外,在通過財務管理工作解決資金問題的同時,還應結合自身建設合理利用資金惠及師生,如引進高水平教師、建設先進科研實驗室、校區改造等。
二、陜西高校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
小議統治與治理
【摘要】統治與國家的產生息息相關,統治理論也是經歷一個由盛到衰的過程。面對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傳統統治理論下的政府管理模式已經不能解決問題,而治理理論的產生,給政府提供了一種新的理論指導。文章通過運用比較的研究方法,認識到治理與統治的理論是構建新的政府管理模式的理論基礎。
【關鍵詞】統治;治理;比較
當新公共管理運動在西方興起時,治理理論便應用而生,這一理論對于社會科學的各個領域產生一定影響,并為世界各國政府的改革提供可一個新的理論依據。由傳統的統治理念向治理這個新的理念轉變,是順應時代變化發展。然而,作為新生的理念,它又有著自身的一些缺陷,我們在實際應用中必須予以克服,不能照搬理論。在現今這個時代,經濟發展和人們的思想文化都達到一定水平,傳統的統治理論,已經制約了社會的發展。因此,新興的治理理論取代傳統的統治理論占主導地位,是時代變化發展的選擇。
一、統治
(一)統治的起源
統治一般是指用政權來控制、管理國家。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統治是伴隨國家的產生而興起的。國家產生了必然需要一個強有力的階級組織起來,形成一個強大的政權,對國家進行管理。如果沒有誕生國家這個政治實體,我們也無法談起統治。因此,我們可以從國家起源這個角度來分析統治的起源。
商行IT治理思索
一、我國商業銀行IT治理的現狀
現在我國的商業銀行主要包括國有大型商業銀行、中資背景中小商業銀行和外商獨資商業銀行這三種類型。調查顯示,我國的外商獨資商業銀行的IT治理幾乎完全模仿于其國外總行的IT治理模式,符合國際通用的IT治理模式,并且公司其它方面的治理結合在一起,將公司管理得井井有條,另外還要學習和吸取國外銀行在IT治理方面的優勢,然后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探索出一條切實可行的有效的IT治理實施路徑。我國的國有大型商業銀行主要為我國的四大銀行,它們經歷了股份制改造的過程,并且通過境內外的途徑上市,從而也建立起了較好的IT治理結構。而我國的中資背景中小商業銀行的發展時間較短,它們的IT治理仍處于初級階段。由于整個行業對IT治理的需求度提高,我國大部分的中小商業銀行也開始嘗試著采用ITIL和COBIT等實施策略,但目前對其運用的程度較低,并沒有真正創建IT治理框架。因此本文將在國外和國內IT治理研究比較的基礎上分析我國商業銀行IT治理的必要性并且對此提出一些建議。
二、國內外關于IT治理研究的比較
國際上認為IT治理的內容是非常豐富的,不僅包括信息技術系統、技術的連通性、相關商業活動和相關法律事宜,而且還包括IT治理中所有利益主體及相關者,包括IT流程的操作人員、公司高層、IT硬件供應商、經營管理骨干、相關審計人員以及IT的具體使用者等,IT治理成為企業治理的一部分并且是董事會和經營管理骨干的責任。國外的IT治理不僅應用到金融、媒體等對IT應用需求較大的這些行業,而且也不斷的應用到企業的管理活動中來,應用范圍不斷擴大,IT治理的模式也不斷創新,IT治理在發達國家的覆蓋率達到了60%以上。幾年前IT治理的概念被引入國內,在媒體、金融等這些對IT要求較高的行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IT方面的專家和學者也在對IT治理的重要性不斷強調,但是能夠真正領悟到IT治理的理念并將其應用到公司運營中來的企業還非常少。由此可見,我國的IT治理發展仍處于初步階段。從中國IT治理論壇的數據中可知,IT治理的有效性達到60%的企業僅占15%左右,大部分企業IT治理的有效性僅在40%左右,與國際水平存在明顯的差距。
三、我國商業銀行IT治理的必要性分析
IT治理在銀行治理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完善先進的IT治理能提高銀行治理的水平,也有利于商業銀行企業整體上朝良性的方向發展,同時也有利于銀行信息管理水平的提高和銀行治理中信息披露和內部控制的加強,從而可以提供充足的信息給股東和客戶進而有利于公司整體治理水平的提高。由于在我國商業銀行的IT治理中存在著許多的問題,所以我國商業銀行面臨著決策風險、項目管理風險等多種風險。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與監管要求不相符,關于IT治理的投資以及對IT基礎資源的合理分配等重大決策流程混亂復雜,效率非常低下;二是基于銀行全局的角度還難以對IT資源進行全面有效的戰略部署;三是由于分行和事業部不斷增加的自主研發項目,銀行IT治理的規劃和結構管理很可能出現失控的現象。由此可見,我國商業銀行進行IT治理是完全有必要和有意義的。
ERP培訓治理細則
為了保障erp項目培訓工作的效率和質量,規范erp培訓各項治理工作,特制定本制度。
一、組織保障
成立由培訓分管領導和erp項目領導小組常務副組長任組長,人力資源部(培訓中心)主任、各專業組組長任成員的erp培訓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培訓工作組,由項目辦主任任組長,培訓中心副主任任副組長,各專業組關鍵用戶和相關部分相關職員任成員的erp系統培訓工作組,負責落實培訓資源,組織培訓辦班,開展培訓質量評估并實施考核激勵。
公司人力資源部(培訓中心)為erp系統培訓的責任部分,負責統籌協調培訓資源,培訓班職員安排、培訓班治理、培訓效果評估、考核激勵等。為每個培訓班指派一名職員作為班主任,具體落實培訓工作,負責培訓班治理。
二、培訓質量治理
各培訓班、各單位(各專業組)要按照《公司培訓項目質量治理手冊》的要求做好培訓效果評估工作,對erp系統培訓采用三級評估方式進行評估。培訓結束后,公司人力資源部(培訓中心)將評估結果匯總報送省公司培訓工作組和省公司人力資源部。
小議公司治理
關鍵詞:公司法股東大會公司治理
摘要:公司治理已經成為世界各國普遍關注的問題,由于我國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發展而來,改革開放搞市場經濟的時間也不長,所以我國公司內部的問題尤其多,考察當今世界發達國家像美國、日本、德國等國家的公司治理模式,進行深入的比較,我們發現德國的公司治理模式更加合理而操作也更加有效,因此我們應吸取德國公司治理的先進經驗,以完善我國的公司治理結構。
一、我國公司治理之現狀
我國公司制企業大多從原來國有企業的機制上發展而來,原來國有企業的治理模式為:廠長(經理)是整個企業的總負責人,在企業的經營管理中處于核心地位;廠長擁有除國家保留的對國有企業的某些決定權外,企業的經營決策權、業務執行權、生產指揮權和對外代表權均集中于廠長(經理)一身。這種模式同市場經濟對公司制度的要求差距甚遠,但它已經深深根植于人們的觀念中,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的行為和思維方式。
實行市場經濟后,我國頒布了公司法并于2005年修訂了公司法,其所確定的有限公司的治理模式為:其一,股東大會。其由公司全體股東組成,是公司的權力機構,法律規定了它的11項職權,這些權力都是涉及到公司在經營管理過程中一系列事項的決策權,體現出股東大會處于公司的權力中心地位。其二,董事會。在股東大會之下的董事會是公司各項重大決策的執行機構,具有公司事務的執行權,其對股東大會負責。其三,經理。有限公司的經理由董事會決定聘任或鰓聘,它依照公司法或者董事會授予的職權行使具體的經營管理職能。其四,監事會。監事會是公司內的專門監督機關,負責對董事和經理等高管的經營管理行為進行監督。
從現行公司法及公司治理模式進行分析,我們發現仍存不少的弊病。其一,雖然現行公司法依然賦予股東大會的權力中心地位,但實際其地位不斷弱化,在經營管理過程中也很難對董事會、經理等進行有效的監督制約。其二,董事會的權力日益膨脹,使得對其無法進行有效的監督制約。公司法規定董事會成員中可以有公司職工代表而不是應該有職工代表,這為公司少數高層控制董事會提供了方便。公司法規定,公司董事會可以決定由董事會成員兼經理,①這為董事壟斷權力大開綠燈。其三,關于監事會,監事應該列席董事會會議,但是我國現行公司法規定,監事可以列席董事會之議,②不是應當列席董事會會議,怎么能促使監事積極行使監督權?分析公司法賦予公司監事的職權可以看出,財務檢查權,對董事、高管的監督權及要求董事、高管對損害公司利益行為進行糾正權都未落到實處,缺乏具體操作性。
治理流域會議講話
同志們:
*省召開第十次小流域治理工作會議,總結*年來小流域實踐的經驗,提出新形勢下小流域發展的思路,很有必要。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會議,不僅體現了*省委、省政府對水土保持工作的高度重視,同時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個具體行動。我代表水利部和汪部長對這次會議的召開和受到會議表彰的先進集體和個人表示熱烈的祝賀,對長期以來關心、支持水土保持事業的各級黨政領導表示衷心的感謝,對在*水利水保戰線上辛勤工作的同志們表示親切的慰問!
*地處黃土高原,是我國水土流失最嚴重的省份之一,水土流失的危害和治理難度都很大。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多年來,*省委、省政府帶領全省人民與水土流失進行了堅持不懈的斗爭,生態建設取得顯著成就,不僅極大地改變了三晉面貌,改善了自身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加快了群眾脫貧致富步伐,促進了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而且對周邊地區、下游地區的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為全國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提供了許多寶貴經驗。從全國來說,*水土保持工作最突出的有以下幾方面:
一是黨政高度重視。*始終把水土保持作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戰略措施,納入各級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列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持之以恒,長抓不懈。從*年起,省政府每兩年召開一次全省小流域治理工作會議,每次會議明確一個主題,樹立一批樣板,總結推廣新經驗,不斷推動水土保持的新發展,今年已到了第十次,這在全國來說是獨一無二的。早在上世紀*年代中期,在財力十分有限的情況下,省里就每年拿出*萬元資金用于汾河上游的水土保持治理,而且一直堅持到現在,這在全國也是為數不多的。同時,*從省到市、從市到縣的許多黨政領導對水保工作非常熟悉,有些甚至是搞水保出身的,能講出許多水保方面的思路和經驗,這既反映出他們對水保工作的重視,也說明水保工作在*有地位。
二是勇于開拓創新。縱觀*多年水土保持發展的歷程,*在各個時期都創造了極富時代氣息的新鮮經驗。*年代,陽高縣大泉山治理模式和離山縣水土保持規劃得到了主席的充分肯定。*年代,河曲縣曲峪大隊成為治理黃土高原的榜樣和明珠,影響較為廣泛。*年代,在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帶動下,開戶包治理小流域之先河,開拓出一條千家萬戶治理千溝萬壑的新路子。*年代,在全國又率先出臺了拍賣“四荒”的新舉措,進一步解放了生產力,加快了水土流失治理速度。進入新世紀,*又在組織形式上總結推廣了專業隊施工、大戶治理的經驗,在項目管理上推行了資金報賬制管理的做法,有效提高了工程建設的質量和效益。近幾年,臨汾市在淤地壩建設中推行了護壩田制度,這也是一條方向性的經驗,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值得在整個黃土高原總結推廣。
三是技術路線完善。多年來,*各地根據其不同的氣候、地形、地貌、水土流失類型,因地制宜,總結和探索出一系列科學、完善的治理模式,在礦區復墾、壩系建設、沙棘開發等方面形成了許多成功的做法,有力地推動了生產實踐。這里我想特別強調指出的是,*是我國較早提出“以支毛溝為單元進行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的地方,并不斷予以推動和發展,為全國水土保持基本技術路線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可以說,這個思路的提出和不斷實踐,為后來形成“小流域綜合治理”技術路線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今天,小流域綜合治理已經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成為我國開展生態環境建設的一條主要的技術路線,成為水保部門一個響亮的“品牌”或水保生態建設的代名詞,對提高水土保持的地位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年來,*又根據新形勢的要求,在小流域綜合治理的基礎上,推進了大流域治理和大示范區建設。同時,在長期水土保持實踐中,*大力推廣了集雨節灌、徑流水保、山地植物籬、梯田復式生物埂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水保實用技術,有效地提高了生態建設的成效。比如梯田復式生物埂技術的應用,田里種莊稼,地埂栽果樹或種經濟作物,既穩定了地埂,又減少了風沙危害,改善了田間氣候,實現了生態與經濟的“雙贏”。
“紅色名片”治理
一是狠剎人情歪風,遏制腐敗現象。社會上個別有權有勢者,假借各種名目,如生子、升學、結婚、搬房、祝壽等,大擺宴席,大宴賓客,別有用心、有所求者則趁機表示心意,請客者則名正言順,借機斂財。“宴席”成了滋生腐敗的土壤,成了借請客之名、行腐敗之事的“正常”途徑,這不能不令人扼腕嘆息。對此種“紅色名片”加大治理力度,明察暗訪,發現一起,就嚴肅查處一起,就公開暴光一起,決不手軟,從而有效堵塞了此種腐敗渠道,防止了此種以權謀私現象的發生。
二是純凈人際關系,端正社會風氣。面對滿天飛的“紅色名片”,讓公薪族防不勝防。去吧,摸摸日漸消瘦的錢包,囊中羞澀,家里還有眾多的費用(如電費、水費、煤氣費、學費等)等著去交;不去吧,人家已經向你發出了熱情的邀請,不意思意思也太不給面子了吧,說不定還會引起別人的誤會,以為你對他有什么意見。算了,一咬牙上,人家去多少,咱一分也不拉下,還別人的人情還要加一點份量,其結果,套上沉重的人情債,個中滋味,豈一個“累”字了得。自治理“紅色名片”后,感覺被邀請次數明顯減少,心里自然一輕松,再也不用每月去盤算:別人請客去還是不去、去多少才像個樣、如若碰上特殊情況不能去,別人會不會有什么想法等等。隨之而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也顯得自然、輕松、和諧。
三是可防互相攀比,減少奢侈浪費。“來而不往非禮也”,“紅色名片”下的宴席規格是越來越高,宴請地點的選擇也越來越講究,所造成的浪費也越來越大。不堪重負也別無選擇,很多事情人生也就那么一次,總不能讓別人笑話了去,往往是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硬著頭皮上,其中浪費自不必說。風風光光、熱熱鬧鬧的宴席背后真是苦不堪言。記得以前聽父母說他們結婚時的情景,請親朋好友、同事在家里聚一下,吃糖、喝茶、聊天、贈送禮物,氣氛熱鬧、溫馨而和諧,雖說拘于當時的經濟條件,只能如此簡單,但輕松、自然、節儉,免去了許多繁瑣的程序,又不失其永恒的紀念意義。想想真有幾分羨慕,于今應該也不失其借鑒之意。好在現加大對“紅色名片”的治理力度,有效防止了相互攀比之風,大大減少了令人心痛的浪費現象,令人高興。
淺思網絡治理和共同治理的分析
內容提要:網絡治理與共同治理是公司治理兩種倍受關注的治理形式。但二者的理論基礎、治理目標、治理機制等方面具有趨同性,因此網絡治理不是對共同治理的發展。共同治理是一種觀念,而網絡治理則是共同治理的實現機制。
關鍵詞:網絡治理共同治理趨同性
傳統的公司治理結構是基于股東與經營者之間委托關系的股東至上單邊治理模式,公司控制權屬于股東,公司的經營目標是股東利益最大化。隨著股權的分散、企業之間相互參股的增加、企業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的發展以及人力資本等非財務資本對于企業經營的日益重要,產生了基于相關利益者利益的共同治理模式,強調各種利益相關者對公司治理的廣泛參與。股東至上的治理模式體現一種追求效率的原則和目標,廣泛關注利益相關者利益最大化的共同治理模式則更側重于企業和社會整體的帕累托最優,強調企業與社會的同步協調發展,體現了一種追求公平的原則。在網絡經濟條件下,治理環境的變化使治理任務所依賴的路徑發生改變,引發治理形式的漸變,形成了一種新的治理形式——網絡治理。網絡治理是正式或非正式的組織和個體通過經濟合約的聯結與社會關系的嵌入所構成的以企業制度安排為核心的參與者間的關系安排。包括兩方面,一是公司內部網絡治理,即公司內部的股東、經理與員工之間等之間的關系安排。二是公司外部網絡治理,即公司與外部利益相關者通過正式契約和隱含契約所構成的組織模式中的關系安排。共同治理作為一種不同于單邊治理的模式,得到了理論界的共同認同與重視,并對它們之間的關系有了清晰的認識。但網絡治理與共同治理的關系卻有待進一步研究。本文認為,網絡治理與共同治理并不是兩種不同的治理形式,二者在理論基礎、治理目標、治理機制等方面具有趨同性。
一、理論基礎的趨同性
共同治理的理論基礎是利益相關者理論。該理論認為,公司擁有包括股東、顧客、員工、供應商、合作伙伴、社區、輿論影響者和其他人在內的利益相關者群體。所有利益相關者都是擁有專用性資本的主體,他們分別向企業提供自己的專用性資本,擁有企業專用性資本的利益相關者同時也成為企業的所有者,股東不是企業的惟一所有者。企業則是這些提供專用性資本的利益相關者締結的一種合約,是治理和管理這些專用性資本的一種制度安排。公司的治理和管理應當平衡不同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各利益相關者應廣泛參與公司的治理。這里的利益相關者是任何影響公司目標的實現或被實現公司目標所影響的集團或個人。利益相關者與公司之間的利益關系,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間接的,可以是顯性的也可以是潛在的。利益相關者與企業間是一種影響互動的關系。一方面,企業的行動、決策、政策會影響利益相關者利益,另一方面,利益相關者也會影響企業的行動、決策和政策。根據這種影響互動,可以將利益相關者分為四類:1、支持型的利益相關者。其特點是合作性強,威脅性低,包括股東、債權人、經營者、員工與顧客等。2、邊緣性的利益相關者。其特點是對企業的威脅和與企業合作的可能性較低。包括雇員的職業聯合會、消費者利益保護組織以及未經組織起來的股東等。3、不支持型的利益相關者。其特點是對企業的潛在性威脅較高,而合作的可能性較氏,如存在競爭關系的相關企業、工會及新聞媒體等。4、混合型的利益相關者。其特點是對企業的潛在性威脅和潛在性合作的可能性都較高。包括緊缺的雇員、顧客。
網絡治理的理論基礎是企業網絡理論。1934年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莫雷諾運用社會計量學的方法對小群體進行實證研究奠定了網絡研究的基礎。經濟學主要從以下兩個視角來研究網絡的存在性以及網絡的功能:一是把網絡作為一種分析工具。“網絡”概念最初被描繪成組織內部的非正式關系紐帶,然后發展為一個表達組織環境是如何被構建起來的術語,最后又成為分析權力與治理關系的研究工具;二是把網絡作為一種治理形式。把網絡視為一種治理形式,實質是把它當作使單個主體整合為一個連貫體系的社會粘合劑,把網絡與市場、科層等并列,視為一種獨立的交易活動協調方式。把網絡視為治理機制或合作機制離不開網絡分析工具,而網絡分析的最經典對象就是網絡。在企業的網絡分析中,不論是社會關系網絡結構觀、弱關系力量假設與社會資源理論,還是嵌入理論、社會資本理論,研究的都是人與人、組織與組織以及人與組織之間形成的關系網絡。企業不是孤立的,會與許多關系主體發生各種交易行為,由此形成的網絡中如何協調各網絡主體的利益,如何對企業內部資源與外部網絡資源進行有效的組合,成為網絡治理的主要內容。
協同治理下農村垃圾問題治理研究
摘要:解決農村垃圾治理問題是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內容。目前,農村垃圾治理中存在財政投入力度小、垃圾收運模式不完善、垃圾分類標準不統一、法制體系不健全以及尚未形成垃圾治理協同機制等問題。本文通過結合協同治理理論的框架,提出了改善農村垃圾治理問題的優化策略。
關鍵詞:協同理論;農村垃圾治理;垃圾收運模式;垃圾分類標準;垃圾分類;優化策略
2016年12月我國印發《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的文件中明確指出,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的專項行動,為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治理和美麗宜居鄉村建設添磚加瓦。2018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提出,農村垃圾治理是實施農村人居環境三年整治行動計劃的主攻方向之一;同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再次強調打好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的重要性,并提出到2020年我國對于農村環境治理的目標,即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村莊環境基本干凈整潔有序。由此可見,我國對于農村垃圾治理問題高度重視。協同治理理論作為一種新型治理策略,提出的多元主體治理模式可應用于當前的垃圾治理研究中。因此,從協同治理的角度出發,探討農村垃圾分類的協同治理路徑,對進一步推動美麗鄉村建設有重大意義。
1協同治理理論與農村垃圾治理之間的關系
1.1治理主體相同。協同治理作為公共管理領域的一個新興概念,是基于協同學和治理理論發展起來的,該理論提出,政府、居民、企業和社會組織等多元主體之間發揮協同作用,相互協調、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任務[1-2]。政府作為農村垃圾治理的參與主體,僅憑單一力量無法解決垃圾治理的問題。因此,需要當地居民、企業以及各種社會組織等力量加入其中。當地居民是生態環境改善的受益者,通過對垃圾進行分類回收不僅可以減少環境污染,還可以改善生活環境,提高生活質量。企業作為垃圾治理的主力軍,在政府政策的指引下,可以通過相關技術等自身優勢進行垃圾分類處理。社會組織作為政府與居民、企業之間的橋梁,對促進各主體之間的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由此可見,二者的治理主體是相同的。1.2治理目標一致。協同治理理論主張子系統之間出于自愿原則進行平等協作[3],即各個參與主體之間盡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自身的優勢及資源進行合作,從而更好地完成社會公共管理事務,而不僅僅是依靠政府強制分配任務。鄉村振興戰略在黨的報告中被首次提出,該戰略對農村發展提出了20字(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其中生態宜居是關鍵,體現了我國對農村生態環境改善的高度關注,而造成農村生態環境惡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垃圾處理問題。為了建設良好的生態環境,政府有必要對當地居民進行有關垃圾處理方面的教育工作,并加大宣傳力度,結合當地實際情況,與企業和社會組織采取多方面的可實施措施,從而減少由垃圾引起的生態污染問題。由此可見,二者的治理目標一致。綜上,協同治理理論與農村垃圾治理主體相同、目標一致。因此,將協同治理理論運用到垃圾治理研究中,對于改善農村環境污染具有重要意義。
2目前農村垃圾治理面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