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檢查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5 05:13:0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CT檢查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CT檢查護理干涉
隨著影像醫學的不斷進步,CT掃描在臨床檢查中的應用日益廣泛,逐漸成為了臨床診斷的重要檢查手段。CT檢查具有成像速度快、安全可靠的優點,檢查圖像生動、清晰,病變定位也更加精準,CT檢查的價格比核磁共振檢查要低,所以在臨床檢查中獲得了較為廣泛的應用。然而,CT檢查也有一些缺點,在檢查前患者容易產生恐懼、緊張等負面心理,在檢查時會給患者帶來一定程度的不適感,從而影響了CT檢查的效果。因此,醫護人員不僅要牢固掌握CT檢查的各項操作技術,還須要進行相應的護理干預,以提高CT檢查的準確性。筆者所在醫院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給予90例CT檢查患者護理干預,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8月~2011年2月在筆者所在醫院接受CT檢查的180例患者。其中,男98例,女82例;年齡最小5歲,年齡最大78歲,平均(43.0±5.7)歲;上腹部CT檢查82例,頭顱CT檢查78例,其他部位CT檢查20例。180例接受CT檢查的患者被隨機分成對照組與試驗組各90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給予對照組常規護理。試驗組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給予全程護理干預,即在CT檢查前、檢查過程中、檢查后均進行相應的心理護理、認知護理、環境護理等護理干預。
小議腎上腺的CT檢查方法
一、腎上腺的生理功能
腎上腺雖是一個腺體,但其皮質和髓質從胚胎發生、細胞成分、分泌的激素以及調節機制上卻是兩個獨立的內分泌腺,其生理功能主要通過其分泌的激素或介質發揮作用。腎上腺皮質激素隸屬于類固醇激素,均以環戊烷多氫菲為基礎,以四個環相連。這類激素包括球狀帶分泌的以11-去氧皮質酮為代表的鹽皮質激素;由束狀帶分泌的以氫化可的松和可的松為代表的糖皮質激素;由網狀帶分泌的雄激素和雌激素為代表的性激素。鹽皮質激素的主要作用是調節水電解質平衡,具有強烈的儲鈉排鉀作用;糖皮質激素的主要作用是調節糖、蛋白質、脂肪的代謝,動員脂肪,促進蛋白質分解,糖原異生等。腎上腺分泌的性激素量很少,但卻具有顯著的生理效應。雄激素促進性器官發育與男性第二特征的發育,參與物質代謝中的蛋白質合成、脂肪分解代謝;雌激素不僅具有促進和維持女性生殖器官和副性征的生理作用,對于機體代謝、內分泌網狀內皮系統、心血管系統、骨骼的生長和成熟、皮膚等各方面也有顯著的影響。腎上腺髓質分泌腎上腺素,兒童期以去甲腎上腺素為主,成人則以腎上腺素為主,其分泌受交感神經和ACTH及糖皮質激素的調節,主要作用是維持血管的緊張度和血壓。
二、CT檢查方法
與上腹部其他器官CT檢查方法相似。檢查前20~30min口服1%~2%的泛影葡胺500~800ml,以充盈空腔器官,其中200~300ml如能在臨檢前口服效果更好。由于腎上腺器官受呼吸運動的影響較大,應在檢查前和檢查當中指導患者平靜呼吸和屏氣,以減少呼吸運動的影響。
檢查前一般不需要使用其他藥物,但對于需做增強檢查的患者,應給予地塞米松5mg口服,并應做碘過敏試驗。應當提出的是在懷疑有嗜鉻細胞瘤的患者,應避免使用可誘發高血壓危象的藥物。
CT掃描方法:患者取仰臥位,以劍突為解剖標志,先掃定位像,在定位像上確定掃描范圍。通常掃描上界定在第11胸錐下緣,下界定在第1~2腰錐之間,應包括雙側腎上極,最好至腎門。掃描層厚和間距一般在3~5mm,在懷疑有醛固酮增多癥時,掃描層厚可為2~3mm無間隔或重疊掃描,掃描窗寬為300—500,窗位為10~50,當發現病變較大時,可調整掃描層厚和間隔達8~10mm。當懷疑有異位嗜鉻細胞瘤時,除可增加掃描厚度及間隔外,同時需加大掃描范圍,甚至全腹部掃描。
等滲性造影劑對行CT檢查高血壓研究
摘要:目的探究等滲性造影劑對行CT增強檢查的高血壓患者腎功能的影響。方法回顧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0年4月在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第一附屬醫院行CT增強檢查的70例高血壓患者的病例資料,并將其分為等滲組46例和低滲組24例。分析比較兩組患者血清肌酐水平、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及造影劑腎病(CIN)發生率情況。結果CT增強檢查后第7天,等滲組患者血清肌酐升高率低于低滲組(P<0.05)。CT增強檢查后7d內,等滲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低于低滲組(8.33%vs.29.17%)(P<0.05)。兩組患者CIN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等滲性造影劑對高血壓患者腎功能影響較小,臨床使用等滲性造影劑進行CT增強檢查可有效降低患者腎功能損傷,同時還能夠減少患者檢查后不良反應的發生。
關鍵詞:高血壓;腎功能;等滲性造影劑;CT增強檢查
CT增強檢查是在CT平掃的基礎上進行補充、用于疾病的診斷和分期,其是通過靜脈注射造影劑后同步CT平掃的一類檢查方式[1]。注入造影劑后能夠更為清晰地顯示組織及血管,可用于血管類疾病的診斷,以及評估病變的供血動脈、引流靜脈等。此外,CT增強檢查小病灶檢出率較高,通過增強掃描可分離出病灶與實質或周圍組織,密度差異擴大可以發現平掃漏檢的病灶,有利于準確認識疾病性質及清晰腫瘤分期,因而對腹部實質性臟器的檢查具有重要意義[2]。但注入造影劑也有一定的副作用,對腎臟功能存在一定的影響,嚴重者可出現造影劑腎病(CIN)。相關報道稱,CIN患者病死率已達>30%;此外注入造影劑還可能導致部分患者發生過敏,甚至休克。為減輕對人體的傷害,造影劑也在逐步從高滲性向低滲性向等滲性發展,其毒副作用也有所降低[3]。為證實等滲造影劑對高血壓患者腎功能的影響較低,本文回顧性分析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第一附屬醫院行CT增強檢查的70例高血壓患者的病例資料,以明確等滲造影劑對該類患者腎功能的相關影響。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0年4月在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第一附屬醫院行CT增強檢查的70例高血壓患者病例資料。其中,46例患者使用等滲性造影劑作為等滲組,24例患者使用低滲性造影劑作為低滲組。納入標準:①CT增強檢查前無腎功能損傷,無伴糖尿病;②知情同意并愿意配合研究進行。排除標準:①對造影劑過敏;②正在服用對腎功能有一定損傷藥物;③患有甲狀腺功能亢進及哮喘;④合并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⑤患有精神疾病。兩組患者性別、年齡、體質量、血清肌酐濃度及造影劑用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1.2方法1.2.1等滲組使用等滲造影劑碘克沙醇注射液(北京北陸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13465)。1.2.2低滲組使用低滲造影劑碘海醇注射液(山東辰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3129),注射速率均為3mL/s。兩組患者CT增強檢查前24h內常規檢查血清肌酐濃度作為基線值,注射造影劑前靜脈注射預防性用藥地塞米松(廣東三才石岐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4020602)5mL,對患者CT增強檢測后第7天的血清肌酐濃度進行檢測,并于檢查前的基線值進行比較。CT增強檢測后對患者進行隨訪調查,觀察比較兩組患者不良反應及CIN發生情況,配合常規口服水化進行治療。1.3統計學方法數據分析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64層螺旋CT對肺部影像學的應用
【摘要】目的:目的:探索64層螺旋CT對肺部磨玻璃樣結節影像學診斷中對準確率的價值研究。探索對肺部磨玻璃樣結節影像學診斷中對準確率的價值研究。方法:選擇50例肺部檢查結果提示肺部磨玻璃選擇樣結節患者為試驗對象,此次試驗均在2019年1月—2020年11月期間完成。所有患者均接受64層螺旋CT檢查方法;并持續隨訪6個月再次復檢。復檢。結果:64層螺旋CT檢查方法的肺部磨玻璃樣結節檢出率高;64層螺旋CT檢查方法的早期肺癌各個征象(包括毛刺征象、分葉征象、空64泡征征象及胸膜尾征征象)占比率顯著高于良性病變(P<0.05);64層螺旋CT檢查方法的復檢結果的惡性腫瘤檢出率顯著高于初檢(P<0.05)。結論:結論:肺部磨玻璃樣結節影像學診斷中用64層螺旋CT檢查方法能夠起到盡早檢出肺部結節情況,針對早期肺部良惡性腫瘤的有效判斷起到十肺部磨玻璃樣結節影像學診斷中用分重要作用價值,值得臨床加強推廣應用。
【關鍵詞】64層螺旋CT;肺部磨玻璃樣結節;影像學診斷;準確率
肺部磨玻璃樣結節是比較常見的一種臨床影像學檢查診斷表現,該表現多累及及侵犯機體肺部、機體雙肺部的淋巴結以及機體皮膚等器官,其中胸部受侵率高達達到90.00%[1]。在臨床開展胸部影像學檢查過程中,部分檢查者的肺窗可見伴有磨玻璃密度結節,其發生原因主要包括肺腺癌、局灶性纖維化、炎性病灶、局部出血等。一般而言,肺部磨玻璃樣結節或者屬于良性結節,但是也有可能是惡性結節。故此,針對肺部磨玻璃樣結節的良性或惡性如何有效鑒別,對于臨床腫瘤性質的早期判斷具有十分重要作用意義[2-3]。對于早期肺癌而言,如何早期檢查、早期診斷及早期發現肺部磨玻璃樣結節的作用重要[4-5]。基于此,本研究進行了探索64層螺旋CT對肺部磨玻璃樣結節影像學診斷中對準確率的價值研究。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50例肺部檢查結果提示肺部磨玻璃樣結節患者為試驗對象,此次試驗均在2019年1月—2020年11月期間完成。50例患者中,男33例,女17例;年齡45~83歲,年齡均值為(63.45±5.45)歲;經病理診斷結果顯示,有38例為早期肺癌患者,有12例為良性病變者。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且入選患者或患者家屬均自行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臨床相關資料均齊全;②為門診患者、住院患者或者常規體檢者;③均伴有長期吸煙史、長期接觸粉塵史等危險因素接觸史者;④配合度良好;⑤依從性良好。排除標準:①臨床資料不完全者;②伴有造影劑相關禁忌癥者;③伴有肺部手術史者;④伴有碘過敏、藥物過敏史者;⑤伴有嚴重重要臟器疾病者;⑥伴有精神障礙疾病者;⑦依從性或配合度不良者。1.2方法64層螺旋CT檢查方法具體操作:檢查儀器均統一選擇機型設備型號西門子1.5TCT掃描機;參數設置:管電壓調整為120kV,低劑量調整為<80mAs(一般用50mAs),層厚調整為為5mm,層距調整為5mm;掃描時間調整為4~5s,薄掃間隔調整為1mm,層厚調整為1mm;完成掃描時間控制7~8s;圖像后處理:將所得數據資料傳送到星云工作站進行處理。本次研究所得的掃描結果分析均統一由兩名高年資、經驗豐富的放射科醫師負責,并嚴格遵照“雙盲原則”進行早期肺癌疾病診斷。1.3觀察指標并持續隨訪定期復檢,進行篩選64層螺旋CT檢查方法的肺部磨玻璃樣結節結果,并比較(1)64層螺旋CT檢查方法的肺部磨玻璃樣結節檢出情況;(2)64層螺旋CT檢查方法的良惡性腫瘤肺部磨玻璃樣結節各個征象;(3)64層螺旋CT檢查方法的初、復檢肺部良惡性腫瘤結果。1.4統計學方法處理數據經SPSS20.0統計學軟件,若存在數據統計差異,用P<0.05替代。
2結果
醫學影像臨床應用價值分析
【摘要】目的:通過分析MRI與CT診斷在腰椎間盤突出診斷上的應用,分析臨床治療中醫學影像技術的應用價值。方法:選取我院2017年4月—2018年4月收治的100例腰椎間盤突出患者為對象,患者均經MRI與CT檢查,對比分析檢查數據與結果。結果:神經根受壓檢出率方面兩種檢查率對比差異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腰椎間盤突出陽性檢出率、相關象征方面MRI高于CT,CT在鈣化、椎間盤積氣檢出率方面CT高于MRI,數據對比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腰椎間盤突出臨床診斷時,MRI與CT檢查各具優勢,可以幫助醫生準確判斷病情,制定合適的治療方案,縮短康復所需時間。表明臨床治療中合理利用醫學影像技術,可以輔助醫生開展治療,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關鍵詞】醫學影像;MRI檢查;CT檢查;應用價值
1引言
醫院臨床治療中腰椎間盤突出較為常見,病情多發且嚴重,直接影響到患者正常生活。腰椎間盤突出患者日常生活中存在劇烈疼痛,動作、幅度受限,如果沒有及時采取有效治療,病情進一步發展會造成骨層惡化,使得患者病情加重。臨床治療時盡快確診,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臨床中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最常見的便是醫學影像技術確診,包括MRI檢查、CT檢查,現將研究結果整理匯報如下。
2資料與方法
2.1一般資料。研究對象選取我院2017年4月—2018年4月收治的100例腰椎間盤突出患者。臨床治療時100例患者均經MRI與CT檢查,臨床癥狀包括:不同程度的腰疼、一側下肢放射痛及坐骨神經痛等,患者身體活動受限,最終經手術病理性確診。100例患者中72例男性、28例女性,年齡24~71歲、平均年齡(54.32±4.72)歲,病程0.5~4a、平均病程(2.28±0.47)a。本次100例患者均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得到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排除存在嚴重神經系統疾病、對比劑過敏等。2.2檢查方法。MRI檢查方法:選擇GE光纖1.5T磁共振掃描儀,直接選取表面線圈。患者檢查時選取仰臥位,并先掃面頭部。患者腰椎間盤信號與椎體形態掃描通過常規矢狀位完成。全面觀察患者硬膜囊、脊髓受壓的情況,仔細檢查椎管各經線狹窄與否等。CT檢查方法:CT機選擇64排螺旋式,同MRI檢查一樣患者采取仰臥位,開始攝取定位圖像。觀察患者腰椎間盤形態與位置的情況,并對腰椎間盤的密度情況進行觀察。掃描時全面觀察椎體、椎小關節與椎弓情況。此外,評價患者椎管徑線與側隱窩情況,準確判斷病情。2.3評價指標。腰椎間盤突出陽性檢出率與相關征像。陽性檢出率=陽性檢出例數÷總例數×100%2.4統計學分析。選擇統計學軟件SPSS21.0分析本次研究的所有數據。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量資料,結果檢驗采用t。率(%)表示計數資料并利用χ2進行檢驗。對比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CT在胃腸道疾病診斷的運用透析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CT在胃腸道疾病診斷中的應用。方法回顧分析經手術和病理證實的胃腸疾病的CT表現。結果患者經CT診斷,手術治療后發現CT診斷對于早發現疾病的病變有很好的發現作用。結論CT診斷在胃腸道疾病的應用能是患者及早發現疾病,并能很好的預防胃腸疾病的癌變。
關鍵詞:CT診斷胃腸疾病
胃腸道鋇劑造影和胃腸內鏡相互配合,可使大多數胃腸道疾病得到正確診斷,但尚不能認為全面診斷。
因為它們獲得的僅是呈現于粘膜面的病理改變,以及通過腔內造影所反映的間接變化。CT檢查原理則完全不同,它能直接顯示器官及其病變本身,也能發現病變對鄰近或遠處臟器的侵犯,有其特殊的診斷價值。
一、胃腸道CT檢查方法
1.平掃
脊柱創傷患者MRI及CT表現特點
【摘要】目的研究脊柱創傷患者磁共振成像(MRI)及計算機斷層掃描(CT)表現特點。方法回顧性分析2018年6月到2021年6月在本院診治的62例脊柱創傷患者的臨床資料,全部患者都進行MRI及CT檢查,比較MRI及CT脊柱創傷檢出情況,并總結MRI及CT表現特點。結果MRI脊椎骨折、韌帶損傷檢出率明顯高于CT,碎骨片檢出狀況明顯低于CT,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MRI共檢出脊椎骨折62例,均伴有后緣碎骨片移向椎管,椎體中均出現T2WI高信號、T1WI低信號或等信號,其中,椎管容積改變有28例,韌帶損傷有44例,神經根損傷有12例,椎旁軟組織損傷有46例;CT共檢出脊椎骨折56例,均伴有椎體楔狀壓縮變化或椎體變形,有3例沒有顯著骨折征象、3例表現為頸椎滑脫,其中,椎管容積改變有28例,韌帶損傷有7例,神經根損傷有10例。結論MRI在韌帶損傷與脊椎骨折檢查方面優勢顯著,CT在脊柱創傷患者碎骨片移位狀況的檢查方面優勢顯著,臨床實踐中可按照患者的實際狀況使用MRI及CT這兩種檢查方式。
【關鍵詞】脊柱創傷;磁共振成像;計算機斷層掃描;表現特點
脊柱創傷屬于骨科常見疾病,會造成殘廢,甚至威脅生命[1]。臨床一般通過計算機斷層掃描(ComputedTomography,CT)、X線、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頸靜脈加壓試驗等方式檢查此病,其中比較常見的有MRI及CT檢查[2]。MRI能準確鑒別脊髓損傷情況,可將早期脊髓損傷的出血、水腫等狀況及諸多病理變化顯示出來[3]。CT在移位骨折塊侵犯椎管程度判定方面優勢顯著。基于此,本研究回顧性分析在本院診治的62例脊柱創傷患者的臨床資料,研究脊柱創傷患者MRI及CT表現特點。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18年6月到2021年6月在杭州市臨平區第一人民醫院診治的62例脊柱創傷患者的臨床資料。納入標準:①沒有認知功能障礙;②有完整的臨床資料;③均行MRI及CT檢查;④患者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年齡小于18歲;②有精神疾病;③伴有嚴重臟器病變。其中男40例,女22例;年齡19~71歲,(47.26±5.33)歲;21例重物砸傷,29例車禍撞擊,12例高空墜落;損傷位于胸段10例,頸段21例,腰段31例。本次研究經臨平區第一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會審核同意。1.2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MRI及CT檢查,具體方法如下:①MRI檢查:選擇GE磁共振成像儀1.5T,對脊椎損傷處進行常規的矢狀、軸位掃描,同時根據病患實際病情實施冠狀位掃描。將矩陣設置為256×256,層間距、層厚均設置為4mm。選擇自旋回波T1加權成像(T1weightedimage,T1WI),之中恢復時間設置為10~20ms,重復時間為450ms,選擇短時間反轉恢復序列,之后選擇快速自旋回波T2加權成像序列(T2weightedimage,T2WI),之中恢復時間設置為105~120ms,重復時間設置為2330ms。將數據上傳到對應工作站,由2位資歷較高的醫師共同閱片。②CT檢查:選擇GE公司生產的64層螺旋CT機Light-speed,橫斷位掃描病患病變脊椎,管電流、管電壓設置為220~300mA、120kV,層間距、層厚均控制為3mm,與患者實際狀況相結合,重建矢狀及冠狀位等進行圖像。1.3統計學方法:統計分析應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計量資料表示用(x±s),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表示用[n(%)],比較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CT設備維修管理方法探討
CT設備因其掃描快、圖像清晰度高以及高靈敏度的特點,為醫師對患者進行直接觀察提供便利,現已成為早期臨床診斷的重要手段。但一旦CT設備在工作過程中發生故障,將會嚴重影響臨床檢查的準確性,誤導醫師對患者的治療,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甚至引發醫患糾紛,降低患者對醫院的認可度[1],因此,保證CT設備的正常運行對于提高醫院效益、確保患者生命安全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現基于我院CT設備曾出現的常規故障及維修技巧報道如下。
1CT設備的結構及工作原理
CT設備主要由X線發生系統、計算機系統、檢測系統、成像顯示系統、掃描儀框架系統、操作臺和輔助設備7個部分組成;工作原理是通過發生系統發出的X線對人體組織進行掃描,監測系統接收到掃描光線并形成信號,最終將其轉換為CT圖像[2]。
2常見故障
CT設備在頻繁、長期使用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因環境、操作或設備部件老化而造成的各種故障,進而影響早期臨床檢查的可靠性,對醫院的正常運轉造成不利影響,使得醫院的經濟效益急劇下降。現主要對CT設備的3種類型故障進行介紹,具體如下。2.1操作不規范造成的設備故障通常,由操作人員操作不規范而造成的設備故障并不會對設備造成毀壞性破壞。當操作人員在使用設備時,設備預熱時間不足或未完成常規校準工作,可能會導致設備在運行中出現不精確的數據;此外,在利用設備定位患者時,一旦位置選擇有誤會導致CT圖像不夠清晰,甚至會出現錯誤圖像;一般情況下,患者在進行CT檢查時是不允許攜帶任何金屬飾物的,一旦檢查前不能全部清除,設備將信號轉變為圖像時會有偽影出現。2.2環境因素引起的設備故障環境因素主要是指溫濕度和空氣凈化質量。CT設備內需要配置很多不同的電路元件,當檢查室長期處于溫度過高或通風不良的環境時,會導致某些電路元件出現高溫發燙而燒毀的情況;CT設備的不穩定電源電壓會影響計算機的正常工作,從而影響X線束照射的質量,使得攝影圖像模糊;濕度較大會引起電路短路;空氣凈化質量差、灰塵粉塵多等會影響設備的使用壽命。2.3機器組件損壞引起的設備故障機器組件損壞一般是指設備長時間連續運行導致元件受損而無法繼續維持正常工作的現象。相關統計表明,安裝后使用半年CT設備便會出現運行故障,5~8年后會處于相對平穩的狀態,度過平穩期后,故障發生的頻率會顯著增加。
3檢測方法
CT影像在臨床醫學的價值
在當前額臨床醫學中使用醫學影像進行檢查的方式比較多,比如常見的X線、CT和MRI等[1]。隨著醫療技術的提高一級醫學影像學的快速發展,多樣化的檢查方式在臨床診治中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大,但是因為每一種影像檢查都有自身的特點,所以在應用上也有所不同,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其中CT影像檢查作為使用比較廣泛的影像技術,在多種疾病的診斷和病情評估中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本文選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到醫院接受結腸癌診治的60例患者臨床資料采取回顧性分析的方式,對CT影像診斷結果進行了對比分析,目的就是探究CT影像檢查的應用價值,現將研究進行如下報道。[5]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文選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到醫院接受結腸癌診治的6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對參與研究患者的臨床資料采取回顧性分析的方式,將腹脹、腹痛和消化不良等病癥作為主訴,60例患者中有39例為男性患者,有21例為女性患者,患者年齡均在38~60歲之間,患者平均年齡為(48.96±3.61)歲。患者在經過CT等影像檢查和病理診斷證實,參與研究的都符合世界衛生組織關于結腸癌的診斷指標,參與研究的患者均接受了手術治療,其中有21例(占35.00%)患者為乙狀結腸癌,有17例(占28.33%)患者為降結腸癌,有14例(占23.33%)患者為升結腸癌以及8例(占13.33%)患者為橫結腸癌,將一些存在嚴重合并慢性疾病的患者、患有神經系統疾病的患者以及其他腫瘤患者進行排除。1.2方法。在經過CT影像檢查后確診,患者需要在術前停止飲食,對腸胃進行清洗處理,對患者行保留灌腸,使用的藥物為泛影葡胺(金陵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天峰制藥廠,國藥準字H33021005,20ml:12g)患者藥物首次使用的劑量為900ml,再次使用藥物的劑量為1000ml;對患者腹部進行常規性和增強型掃描,患者采取仰臥體位,使用的掃描儀器為64排螺旋CT掃描儀,對患者的整個腹部進行螺旋式容積掃描,可以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盡心掃描范圍的擴大,厚度控制在1.0cm,時間在6S左右;隨后對患者進行增強性掃描,使用碘海醇(山東潔晶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6469,50ml:17.5g(I))或碘帕醇(上海博萊科信誼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73014,74g(I)/200ml/瓶)作為造影劑,采取肘靜脈注射的方式將藥物快速的注入到患者血管內,注射速率應控制在4.0mL/s,當達到閥值后,對患者進行動態三期掃描,容積和多平面重建,掃描結束在取得圖像后進行后處理,對患者的血管情況進行綜合性分析。[7]1.3評價標準。術后對患者的病變組織進行部分的留取,對患者的病變組織進行鏡下查看,分析其病理變化,使用TNM分期標準對患者的癌變和發展情況進行評估[2],其中原發性腫瘤用T進行表示,將患者情況劃分成無法評估用TX、無明顯證據用T0表示、原位癌用T1表示、腫瘤侵襲黏膜下層用T2表示、固有肌層用T3表示以及漿膜下和漿膜層用T4表示等;另外,淋巴結用N進行表示,將患者情況分為無法評估用NX表示、無轉移用N1進行表示以及用N2進行表示的存在1~3、≥4的區域轉移;最后,遠處轉移用M表示,分別使用用M0進行標示的無和以及用M1進行表示的有兩種狀況[4]。對參與研究的患者實行隨訪觀察,其時間通常為6個月,對患者的術前和術后復發的CT影像檢查進行陰性和陽性的記錄,冰河病理結果進行比較分析。[8]1.4統計方法。研究的所有數據均使用統計學軟件SPSS18.0進行分析。計量數據以均值±標準差(x-±s)表示,并用t進行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進行檢驗。用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結合病理診斷結果,術前的CT檢查準確率為85.00%,結果存在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隨訪結果顯示,有19例患者出現了復發,術后復發CT影像診斷準確率為89.47%,結果存在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和表2。
3討論
顱腦損傷診斷分析論文
【關鍵詞】顱腦損傷CT診斷分析
目前交通事故及其它機械創傷日益增多,其中以顱腦損傷較多見。作者自2005年5月至2007年3月通過對200例顱腦損傷患者的CT掃描分析,推斷其預后并指導治療,具有臨床重要價值。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本組200例中男130例,女70例;年齡30d~75歲,以25~50歲最多;外傷原因以交通事故最多見,共160例。
1.2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