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稅工作經驗總結范文

時間:2023-04-08 00:00:4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退稅工作經驗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退稅工作經驗總結

篇1

本文作者:司雨春劉虹呂工作單位:四川九洲電器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工業增加值核算中存在的問題

隨著國家近幾年不斷加強工業增加值核算的指標體系,現核算已越見規范,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問題,筆者根據自己的實際工作經驗總結出以下幾點:1.現行核算制度中,兩種核算方法存在不可避免的誤差。理論上,兩種核算方法的增加值是相等的,但在實際工作中,由于企業存在的情況較復雜,兩種方法核算出的增加值并不相等,存在一定的誤差,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1.1生產周期較長的工業企業。有些企業產品生產周期較長,一批原料投入生產,到了期末可能還有部分在產品沒有形成成品,如果企業會計未核算在產品期末期初差額,則產值也不能核算這部分,這就會造成工業產值與直接材料計算口徑不一致,直接材料多算,生產法增加值就會被低估。1.2庫存較多的工業企業。財務數據是以權責發生制為計算原則,工業總產值則是以本期生產為計算原則,當企業在核算期間生產了一些產品而沒有賣掉,形成庫存時,雖然其生產法增加值是可以核算的,而按當期實現概念核算其收入法增加值卻是零。另一方面,當期銷售的收入也有前期生產(或庫存)的產品。因此,兩者存在誤差。1.3多種經營的工業企業。多種經營的工業企業在核算產值時只能計算屬于工業活動的那部分,但企業財務在核算上不可能只核算工業的生產經營活動,管理費用、財務費用和營業盈余等指標包含非工業性經營活動創造的增加值,統計人員如沒有將屬于非工業性經營活動這部分增加值扣除,會出現收入法核算的增加值偏大情況,但實際工作中確定非工業性經營活動部分的費用、盈利非常困難,單靠統計人員是不可能完成的。2.在實際核算中由于統計人員業務水平有限經常會出現增加值被誤統、漏統等現象。2.1對收入法增加值構成明細不清楚,誤把“投資收益”、“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兩個指標作為增加值構成內容,實際上兩個指標為收入法增加值的扣減項。2.2核算增加值時照搬財務指標,未進行分析填報。(1)在生產法核算增加值指標時,統計人員不能簡單的從財務帳上的產品成本項目取得資料,而應該按照產值計算口徑進行調整,扣除不屬于生產的材料成本、不屬于或加上屬于本期生產產品的消耗成本。(2)統計人員誤把財務部門報稅的“本年應交增值稅”作為核算增加值的“本年應交增值稅”。統計上的“本年應交增值稅”指標根據公式“本年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進項稅額+進項稅額轉出-出口抵減內銷產品應交納稅額-減免稅款+出口退稅”核算出來的,同時還要保證“本年應繳增值稅”與“主營業務收入”的期間要保持一致。(3)統計人員誤把財務上的“應付職工薪酬”作為增加核算中的“勞動者報酬”,其中財務上的“應付職工薪酬”包含職工教育經費,而增加值核算中的“勞動者報酬”不包含這部分。同時增加值核算中的“勞動者報酬”中不僅包括發放給職工的工資、獎金、津貼等,還應該包括差旅費中支付給個人的補貼,平日發放給員工的產品等,這部分在核算增加值時要對相應指標進行分解填報,否則會造成增加值指標漏統。(4)核算增加值指標時未把企業技術研究費中的折舊及廠房、設備、車輛等租賃費歸入固定資產折舊,造成增加值指標漏統。3.部分企業不重視統計工作,存在著“重財務,輕統計”的現象,許多統計人員都身兼數職,統計工作只屬于附屬的工作,對于增加值這樣復雜的指標,核算時隨意性較大。

提升工業增加值核算準確性的途徑

1.企業要重視統計工作,明確負責統計工作的主管領導,確保統計人員的穩定,并積極組織統計人員參加培訓,同時統計人員也要不斷提高自身業務素質。2.上級主管部門應組織有關增加值核算方面的詳細培訓,同時提供條件便于企業之間能夠針對統計實際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交流,以不斷提升統計人員業務水平。3.具體核算中通過指標之間的關系進行驗證。3.1用生產法來驗證收入法。一般情況下收入法增加值與生產法增加值相差不多,且收入法增加值會小于生產法增加值,因為從財務狀況表上取得的增加值指標不全,還有部分增加值指標未能體現。如果收入法增加值大于生產法增加值,說明企業在計算中間投入時有可能把屬于增加值的部分當作中間投入計算,需要進一步細分析。但是也有例外,如企業要是有非工業性經營活動,其利潤計入營業利潤,收入法增加值就會高于生產法增加值。3.2加強數據的審核論證。對起變動較大的數據、增加值核算相關指標不匹配等情況要進行審核論證,針對問題分析原因,并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1)企業增加值率與行業增加值率進行對比,如果兩者相差較大則進一步分析是因為產品結構問題還是核算有誤。(2)主營業務收入與工業產值進行對比,如企業增加值不合邏輯,可將這兩個指標進行對比,如果兩者相差較大,再進一步細問企業在填報成本費用表時,相關數據是否按產值口徑進行調整。(3)直接材料和主營業務成本進行對比,正常情況下直接材料是小于主營業務成本,且占一定的比例,如果發現直接材料大于主營業務成本或所占比例不合邏輯,則要進一步進行了解,當然前提是主營業務收入和工業產值比例相當。(4)三項費用(制造費用、管理費用、營業費用)與其中的中間投入進行對比,如果三項費用與其中的中間投入完全一致或相差不大,說明企業在計算三項費用中的中間投入時沒有將屬于增加值的指標完全扣除。(5)關聯指標間進行對比,這種對比如工資和人數對比,折舊和固定資產進行對比,以此來驗證這些增加值指標的可靠性,此外還要看看報表的完整性,是否有缺項漏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