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調查報告范文

時間:2023-03-22 08:39:4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需求調查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需求調查報告

篇1

一、在線調查情況

本次參與調查114人,其中男性11人,女性103人,18-25周歲9人,占7%,26-35周歲57人,占50%,36-45周歲29人,占25%,46-55周歲19人,占16%。婚姻狀況:18人未婚,94人已婚。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3人,占2%,高中20人,占17%,大專24人,占21%,本科及以上67人,占58%。居住方式:獨居3人,占2%,夫妻二人11人,占9%,夫妻加孩子32人,占28%,夫妻加孩子加老人46人,占40%,夫妻加老人5人,占4%,其他方式17人,占14%。家庭月收入情況:2000元以下4人,占3%,2000-4000元55人,占48%,4000-6000元15人,占13%,6000-8000元22人,占19%,8000元以上18人,占15%。

被調查人員中,34%較需要家政服務,35%不太需要,30%不需要。沒有請家政員的原因,57%選擇自己及家人有時間做,13%是家庭收入的因素。

家政服務項目方面,被調查人員中,56%選擇家庭保潔,13%選擇烹飪,9%選擇照看孩子,7%選擇照顧老人,其它15%。對于家庭保潔頻率,52%需要每周一次,12%需要每兩天一次,3%需要每天一次。對于烹飪服務頻率,30%需要每天,11%需要不定期。對于照顧家中病人,41%選擇需要專業護理,29%需要基本照料。對于家中有學齡期孩子的家庭,28%需要接送孩子上學,21%日常家務,21%課業輔導。

家政員類型方面,被調查人員中71%選擇鐘點工,25%選擇白天來,不住家,3%選擇住家型。家政員的年齡段:51%選擇36-45周歲的,42%選擇46-55周歲的。家政員的性別:86%選擇女性,14%選擇男女不限。家政員的籍貫:52%要求市內,46%無所謂。

在招聘家政員方面,64%選擇熟人介紹,32%選擇家政公司。而在選擇家政公司的時候,46%考慮的是口碑。

被調查人員中,38%的家庭接受每月在家政服務上花費500元以下,41%接受500-1000元,16%接受1001-2000元。3%接受2001-3000元。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 市場供需存在著矛盾。調查顯示居民對家政服務等級需求越來越高,保潔、保姆等初級項目外,對月嫂、養老護理、病老陪護、課業輔導等中高級服務項目需求量逐步增大。現市場尚還不能滿足需求。但由于市場魚龍混雜,服務的質量參差不齊,廣大居民面對現在的家政服務供需現狀往往無從選擇,不是找不到滿意的服務,就是不敢接受服務,市場供需矛盾突出。

2. 行業觀念陳舊。家政服務業作為從傳統保姆發展而來的新行業,尚未得到社會的普遍認同。現在一方面居民對家政服務專業技能需求越來越高,而愿意在家政服務上花的錢卻偏低。另一方面,不少女性受侍侯人、低人一等等舊觀念的影響,怕丟面子,怕受歧視,寧愿無事干或工地打小工,也不愿意干家政。

3. 市場需求大,服務網絡少。根據調查報告顯示,被調查人員中有34%家庭需要家政服務,說明我區家政服務市場的需求是龐大的,64%的人選擇熟人介紹的家政服務人員,這表明家政服務業尚未形成一個完整的服務網絡,導致供需無方,接觸難,在短期之內熟人介紹可能會帶來一定的收益,但是不利于家政服務業的長期發展。

4. 市場管理不夠規范。家政服務業由于市場廣闊,供不應求,只要想干的就可以干,因而造成市場結構混亂。目前新北區的家政服務業沒有統一的管理機構,對服務質量也沒有一個衡量的標準,市場價格不統一。如月嫂服務,收費價格相差甚大。此外,家政服務員的自身安全和利益無法保障,雇主的利益也無法保障。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家政服務業的快速健康發展。

三、對策與建議

1. 建立巾幗家政服務機構,打造服務品牌。各級婦聯作為群團組織,社會誠信度高,在人們的心目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因此婦聯組織要主動承擔起引進、促進、推進巾幗家政服務健康發展的責任,組織動員下崗女工和外來務工婦女自主創業。2014年,我區已成功引進江蘇省好蘇嫂家政服務品牌,并大力學習和借鑒山東濟南陽光大姐、浙江杭州西麗巾幗家政的好經驗好做法,在行業樹立標桿,帶動全區家政服務業快速健康地發展。

2. 加強培訓,提高服務人員素質。擁有專業的家政服務隊伍是創建品牌的重要基礎,而專業化的理論和實踐培訓是提升家政服務人員素質和服務能力的重要手段。新北區婦聯聯合好蘇嫂家政服務中心,積極發揮巾幗創業就業培訓指導中心的作用,全方位、高起點、嚴要求定期集中培訓不同級別、不同檔次的家政服務人員,同時還將進行職業道德、法律常識、家庭禮儀、操作規則等一系列操作性、針對性較強的業務培訓,增強從業人員的服務意識,規范服務行為,提高家政人員整體素質,以適應家政服務市場不同層次的雇主需求。

篇2

本次參與調查__人,其中男性11人,女性103人,18-25周歲9人,占7%,26-35周歲57人,占50%,36-45周歲29人,占25%,46-55周歲19人,占16%。婚姻狀況:18人未婚,94人已婚。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3人,占2%,高中20人,占17%,大專24人,占21%,本科及以上67人,占58%。居住方式:獨居3人,占2%,夫妻二人11人,占9%,夫妻加孩子32人,占28%,夫妻加孩子加老人46人,占40%,夫妻加老人5人,占4%,其他方式17人,占14%。家庭月收入情況:2000元以下4人,占3%,2000-4000元55人,占48%,4000-6000元15人,占13%,6000-8000元22人,占19%,8000元以上18人,占15%。

被調查人員中,34%較需要家政服務,35%不太需要,30%不需要。沒有請家政員的原因,57%選擇自己及家人有時間做,13%是家庭收入的因素。

家政服務項目方面,被調查人員中,56%選擇家庭保潔,13%選擇烹飪,9%選擇照看孩子,7%選擇照顧老人,其它15%。對于家庭保潔頻率,52%需要每周一次,12%需要每兩天一次,3%需要每天一次。對于烹飪服務頻率,30%需要每天,11%需要不定期。對于照顧家中病人,41%選擇需要專業護理,29%需要基本照料。對于家中有學齡期孩子的家庭,28%需要接送孩子上學,21%日常家務,21%課業輔導。

家政員類型方面,被調查人員中71%選擇鐘點工,25%選擇白天來,不住家,3%選擇住家型>!<。家政員的年齡段:51%選擇36-45周歲的,42%選擇46-55周歲的。家政員的性別:86%選擇女性,14%選擇男女不限。家政員的籍貫:52%要求市內,46%無所謂。

在招聘家政員方面,64%選擇熟人介紹,32%選擇家政公司。而在選擇家政公司的時候,46%考慮的是口碑。

被調查人員中,38%的家庭接受每月在家政服務上花費500元以下,41%接受500-1000元,16%接受1001-2000元。3%接受2001-3000元。

1.市場供需存在著矛盾。調查顯示居民對家政服務等級需求越來越高,保潔、保姆等初級項目外,對月嫂、養老護理、病老陪護、課業輔導等中高級服務項目需求量逐步增大。現市場尚還不能滿足需求。但由于市場魚龍混雜,服務的質量參差不齊,廣大居民面對現在的家政服務供需現狀往往無從選擇,不是找不到滿意的服務,就是不敢接受服務,市場供需矛盾突出。

2.行業觀念陳舊。家政服務業作為從傳統“保姆”發展而來的新行業,尚未得到社會的普遍認同。現在一方面居民對家政服務專業技能需求越來越高,而愿意在家政服務上花的錢卻偏低。另一方面,不少女性受“侍侯人、低人一等”等舊觀念的影響,怕丟面子,怕受歧視,寧愿無事干或工地打小工,也不愿意干家政。

3.市場需求大,服務網絡少。根據調查報告顯示,被調查人員中有34%家庭需要家政服務,說明我區家政服務市場的需求是龐大的,64%的人選擇熟人介紹的家政服務人員,這表明家政服務業尚未形成一個完整的服務網絡,導致供需無方,接觸難,在短期之內熟人介紹可能會帶來一定的收益,但是不利于家政服務業的長期發展。

4.市場管理不夠規范。家政服務業由于市場廣闊,供不應求,只要想干的就可以干,因而造成市場結構混亂。目前新北區的家政服務業沒有統一的管理機構,對服務質量也沒有一個衡量的標準,市場價格不統一。如月嫂服務,收費價格相差甚大。此外,家政服務員的自身安全和利益無法保障,雇主的利益也無法保障。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家政服務業的快速健康發展。

1.建立巾幗家政服務機構,打造服務品牌。各級婦聯作為群團組織,社會誠信度高,在人們的心目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因此婦聯組織要主動承擔起引進、促進、推進巾幗家政服務健康發展的責任,組織動員下崗女工和外來務工婦女自主創業。要大力引進江蘇省“好蘇嫂”家政服務品牌,同時大力學習和借鑒山東濟南“陽光大姐”、浙江杭州“西麗”巾幗家政的好經驗好做法,在行業樹立標桿,帶動全區家政服務業快速健康地發展。

2.加強培訓,提高服務人員素質。擁有專業的家政服務隊伍是創建品牌的重要基礎,而專業化的理論和實踐培訓是提升家政服務人員素質和服務能力的重要手段。今年年底,新北區婦聯將結合“好蘇嫂”的掛牌,積極發揮巾幗創業就業培訓指導中心的作用,全方位、高起點、嚴要求集中培訓不同級別、不同檔次的家政服務人員,同時還將進行職業道德、法律常識、家庭禮儀、操作規則等一系列操作性、針對性較強的業務培訓,增強從業人員的服務意識,規范服務行為,提高家政人員整體素質,以適應家政服務市場不同層次的雇主需求。

3.加大宣傳力度,構筑婦女就業平臺。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大力宣傳家政服務業在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樹立管理先進、服務一流的巾幗家政服務公司,提高家政服務業的社會地位,引導家政服務向產業化發展。鼓勵下崗女工、農村婦女自覺拋棄行業陳腐觀念,積極參與家政服務活動,讓她們到家政服務行業尋找自己的位置,實現再就業。對社區下崗女工和農村剩余勞動力進行詳細調查摸底,掌握她們的務工需求,及時向家政服務公司反饋信息,健全全區家政行業人員人才信息庫。通過電臺廣播、電視廣告、報紙宣傳等形式,對家政服務市場的供需信息進行及時宣傳,使雇主和求職者都能及時掌握有效信息,實行雙向選擇。同時要充分利用高新區高知人群集聚的優勢,多挖掘市場潛力,為高新區引進人才、留住人才當好后盾。

篇3

xx市老年人生活現狀及需求調查報告 文章作者: 文章加入時間:2005年9月17日15:53 北京市老年人生活現狀及需求調查報告 人口老齡化是世界人口發展的一大趨勢,預計在二十一世紀三、四十年代將達到。目前,這一問題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 北京市在80年代末就已經步入老齡化社會,90年代以來,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劇,人口老化形勢日益嚴峻,老年人口無論是在數量上還是在總人口中的比重都在不斷提高。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劇,老齡問題即老年人的需求問題和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社會經濟問題日益突出,對社會經濟發展產生了不容忽視的影響。解決北京市的老齡問題,北京市統計局最近在全市范圍內進行了老年人生活現狀及需求的抽樣調查。

(一)老年人的生活現狀 大多數老年人與子女居住在一起。從老年人的居住方式看,70%的老年人與子女居住在一起;近三分之二的老年人享受離退休待遇;老年人的就業比例較低;老年人的經濟來源主要是離退休金;80%以上的老年人生活能夠自理;老年人公費醫療的比例達到60%;老年人的娛樂活動較為單一。 (二)老年人對一些問題的看法 老年人大多愿意與子婦住在一起;三分之一的老年人對自己的經濟狀況表示滿意;絕大多數老年人選擇家庭養老;半數以上的老年人贊同再婚;大多數老年人沒有學習的興趣;60%的老年人肯定自己的社會價值。 (三)老年人最需要解決的問題 老年人提及最多的問題是“生活有人照料”,其次是“有寬敞的住房”,第三是“經濟上有人幫助”和“看病就醫方便”,另外,還有一定比例的老年人提出要“增加服務社區”,而提到其它問題的老年人較少。老年人所提出的問題存在著地區差異、年齡差異和文化差異。 地區差異:城近郊區的老年人對目前生活狀況的滿意度要低于遠郊區縣,城近郊區老年人提及最多的問題是“有寬敞的住房”,位于第二位的是“看病就醫方便”和“增加服務社區”,位于第三位的是“合法權益受到保護”;而遠郊區縣老年人提及最多的問題是“生活有人照料”,其次是“經濟上有人幫助”,第三是“看病就醫方便”。 年齡差異:60-69歲老年人提出的需要解決的問題很多,主要涉及六個方面,根據老年人提及的多少來排序,這六個方面依次是:“生活有人照料”、“有寬敞的住房”、“看病就醫方便”、“增加服務社區”、“經濟上有人幫助”和“合法權益受到保護”;而7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所提的問題比較集中,主要是一個,即“生活有人照料”,而對其它問題提及的較少。 文化差異:老年人的受教育程度越高,沒有問題的人數比例越低。受教育程度在小學及以下的老年人提及最多的問題是“生活有人照料”,受教育程度為初中和高中的老年人提及最多的問題是“有寬敞的住房”,而受過大專及以上教育的老年人提及最多的問題則是“增加服務社區”。 (四)中青年人的觀點 大多數中青人愿意與老年人住在一起;近60%的中青年人不贊同老年人就業,主要原因是老人年齡偏高、身體不好以及老人應該享受生活;中青年人中90%以上在生活中都幫助老年人;中青年人認為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是很豐富;在養老方面,中青年人的看法與老年人一致,87%的人選擇家庭作為老年人的養老場所;將近70%的中青年人贊同老年人再婚;中青年人認為老年人是社會的一筆寶貴財富,不是家庭的社會的負擔。 (五)結論及對策 1、 加強養老保障體系的建立,制定符合北京市情的養老政策。 養老問題是老齡問題中最重要的問題,它包括兩項基本內容,即養老期間的經濟保障和服務保障。關于經濟保障,由于我市的老年人口以離退休人員為主,他們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是離退休金,因此,在發放離退休金時,一方面要保證離退休人員按時領到離退休金,另一方面要隨著就業人員工資水平以及物價指數的變化,及時調整離退休金的金額,以保證老年人的實際生活水平。與此同時,還要不斷完善北京市的養老保險制度,逐步減輕企業和個人的負擔,使我市的養老工作步入良性循環。關于服務保障,目前北京市的養老方式主要是居家養老,這是我國傳統的養老方式。調查發現,無論是老年人還是年輕人都傾向于這種養老方式,但是由于現在的家庭結構、規模正在發生變化,家庭的養老功能已趨于

弱化,不能完全滿足老年人的各種需求,因此,應該把居家養老和規范化的社區服務相結合,把社區服務引入家庭,以彌補家庭養老的不足。只有做到家庭養老和社區養老的有機結合,才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2、 發展老年教育,提高老年人口素質; 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真正做到老有所樂;拓寬老年人的就業渠道,實現老年人的社會價值。 3、搞好社區建設,發揮社區的助老服務功能 社區是老年人的主要活動場所和生活空間,隨著家庭養老功能的減弱,老年人對社區的依賴性越來越強,對社區服務的需求也越來越多,因此,加強社區建設,充分發揮社區對老年人的服務功能是解決老齡問題的重要途徑。目前,北京市的社區建設比較薄弱,不能適應老年人的各種需求,因此,在進行社區建設時,首先要加大對社區養老服務業的投入,通過多方位、多渠道籌集資金,加大投資力度。其次,增加社區老年人的服務設施和服務內容,主要包括醫療保健、家政服務、健康娛樂、學習教育、法律咨詢等服務項目。第三,要培養一批高素質的社區管理人員和服務人員,提高社區為老年人的服務質量,不僅讓老年人享受到有關的照顧資源,還要讓老年人享受到高質量的服務。(北京市統計局) 文章出處: 【大 中 小】 【打印】 【關閉】

篇4

【關鍵詞】小學教育專業;師資;培養模式

一、調查目的

目前我國師范教育體系中,高師小學教育專業出現了多種培養模式。在大專層次,從招生對象來分,有招收初中畢節業生的“五年一貫制”大專,有招收高中畢業生的“高中起點三年制”大專。從培養目標來分,有綜合培養模式:國內以南京曉莊師范學院為代表,國外以美國、日本為代表,強調綜合性, 以培養具有任教小學所有學科能力的教師為培養目標,實行的是全科型培養模式[1];有分科培養模式:以首都師范大學為代表。側重于分科培養,設置的專業方向多,與小學課程基本對應,以培養任教小學某一學科能力的教師為培養目標,強調專業性,實行的是分科培養模式;有“綜合培養、分向發展”培養模式:國內以湖南第一師范為代表,國外以法、德兩國為代表,兼顧以上兩種模式,以培養具有任教小學大部分學科并具有任教某一學科專業能力的教師為培養目標,學生除全面學習外,還要求他們選修某一學科專業課程。我省高師小學教育專業大多數學校采用分科培養模式。不同培養模式有其各自的利弊,不同地域、不同類型的小學對于師資的要求有其差異性。分析不同小學對教師在專業知識結構、教學技能等各方面素質的實際需求現狀,對于高師小學教育專業培養模式的選擇,改革我省高師小學教師培養模式,全面提高小學教師素質,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此,我們在南昌范圍內對不同類型小學進行了調查研究。

二、調查方法與過程

根據調查目的,我們采取了口頭調查與書面調查相結合的方法。口頭調查采取開座談會的形式,在南昌市青云譜區、南昌縣、進賢縣對50名小學教師、教務主任、校長進行了座談。書面調查采取問卷調查,在青云譜區各小學、南昌縣蓮塘二小、南新鄉中心小學及各村小學、進賢縣架橋鄉中心小學及各村小學隨機抽取教師, 回收有效問卷323份,其中城市小學148人,城鎮小學108人,農村小學67人。調查對象的選擇考慮到不同辦學條件的學校,如城市小學、城鎮小學、農村小學,不同身份的教師,如校長、主任、普通教師。

三、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對小學需求教師總體素質的評價

在調查問卷中我們設置了“您認為哪種類型的小學教師最能適應基礎教育改革?”,提供了四個選項:1、單純教學型;2、學術研究型;3、教學兼學者型;4、教學兼教育家型。結果如下:

調查結果表明,多數被調查者認為“教學兼學者型”、“教學兼教育家型”教師最能適應基礎教育的需要,而“單純教學型”和“學術研究型”教師認可度較低。這說明,小學對教師素質的要求已經提高,小學需要的是既懂教育又具備學科專業素質的教師,而“單純教學型”和“學術研究型”教師并不受廣大教師歡迎。現在的小學教師大部分是原來中師畢業生,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他們尤其崇尚教學兼學者型教師,他們對知識的尊重與渴望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現任小學教師對自身專業知識不足的認知。這就要求師范院校在培養小學教師時要特別注重專業性與教育性的統一,充分體現小學教育“雙專業”的特性。

(二)對小學需求教師學科任教能力的評價

在調查問卷中我們設置了“你學校最需要什么樣的小學教師?”,提供了四個選項:1、主干科目教的很好的老師;2、主干科目教的還可以,又能兼任一兩門其他科目的老師;3、盡管沒有很擅長的某一科目,但什么都能教的老師;4、盡管只能教某一科目,但在這一科目上教學水平很高的老師。結果如下:

對教師學科任教能力的需求,不同辦學條件的學校有明顯差異,條件較好的城鎮小學和城市小學以需求“主干科目教的還可以,又能兼任一兩門其他科目的老師”為主,充分說明這類小學對教師“一專多能”的要求。對于條件較差的農村小學對主干科目的教師需求明顯多于條件較好的城鎮和城市小學,這主要是農村小學師資缺乏和傳統上“重主課、輕副課”的觀念所導致。同時結合對第三選項的選擇,農村小學明顯高于城鎮和城市小學,也反映出農村小學教師的缺乏和對小學教師綜合素質的需求。對第四項的選擇,城市小學高于城鎮小學,城鎮小學又高于農村小學,反映出條件越好的小學對教師教學能力要求越高。

基于此,小學教師的培養應根據本地基礎教育的發展水平,充分考慮到不同辦學條件學校對教師的不同需求,選擇符合本地實際的培養模式。

(三)對小學教師知識結構的評價

在調查問卷中我們設置了“小學教師中,您認為他們哪方面的知識最欠缺?”提供了四個選項:1、學科知識的不足;2、教育理論的缺乏;3、教學技能的缺乏;4、教育科研能力的缺乏。結果如下:

總體上看,有54.2%的老師認為自己最欠缺的是教育科研能力。在師資相對較好的城市小學這一比例高達69.6%,而在師資相對薄弱的農村小學則最低僅有28.4%,還不到城市小學的一半!初看起來似乎不合道理,但結合座談調查的情況,卻恰恰反映出當前城鄉小學師資水平的差異。隨著基礎教育的發展,教育科研已經逐步滲透到小學教育第一線,條件較好的小學已經提出了自己對教師進行教育科研的要求,這些學校的老師有了教育科研的壓力,深感自身教育科研能力的不足。而在大部分農村小學,對教育科研還沒有明確的要求,因此,老師們暫時還沒有感到壓力,對自身科研能力的缺乏還沒有切身體會。教育理論的缺乏和教學技能的缺乏各占20%左右,農村小學教師中有22.4%選擇了“學科知識不足”,遠高于城鎮和城市小學,這一結果與我們的實際感受應是一致的。根據這一調查結果,對小學教師的培養除了要強化專業知識和教育理論的學習、教學技能的培養外,還要重視教育科研能力的培養。

篇5

過半學生每天在校體鍛不到1小時

33.9%的兒童感覺學習壓力大

孩子渴望自由安排閑暇時間

高學歷家長對孩子要求更高

對兒童每天的時間安排進行取值計算,結果顯示,父親學歷為研究生的兒童每天花在課外閱讀、課外補習、參加興趣特長班和做家長布置的課外作業的時間分別為1.6小時、1.8小時、1.5小時和1小時,明顯高于父親為其他學歷層次的兒童。這一方面表明學歷層次高的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和期望更高、更全面,另一方面,也昭示著家長的文化資本對孩子的學習和發展有著不容忽視的影響作用。

篇6

[關鍵詞]財經類碩士研究生職業需求職業選擇

一、引言

1 研究背景及意義。碩士研究生是我國高等教育體制中的一類特殊群體,他們擁有較高的學歷和素質,同時也擁有較高的就業期望。隨著我國碩士研究生畢業人數的增加,就業整體質量的下降、招聘單位需求的變化等,碩士研究生的職業選擇已不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成功的職業選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他們的未來發展方向。

作為職業選擇影響因素的職業需求,在現實中存在諸多問題,一方面,高校并不真正了解碩士研究生的職業需求特點,對其的職業指導不甚理想,一方面,碩士研究生自身的職業期望會產生理想與現實的差距,且多數人對此沒有明確的認識,也缺乏明確的職業發展規劃。這樣導致的結果是:碩士研究生對于求職感到迷茫,對于求職時出現的困境不知所措,高校對于他們的求職幫助也缺乏針對性。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 本文“職業需求”概念。傳統心理學領域中的需求概念都不同程度的認可“需求是一種缺失狀態”的觀點,這成為“需求”概念的共識。由于本文研究對象的特殊性,所關注的側重點在于碩士研究生的求職困難,這里我們將繼承這一觀點,而更突出需求在求職領域的表現。

因此,本文將職業需求定義為:由于現實環境中各種制約條件的影響,個體在選擇職業時所不能夠實現或很難實現的那部分理想需要,意即一種理想與現實的差距。

二、碩士研究生職業需求特點分析

1 研究方法。問卷調查法。經過廣泛文獻調研和實地訪談編制《碩士研究生職業需求調查問卷》。利用SPSS13.0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調查問卷的結構如下:

碩士研究生理想職業特點調查各題目劃分為如下類別“個人發展”、“人際支持”、“工作保健”、“工作價值”、“單位形象”。職業選擇影響因素調查各題目劃分為如下類別:“個人特質因素”、“外部支持因素”、“單位優勢因素”、“家庭限制因素”、“個人優勢因素”。每道題目采用1~5評分,1表示重要程度低,隨著數字增加重要程度加強,5表示程度最高。

2 研究對象。抽取北京市某兩所財經類高校07、08、Dg級碩士研究生作為被試,共發放調查問卷200份,收回有效問卷192份,其中男生55人,女生137人,07級研究生144人,08級和09級研究生共48人,專業涉及金融、國貿,經濟、財政、會計、統計、人口學、企業管理等。

3 研究結果與分析。(1)理想職業重要特點。由數據得出,廣受碩士研究生青睞的理想職業特點有:與自己的興趣符合、能充分發揮自身的能力,能夠獲得事業上的成就感、能夠獲得有利于自身發展的培訓機會、能夠得到平等的晉升機會、單位發展前景較好和同事之問關系融洽。這些題目的得分都在4分以上,并且表明“個人發展”、“人際支持”在理想職業特點中重要程度較高。據此,碩士研究生選擇職業時更注重自我價值的實現。他們希望通過自身的努力付出和優越的外部條件支持獲得事業上的成就感。鳳凰網2009年6月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顯示:大學生擇業最看重的兩個因素是發展機會和薪酬福利。發展機會最重要,排在第三至六位的因素分別是專業對口、行業前景、單位地域、單位性質。可見,對于“專業對口”這一擇業因素,財經類研究生并不看重,分數僅為3.4g,這說明由于財經類專業技術性不強,求職者專業素質具有趨同性,導致財經類工作對求職者要求更高,使得碩士研究生較難找到與本專業符合的工作,所以漸漸產生了跨專業領域求職的觀念。數據中還反映出這樣幾個問題:碩士研究生對本專業的興趣與實際職業興趣存在一定差距:單位性質與知名度并不能增加碩士研究生的事業成就感:碩士研究生并不過多追求工作的挑戰性。由此推斷,第一,財經類高校在專業培養方面有待進一步提高,培養研究生對本專業的學習興趣:第二,研究生更注重實際工作內容,對單位性質、知名度等外在硬件因素關注不多,思想更踏實、心態更積極;第三,較長的學習經歷使得碩士研究生更加務實,成本意識保守,不愿花費過多成本去追求挑戰,更希望在已有工作的基礎上創新、改進。(2)職業選擇影響因素。由數據得出,個人專業技能、個人性格和興趣個人交際能力、個人綜合素質、用人單位提供的各方面待遇等方面是影響碩士研究生職業選擇的最重要因素,其中,個人綜合素質得分最高,為4.39;學習成績得分最低,僅為2.95,實踐經驗、個人的社會關系對研究生求職的影響也比較明顯。據此,碩士研究生普遍認為“個人特質因素”、“個人優勢因素”是求職的重要影響因素。這兩方面因素會對“個人發展”的實現產生影響,從而出現一定的職業需求。統計數據還從側面反映了如下問題:學習成績已不再是用人單位招聘時特別看重的因素,其傾向于看重碩士研究生求職者的專業技能、交際能力、綜合素質,實踐經驗等:另外,“家庭限制因素”在研究生求職時并沒有占據重要位置,這反映出了當今碩士研究生自我獨立意識較強,注重主觀感受。(3)其他問題。其他問題調查部分涉及就業指導、求職前景、求職優勢等方面的內容。由數據得出如下結論:僅有11.9%的被試者對學校給予研究生的就業指導和服務滿意:有35.7%的被試者對當前宏觀就業形勢持樂觀態度,而有44.1%的被試者對自己的求職前景持樂觀態度:有69.5%的研究生對本專業感興趣,有超過70%以上的研究生認為與自己專業領域相關的工作經歷很重要:僅有不超過半數的被試者認為碩士研究生較之本科生具有更大的求職優勢。據此分折:由于財經類專業的畢業生人數較多,財經行業重經驗輕專業的現象較嚴重,使得碩士研究生對在校期間的專業實習經歷非常重視。一方面,碩士研究生求職期望高,一方面,高校的就業指導和服務不完善,這導致了他們的求職優勢不明顯,加之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對就業形勢的消極影響,財經類碩士研究生普遍認為自己的求職前景不容樂觀。(4)職業需求群體差異。通過對不同性別研究生在理想職業特點各類別的差異比較,發現“單位形象”與性別的相關系數較高,即男女碩士研究生在“單位形象”的理想職業特點上存在顯著差異。

如表1顯示,在“單位形象”方面,女生的平均分數都明顯高于男生。其中,女生較之男生更看重單位性質和單位知名度,說明女生較注重工作起點的高低,希望在一定的優勢條件下開始新的工作,風險意識較高。

通過對不同性別研究生在職業選擇影響因素的差異比較,發現男、女碩士研究生在“家庭限制因素”和“外部支持因素”的某些題目中存在明顯差異。

如表2顯示,在“家人的期望”和“家庭經濟情況”題目中女生的平均分高于男生。這說明女生的家庭依賴感較強,較之男

生在求職時更多地考慮家庭因素。在“所在學校提供的就業支持”題目中,女生平均分高于男生,說明女生更需要在求職時得到學校的就業支持,反映了男生在招聘單位的招聘需求中處于比較優勢的地位,因此找工作的難度比女生低,對學校的提供的就業支持關注程度相對較低。

通過對不同年齡碩士研究生在理想職業特點各類別的差異比較,發現“工作價值”與年齡的相關系數較高,為-1.80。不同年齡段對應的工作價值的平均值如表3顯示:

由表3可以看出,21歲~24歲群體對于“工作本身具有樂趣”和“工作本身具有挑戰性”比較重視,平均分高于25-29歲群體。25-29歲群體基本上是由應屆碩士畢業生和具有工作經驗的碩士畢業生組成的,他們對于工作價值的注重程度會因為缺少活力以及現實的消極因素而降低;21歲~24歲群體主要是由非碩士畢業生組成,他們還處在非求職階段,看待工作本身的態度樂觀積極,求職壓力較小,對現實認識模糊。

4 結論。(1)碩士研究生十分注重“個人發展”、“人際支持”,而在職業選擇影響因素的“個人特質因素”中,“個人綜合素質”得分最高,其次是“個人交際能力”,也就是說,在理想職業特點中,碩士研究生職業需求點在于自己的專業、興趣與工作的匹配、事業上的成就感,這些會受到個人綜合素質的限制,同時,還有一個職業需求點在于同事之間良好的支持合作,這會受到個人交際能力的限制。(2)碩士研究生普遍將“用人單位提供的各方面待遇”作為影響其求職的重要因素,而他們對于工作的休閑性和薪酬的合理競爭性比較重視,也就是說工作所帶來的附加值很受青睞,因此會產生這樣一個職業需求點 工作的樂趣和工作的合理回報。這也是現代碩士研究生尋求生活與工作平衡的表現。(3)“個人優勢因素”在職業選擇影響因素中占有重要位置,碩士研究生普遍認為“實踐經驗”和“個人專業技能”會對其求職產生比較重要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會與“單位形象”的要求產生差距,一些碩士研究生對單位性質和知名度的追求會受到實踐經驗和專業技能的影響,招聘的主動權在于單位,所以對于一些碩士研究生來說,往往會產生一種被動的職業需求:適合自己發展的單位和知名度高的單位。(4)家庭限制因素和外部支持因素對女碩士研究生的職業選擇影響較大,同時她們較之男碩士研究生更看重就業的穩定性,因此女碩士獨特的職業需求點是:工作的高穩定性。

三、政策建議

1 增強碩士研究生的專業學習興趣和綜合素質。財經類高校研究生課程除了設置專業基礎知識、相關學科知識、學科前沿知識及科研能力培養等方面外,應該多借鑒國外優秀高校研究生專業課程的設置模式,增加選修課,加大研究生課程設置的靈活性;采取多種形式的教學模式,如案例分析、室外教學活動等,同時充分發揮導師制的作用,多進行導師課匯報,培養學生的專業思考能力:在重視學術科研培養的基礎上,高校可以多組織與聯誼學校進行學術交流活動和娛樂活動,以此增強學生的交際能力、創新意識、動手能力等。

2 增加碩士研究生的實踐經驗。建議財經類高校根據專業特點和招聘行業的需求,為碩士研究生提供更多的實踐經歷,使其具有更大的求職競爭力。如建立信息共享平臺,及時實習信息:主動與用人單位聯系,推薦學生實習:與優秀企業建立產學研合作關系,既讓用人單位及早選拔合適的人才,也能讓研究生及早接觸到用人單位,了解用人單位的用人標準,從而明確自己的努力方向。

3 幫助碩士研究生準確設定職業目標、加強創業意識培養。建議財經類高校充分發揮心理學優勢,對碩士研究生施以心理輔導以及必耍的心理測評,如成立心理測評和輔導中心,聘請心理學專家幫助碩士研究生正確認識自我、幫助其在求職過程中進行正確的心理調適。另外,培養創業意識是實現自我價值的有效途徑,高校在研究生教學中增加一些創業知識、鼓勵創業政策等內容,同時與校友建立密切的關系網,積極提供創業幫助,這樣既有利于緩解碩士研究生就業壓力,也有利于提高碩士研究生的綜合能力。

篇7

一、調查的目標和方法

1:城市外來務工青年的基本狀況

2:城市外來務工的學習心理特點。成因及對策

二、調查的方法

1:問卷調查法

2:主要以電話方式和實際調查為主

三、對調查結果的分析

對外來務工調查問卷的分析,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

四、現狀的分析主要是心理現在狀

調查顯示 大部分的城市外來務工青年都有比較明確的教育價值觀。有75%的人認為學習是提高自己的自身素質,有25%的人認為是為了提高經濟收入,還有其他沒有考慮的有16%。調查好表面,有很多外來務工青年對教育價值觀帶有顯著的社會經濟特征,他們都認為,受教育程度與經濟收入成正比。也就是說。學歷越高 收入就越高。

他們對學習態度也有明顯的不同。有67%的人對學習的熱情較高,24%的對學習熱情是中等。9%的青年害怕學習,他們也占了相對的比列。還有就是有90%的人都有自己比較感興趣的課程。還有部分人是因為上班沒有時間學習。

在我的調查中有55%的青年認為學校老師能給自己傳授知識和能讓自己學到更多更深的知識,而有45%的人認為學校來時能力有限和學校與社會之間的聯系,不能學到比較使用的知識,

在調查結果中顯示,被試目前最關心的問題是:收入 ,其次為: 住房。在調查對象中最為關切的是收入、住房、農村醫療保障 、子女升學問題 、農民權益保障, 其次為農副產品價格、 農村基層干部隊伍建設、 農民養老問題。調查顯示,農村青年比較關注民生問題,參與社會建設的意愿比較強烈。

五、影響農村青年學習需求的問題

1、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較低 ,由于長期以來的歷史 ,地理以及國家政策原因導致經濟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較慢,生產水平低直接導致農村教育發展滯后, 農村青年不能享受良好的教育環境 ,有才之士不能得到挖掘, 導致農村人才的流原因失,這就是農村青年文化水平低的根本原因。

2、農村傳統思想錮禁 。農村社會封建思想依舊殘留, 重男輕女思想嚴重 ,導致農村青年性別文化水平的失衡,再者對教育的不重視也是一個瓶頸。

3、青年農民工社會保障問題突出。農村青年就業創業能力普遍較弱,大多從事低收入的體力型職業。普遍缺少職業技能 法律意思淡薄從而導致青年農民工勞動、就業權益保障缺失和不公平的現象時有發生。

篇8

目前,全鎮農村戶籍人口5.28萬人,其中女性占了一半;全鎮勞動力人口2.05萬余人,其中農村婦女勞動力1.2萬余人,占58%。越來越多的農村婦女走出了田野,積極投身就業創業浪潮,不僅創造了社會財富,提升了獨立的經濟能力,也日益顯現出自身的價值和優勢。目前,全鎮60%以上的農村婦女能夠掌握了專業技術,在工作崗位上立足。

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為有不同需求的農村婦女定制培訓課程,先后開展家政保潔、服裝加工等婦女職業技能培訓班,近年來,共有280多人次婦女參加了培訓,通過培訓幫助農村婦女掌握一技之長,增強參與社會競爭的意識和本領。在上級婦聯的支持幫助下,__鎮百余位勞動婦女掌握了服裝加工的基本知識,在家也可以開展手工紡織等活動。

為了讓農村婦女不用走出家門,就能了解就業創業信息,__鎮利用鎮村兩級婦女兒童之家平臺,將就業信息、創業渠道等多方面整合的資料,通過宣傳櫥窗、信息平臺、廣播電視、報紙雜志等多媒體,向農村勞動力婦女展示。讓她們足不出戶就能滿足需求,找到合適的工作,發展新產業。婦女兒童之家通過信息共享,在鎮一級的組織領導下,將企業招聘信息、就業創業熱點、技能知識培訓等通知,走村串戶的向農村婦女宣傳講解,并定期組織志愿者開展就業、科普、政策、民生宣傳,擴大影響力。

鎮婦聯積極爭取黨委、上級婦聯支持,對單親、困難母親、患大病婦女特殊關懷,幫助扶持他們參加職業技能培訓和初期創業投入,為弱勢群體改善生產、生活質量提供了保障。并積極組織鎮村巾幗志愿者隊伍上門為部分單親困難母親家庭清潔衛生,幫助弱勢群體營造干凈祥和的生活環境,并積極宣傳家政服務的優勢,吸納他們進入家政行列,通過家政服務實現就業和創業。

(一)加強宣傳,提振就業創業信心。要大力宣傳婦女觀和男女平等基本國策,喚起廣大婦女的主體意識,引導她們破除“男主外、女主內”的陳舊觀念,樹立敢于拼搏,善于創業的新觀念,鼓勵婦女群眾走出家庭,創新業、創大業;要加大對女性創業典型和優秀女企業家的宣傳力度,擴大社會對她們的了解和認同,增強婦女自主創業的信心和決心;加大優惠政策,真正使這些利民、惠民政策深入人心。

篇9

實踐地點:濟南

實踐時間:8月4號—8月10號

實踐者:張良帥

為了解大學生就業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搞好宣傳教育工作,指導大學生順利就業,我們展開了一系列的社會調查,接下來將對大學生就業問題進行一定的研究和論述。

一、基本情況

1、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前期對濟南眾高校學生隨機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150份,回收有效145份,有效回收率96.7%;后期對濟南市民隨機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1000份,回收有效調查問卷849份,有效回收率84.9%。對“馭風行”大學生創業聯盟經理岳建昌先生就大學生就業問題進行采訪。

1.2 方法

調查采用自制的問卷調查表,隨機抽取濟南不同高校的學生和不同地區的居民,由我團隊全體隊員親自發放,以無記名方式填寫,現場回收。問卷內容包括被調查人的工作狀況、對大學生的評價、期望等。采訪使用手機進行現場錄像和照相的方式對“馭風行”大學生創業聯盟經理岳建昌先生進行訪問。

1.3 統計方法

對收集到的調查表逐一進行核查,以表格的形式進行相關統計分析并存檔。將采訪的錄像、錄音和照片資料進行存檔。

2、整理結果

前期部分(8月4日—8月5日)

在大學生自評部分中,有61%的學生對前的就業形勢持較樂觀態度,認為現在的形勢雖然嚴峻,但積極爭取,就業應該不難。有28%的學生認為形勢嚴峻,就業困難。另有一部分學生對當前的就業形勢表示了不了解,對此尚持觀望態度。在調查過程中我們發現男生對就業問題多數持較樂觀態度,女生則對現在形勢了解更多。

后期部分(8月6日—8月10日)

在統計后期群眾調查問卷時,為了方便統計,便于比較,故根據工作單位性質的不同,將被調查人群分為五類,依次是a合資企業、b國有企業、c事業單位、d民營企業,分別進行統計處理。

2.1 合資企業

被調查人群中,在合資企業工作的有100人,基本涵蓋了所有的行業。其中,有56%的人認為用人單位招聘員工時最看重本科畢業生的能力是溝通能力,也有53%的人認為是團結能力。有接近一半的被調查者認為本科生最有待提高的能力和素質是責任心和團結精神。30%以上的人認為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承受壓力能力、學習能力、溝通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有待提高。

在被問及目前本科畢業生在踏上工作崗位前最欠缺的職業教育時,有43%的被調查者認為是職業生涯規劃指導,39%的被調查者認為畢業生應進行行業背景知識教育,有16%的被調查者選擇“職業禮儀培訓”,還有13%的被調查者選擇“職業道德教育”。至于大學生正確的職業取向,被調查者的觀點都比較一致。有80%以上的被調查者認為大學生應選擇適合自己并能提升自己能力的工作。

2.2 國有企業

關于本科生最有待提高的能力和素質,一半以上的被調查者選擇了“責任心”,還有36.5%、33.1%、39.2%、31.8%的被調查者分別選擇了“創新能力”、“團隊精神”、“承受壓力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有接近一半的被調查者認為當今應屆畢業生不能勝任工作的主要原因是社交能力不夠,各有三分之一的被調查者認為是創新能力不夠和協作意識不夠導致應屆畢業生不能勝任工作。

目前,本科畢業生在踏上工作崗位時,往往因缺乏職業教育而不能勝任工作,有九成的被調查者認為本科畢業生應接受行業背景知識、職業道德教育和職業生涯規劃指導等培訓。有一半的被調查者認為大學生應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和可能提升自己能力的工作。在談到畢業生就業面臨的主要困難時,一半的被調查者選擇了“對企業崗位專業知識缺乏了解”。

2.3事業單位

就目前本科生而言,51.0%的被調查者認為不能勝任工作的主要原因是社交能力不夠,39.4%的被調查者認為是缺乏創新能力。從調查數據分析可知,接近一半的被調查者認為應屆本科畢業生素質較好,35.4%的被調查者的意見是一般。當談及大學生正確的職業取向時,絕大多數被調查者表示出了明確的態度,那就是適合自己的工作和可能提升自己努能力的工作。

現在畢業生面臨的困難很大,其中52.4%的被調查者認為畢業生對企業崗位專業知識缺乏了解在大學中,被調查者還認為兼職的確重要,但與學習相比,還是學習更加重要。

2.4民營企業

經過調查,本科畢業生之所以不能勝任工作,大部分被調查者認為是大學生的能力不夠造成的。被調查者對本科畢業生職業素質的評價普遍為較好或一般。在職業教育方面,大部分被調查者選擇了“行業背景知識”和“職業生涯規劃指導”。超過半數的被調查者認為兼職十分重要,也有部分被調查者認為學習要比兼職重要。

在于被調查的人群談論中,很多人對于大學生的道德素質存在很大質疑,有些在職畢業大學生在道德方面尚有欠缺。有數據中看也能反映這一點。而職業生涯規劃方面也有不足。

二、大學生就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從分析結果可以看出,大學生就業難既有自身的原因,又有社會的原因。

自身問題:自己能力不足、價值觀錯誤、沒有職業生涯規劃或者規劃錯誤、有規劃但是沒有為此做出努力等。

社會問題:現在中國還是發展中國家,處于向發達國家過渡的階段,勞動力密集向高科技過渡,但是大企業、高科技企業、規模企業偏少,更多的是小企業、勞動密集型企業,在這些企業中薪資水平都比較低。而大家都知道培養一個大學生需要發很多錢,但企業的薪資又低就影響了大學生的就業。國家大量擴招大學生是為了提高整個國家的國民素質也是為了應對未來一定階段內的社會發展,但是目前我們國家社會的發展還遠遠達不到那個階段,所以也造成了大學生數量和社會需要不對等的情況。

三、對策與建議

由于造成大學生就業難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切實解決大學生就業難題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用人單位、大學生、高校及社會共同努力。

1、用人單位的對策

首先,用人單位要樹立科學的人才觀,改變唯經驗論、唯學歷論,摒棄用人歧視,鼓勵人人都作貢獻,人人競相成才。其次,選人標準要合理。用人單位要根據自身規模、性質、發展狀況、崗位實際,制定相關崗位說明書,細化崗位職責,按照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選人標準,確定招聘人員質與量。第三,確定科學招聘程序。要確定招聘考核的程序,制定考核內容,在按程序進行考核后,擇優錄用。

2、大學生應對就業難題的對策

首先,努力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包括素質與能力。其次,加強社會實踐。大學生可利用假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實際工作相結合,提高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積累工作經驗。第三,正確就業定位。當前大學生求職擇業應當面對現實,根據市場實際狀況更新觀念,轉換思路,到最適合自己的崗位上工作,而不應過分關注工資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最終實現人生價值。第四,借助各種渠道,把握就業機會。

3、高校提高大學生就業對策

首先,應該努力提高辦學水平。其次,不斷進行教育改革,高校必須以市場為導向,緊密聯系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加快調整高校專業結構,合理配置教育資源,以培養適銷對路的人才。第三,建立完善大學生就業服務體系。高校要盡快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導和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畢業生就業指導和服務體系。

4、社會及政府其他對策

應對大學生就業問題還須政府社會共同努力。首先,政府社會必須進行相應總體性調整。其次,擴大畢業生入伍人數,擴大研究生招生規模。

活動總結

社會實踐活動給生活在都市象牙塔中的大學生們提供了廣泛接觸群眾、了解群眾的機會。從中學到了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汲取了豐富的營養,理解了“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真正涵義,認識到只有到實踐中去、到群眾中去,把個人的命運同社會、同國家的命運聯系起來,才是青年成長成才的正確之路。

篇10

作為一名高職高專院校老師,筆者長期在關注高職高專院校學生就業情況,高職高專院校畢業生既無名牌大學耀眼的光環,也沒有令人羨慕的文憑,其就業狀況到底如何呢?從筆者了解的情況來看,學生畢業后根據所學專業,在相關行業工作的情況不多,有些學生工作一段時間后轉到其他行業發展,有些學生工作,重新回到待業狀態,甚至有些學生根本就沒有找到工作,也有些學生抱怨學校中所學知識沒有作用等。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學生職業能力的缺失應該是最為直接的原因。目前社會就業機會還是充足的,不少企業甚至是求賢若渴,但很多剛畢業學生的職業能力沒有達到企業需要的人才標準,形成了一方面大量剛畢業的學生生在招聘會中無功而返,另一方面企業有很多崗位卻招不到合適的人才,為了緩解這個矛盾,需要加強學生的基本職業能力教育[1]。

一、基本職業能力的內涵

基本職業能力也稱為職業核心能力,是人們職業生涯中除崗位專業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適用于各種職業,能適應崗位不斷變換,是伴隨人終身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從特點和內涵看,職業核心能力可分為社會能力和方法能力兩類。社會能力是經歷和構建社會關系、理解和感受他人奉獻與沖突,負責任的與他人相處的能力。指與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的能力。社會能力既是基本生存能力,又是基本發展能力,是勞動者在職業活動中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職業社會能力包括:與人交流(包括外語應用)、與人合作、解決問題、革新創新等能力。方法能力是指主要基于個人,一般有具體和明確的方式、手段、方法的能力。它主要指獨立學習、獲取新知識技能、處理信息的能力。方法能力是勞動者的基本發展能力,是在職業生涯中不斷獲取新的知識、信息、技能和掌握新方法的重要手段。職業方法能力包括:自我學習、信息處理、數字應用等能力[2]。

二、用人單位最關注的畢業生基本職業能力

面對社會中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高職畢業生如何提升自己的就業能力呢?要回答這一問題,須先知道用人單位目前的選才標準。研究人員利用高職畢業生回訪機會,對與我校有合作關系的用人單位,根據用人單位對高職高專院校畢業生基本職業能力需求進行問卷調查。本次調查一共發放119份問卷,收回102份問卷,其中有效問卷98份。以下是調查結果和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