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專業范文
時間:2023-03-24 15:52:3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特色專業,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專業報 專刊 特色
專刊在一張報紙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但是與綜合性報紙相比,專業報的專刊因受眾面、作者隊伍和報道范圍等的限制,難有大的突破,一些專業報專刊多年來滿足于自彈自唱自娛自樂,程式化傾向嚴重,與新意迭出的綜合性報紙專刊的差距越拉越大。筆者多年編輯專業報——《江蘇郵電報》專刊,在此結合工作實踐,就新時期專業報專刊的定位和編輯思路談點粗淺的體會。
一、準確定位
所謂準確定位,包含兩個層面的意思。
一是專刊要明確自己在報紙中所扮演的角色。報紙又稱新聞紙,新聞版永遠是一張報紙的主角。從這個意義上說,專刊是配角。但是只要用心、得法,配角照樣出眾、出彩。郵電報專刊充分利用板塊多樣、文章體裁豐富的特點,緊密圍繞宣傳報道要點,認真策劃選題,精心組織文章,各個板塊有分工有合作,最終做到優勢互補,共同為整張報紙服務,有力地唱響了全行業深化改革、持續發展的主旋律。以電信業重組(中國電信收購中國聯通CDMA網,中國聯通與中國網通合并,中國衛通基礎電信業務并入中國電信,中國鐵通并入中國移動)為例,除“新視角”板塊組織專家撰寫文章結合企業、行業實際宣講政策外,“企業之窗”板塊組織采寫電信企業關懷聯通公司轉職人員、加緊促進文化融合的經驗介紹,同時刊登聯通轉職人員撰寫的談在電信企業工作體會的文章;“青鳥”副刊組織刊發反映聯通轉職人員忘我工作、樂于奉獻的小說、散文等稿件;“用戶導刊”板塊則組織大批稿件,反映CDMA移動元素填充中國電信原有各品牌、套餐后,有效提升客戶工作、生活效率的客觀事實。這些板塊、稿件,不是簡單、生硬地圖解國家政策,而是以鮮活的事例說話,引導員工正確認識當前形勢,努力工作,服務社會。
二是專刊要有大局觀,即在整個行業發展的大背景中謀求立身之本,不能只看眼前,只看局部利益。結合通信業實際,宏觀背景是國家正在加緊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發展,電信運營商作為信息化建設的主導力量,使命既重,發展的空間也大。專刊應當服務、服從于這個大局,充分整合不同板塊資源,形成合力,為推進信息化作出貢獻。郵電報專刊突破條塊限制,站在全行業的高度,深入地宣傳國家推進信息化的戰略意義,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效果。其中,各具特色的寬帶村村通工程建設和無線城市建設經驗介紹,引起了業內外讀者的廣泛關注;江蘇高考網上志愿填報系統、揚州數字城市建設、泰州“平安城市”建設等項目具有創新意義,專刊集中力量進行宣傳后,既弘揚了中國電信讓客戶盡情享受信息新生活的使命和全面創新的核心價值觀,也為進一步拓展業務創造了良好的氛圍。近期《人民日報》等主流媒體紛紛報道江蘇睢寧“沙集現象”、“沙集模式”,報道沙集農民通過互聯網銷售家具,帶動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升級,走出了一條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新路。郵電報專刊積極跟進,站在全行業發展和國家推進信息化戰略的高度,剖析“沙集現象”與“沙集模式”,讀者反映良好。
二、凸顯專業
一般以為,專業報只在本專業、行業領域內,從事新聞報道,如單從傳播學角度看,與綜合性媒體相比,專業報在受眾面、報道方式、信息來源、對社會影響程度等方面,無疑具有先天劣勢,編輯的操作空間似乎有限。但專業報亦可化劣勢為優勢,以發出專業聲音、普及專業知識、樹立專業形象為追求目標。
一是發出專業聲音。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電信業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巨大成就,通信網的層次、規模和質量,均居世界前列,也正因此緣故,電信業的一舉一動,無不受人關注,具有新聞性。最有代表性的例子是,近來年,無論是電信業的技術革新還是改革、發展、服務舉措,幾乎都會引起或大或小的爭議、討論,如電話初裝費問題、中國電信南北拆分、3G技術優劣乃至其業務經營牌照發放,有的甚至成為當時的年度新聞話題。在此過程中,“一少一多”現象很有意思,就是爭論各方少有運營商人士,參與者多為綜合性媒體。
事關行業生存發展和社會穩定大局,最了解情況、最有切身體會的業內人士和專業媒體為什么不亮出自己的觀點?有鑒于此,郵電報專刊在把握行業發展趨勢的基礎上,站在力促全行業可持續發展的高度,努力以專業身份,響亮地發出自己的聲音。如在電信業改革的各個關鍵時刻,專刊強調樹立競合觀念,倡導共同做大做強民族通信業。在國家有關部委作出重組電信業決策之前、之后,一些媒體或為吸引眼球,或為其他目的,對重組政策進行片面理解、“另類解讀”。與之相反,郵電報專刊之“新視角”組織政府主管部門、高校、科研機構和運營商內學有專長的專家撰寫稿件,以中國電信業取得的喜人成就為例,以事實告訴大家改革是電信業超常規發展的源泉和動力,只有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定不移地在繼續解放思想上邁出新步伐,在堅持改革開放上實現新突破,在推動科學發展上取得新進展,在促進企業和諧上見到新成效,才能開創中國通信業又好又快發展的新局面。言之有據、立論高遠的系列文章,穩定了人心,鼓舞了士氣,也彰顯了專刊的風度。
二是普及專業知識。電信業是技術密集性行業,技術的進步推動了業務的發展和服務水平的提高,因此,面向行業和社會普及通信專業知識,是提升電信服務質量、建設信息文明的要求,更是郵電報專刊的應盡義務。專刊為此安排兩個板塊。一是依托“現代通信”板塊,組織業內專家,介紹數字通信、移動通信、流媒體等熱門技術,既開闊業內員工眼界,也豐富普通讀者的見聞。二是依托“用戶導刊”板塊,著重從應用的層面,介紹各類電信新技術、新業務對改善人們工作、生活質量和推動社會進步所起的作用。此板塊連續推出的“推進信息化 建設新農村”專版,既成為廣大客戶了解電信業務的窗口,也成為電信員工發展業務的幫手。
三是樹立專業形象。無論是對相關政策和行業改革舉措的解讀,還是對現代通信技術的認識,專家、業者和社會各界人士,有時站在不同立場各說各話,令人莫衷一是。其實,社會分工越來越細,惟有專業,才有高度,即以現代通信技術及其承載的業務而言,業內人士的意見理應得到重視。在這方面,郵電報專刊當仁不讓地扮演專家角色,著力打造自己的專業形象。以ICT業務發展為例。中國電信以推進國民經濟和全社會信息化建設為己任,明確提出把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業務作為企業轉型的重點業務,向客戶進行推介。實際上,國際上幾大龍頭電信運營商早就推出了ICT業務,而且經過近兩年多的探索,全球主要商業服務提供商發展勢頭良好,充分證明電信運營商在面向企業客戶的ICT服務領域大有可為。結合我國國情,本土運營商應該如何拓展ICT業務市場呢?專刊組織在一線工作同時又有學術素養的專家獻計獻策,結論是首先應該發展基于網絡的ICT業務,其次是發展成熟業務,第三是做可復制的行業應用,第四是做好與傳統業務捆綁的ICT業務,最后是關注幾種代表發展趨勢的ICT業務。這樣的結論,有專業理論的支撐,又經過了實踐的檢驗,無疑最有說服力。
三、不斷創新
創新是媒體生存、壯大的動力和源泉,創新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實踐證明,專業報專刊只有精心策劃選題,優選作者,細編文章,在強化專業身份的同時,不斷創新,才能得到廣大讀者的好評。
一是板塊內容不斷豐富。社會在發展,行業在進步,企業在轉型,專刊亦應緊跟時代步伐,主動調整編輯思路,積極充實板塊內容,做到與時俱進。如這幾年隨著信息化的逐步推進,名人博客、草根博客如雨后春筍般興起。為了向讀者介紹優秀博客,引導博客文化向健康方向發展,郵電報專刊不定期地推出“博客文萃”專版。為了配合新農村建設,“用戶導刊”經常性地組織刊登介紹廣大農民利用信息致富、農企借助信息發展壯大的文章,既體現社會效益,又促進了業務發展,可謂一舉多得。
二是板塊形式靈活多樣。作為報紙的有機組成部分,專刊也應講求新聞性與時效性。每年的重要節日(如春節、世界電信日)、重大活動(如電話號碼升位),電信運營商都會出臺種種惠民措施,同時運營商根據國家信息化建設的整體部署,會經常推出不同主題的營銷活動。專刊除正常版面外,緊密配合節日、活動,組織、策劃不同主題的臨時性專版,既有序又靈活,較好地滿足了企業和讀者的需求。
三是做好重大主題宣傳工作。與綜合性媒體相比,在做重大主題宣傳上,專業媒體尤其處于弱勢地位。郵電報專刊迎難而上,在重大主題宣傳上尋求突破,力圖做出特色,多年來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也有一些體會,其中根本的一條,就是要有高度,有深度,有特色。以紀念改革開放30年為例,郵電報專刊早謀劃,早啟動,組織開展了以“光榮歲月 輝煌成就 紀念改革開放30年”為主題的征文活動,要求作者站在國家強大、行業進步的高度,結合各自實際,講經歷,說感想,以切身體會反映、謳歌改革開放以來全行業、全社會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時總結經驗,以利發展。參加征文的稿件中有些文章有真情實感,無大話空話,較好地體現了思想性與藝術性的統一,其中有部分文章達到了一定的理論深度。專刊則在此過程中,鍛煉了能力,形成了特色,也有效地提升了品位。
篇2
【關鍵詞】 財務管理; 會計學; 金融學; 培養方案; 專業特色
目前,人們對財務管理專業的認識持有不同的觀點:有的認為財務管理專業是區別于會計學、金融學等專業的一個特色鮮明的專業;有的認為財務管理專業特色不明顯,應該作為會計學專業或金融學專業的一個方向。各高等院校在專業和院系機構設置上也體現了這種認識上的差異,有的院校單獨設置財務管理專業并歸屬于會計學院,有的院校則將財務管理專業歸屬于金融學院,有的只是在會計學或金融學專業下設財務管理專業方向。對財務管理專業認識上的偏差必然影響到本專業的特色教育,很多財務管理專業的學生也認識模糊,導致學習目標不明確,感覺前途迷茫。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必須明確財務管理專業特色。
凌婕、徐文佳(2007)曾撰文指出,財務管理專業沒有必要單獨設立,應并入會計學專業或金融學專業。他們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了實證分析:其一是從同一院校來看,歷屆財務管理專業學生的錄取分數低于會計學和金融學專業,故認為社會對財務管理專業的認可度不高;其二是從三個專業近幾年畢業生的去向來看,就業結構相似,均有進入大型企業、中小企業、政府機關、金融機構等單位的,具體崗位也有相同的;其三是財務管理專業課程設置方面與會計學或金融學相似課程較多,專業定位有共性,培養的學生規格沒有本質區別。
筆者認為,上述實證研究的結論比較牽強附會。首先,從高考錄取分數來看,分數的高低的確能從一定程度上反映社會對該專業的認可度,社會認可度高的專業,報名人數多,錄取分數高。盡管財務管理專業的錄取分數略低于會計學、金融學專業,但在大多數院校仍然屬于較熱門的專業,第一自愿錄取率在90%以上,錄取分數遠高于旅游管理、工商管理、行政管理、法學、經濟學及其他經濟管理類專業,難道這些錄取分數低的專業都沒有獨立設置的必要嗎?這個結論顯然有些荒唐。其次,從畢業生就業走向來看,僅憑就業機構的相似性就認為財務管理專業無特色也是站不住腳的,每一個單位都需要吸納各方面的專業人才,除了上述三個專業外,同一單位還要吸納其他許多專業的學生。當然,這三個專業畢業生的初步就業崗位的確很相似,大多數是會計核算崗位和金融業務崗位,但如果按照財務管理因此可取消的邏輯思路,會計學或金融學也可以取消了,應該合三為一,因為會計學專業畢業生有做金融業務的,金融學畢業生也有做會計實務的。
財務管理專業畢業生的初步就業崗位是會計核算或金融業務崗位,幾乎沒有直接進入財務管理崗位的,這一方面是因為財務管理專業學生掌握了會計學和金融學的相關知識,完全能勝任這兩個崗位的工作;另一方面是因為財務管理屬于企業較高層次的管理工作崗位,剛出大學校門的學生不可能一步邁入,只能從基礎的會計實務做起,以后隨著實踐工作經驗的積累和財務管理才能逐步走上重要的財務管理崗位。就如工商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是為企業培養中高層經營管理人才的,該專業畢業生也不可能剛進入企業就當中高層管理人員是同樣的道理。
至于財務管理專業與會計學、金融學專業課程設置相似的問題,筆者下面主要從各專業培養方案入手進行比較分析,因為專業培養方案比較詳細地反映了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及學生知識結構,是最能體現專業特色的教學資料。
一、財務管理專業與會計學、金融學專業培養方案的相似之處
各專業培養方案課程設置的總體框架相似。各高等院校各專業培養方案中開設的具體課程及各課程的課時不完全相同,但總體框架基本上是相似的,通常都包括公共基礎課、學科基礎課、專業必修課(或專業主干課)、專業選修課、科學人文素質選修課和實踐教學環節等六大模塊。其中公共基礎課、學科基礎課、科學人文素質選修課模塊中的課程體系和內容也很相似。
公共基礎課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論課、外語課、計算機課程、體育課等,是培養大學生基本素質和最基本技能的教學模塊,是所有本科生都應掌握的基礎知識,三個專業在該模塊課程設置上幾乎沒有差異。
學科基礎課是培養學生專業思想意識和專業學習基礎的教學模塊,通過本學科基礎知識的教學,將學生引入專業學習之門,為進一步的專業學習打好基礎。財務管理與會計學、金融學同屬經濟管理類學科,都需要掌握數學、經濟學、會計學、統計學、管理學等學科基礎知識,因此該模塊課程設置上也大同小異。
科學人文素質課是擴大學生知識面,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教學模塊,該課程設置的課程門類多,包括培養法律意識、營銷能力、理財能力、文化素養、文體藝術能力的各類課程數十種,不分專業在全校通開,各專業的學生都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個性特點進行選修。
二、財務管理專業與會計學、金融學專業培養方案的特色比較
(一)專業培養目標不同
財務管理專業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能在企事業單位及政府部門從事財務、金融管理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要求學生掌握經濟學、管理學、財務會計學和金融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掌握財務預測、財務決策、財務計劃、財務控制及財務分析方法,具有較強的信息獲取以及分析和解決財務管理工作中實際問題的能力。
會計學專業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能在企事業單位及政府部門從事會計、審計實務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要求學生掌握會計學、審計學、管理學、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熟悉國內外與會計、審計相關的方針、政策、法規和國際會計慣例;熟練掌握會計核算、會計檢查和會計分析的方法,能夠獨立分析和解決較復雜的會計專業問題。
金融學專業培養目標:能在銀行、證券、投資、保險、經濟管理部門、工商企業等單位從事金融管理實務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要求學生掌握經濟、金融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具有處理銀行、證券、投資與保險等方面的業務能力。
由此可見,三個專業培養人才的定位是不同的。財務管理專業側重于培養能為企事業單位進行財務規劃和財務控制的財務管理人才;會計學專業側重于培養能為企事業單位及政府部門進行會計核算和會計監督的會計管理人才;金融學專業側重于為金融機構培養金融管理人才。
(二)專業課程設置不同
各專業培養方案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專業必修課和專業選修課模塊,它們是構建人才主體知識結構,將學生培養成為具有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專業人才的教學模塊,在專業教學中處于核心地位,各專業的教學特色也由此凸現。財務管理學、會計學、金融學三個專業的主要專業課程設置情況如表1所示。
與專業培養目標相呼應,三個專業開設的專業課程各有特色。財務管理專業開設的專業課程以財務管理知識為主,如財務管理、高級財務管理、稅法、財務分析、國際財務管理、財務理論、資產評估學等;會計學專業開設的專業課程以會計、審計知識為主,如財務會計學、成本會計學、會計電算化、審計學、計算機審計、經濟責任審計等;金融學開設的專業課程以金融、保險、證券投資等金融知識為主,如商業銀行經營管理、中央銀行學、金融學、保險學、證券投資學、國際結算、投資銀行理論與實務等。
從課程設置來看,財務管理專業也開設了不少會計學和金融學的課程,這是因為財務管理是組織資金運動、協調財務關系的一項經濟管理工作,由于資金運動涉及到企業經濟活動的方方面面,包括籌資活動、投資活動和收益分配活動,企業在組織資金運動的過程中必然與各方面發生較復雜的財務關系,還會受到經濟、法律、金融等環境因素的影響,由此給財務管理人員知識結構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財務管理人員必須基礎扎實、精通專業、知識廣博,不僅要精通財務管理知識,還必須熟知經濟學、會計學、金融學等相關學科的知識。經濟學為財務管理提供了理論基礎;會計學是財務管理的專業基礎,財務預測、財務決策、財務分析的依據都是會計信息,財務管理的效果也是通過一系列會計信息反映出來的,不懂會計不可能成為一名合格的財務管理人員;金融學為財務管理提供了理財環境知識,企業籌資管理、投資管理都離不開金融市場,財務管理人員還必須掌握金融學知識,熟悉資本市場,善于運用資本市場為企業尋找低成本的融資方式和高收益的投資項目。財務管理人員在財務管理工作中必須融會貫通各學科知識,才能真正成為高素質的人才,把財務管理工作做到最好。
(三)實踐教學內容與方式不同
實踐性教學模塊是為培養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和綜合運用能力而設置的。該模塊以專業理論知識為基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實現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以提高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三個專業實踐性教學模塊設置的項目基本相同,均包括認識實習、社會調查、專業實習、模擬實習、畢業實習、學年論文、畢業論文等項目。但各項目具體內容和方式是各有特色的,其中社會調查報告、學年論文、畢業論文的差異主要表現在選題和文章內容上,應側重于各自專業領域的內容。而在各種類型的實習中,除了實習內容不同外,財務管理的實習方式也有別于其他專業。
模擬實習是模擬實際業務發生情況,要求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專業基本理論、基本技能解決其中涉及的各種專業問題,旨在培養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從模擬實習的內容來看,財務管理專業除了會計核算外,還應包括大量的財務管理案例分析;會計學專業以會計核算和審計為主;金融學專業則以證券投資操作和銀行業務為主。
畢業實習一般是在實際工作崗位進行的。相對而言,會計學專業和金融學專業比較容易找到對口的實習崗位,會計專業學生一般可到各單位的會計核算崗位實習會計業務;金融專業學生一般可到銀行、保險、證券公司等金融機構實習金融業務。而財務管理屬于企業較高層次的管理工作崗位,并且可能涉及到企業的一些財務機密問題,不可能讓實習生參與企業財務決策過程。因此,大多數財務管理專業學生只能找到會計核算的實習崗位,學生難以接觸到實際工作中的財務管理問題,必須通過加強在校期間的模擬實習來彌補該環節的缺陷,具體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案例教學,一種是ERP沙盤仿真實驗。這兩種方式都與參與企業財務管理實踐活動極為相近,實施得好完全能達到實地實習的效果。
案例教學可讓學生接觸大量的各種類型企業的實際財務管理案例,學生自己扮演財務經理角色對案例進行分析,作出判斷,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并通過相互間的案例討論,發現自己的不足,補充修正自己的判斷和決策。通過案例教學讓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鍛煉學生面對復雜問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作出財務決策的能力。大量的案例教學還能使學生從失敗案例中分析失敗的根源,避免將來重蹈覆轍,并能從成功案例中學到先進的財務管理經驗,逐漸成熟起來。
ERP沙盤仿真實驗主要是構建仿真企業環境,模擬真實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并將實物沙盤和ERP管理軟件的全面運用相結合。在ERP實驗教學中,讓學生直接利用ERP企業管理軟件對仿真企業的全部生產經營活動進行全面控制和管理,利用ERP管理軟件將模擬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全部經濟業務融為一體,實現動態管理、實時控制,實現財務與業務一體化,實現企業資源(資金流、物流、人才流和信息流)的有效配置與協調。整個實驗從財務角度透視了仿真企業的整體運營過程。
【參考文獻】
篇3
第一,區域經濟發展上的意義。目前,全國各個地區區域經濟均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區域經濟的發展呼喚更多的專業性人才,從某種層面而言,加強高技能、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對于國家經濟的繁榮也有著積極的意義。打造出具有示范效果的商務英語重點特色專業群,能夠為社會培養出更多的專業性人才,對于促進人才的綜合發展也是非常有益的。
第二,學校改革方面的意義。建設商務英語特色專業群能夠為學校打造出一批品牌專業,對學校的發展起到幫養性的作用,形成具有特色的教學亮點。此外,實施這一改革措施還能夠對學校現有的科技資源進行整合和改革,突出教學重點,實現以點帶面,推動學校整個科研工作的順利進行。因此,從學校發展的角度而言,建設商務英語特色專業群也是大有裨益的。
二、高校商務英語專業建設中的常見問題
第一,目前,很多高校對于商務英語重點專業的建設與人才培養上,都十分的模糊。每種學科有不同的學科特點,實際上,商務英語專業不僅要注重培養學生的交流能力和語言應用能力,還要將學生培養為掌握現代化商業知識的綜合性人才。可見,商務英語專業的綜合性和交叉性是非常強的,既重視理論教學,也注重實踐,如果只注重前者而忽略了后者,那么培養出來的學生綜合素質必然不高,難以適應社會發展需求。
第二,英語專業的理論性和研究性非常強,如果在商務英語專業的設置中忽視了“職業性”,那么必然會嚴重制約學生工作能力的提升。商務營銷部門的工作性質在與外界的交往和商務往來上,實踐性和專業性極強,雖然部分學校增加了國際商務課程,但是其教學活動僅僅集中在理論教學上,實踐性不足,無法充分體現出這門專業的職業性和實踐性。
第三,本科院校,高職院校和中職院校,都開設了商務英語專業,無論是在人才培養方式還是就業方式上,并無顯著的區別,但是從本質上而言,其層級是存在差異的。本科院校中的畢業生主要從事管理與其他的商務活動,后者則是培養實踐性強,能夠直接從事商務工作的人員,前者是后者的提升。但是,目前的院校并未將此明確的區分開來,教學大綱、教學內容都相差無幾,高校畢業生無法與高職和中職畢業生拉開差距。
第四,在教學模式上,未根據社會的發展需求來開展,缺乏社會靈敏度,難以滿足企業對于人才的需求,無論是在專業課程的設置還是教學體系的構建上,都需要進行調整。此外,院校在商務英語專業的設置上依然在參考本科英語專業,設置的職業訓練與實踐環節,占比并大,與學生日后的工作聯系度也不高。此外,商務英語本身屬于一門新興課程,缺乏系統的大綱指導,致使人才的培養上還存在種種的問題,無法真正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
第五,從現階段高等院校的發展歷史類分析,在以往,其在專業學科的建設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目前眾多高等院校都存在擴張速度快的弊端,對于師資隊伍的擴充稍顯乏力,這種不成熟的師資必然會嚴重影響商務英語重點專業的教學水平。在目前商務英語專業的情況來看,其教師隊伍大多是英語專業出身,雖然他們的英語水平非常的扎實,但是對于商務技能卻并不夠了解,即便是通過了考試獲取了資格證書,也難以彌補其在實踐方面的缺失。
第六,長久以來,在高等教育的課程規劃中,都是由教育部門來決定,但是,對于商務英語專業這門學科而言,重點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這就決定了這門課程應該是以實踐為主的,專業課程的設置與教學活動的開展都需要密切圍繞企業的實際需求來開展。究其根本原因,是因為企業是人才的最終啟用者,在長期的經營管理活動中,他們了解商務英語專業的人才應該具有什么方面的知識,此外,企業還擁有完善的設備和技術,有最豐富的實踐經驗。但是,就大多數商務英語重點專業的教學活動來看,企業的參與度嚴重不足,企業也無具體的政策性支持,學校與企業的互動主動性不足,致使專業課程的建設出現了一系列的障礙,學生缺乏崗位適應能力與新知識的應用能力,這對于學生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
三、商務英語重點專業及特色專業群建設實踐
第一,商務英語重點專業及特色專業群建設思路分析。商務英語重點專業及特色專業群的建設需要以行業龍頭為指導,政府財政部門需要予以適當的補貼,注重提升學校的服務能力和創新能力,注意培養實踐性和創新性人才,緊密圍繞各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需求,重點開展商務英語重點專業群的建設,優化人才模式的改革和課程設置工作,建立起專業性的雙師隊伍,建立起針對性的實習以及實訓基地。第二,商務英語重點專業及特色專業群建設內容分析。在商務英語重點專業及特色專業群的建設上,需要重點立足區域地區經濟的發展,輻射至全省優勢行業,深入推進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為專業中引入名師帶頭人、外籍教師、骨干教師以及行業專家,不僅要注重學生理論水平的培養,更要重視學生動手能力、表達能力的培養,為現代化人才的培養提供高素質的教學團隊。同時,還要在學校內部成立起專業的商務英語資源中心,引進優質教學資源、商務英語語料庫以及開放式公共平臺,結合商務英語重點專業的教學需求做好“商務英語”、“綜合商務”、“商務英語口語”、“商務英語翻譯”等各個核心內容的建設工作,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廣泛使用項目導學法、任務驅動法等新型教學模式,不斷改善現階段的實習環境,建立起先進的實訓中心,對現有的語言實驗室進行升級。
在建立商務英語重點專業及特色專業群時,還需要充分考慮到商務英語的相似就業崗位、共同學習環境需求,建立起共享性的教學資源,還可以將應用英語、經濟管理、中文、英文系聯系起來,注重商務英語與其他專業在課程建設、人才培養、社會服務以及教材設定之間的聯系,循序漸進的提升商務英語專業的教學質量。具體的建設步驟可以采取如下的措施:其一,完善人才培養模式,在構建商務英語重點專業及特色專業群時,需要注重相關專業的建設,加強與當地大型企業的聯系,實現校企參與,實現循環式人才的培養,提升人才的綜合實力。其二,做好相關產業的課程建設,商務英語需要加強與市場開發、應用英語、文秘專業的聯系,共同努力確定好核心課程,爭取在短時間內完成精品網絡課程的建設工作。其三,編寫針對性的教材。學校可以組織專業性的商務英語教師根據各個專業的教學需求編制出針對性強的教材,加強對教師的培訓與認證,共同來完成專業群教材的編寫工作。其四,建立起重點實訓基地。商務英語重點專業及特色專業群的建設需要注重相關產業的建設和實踐教學活動的開展,為教學活動提供實訓基地,注重實踐資源的共享。在社會服務方面,需要將商務專業的影響力充分利用起來,注重開拓專業群的各個方面,帶動與之相關的產學研究項目的發展,為企業提供大量的綜合性、創新性人才,為相關項目的學生實踐活動的開展提供場地支持。
四、結束語
篇4
特色起步于專業優勢對接班級文化建設
教室,是學生每天學習最重要的場所,也是體現班級文化建設主要成果及特色的所在。作為班主任,要明確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設置班級文化建設的內容應有其原則。對于它的建設不能等同于課堂教學,它有獨立的價值體現,即體現學生追求自主健康發展的價值。班級建設也不同于德育,它不僅僅關注學生道德品質的發展,它的價值與內涵要比德育更為綜合,在班級文化建設中班主任要提倡學生體現自主、個性、合作等;班級建設也不僅僅是班級管理,除了必要的管理外,其更核心的構成在于建設富有教育意義的班級文化。只有在學生 “自己喜愛”、“自我認可”的大前提下,結合專業特色及就業前景,在班主任引領下的班級文化建設,才會形成職業學校班級文化建設的特色。二是班級文化建設的主要項目:班級環境布置,班級文化標志(班旗、班徽、班歌、建班方針或口號等),班級人際關系,班級個性的形成等,這些內容每個班級都可根據本專業、本班實際進行增刪。我們要汲取優秀班級文化設計的精髓,結合本校、本專業、本班特色著手設計。
在不同的職業學校,因不同的專業優勢形成不同的班級特色。2011年我校“電氣運行與控制”和“城市軌道交通車輛運用與檢修”兩大專業被評為北京市示范專業。供用電技術專業成為我校的特色、專業優勢資源,具有很好的就業前景。我們在班級文化建設時,考慮到了這些。而且我校近幾年在推行校企合作、訂單培養不斷擴大、日趨成熟、碩果頻出的大好形勢下,又決定自2012級起推行所有學生全部被分在不同專業方向班中的全新舉措,并邀約相關企業負責人為學生介紹企業特色和企業文化等。此舉既為學生奠定了未來的就業基礎,又給全體班主任以啟示:在以就業為目的職業學校中,班級文化的建設離開企業文化如同緣木求魚,既背離“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又與提前就業的學習目的南轅北轍。
企業文化是職業學校班級文化建設的活水之源
目前,校企合作模式能夠很好地體現“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方針,它是辦好職業教育的重要途徑。但“企業文化”對于尚未接觸企業的學生而言是完全陌生的。這個始于20世紀80年代的概念,百度文庫如此闡釋:“企業文化是指全體員工在長期的創業和發展過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標、價值標準、基本信念及行為規范。即企業物質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總和”。這個解釋對中職學校的學生而言既空泛又抽象。但特色班級文化建設又要求學生必須對企業文化從了解到接受,進而融入到班級文化建設之中。作為班主任,我認為企業文化最終都是從員工身上表現出來的綜合素養。比如,SMC公司的“5S” (整理、整頓、清掃、清潔、素養)管理法給了許多企業以啟示,他們結合現代企業管理的需求,以“5S”管理法為基本素養,推出了“7S”管理法(“5S”再加上“安全”和“節約”)、“8S”管理法(“5S”加上“安全”和“節約”“學習”)。由此可以斷定其后“9S”甚至更多管理法的推出都在情理之中。從這個角度就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企業文化,即在企業中全體員工從價值觀念、言談舉止、遵守規章等方面表現出來的綜合素養。由概念可知,若要學生對企業文化從知曉到接受并融入日常的學習生活,不取得學生發自內心的認同,班級文化建設的深入就只能流于表面、走走形式、應付了事。
要使企業文化融入班級建設,首先必須明確班級文化建設包含的多種文化,即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精神文化、物質文化。我認為,圍繞這四種文化的建設如果脫離了企業文化就失去了職業學校的特色。
制度文化:“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班集體中,班級全體成員共同認可并自覺遵守的行為準則,比如班規、公約、紀律等稱為班級制度文化。這里我們可以用“拿來主義”為我所用,如仿照江蘇省東臺市實驗中學設計的優秀“班級公約”,再融入職業學校人才培養的目標或要求,進而形成自己的特色:“我是一個地鐵供電準職業人,我將無愧于父母和老師的深恩;我是一個骨氣如鋼的人,我將不甘平庸,用求實進取改變人生;我是一個意志堅強的人,我將不怕苦累,用堅強的意志面對職場中的挫折;我是一個惜時如金的人,勤于動手,認真實訓努力提高技能……”。制度文化意在使每個學生都能自主健康而又自覺地約束自己的言行,使之朝著符合班級群體利益,符合教育培養目標的方向發展。
行為文化:指班級開展的各種文化活動。它是班級文化中最活躍的因素,是班級精神和群體意識的動態反映。行為文化由于主要以班級活動來體現,在凸顯不同主題的前提下,鼓勵學生自主、創新地舉辦,作為班主任只在關鍵時候引導一下即可。比如,校團委、學生科在不同的月份、節日要求開展的各種活動,其中活動策劃、參與實施、現場布置、清潔衛生等,完全可以用企業開展活動的要求,讓我們的學生學習嘗試“5S”要求,以此培養、提升他們的素養。我認為,班主任應針對不同年級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一年級多抓、細管――“圈養”,以利于學生養成好的習慣,符合職業素養要求;二、三年級放手、督管――“放養”,總是“圈養”也會在無形中養成學生的惰性,事事依賴老師,約束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尤其是創新思維,羈絆其走向成熟的腳步。當然針對不同的學生、不同的專業采用什么管理方法更適合,還在于班主任。
精神文化:主要是指班級所形成的價值觀、道德觀、行為方式、人際關系、集體輿論以及各種認同意識所表現出的文化形態。我認為培養班級凝聚力,全班為了一個目標共同努力是大前提。以我帶的地鐵供電20班為例,我對班級干部進行培訓,要求他們樹立大局意識:班榮我榮,班恥我恥,一切以班級利益為重。在統一了認識后,在班會上我實施了第二步:明確班級發展總目標(“優秀班集體”)和每個學生發展總目標(能否實現最理想的就業)以及各階段目標。事實證明,讓他們制定目標最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情緒,因為目標可以激發、引導學生的動機和行為,只有明確的目標,學生才會有奮進的動力。我校有不少外省市學生,這些外省學生很多想去國家電網、京港地鐵、各區縣供電局等不錯的企業或單位,他們很清楚只有靠自己的技能、成績、在校表現、應變能力等,才能實現目標。所以,在上自習課時相當安靜,大家都很清楚自己該干什么,成為二年級免查的班級。
物質文化:屬于班級建設中一目了然的“硬件”,主要包括:教室的衛生狀況、設計布置以及班級的教育設施等。一個集教育性、美觀性與發展性為一體的班級環境布置,能為學生提供一個學習、生活和交際的良好場所,也能促進班級文化的有效形成。凈化環境、美化班級,離不開班主任統觀全局的慧眼,更需要調動班中文藝骨干、全體班委,并利用班會全班討論對教室進行全方位設計。
篇5
關鍵詞:特色化 專業化 類型化 全媒體
跨區域協作
“城市廣播”的概念主要涵括我國各省、自治區行政區劃內,以各地城市市域為主要覆蓋范圍,以城市市名為臺名及對外呼號(直轄市除外)的廣播機構。我國城市廣播的總體發展極不均衡,從某種程度上看,城市廣播就像一面鏡子映射出我國東部與西部、沿海與內地之間發展的巨大差距。
進入21世紀,伴隨不斷加快的城市化進程,城市廣播即將迎來與城市協同發展重要機遇的同時,也面對著多重挑戰。縱向結構上有央廣、省級電臺,下有縣級電臺等各類頻率的激烈競爭,橫向遭遇新媒體與其他傳統媒體圍堵的逼仄空間局限,而其內部的媒介核心競爭力,與中央、省級或直轄市廣播頻率集群相比,在國家政策支持、新聞與文化資源、人力資源與資本運營、受眾市場等方面都較為薄弱。
正確的傳播理念將決定未來下一步的發展趨向,未來的城市廣播人將如何應對并解決諸多制約問題?回答這些問題首先離不開對以往研究成果的總結。總結過去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我們廓清傳播理念研究路徑的變化,梳理十二年來專家學者們為城市廣播“量身打造”的具體策略,為當前研究奠定扎實的基礎,進而深入探索城市廣播的發展范式,因而具有重要意義。本文聚焦于城市廣播的特定范疇,在“中國知網”以“城市廣播”、“城市電臺”為專項詞分別搜索,篩選出自2000年以來相關研究論文共90篇,并且結合相關研討會的重要發言內容,以“傳播理念”為主線梳理了21世紀迄今為止城市廣播主要的研究成果。
一、第一階段2000~2002年:面向21世紀之初以科技為先導看未來廣播,嘗試建構城市廣播的基本走向,明確地域優勢定位,突出特色化、潮流化特色
此時,廣播界已經出現了“交互廣播”與“可視廣播”的概念,業界也已經就城市廣播以特定受眾群體為服務對象達成一定程度的共識,并把社區廣播作為未來城市電臺的發展方向之一。這種觀點與日后廣播的專業化改革——向類型化廣播轉型有一些相近之處。但這一時期研究者對社區廣播概念的界定過于寬泛,不夠嚴謹清晰,對城市廣播發展基本模式尚未形成明確的較為充分的認識。黃林生認為:“城市電臺社區廣播發展方向的優勢在于:與社區文化同根同源,為受眾提供便捷服務,有利于細分受眾群體,充分發揮雙向互動交流,創辦區域特色的音樂節目。”①
這一階段研究者的共識是城市廣播將處于更加激烈的媒介競爭環境之中,準確的定位決定城市廣播的發展戰略。首先城市廣播具有地域優勢,彰顯獨特的本地化定位,“圍繞地域經濟和文化做文章,發揮接近的優勢,辦好服務節目,充分發揮廣播雙向溝通交流的功能,以差異化的節目特色實現與其他城市臺的交流”。②潮流化包括兩個方面:“一、國際流行大眾文化背景下以年輕人審美趣味為主的潮流;二、都市快節奏、信息大流量,人們求真求新求實的社會潮流;地方化特色只有與潮流互動才有可能保持活力,以潮流為導向,以地方為依托,經營與發展就能與時俱進。”③
錢耀敏深入分析了都市文化與城市廣播的內在關聯,其看法頗有新意并值得借鑒:“都市經濟文化的一體化趨勢更為明顯,具體表現為文化的經濟化和經濟的文化性;都市文化沖破狹隘的傳統觀念束縛,具有很強的開放性;都市文化設施建設的個性化、特色化;都市文化具有培育大批都市文化新人的時代先導功能;城市廣播應該不斷有機地梳理這些特征,節目策劃中清醒意識這一新視點,從而突出都市文化特征的主要方面,呈現很有特色的品味、價值與活力。”④
王鐵認為,城市廣播應當成為市民文化消費的一種媒介選擇:“將呼號中的頻率波長數字作為形象符號最容易讓聽眾記牢,常態化的策劃活動能夠提高受眾對于電臺品牌的忠誠度,真誠服務提升品牌在受眾中的信譽度”。⑤這些具體的策略能夠加強綜合化節目品牌的獨特性。
二、第二階段:2003~2005年,深入剖析城市廣播存在的制約問題,明確提出頻率定位的特色化專業化,創新實踐城市廣播的管理機制
廣播是一種讓人們的身心處于最為放松狀態時接收信息的媒介,因而被譽為“綠色傳媒”。⑥有許多學者對都市化與“綠色傳媒”的獨特優勢發展充滿樂觀的期待。2005年4月,第五屆全國城市電臺發展研討會在云南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舉行。與會代表提出“廣播網——加盟臺”⑦內部縱向整合方式,廣播網通過覆蓋面的擴大,增加受眾群體與廣告主,加盟臺借助廣播網的高質量節目品牌形象吸引受眾。同年5月18日,中國城市廣播聯盟在北京宣告成立,這一活動極大地推動了城市電臺概念的確立與各臺之間合作,在中國城市廣播發展歷史中具有里程碑的重要意義。
這一階段各地城市廣播普遍處于較好的發展態勢,廣告經營增幅較大,但仍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孫宏利指出:“城市廣播頻率資源問題本質上是政策制約,頻率緊縮政策已經成為制約城市廣播發展的最大瓶頸;城市電臺和省臺的關系問題,也需要從管理層面加以引導,使二者在受眾范圍和節目內容上有相對的區分;集團化問題,要避免造成廣播在組建廣電集團化內部的弱勢地位;市場化問題,對節目內容和聽眾兩個環節的開發遠遠不夠,要圍繞廣播產業鏈做文章,需要資本運營的意識;人才問題,懂節目又善于管理,具有戰略眼光的人才奇缺”。⑧城市廣播發展的著重點,“頻率資源的開發將成為首要任務,傳媒新技術將成為發展的動力,低成本控制,追求利潤最大化將成為主要目標”。⑨
篇6
論文摘要:本文通過分析目前環境工程專業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環境工程特色人才培養模式建立的重要性。然后結合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的實際情況,從培養目標、培養方案、培養模式等方面探討了可供參考的特色人才培養方式,強調培養方案的實施應從加強基礎、優化課程設置以及實踐教學等方面入手。我們也看到本校通過合理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了一大批高素質的服務于石油石化行業的特色人才,在環境工程畢業生就業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一、引言
近幾年由于我國資源能源日益短缺以及污染問題不斷加劇,國家提出可持續發展戰略及能源行業的發展戰略,導致環境工程專業人才的旺盛需求。因此各高等院校紛紛針對各自行業優勢設置了環境工程專業。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是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國化工和教育部共建的唯一一所重點大學,半個世紀以來在石油石化行業中形成了較強的地位和行業優勢,因此也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環境工程專業。
二、環境工程專業教育現狀
中國的環境工程教育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由于環境工程高等教育的師資和辦學基礎條件方面的不同,各高校之間存在很大的差距。環境工程專業的歷史發展歷程,從一定程度上也決定了專業的教學計劃設置上會出現不平衡的現象。比如一些院校由于脫胎于原化工、建材等行業,在課程設置上既開設了化學工程、建筑材料類等課程,又開設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氣污染控制工程、固體廢物處理與處置等環境類課程,課程間的重復現象很多,實驗室建設也容易出現重復建設的現象。而且要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完成這眾多的專業課程,自然是任務繁重、學時緊張,難免是“學習面寬、深度一般”。進而無暇顧及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和訓練,最終造成畢業生的實踐技能不能滿足企業的用人要求,這成為環境工程專業教學的一大困惑。各高校應盡快探索出一種適合本校的環境工程專業特色人才培養模式。
三、人才培養
(一)人才培養目標
環境工程專業從根本上講是一個多學科交叉的新興學科,加之各個高等院校的發展方向與原始基礎的不同,從而決定了環境工程專業在各個高等院校的專業建設、人才培養模式及培養的環境人才上有較大差別,因此應根據自身特點,結合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培養特色型環境治理的技術人才。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充分利用自身的有利資源,堅持環境工程專業與實際生產過程緊密結合,主要培養以石油石化行業和社會環保部門為主要服務對象,具有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專業人才。
(二)培養方案的制定
在不同行業環境治理人才的需求下,高校應按照“在寬口徑專業內設置柔性專業方向”的原則,制定合適的培養方案,培養帶有自身特色的專業技術人才。
本校根據石油石化行業對人才素質的需求,探索和優化環境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理論課程體系與實踐課程體系,形成“重視基礎、強化實踐、突出特色”三大原則為基礎的環境工程專業培養方案。本專業從培養能夠從事環境工程有關的寬口徑“復合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的目標定位出發,針對專業方向需要,培養方案精心安排了專業選修課程。在培養方案及專業選修課的設置方面,既要面向社會環保部門,又要突出石油石化領域環境工程的行業特色。
(三)培養方案的實施
1.加強基礎。學生應比較扎實地掌握環境工程學科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技能。了解該學科前沿及發展趨勢,培養環境工程理論分析,實驗研究和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初步能力。
本校環境工程專業一向重視基礎教育,先后建成了《水處理工程》《環境監測》《物理化學》等校級及國家級精品課程。在本科教學評估中,基礎教育環節得到了評估組專家的一致好評。
2.依托優勢學科,優化課程設置。課程體系在人才培養計劃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專業課程設置既要服從專業人才培養規格的總體要求,又要考慮學校自身的優勢學科,培養具有特色專業知識的人才,增強市場競爭力。
本專業依托“環境化工”學科博士點、“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科碩士點、重質油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科基礎課程化學教學基地、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環境工程研究開發中心,加強學科建設,建成了一支師資力量雄厚的教學隊伍,承擔并完成了一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項目和中石油創新基金等省部級科研課題,形成了較強的學科優勢。
在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的課堂教學、實驗教學、課程設計、綜合大實驗以及在畢業設計中,教學內容涵蓋了石油勘探過程、石油開發過程和石油加工過程等背景知識和對環境工程技術的需求。同時,教師及時地將科研項目中的成功案例編寫進教材或講義中、將科研成果帶進課堂教學,提高了教學水平。
3.培養工程實踐能力。實踐和實踐教學是獲取新知識的源泉,是知識與能力、理論與實踐、學與用相結合的關鍵,是訓練技能、培養創新意識的重要手段,在環境工程專業教學體系中占有重要位置。
本校依托校內外各類實踐、實習基地等培養工程實踐能力的教學實驗資源,根據本專業的培養方案,以培養德才兼備型人才為目標,以重視理論基礎、強化實踐能力和突出石油特色為原則,以石油石化和地方環保為背景構建產學研相結合培養模式,創造了培養工程實踐能力的條件。
(1)“211工程”建設和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環境工程研究開發中心為培養工程實踐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實驗資源。自啟動“211工程”建設和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環境工程研究開發中心建設以來,充分利用學校為環境工程專業實驗室累計投入近500萬元的建設經費,創建了獨具工程或接近工程特點的實驗條件和研究場所,總面積約達1300平方米。其中最具特色的有:①水處理工程實驗室,包括石油石化污水處理及回用的實驗裝置等,可進行油田開發、石油煉制過程中排放污水的處理及資源化利用的實驗與研究;②惡臭污染控制實驗室,包括多組分動態配氣系統、動態嗅覺檢測儀、惡臭污染評估及控制系統;③環境微生物實驗室,針對油田開發過程中落地油污染土壤的問題,篩選高效石油降解菌群,構建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復技術;④環境監測實驗室,包括煉化廢水中難降解有機污染物分析監測技術、石油污染土壤中石油組分監測技術、石油煉化企業中揮發性有機污染物監測分析的實驗與研究;⑤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實驗室,可進行油田開發及石油煉制過程中產生的“三泥”進行控制及資源化利用的實驗與研究。所有這些實驗室及設備,工程實踐性強,可達到與生產企業的情況接近或一致,為保障訓練學生工程實踐能力提供了實驗平臺。
(2)完整的工程實踐能力培養體系。通過學校、企業、科研院所和相關部門的緊密結合,根據石油石化行業對環境工程專業人才素質的要求,創新和優化環境工程專業人才培養實踐課程和環節的結構體系,做到了“工程實踐四年不斷線”。
一年級學生進入基礎性實驗室,結合無機及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等課程的學習,在公共基礎實驗平臺開展實驗技能訓練;二年級學生進入專業基礎實驗室,開展環境化學等專業基礎實驗技能訓練,鼓勵學生參加實驗技能競賽,提高學生的實驗和實踐技能;三年級學生進入學科專業實驗室和研究性實驗室,并開展課程設計等綜合實驗,通過認識實習提高實踐能力;四年級學生進入專業課學習,通過專業綜合大實驗、校外生產實習、理論聯系實踐的畢業設計等環節,提高學生工程實踐能力。
總之,實現了四年內工程實踐能力培養專業實踐訓練不間斷、應用能力培養不斷線,依托中國石油大學半個世紀以來在石油石化行業中形成的地位優勢,使本專業的工程實踐能力培養與石油石化企業緊密結合,形成了有效的工程實踐訓練的產學研鏈。
(3)創建了因材施教的平臺,實現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在專業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創建了因材施教的平臺,具體措施是:對于成績優秀的學生,實行優異生導師制,安排碩士生導師進行指導,讓學生參與科研過程,激發學習興趣;對于動手能力強的學生,安排其進入實驗室,參與實驗室的建設,為學生提供培養實踐動手能力的機會;對于創新能力強的學生,鼓勵并引導其參加國家大學生創新試驗計劃等競賽活動,指導其進行發明創新,并申請專利。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安排專業教師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實行一幫一制度,力求做到學困生不掉隊。通過上述措施,實現了因材施教的辦學理念,獲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近幾年來,共有55人次獲得科技獎勵,有十幾名學生獲得了社會實踐方面的獎勵。
(四)培養模式
根據本專業的培養方案,建立石大科技集團煉油廠、勝利油田稠油廠、勝利油田東辛采油廠、齊魯石化公司、中國石化青島煉化公司等認識實習和生產實習基地,并在實習過程中聘請石油石化行業專家作專題講座。全國大學生化學實驗大賽、國家大學生創新實驗等成為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重要平臺,構成了有效地產、學、研相結合培養學生工程實踐能力模式。
篇7
【關鍵詞】高職院校,品牌專業,特色專業
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國際化步伐的加快,高等教育必將從數量滿足型向質量提高型轉變。辦教育就是辦學校,辦學校就是辦專業,專業建設是反映高校綜合水平和競爭力的一項主要指標。這就迫切需要我們與時俱進,開拓創新,進一步轉變教育觀念,堅持科學發展觀,確立科學的專業建設目標。為了適應高等教育日益激烈的競爭,滿足市場對人才的多樣化、多層次的需求,國內許多高校都在把建設品牌專業和特色專業作為適應環境變化、求得生存和發展、提升競爭力的一項重要教學改革內容。
一、品牌、特色專業的內涵
關于品牌專業的內涵,不同學者的界定不盡相同。有學者認為品牌專業是指其培養出的人才質量高,在市場上具有相當高的知名度和競爭優勢,受到廣泛歡迎的專業。也有學者認為所謂品牌專業一般是指專業條件、建設水平、改革成果、人才培養質量整體達到一流水平并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在社會上知名度高、競爭優勢強并受到廣泛歡迎的專業。
對特色專業內涵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有學者認為特色專業的顯著特點是教學環境好、教師隊伍強、實驗室設備先進、現代化教學手段齊備,理論聯系實際密切,特別注重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教育教學水平走在全校前列;也有學者認為專業特色可以體現在不同層面:(1)體現在專業辦學過程中的辦學理念、辦學思路;(2)體現在專業培養模式、人才培養質量與特色上;(3)體現在專業教學上的特色——課程體系、教學方法以及解決教改中的重點問題等;(4)體現在專業教學管理上的特色——科學先進的教學管理制度、運行機制等。
二、為什么打造品牌、特色專業
打造品牌、特色專業是教學工作進一步發展的需要,是保持傳統與特色,形成辦學優勢,爭創同類一流奮斗目標的需要,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高等教育發展提出的新要求。打造品牌、特色專業,是因為其在教育思想的先進性、專業建設的創新性、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時代性、專業管理的規范化及專業的特色化等五個方面具有示范。打造品牌、特色專業是專業或品牌主體一切無形資產總和的全部濃縮,是主體與客體,主體與社會,專業與學生相互作用的產物。具有知名度高、信任度高等豐富的內涵和表現,具有良好的形象、質量信譽、核心價值觀,代表著一定的文化,被社會、家長和學生賦予了美好的情感,在受眾心目中形成了美好的印象和記憶。它還具有一般品牌所產生的巨大聚合效應、光環效應等。品牌、特色專業是一種無形資產,會給高校帶來實質性的附加值,并形成品牌效應。
三、如何打造品牌、特色專業
1、與時俱進的教學理念是打造品牌、特色專業的前提。品牌、特色專業的打造必須以現代教育思想為指導,更新觀念,大膽超越,銳意改革和創新,同時以市場為導向,拓寬專業口徑,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培養出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主動適應市場的變化和需求。
2、準確的定位是打造品牌、特色專業的基礎。專業定位以市場價值為前提,要在廣泛的社會調查和對人才市場科學預測的基礎上,進行分析論證,從而準確把握專業建設的方向。
3、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打造品牌、特色專業的關健。“治校興業,人才為先;治教興學,惟在得人”。實施品牌、特色戰略,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和“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理念,始終把師資隊伍建設擺在突出位置,建立健全師資隊伍建設的各種制度和激勵機制,建設一支體現地方高校理念、敬業奉獻的高水平教師隊伍。
4、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是打造品牌、特色專業的重要手段。人才培養模式是高校為學生構建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以及實現這種結構的方式,它從根本上規定了人才特征,集中地體現了教育思想和專業的人才培養水平。必須重視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和創新,把“滿足學生上崗就業需要與滿足社會用人單位需要”作為教學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理論為基、技能為本、應用為標”作為人才培養的基本原則,強化融合,方向靈活,實施“畢業證書+職業資格證書”制度,不斷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創造品質和創業精神,構建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模式。
5、優化課程體系、培育精品課程是打造品牌、特色專業的核心。課程體系的改革和精品課程的培育是打造品牌、特色專業的重要內容。必須依據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目標要求,按照“整體設計、系統整合、加強基礎、拓寬口徑、注重素質、強化實踐、優化結構、突出特色” 的方針,進行課程結構的調整、整合,構建全新的課程體系。課程建設是培養目標實現的基本途徑,品牌、特色必定要在課程建設上有相應的體現。必須深化課程教學領域內的各項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促進課程開發、改革與建設的課程管理制度和保障機制,積極爭創省級、國家精品課程和課程群。
6、創新和提升是打造品牌、特色專業的動力。創新是高校實施品牌、特色戰略的生命,是保持品牌、特色活力的源泉,是品牌、特色長盛不衰的原動力。專業內涵的創新包括教學內容創新和教學方法創新、管理模式創新、科研創新等方面。品牌、特色升級就是在目標市場不斷升級的同時,使專業品牌、特色的內涵同步升級,并由此帶動專業管理手段的創新、管理水平的提升,實現專業的科學發展。品牌、特色專業打造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面臨著激烈的市場競爭,我們只有不斷追求創新與卓越,才能保持品牌、特色的鮮活和與時俱進,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隨著社會對優質教育資源的要求會不斷提高,品牌、特色專業的建設將成為學校生存和發展的生命力所在。品牌、特色專業建設是專業建設的核心,加強品牌、特色專業建設是高校在高等教育大眾化新形勢下的必然選擇,也是新時期高校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切入點和落腳點。
參考文獻:
[1]朱中華.論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品牌專業和特色專業建設與評價[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5,(10).
篇8
[關鍵詞]特色專業 閉環系統 評估監控 校企合作
一、特色專業的內涵
所謂特色專業是指具備獨特的與眾不同的風格的專業,是指學校根據所具備的優勢條件,經過長期的辦學實踐逐步積淀形成,它具有優于其它學校的、獨特的、穩定的、具有鮮明個性特點并為社會所承認的專業風格。主要體現在:①在理念上是對專業教育規律上某個節點認識的深化和張揚;②在現象形態上是一所學校歷史上獨有品格的凝聚、獨特風貌的體現;③在建設的標準上充分體現先進性、創新性、科學性、示范性。
二、基于“閉環循環系統”的特色專業建設
高等學校建設特色專業的過程具有普遍性,這里提出一種基于“閉環循環系統”的特色專業建設一般模式,經過確定特色專業、專業建設規劃、特色專業建設和運行、特色專業建設的評價與監控、反饋調整等五個環節,完善了特色專業建設的各個過程。如圖1所示:
圖1 特色專業建設的閉環循環系統
下面我們從五個方面分別做具體分析闡述:
①分析專業的外部環境,科學識別與遴選特色專業。專業的外部環境因素和內部資源條件制約著同時也支撐著專業的發展,認清內部和外部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盡可能充分發揮利用自己的辦學優勢,把握外部機會,避開不利因素,合理確定建設特色專業。②制定專業規劃。根據學校的辦學定位、辦學指導思想與學科發展規劃,制定特色專業建設規劃,明確特色專業建設的戰略目標以及特色建設。③實施特色專業建設。這是一個具體實施的動態過程,為保證特色的培育有效性,在這個環節主要要做到三點:一是圍繞特色培育加大學校人財物等資源的投入,二是要圍繞自身的學科優勢與市場潛在需求發展制定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三是要在教學的各個環節大力實施教學改革,以先進的教育理念與方法指導教學過程。④加強對特色專業建設過程的評估與監控。定期組織對特色專業建設的狀況進行評估,以評促建設,以評促改革。⑤實施反饋調整。反饋是“閉環循環系統”的重要內容,即將評估與監控中所獲取的特色專業建設中的有關信息及時反饋到特色專業建設的中間環節,以便及時調整建設的方案與措施,優化特色專業建設的效果。
以上五個過程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為條件,互相制約,互相促進,缺一不可,是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
三、特色專業建設的具體實踐
1.探索了一條有效的校企聯合培養特色人才的途徑。學院在拓展與地方經濟建設相適應的專業的同時,加大力度進行校外實訓基地建設,建設了一大批校外實訓基地,并根據生產一線對應用型人才的要求,不斷改革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積極探索校企合作的“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和辦學模式。
2.緊密圍繞“閉環循環系統”建設模式,加強特色專業建設。第一步,市場調研,整合資源,打造專業群,遴選特色專業。根據學科積淀與自身特點,遴選出一部分重點專業等為學校特色專業,初步形成了以財經會計類專業為主,工、管、理、文等學科協調發展,相互支撐,結構布局合理,具有可持續發展潛力和一定特色專業群。第二步,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科學合理制定特色專業建設規劃。財經會計類專業是我校的傳統優勢專業,是學科建設的重點。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以重點學科建設為龍頭,加大用信息科學技術改造和提升理,工,文專業的建設力度,把社會急需的、有學科基礎支撐的應用型重點專業作為特色專業建設的重要內容。針對具體建設項目,學校加大投入,重點加強傳統學科建設,并依托上述重點建設學科的科學研究和教學改革成果,進一步優化專業結構和課程體系,更新教學內容。努力建設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學科專業體系。同時,各特色專業都結合市場需求與自身條件制定了科學的建設規劃。第三步,六項舉措并舉,強化特色專業建設運行。以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為先導,以深化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為核心,以優化知識結構、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堅持“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三位一體,正確處理人才培養過程中基礎知識與專業知識、理論與實踐、科學素質與人文素質等關系,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和職業教育,融注艱苦奮斗精神,強化敬業精神、團隊精神、實踐能力和創新創業意識培養,促進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我們可以主要從以下6個方面,進一步強化學校特色專業建設:①科學設計教育內容和知識體系;②優化課程體系;③注意分層分類施教;④強化素質教育;⑤突出實踐教學;⑥注重教師教育。從一定程度上,進一步強化了特色專業的建設效果。第四步,加強特色專業建設的評估與監控,保障特色專業建設質量。按照學校制訂的本科專業建設評估指標體系,對特色專業的師資隊伍建設、課程建設、實驗室建設、實習基地建設以及質量監控體系等方面進行全面評估,確保特色專業建設水平。特色專業符合學校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質量有保證,所培養的高級應用型人才較好地適應了社會需求。
第五步,及時反饋,實施調整,不斷優化特色專業的建設方案
根據專業評估與監控的情況,及時將專業評估中所得到的信息反饋到各教學院部與職能部門,各部門根據反饋意見實施調整特色專業建設規劃,不斷優化特色專業的建設方案。
四、結束語
教研課題《河南省高等職業院校省級特色專業建設的現狀與發展研究》項目組經過認真的專業調查,立足現實,積極探索,勇于思考,創新性提出了一種基于“閉環循環系統”特色專業建設的一般模式,具有一定的理論和實踐指導作用,在實際應用中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基金項目: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
篇9
關鍵詞:高校;特色專業;專業建設;方法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18-0199-02
目前我國高校已經從規模化發展轉變為內涵式發展,盲目追求大而全專業設置的做法已經被證明不適應時代對高校人才培養的要求,教育部已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置管理規定》中進一步明確了本科專業設置的具體流程,高校的專業應具備差異性和獨創性,并且百花齊放,才能培養出具有競爭力的人才和開辦出受到社會認可的專業。專業只有特色鮮明,才能突出優勢,從而提高人才的適應性。專業開辦的質量和特色專業的建設方法、效果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并對人才培養和高校教育的質量有極其深遠的意義。專業建設應與實際相結合,與時俱進,培養出目前社會和企業急需的優秀人才。目前很多高校在特色專業建設領域里做出了很多嘗試,并取得了優異的成績,而特色專業也逐漸成為高等教育界研究的熱點。
一、特色專業概念與內涵
特色專業中的“特色”應該具有三層不同的含義:一是人無我有,表現出特殊性;二是人有我優,表現出優異性和杰出性;三是人優我新,表現出開拓性和獨創性[1]。
特色專業的辦學理念、培養模式、人才培養目標、專業教學內容及教學手段等方面應具有明顯特色,培養的學生具備比一般專業人才有更為突出的綜合能力;有獨立個性的人才培養方案,有較高的社會聲譽與較大的社會影響,能夠被社會和公眾所接受、認可的專業。高校必須具有自己的特色專業才能夠健康發展,一所高校假如沒有自己獨具特色的專業,其在教育市場上就會缺乏競爭力,其畢業生的就業率就無法保障,學校的發展也難以為繼。而有了自己的特色專業,就能夠形成區別于他校的鮮明亮點,才能夠在市場上占據穩定的份額,確立不敗的地位。
二、我國高校特色專業建設的現狀
通過對我國高校特色專業發展狀況宏觀層面的分析及階段劃分,可以從中看到國家教育部門對高校特色專業整體發展的政策取向和建設思路。(1)實施高校特色專業建設工作井然有序,特色專業體系的構建結構和布局不斷優化;(2)注重辦學特色和行業優勢,引導高校強化辦學特色;(3)注重社會需求導向,切實加強緊缺人才培養;(4)重視應用型專業,扶持高新技術類專業[2]。但目前高校的特色專業建設也存在一些不足:(1)課程體系陳舊,課程設立單一,無法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培養的畢業生和目前社會、企業的人才需求標準相差甚遠;(2)很多專業注重理論,對實踐環節不夠重視;(3)很多專業軟硬件資源更新較慢,資金投入不足;(4)對于設置專業方向存在不盡如人意的現象,沒有按照本專業的學科去考慮,甚至部分專業在設置專業方向時,很隨意,重心放到了取一個好聽的名字來吸引生源,增加收入;有些學校的專業沒有發揮行業特色和做好長期規劃,專業方向更換頻繁并衍生出很多新方向。
三、特色專業建設對策
1.推進課程體系改革。對于課堂教學方式、教學內容、課程理論學時和實踐學時的比例分配確定等方面,每個專業應該有自己的鮮明特點。在教學中,首先學生作為課堂上的主體,應增強他們對于課程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們選擇自己喜歡的課程,尤其是在選修課上,更能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同時也要鼓勵老師將自己的科研成果和最新動態融入到自己的教學內容中,并有機地結合起來,不斷改良和創新教學方式[3]。利用好課程的實驗環節,培養學生對課程興趣,提升動手能力,同時也適當減少理論課程學時,增加動手實踐學習任務。此外,可以以國際視野來推進教學內容與體系的改革。特色專業可以開設雙語或全外語教學課程,引進國外一些專業的學習內容、教學法、實現課程學分和學位互認的方式來加強學生的外語應用能力,達到和國際接軌的目的;同時學校也要善于使用學生交換學習和教師留學項目資源,開闊師生的視野,提高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提升課程的國際化水平、專業競爭力和達到人才培養的目標。
2.加強學生實踐能力。實踐教學環節是各高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校教育人才培養工作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重視實踐教學環節,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是高校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要內容[4]。學生通過實踐教學,可以加深對理論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應用,提高學生學習熱情和興趣,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啟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實踐教學環節是實現高級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必經之路和有效途徑。所以,特色專業教學中應更加重視學生實踐環節,對校內實踐教學條件和實驗課等環節,要進行不斷的優化和改善。其次,專業發展應依托豐富的社會資源,為學生提供更為先進和專業的實踐教學平臺,但目前高校在專業建設中資金不足、設備缺乏的問題凸顯,所以學校或特色專業負責人應該和社會或企業加強合作,彌補特色專業學生實習資金不足、實習環節和自身專業脫節和不深入等問題。學校應該基于產學研合作的實踐教學改革,對于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增強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充分利用社會資源辦學,探索先進的校企合作模式,開啟實踐教學改革新格局。學校在實行教學、科研、生產相結合的教育實踐過程中,應該堅持通過強化教學實踐活動,把技能、知識滲透給學生,培養一批復合型、應用型高端人才,并且以生產時間和社會服務為橋梁,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創新精神,從而加強了學生實踐能力。
3.改善辦學條件。特色專業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是要加大對特色專業教學環境基礎設施的投入,如專業要配備必要的教學基礎設施、試驗設備、圖書資料等;有些專業實驗室對軟硬件設備有特殊的要求,如:大數據與數據挖據實驗室、虛擬現實實驗室和機器視覺與數字圖像處理實驗室等,需要根據特色專業建設的具體需求積極為特色專業提供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平臺。學科的發展水平決定著特色專業的建設,實驗室的建設推動學科實踐平臺的發展,尤其是高校的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和省部級重點實驗室,或者部分重點學科為依托的實驗室,應該把大量的人力和有限的資金用在這些示范性的實驗室上,采用更為多樣的形式,不斷擴大實驗室的輻射面和使用范圍,提高專業實驗室和高端實驗設備的使用效率。而對于搭建其他學術平臺[5],如:科研、學科競賽、講座平臺等,要多利用企業和社會資源,并要向國內外在這方面有突出成果的高校學習,這樣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提升綜合能力和專業能力,推進科研、教學與管理制度的創新,不斷創造良好的學術氛圍與環境。目前很多高校這方面的資金捉襟見肘,專業的撥款經費無法滿足當前特色專業發展的需要,同時需要將陳舊的融資渠道轉變成多元化的資金渠道,并靈活利用融資渠道,開拓創新,用現代金融工具來為專業建設服務。
4.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教師隊伍是完成教學工作和專業建設的基本保證,也是專業改革和創新、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支撐點。教師隊伍的專業水平是特色專業建設的一個關鍵要素。對于高校來說,一支業務過硬、高素質的優秀特色專業教師隊伍是實現專業突破的基礎,是提高學校知名度和專業領域認可度的前提,如果缺少這樣的教師團隊,高校的發展就會受到制約。
優秀的教師團隊是特色專業建設的根本保障,而專業教師作為專業團隊的一員,也能通過參與特色專業建設從中受益,在特色專業建設過程中成長。所以,教師的發展要和特色專業建設有機地結合,吸引更多的優秀教師為特色專業服務,特色專業的發展也離不開這些優秀的人才,這樣在高校中就能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使師資培養的質量和專業建設的水平不斷提高,實現兩者共同發展的目標[6]。具體的措施:首先是對專業負責人的培養;專業負責人是專業的“舵手”,把握著專業發展方向;從某種意義上講,專業負責人是專業發展的關鍵因素,決定著本專業建設水平的高低。目前很多高校都在通過高待遇、高薪引進高水平、高知名度人才負責專業建設,尤其是特色專業建設,提高學校聲譽和專業知名度。最后是專業骨干教師的培養要循序漸進[7];專業骨干教師是特色專業教師隊伍的精華,是實現特色專業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中堅力量,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骨干教師在特色專業建設發展中的引領、示范、輻射作用,是關系到學校發展、專業發展、教師發展和學生成長的大事。對于骨干教師來說,他們已經具備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和專業能力,在教學、科研中勤奮鉆研,并取得了一些讓其他老師認可的成績。學校和專業負責人不但要對他們重點選拔,還要多給他們一些機會,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和承擔重要課程改革的能力,發揮出承上啟下的作用,也為今后專業負責人的選拔工作打好基礎,對其他年輕老師也有促進作用,激勵他們不斷地提高自身素質和能力。
綜上,特色專業建設是一個長期積累和動態發展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只有不斷創新才能保持特色專業的先進性和示范性。
參考文獻:
[1]孫霞.地方高校特色專業建設研究[D].中南民族大學碩士論文,2009.
[2]梁傳杰,段冠瑋.我國高校特色專業發展狀況的政策評析[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4):115-120.
[3]吳凡.我國高校特色專業影響因素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2.
[4]周玉雷,陳平.地方高等院校本科特色專業建設的探討[J].安徽農學通報,2012,(3):100-112.
[5]羅平.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研究[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0,(5):20.
篇10
論文摘要:本文圍繞高職院校專業特色培育途徑這一中心,探討了高職院校專業特色的內涵及基本特征。在廣泛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從明確專業定位、注重校企合作、完善課程結構、提高教師素質等方面提出了培育高職院校專業特色的主要途徑。
培育高職院校專業建設的鮮明特色,不僅是“十一五”期間全面迎接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過程中的一項必要工作,而且是直接影響高職院校核心競爭能力持續增強的重要途徑。20世紀末21世紀初,伴隨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發展,適應社會經濟發展要求,高職教育得到了蓬勃的發展,其速度、規模和水平已受到國家和社會的高度重視。至此,面對日益競爭的外部環境和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的要求,注重高職院校專業特色建設,創建有持久發展后勁的專業群體,已成為新形勢下推進高職院校深化發展過程中,必須認真解決的關鍵問題。
一、高職院校專業特色的內涵
從我國高職院校的發展分析,借鑒國內高職院校專業特色建設的成功經驗。筆者認為,高職院校專業特色通常是指在長期辦學實踐過程中形成的,具有優于其它專業的,科學的特性、思路和舉措,是對專業較長時期發展實踐的高度概括和科學總結。在這方面,國內眾多學者有過科學的論述,著名學者顧明遠教授指出:“特色,顧名思義,是指不同于一般,要有所創新,要有個性,能夠形成傳統,代代相傳”。江蘇省教育評估院院長嚴正廣指出:“辦學特色專指學校的辦學者根據自身條件及社會的的需要,在一定理念指導下,經過長期努力所取得的有別于其他學校的獨特的表現風格、機制等”。歸納起來,高職院校專業特色的內涵有以下三個方面:
1.與時俱進的專業發展理念。一般地說,專業發展理念是指導專業實踐活動,并在不斷探索與創新過程中形成專業特色的基礎。如果在專業建設中,不能很好地做到觀念超前,意識領先,就無法用創新的思想和探索的行為指導專業實踐活動,甚至始終跟在同類院校專業建設的后邊,這樣就不可能形成有鮮明的專業特色。國內著名學者潘懋元指出“之所以在高職人才工作水平評估中,對A類專業要側重特色項目的評估,就是要用建設特色專業這一要求使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工作走出自己的新路”。具體地說,首先要用創新的發展理念指導專業的人才培養工作,始終把人才培養同國家、行業和企業的發展緊密結合,樹立“讓專業建設適應社會、服務行業、督導學生”的人本教育理念,打破“一切由學校說了算,一切讓社會、學生圍繞學校轉”的傳統思維模式。在這方面,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積累了成功的經驗,該校的所有專業都以特色建設為主線并以此推進專業教學、管理和其他工作的開展。其次,要有社會意識和市場觀念。專業建設要富有特色,辦出生機與活力,形成廣闊的生源面向和就業面向,就必須立足區域范圍內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研究和把握市場動態。把人才培養工作的最終結果能否服務區域經濟發展,能否帶動相關行業、企業效益的提高,做為衡量專業建設與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專業的設立要有充分的行業、企業專家論證,專業的發展要依托當地社會經濟組織的支持與合作,專業建設的質量與效益要接受社會相關組織的檢驗。據2006年國家教育部的有關統計表明,凡是在培育和塑造專業特色方面依托行業力量付諸艱辛努力,并取得顯著成績的高職院校,其相應專業學生的就業率和入學率都比其他院校具有明顯的優勢,專業的核心競爭力處于良好的發展水平。反之,在專業特色建設方面背離或忽視行業、企業需求,處于較低水平的院校,其相應專業學生的入學率和就業率在不同程度上表現出先天不足。再次要運用逆向思維,在借鑒國內外高職院校專業建設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找出專業發展與創新的內在規律,從實踐活動中概括并提煉出具有規律性的內容,以此指導專業建設與發展。
2.穩定互助的產學合作機制。高職教育有別于本科教育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要求學校在專業建設過程中必須具有穩定的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必須有行業、企業相關專家的參與。從國內高職院校的調查分析,培育專業特色的一個重要突破口就是產學合作機制的建立與強化,這也是從根本上構建高職專業特色的要求。為此,還要經過扎實細致的工作形成校企互動的雙贏機制。首先,專業的建設與發展要緊密依托行業、企業的參與,要緊跟行業、企業對高職人才的需求動向和素質要求,把定單培養作為教學改革的必要手段,注重工學結合,使專業人才培養工作同行業、企業的需求一致。其次,根據行業需求確立招生、就業的發展面向,解決好專業培養的入出口問題。再次,高職院校的骨干教師輪流到企業進行對口實習實訓,參與各種實際問題的研究。行業、企業專家參與專業實踐課程的教學工作,并對學生的實習實訓工作給予必要的指導。
3.學以致用的人才培養模式。高職院校學生與本科院校學生的區別就在于,在必要的教學內容講授和知識積累的情況下,特別注重對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以培養社會、行業或企業需要的高技能、高素質人才為目標,以適應社會需要、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為宗旨進行人才培養模式的設計與建設。要體現“厚基礎、強專業、多技能、高素質”的培養目標,圍繞專業核心能力掌握社會經濟發展所必需的基礎知識,要在系統學習的基礎上,努力打造一個符合職業要求的知識平臺,要具有一定的知識架構,有對核心能力起系統支撐作用的基礎知識系統。在此基礎上強化專業應用技能,將社會和行業對高職專業人才的能力素質要求劃分為若干個細小的專業模塊,各個專業模塊實踐的集合就構成了學生的能力素質水平。
二、高職院校專業特色的基本特征
結合國內高職院校專業特色的研究,其特征可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
(1)科學性。專業特色不是對專業某一行為活動的簡單概括或描述,必須是在長期的理論、實踐研究的基礎上形成的,具有科學的內涵,同時有相關知識、能力的支撐。既要符合國內教育發展的規律,又要同高職院校的專業建設與發展相結合。如果離開了專業建設與發展的長期概括和提煉,人為地為一時的目的或目標而總結或拼湊出來的內容或行為,就不能構成專業的特色。專業特色在科學的基礎上要體現先進性,要有利于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和社會的文明進步。專業特色要能夠得到社會的普遍認可,成為同行業學習和借鑒的范例。
(2)獨特性。高職院校的專業特色是專業建設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在遵循高等教育規律和職業教育特點的基礎上所提煉、總結出來的獨特的做法和經驗,既有別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專業建設模式,又有別于一般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模式。此外,高職院校的專業特色應體現鮮明的學院的特色和優勢,其參照物應是同類高職院校,只有相對獨立且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做法和經驗,才能稱為特色。從哲學意義上講,特色是指共性與個性的關系,共性寓于個性之中。高職院校的專業特色不能離開高職教育的本質屬性,這是共性的方面。高職院校的專業特色與其職能是聯系在一起的,在共性基礎上的不同才是獨特性。
(3)持續性。專業特色是專業建設過程中形成的比較持久、穩定的辦學風貌和發展模式,它的形成是一個不斷積累、完善的工作過程,體現了高職院校在辦學理念方面的主觀追求及客觀效果上的和諧統一。其一旦形成并確立起來,應能夠持續較長的一段時間,且具有相對穩定性。如果經過實踐的檢驗,不能伴隨專業建設與發展得到持續性的增強,就不能構成專業特色。
(4)創新性。專業特色的培育與發展,是一個歷史的過程。新特色應建立在原有特色的基礎上,既不是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成不變。必須在發展中緊密把握我國社會經濟發展要求和高等教育的內在規律,并在些基礎上,緊扣行業、企業對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不間斷地探索創新。要不斷總結專業建設的最新成果和經驗,不斷研究國家政策許可范圍內他人尚未認識的理念和觀點。
三、高職院校專業特色的培養途徑
1.明確專業定位,強化素質培養
據有關資料統計,國內部分高職院校在如何突出專業特色和學生職業素質培養方面認識不清,從而使教師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定位不夠準確,這就直接影響了專業建設與發展的力度和水平。高職院校學生,準確定位應是培養高素質高技能的應用型專門人才。可以是行業、企業第一線的技術骨干,也可以是行業、企業一線的組織管理人才。為此,應具有較強的專業基礎知識和實踐操作能力。要圍繞這一主線努力打造專業目標和培養計劃,并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反復研究和領會國家關于高職院校專業建設的文件精神,把對學生核心能力的培養始終作為專業建設的重中之重,以此確立相應的課程群系,明晰各門課程在專業人才培養工作中的角色。一方面使學生具備應有的知識層次,另一方面又強化了相應的技能。從而以素質培養為龍頭,統領專業各項人才培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