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水工程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5 09:37:4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飲水工程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電費。電費是供水工程成本的主要組成部分,供水耗電量,目前根據經驗各水廠可提水1.5~2.0m3/度,本文取1.7m3/度。
(2)職工薪酬,2000戶左右的供水工程一般配備3名管水員,年人均工資約18000元。
(3)維修費。維修費包括日常維修和大修理費。日常維修費按固定資產原值的1%提取,按實列支,年度間調劑使用。
(4)水處理及消毒費用。我縣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全部采用負壓式二氧化氯發生器,所需原料為鹽酸和次氯酸鈉,投加含量為0.4g/t,按提水量計算,經測算消毒劑費用0.0013元/m3。
(5)折舊費。我縣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固定資產投資主要包括:井房、提水設備、消毒設備、機電設備、管網、管理房等。設計使用年限15年,固定資產綜合殘值率5%,按提水量計提固定資產折舊。
(6)水質檢測費。水質檢測由衛生部門分豐水期和枯水期兩季定期檢測,其費用由衛生部門支付,未將其列入成本支出。日常檢測由供水單位負擔,由于目前檢測儀器較為簡單,其費用包含在管理費中。
(7)管理費。管理費主要包括辦公費、發票購置、執照年檢費以及地方政府征收的費用等,按供水成本的10%提取,按實列支,年度間調劑使用。
(8)稅金主要是增值稅及其附加稅費,綜合稅率為3.35%。豐縣在制定供水水價過程中,部分影響水價成本因素取值偏低。其中,電費、工資、水質檢測費、維修費等取值偏低。當前的市場勞動力報酬應在100~150元/天,在水價分析時,因管理人員多為水利站職工兼職,取值較低。
2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水價制定的影響因素
為滿足用戶需求,充分利用和保護水資源,促進經濟發展,發揮水價杠桿的調節作用,實現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得成、用得起、長受益目標。在水價核定時主要考慮了以下因素:
(1)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公益性。農村飲水安全工程作為當前重要的民生工程項目,是各級政府給農民的一次性補助。這種低水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農村自來水的普及,供水工程目前可以正常運轉,但從長遠來看,不利于水資源的節約,不利于供水工程的良性運行和發展。
(2)農村居民的承受能力。農民從原來的用水不繳費到交費,有一個心理適應過程,既有用自來水的愿望,又想有較低的水價。因此,在制定水價時,必須要正確評估農民的承受能力。
(3)促進農村居民用安全水。運用低水價促進農民用水是有效措施之一,但不利于水廠可持續運行,為了避免造成水資源浪費,也不應長期維持低水價。應該采取多樣的宣傳手段,讓農民認識到安全的飲用水的價值。
篇2
在“十二五”期間,共解決 43 個行政村及 16 所學校共6.47 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其中農村人口 5.70 萬人,學校師生 0.77 萬人。遷安市的自來水普及率將達到 90% 以上,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得到基本解決,飲用水狀況明顯改善。
2 存在的問題及原因農村飲水工程供水規模小
建設標準低、管理難度大,特別是因干旱、水毀引起的水源井出水量不足或毀損,設備、管道老化失修等原因,導致部分單村供水工程重返飲水不安全行列,飲水安全工程還存在諸多問題。
2.1 工程自籌資金困難
農村飲水工程一般按照國家、省及本市配套資金補助80%,群眾自籌 20% 的原則,但由于村集體經濟基礎薄弱,自籌部分向農戶收取,而群眾受傳統觀念影響,各農戶自家大都配有自備井,導致飲水工程自籌款不能足額到位,進而影響了飲水工程的正常開展。
2.2 維修資金短缺
飲水安全工程運行過程中,受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的影響,部分村水源井出水量不足,水泵、變頻器、消毒設備損壞,管道意外損毀及村莊擴容等各種狀況,這些村不能重復列入上級飲水安全項目,而村集體沒有經濟能力對這些問題進行維修改善,導致原飲水工程部分使用或整體癱瘓,重返飲水不安全行列。
2.3 建后管理不到位
飲水安全工程“三分建,七分管”,專業性強。目前,各村飲水工程基本由村集體委派一人負責日常水泵開關,一旦出現狀況,不但發現不了問題關鍵,而且處理不及時。大部分村水電費和維修費由村集體全部負擔,造成群眾水商品意識淡薄,工程管理得不到重視。
3 “十三五”農村飲水工程的建設思路
針對“十二五”期間飲水安全工程的狀況和存在的問題,本著以人為本、科學規劃、因地制宜、設計合理的方針,提出“十三五”期間幾點思路:對于城區附近的農村,優先考慮城市管網延伸,逐步建成聯片集中供水體系,加快供水由城市向農村覆蓋步伐,實現城鄉供水一體化,這部分村由自來水公司統一管理。對于人口相對集中的村鎮,特別是各鎮鄉政府所在地,人口密集,可以考慮建設水廠集中供水,管理權交給工程所在村鎮,制定公平水價,合理收費,實現工程維修、管理的良性運行。對于山區短期內無法遷移或規劃不予遷移的村鎮,可以采取投資小、易實施、見效快的分散式單村供水工程。沿河流域且水源無污染的村,例如,彭店子鄉、夏官營鎮、楊各莊鎮青龍河沿岸村莊,由于地下水埋深較淺,水質有保證,支持群眾使用一家一戶自備井供水,即方便群眾又節省資金。在水源污染地區,特別是楊店子鎮部分村出現鐵錳元素超標,其他鎮鄉個別村地下水受廠礦污水、生活污水的污染狀況,這些村主要是尋找好水源,利用“常規處理加活性炭深度處理”的方式建設集中供水工程。在水源缺乏區,可以考慮跨村或跨流域引水,在水源豐富地區建設由 2 個或幾個村聯村供水工程,由受益村成立工程聯合管理機構,對飲水安全工程進行管理。
4 發展建議
4.1 轉變傳統觀念,制定合理收費政策
農村飲水水價要兼顧效率與公平,本著節約用水、降低農民水費支出,保障工程良性運行的原則,不以營利性為目標,考慮群眾的承受能力。目前,遷安市飲水安全項目收費主要有 2 種形式:一部分項目,由于村集體經濟基礎較好,工程運行所需管理、維修、人員工資等費用由村集體負擔;村集體經濟基礎薄弱的項目村水費的收繳基本上只收取水泵運轉所需電費,不考慮工程的運行成本、維修及管理費用,工程出現任何問題都影響工程的正常運行,這些問題也導致群眾水商品意識、節約用水意識淡薄。制定統一合理的水價和收費政策,轉變傳統的觀念,有利于工程的良性運行和避免重復投資。通過成本合算,按水費成本加微利的原則,經物價部門批準,建立合理的水價體系。充分發揮水表作用,計量收費,實行定額用水制度與超定額加價制度,做到“定價到位、收取到位、管理到位、使用到位”。
4.2 加強水源保護和水質監測,確保工程長效發揮
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的核心是解決水質問題,做好水源保護工作,避免二次污染是飲水工程運行的基礎保證。劃定水源保護區,設立水源保護標志牌;禁止水源污染活動,水源周圍的小選場、小鐵礦大多沒有污水處理設備,污水基本滲入地下,對地下水安全造成極大威脅,必須預予取締;提高群眾的環保意識、節水意識,盡量減少農村生活污水的排放量。目前,遷安市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水質主要是在水源井成井時,由施工隊進行水質檢測,工程移交后,由于管理人員少,沒有專業的水質監測設備,影響水質的正常監測。建議建立專業的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水質檢測中心,安排專業人員,對水質進行定期檢測,保障人民群眾的飲水安全。
4.3 加大資金扶持
建立多元化投資機制對于列入國家、省級飲水安全項目,群眾自籌資金建議由本級財政支農資金中列支,以減輕項目村集體和群眾的自籌壓力。加快建立以財政資金為主的農村供水工程儲備資金,統一用于區域內工程日常維護和更新改造。通過宣傳,鼓勵社會資本投向飲水安全工程,鼓勵農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按照多籌多補,多干多補的原則,加大一事一議獎補力度,充分調動農民建設飲水安全工程的積極性,改善飲水安全工程的維修資金缺乏的現狀。
4.4 加強運營管理,探索社會化和專業化管理模式
4.4.1 明晰工程產權
單村供水工程,所有權歸受益村集體所有,入戶工程資產歸受益農戶所有。聯村集中供水工程,主體工程所有權歸國家所有,由水行政部門行使管理權,村內工程產權界定按單村供水工程產權界定執行。
4.4.2 落實管護主體
單村供水工程,村委會為管理責任主體,由村委會選派代表負責供水工程日常管理。戶內工程實行“自建、自有、自用、自管”,由受益農戶自行管理維護。聯村集中供水工程,所在鄉鎮政府為工程管理責任主體。
4.4.3 明確運行管理方式
因地制宜推行村集體管理、承包管理和農民用水者協會管理等多種模式,完善管理制度,落實管護機制,責任到人。
4.4.4 實施專業化管理,加強專業人才培養
篇3
北票市南八家鄉飲水安全工程是北票市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典型工程之一,工程采用機壓式自來水供水:即將水源井的水通過提水設備,利用微機恒壓或送到天池,再通過輸配水管網進入用水戶。工程施工周期為六個月;供水系統設計標準采用15年;設計供水人口近兩千人,設計供水量為135m2/d,屬于Ⅳ類供水工程;工程中預計鋪設供水管道2.2km。整個工程主要由地下水源、取水井、輸水管道、供水管網四部分構成,作為整個工程最主要的部分,管道施工質量關乎到整個工程的施工效果。為保證管道施工質量,必須在管材選擇、管線測量方面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其次,管道施工中要掌握施工要點,做好溝槽挖設與支護排水、管道鋪設、連接和安裝、水壓試驗等工作。
2管材選擇及優點分析
2.1管材確定
我國輸水管材的選擇,一直以耐腐蝕、不易結垢與滲漏的塑料管材為主,很好地避免了自來水管道出現二次污染的可能。目前常見的管材有聚丙烯管(PP)、聚乙烯管(PE)、U-PVC管等。本次工程為單管飲水,輸水距離較長,在管材的選擇上著重考慮管道承壓能力、抗腐蝕性、經濟效益等因素。通過對多種管材的對比選擇,最后確定U-PVC管作為此次工程中管道用材。
2.2U-PVC管優點分析
近年來,U-PVC管材在飲水工程特別是農村飲水工程中獲得廣泛利用,不僅是因為其具有技術成熟、成本低廉、便于維護等諸多實用性,更是因為其有著良好的工程特性。具體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質量輕,便于裝卸。
相較于一般的輸水管材,U-PVC管的質量更輕,僅是鐵管的五分之一,這使得管材的搬運、裝卸極為便利,為施工提供便利的同時,還有助于節約施工成本。
(2)流體阻力小。
U-PVC管的內壁極為光滑,根據測算,其粗糙系數僅為0.009,這使得水流在輸送過程中受到的阻力極小,有效避免了沿途的能量損失,有助于水流傳輸距離的增長。
(3)機械強度高。
U-PVC管有著優越的機械性能,無論是對水壓、外壓還是外部沖擊,都有著很好的抗擊強度,適合常溫時任何強度條件下的施工作業。
3管線測量
3.1定位放樣
進行作業前,施工人員應先對工程設計圖紙進行詳細的了解,并根據建設方所提供的永久性標高點,進行兩次以上的閉合核實工作,確保無誤后,依據具體的施工要求及各個管線間的相互關系,對管線的開挖順序加以確定。接著依據已有建筑坐標及預設的開挖控制點,對管道軸線及管槽開挖邊界線加以確定。基槽開挖后,則在其底部放樣出管線軸線,并開展復核工作,再次確認無誤后,方可進行下一項施工。
3.2標高測量與驗收
基槽的開挖中,必須對基坑底部的標高進行嚴格的控制。工作人員進行測量時,必須在基槽底部放線至標高的控制點,從而盡可能避免超挖與欠挖現象的出現。此外,測量的結果必須經過反復的審核,確認無誤后方能使用,各施工測量量所允許的誤差范圍。需要注意的是,工程中的各項測量工作必須編制相應的測量方案并獲得批準后,才可進行。在測量中,測量人員必須認真記錄所測量的數據,并依據相關的文件控制管理工作規定,將這些資料進行系統的整理與歸檔。
4管道施工要點分析
4.1溝槽挖設與支護排水
依據設計,管道埋深為1.1m,管溝的開挖深度為0.9m,溝底保持水平,整個溝槽使用放坡開挖、明排水的施工技術,通過挖掘機進行挖設,后通過人工對溝坡進行修整。在開挖中,實際挖掘深度應略高于設計深度,以避免出現超挖,溝底上部15cm以內須通過人工進行修整,底部存在的大塊雜物必須及時清理,并始終保持溝底的干燥。此外,施工時,施工設備距離溝槽應保持0.8m以上距離。在易于積水的低洼地帶,應在溝底設置排水溝,溝槽中聚集的水由此引入集水井后,通過水泵抽出。最后,施工時應配備專業測量人員進行跟蹤式監管,避免超挖、少挖情況的發生,并確保放邊坡時人機的有效配合,從而避免出現安全事故。
4.2管道鋪設、連接和安裝
進行管道鋪設時的順序一般為:管材放入溝槽→管材連接→部分回填→水壓試驗→全部回填。當地形簡單,管線平直時,直接進行連接和安裝;當地形較為復雜,需利用管道的彈性進行彎曲鋪設時,則必須確保彎曲半徑不低于管道外徑的三百倍,長度不低于6m,公稱外徑不得高于160mm;當需要利用管道彈性進行折線鋪設時,則需依據管材制造商所提供數據,對不滲漏前提下管道可偏折角進行計算。這兩種鋪設方式可進行交替作業,但需注意的是,外界施工溫度必須在5℃以上,否則不得施工。對于部分特殊地段,例如橋梁、涵洞等,管道通過時,不可繼續采用U-PVC管道,而需改換成鋼管,兩者的銜接可通過采用法進行連接。此外,從回填開始到填土完畢或管道及設備的鏈接時,周圍環境的溫度變化不應超過5℃,否則需采用一定的保溫手段。整個管道必須均勻的承接在穩固的土料上,當需要安設承插式管道時,則要清楚插入處的基底土料,方便插接作業的同時,確保管體可充分貼緊基底。對于連接處部件的選擇,應確保內壁光滑,不會對過水造成干擾,且可以承受輸水時的最大工作壓力。管道連接處構件的安裝必須依照生產商提供的說明進行,安設完成后進行通水試驗,確定無滲漏后,才可進行土料的回填。
4.3水壓試驗
遵照設計規范,管道鋪設完畢后,應及時進行水壓試壓。開始時間為管道鎮、支墩結構穩定后。試驗時,先將管道注滿水浸泡一天,隨后進行封閉加壓,待壓力達到規定值后,對管道外壁滲水量進行詳實的觀測與記錄,整個過程不得低于10分鐘,且此過程中,還應不斷向管道內注水,以維持穩定的測試壓力。水壓試壓數據對照參照表。
4.4管槽回填
該過程須待水壓試壓達標且混凝土結構穩定后進行。回填時應兩側基槽同時進行,若一面一側壓力過高,會破壞管道的穩定性;回填土料應經過篩選,其中不得含有雜草等有機物質以及直徑大于2.5cm的石塊與土塊;回填時應分層鋪放,并將回填土進行壓實,使其可為管道提供側向壓力,以免管道發生位移與變形。此外,需注意的是,當地形發生變化導致覆土層厚度不足時,則需通過拉土回填的方法使其滿足設計標準。
5結語
篇4
農村水利作為流域水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礎。珠江流域片涉及滇、黔、桂、粵、瓊、湘、贛、閩8個省(自治區)和港澳2個特別行政區,各省地自然環境條件差異較大,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農村水利工作任務艱巨。近年來國家加大了農村水利的投入,流域片在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灌排泵站更新改造、高效節水灌溉、體制改革、信息化建設等方面成效顯著,為流域片的農業和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作出了貢獻。然而,在農村飲水安全上仍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飲用水質超標、水污染惡化、水源不足、用水不方便和行政管理服務滯后等方面。
2流域片內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概況
2.1流域片農村水利概況及特點
珠江流域片包括珠江流域、韓江流域、瀾滄江以東國際河流(不含瀾滄江)、粵桂沿海諸河和海南省諸河,涉及云南、貴州、廣西、廣東、海南、湖南、江西、福建8個省(自治區)和港澳2個特別行政區,總面積為65.84萬km2(國內面積,下同),約占我國國土面積的6.8%,珠江流域片內各省(自治區)面積占各省(自治區)總面積比例見表1。由于地理位置、資源、環境等條件的限制及歷史原因,流域片內經濟發展極不平衡,農村水利是伴隨著流域的治理、開發、利用和保護逐漸發展起來的,具有漸進性、差異性、不均衡性和復雜性等自身的若干特點。
2.2流域片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現狀
通過多年努力,特別是自2005年將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列為各級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以來,流域片內各省地的農村飲水解困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廣大受益群眾十分滿意,把“飲水工程”稱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十分顯著。2005年,廣東省列人全國農村安全工程規劃范圍的飲水不安全人數為1645.5萬人,水量、方便程度和水源保證率不達標人數為268.6萬人。2006—2012年,廣東省規劃解決農村1645.5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工程投資估算需73.4億元,新增工程供水能力184.33萬m3/d。2004年底,廣西鄉村兩級共建成集中式供水工程14260處,受益人口1385.81萬人,分散式設施供水受益人口2256.17萬人,二者共占廣西農村人口87.92%w;截至2008年新建成各類飲水工程2741處,占計劃建設數87.32%;解決飲水不安全人口增加287.87萬人,占計劃任務的89.96%[5]。截至2004年底,海南全省飲水安全和基本安全人口為427.67萬人,占農村總人口的68.3%[6]。截至2004年底,云南全省有集中供水工程2.43萬處,其中跨鄉鎮的集中式供水工程894處,村級集中供水工程2.34萬處。集中供水工程總供水規模2291萬m3/d,供水規模大于200m3/d的工程供水人口僅占農村總人口的9.0%,集中供水工程規模普遍較小;云南農村飲水不安全人口總數為1513.76萬人,占全省農村總人口的42%,水質不達標人口為934.6萬人,水量水源保證率不達標人數為570.2萬人,預計到2015年飲水不安全人數要降低2/3,2020年可基本解決云南的農村飲水安全問題。據貴州省水利廳調查資料顯示,截至2004年底貴州全省農村飲用水水質不達標的有537112萬人,占不安全飲水人口的36.15%m。全省有84117萬人飲用高氟水,有78161萬農村人口飲用污染嚴重、未經處理的地下水,有55193萬人飲用未經處理的IV類及超IV類地表水,有192158萬人飲用細菌嚴重超標的水,還有117189萬人飲用有其他水質問題的水。從2004—2007年的四年期間,福建全省累計完成投資162597萬元,實現鄉鎮間通自來水,建成村級供水6250個,受益人口813.2萬人,預計至2015年大力解決3.8萬個自然村通水問題,全面解決農民飲水安全問題。2005—2009年間江西省累積完成農村飲水工程總投資19億元,興建集中供水工程1.3萬余處,分散工程5.5萬處,解決了472.31萬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根據湖南省2004年農村飲水現狀調查評估,全省飲水不安全人口為1431.4萬人,2006年至2010年,實際解決了963.46萬農村人口飲水不安全問題,超額完成了省規劃計劃。“十一五”期間,流域片各省(自治區)采取多種方式加大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力度,大力發展鄉鎮供水及農村自來水,因地制宜修建小型、微型水利工程,共解決了3113萬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有效地改善了農村地區的飲用水條件,初步解決了農村飲水安全問題。截至2011年,流域片農村供水工程520.5萬處,占全國農村供水工程總數的8.84%,受益人口1.2億人;其中集中式供水工程18.13萬處(日供水千噸以上集中式供水工程7419處),受益人口8751.33萬人;分散式供水工程502.40萬處,受益人口3214.98萬人。
3流域片內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從“十五”至“十一五”期間,流域片大力投資建設的農村安全飲水工程數量越來越多,工程覆蓋面也越來越廣,在運行與管理工作中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直接影響到農村供水工程正常運營。農村飲水工程建設“三分建,七分管”,建立之后能否順利運轉并發揮長久功效,關鍵重在管理。從當前情況看,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一,農村安全飲水工程有著工作量大、工作面廣的特征,多數供水網點未建立好完善的操作制度,缺乏科學管理機制的約束,管理人員的專業技能水平與責任意識參差不齊,相關部門很少舉行培訓,導致專業技能水平難以提升,不能很好解決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二,大部分農村飲水工程收費很低,供水成本高,農村安全飲水工程中,多數水廠回收率未超過50%。此外,整個供水管道的管線較長,居民用水量也較小,致使用水成本不斷攀升,另受農村道路與村莊建設、耕作等影響,人為破壞加大,漏水損失大,維修費用高。水價形成不合理,不包括折舊費,有的甚至根本就沒有收水費,工程長期的低價供水導致了大部分工程建成后,維修、更新費用沒有著落,無法實現良性運行,致使保障工程長遠效益成了空話。三,很多地方對農村飲水工程重建輕管,對工程的前期工作如立項、建設等比較重視,對建成以后的管理則不夠重視。工程建成運行后,沒有具體的運行管理方案,管理職責、權限不明晰,有人用而無人管。四,有的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雖然采用了集體管理的方式,但運行管理機制不靈活,工程運行維護、水費收取等供水管理制度不健全,部分設施壽命縮短,管理混亂,出了問題沒人管。五,水源保護區和水質監測難以到位。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分散廣,對水源保護難度大,而影響水源的因素復雜,水質容易受農藥、人畜類便、生產生活污水排放等污染源的影響,水源保護較為困難,水質安全保障的有效率還很低。現行的水質檢測多由衛生疾控部門承擔,項目點受集中供水規模的P艮制,少數管理不善者連按規范要求的定期水質化驗也無法保證。
4流域片內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實現可持續管理的對策和建議
“建后管理”是當前流域各省地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環節,在實施過程中,應重點放在加強管理上。為進一步加強流域片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可持續管理工作,充分發揮工程的長遠使用效益,本文借鑒一些成功做法,針對現行各地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后期管理的實際情況,提出如下對策和建議:首先,要提高對管理的認識,建立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后期管理的長效工作機制。明晰工程產權,落實管護主體,堅持走“明晰所有權、放開使用權、搞活經營權”之路,各地根據工程的類型和規模,形成不同的運行管理模式。建立不同級的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專管機構,制定有關供水規章制度,履行安全飲水工程規劃、管理、運行維護等職責。設立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維修服務部,按維修規定對農村飲7jC安全工程開展維修服務,同時在人員、編制、經費上抓好落實,努力克服當前人員少、技術力量薄弱、管理不到位的問題,切實擔負起農村水廠的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職責。其次,要做到以水養水,確保供水工程良性運行,制定合理的水價,規范水費征收使用管理。除農戶自建自用的微型供水工程外,集中供水工程都要實行有償供水,計量收費。水價核定、水費計收按照“補償成本、合理收益、優質優價、公平負擔、確保運行”的原則,合理確定供水價格。水價不僅包括工程的日常運行管理費用,還應考慮到工程的維修、改造所需的經費。水費的收繳和使用要實行規范化管理,供水單位要加強財務管理,明確水費開支范圍和審批管理權限。要建立嚴格的工程折舊費、維修養護費等管理和使用制度,保證水費資金安全和專款專用。第三,提高工程規劃質量和科技含量,探索建立工程后續維修基金保障機制。農村飲水工程要方便管理、減低成本,必須以科學的規劃和設計為前提,采用變頻技術、水位自動控制、遠程控制等新技術等,提高自動化管理水平,降低工程能耗,減少水量損失,實現降低工程運行成本。要設立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維修基金財政專戶,加強監管,確保維修基金專款專用。凡按時足額交納維修基金的農村供水單位,均列入區級維修基金補助范圍,給予工程維修補助,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和實現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的正常運轉和長期的良性循環。第四,強化水源水質監測和水源地保護,飲用水的水源必須設置嚴格的衛生防護區,制定農村飲水安全水源地保護辦法,對所有建成的農村集中供水工程應配備必要的水質處理設施,采用必要的消毒凈化處理工藝,確保供水水質符合國家規定的飲用水衛生標準,確保人民群眾吃上放心水、衛生水。區級衛生疾控部門收取的水質檢測費用,可申請財政給予一定補貼,或依托區級自來水公司水質監測設施設備和技術人員,組建農村飲水安全水質監測中心,定期實行水質檢測。第五,強化服務意識,構建服務網絡,水利部門作為主管部門,必須強化服務意識,充分發揮本身的技術優勢,參與工程運行管理,確保工程一次投資、定斯更新、永續使用。
5結語
篇5
(一)“就近原則”和“同源性原則”
為了減少水利工程移民帶來的歷史文化傳統的沖突問題,建議在水利工程移民籌劃的時候,要嚴格遵循“就近”、“同源”的基本原則。所謂的“就近”原則,就是選擇遷出地周邊較近的區域作為遷入地,最理想的狀態就是原有的土地關系等不變,能夠就近安置的一定要就近安置,即便要付出更多的安置成本。所謂的“同源”主要是指文化的同源性,簡單的來說就是要求遷出地與遷入地在歷史文化風俗上面一致或類似,這一點要求相關單位在選擇移民地址的時候,必須先做好歷史文化傳統的調查工作,詳細比較、分析遷出地與幾個目標遷入地之間在歷史文化上的差異。這一點,可以通過調查走訪兩個地區的老人,就婚俗、民俗等方面的差異作出相應的評價;也可以通過一些文獻資料,對比分析兩個區域歷史文化上的差異。比如說如果兩個地區的居民都是同族,同一民族在歷史文化上具有同源性,則可以選擇這種區域作為移民遷入地。如果無法做到文化的同源性遷入,則應該由政府出面,就文化觀念上的一些沖突進行協調,避免影響到遷入地與遷出地居民之間的關系。
(二)盡量維持水利工程移民間原有人際關系
在水利工程移民當中,也要考慮到移民的人際關系因素。在選擇遷入地的時候,應該先劃定移民的人際關系圈,遷入地要盡量在人際關系圈之內或者靠近其人際關系圈。當然,每一個人的人際關系都是復雜的,不可能將其所有認識的人都劃進人際關系圈之內,只能以主要人際關系作為其人際關系圈的確定依據。比如說近親屬、同學、好友等,以這些人的居住地為點,劃定一個圈,就是水利工程移民的人際關系圈。所有遷出人員的人際關系圈,就是整個水利工程移民的人際關系圈,遷入區的選擇應該在這個大的人際關系圈之內,或者靠近這個人際關系圈,這樣才能保證移民能夠維持原有的人際關系,保證其移民后的情感交流需求得到較好的滿足,避免因情感交流匱乏導致情感空虛,引發各類社會問題。同時,為促進水利工程移民與遷入地居民情感認同,可以組織一些兩地居民的交流活動,比如說讓移民與當地居民一起編排一些文藝節目,共同表演、共同演出、共同欣賞,逐漸地形成共同的文化氛圍,也促進他們良好的人際關系形成。同時,鼓勵移民參加當地的豐富文化活動,鼓勵當地居民在情感上接受水利工程移民,邀請他們參加婚禮、文化表演等活動,讓移民更好地融入遷入地的人際關系和情感關系當中,有利于水利工程移民盡快適應新的生活。
(三)生活習慣因素
對于水利工程移民遷徙以后可能產生的生活習慣問題,應該在移民過程中考慮到,這一點已經體現在移民方案當中,但就這一問題,仍應注意以下幾點:第一,原有工作或者謀生手段不變。一般來說水利工程移民都是整體移民,在移民規劃上應該盡量保證移民原有工作或謀生手段不變,比如說移民在遷出之前在村里是開商店的,遷出以后也應該選擇合適的區域,繼續讓其開商店;有的是干養殖的,遷出以后也應該劃定相應區域扶持其繼續做養殖;有的是做醫生的,也應該繼續讓其經營醫務室,為維持原有的生活習慣創造物質條件。第二,遷入地的村、鎮盡量參照移民之前的居住位置進行規劃,讓其與原來的老街坊、老鄰居生活在一起,這樣也為保持原有的生活習慣創造條件。第三,幫助移民逐漸地養成新的生活習慣。需要促進水利工程移民與遷入地居民之間的交流、交往,逐漸地讓移民適應以后的生活環境。政府在這一過程中可以先向移民介紹本地居民的一些日常生活習慣,帶領移民了解本地區的一些環境狀況、基礎設施等。重點關注、引導青少年健康成長,為青少年提供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避免其在移民后形成不良生活習慣,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
二、結語
篇6
1.1調查對象
本市部分日供水量為3~2.5萬噸,供水人口為110~11萬人的農村飲水安全工程。
1.2調查內容
調查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基本衛生情況和運轉狀況,包括工程建成投產、水源類型、供水方式、覆蓋人口和供水能力等基本情況以及水源防護、水處理方式、供水設施運行及供水工程管理等建設使用情況。
1.3調查方法
采用抽查方式,于2013年5月隨機抽取本市44座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進行現場查看、填寫統一的調查表。
1.4統計分析
采用Excel2003軟件統計分析調查取得的資料。
2結果
2.1工程基本情況
被調查的飲水工程,其工程投資為7.69萬元~3000萬元,平均投資381.56萬元,中央財政投資占總投資的46.81%。平均每個飲水工程日供水量1371噸,平均每個工程供應12486人飲用。飲水工程主要解決農村缺水(79.55%)、苦咸水(18.18%)和污染水(2.27%)等問題。
2.2水源類型
所調查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水源采用水庫水5座,溪水4座,江河水和泉水各3座,淺層地下水1座,深層地下水28座。水源以深層地下水為主,占63.64%。
2.3衛生管理
所調查的飲水工程水源周圍環境較好,無明顯污染源,但水源周邊的農田施用化肥、農藥。僅1座水廠劃有水源保護區。調查水廠共有供、管水人員204人,其中155人持有健康證,健康證持有率為75.98%。
2.4水處理情況
所調查的飲水工程,對水質進行完全處理的有8座,占18.18%;采取沉淀過濾處理的有3座,占6.82%;對水質僅消毒處理的有3座,占6.82%;68.18%的水廠未對水質進行凈化消毒處理。消毒方式中二氧化氯消毒占13.64%,漂白粉消毒占6.82%,次氯酸鈉消毒占4.55%,臭氧消毒占2.27%,不消毒占72.73%。消毒設備按要求使用的占15.91%,偶爾使用的占4.55%,不使用的占4.55%,無消毒設備的占75.00%。
2.5水質檢測能力
調查飲水工程中大型集中式供水10座,小型集中式供水34座,僅有1座水廠能夠開展快檢指標的水質檢測。
2.6工程管理主體
飲水工程管理主體75.00%為當地鎮政府或村委會,25.00%為當地基層水利部門,63.64%的水廠交由私人承包。
3討論
3.1飲水工程水源
調查顯示,襄陽市農村飲水工程水源多數是深層地下水,供水方式以高位水池(塔)供水和直接供水為主。由于農村生活污水和垃圾無序排放,化肥和農藥大量使用,飲用水水源極易遭受生物性和化學性污染。農村居民如果直接飲用未經凈化和消毒處理的、且被污染的水源水,隨時都有可能引起介水傳染病暴發和飲用水污染事件的發生,必將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和一定的社會影響和危害。2012年襄陽市農村集中供水工程水質檢測合格率僅為33.68%。
3.2飲水工程建設管理
調查的44座飲水工程中,81.82%無法保證所供飲用水為安全飲用水,我市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的建設和管理不完善。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的建設資金投入不足,建設時側重于解決群眾有水飲用問題,不重視飲用水的安全衛生,多數飲水工程未配備凈化消毒設施,造成了農村飲用水衛生安全的重大隱患。水廠供、管水人員少,缺乏檢驗人員和檢測設備,無法開展日常水質檢測工作。水質檢測是保障供水水質的重要手段,是供水水質管理的重要內容,不開展日常水質檢測無法保證供水安全。衛生監督機構對農村水廠監管不力,村級水廠沒有納入監管范圍,水廠存在的諸多衛生問題得不到有效整改。
3.3飲水工程運行機制
農村飲水工程的水價偏高,或者核定不足,均不利于農村飲水工程的良性運行。水費收取困難,即便收上水費,也難以完全滿足工程運行管理的需要。維持供水設施正常運行的電力成本較高,電費是水廠運轉的主要支出,供水用電電費遠高于農業灌溉用電電費。由私人承包的飲水工程為降低成本不維修養護供水設施和管網,蓄水設施長期不清洗消毒,消毒劑不按規范投放使用。農村供水工程單位普遍缺乏科學有效的管理機制,單位運行成本過高,許多供水工程在先天不足和后天管理不善的雙重困難下,導致日常管理不規范,對水源、制水和供水疏于監督與監測,使供水工程水質難以達到國家有關衛生標準要求。
3.4建議
農村飲水工程是關系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的民生工程,農村飲用水安全反映農村社會經濟發展和居民生活質量,為了規范農村飲水安全管理工作,持續保障農村飲用水安全,實現農村飲水工程建得成、管得好、用得起和長受益,真正解決農村居民飲用水安全問題。
3.4.1加強農村飲用水水源保護。
應根據農村飲用水水源的實際情況做出具體規范。適宜劃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按照規定劃定水源保護區并進行相應的管理;不適宜劃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劃定適當的保護區域,根據農村水源實際的水量保護和水質保護需要進行規范,如禁止排放工業廢水,嚴禁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等。應當結合新農村建設,規范生活污水收集排放以及農村環境整治,提倡科學施肥用藥,逐步減輕農村水源污染。
3.4.2規范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
中央和地方財政投入大量資金修建飲水安全工程,要解決的不僅是農村飲用水水量問題,更是要讓農村居民喝上符合國家《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的衛生水。應當重視工程建設前期工作,要求衛生部門參與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設計、施工、審查和驗收,指導做好水源的選擇和防護以及水處理工藝,爭取財政投資項目的社會效益、健康效益最大化。開展飲水工程衛生學評價工作,是有效評估飲水工程衛生防病效果,確保工程建成后水質達標和如期發揮效益的重要基礎。
3.4.3加強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管理。
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需固定供、管水人員,對專職人員進行定期的專業知識培訓,增強衛生防護意識,提高衛生管理水平。管理方應積極改造供水工藝流程,使水處理工藝達到相關衛生規范要求,保證農村飲水工程水質消毒。加強農村飲水的消毒是提高農村飲水水質,確保農民身體健康的有效途徑。WHO在《飲用水水質準則》中指出,由于微生物污染對健康潛在的不良后果,對它加以控制永遠是頭等大事,絕不能妥協。在完善飲水工程制水工藝的基礎上,逐步推行實施“衛生許可證”制度,加強衛生監管。
3.4.4建立農村飲用水水質衛生監測網絡。
由于水質檢驗專業性強、購置設備投資多,村級水廠配不起也用不了,可以采用簡易且有效的檢測方法和設備,或者以疾控機構為依托,建立水質衛生監測網絡,開展農村飲用水水質衛生監測預警,構建衛生監測管理體系,為政府科學決策以及制定相關規劃提供技術支持。
3.4.5保障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長效運行。
建立農村飲水安全管理體制,各級政府對其轄區內農村飲水安全保障負總責。建立農村飲水安全保障的部門協作機制,水利部門負責農村飲水安全監督管理工作,環保、衛生和建設等部門在其各自職責范圍內行使相應的管理職責。加強工程運行管理,包括資金管理、成本管理以及經營管理等,認真核定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運行成本,根據當地農民實際承受能力制定合理的水價,既要保證社會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又要提高供水的經濟效益,保證工程的良性運行。規范對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的承包、租賃,通過建立相關制度,使發包、出租后的錢切實用于工程的維修養護和更新改造,并加強對經營管理者的監管。
3.4.6開展農村飲用水安全衛生健康教育。
篇7
關鍵詞:水利水電;生態環境;影響及對策
一、水利工程建設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水利水電工程通常不直接產生污染問題,屬非污染生態項目,其影響的對象主要為區域生態環境。水利水電工程的環境影響區域一般可分為庫區、大壩施工區、壩下游區。庫區的環境影響主要源于水庫淹沒和移民安置、水庫水文情勢的變化,受影響最大和最為重要的通常是生物多樣性、水質、水溫、環境地質、景觀、人群健康、土壤侵蝕、土地利用、社會經濟等因子,受影響的性質多數為不利影響;壩下游區的環境影響主要源于大壩調蓄引起的水文情勢變化,受影響的主要是水文、河勢、水溫、水質、水生生物、濕地資源、入海河口生態環境、社會經濟等因子,影響的性質有利有弊,影響的時間一般是長期的,影響的范圍因區域的特點不同各異,有時可延伸至河口區。水利水電工程的環境影響,有些是不可避免的,有些通過采取一定的措施可以避免或減小。水利水電工程環境管理是避免或減小工程不利環境影響的有效方式,而環境監測則可為工程的環境管理提供依據。因此,制訂水利水電工程的環境管理與監測計劃是工程規劃和設計的重要內容,在項目可行性研究階段的環境影響報告書和初步設計階段的環境保護初步設計中均需要詳細地擬訂并列出有關內容。
二、水利水電工程對環境影響的具體問題分析
2.1因水庫淹沒,庫區移民安置中毀林開荒將造成水土流失。因安置不當及生活環境改變,移民生活不安定會產生一些社會問題。在我國人多、耕地少的條件下,應盡量減少水庫的淹沒損失,對庫區內盡在高水位時才被淹沒的土地適當采取措施加以利用。
2.2水庫蓄水后,有可能引起庫岸崩坍,誘發地震等。此外,河流情勢變化對壩下與河口水體生態環境產生潛在影響。岸坡浸水后,巖體的抗剪強度降低,在水庫水位降落時,有可能因喪失穩定而坍滑。將給工程的正常施工和運行帶來極為不利的后果。
2.3水庫蓄水后,會引起庫周圍地下水位抬高,導致土地鹽堿化等。
2.4水庫蓄水后,因水流變緩,水體稀釋擴散能力降低,水體中污染物濃度增加,庫尾與一些庫灣易發生富營養化。
2.5一些水庫蓄水后,水溫結構發生變化,可能出現分層,對下游農作物產生危害。
2.6水庫淹沒會影響陸生生物的生活環境;修壩對水生生物特別是洄游性魚類將產生直接影響。
三、減小水利水電工程對環境的影響,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對策
3.1建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是指在某地區進行可能影響環境的工程建設,在規劃或其他活動之前,對其活動可能造成的周圍地區環境影響進行調查、預測和評價,并提出防治環境污染和破壞的對策,以及制定相應方案。在進行水利工程建設時,實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是實現經濟建設、水利建設和環境建設同步發展的主要手段,水利工程建設項目不但要進行經濟評價,而且要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科學地分析開發建設活動可能產生的環境問題,并提出防治措施。通過環境影響評價,可以為水利工程建設項目合理選址提供依據,防止由于布局不合理給環境帶來難以消除的損害。在進行水利工程建設前,首先要進行環境狀況調查,對當地的氣候環境、水文、水質、土壤、水生生物、人口等進行調查。其次就是根據調查的結果進行環境影響預測,對擬建水利工程建設可能對當地的環境能造成的影響進行預測,并預測造成影響的程度。最后對擬建水利工程建設進行綜合評價,對水利工程建設進行綜合評價就是通過一定的原則和方法,從整體上評價擬建工程的各要素和過程可能對環境和社會環境的改變及改變程度,為比較選擇方案提供依據。
3.2把生態環境保護融入到水利建設工程的各個環節之中。在水利工程建設中,我們要把生態環境保護融入到水利建設工程的各個環節之中。在水利工程的設計階段,我們應本著和諧發展的理念,為植物生長和動物棲息創造條件,同時為魚類產卵提供條件以及為鳥類和水禽提供棲息地和避難所。在工程的建設階段,應優先考慮采用環保的技術措施,在水利工程建設時,要采用有利于植物生長、動物成長的環保材料。在水利工程完成階段,應建立水利工程環境影響監測和反饋機制,及時進行環境跟蹤評價,發現有明顯不良影響的,應及時采取改進措施,把破壞程度降到最低水平。
3.3盡快建立和實施生態補償機制。為防止和緩解水利工程建設對該區域的經濟及生態平衡的破壞,應盡快建立和實施生態補償機制。由于水利工程的建設對該區域的經濟造成很大的影響,尤其是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很大的破壞,而且依靠當地自身的能力很難使生態得到平衡,經濟得到發展。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設建設方面,應實行生態補償機制,堅持“誰損害,誰補償”的原則,明確生態補償的主體及補償的范圍。在進行水利工程建設時,應在水利工程建設資金中提留一部分資金,用于對當地的生態進行補償,來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促進當地的生態平衡。可以說構建生態補償機制,還原生態以價值,不僅是緩解水利工程在建設過程中對環境的破壞,而且也有利于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符合構建和諧社會的精神。
四、總結
水利工程的生態影響問題,實質上是人與自然關系在水利上的具體體現。從水利實際看,任何一項水利工程基本質都應該是生態工程,水利工程在改變自然的同時不能以破壞生態為代價,保護生態是水利工作的應有之義。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認識和處理水利工程生態影響問題,實現水利工程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唐會燕.淺談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對環境影響問題[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09(34).
篇8
【關鍵詞】山東;黃河;農村飲水;平原水庫
1. 黃河山東段概況及沿黃地區農村飲水安全現狀
1.1 黃河山東段概況。
(1)山東省是我國北方嚴重缺水的地區之一,當地淡水資源總量為303億m3,僅占全國水資源總量的1.1%。人均水資源占有量334 m3,該省沿黃地區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不足300m3,不到全省人均占有量的80%,如德州市242m3、聊城市218m3,屬資源性嚴重缺水地區。
(2)黃河水是該省最主要的客水資源,目前引黃供水覆蓋范圍已達11個地級市、68個縣(市、區)。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黃河年來水量為490億m3,七八十年代為311億m3,九十年代減少到約220億m3。隨著黃河流域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對黃河水量的需求增加,前些年由于黃河引水的隨意和無序,導致了黃河斷流現象的出現。為維持黃河的生態用水,1999年,黃河流域實行統一調度,黃河不再發生斷流,對我省沿黃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3)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該省沿黃地區就開始利用低洼地或廢棄河床修建平原水庫,蓄水調節,有效緩解了沿黃地區水資源供需矛盾,提高了當地城鄉人民的生活質量,保障了當地工農業的用水需求,促進了該地區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1.2 沿黃地區農村飲水安全現狀分析。該省沿黃地區的菏澤、聊城、德州、濱州、東營市和濟南北部、濟寧西部45縣(市、區),面積53127Km2,農村人口2522萬人,占全省農村人口的36.6%。受特殊地質構造影響,上述地區絕大部分淺層地下水高鹽、深層地下水高氟或高碘,而地表水多為Ⅴ類以上水質。經過多年努力,東營、濱州、德州等地通過修建平原水庫、引蓄黃河水,解決了1392.04萬人的飲用水源問題,取得了巨大成效,但還有1129.96萬人的飲用水源問題亟待解決。
2. 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沿黃地區水源水質不能滿足安全用水的需要。我省沿黃地區地下水普遍存在鹽、氟、碘、及鐵、錳離子等超標問題;受當地地表水資源量少、污水處理率低、農業面源污染等因素影響,沿黃地區地表水普遍不達標,大部分為Ⅴ類以上水質,該地區已成為我省飲水安全問題最為突出、解決難度最為艱巨的地方。
2.2 沿黃地區水庫發展不平衡。由于認識到位,前些年,黃河下游地區的東營、濱州及德州部分縣利用平原水庫修建供水工程,已經解決了城鄉群眾的飲用水源問題,飲水安全問題基本得到解決。而菏澤、聊城及濟寧等地由于沒有修建起平原水庫,難以從根本上解決飲用水源問題。近年來,這些地方逐步認識到平原水庫是解決城鄉群眾飲水安全的最佳選擇,開始啟動平原水庫建設,但受土地和資金等因素制約,導致平原水庫建設進展緩慢。造成了該省沿黃地區平原水庫主要集中在下游,上游水庫數量偏少,存在發展不平衡現象。
2.3 特殊水處理工藝運行不穩定。在沿黃地區地表水缺乏的區域,部分單村供水工程以地下水為水源。但是由于地下水質較差,存在高鹽、高氟、高碘、高砷以及鐵錳等離子超標問題,水處理工藝采用了除氟、除鐵錳裝置、反滲透膜、電滲析法等特殊水質處理工藝,由于水處理裝置成本高、工藝技術復雜、能耗高,加之管理人員素質參差不齊,使用一段時間后會出現水質不穩定現象,從而影響供水水質。
3. 解決辦法
3.1 建設平原水庫是解決沿黃地區飲水安全的主要途徑。自九十年代以來,我省沿黃地區相繼建成了一批平原水庫蓄水工程,對緩解當地水資源供需矛盾起到了重要作用。通過多年實踐,建設平原水庫、引蓄黃河水作水源,已經成為該地區一條成功的路子。東營、濱州及德州部分縣利用平原水庫修建供水工程已經基本解決了水源問題。從已建成供水工程的運行情況來看,以平原水庫為水源的供水工程運行最好,水源水質都在Ⅲ類水以上,水廠管理規范,水源水質有保障,建設平原水庫是解決沿黃地區飲水安全的主要途徑。
3.2 建設規模化供水工程是解決該區域飲水安全的主要型式。在沿黃地區修建平原水庫,引蓄黃河水,大力發展規模化集中供水工程,實現“一庫一廠一網”供水格局;為提高供水保障率,條件具備的縣可以發展“二庫二廠一網”的供水格局。完成一座水庫,建成一處水廠,配套建設好供水管網,兼顧當地城鄉供水需求,實施城鄉供水一體化,提高工程的運行效益,保證工程長效運行。規模化集中供水工程已成為該地區解決城鄉群眾飲水安全的主要型式。
3.3 在水源達標地區建設規范化水廠。在沿黃地區地下水合格地區,利用地下水為水源,以優質水源為依托,建設標準化水廠,鋪設高標準管網,打破行政區域,科學合理布置供水管網,實現區域集中供水,成為沿黃地區解決群眾飲水安全的另一種補充形式。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字】社會主義新農村;飲水安全管理;思考與建議;
中圖分類號:S277.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6)04(c)-0000-00
一、前言
中國一直提倡和貫徹“三農政策”,將農民的需求和利益擺在至關重要的位置上,而農村飲水安全問題歷來是中國廣大農民最關注、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安全飲水工程也是最基本的惠民工程,與最廣大農民的根本利益緊密相關。在此種前提之下,重視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加強農村飲水安全管理工作成為不可忽視的關鍵問題,它對我國的農村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因為做好農村飲水安全管理工作不僅能維護廣大農民基本利益,同時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更是促進社會穩健發展的關鍵因素,在這種情況之下,加強農村飲水安全管理工作具有強大的現實意義。
二、農村飲水安全情況現狀
中國是個農業大國,不僅農村數量繁多,而且每個農村的飲水安全問題也不盡相同,本文以陜西省志丹縣、四川省平江縣為例,簡單介紹下中國農村飲水安全情況的現狀。
首先說說陜西省志丹縣的情況,它位于陜西省北部、延安市西北部,地處白于山區,屬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境內梁峁密布,溝壑縱橫,河谷深切,川面狹窄。全縣總人口15.83萬人,其中農村人口10.85萬人。近年來,志丹縣對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的投資累計超過了2.4億元,直觀表現為打深機井228眼,淺機井、土井5659眼,集雨水窖7722眼,基本解決了全縣農民的飲水問題,飲水困難問題不再成為他們的心頭之痛。
不僅陜西省志丹縣的飲水安全問題得到較好的解決,四川的平昌縣同樣致力于農村飲水安全問題的解決。平昌縣是典型的農業區縣,農業人口約86萬,達到總人口的80%;而該縣地處四川盆地邊緣,自然災害頻繁,且十年九旱,缺水狀況嚴重。加強本地農村飲水安全管理工作成為擺在他們面前的一大難關,解決飲水安全問題,是當地政府當前工作的一大重心。
三、農村飲水安全管理存在的問題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農村飲水安全是廣大農民最為關注的問題,因為它不僅與農民們的根本利益息息相關,更直接影響著他們的身體健康,農村飲水安全管理不僅是一項明文規定的措施,更是他們維護基本人身權利的一把鑰匙。隨著國家對農村和農民的重視,加強農村飲水安全管理工作得到進一步的推進和實施,這確實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農村飲水安全問題,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同時對穩定社會秩序也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關于農村飲水安全管理仍舊存在著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和遺憾,隨著大規模的工程建設和人們對于飲水安全的高度關注,對于農村飲水安全管理工作也被賦予了更大的期待和要求,在此前提之下,它存在的不足也被進一步放大,以下筆者簡單闡述目前我國農村飲水安全管理所存在的部分問題。
第一,特殊縣情導致解決農村飲水安全難度增大。農村與城市的顯著區分之一就是住宅區之間的距離不同,與城市小區林立的情況不同,大多數農村地廣人稀,一戶人家與另一戶人家之間可能相隔很遠,居住分散,人口密度低給農民帶來極大生活自由的同時,也給農村飲水安全管理帶來不小的挑戰。因為農民居住地分散的緣故,給徹底解決農村安全用水帶來了嚴重的問題,大多數情況下政府只能采取分區域的方式進行管理,少不了顧此失彼的情況發生。
第二,特殊水情給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提出挑戰。不論采取什么措施進行農村飲水安全管理的工作,首要問題就是有充足的水源。但是由于某些農村的氣候特殊性和特殊水情,導致它本地極度缺水,這就給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提出了極大的挑戰。
第三,浪費水資源問題嚴重給解決農村飲水安全管理造成阻礙。即使有的農村因為氣候適宜、地形恰當,使得它存在著較為充足的蓄水量,但是由于浪費水現象嚴重,造成水資源流失,從而引發供水矛盾,最終會給解決農村飲水安全管理造成阻礙。
第四,農村管護主體保護作用的缺失和不力同樣給解決農村飲水安全管理帶來威脅。眾所周知,農村絕大部分的供水措施由當地農村村委會等進行管理和保護工作,但由于管理意識不強、資金來源不足、管理人員素質良莠不齊等原因,經常會出現農村飲用水工程管護不力或者維修不到位等消極狀況出現,這直接影響了工程效益的正常發揮,造成了資源浪費的遺憾情況,從而給解決農村飲水安全管理工作帶來威脅。
第五,已建供水工程運行成本高造成有人用沒人管的情況出現。現如今,許多供水工程由于供水量小,水費收繳費用遠遠小于運行成本,甚至好多地方根本不收取水費,因此,基于這種情況,造成人們對于水的浪費,對供水設施的不愛護,導致供水設施壽命縮減。
第六,應急機制不完善給解決農村飲水安全管理工作大打折扣。自然災害和突發事故往往會給人們帶來損失,面對突發事故的處理能力不強,應急機制不完善是農村飲水安全管理的另一重大缺陷。
第七,工程建設難度大和工程建設資金不足同樣是農村飲用水安全管理上存在的問題。有的農村地勢高、坡度起伏大,直接給相關工程建設帶來極大的困難,上級下達的資金不足以工程建設用資金,地方又不能足額給予配套,因此在不得已的情況之下放棄對某些地區的供水工程的建設,或者建設標準低;此外,補助資金難以滿足建設需求也給農村飲水安全管理工作帶來消極影響。
任何問題的處理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同樣也如此。雖然在農村飲水安全管理上存在著以上種種缺陷和不足,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它就沒有解決的可能。相反,正是由于這些問題的存在,才使得政府更加關注農村的飲水安全狀況,并且不斷為之努力,積極尋找著解決的措施和方法。
四、農村飲水安全管理的解決措施
有問題存在,就必然會有解決的方法出現。面對農村飲水安全管理存在的種種問題和困難,筆者總結和提煉了一些解決措施,雖然特殊水情和地勢的客觀問題難以解決,但是另外一些問題卻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得以緩解。
第一,引導和強化農村關于農村供水管理的力度。前文提到農村管護主體沒有充分發揮作用,才使得農村飲水安全管理工作陷入困境,因此,筆者認為可以對癥下藥,引導農村加強農村供水管理力度和強度。比如說可以與各農村負責人簽訂安全供水管理責任書,確保責任到人,這樣能避免某些行政人員逃避責任的做法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局面。同時政府每年可以預算一部分費用用以對各農村管水員工的教育和培訓,增強個人素質,提升其業務能力。
第二,加強對農民用水情況的監管,嚴格控制水資源浪費的不良情況發生。農村內一方面可以派出專門人員負責對農民用水情況進行監管,對于惡意浪費水的人進行罰款處理,從而減少水資源浪費的情況發生;另一方面加大對節約水資源的宣傳,號召和鼓勵全村人一起節約用水,從根源上緩解水資源的浪費現象。
第三,逐步完善農村應急供水機制。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突破,首先,提高應急機制的針對性,其次,建立成熟的物資儲備。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的發生往往都是不可預計的,光靠臨時的緊急運送供水搶險物資不僅風險較大而且具有滯后性,所達到的救援效果也大打折扣,因此需要在平常的時候就多多建立物資儲備,未雨綢繆;最后,應該要配備水質檢測專用設備,定期對農村飲用水進行檢測,看各項指標是否達標,發現不達標的情況立即上報處理。
第四,加強管理,提高工程質量和效益。為了使農村飲水安全管理得到更好的發展,不僅需要加強對農村責任人的監管,更需要加強對用水工程的監管。一旦忽視了對于工程質量的監管,極有可能出現豆腐渣工程,讓耗費巨大人力物力的工程成為垃圾,造成資源浪費。
第五,加大投入,多渠道籌集資金。沒有足夠的資金來源,只會讓農村飲水安全管理成為一紙空談,因此,政府需每年預算一些維修養護基金用于供水工程的維修與養護。
五、結語
解決農村人口飲水安全的問題,是責任,更是民生,這是國家無法逃避、必須重視并積極解決的關鍵問題,政府必須堅持不懈重點抓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這是廣大農民對國家提出的基本需求,是國家和政府的義務所在,更是為促進社會穩健發展掃清障礙,為提升國家經濟增長速度而做出的有力舉措。本文以加強農村飲水安全管理為主題,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論述,分別是農村飲水安全管理的現狀,其中以志丹縣和平昌縣為代表展開簡要介紹;其次分析當前農村飲水安全管理存在的不足;最后針對性的提出農村飲水安全管理的解決措施,三管齊下,希望謹以此文能讓更多人對農村飲水安全相關問題有較為深入的了解,更希望筆者提出的某些見解能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從而為加強農村飲水安全管理工作貢獻出微薄的力量。
六、參考文獻
[1]中國農村飲水安全建設管理論文集[M].水利部農村飲水安全中心,2008
篇10
關鍵詞: 給水排水專業 給水排水工程 應用型人才
1.前言
我國水資源擁有量“天生”不足(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同時地區分布極不平衡,這為水的供需矛盾埋下了隱患。據1999年中國水資源公報[1],全國113600km河長評價結果表明,有62.4%的河段達到或優于國家《地面水環境質量標準》的Ⅲ級標準,37.6%河段的水質超過Ⅳ級水質標準,失去作為飲用水源的功能,污染嚴重的河流比例則更大。目前我國90%的城市河段不適宜作飲用水源,滇池、太湖等淡水湖泊普遍富營養化,50%以上的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全國有65%以上的人飲用受污染的水[2]。近年來與飲水有關的傳染病及疑難病癥在我國出現,使人民健康受到嚴重威脅。這充分說明,水質問題已成為我國水資源問題的主要矛盾。
給水排水專業自1952年在3所高校建立以來一直是土木工程的一部分。給水排水工程是多學科(如水利工程、環境工程等)相互交叉形成的一門學科,其研究的內容是人類從自然界取水、凈水、供給使用后污廢水收集、處理、排放構成的人類用水的社會循環,其研究的任務和目標是保障人類社會可持續用水量的需求和所用水質的安全可靠性。改革開放前,我國給水排水一直是福利性的公益設施,發展緩慢。主要表現在給水工程數量小、規模小,排水處理工程近于空白,我國建立的給水排水工程專業主要套用前蘇聯模式,沒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和科學體系。
隨著人口增長、經濟發展與人類生活水平的提高,人類對水的需求日益增長,迄今為止,有不少國家和地區的水資源問題已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因此對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和綜合利用,受到普遍關注和重視。在此背景下,各高等院校紛紛開設給水排水專業,以滿足社會對該專業人才的需求。
1997年清華大學許保玖教授提出了水工業概念[3]。根據我國給水排水事業的發展需求,全國給排水協會和給排水工程學科專業指導委員會曾多次對學科內涵及外延調整工作進行研討,1999年6月將該專業名稱確定為“水工藝與工程”。2000年8月指導委員會在烏魯木齊再次研討專業名稱,較一致地認為以“水科學與工程”名稱較適宜。水科學與工程、水質科學與工程將是給水排水工程學科的延伸、發展趨勢和方向。
2.給水排水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
水工業概念的提出與被認同,明確了給水排水學科的研究對象和研究內容。水工業是以水的社會循環(以給水和排水兩個部分共同構成一個循環系統,主要是城市和工業)為研究對象,以水質為中心,從事水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利用,以滿足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為目的的特殊產業。水工業的提出,反映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給排水事業發展過程中的社會化的要求,標志給水排水工程學科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這一社會化的要求對我們地方性工科院校給排水專業的教學體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即重點高校的精英教育模式不適合我們這樣的高校,我們這樣的省屬地方高校培養的畢業生主要是培養面向生產第一線的應用型人才,這與重點院校的培養目標有所不同。而應用型人才應該既要有知識,又要有能力,更要有使知識和能力得到充分發揮的素質。
因此,我們將給水排水本科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定位為: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德、智、體全面發展,掌握城市給水工程、排水工程、建筑給排水工程、工業給排水工程、水污染控制和水資源保護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初步具備相關注冊工程師的基本知識與工程實踐能力的高級復合型應用技術人才。
3.給水排水工程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
由于我校給水排水專業是新辦專業,到2008年首屆畢業生才畢業,專業改革的路子才起步,我們根據我校給水排水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從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角度來構建給水排水專業的課程體系。
要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應用型人才,課程體系的設置應以知識應用為主線,以能力培養為核心。通過調研各兄弟院校給水排水專業的課程設置,結合我院的實際情況,對課程進行優化和整合,建立如下的課程體系。
(1)主干課程。通過《水質工程學》、《給水排水管網系統》、《建筑給水排水工程》等使學生掌握給水排水工程學科的基本知識和基礎理論,形成支撐專業理論體系的堅實支柱。
(2)學科基礎課程。專業基礎類課程主要是讓學生掌握給水排水工程技術領域內共同的理論、知識和技能,使學生能很快吸收專業主干課程要學習的內容,并且在整個土木工程范圍內有廣泛的適應性。
(3)公共基礎課程。公共基礎課程的設置主要從學生的素質教育及考慮主干課程的需要入手,通過公共基礎課程的學習,使學生能打下堅實理論和技能基礎,特別是對外語、計算機的要求,對計算機要求學生必須通過相應的計算機等級考試,在課程設計、畢業設計中,要求學生必須用計算機設計繪圖。在外語方面,除了科技與專業英語外,還設置了雙語教學“電工學”,這樣就保證了學生在校期間英語的不間斷學習。
(4)選修課程。選修課程開設的目的是強調學生的個性發展,尊重學生的獨立自主性,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讓學生在掌握本專業知識的同時可以拓寬自己的知識視野,確保學生在給水排水專業方向上具有一定的深度的同時也能熟悉其他專業的相關知識,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這具體體現在選修課程的設置上,我們將選修課程分為三個方向群,即建設法規、建設監理等課程可供將來準備從事監理工作的學生重點選修,環境監測、環境影響評價等課程可供將來從事環評工作的學生重點選修,而鑒于不少學生將來會從事與建筑工程相關的施工工作,我們為學生開設工程項目管理、建筑暖通電器等選修課程。這樣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與畢業后就業意向進行重點課程的選修,同時可以根據興趣選修那些能夠拓寬知識面的課程,通過幾年的實踐,這一舉措得到學生的一致好評。
4.給水排水工程專業的教學模式
前面已經述及,給水排水工程專業在我校還是個新辦專業,所以其教學模式還在摸索之中,目前給水排水工程專業仍然采用通用的教學模式,即前3.5學年以理論教學為主實踐教學為輔,主要是公共基礎課、學科主干課、學科基礎課及選修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具備較為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必要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接下來的0.5學年的畢業設計打下基礎。
第八學期專門作為畢業設計(論文)學期,使學生能夠在這期間很好地運用所學的專業及專業基礎知識進行畢業設計。畢業設計(論文)的選題或者畢業設計(論文)的地點可根據學生的就業情況而定,這樣可使學生畢業后能夠很快適應工作環境的需求。
5.開放式實驗教學的設想
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社會對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實踐環節教學改革引起了國內各高校重視,而實驗教學是實踐性環節的重要內容。為了提高實驗教學的質量,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本專業在實驗教學環節采取了開放式實驗教學的模式。
實驗教學的宗旨是培養學生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操作技能,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以往的實驗教學基本是以基本操作和驗證性實驗為主,而開放式實驗增加思考性、設計性和綜合性實驗,為從事實驗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礎。
實驗教學開放的具體模式如下。
(1)實驗形式。由學生根據實驗設計操作過程,帶著問題進入實驗室,并準備試劑、儀器,同時完成實驗內容。
(2)實驗時間。開放式實驗教學是為滿足學生的實驗興趣,增加學生操作動手的能力,實驗室可全天開放(但實驗人數有限制),學生與實驗室預約實驗時間,由實驗室教師統一調配實驗時間。
(3)實驗內容。學生自由選擇必修課程的實驗,自主實驗,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所選定的實驗題目。
開放式實驗將給學生極大的自,促進學生完成自行設計實驗,極大地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當然,實驗室要開放,其前提條件是實驗室要具備開放式實驗教學的基礎設施,包括實驗藥品、水質分析檢測、水處理實驗裝置等。另外,實驗室要開放,還必須以相關的專業基礎課程為基礎。在我校,根據實際情況,對于給排水專業的學生來說,距實驗室開放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6.結語
總之,水工業及其科學體系已經得到了公論,也得到了政府部門的認可,說明該專業的生存與發展具有了一定保障和良好環境。從發達國家的給水排水專業狀況和發展看,該專業是一個穩定的專業;從我國國民經濟發展趨勢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要求看,給水排水專業將是一個具有良好發展機遇的專業,但結合我校的具體情況:專業建設晚、師資力量短缺、實驗室建設均面臨很重的學科建設任務。對此,我們必須有清醒的認識和緊迫感,否則,就可能在嚴峻的競爭形勢下失去機遇,甚至被淘汰。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1999年中國水資源公報[J].新華文摘,2000,(12):146-147.